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源层状云系微物理结构特性的飞机观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黎俊 康晓燕 +2 位作者 王启花 郭世钰 韩辉邦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63,共12页
利用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article measuring system,PMS)对三江源一次春季典型层状云系进行分层垂直探测,研究了云系的微物理结构特性。结果表明,春季典型层状云系由3层云层组成,卷层云(Cs)为冰云,分为上、下两层的高层云(As)为过冷混合... 利用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article measuring system,PMS)对三江源一次春季典型层状云系进行分层垂直探测,研究了云系的微物理结构特性。结果表明,春季典型层状云系由3层云层组成,卷层云(Cs)为冰云,分为上、下两层的高层云(As)为过冷混合态云,过冷水高值区位于下层高层云的中上至中下部位,在其中下部过冷水含量及云粒子浓度最大,具有较明显的地区特性。过冷水高值区的液态云粒子主要是中值直径在3.5~27.5μm范围内的云滴,30.5μm以上云粒子基本上为冰相。在下层高层云中上部的过冷水高值区有较明显的淞附增长现象,而中下部存在较明显的冰晶效应。在下层高层云过冷水高值区,过冷水含量比率的平均值达(90.8%±10.9%),且其中部至中下部位处(95.6%±5.6%)明显高于中上部(79.8%±12.1%),为人工增雨作业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层状云系 飞机观测 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汽相变促进可溶PM_(2.5)凝结增长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温高森 凡凤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9-1124,共6页
为利用蒸汽相变原理促进氨法脱硫系统排放细颗粒物(PM2.5)的脱除,建立多分散颗粒的凝结增长动力学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可溶硫酸铵颗粒的凝结增长规律,并将典型粒径可溶与不可溶颗粒的凝结增长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粒... 为利用蒸汽相变原理促进氨法脱硫系统排放细颗粒物(PM2.5)的脱除,建立多分散颗粒的凝结增长动力学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可溶硫酸铵颗粒的凝结增长规律,并将典型粒径可溶与不可溶颗粒的凝结增长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硫酸铵颗粒的增长速率相近,等温系统的凝结增长效果优于绝热系统;对于同一初始粒径分布下的可溶和不可溶颗粒,微米尺度可溶颗粒的增长速率始终大于不可溶颗粒,亚微米尺度可溶颗粒的增长速率先大于而后小于不可溶颗粒,使得二者的增长曲线存在一个交叉点;蒸汽饱和度增大能显著促进硫酸铵颗粒的增长;等温系统中温度对硫酸铵颗粒的增长影响显著,绝热系统中温度的影响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2.5) 硫酸铵 可溶颗粒 相变凝结 增长 FINE particleS (pm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柴油机尾气中PM颗粒的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健 郑琴飞 《绿色科技》 2014年第11期250-252,共3页
根据研究前期内容系统介绍了减少柴油机颗粒物(PM,particulate matter)排放的后处理技术,从实船应用等方面分析了各处理技术的优缺点,结合研究内容对PM及其他有害物质的综合处理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柴油机 固体颗粒物pm 捕集 再生 催化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_(10)滤纸的新型大气二英监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梦侠 朱丽波 +5 位作者 徐能斌 李申杰 杨炳建 俞杰 汪伟峰 赵倩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3-108,共6页
通过典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10滤纸(结合气固相分配模拟)和传统大流量大气采样仪的比对试验,探讨了基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10滤纸的新型大气二英监测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基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10滤纸的大气固相二英毒性... 通过典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10滤纸(结合气固相分配模拟)和传统大流量大气采样仪的比对试验,探讨了基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10滤纸的新型大气二英监测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基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10滤纸的大气固相二英毒性当量浓度和指纹特征与传统大流量大气监测技术的监测结果具有很好的可比性;基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10滤纸气固相分配模拟(利用Harner-Bidleman模型)的大气二英毒性当量浓度和指纹特征与传统大流量大气监测技术的监测结果具有很好的可比性。与传统大流量大气监测技术相比,基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10滤纸的新型大气二英监测技术可以利用现有的大气自动监测网络和气固相分配模型,具有采样成本低、代表性强和易于普及等优点,适合不同区域尺度大气二英的长期同步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英 大气 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 pm10滤纸 气固相分配 Harner-Bidlema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不同尺度大气颗粒物元素组成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42
5
作者 王淑兰 柴发合 杨天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12,共3页
在 2 0 0 0年 2个典型季节分别采集不同尺度的颗粒物样品 ,分析其中 2 2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利用这些数据较详细地研究了北京市颗粒物的元素组成特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的元素主要分为地壳元素、污染元素和双重元素... 在 2 0 0 0年 2个典型季节分别采集不同尺度的颗粒物样品 ,分析其中 2 2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利用这些数据较详细地研究了北京市颗粒物的元素组成特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的元素主要分为地壳元素、污染元素和双重元素三大类。利用不同污染元素在各种尺度颗粒物中的富集因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大气颗粒物 元素组成 特征分析 不同尺度颗粒物 富集因子 pm2.5 pm10 T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PA空气净化器对学校室内颗粒物的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阳晓燕 温勃 +3 位作者 孔建 阮鸿洁 王秦 徐东群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5-244,共10页
为了解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le air filter,高效空气过滤器)空气净化器在小学教室和寝室的净化效果,于2019年3—4月在北京市一所全寄宿小学开展了一项HEPA空气净化器的交叉干预研究.记录干预组、非干预组室内和室外PM2.5、PM 10... 为了解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le air filter,高效空气过滤器)空气净化器在小学教室和寝室的净化效果,于2019年3—4月在北京市一所全寄宿小学开展了一项HEPA空气净化器的交叉干预研究.记录干预组、非干预组室内和室外PM2.5、PM 10、PM 1的浓度,计算空气净化器的净化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索净化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空气净化器对PM2.5、PM 10、PM 1的净化率分别为41.3%[Q 1~Q u(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下同):0~53.1%]、40.7%(10.5%~46.2%)和34.9%(9.6%~40.3%),其中对PM2.5的净化率最高;寝室的净化率高于教室的净化率.②当室外PM2.5浓度为[115,150)μg/m^3时对PM2.5的净化率最高,为52.83%(50.26%~56.13%),PM 10和PM 1亦有类似结果.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室外PM2.5浓度<35μg/m^3时,开门通风和室内人员活动分别使室内PM2.5浓度下降3.73μg/m^3〔95%置信区间(95%CI):(0.60μg/m^3,6.86μg/m^3)〕和升高3.4μg/m^3(0.22μg/m^3,6.58μg/m^3);室外PM2.5浓度为[35,150)μg/m^3时,空气净化器使室内PM2.5浓度下降33.36μg/m^3(16.47μg/m^3,50.25μg/m^3);室外PM2.5浓度≥150μg/m^3时,空气净化器和开门通风分别使室内PM2.5浓度下降48.87μg/m^3(25.62μg/m^3,72.12μg/m^3)和升高37.65μg/m^3(5.60μg/m^3,69.69μg/m^3).研究显示:空气净化器可同时降低室内PM2.5、PM 10、PM 1的浓度;当室外PM2.5浓度<35μg/m^3时,不需开启空气净化器;当室外PM2.5浓度为[35,150)μg/m^3时,空气净化器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偶尔开窗通风不影响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当室外PM2.5浓度≥150μg/m^3时,开启空气净化器时应关闭门窗,以免影响其净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 小学生 净化率 pm 10 pm2.5 pm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秋季一次层积云飞机人工增雨催化试验的微物理响应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黎俊 银燕 +1 位作者 姚展予 孙安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25-939,共15页
利用三江源地区一次在层积云顶部进行的飞机锯齿形催化作业及回穿探测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轨迹和机载云粒子测量系统(PMS)资料,在确定作业前后有效对比区间、区分云粒子相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作业前、后液态云粒子及冰晶浓度变化、... 利用三江源地区一次在层积云顶部进行的飞机锯齿形催化作业及回穿探测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轨迹和机载云粒子测量系统(PMS)资料,在确定作业前后有效对比区间、区分云粒子相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作业前、后液态云粒子及冰晶浓度变化、云粒子谱的演变和过冷水含量比率的变化,研究了催化的微物理响应。结果表明,作业区液态云粒子中值直径集中在3.5—18.5μm,直径21.5—45.5μm的云粒子基本上为冰晶,粒径大于50μm的粒子相态为冰相;锯齿形作业后约2—23 min,在其航线下风方36 km范围内,前向散射粒子谱探头(FSSP-100)和二维灰度云粒子探头(OAP-2D-GA2,简称2DC)所测云粒子浓度、直径变化均未超出作业前云区内的自然起伏,但在过冷水含量大于0.01 g/m^3的高过冷水区,液态云粒子浓度明显降低,前向散射粒子谱探头量程内的冰晶粒子浓度明显升高,冰相含水量增大,过冷水含量比率的平均值由作业前的(68.3±23.1)%减小至(34.2±12.4)%。在过冷水含量越高的区域,催化效应越明显,而在低过冷水区和仅受原点催化影响的航迹交叉点处均未观测到催化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地区 层积云 云催化 粒子测量系统(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全氟烷基化合物的粒径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朔 陈辉伦 +4 位作者 盖楠 路国慧 郑宇 邵鹏威 杨永亮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9-557,共9页
人为排放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倾向于在细级大气颗粒物中富集,但目前国内外关于大气颗粒物中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s)粒径分布在不同国家地区有显著差异,而在我国北京地区PFASs在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的富集能力尚不清楚。本文采用五级大流... 人为排放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倾向于在细级大气颗粒物中富集,但目前国内外关于大气颗粒物中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s)粒径分布在不同国家地区有显著差异,而在我国北京地区PFASs在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的富集能力尚不清楚。本文采用五级大流量主动分级采样器采集了北京市大气颗粒物样品,利用超声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负电离源串联质谱测定PFASs含量,探讨了该地区大气颗粒物中PFASs的浓度水平和粒径分布特征,以及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对PFASs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PFASs范围为10. 1~62. 9 pg/m3,76. 4%~83. 8%的PFASs集中分布在PM2. 5颗粒物中,其中含量较高的PFOA、PFNA和PFDA在<0. 25μm细颗粒物中占比最高,分别为26. 3%~43. 7%、30. 3%~68. 6%和30. 6%~49. 7%; PFOS在<0. 25μm细颗粒物中没有检出,主要分布在1~2. 5μm和0. 25~1μm颗粒物中。此外,研究发现北京市霾天大气颗粒物中∑PFASs为晴天的3. 5倍,且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对PFASs各化合物表现出不同的富集能力,其中PFOA、PFOS、PFNA和PFDA等中链PFASs更易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烷基化合物 大气颗粒物 pm 2.5 粒径分布 富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秋季一次低槽冷锋积层混合云宏微物理特征与催化响应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秦彦硕 蔡淼 +3 位作者 刘世玺 蔡兆鑫 胡向峰 吕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35-849,共15页
利用2013年10月13日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在张家口涞源地区对积层混合云中上部进行的增雨探测数据,分析了云的垂直微物理结构、云区的可播性和作业前后液态云粒子、冰晶及降水粒子的微物理变化。结果表明,此次降水性积层混合云的垂直... 利用2013年10月13日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在张家口涞源地区对积层混合云中上部进行的增雨探测数据,分析了云的垂直微物理结构、云区的可播性和作业前后液态云粒子、冰晶及降水粒子的微物理变化。结果表明,此次降水性积层混合云的垂直结构由冷、暖两层云配置,云层发展厚实,冷云区云粒子浓度平均为62 cm^(-3),液态水含量最大0.05 g/m^3;2DC和2DP探测的冰晶及降水粒子平均浓度分别为1.9和2.2 L^(-1);暖云内云粒子数浓度集中在300 cm^(-3)左右,液态水含量约0.1 g/m^3。探测区域云粒子数浓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利用云内过冷水含量和冰晶浓度等参数判断,该降水性积层混合云的播撒作业层具有强可播性。对比作业前后云中粒子浓度及平均直径发现,云粒子在作业前时段内的平均浓度为31 cm^(-3),远高于作业后平均浓度(17.6 cm^(-3));但平均直径变化不大。作业后冰晶粒子通过贝吉龙过程消耗过冷水长大,浓度由之前的0.86 L^(-1)增至4.27 L^(-1),平均直径也增至550μm。冰晶粒子逐渐长大形成降水,降水粒子浓度也相应有所升高,谱明显变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层混合云 微物理特征 催化响应 粒子测量系统(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在消除柴油车排气颗粒物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红 钟志剑 +3 位作者 廖锦东 黄泽鸣 李树华 林维明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19,24,共4页
用DSC及程序升温氧化(TPO)等方法对载体的稳定性及几种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对消除柴油车排气颗粒物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载体TiO2/γ-Al2O3/cordierite的热稳定性比较好。以其为载体的催化剂中,用Pt贵金属修饰的Cu-... 用DSC及程序升温氧化(TPO)等方法对载体的稳定性及几种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对消除柴油车排气颗粒物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载体TiO2/γ-Al2O3/cordierite的热稳定性比较好。以其为载体的催化剂中,用Pt贵金属修饰的Cu-K-V催化剂表现的活性最高,而老化则会降低催化剂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车 催化剂 颗粒物 程序升温氧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解析模型的永磁球形电机永磁体优化设计 被引量:15
11
作者 信建国 夏长亮 +1 位作者 李洪凤 史婷娜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7-95,共9页
永磁球形电机气隙磁通密度的基波幅值和波形畸变直接影响电机性能。本文采用球谐级数推导了永磁球形电机永磁体阵列气隙磁通密度径向分量的解析模型,分析了弧长系数、永磁体厚度和气隙长度对基波幅值和波形畸变率的影响。利用气隙磁场... 永磁球形电机气隙磁通密度的基波幅值和波形畸变直接影响电机性能。本文采用球谐级数推导了永磁球形电机永磁体阵列气隙磁通密度径向分量的解析模型,分析了弧长系数、永磁体厚度和气隙长度对基波幅值和波形畸变率的影响。利用气隙磁场的解析模型,以基波幅值和波形畸变率为优化目标,采用粒子群算法对六极永磁体阵列进行了多目标优化并对优化结果进行了比较和验证。结果表明,在永磁体体积相同情况下,优化的平行磁化永磁体阵列比全极距平行磁化永磁体阵列和径向磁化永磁体阵列具有更高的基波幅值和更小的波形畸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隙磁场 粒子群 多目标优化 球谐波 永磁球形电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蚊香类散发污染物排放因子及颗粒物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朱春 李景广 +3 位作者 姚小龙 沈嗣卿 张亚雷 王丽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42,共5页
应用大型空气质量实验舱平台,分别测试盘式固体蚊香、片型电蚊香和液体电蚊香的PM2.5和主要气态污染物散发量。采用定释放浓度法,获得PM2.5和主要气态污染物排放因子。结果显示,盘式固体蚊香、液体电蚊香、片型电蚊香的PM2.5排放因子分... 应用大型空气质量实验舱平台,分别测试盘式固体蚊香、片型电蚊香和液体电蚊香的PM2.5和主要气态污染物散发量。采用定释放浓度法,获得PM2.5和主要气态污染物排放因子。结果显示,盘式固体蚊香、液体电蚊香、片型电蚊香的PM2.5排放因子分别为12.9、1.3、2.6mg/h,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排放因子分别为103.4、69.5、58.8mg/h,甲醛排放因子分别为16.0、8.9、12.5mg/h,3种蚊香排放的主要苯系污染物排放水平相当,此外盘式固体蚊香还散发CO,排放因子为925.4mg/h。对盘式固体蚊香散发颗粒物的数浓度谱分布进行了拟合分析,发现数浓度谱分布具有良好的自模性,拟合得出计数中位径(CMD)为90nm,几何标准差(GSD)为1.65;假设蚊香释放颗粒物为密度1.4g/cm3的球形颗粒,利用质量浓度和数浓度谱分布特征反算得出各类蚊香散发颗粒物的数浓度排放因子。通过案例计算,发现房间在正常通风条件(换气次数为2.0次/h)下使用各类蚊香时散发的TVOC浓度将超标1.8~3.2倍,甲醛超标1.5~3.0倍;盘式固体蚊香散发的PM2.5超标近1.5倍,CO超标1.7倍。对封闭环境下,通风条件很差(换气次数为<0.5次/h),此时所有污染物浓度将增大4倍,污染更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香类排放因子(EF)pm2 5 颗粒物数浓度TVOC粒径分布 甲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型车颗粒物质量排放和颗粒物数量排放的转鼓试验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凡 杨正军 钟祥麟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90-197,共8页
为了定量评价国产轻型车的颗粒物排放,测量了55辆中国内地轻型车的单位行驶里程颗粒物质量(PM)排放和颗粒物数量(PN)排放。使用激光凝聚颗粒物计数和滤纸采样称重方法,对于轻型柴油车、缸内直喷(GDI)汽油车和多点电喷(MPI)汽油车,在转... 为了定量评价国产轻型车的颗粒物排放,测量了55辆中国内地轻型车的单位行驶里程颗粒物质量(PM)排放和颗粒物数量(PN)排放。使用激光凝聚颗粒物计数和滤纸采样称重方法,对于轻型柴油车、缸内直喷(GDI)汽油车和多点电喷(MPI)汽油车,在转鼓试验台上进行循环工况试验。结果表明:汽油车的颗粒物排放水平明显低于国4柴油车,汽油车的PM和PN排放平均值分别约为国4柴油车平均值的6%和5%。MPI汽油车的PN排放值低于GDI汽油车约1个数量级。"全球统一轻型汽车测试循环(WLTC)"的高车速、长加速的工况条件,会加剧MPI和柴油车的颗粒物数量排放。GDI汽油车在冷机阶段的PN排放峰持续时间长,在后续的加速动态工况条件时会出现明显的峰值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汽车 排放 颗粒物质量(pm) 颗粒物数量(PN) 转鼓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花等离子体放电制备粉末技术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双全 鲍俊敏 +2 位作者 夏敏 张宇 葛昌纯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112-116,共5页
火花等离子体放电技术已经用于制备纯金属、合金、化合物、半导体和陶瓷材料粉末。该技术制备的粉末具有球形度好、无坩埚熔化、原位快速淬火、粉末细小等特点。介绍了火花等离子体放电制备粉末的机理、特点以及该技术制备高温合金粉末... 火花等离子体放电技术已经用于制备纯金属、合金、化合物、半导体和陶瓷材料粉末。该技术制备的粉末具有球形度好、无坩埚熔化、原位快速淬火、粉末细小等特点。介绍了火花等离子体放电制备粉末的机理、特点以及该技术制备高温合金粉末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花等离子体放电 粉末冶金 制备技术 电火花放电腐蚀 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积层混合云飞机播云对云微物理过程影响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22
15
作者 辛乐 姚展予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4-202,共9页
人工增雨效果评估主要关注的是催化后云和降水过程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这首先表现在云和降水的宏微观过程有无明显变化,因此了解播云作业后的云微物理结构的变化是很必要的。2009年4月18日在河北张家口进行了一次飞机播云实验,本文采... 人工增雨效果评估主要关注的是催化后云和降水过程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这首先表现在云和降水的宏微观过程有无明显变化,因此了解播云作业后的云微物理结构的变化是很必要的。2009年4月18日在河北张家口进行了一次飞机播云实验,本文采用飞机探测所取得的PMS资料,分析了播云对云微物理过程影响,并进行了云物理因子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后播云高度上液态含水量大幅度降低,粒子平均直径由催化前20.4μm增大到23.9μm;云中粒子谱结构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催化后冰晶减少,降水尺度粒子显著增加;而且在播云1小时后影响区地面累计降雨量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播云 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 云物理参数 效果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柴油车满足近零排放法规的技术分析 被引量:30
16
作者 帅石金 刘世宇 +5 位作者 马骁 张俊 王国仰 果泽先 蔡开源 肖建华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6-31,共16页
为满足未来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重型柴油车需要缸内净化和高效排气后处理的协同优化。该文对比了欧洲、美国及中国重型柴油车现行排放法规。分析结果表明:满足国Ⅵ、欧Ⅵ、US2010法规的重型柴油车有害物排放对空气质量影响可以忽略不... 为满足未来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重型柴油车需要缸内净化和高效排气后处理的协同优化。该文对比了欧洲、美国及中国重型柴油车现行排放法规。分析结果表明:满足国Ⅵ、欧Ⅵ、US2010法规的重型柴油车有害物排放对空气质量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由此,上述法规可定义为近零排放法规。为达到这些近零排放法规的要求,介绍了部分缸内清洁燃烧技术及后处理技术,据此总结出两条满足近零排放法规的技术路线:废气再循环(EGR)和纯选择性催化还原(SCR)。为满足美国加州超低氮氧化物(NO_x)排放法规,对比了NO_x被动吸附器(PNA)路线和紧耦合SCR路线。结果表明:EGR路线对低温NO_x排放控制效果好;纯SCR技术路线的燃油经济性好;PNA路线的NO_x排放更低,系统结构简单;紧耦合SCR技术路线成本低,耐久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柴油车 近零排放法规 氮氧化物(NOx) 颗粒物(pm) 减排技术 缸内净化 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春季气溶胶分布特征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黄海燕 郑国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9,I0001,共8页
为探讨北京地区春季气溶胶分布特征,利用机载PMS资料中的Probe PCASP-100X数据,分析了2005年4月2日和4月17日北京地区的气溶胶垂直、水平分布的特征,并初步讨论了气象因子和城市对气溶胶的影响。结果表明,4月2日的气溶胶平均浓度为1422.... 为探讨北京地区春季气溶胶分布特征,利用机载PMS资料中的Probe PCASP-100X数据,分析了2005年4月2日和4月17日北京地区的气溶胶垂直、水平分布的特征,并初步讨论了气象因子和城市对气溶胶的影响。结果表明,4月2日的气溶胶平均浓度为1422.7cm-3,4月17日的平均浓度为2142.1cm-3,平均直径分别为0.22μm和0.25μm。4月2日和4月17日在北京沙河机场气溶胶数浓度垂直变化较大,混合层顶上下具有不同的垂直分布特征,温度层结对气溶胶浓度的分布有重要影响,气溶胶水平分布不均匀,北京市区的气溶胶浓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pmS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化石油气汽车颗粒物数量排放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军方 丁焰 +2 位作者 尹航 谭建伟 殷宝辉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45-648,共4页
利用颗粒物数量测试仪器ELPI对瞬态循环下的汽油车和液化石油气汽车进行颗粒物排放测量。结果表明,两种车辆排放的颗粒物中,粒径小于70nm的颗粒物均占绝对优势,占总排放的80%~90%;大于490nm的颗粒物在总排放中的比例均非常小。且颗粒... 利用颗粒物数量测试仪器ELPI对瞬态循环下的汽油车和液化石油气汽车进行颗粒物排放测量。结果表明,两种车辆排放的颗粒物中,粒径小于70nm的颗粒物均占绝对优势,占总排放的80%~90%;大于490nm的颗粒物在总排放中的比例均非常小。且颗粒物数量排放浓度随着车速的升高而增加,尤其是车速超过70km/h后,颗粒物数量排放随车速的增幅升高。但两种车辆相对比较,汽油车排放的颗粒物数量比液化石油气汽车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车 液化石油气汽车 颗粒物排放 数量浓度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振荡天平法与激光散射单粒子法在气溶胶观测中的对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菲 邓雪娇 +9 位作者 谭浩波 张晓春 颜鹏 贾小芳 邓涛 邹宇 张芷言 李丽云 王海霞 吴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7-504,共8页
观测气溶胶质量浓度的仪器基于多种不同的测量原理,为比对不同仪器观测结果的差异,使用两种仪器TEOM-1405s(微量振荡天平原理)和GRIMM180(激光散射单粒子原理),于2011年11月9日-2013年6月30日在广州番禺大气成分观测站开展PM10/... 观测气溶胶质量浓度的仪器基于多种不同的测量原理,为比对不同仪器观测结果的差异,使用两种仪器TEOM-1405s(微量振荡天平原理)和GRIMM180(激光散射单粒子原理),于2011年11月9日-2013年6月30日在广州番禺大气成分观测站开展PM10/PM22.5/M1的同步比对观测试验。将观测结果配合同期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RIMM180的运行稳定性明显好于TEOM1405s,TEOM1405s的错误多由干燥器、夹管阀相关故障引起,出错百分比分别在33%和15%以上,其测值小于GRIMM180的数据占总观测量的53.5%。两种仪器观测气溶胶质量浓度存在一定差异,但两者随时问变化的趋势一致,测量的PM10/eM2.5/PM1的相关系数均高于0.60,两种仪器观测的PM1和PM25的统计拟合斜率接近于1,分别为0.99和1.04,而PM,0为1-31。TEOM1405s统计的平均值、均方差和极大值等均偏大于GRIMM180,特别是PM10的结果明显偏高;而极小值均小于GRIMM180。综合认为PM2.5的一致性相对较好,但在高相对湿度情况下,两仪器观测的PM2.5差异(PM№)绝对值较大,主要集中在风速0~2m/s的静小风期间。结合气象因子分析,推测两种仪器测值的差异成因,一方面可能与TEOM1405s考虑了半挥发性物质的补偿相关,另一方面可能与GRIMM180的除湿模块效果不佳以及气溶胶密度假设与实际差异较大,在高湿度、静小风等气象条件下两种仪器的响应与性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质量浓度 微量振荡天平原理 激光散射单粒子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细粒子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在线监测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君峰 宋之光 李胤南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36,共4页
基于一种新型的大气颗粒物在线水萃取采样装置(PILS),通过该装置与快速有机碳分析仪的连接,建立了大气细粒子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在线监测系统(PILS-WSOC)。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快速稳定地获得大气细粒子中WSOC的实时变化数据... 基于一种新型的大气颗粒物在线水萃取采样装置(PILS),通过该装置与快速有机碳分析仪的连接,建立了大气细粒子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在线监测系统(PILS-WSOC)。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快速稳定地获得大气细粒子中WSOC的实时变化数据。与滤膜法的平行实验结果相比,PILS装置对大气颗粒物中WSOC的采样效率远高于滤膜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pm2.5 大气细粒子 PILS 水溶性有机碳(WSOC) 在线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