期刊文献+
共找到45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KD树最优投影划分的k匿名算法 被引量:2
1
作者 汪小寒 罗永龙 +3 位作者 江叶峰 赵传信 吴文莉 郭良敏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50-1064,共15页
针对现有数据发布隐私保护保护算法中的“局部最优”划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KD树最优投影划分的k匿名算法.首先,在全局范围内对每一个属性维度进行遍历,根据投影距离方差值衡量每个维度的离散度,并确定最优维度;然后,在最优属性维度上... 针对现有数据发布隐私保护保护算法中的“局部最优”划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KD树最优投影划分的k匿名算法.首先,在全局范围内对每一个属性维度进行遍历,根据投影距离方差值衡量每个维度的离散度,并确定最优维度;然后,在最优属性维度上,计算其划分系数值,并确定最优划分点.进一步引入一种改进的KD树结构,与传统的KD树结点是一个数据点不同,新设计的KD树中的每个结点均是一个集合.用经过划分点并垂直于最优维度的超平面将一个结点分成两部分,分别作为其左、右孩子结点.最后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本文算法的正确性,用实验比较和验证了算法的性能,实验结果显示所提算法平均概化范围减小10%~22%,能够实现更优的划分和更好的数据集可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发布 隐私保护 k匿名 kd 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游戏中利用邻域特性扩展的kd-tree及其查找算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建民 李欢 刘博宁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7-262,共6页
处理场景中数量庞大的各种对象间的交互是游戏的一类主要计算工作。将kd-tree用于组织场景,提高了这类计算的效率。传统算法采用树的层次遍历方式进行查找,处理跨节点情况时性能下降明显。提出了邻域特性概念以扩展传统kd-tree结构,增... 处理场景中数量庞大的各种对象间的交互是游戏的一类主要计算工作。将kd-tree用于组织场景,提高了这类计算的效率。传统算法采用树的层次遍历方式进行查找,处理跨节点情况时性能下降明显。提出了邻域特性概念以扩展传统kd-tree结构,增添了树节点间的平面邻接关系,且考虑了游戏对kd-tree的一些限定,设计了从起始节点向四周扩展的查找算法。经分析与实验证明,新算法比传统算法有约40%的性能提升且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域特性 kd-TREE 查找 场景分割 游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圆柱组合体目标回波特性
3
作者 张弘瑞 陈文剑 +1 位作者 王艺迪 厉夫兵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7,共10页
针对多圆柱组合体目标回波中的多次散射声场计算问题,本文提出在声束弹跳方法中利用KD树结构加速声束追踪的研究方法。建立基于多圆柱组合体目标的轴对称包围盒,通过最大方差法和中间剖分法在空间不同维度上对包围盒进行划分,同时通过... 针对多圆柱组合体目标回波中的多次散射声场计算问题,本文提出在声束弹跳方法中利用KD树结构加速声束追踪的研究方法。建立基于多圆柱组合体目标的轴对称包围盒,通过最大方差法和中间剖分法在空间不同维度上对包围盒进行划分,同时通过分离轴算法进行面元数据的归属分配,经过多次划分后完成目标KD树结构的建立;进行声束构建和声束追踪,加快追踪时声束与面元的相交判断过程;根据追踪结果进行多圆柱组合体目标强度的计算。结果表明:声波在柱体之间存在多次声散射,多次散射与一次散射回波存在相位差,干涉叠加后导致多圆柱组合体目标强度在原本一次散射的基础上得到增强或减弱。通过实验测量结果与仿真计算结果对比,不同入射角度下实测结果与理论预报结果都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圆柱组合体 回波特性 多次散射 kd 声束弹跳法 空间划分 声束追踪 目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测定Re在硅酸盐熔体中的溶解度
4
作者 孙晶晶 李元 +1 位作者 张明东 刘志伟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8-316,共9页
通过使用活塞圆筒装置进行高温高压实验,探究还原条件下Re在含S硅酸盐熔体中的溶解度。并使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测量实验产物玻璃中的Re溶解度,利用激光信号谱图排除“nuggets”(金属中细小的粒状包裹体)对Re... 通过使用活塞圆筒装置进行高温高压实验,探究还原条件下Re在含S硅酸盐熔体中的溶解度。并使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测量实验产物玻璃中的Re溶解度,利用激光信号谱图排除“nuggets”(金属中细小的粒状包裹体)对Re溶解度的干扰。结果表明,温度为1400℃,压力为1.5 GPa时,当硅酸盐熔体中S含量从172μg/g增加至1332μg/g时,Re溶解度为3.2~5.4 ng/g。因此,在高度还原条件下,硅酸盐熔体中的S含量对Re溶解度基本没有影响。本研究还利用溶解度数据估算Re在金属和硅酸盐熔体之间的分配系数(D_(Re)^(met/sil))约为7×10^(8),证实了Re具有非常强的亲铁性。与现今上地幔的Re丰度相比,利用D_(Re)^(met/sil)计算的地球早期核幔平衡后,地幔岩中Re的理论含量亏损程度达7个数量级,富Re球粒陨石物质的加入能更合理地解释现今地幔中相对高的Re丰度,这一解释便是“后增薄层(late veneer)”模型最简单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含量 Re溶解度 金属硅酸盐分配系数 核幔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不同成分的规律性研究
5
作者 宋芝超 黄森兰 +4 位作者 祝茜茜 陆姗姗 刘文君 瞿叶清 陈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5,共8页
目的阐明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不同成分的规律性。方法以五种热性中药挥发油(高良姜油、干姜油、肉桂油、胡椒油、吴茱萸油)为研究对象,以常用化学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PE)氮酮为对照,首先考察皮肤安全性,然后在建立分析方法... 目的阐明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不同成分的规律性。方法以五种热性中药挥发油(高良姜油、干姜油、肉桂油、胡椒油、吴茱萸油)为研究对象,以常用化学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PE)氮酮为对照,首先考察皮肤安全性,然后在建立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实验以考察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9种中药成分的效果。结果5种热性中药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IC 50值是氮酮的3.63~8.15倍。HPLC方法专属性良好,各成分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准确性。热性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效果与所促渗成分的油水分配系数相关,对于log P在2.6~3.5范围内的亲脂性成分如白藜芦醇、延胡索乙素、槲皮素等促渗效果较好。结论应根据促渗成分的油水分配系数合理选用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性中药挥发油 皮肤细胞毒性 透皮促渗效果 油水分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台和威海近海医药与个人护理用品分布、多介质分配行为及生态风险
6
作者 陈瀚 卢爽 +6 位作者 于紫萱 马艺轩 王德 宋志花 吕敏 陈令新 丁晶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26-939,共14页
为全面评估医药与个人护理用品(PPCPs)的分布、多介质分配行为及影响其环境行为的关键环境因素,本研究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高精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探究了15种非甾体类消炎药和防腐剂在烟台和威海近海水及沉积物中的时空分布、... 为全面评估医药与个人护理用品(PPCPs)的分布、多介质分配行为及影响其环境行为的关键环境因素,本研究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高精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探究了15种非甾体类消炎药和防腐剂在烟台和威海近海水及沉积物中的时空分布、分配行为及生态风险。结果显示,海水和沉积物中15种物质质量浓度分别为2.31~662.31 ng/L和57.11~31.09 ng/g,安替比林(PHZ)、非诺洛芬(FPF)、对羟基苯甲酸甲酯(MPB)和布洛芬(IBU)、酮洛芬(KPF)分别为海水和沉积物中的主要污染物。PPCPs浓度在夏季较高,这与其使用方式及夏季旅游城市的高强度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夏季MPB、IBU、PHZ和FPF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可达30.16、15.15、3.27和3.81 ng/L。空间分布上,春季和冬季渤海海域采样点PPCPs浓度高于黄海海域,夏季黄海海域采样点PPCPs浓度要高于渤海海域,而表底层海水中目标物质总浓度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沉积物中PPCPs浓度为黄海高于渤海。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丙酯的沉积物-水分配系数分别为(3.99±0.95)和(3.80±0.57)cm3/g,高于EPISuite模型的预测值,表明实际环境中污染物在沉积物-水间分配行为的复杂性。生态风险方面,总风险熵值结果表明,PPCPs混合物对研究区海水中藻类、甲壳类和鱼类呈低风险。尽管未呈现出显著差异,PPCPs混合物对甲壳类动物的风险熵值高于藻类和鱼类。为明确研究区海域中是否存在具有高风险的优先控制PPCPs,计算了单一PPCP的优先指数(PI),结果表明所有PPCPs的PI值均为零,因此被归类为安全污染物。但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要不断关注海洋环境中多种PPCPs的浓度水平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药与个人护理用品 时空分布 沉积物-水分配系数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拉霉素平衡溶解度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7
作者 钟雅文 李子杨 +4 位作者 魏知非 陈佳琪 吴春璇 相亦飞 何家康 《现代畜牧兽医》 2025年第7期1-5,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泰拉霉素在不同pH值磷酸盐缓冲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和其在不同正辛醇-水及缓冲液中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Pow),为后续开发泰拉霉素新制剂提供参考。试验通过考察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等方法学指标建立测定泰拉霉... 试验旨在研究泰拉霉素在不同pH值磷酸盐缓冲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和其在不同正辛醇-水及缓冲液中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Pow),为后续开发泰拉霉素新制剂提供参考。试验通过考察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等方法学指标建立测定泰拉霉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泰拉霉素在不同pH值的磷酸盐缓冲溶液及超纯水中的平衡溶解度;采用摇瓶法测定泰拉霉素在正辛醇-不同pH值的缓冲液中的Pow。结果显示,泰拉霉素在p H值为1.0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极微溶解,在pH值为4.5、5.8和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几乎不溶,在pH值为7.4、8.0的磷酸盐缓冲液以及超纯水中不溶。泰拉霉素的lgPow在0~1之间。研究表明,试验建立的HPLC法专属性良好,可用于测定泰拉霉素含量;泰拉霉素难溶于水,具有一定的亲脂性,平衡溶解度和Pow易受pH值影响,预测泰拉霉素具有较好的生物膜透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拉霉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 平衡溶解度 表观油水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Ta分异的控制因素及其地质意义
8
作者 孙玉洁 李晓彦 张超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5-1234,共20页
Nb和Ta的地球化学性质相似,但地球各圈层和不同地质体的Nb/Ta值都表现为低于球粒陨石的特点,并且不同地幔端元、洋中脊玄武岩、大陆地壳等也具有不同的Nb/Ta值。笔者等归纳总结了大量模拟实验和天然样品研究得到的矿物/熔体的Nb、Ta分... Nb和Ta的地球化学性质相似,但地球各圈层和不同地质体的Nb/Ta值都表现为低于球粒陨石的特点,并且不同地幔端元、洋中脊玄武岩、大陆地壳等也具有不同的Nb/Ta值。笔者等归纳总结了大量模拟实验和天然样品研究得到的矿物/熔体的Nb、Ta分配系数,发现金红石、角闪石和黑云母与硅酸盐熔体之间具有相对较高的Nb、Ta分配系数,Nb/Ta值变化较大且受控于岩浆体系的成分和物理化学条件。温度和含水量升高会导致金红石与熔体Nb、Ta分配系数的降低。角闪石、黑云母与熔体之间的Nb、Ta分配系数主要受到熔体聚合度(NBO/T)、矿物成分(例如Mg^(#))和水含量的共同影响,D_(Nb)、D_(Ta)和D_(Nb)/D_(Ta)都表现为随着Mg^(#)和水含量的降低而增加。金红石由于具有非常高的Nb、Ta分配系数被认为是重要的Nb—Ta储库,并且其在太古宙TTG岩浆形成过程中是必要的残余相,因此金红石在高压下的分离结晶作用常被用来解释TTG的Nb、Ta亏损,但是由于扩散作用影响的不确定性,能否导致共存熔体中Nb/Ta值的降低还存在争议。对弧岩浆和长英质熔体的演化模拟实验表明,角闪石和黑云母的分离结晶都会导致熔体Nb/Ta值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在岩浆演化晚期阶段黑云母和白云母对熔体Nb/Ta值的降低具有更重要的影响,并且F等挥发分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熔体中Nb—Ta的富集。俯冲作用过程中富Ti矿物的转变和流体控制着Nb—Ta的储存、迁移和分异,高压下形成的含角闪石和金红石的榴辉岩是潜在的Nb—Ta储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Ta值 分配系数 地幔端元 TTG 俯冲作用 金红石 角闪石 黑云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岩浆热液矿床实验矿床学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星成 张磊 +4 位作者 黄芳芳 魏春霞 李兰琴 李元 熊小林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1-1181,I0002,共12页
岩浆-热液矿床作为有色和稀有金属等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重要来源,其成矿过程涉及岩浆与热液的形成和演化,以及成矿元素的迁移和富集等。成矿元素在岩浆熔体中的溶解度,以及它们在矿物、流体和岩浆熔体间的分配系数,是控制这些元素地... 岩浆-热液矿床作为有色和稀有金属等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重要来源,其成矿过程涉及岩浆与热液的形成和演化,以及成矿元素的迁移和富集等。成矿元素在岩浆熔体中的溶解度,以及它们在矿物、流体和岩浆熔体间的分配系数,是控制这些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铜、金、银、钨、锡、钼等典型岩浆-热液矿床成矿过程,综述了实验矿床学近年的相关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不同岩浆-热液演化阶段影响成矿元素富集的关键物理化学条件,为深入理解这类矿床的成因和成矿过程及相关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系数 溶解度 硫化物 流体出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下”开采规范》中安全煤(岩)柱留设问题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吕玉广 孙国 +1 位作者 吴宝峰 李硕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9-145,共7页
针对《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中安全煤(岩)柱设计以及水压对顶板突水控制作用等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分析了规范的附表4-3表头文字,指出保护层厚度的有关规定仅适用于松散含水层(含地表水体),至于基岩含... 针对《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中安全煤(岩)柱设计以及水压对顶板突水控制作用等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分析了规范的附表4-3表头文字,指出保护层厚度的有关规定仅适用于松散含水层(含地表水体),至于基岩含水层下采煤应如何确定保护层厚度则未明确;进而以泥岩与黏性土层均具有阻水功能为桥梁,推导出基岩含水层下采煤可参照“松散层下黏性土层累计厚度大于采厚”条件执行,遵照“就高不就低原则”,基岩含水层下保护层厚度统一取采厚的4倍为宜;既然规范适用条件为单层采厚不大于3.0 m,则附表4-3中“松散层厚度小于采厚”的规定难以理解,建议删除。其次,基于“保护”一词的科学内涵对“保护层”重新定义,即导水裂缝带顶界面到含水层底界面之间的隔水岩层均具有“保护”功能,应统称为保护层H_(b);进而提出了保护系数B_(s)概念,即保护层厚度与单层采厚的比值;松散含水层下保护系数分区阈值(B_(i)=2、3、4、5、6、7),基岩含层下保护系数分区阈值B_(i)=4,据此对顶板水害风险进行等级划分:突水区(B_(s)≤0)、危险区(0<B_(s)<B_(i))、安全区(B_(s)≥B_(i))。此外,借鉴底板突水系数概念,将单位厚度保护层承受的水头压力称为保护层承压系数(T=P/H_(b)),通过对3种煤水结构条件下承压系数的分析,得出第4系松散含水层、非煤系基岩含水层下采煤可以不考虑水压,煤系基岩含水层下采煤随着开采深度增加、水压随之增大而带来突(涌)水风险。最后,分析了底板含水层顶部存在被泥质物充填隔水带时,《“三下”开采规范》给出的底板防水安全煤(岩)柱表达式(h_(a)≥h_(1)+h_(2)+h_(4))与附图相矛盾,正确的表达式应为h_(a)≥h_(1)+h_(2)-h_(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层 保护系数 分区阈值 “三区”划分 承压系数 安全煤(岩)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壳形屋盖风压系数密度峰值聚类分区研究
11
作者 林拥军 周畅 +2 位作者 张曾鹏 余国菲 谢远昂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70,共13页
鉴于贝壳形屋盖表面风压分布的特殊性,提出基于快速搜索技术的密度峰值聚类风压系数分区方法。以某贝壳形屋盖表面风压分布试验结果为基础,进行密度峰值聚类风压系数分区,采用SD有效性指标验证分区数的合理性,并与改进k-means聚类分区... 鉴于贝壳形屋盖表面风压分布的特殊性,提出基于快速搜索技术的密度峰值聚类风压系数分区方法。以某贝壳形屋盖表面风压分布试验结果为基础,进行密度峰值聚类风压系数分区,采用SD有效性指标验证分区数的合理性,并与改进k-means聚类分区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密度峰值聚类风压系数分区以风压系数相对距离、局部密度和综合指数为特征参数,能较好反映屋面风压分布特性,有效保证类聚合性和类类分离性;相较于改进k-means分区法,不同风向角下密度峰值聚类得到的分区数与SD最优聚类数接近;密度峰值聚类分区结果能更准确反映贝壳形屋盖表面风压分布特性,充分体现测点风压系数局部密度和相对距离特征值较大的基本原则,对于贝壳形屋盖的风压系数分区具有更好的适用性;贝壳形屋盖密度峰值聚类分区最大负风压系数在-0.59~-1.74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峰值 快速搜索 聚类 风压系数分区 贝壳形屋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储能系统控保协同体系的光伏场站送出线路突变量选相能力恢复策略 被引量:4
12
作者 康涛 翁汉琍 +5 位作者 林湘宁 吴宇奇 李振兴 郭祎达 高靖怡 李正天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273-4285,I0008,共14页
针对新能源接入电网后,突变量选相元件动作性能显著劣化,尤其在弱电源侧难以保证选相正确性的问题,提出考虑储能系统控保协同体系的突变量选相能力恢复策略。通过理论分析,得出逆变电源侧负序阻抗基本恒定这一实施选相能力恢复举措的前... 针对新能源接入电网后,突变量选相元件动作性能显著劣化,尤其在弱电源侧难以保证选相正确性的问题,提出考虑储能系统控保协同体系的突变量选相能力恢复策略。通过理论分析,得出逆变电源侧负序阻抗基本恒定这一实施选相能力恢复举措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将光伏场站中储能侧逆变电源控制策略中的负序抑制短时屏蔽,并将故障线路两侧的正序分配系数控制到与负序分配系数相等,以此营造令传统突变量选相元件实现动作的最理想条件。该控制可以通过控制储能设备电流内环中的d轴和q轴电流实现。基于PSCAD/EMTDC的仿真结果表明,在该控制策略作用下,线路两侧正序分配系数与负序分配系数几乎相等,极大程度恢复了弱电源侧的选相特征,在不同故障工况下均有较好的适应性,且不会干扰系统侧选相元件的正常动作,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选相 逆变电源 控制策略 分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典型土壤Cr(Ⅵ)固-液分配系数K_(d)值及其在推导保护地下水的土壤环境基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天董 薛维纳 +4 位作者 罗飞 唐伟 余海波 晏井春 宋静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6-1335,共10页
Cr(Ⅵ)是铬盐、电镀、皮革等行业的特征污染物,极易因土-水迁移造成地下水污染。对于迁移性较强的污染物〔如Cr(Ⅵ)〕,有必要制定保护地下水的土壤环境基准。Cr(Ⅵ)在不同土壤上的吸附和解吸特征参数不同,为获取我国典型土壤Cr(Ⅵ)吸附... Cr(Ⅵ)是铬盐、电镀、皮革等行业的特征污染物,极易因土-水迁移造成地下水污染。对于迁移性较强的污染物〔如Cr(Ⅵ)〕,有必要制定保护地下水的土壤环境基准。Cr(Ⅵ)在不同土壤上的吸附和解吸特征参数不同,为获取我国典型土壤Cr(Ⅵ)吸附及解吸过程的固-液分配系数(K_(d)),本研究采用我国黑龙江海伦黑土、河南封丘潮土、海南儋州砖红壤等12种典型土壤,开展了吸附动力学及吸附-解吸平衡实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12种土壤均在48 h内达到吸附平衡,与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和Elovich动力学模型相比,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对Cr(Ⅵ)的土壤吸附动力学过程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吸附平衡实验表明,相较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Cr(Ⅵ)在我国典型土壤上的吸附特征。Cr(Ⅵ)土壤吸附过程的固-液分配系数(K_(d)x)非固定值,随着平衡液Cr(Ⅵ)浓度的增大,K_(d)x逐渐减小。解吸平衡实验表明,Cr(Ⅵ)土壤解吸过程的固-液分配系数(K_(d)j)高于吸附过程的对应值。基于三相平衡估算土壤平衡液Cr(Ⅵ)浓度时应采用K_(d)j,且其取值因平衡液Cr(Ⅵ)浓度而异。基于污染土壤与地下水直接接触且不存在地下水稀释的保守假设条件,本研究初步提出了保护地下水的不同土壤的Cr(Ⅵ)环境基准值,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典型土壤Cr(Ⅵ)基础参数数据库,为我国分区制定保护地下水的土壤Cr(Ⅵ)环境基准积累了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Ⅵ) 吸附-解吸 土-水迁移 固-液分配系数 保护地下水的土壤基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顶板水害风险保护系数法评价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吕玉广 乔伟 +2 位作者 胡发仑 刘梦楠 吕波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0-188,共9页
关于近水体下采煤防水安全煤(岩)柱保护层厚度取采高倍数问题,《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以下简称《“三下”开采规范》)附表4-3“防水安全煤(岩)柱保护层厚度”仅适用于“松散含水层”下采煤,至于基岩... 关于近水体下采煤防水安全煤(岩)柱保护层厚度取采高倍数问题,《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以下简称《“三下”开采规范》)附表4-3“防水安全煤(岩)柱保护层厚度”仅适用于“松散含水层”下采煤,至于基岩含水层下采煤以及老空水体下采煤如何确定保护层厚度并未涉及;常用的顶板水害风险评价技术方法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富水性评价、导通性评价、充水强度评价,在含水层富水性已知的情况下,评价方法可以进一步简化,仅评价“导通性”即可。基于以上2点,从《“三下”开采规范》出发,试图构建类似于底板突水系数那样简单的判据用于评价顶板水害风险。首先,基于“保护”一词的科学内涵,提出导水裂隙带顶界面至上覆含水层之间的隔水岩层均具有保护功能,应统称为保护层(Hb);基于《“三下”开采规范》中保护层厚度选取采高(A)一定倍数的做法,提出了保护系数(Bs)概念,即保护层厚度与采高的比值(Bs=Hb/A)。其次,基于《“三下”开采规范》附表4-3关于防隔水煤(岩)柱保护层厚度取值的规定,提出松散含水层下采煤的保护系数分区阈值Bi=(0,2、3、4、5、6、7);煤系地层一般为砂、泥岩互层型沉积建造,其中泥岩具有阻水功能(相当于松散层下的黏性土层),且泥岩总厚度一般大于累计采厚,故基岩含水层下保护层厚度可参照《“三下”开采规范》附表4-3“松散层底部黏性土层厚度大于累计采厚”的条件并按最大值选取,即4A,遂提出评价基岩含层的保护系数分区阈值Bi=(0,4)。根据保护系数和分区阈值,可将评价区划分为突水区(Bs≤0)、危险区(0<Bs<Bi)、安全区(Bs≥Bi)。当煤层上方有多层含水层时,应分别进行评价。最后,举例说明应用保护系数评价顶板水害风险的过程和方法,指出当含水层富水性为中等及以上时,“突水区”“危险区”的内涵侧重于安全性,通常作为防水安全煤柱留设;当含水层富水性弱或疏放经济时,“突水区”“危险区”主要用于指导疏干工程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板水害 风险评价 保护系数 分区阈值 “三区”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雨衣中苯系物迁移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尉立华 李桂晓 +4 位作者 彭晓辉 刘崇书 李智 王云博 高翠玲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82,共5页
利用微量点滴法,通过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试验得出儿童雨衣中五种苯系物的分配系数。通过有机物、环境、产品3个维度,多元分析有机物沸点、温度、相对湿度、材质、密度等因素对儿童雨衣中5种苯系物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温... 利用微量点滴法,通过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试验得出儿童雨衣中五种苯系物的分配系数。通过有机物、环境、产品3个维度,多元分析有机物沸点、温度、相对湿度、材质、密度等因素对儿童雨衣中5种苯系物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低于80℃时,儿童雨衣中苯系物在空气和雨衣中的分配系数在5.77~239之间,随着沸点、温度、湿度的增大,更多的苯系物释放到空气中,各物质分配系数均呈减小的趋势。雨衣材质和密度会影响苯系物的释放,其中密度影响较大。通过构建不同材质的雨衣产品分配系数与有机物沸点、温度、相对湿度、密度4个自变量的线性方程,得到回归系数分别为0.761、0.727、0.720、0.724,表明能被分配系数和4种自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所解释的比例最少为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试 分配系数 儿童雨衣 苯系物 迁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风网对大跨度煤棚风荷载特性的影响
16
作者 付赛飞 贾娅娅 +3 位作者 周一航 陈娟 郑云飞 刘庆宽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0-455,615,616,共8页
为了研究防风网对大跨煤棚风荷载的影响,通过风洞刚性模型测压试验,对3种透孔率的防风网下煤棚表面风荷载进行研究,分析了风向角、有无防风网和防风网透孔率对典型测点和分区的体型系数以及测点的脉动风荷载的功率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 为了研究防风网对大跨煤棚风荷载的影响,通过风洞刚性模型测压试验,对3种透孔率的防风网下煤棚表面风荷载进行研究,分析了风向角、有无防风网和防风网透孔率对典型测点和分区的体型系数以及测点的脉动风荷载的功率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风向角下,结构体型系数极值出现的位置和范围差别较大;防风网对减小煤棚风荷载有较好效果,放置防风网后煤棚表面呈现为绝对值较小的负压;大部分风向角下,20%的透孔率防风网对减小风荷载效果更好;不同位置测点受来流脉动影响情况不同,煤棚迎风侧角部测点脉动风荷载无量纲功率谱数值较大,且功率谱成分复杂,放置防风网后其峰值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棚 风洞试验 防风网 分区体型系数 功率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MD模型预测全/多氟烷基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17
作者 江波 陈景文 +1 位作者 肖子君 苏利浩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7-1117,共11页
全/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是备受关注的新污染物.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_(OW))是评价化学品在环境中分配、迁移和归趋的重要参数,但大多数PFASs缺少K_(OW)的实测值.发展可靠的K_(OW)预测方法,对填补PFASs的K_(OW)数据缺失具有重要意义.本... 全/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是备受关注的新污染物.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_(OW))是评价化学品在环境中分配、迁移和归趋的重要参数,但大多数PFASs缺少K_(OW)的实测值.发展可靠的K_(OW)预测方法,对填补PFASs的K_(OW)数据缺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基于溶质电子密度的溶剂化模型(SMD)描述溶剂化效应,以19种PFASs的lgK_(OW)实测值为参照,从哈特里-福克自洽场和密度泛函理论与不同基组的组合中,筛选适于预测PFASs的lgK_(OW)方法.比较lgK_(OW)实测值与不同方法所得预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和均方根误差(RMSE),发现当用B3LYP泛函结合6-31+G(d,p)基组优化几何结构,B3LYP泛函结合MIDI!6D基组计算能量时,预测效果最好(r=0.980,P<0.001,RMSE=0.273).发现溶剂形成空穴、溶质-溶剂色散作用和溶剂局部结构变化,为PFASs的K_(OW)值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为预测PFASs的K_(OW)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多氟烷基化合物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哈特里-福克自洽场 密度泛函理论 基于溶质电子密度的溶剂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地有机污染物吸附行为多参数线性自由能模型研究
18
作者 刘昆 南晨曦 +3 位作者 孔令冉 刘慧婷 付翯云 瞿晓磊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准确评估污染物在污染场地土壤中的吸附分配过程是污染场地安全管理和再利用开发的重要环节.以我国典型电子垃圾拆解场地为研究对象,解析了场地土壤中有机质的吸附特征,建立了适用于场地有机污染物分配评估的有机碳标化分配系数(K_(OC)... 准确评估污染物在污染场地土壤中的吸附分配过程是污染场地安全管理和再利用开发的重要环节.以我国典型电子垃圾拆解场地为研究对象,解析了场地土壤中有机质的吸附特征,建立了适用于场地有机污染物分配评估的有机碳标化分配系数(K_(OC))预测模型,揭示了有机污染物在场地土壤中有机质上的吸附机制.该场地土壤有机质对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构建了预测场地土壤中有机质吸附有机污染物的K_(OC)的多参数线性自由能模型(pp-LFER).ppLFER模型相较于常用的单参数线性自由能模型(sp-LFER)展现出更好的场地吸附数据的预测能力(R^(2)=0.919).同时,采用其他文献报道的pp-LFER模型对该场地污染物K_(OC)进行预测,发现预测偏差较高(RMSE>1.12),这表明pp-LFER模型的预测效果受场地土壤中有机质的性质影响较大,其跨区域应用性仍待提升.进一步结合pp-LFER模型中的分子结构描述符和各项系数解析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吸附机制,发现疏水作用和极化作用是吸附过程的重要作用力,氢键作用显著影响极性化合物的吸附过程.本研究基于实际污染场地土壤构建了高精度吸附预测模型,为场地污染风险评估和修复利用提供了更准确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污染 土壤有机质 有机污染物 有机碳标化分配系数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酸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其大鼠体内外相关性预测
19
作者 慕金雨 张梅超 +2 位作者 马芳芳 刘雪 王英华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99-1204,共6页
目的测定咖啡酸在不同pH环境中的平衡溶解度以及油水分配系数,推测其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分类;测定咖啡酸片溶出曲线,将相关参数代入大鼠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建模,利用Gastroplus软件预测其大鼠体内外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 目的测定咖啡酸在不同pH环境中的平衡溶解度以及油水分配系数,推测其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分类;测定咖啡酸片溶出曲线,将相关参数代入大鼠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建模,利用Gastroplus软件预测其大鼠体内外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色谱柱Agilent Eclipse Plus C_(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0.32%冰醋酸溶液-甲醇(70∶3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23 nm,柱温25℃,进样体积10μL。采用摇瓶法和正辛醇-水体系测量咖啡酸在不同pH环境中的平衡溶解度、溶解度体积(DSV)和油水分配系数(P),推测其BCS分类;测定咖啡酸片在水、pH值1.2、pH值4.5和pH值6.8环境中溶出曲线,利用Gastroplus软件分析溶出曲线的Z-Factor值,将相关参数代入大鼠的PBPK模型,模拟大鼠体内药时(PK)曲线,与已知实测PK曲线进行比较,推测其大鼠体内外相关性。结果咖啡酸在pH值1.2、pH值4.5和pH值6.8环境中平衡溶解度为0.676、1.266和4.624 mg·L-1,DSV为443787、236967和64879 mL,为难溶性药物,且具有较强pH依赖性;咖啡酸在水、pH值1.2、pH值4.5和pH值6.8环境中油水分配系数(P)为4.33(logP=0.64)、28.87(logP=1.46)、19.77(logP=1.30)、0.28(logP=-0.56),推测其具有较高渗透性。软件模拟得到咖啡酸大鼠体内的C_(max)为0.358μg·mL^(-1),t_(max)为0.39 h,AUC为0.320μg·h^(-1)·mL^(-1),与已知的实测结果C_(max)为(0.250±0.037)μg·mL^(-1)、t_(max)为(0.33±0.12)h、AUC为(0.303±0.024)μg·h^(-1)·mL^(-1)一致,PK曲线基本吻合。结论咖啡酸为低溶解性、高渗透性的药物,推测其为BCS II类药物,其片剂在大鼠中表现出较高的体内外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酸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体内外相关性 平衡溶解度 油水分配系数 摇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化合物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被引量:23
20
作者 何艺兵 赵元慧 +6 位作者 王连生 安凤春 莫汉宏 杨克武 刘晔 余刚 徐晓白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95-197,共3页
本文介绍用摇瓶法、产生柱法和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机化合物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方法,同时给出了某些化合物分配系数的实验值.
关键词 有机化合物 分配系数 正辛醇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