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水颗粒有机碳(POC)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 被引量:55
1
作者 张乃星 宋金明 贺志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328-2339,共12页
海水中颗粒有机碳(POC)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是海洋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阐述了海水POC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概况。海水POC在海洋中的分布受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海域、不... 海水中颗粒有机碳(POC)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是海洋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阐述了海水POC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概况。海水POC在海洋中的分布受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海域、不同水层POC的含量与组成差异很大,在水平分布上,近岸高于远海,垂直分布上,表层高于中下层,含量通常为几十到几百个μg/L,主要由陆源碎屑、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其新陈代谢产物和死亡残体组成,海水POC可来源于陆源、海源(海洋生物的生产)、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以及溶解有机碳(DOC)的转化,其中海源是其主要贡献者。海水POC与生物过程的关系密切,海洋生物既是POC的组成部分也是POC的重要生产者,通过摄食-代谢过程产生碎屑POC,通过垂直洄游促进POC的向下沉降,通过细菌的降解将POC转化为其他形态。POC参与再循环与营养盐(特别是氮、磷、硅)之间有重要的协同作用,生命POC的新陈代谢造成了营养盐浓度的变化,反过来,营养盐浓度的变化又改变了生命POC的组成及数量;无生命的POC一方面在生物及化学作用下分解矿化释放出营养盐,及时补充了水体中氮、磷、硅等生源要素的含量,这在高生产力的珊瑚礁区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其又通过在沉积物中的矿化,产生吸附位点,吸附营养盐,影响着营养盐在沉积物与水体中的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poc) 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生物过程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老山不同坡向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鲁惠明 李仁英 +3 位作者 刘雨霏 李绍通 杜鸿萱 王孙雨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2,共10页
为了解南京老山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集老山阳坡和阴坡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含量并分析土壤活性有... 为了解南京老山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集老山阳坡和阴坡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含量并分析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探讨造成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阴坡的TOC、DOC、EOC、POC含量普遍高于阳坡,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TOC、EOC、POC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在0~10 cm土层的含量显著高于10~20 cm和20~30 cm土层(P<0.05)。在土壤总有机碳中,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表现为POC>DOC>EOC,表明POC是南京老山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主要碳库。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阳坡和阴坡的土壤密度、土壤容重、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全磷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均与土壤TOC、POC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坡向、土层和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素,坡向和土层改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阴坡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占TOC含量的比例高于阳坡,对土壤碳库的稳定性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活性碳组分 坡向 南京老山 可溶性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水体POC浓度遥感反演算法与验证 被引量:1
3
作者 吴静汇 段洪涛 +1 位作者 张玉超 马荣华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50-756,共7页
基于2013年巢湖实测数据,根据颗粒性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浓度与叶绿素a之间的高度相关性,采用Gons和Simis算法估算浮游植物色素吸收a_(ph)(665),继而实现对POC浓度间接反演。结果表明,Gons和Simis算法可用于蓝藻水... 基于2013年巢湖实测数据,根据颗粒性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浓度与叶绿素a之间的高度相关性,采用Gons和Simis算法估算浮游植物色素吸收a_(ph)(665),继而实现对POC浓度间接反演。结果表明,Gons和Simis算法可用于蓝藻水华未覆盖内陆水体POC浓度的估算;Gons算法(RMSE_(rel)=21.90%)相对于Simis算法(RMSE_(rel)=23.81%)可以更好地反演POC的浓度。Gons和Simis算法在巢湖POC反演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可以结合MERIS卫星用于巢湖水体POC估算。也可以为内陆湖泊水体碳循环研究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叶绿素A 色素吸收 生物光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半岛邻近海域夏季POC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一成 韩正兵 +7 位作者 杨洋 潘建明 张海峰 李栋 赵军 朱秋红 范高晶 张海生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7-59,共13页
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碳(POC)与生物的生命过程、初级生产力关系密切,是海洋食物链中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因此POC的分布特征可以有效反映其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利用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期间(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南极半岛邻近海域... 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碳(POC)与生物的生命过程、初级生产力关系密切,是海洋食物链中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因此POC的分布特征可以有效反映其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利用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期间(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南极半岛邻近海域采集的海水颗粒物样品,研究POC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斯科舍海0-200 m的POC浓度范围为7.44-193.52μg·L^-1,平均浓度为(48.84±35.09)μg·L^-1;南斯科舍海岭0-200 m的POC浓度范围为9.13-62.17μg·L^-1,平均浓度为(29.76±14.12)μg·L^-1;鲍威尔海盆0-200 m的POC浓度范围为5.87-270.72μg·L^-1,平均浓度为(48.57±38.92)μg·L^-1。表层POC高值出现在斯科舍海区和鲍威尔海盆区,而低值出现在海岭区,与叶绿素a(Chla)的变化趋势一致,与营养盐的变化趋势相反。垂向分布上,各个区域POC平均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鲍威尔海盆和斯科舍海POC最高值都出现在25 m层。分析结果表明光合浮游植物是研究海域POC的主要来源,POC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温度、水团混合以及海冰环境。斯科舍海与鲍威尔海盆整体非生命POC占比高,可能是由于高磷虾生物量、海冰碎屑以及陆源输入的干扰;南斯科舍海岭整体非生命POC占比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半岛邻近海域 颗粒有机碳(poc) CHL a 营养盐 融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黄河调水调沙对下游有机物和营养盐年内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高书铭 姚爱林 +2 位作者 明玥 王宪业 高磊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3-768,共16页
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黄河下游泺口站进行了为期一年、每月一次的采样,测定了河水中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有色溶解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荧光溶解有机物(Fluorescent Dissol... 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黄河下游泺口站进行了为期一年、每月一次的采样,测定了河水中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有色溶解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荧光溶解有机物(Fluorescent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FDOM)、营养盐,以及悬浮颗粒态(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中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占比(POC占SPM的质量百分比,POC%)、δ^(13)C和δ^(15)N等生源要素相关指标。结果表明,调水调沙已经成为控制黄河下游多种生源要素在一年之中变化格局的关键因素,决定着其全年变化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调水调沙的调水阶段,脉冲式激增的径流量通过稀释作用使得DOC浓度、CDOM浓度、FDOM中的类腐殖质组分含量,以及SPM中δ^(13)C和δ^(15)N达到全年的最低值,而CDOM光谱斜率(S_(275-295))达到最高值。在调水调沙的排沙阶段,上述指标则在相反方向上达到全年的极值。最近20年间,在调水调沙、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一系列措施的影响下,黄河下游营养盐和DOC浓度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POC%的上升迹象也初步显现。黄河下游生源要素浓度、组成、性质、输出通量正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黄河口的海洋生态环境。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在人类活动背景下大河生源要素的响应特征和反馈机制及其对邻近海洋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调水调沙 溶解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有色溶解有机物 荧光溶解有机物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表层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团聚体结合碳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65
6
作者 方华军 杨学明 +2 位作者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847-2854,共8页
以东北黑土区典型漫岗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侵蚀程度地形部位表层土壤不同粒级有机碳、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含量,探讨土壤侵蚀和沉积作用对表层土壤有机碳(SOC)损失、迁移和累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侵蚀微弱的坡顶相比,严... 以东北黑土区典型漫岗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侵蚀程度地形部位表层土壤不同粒级有机碳、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含量,探讨土壤侵蚀和沉积作用对表层土壤有机碳(SOC)损失、迁移和累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侵蚀微弱的坡顶相比,严重侵蚀的坡肩部位表层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矿质结合碳(IOC)和团聚体结合碳含量分别减少23%、17.5%和8.7%,而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含量无明显差异。长期处于沉积状态的坡脚部位,表层土壤大团聚体、POC和大团聚体结合碳含量分别较坡顶低56.1%、47.9%和67%;而IOC和微团聚体结合碳分别较坡顶高10%和18.7%。研究结果反映了土壤侵蚀以及耕作倾向于破坏水稳性大团聚体,其内部包裹的轻质、细颗粒物质易被地表水流迁移流失,加上下层土壤的稀释作用,导致侵蚀部位SOC减少。轻质活性碳组分在迁移和累积过程中易被微生物利用分解,沉积区土壤以IOC和微团聚体碳为主,形成一个惰性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水稳性团聚体 颗粒有机碳 大团聚体碳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西港和九龙江口颗粒有机碳的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蔡阿根 李文权 +1 位作者 陈清花 王宪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6-50,共5页
研究了九龙江河口及相邻海区颗粒有机碳 ( POC)的分布变化特征及 POC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九龙江河口区和厦门西港 PO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762和 793μg C/L。春季 ,河口区的 POC含量高于西港 ,而秋季则相反。春季 ,河口区... 研究了九龙江河口及相邻海区颗粒有机碳 ( POC)的分布变化特征及 POC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九龙江河口区和厦门西港 PO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762和 793μg C/L。春季 ,河口区的 POC含量高于西港 ,而秋季则相反。春季 ,河口区和西港的 POC含量与ATP(三磷酸腺苷 )含量都呈正相关关系 ,其中 ,浮游植物有机碳 ( POCB)分别占 POC的 4 4 %和 2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三磷酸腺苷 浮游植物 生物量 厦门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水体悬浮物颗粒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8
作者 魏秀国 沈承德 +1 位作者 孙彦敏 易惟熙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1-476,共6页
研究了珠江三干流西江、北江和东江水体中悬浮物颗粒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的组成、分布以及季节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可以根据.C_3、C_4植物及悬浮物的δ^(13)C值区分不同流域的植被覆盖状况;东江流域水土流失区以草地、农田为主,C_4... 研究了珠江三干流西江、北江和东江水体中悬浮物颗粒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的组成、分布以及季节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可以根据.C_3、C_4植物及悬浮物的δ^(13)C值区分不同流域的植被覆盖状况;东江流域水土流失区以草地、农田为主,C_4植物影响较大;北江水体中颗粒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森林覆盖区,同位素组成受C_3植物影响较大;西江水体中颗粒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介于其间,同时受C_3、C_4植物影响,颗粒有机碳部分来源于森林覆盖土壤,部分来源于草地和农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 水体 悬浮物 颗粒有机碳 稳定同位素 Δ^13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海域夏季表层水体颗粒有机碳及其同位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尹希杰 李云海 +3 位作者 乔磊 王爱军 徐勇航 陈坚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9-166,共8页
基于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在普里兹湾海域采集的61个站位的表层悬浮体样品的颗粒有机碳(POC)及其稳定同位素(δ13CPOC)测试结果,结合卫星遥感解译的研究区海水表面温度(SST)、叶绿素a(Chl a)浓度和海冰覆盖率数据,研究了普里兹湾海域... 基于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在普里兹湾海域采集的61个站位的表层悬浮体样品的颗粒有机碳(POC)及其稳定同位素(δ13CPOC)测试结果,结合卫星遥感解译的研究区海水表面温度(SST)、叶绿素a(Chl a)浓度和海冰覆盖率数据,研究了普里兹湾海域表层水体悬浮POC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悬浮体中POC的来源及其形成过程。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普里兹湾表层悬浮POC浓度为0.28—0.84 mg·L-1,平均浓度为0.48 mg·L-1;δ13CPOC值的变化范围为-29.68‰—-26.30‰,平均值为-28.01‰。表层水体悬浮POC分布呈现近岸高于远岸,西部高于东部的特征。POC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冰架附近,与表层水体Chl a浓度和海冰覆盖率分布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夏季普里兹湾表层水体悬浮POC主要由浮游植物现场生产,而浮游植物的生长受到了海冰的显著影响。在普里兹湾外部海域表层水体悬浮颗粒物δ13CPOC值从东向西逐渐偏负,而调查区东部从近岸向远海逐渐偏负,反映该海域δ13CPOC分布特征主要受到浮游植物吸收与固定CO2速率的影响。中山站附近海域δ13CPOC值显著偏负,可能是受到近岸海域陆源有机质输入和浮游生物种属改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 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碳同位素(δ13 Cpoc)普里兹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长江口水体颗粒有机碳年际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邢建伟 线薇薇 +1 位作者 沈志良 绳秀珍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64-972,共9页
根据2007—2012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4个航次(11月)调查资料,探讨了长江口秋季颗粒有机碳(POC)时空分布特征;结合长江口环境要素和陆源输入(径流、输沙),分析了秋季POC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7—2012年秋季长江口POC浓度... 根据2007—2012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4个航次(11月)调查资料,探讨了长江口秋季颗粒有机碳(POC)时空分布特征;结合长江口环境要素和陆源输入(径流、输沙),分析了秋季POC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7—2012年秋季长江口POC浓度范围为0.03—16.95mg/L,均值2.30mg/L,底层POC浓度高于表层。长江口表层POC浓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2)长江口区POC分布呈现沿长江径流入海方向降低的趋势,高值区出现在口门附近偏南部水域。口门内和近岸水域POC显著高于近海水域。口门水域POC年际间相对稳定,近岸和近海水域年际变化显著。(3)长江口POC分布与盐度呈非保守性变化,悬浮物是POC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多数年份POC与叶绿素a相关程度较弱。(4)河口来水来沙量对POC浓度具有较强的制约性,径流的主要影响区域在口门内和近岸区,输沙的主要影响区域在最大浑浊带和长江口北部水域。(5)入海输沙量与长江口水域POC相关性最强。咸淡水交汇引起的悬浮物沉积和沉积物的再悬浮强度决定口门内水域POC浓度,浑浊度较高的近岸水体POC对陆源输入泥沙的依赖性较强,长江口外侧海域初级生产力水平成为POC浓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poc) 年际变化 影响因素 秋季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裕尔河流域颗粒有机碳的来源:碳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4
11
作者 侯青叶 杨忠芳 +3 位作者 余涛 顾兆炎 夏学齐 沈承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0-160,共11页
以2008、2009年所采集的乌裕尔河9个点位水体中的悬浮物为研究对象,对丰、枯水期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碳同位素组成(13 C、14 C)及表观年龄进行了系统测试与分析,以期探讨河流中颗粒有机碳来源与流域土壤侵蚀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 以2008、2009年所采集的乌裕尔河9个点位水体中的悬浮物为研究对象,对丰、枯水期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碳同位素组成(13 C、14 C)及表观年龄进行了系统测试与分析,以期探讨河流中颗粒有机碳来源与流域土壤侵蚀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河流中颗粒有机碳(POC)主要来源于未受玉米残体及根系输入影响的深层土壤,且土壤中的有机质主要为原始荒草植被残体;扎龙湿地颗粒有机碳则以自生的现代碳为主。支、干流丰水期颗粒有机碳的14 C表观年龄远远老于枯水期的表观年龄,丰水期颗粒有机质的迁移距离较短,枯水期则刚好相反。与其他河流颗粒有机碳14 C表观年龄对比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侵蚀非常严重,且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综合考虑颗粒有机碳迁移距离及其来源的差异,根据端员混合模型计算了丰水期各支流对不同干流采样点颗粒有机碳的贡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碳同位素 土壤侵蚀 乌裕尔河 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光衰减变化与颗粒有机碳估算——以菲律宾海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魏建伟 方习生 +2 位作者 石学法 杨刚 李朝新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0-467,共8页
2004年夏季在菲律宾海进行了上层水体光衰减(660nm)剖面测量和海水取样分析,提出了海区悬浮颗粒有机碳的光学统计模型。根据大量的现场观测资料,得到了菲律宾海上层水体高分辨率颗粒有机碳断面,对颗粒有机碳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了... 2004年夏季在菲律宾海进行了上层水体光衰减(660nm)剖面测量和海水取样分析,提出了海区悬浮颗粒有机碳的光学统计模型。根据大量的现场观测资料,得到了菲律宾海上层水体高分辨率颗粒有机碳断面,对颗粒有机碳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菲律宾海上层水体颗粒有机碳和叶绿素a的比值约为400~2000,浮游植物现存量与颗粒有机碳现存量变化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光衰减 悬浮体 菲律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江水体悬浮物颗粒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时空变化 被引量:12
13
作者 魏秀国 卓慕宁 +1 位作者 郭治兴 朱立安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127-2131,共5页
通过对西江下游马口水文站多年的定点观测以及对虎门、梧州、江口等全流域多个河流断面悬浮物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报道了近年来人类活动对西江流域影响的观测结果。研究发现:西江水体悬浮物颗粒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从中游的-26.6... 通过对西江下游马口水文站多年的定点观测以及对虎门、梧州、江口等全流域多个河流断面悬浮物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报道了近年来人类活动对西江流域影响的观测结果。研究发现:西江水体悬浮物颗粒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从中游的-26.6‰到河口-19.8‰,逐渐变"重",此结果基本反映了流域植被覆盖及土壤侵蚀状况;西江马口水文站1999—2005年悬浮物样品δ13C值的季节循环值为(-23.4±1.3)‰,其波动与流域侵蚀、物源组成相关。根据观测结果,西江流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于下游以及源头区域,悬浮物稳定同位素比值较"重",而中游区域则相对较"轻"。河口地区的同位素值可能受工农业生产及生活废水影响较大,同位素值异化,其物质来源与河流上游和海洋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 悬浮物 颗粒有机碳 稳定同位素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中颗粒有机碳对水体固有光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姜广甲 苏文 +3 位作者 马荣华 段洪涛 蔡伟叙 黄楚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4-241,共8页
利用2011年5期太湖现场测量数据和室内分析数据,通过建立ρ(POC)(POC为颗粒有机碳)与ap(λ)(颗粒物吸收系数)、bbp(510)(总颗粒物的后向散射系数)的相关关系,评价了POC对水体固有光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水体ρ(POC... 利用2011年5期太湖现场测量数据和室内分析数据,通过建立ρ(POC)(POC为颗粒有机碳)与ap(λ)(颗粒物吸收系数)、bbp(510)(总颗粒物的后向散射系数)的相关关系,评价了POC对水体固有光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水体ρ(POC)时空变化显著,各期样品平均值在1 558.06-5 281.09 mg/m^3之间变化.ρ(POC)与ap(λ)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特别是在浮游植物色素强烈吸收的波段(605-700 nm),各期数据的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但ρ(POC)与bbp(510)的相关性较差(R^2=0.04,P=0.02).进一步分析ρ(POC)对颗粒物的色素部分和非色素部分的影响发现,ρ(POC)与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aph(665)]的相关性很好(R^2=0.82),而与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相关性较差.ρ(NPOC)(NPOC为非有机碳颗粒物)与bbp(510)的相关性较好(R^2〉0.60),说明太湖水体POC对浮游植物色素的吸光特性有重要影响,而NPOC影响了水体的后向散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水体 poc 浮游植物 固有光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冬季长江口颗粒有机碳的时空分布及输运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邢建伟 线薇微 绳秀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380-2386,共7页
根据2012年2月(冬季)、5月(春季)对长江口2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春、冬季长江口颗粒有机碳(POC)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并探讨其输运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春季长江口POC的浓度为0.23~31.61mg/L,均值为2.55mg/L;冬季POC的浓度... 根据2012年2月(冬季)、5月(春季)对长江口2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春、冬季长江口颗粒有机碳(POC)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并探讨其输运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春季长江口POC的浓度为0.23~31.61mg/L,均值为2.55mg/L;冬季POC的浓度为0.16~5.82mg/L,均值1.42mg/L.春、冬季POC空间分布整体呈现近岸高远岸低、表层低底层高的特征,最高值均出现在口门附近.POC与悬浮物(TSM)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而与叶绿素a(Chl a)的相关性均较差,表明陆源输入对长江口POC的分布影响很大;POC/Chl a比值测算表明有机碎屑是调查水域POC的主要来源和存在形式,定量估算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对春、冬季长江口POC的贡献分别仅1.26%和0.9%,且浮游植物对POC的贡献分别在TSM小于110mg/L和100mg/L时才能表现出来.春、冬季长江口TSM分别在大于117mg/L和335mg/L时,有机碳入海以颗粒态为主,反之则以溶解态为主.长江输送至河口的悬浮物中POC的百分含量(POC%)在春、冬季分别为0.9%和0.4%.春、冬季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对POC的过滤效率分别达89%和69%,大量POC随泥沙在最大浑浊带发生了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时空分布 输运特征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养殖生态系中有机碳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游奎 马甡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55,共5页
对于围隔养殖对虾生态系中有机碳的变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溶解有机碳 (DOC)含量波动在 5 .2 99~ 13.39mg/ L之间 ,平均为 8.5 3mg/ L± 2 .2 5 mg/ L;颗粒有机碳 (POC)含量波动在0 .6 5~ 6 .6 3mg/ L之间 ,平均为 3.2 5 mg/ ... 对于围隔养殖对虾生态系中有机碳的变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溶解有机碳 (DOC)含量波动在 5 .2 99~ 13.39mg/ L之间 ,平均为 8.5 3mg/ L± 2 .2 5 mg/ L;颗粒有机碳 (POC)含量波动在0 .6 5~ 6 .6 3mg/ L之间 ,平均为 3.2 5 mg/ L± 1.76 mg/ L;总有机碳 (TOC)含量波动在 6 .92~ 2 0 .0 2mg/ L之间 ,平均为 11.78mg/ L± 3.82 mg/ L ;其中 DOC∶ POC∶ TOC为 0 .72∶ 0 .2 8∶ 1。各种有机碳组分的含量明显高于自然海水中各种有机碳的含量 ;各种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在养殖期间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 ;其变化与 DCOD的变化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磷 颗粒有机碳 总有机碳 对虾 养殖生态系 DOC poc T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进样——总有机碳分析仪法直接测定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碳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萱 宋金明 +1 位作者 温廷宇 李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9-63,共5页
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碳(POC)是联系海洋生命与非生命过程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其在全球碳循环的作用异常重要,准确获取海水中颗粒有机碳的含量是揭示其重要作用的前提。目前,元素分析仪测定POC是其准确测定最常用的方法,但元素分析仪分析海水... 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碳(POC)是联系海洋生命与非生命过程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其在全球碳循环的作用异常重要,准确获取海水中颗粒有机碳的含量是揭示其重要作用的前提。目前,元素分析仪测定POC是其准确测定最常用的方法,但元素分析仪分析海水中颗粒有机碳过滤的膜样时,存在包样困难、滤膜对反应管损坏严重、灰分难以清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仪器的正常使用。本文采用总有机碳分析仪固体进样装置建立了海水中颗粒有机碳的分析方法,优化了样品前处理过程,对玻璃纤维膜进行了空白校正,考察了酸化方式和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检出限为CL(C)=0.019%。对青岛近海三个不同采样站位海水样品POC的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5%~2.66%(n=12),结果重复性好,精密度高,经国家标准样品水系沉积物GDS-9验证,结果与标准值符合,表明方法准确可靠,能满足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碳(POC)的准确测定要求。所建立的方法完全克服了常规元素分析仪测定POC的弊端,同时降低了仪器的维护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进样模块 总有机碳分析仪 海水颗粒有机碳(p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海西部海区有机悬浮颗粒观测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方习生 魏建伟 +1 位作者 石学法 程振波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5-497,共13页
2004-07和2004-09-10,在菲律宾海西部海区进行了水体现场多参数综合垂向测量和海水取样分析,对菲律宾海水体光衰减作用、悬浮颗粒及颗粒有机碳的相关关系和空间分布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菲律宾海光衰减系数C与悬浮颗粒浓... 2004-07和2004-09-10,在菲律宾海西部海区进行了水体现场多参数综合垂向测量和海水取样分析,对菲律宾海水体光衰减作用、悬浮颗粒及颗粒有机碳的相关关系和空间分布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菲律宾海光衰减系数C与悬浮颗粒浓度、颗粒有机碳与颗粒光衰减系数c,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上层水体颗粒有机碳和叶绿素a的比值约为200~3500,浮游植物现存量与颗粒有机碳现存量变化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海西部 漫衰减系数 悬浮颗粒 颗粒有机碳(p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处理下西南亚高山森林土壤颗粒态有机碳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帅 陈玥希 孙辉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7,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处理对西南亚高山森林土壤颗粒态有机碳动态的影响.[方法]利用均质化重装土柱在凋落物和积雪不同的土表覆盖处理下(裸土除雪BNS、裸土覆雪BS、凋落物除雪LNS、凋落物覆雪LS)进行原位培养,在不同时间采集原位培养土...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处理对西南亚高山森林土壤颗粒态有机碳动态的影响.[方法]利用均质化重装土柱在凋落物和积雪不同的土表覆盖处理下(裸土除雪BNS、裸土覆雪BS、凋落物除雪LNS、凋落物覆雪LS)进行原位培养,在不同时间采集原位培养土柱,分别测定0~10 cm和10~20 cm深度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carbon,POC)含量.[结果]不同处理下土壤表层(0~10 cm)与表下层(10~20 cm) POC含量在短期内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低温季节和非冻融季节含量变化显著;各处理下POC在低温季节中期高于前期和末期;效应分析显示,采样时间(温度)对POC含量影响显著,而凋落物和积雪覆盖对土壤POC含量影响不显著,但各种采样时间(温度)、覆盖和土壤深度等因素对土壤POC动态有交互作用.[结论]亚高山土壤POC主要是在低温季节前期和中期形成和积累,在非冻融季节消耗,温度因素比土表覆盖更显著影响土壤POC的季节动态.气温升高将导致高海拔土壤低温季节缩短和非冻融季节延长,可能促进高海拔土壤有机碳库中积累的大量POC消耗,使高海拔土壤成为一个潜在的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森林土壤 颗粒态有机碳(poc) 低温季节 全球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黄海海域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玉庭 梁生康 +1 位作者 石晓勇 商荣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54,共7页
依据2010年4~5月黄海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黄海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年春季黄海POC浓度范围为78.11~9 189.00μg/L,平均浓度为(413.59±794.23)μg/L;北黄海和南黄海... 依据2010年4~5月黄海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黄海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年春季黄海POC浓度范围为78.11~9 189.00μg/L,平均浓度为(413.59±794.23)μg/L;北黄海和南黄海POC分布都呈现表层低、底层高的垂直分布特征和近岸高、远岸低的平面分布特征。其中,北黄海POC的高值区南部近岸水体,主要受陆源输入的影响,北黄海POC的低值区主要位于其中部表层水体,主要由于浮游植物现场生产受限所致;南黄海POC高值区主要位于受沿岸流和陆源输入影响显著的苏北沿岸,底层高值主要与浮游植物碎屑沉降和沉积物再悬浮有关,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南黄海中部海域,亦由于浮游植物现场生产受限所致。PN的分布趋势和影响因素与POC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poc) 分布特征 黄海 春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