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7篇文章
< 1 2 1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ltrasonic attenuation model for measuring particle size and inverse calculation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in mineral slurries 被引量:5
1
作者 何桂春 倪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6年第4期445-450,共6页
Based on various ultrasonic loss mechanisms, the formula of the cumulative mass percentage of minerals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was given, with which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was integrated into an ultrason... Based on various ultrasonic loss mechanisms, the formula of the cumulative mass percentage of minerals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was given, with which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was integrated into an ultrasonic attenuation model. And then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ultrasonic attenuation and the pulp density, and the particle size were obtained. The derived model was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ment and the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data to determine the inverse model relating ultrasonic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with size distribution. Finally, an optimization method of inverse parameter, genetic algorithm was applied for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of inverse calculation show that the precision of measurement was hi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sonic attenuation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mineral slurry MODELING genetic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fluidic preparation of surfactant-free ultrafine DAAF with tunable particle size for insensitive initiator explosives
2
作者 Bo Yang Rui Li +9 位作者 Wei Cao Si-min He Jincan Zhu Qi Wu Heng Ding Jin Chen Weimiao Wang Zhiqiang Qiao Xiaodong Li Guangcheng Y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42-52,共11页
High purity and ultrafine DAAF(u-DAAF)is an emerging insensitive charge in initiators.Although there are many ways to obtain u-DAAF,developing a preparation method with stable operation,accurate control,good quality c... High purity and ultrafine DAAF(u-DAAF)is an emerging insensitive charge in initiators.Although there are many ways to obtain u-DAAF,developing a preparation method with stable operation,accurate control,good quality consistency,equipment miniaturization,and minimum manpower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adapt to the current soc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end.Here reported is the microfluidic preparation of u-DAAF with tunable particle size by a passive swirling microreactor.Under the guidance of recrystallization growth kinetics and mixing behavior of fluids in the swirling microreactor,the key parameters(liquid flow rate,explosive concentration and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were screened and optimized through screening experiments.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no surfactant is added and only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are controlled,the particle size of recrystallized DAAF can be adjusted from 98 nm to 785 nm,and the corresponding specific surface area is 8.45 m^(2)·g^(-1)to 1.33 m^(2)·g^(-1).In addition,the preparation method has good batch stability,high yield(90.8%-92.6%)and high purity(99.0%-99.4%),indicating a high practical application potential.Electric explosion derived flyer initiation tests demonstrate that the u-DAAF shows an initiation sensitivity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the raw DAAF,and comparable to that of the refined DAAF by conventional spraying crystallization method.This study provides an efficient method to fabricate u-DAAF with narrow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high reproducibility as well a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fabrication of other ultrafine explosi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fluidic preparation Screening crystallization conditions Narrow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Low initiation sensitivity Ultrafine DAA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line non-intrusive particle size measurement of pulverised fuel through digital imaging 被引量:3
3
作者 Carter Robert M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942-1946,共5页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article size measurement and latest industrial results recorded using an innovative optical instrumentation system designed to measure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s i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article size measurement and latest industrial results recorded using an innovative optical instrumentation system designed to measure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s in a pneumatic suspension.The system is non-intrusive and cost-effective.A low-cost CCD camera is used to capture images of the particulate flow field,which is illuminated by a low-cost pulsed laser sheet generator.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is then determined by processing the particle images through the use of novel processing algorithms.Experimental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past on a small scale particle flow test rig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system is capable of measuring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pneumatically conveyed particles with an accuracy of a few percent.For the present paper results obtained when testing the system at a 4 MW industrial test facility are presented.Comparisons are made with both off-line reference data achieved through sieving and on-line laser diffraction data recorded using an intrusive,extractive,Malvern Instruments system.In general there is good agreement between results when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individual methodologies.The novel imaging system shows itself to be rugged,practical and useful under genuine industri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 测量方法 数字成像 数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rov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Calculation of Bed Material
4
作者 Wang, Xianye Wang, Xiekang Liu, Tonghuan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48-153,共6页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bed material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for studying evolution of natural river channel by means of experimental ways and numerical modeling of flow and sediment process.In this study,th...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bed material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for studying evolution of natural river channel by means of experimental ways and numerical modeling of flow and sediment process.In this study,the fractal characteristic of sediment particle has been defined by means of fractal theory based on ana- lyzing the property of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bed material in the river channel.Furthennore,the fractal prop- erty of sediment particle has been applied to judge the process of armor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bed material sediment partic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鲸鱼优化算法在前向激光散射颗粒测量技术粒径分布反演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会玲 韩星星 +2 位作者 赵蓓 高冰 汪加洁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31,共14页
颗粒粒度分布反演算法优化是前向激光散射法测量颗粒粒径分布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对于待测颗粒群粒径分布呈现双峰或多峰的情况,由于反演过程中的寻优参数成倍增加,反演计算量成指数增大,传统反演算法存在寻优效率快速下降,鲁棒性和反演... 颗粒粒度分布反演算法优化是前向激光散射法测量颗粒粒径分布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对于待测颗粒群粒径分布呈现双峰或多峰的情况,由于反演过程中的寻优参数成倍增加,反演计算量成指数增大,传统反演算法存在寻优效率快速下降,鲁棒性和反演精度迅速恶化等问题。通过改进鲸鱼优化算法在多维函数求解寻优中的特性,针对前向激光散射法中颗粒粒径分布反演问题提出了一种对数形式的自适应概率阈值和非线性变化的收敛因子,提高了鲸鱼优化算法在反演寻优过程中平衡全局搜索以及局部寻优的能力。通过反向学习方法进行初始化以及借助贪婪原则进行个体更新,可以实现对颗粒粒度分布的精确快速反演。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对在不同程度随机噪声下服从正态分布、Rosin-Rammler分布和Johnson'S_(B)分布的单峰及多峰分布具有很好的鲁棒性与反演精度。将该算法应用于聚苯乙烯标准颗粒群的实验测量,得到了很好的反演结果,验证了该算法在抗噪性能和测量准确性上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向激光散射 群智能优化算法 鲸鱼优化算法 颗粒粒度分布 多峰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驾驶循环制动工况下刹车颗粒物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葛蕴珊 谢汶峰 +4 位作者 李家琛 马尧 王宇 王亚超 王昌钰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2-408,共7页
为探究基于制动惯性实验台的不同驾驶循环刹车颗粒物排放特性,在密封采样仓内分别进行WLTC循环和US06循环等效制动排放试验,测量了10 nm~10μm粒径范围的刹车颗粒物排放.研究发现多次US06循环测试中,每次循环前四次工况排放的100 nm粒... 为探究基于制动惯性实验台的不同驾驶循环刹车颗粒物排放特性,在密封采样仓内分别进行WLTC循环和US06循环等效制动排放试验,测量了10 nm~10μm粒径范围的刹车颗粒物排放.研究发现多次US06循环测试中,每次循环前四次工况排放的100 nm粒径以上的颗粒物数量结果重复性差,且行程动力学参数(v·a)增大会导致所有粒径的颗粒物生成数量的稳定性变差;100 nm粒径以上颗粒物对刹车颗粒物质量浓度的贡献大,而刹车颗粒物数量浓度排放则更多由10~100 nm小粒径颗粒物决定.研究还发现颗粒物的生成与工况的加速度和速度密切相关,在车辆实际驾驶中,较高的行驶速度以及较大的刹车加速度都会促进100 nm以下小粒径颗粒物生成,而100 nm以上大颗粒的生成主要受到较大刹车加速度的影响,保持车速低于100 km/h、加速度低于2 m/s^(2)生成的大、小粒径颗粒物较少.对比US06循环和WLTC循环的高速度段与超高速段颗粒物排放数据,制动工况更为激烈的US06循环倾向于生成更多大粒径颗粒物,而WLTC循环超高速度段在小粒径颗粒物生成上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动颗粒物 驾驶循环制动工况 颗粒物数量 颗粒物质量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气温度对生物质燃烧颗粒物生成特性的影响
7
作者 梁兴 曲思建 +3 位作者 底一 崔名双 王圣烨 牛芳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7-394,共8页
在全球减碳的大背景下,需要逐渐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将生物质用于燃煤锅炉中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但生物质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高,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细颗粒物,造成结渣沾污、高温腐蚀和细颗粒物排放等问题。为了探究炉膛内烟气温... 在全球减碳的大背景下,需要逐渐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将生物质用于燃煤锅炉中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但生物质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高,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细颗粒物,造成结渣沾污、高温腐蚀和细颗粒物排放等问题。为了探究炉膛内烟气温度对生物质飞灰生成产生的影响,搭建了一套平焰燃烧试验系统,通过调节燃料和氧化剂的比例,改变平焰燃烧器上方的温度,开展不同烟气温度下生物质燃烧颗粒物生成特性的试验研究,利用荷电低压撞击器(ELPI)、比色法测温系统、扫描电镜等设备测量了颗粒物形貌、粒径分布、元素含量和表面温度。发现烟气温度为1800K时,生物质颗粒的表面温度在65 ms达到最大值,小于1500 K和1200 K下的80 ms和90 ms,燃烧时Cl、K元素的释放量增大,PM_(1)中Cl、K的占比上升3%~5%;同时高温还会导致PM_(1~10)的烧结程度增强,熔融的飞灰颗粒趋向于表面光滑的球形。随着烟气温度下降至1200K,PM_(1~10)中多孔结构的飞灰增多,球形颗粒表面出现大量气孔;同时烟气温度下降会导致气相中无机蒸汽冷凝加剧,PM_(1)的生成量增加至4.27 mg/m^(3)。结果表明:烟气温度影响生物质飞灰的生成过程,为了实现生物质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需要优化燃烧条件,提高生物质的燃烧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燃烧 平焰燃烧器 烟气温度 颗粒物生成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碎磨流程数学建模方法研究
8
作者 姜志宏 刘秋萍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8-194,共7页
在选矿工艺中,碎磨流程是关键的物料准备阶段。针对传统碎磨流程数学模型建模方法中未考虑设备本征参数问题,在破碎阶段采用技术成熟的矩阵模型,同时利用神经网络的多特征融合能力,对磨矿流程中的设备结构特征和给料粒级分布进行处理,... 在选矿工艺中,碎磨流程是关键的物料准备阶段。针对传统碎磨流程数学模型建模方法中未考虑设备本征参数问题,在破碎阶段采用技术成熟的矩阵模型,同时利用神经网络的多特征融合能力,对磨矿流程中的设备结构特征和给料粒级分布进行处理,建立神经网络-矩阵混合模型(Back Propagation-Matrix Model,BP-MM)。以碎磨制样短流程为例,基于破碎实验数据构建颚式破碎机、对辊破碎机的矩阵模型,利用神经网络方法构建融合磨盘间隙参数的盘式碎磨机BP神经网络模型,搭建碎磨制样短流程的BP-MM混合模型。以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决定系数为评价指标,将BP-MM混合模型的预测结果与JKSimmet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BP-MM混合模型预测误差控制在3%以内,当磨盘间隙为0.1 mm时,碎磨制样短流程磨矿产品粒度≤0.15 mm。BP-MM混合模型建模方法可处理多特征与多参数融合的输入数据,有效提高建模精度和预测性能,为碎磨流程控制优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磨流程 矩阵模型 神经网络 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S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及其路用分级性能
9
作者 蔡裕 王瑞育 +5 位作者 窦和潮 庄戌哲 曹寅 张伟 梁瀚月 赵品晖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223,共11页
普通乳化沥青黏结强度不足,无法满足预防性养护或冷拌冷铺的要求,采用先改性后乳化的方式制备SBS改性乳化沥青(SBS-Emu),考察SBS改性剂、活化交联剂、乳化剂和乳液稳定剂掺量对SBS-Emu贮存稳定性、粒度和基于乳化沥青性能分级(EPG)体系... 普通乳化沥青黏结强度不足,无法满足预防性养护或冷拌冷铺的要求,采用先改性后乳化的方式制备SBS改性乳化沥青(SBS-Emu),考察SBS改性剂、活化交联剂、乳化剂和乳液稳定剂掺量对SBS-Emu贮存稳定性、粒度和基于乳化沥青性能分级(EPG)体系路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BS-Emu的贮存稳定性随SBS掺量(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变差,随乳液稳定剂和乳化剂掺量的增加而变好;交联活化剂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提高SBS-Emu的贮存稳定性;随着SBS掺量的提高,SBS-Emu的高温性能和低温性能均提高;交联活化剂在一定掺量范围内可以改善SBS-Emu的高温性能和低温性能,其中掺量为1.5%时高温性能最佳,掺量为1.0%时低温性能最佳;随着乳化剂用量增加,SBS-Emu的低温性能提升,掺量过高对高温性能影响不利;乳液稳定剂对SBS-Emu的高温性能和低温性能影响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S改性乳化沥青 EPG分级 贮存稳定性 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粒尺寸分布(PSD)在污水处理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万巧玲 阳春 +1 位作者 张智 胡碧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7-101,共5页
介绍了污水中微粒的分类、尺寸分布(PSD)和检测PSD的方法。PSD与污水化学成分相关,不同来源的污水PSD各不相同,且PSD会随着污水处理流程变化。PSD可对污水进行表征,对传统方法进行辅助和补充。在生物处理中,微粒尺寸与BOD降解速率呈反... 介绍了污水中微粒的分类、尺寸分布(PSD)和检测PSD的方法。PSD与污水化学成分相关,不同来源的污水PSD各不相同,且PSD会随着污水处理流程变化。PSD可对污水进行表征,对传统方法进行辅助和补充。在生物处理中,微粒尺寸与BOD降解速率呈反比例关系,PSD可提供COD组分迁移变化的必要信息,直接影响着生物处理的效果。无论是对传统活性污泥法还是对生物膜法中的PSD进行研究,均可评估生物处理中碳源是否足够,分析去除机理,优化处理效果。PSD对痕量物质的去除和迁移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度过滤中,污水中PSD呈幂函数关系,PSD可研究雌激素等痕量物质的去除机理。PSD作为一个新型的研究工具,可以进一步深入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对该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分析 微粒尺寸分布 生物处理 雌激素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压器油颗粒污染物的粒径分析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
11
作者 张梓培 吴逸楠 +2 位作者 李微 夏珉 杨克成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59-966,共8页
基于动态光散射原理设计了一种变压器油颗粒度检测系统,用光纤代替传统空间光路实现了仪器结构的简化和体积的减小,设计了可变光程模块使系统适用于各类变压器油颗粒的检测场景。用该系统对标称粒径为82~1000 nm的聚苯乙烯、SiO_(2)和Cu... 基于动态光散射原理设计了一种变压器油颗粒度检测系统,用光纤代替传统空间光路实现了仪器结构的简化和体积的减小,设计了可变光程模块使系统适用于各类变压器油颗粒的检测场景。用该系统对标称粒径为82~1000 nm的聚苯乙烯、SiO_(2)和CuO标准颗粒进行粒径分析实验,最大测量相对误差为8.8%,且大部分样品的测量相对误差不超过3%。将系统与光阻法结合可将变压器油颗粒粒径测量下限从1.5μm拓展至80 nm,实现对变压器油中80 nm~100μm颗粒的测量分析。实验表明:设计的动态光散射变压器油颗粒度检测系统可以有效监测变压器油老化过程中产生的微米和亚微米级颗粒污染物,为变压器油提供一种更早期的老化监测方法,满足了对变压器油亚微米级颗粒污染物的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度计量 变压器油 亚微米级颗粒污染物 动态光散射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数衡算方程的三元前体结晶过程粒度分布动态预测方法
12
作者 戴元燊 邵之江 +1 位作者 陈伟锋 陈宁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19-4128,共10页
在高性能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过程中,三元前体作为核心原料,其品质尤其是粒度分布对正极烧结产物的理化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三元前体的制备涉及多种工艺参数,氨水浓度、反应温度、反应过程pH、搅拌速率和反应时间均对粒径产生显著影响,... 在高性能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过程中,三元前体作为核心原料,其品质尤其是粒度分布对正极烧结产物的理化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三元前体的制备涉及多种工艺参数,氨水浓度、反应温度、反应过程pH、搅拌速率和反应时间均对粒径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反应时间对三元前体的粒径影响最为显著。提出了一种基于粒数衡算方程的三元前体结晶过程粒度分布动态预测模型。首先,针对三元前体共沉淀过程的生长特性,建立了基于粒数衡算方程的粒径预测模型,分别考虑了符合ASL方程的生长速率和具有普适性的生长速率表达式。其次,运用配点法对粒数衡算方程进行空间和时间维度的离散化求解,并通过构建优化问题对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进行辨识。最终,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预测方法能够准确模拟不同初始粒径的三元前体在结晶过程中的粒径变化,实现对粒度分布的精确预测,为优化三元正极材料的烧结工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前体 结晶 粒数衡算方程 化学反应 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尺寸和形状效应的粗粒土单颗粒破碎试验研究
13
作者 梁玉珍 顾晓强 +1 位作者 周奇辉 邓刚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51-55,共5页
颗粒大小和形状显著影响颗粒的破碎行为。本研究对白鹤滩水电站高填方工程的砾石填料颗粒进行了颗粒扫描、形状分析和单颗粒压缩试验。结果表明:单颗粒破碎强度具有明显的尺寸效应,特征应力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并评估了Weibull理论在... 颗粒大小和形状显著影响颗粒的破碎行为。本研究对白鹤滩水电站高填方工程的砾石填料颗粒进行了颗粒扫描、形状分析和单颗粒压缩试验。结果表明:单颗粒破碎强度具有明显的尺寸效应,特征应力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并评估了Weibull理论在描述颗粒破碎强度尺寸效应方面的适用性。颗粒形状对破碎力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在计算颗粒破碎强度时考虑颗粒形状的影响,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计算形状因子,提出了一个考虑颗粒尺寸和形状效应的破碎强度概率分布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尺寸 颗粒形状 破碎强度 WEIBULL分布 形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电爆制备超细Cu粉粒径分布与能量密度的关系
14
作者 汪重光 朱亮 +3 位作者 张爱华 史梦凡 王杰 王富刚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2-47,共6页
研制了一套连续丝电爆制粉设备。对丝径分别为φ0.3、φ0.4和φ0.5 mm的铜丝在9、11和13 kV的充电电压下进行电爆试验,对制备超细Cu粉的粉体微观形貌、粒径分布和电信号波形及能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丝电爆制备的超细Cu粉在微观形貌上... 研制了一套连续丝电爆制粉设备。对丝径分别为φ0.3、φ0.4和φ0.5 mm的铜丝在9、11和13 kV的充电电压下进行电爆试验,对制备超细Cu粉的粉体微观形貌、粒径分布和电信号波形及能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丝电爆制备的超细Cu粉在微观形貌上均呈球形或类球形,粒径尺寸近似正态分布;随输入Cu丝能量密度的增加,即增大充电电压或减小铜丝丝径,粉体粒径从微米级向纳米级转变。因此,可以通过调节输入铜丝的能量密度去控制粉体粒径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电爆 超细Cu粉 能量密度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源和pH值对溶胶-凝胶法制备α-Al_(2)O_(3)粉体的影响
15
作者 高丽娜 韩兵强 +3 位作者 肖志兵 张锦化 魏佳炜 鄢文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3,共9页
本文以硫酸铝、硝酸铝和氨水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形貌规则的α-Al_(2)O_(3)粉体。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差示扫描量热仪(TG-DSC)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铝盐质量比和溶液的p... 本文以硫酸铝、硝酸铝和氨水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形貌规则的α-Al_(2)O_(3)粉体。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差示扫描量热仪(TG-DSC)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铝盐质量比和溶液的pH值对氧化铝粉体物相组成、形貌和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节硝酸铝和硫酸铝的质量比可以改变α-Al_(2)O_(3)粉体的分散性和形貌。其中,硫酸根离子的加入使得氢氧化铝前驱体转变为勃姆石相,且制得的α-Al_(2)O_(3)粉体形貌规则。随着pH值的升高,前驱体物相由无定形氢氧化铝经勃姆石相转变为拜耳石相,且制得的α-Al_(2)O_(3)粉体团聚严重。当硝酸铝和硫酸铝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5%和25%,溶液pH值为7时,前驱体在1200℃下加热2 h,能够制得分散性良好、形貌规则的α-Al_(2)O_(3)粉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Al_(2)O_(3) 溶胶-凝胶法 显微结构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造雪过程中喷嘴雾化特性的研究
16
作者 李睿 刘斌 +2 位作者 胡恒祥 李卓睿 曾涛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6,105,共11页
全球气候变暖及滑雪行业的蓬勃发展给人工造雪技术和造雪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人工造雪的质量与造雪喷嘴雾化特性密切相关。研究了不同喷嘴干涉作用和气液质量混合比(g_(glr))对喷雾场液滴粒径分布和碰撞机制的影响。其中,喷嘴间距(d)... 全球气候变暖及滑雪行业的蓬勃发展给人工造雪技术和造雪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人工造雪的质量与造雪喷嘴雾化特性密切相关。研究了不同喷嘴干涉作用和气液质量混合比(g_(glr))对喷雾场液滴粒径分布和碰撞机制的影响。其中,喷嘴间距(d)代表喷嘴间的干涉程度,g_(glr)表示同一喷嘴下不同混合扰动程度。通过激光粒度测量仪和高速摄像机分别对喷雾场内液滴速度和粒径分布进行测量,并基于韦伯数(We)分析了喷雾场中液滴的破碎与碰撞。结果表明:不同间距下双喷嘴的流场轴向速度均大于单喷嘴的流场轴向速度,当d为10、15 cm时,轴向速度峰值分别为5.6、5.5 m/s。在液滴的破碎和聚并作用下,液滴粒径随着轴向距离增加,液滴尺寸先减小后增大。而双喷嘴喷雾场之间的干涉加剧了液滴的破碎碰撞,其We高于单喷嘴条件下We。分析不同布置条件下的双喷嘴流场发现,g_(glr)=0.10、d=15 cm时粒径分布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造雪 速度分布 粒径分布 喷嘴间距 气液混合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6Mt/a催化裂化旋风分离装置结构优选及运行效果分析
17
作者 王恒 卢春喜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38-3246,共9页
通过数值模拟与工业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3.6Mt/a催化裂化装置的旋风分离系统进行了结构优选与运行状态评估,以保证分离效率满足运行要求及行业标准。首先,使用数值模拟对三级旋风分离器(三旋)内的流场进行优化,模拟结果显示锥角为19... 通过数值模拟与工业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3.6Mt/a催化裂化装置的旋风分离系统进行了结构优选与运行状态评估,以保证分离效率满足运行要求及行业标准。首先,使用数值模拟对三级旋风分离器(三旋)内的流场进行优化,模拟结果显示锥角为19°时三旋内整体压降及压降所需能耗最小,流体切向速度最大,增强了离心分离作用,流体轴向速度最小,延长了颗粒在分离器中的停留时间,总体分离效果较好。然后,基于增加19°锥角的三级旋风分离器的催化裂化系统开展工业实验,结果表明,再生器内两级旋风分离器出口烟气中催化剂颗粒浓度较稳定并随运行时间延长而下降,颗粒工况下浓度(湿基)为320.16mg/m^(3),最大粒径小于53.94μm,远低于设计要求的阈值,表明再生器旋风分离器对催化剂颗粒的分离效率满足生产运行要求。三旋出口催化剂工况下浓度(湿基)稳定在75.34~83.71mg/m^(3)的窄分布范围内,标况下催化剂浓度(干基)为83.77~91.45mg/m^(3),最大粒径小于10μm,表明三旋分离效率满足我国化工行业标准《烟气轮机技术条件》(HG/T 3650—2012)对烟气轮机入口催化剂浓度与粒度的指标要求。同时,反应-再生系统中催化剂粒度分布合理,催化剂颗粒形状规则、无明显破碎,催化剂在循环过程中磨损较轻,装置运行状态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烟道气 旋风分离器 粒度分布 分离效率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颗粒团聚行为的灰熔聚流化床气化炉建模
18
作者 张家琦 曹志凯 +1 位作者 周华 张权聪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81-1793,共13页
流化床煤气化技术因具有良好的混合与传热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煤化工领域。流化床内气固混合剧烈,高温将导致排灰残留大量碳。传统流化床气化采用低温操作降低灰渣含碳量,但相应气化效率不足。为此,研究人员提出灰熔聚流化床气化技术,通过... 流化床煤气化技术因具有良好的混合与传热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煤化工领域。流化床内气固混合剧烈,高温将导致排灰残留大量碳。传统流化床气化采用低温操作降低灰渣含碳量,但相应气化效率不足。为此,研究人员提出灰熔聚流化床气化技术,通过煤灰有限度的团聚增加床层温度。团聚体尺寸是灰熔聚流化床气化的关键参数,因此需对颗粒团聚过程进行研究。灰熔聚气化炉内颗粒运动情况复杂,仅用实验方式进行分析会付出高昂成本,需结合反应器数学建模实现高效研究。然而,现有灰熔聚流化床气化炉数学模型很少体现颗粒团聚过程,并采用平均粒径模拟团聚体尺寸,无法准确描述反应器内实际的传递和反应过程。为此,本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灰熔聚流化床气化炉模型:①气化炉分为鼓泡区和自由空域,鼓泡区由气泡相和乳化相组成,自由空域视为拟均相;②考虑床内灰分团聚现象建立颗粒团聚机制,并结合颗粒初始粒径分布描述鼓泡区内灰分团聚过程。然后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求解并对比实际装置的运行数据与模型的模拟结果,两者偏差小于10%,说明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利用本模型计算不同氧气煤比的团聚体尺寸和碳转化率变化情况。进一步分析颗粒团聚对碳转化率的影响关系,团聚体处于临界尺寸时的碳转化率最大,若尺寸继续增加则颗粒无法维持流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熔聚流化床气化炉 数学建模 初始粒径分布 团聚体尺寸 碳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强化受限撞击流反应器中制备纳米氧化锆的研究
19
作者 张伟宾 陈律名 +3 位作者 杜强 张琳伟 张玮 陈冰冰 《高技术通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51-661,共11页
通过施加超声强化受限撞击流反应器内共沉淀反应和结晶过程,优化氧化锆纳米颗粒制备过程。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超声空化效应和流体动力学因素对氧化锆纳米颗粒反应沉淀过程的协同作用,以及对所制备颗粒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 通过施加超声强化受限撞击流反应器内共沉淀反应和结晶过程,优化氧化锆纳米颗粒制备过程。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超声空化效应和流体动力学因素对氧化锆纳米颗粒反应沉淀过程的协同作用,以及对所制备颗粒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对有、无超声作用下制备颗粒的形貌、结构和粒度分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施加超声后,撞击流反应器撞击区域上方“三角区域”与出口侧方流动不佳区域的流动混合性能得到加强,能有效防止流体回流;且反应器内湍流耗散率与化学反应速率均有明显提升,反应器流动混合性能得到加强。相较于无超声条件下,超声强化后撞击流反应器制备的氧化锆颗粒为微球形,且颗粒尺寸更小、尺寸分布更窄,氧化锆更趋向于以四方相结构出现。当超声功率超过210 W后,所制备的氧化锆超细粉体为高纯度四方氧化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受限撞击流反应器 氧化锆 粒度分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式搅拌磨机磨矿产品粒度分布特性研究
20
作者 刘睿哲 张小龙 韩跃新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5-305,共11页
随着嵌布粒度较粗的易选矿产资源的不断枯竭,开发嵌布粒度较细的矿产资源成为必然趋势。细磨是实现嵌布粒度较细的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的必要途径,卧式搅拌磨机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细磨设备,已经在矿产资源细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卧... 随着嵌布粒度较粗的易选矿产资源的不断枯竭,开发嵌布粒度较细的矿产资源成为必然趋势。细磨是实现嵌布粒度较细的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的必要途径,卧式搅拌磨机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细磨设备,已经在矿产资源细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卧式搅拌磨机磨矿过程影响因素多、磨矿产品粒度分布调控难度大的技术难题,本文以鞍钢矿业弓长岭选矿厂磁选粗精矿为研究对象,采用GGS、RRB、S累计粒度分布方程对卧式搅拌磨机磨矿产品粒度分布进行拟合分析,考察了卧式搅拌磨机给矿量、搅拌器转速、矿浆浓度、介质充填率等关键磨矿参数对其磨矿产品粒度分布特性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RRB累计粒度分布方程对卧式搅拌磨机磨矿产品粒度分布进行拟合的效果较好;磨矿产品均匀性指数随着给矿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搅拌器转速、矿浆浓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介质充填率的增大而增大。磁选粗精矿卧式搅拌磨机磨矿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卧式搅拌磨机磨矿产品均匀性的关键工艺参数按显著性大小依次为:给矿量>搅拌器转速>矿浆浓度>介质充填率,确定最佳磨矿条件为:给矿量12 kg/h、搅拌器转速1 500 rpm、矿浆浓度30%、介质充填率70%,该条件下磨矿产品均匀性指数达到0.965。该研究结果为优化卧式搅拌磨机磨矿产品粒度分布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式搅拌磨机 粒度分布方程 均匀性指数 方差分析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