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季典型亚热带珊瑚礁海域海水pCO_(2)的变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
1
作者 杨波 张卓 +5 位作者 周进 林子燚 谢子强 郑惠娜 廖宝林 肖宝华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6,共17页
由于存在极高的初级生产和高效的碳代谢速率,珊瑚礁海域二氧化碳(CO_(2))的汇源属性仍存有争议。为了明晰我国亚热带珊瑚礁海域CO_(2)的源、汇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2023年5月的海上调查结果并结合室内培养实验数据,本文探究了春季大澳湾... 由于存在极高的初级生产和高效的碳代谢速率,珊瑚礁海域二氧化碳(CO_(2))的汇源属性仍存有争议。为了明晰我国亚热带珊瑚礁海域CO_(2)的源、汇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2023年5月的海上调查结果并结合室内培养实验数据,本文探究了春季大澳湾(珊瑚礁海域)海水CO_(2)分压(pCO_(2))的分布特征及主要控制机制。结果表明:春季大澳湾海水pCO_(2)的范围为412.9~555.7μatm,主要表现为大气CO_(2)的源,平均释放通量为0.53±0.90 mmol·m^(-2)·d^(-1)。调查期间,pCO_(2)整体呈现近岸高于远岸的分布特征,这主要受到生物活动(净呼吸)和陆源淡水输入的共同控制。此外,海水pCO_(2)的日周期变化显著,其差值最高可达168μatm。生物活动(光合和呼吸作用)的昼夜差异是导致pCO_(2)日变化的主要因素,在礁区和非礁区对pCO_(2)日变化的贡献分别为89.4%和66.4%。物理过程(温度和潮汐作用)对pCO_(2)昼夜变化的影响较小,其中温度变化在礁区和非礁区的贡献分别为12.7%和21.5%,其作用远低于生物过程。此外,近岸珊瑚的代谢过程可能会显著提升大澳湾局部(礁区)的pCO_(2),增强海域的CO_(2)源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pCO_(2) 海-气CO_(2)通量 源汇特征 大澳湾 钙化作用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东海西部表层海水中的pCO_2及海-气界面通量 被引量:34
2
作者 谭燕 张龙军 +1 位作者 王凡 胡敦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9-245,共7页
根据 2 0 0 1年夏季长江口及东海西部海域表层海水pCO2 的实测数据 ,结合水文、化学和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 ,对该海域pCO2 分布和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长江冲淡水是造成东海西部海域表层海水pCO2 分布不均匀... 根据 2 0 0 1年夏季长江口及东海西部海域表层海水pCO2 的实测数据 ,结合水文、化学和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 ,对该海域pCO2 分布和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长江冲淡水是造成东海西部海域表层海水pCO2 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原因。利用Wan ninkhof( 1 992 )提出的通量模式计算 ,长江口口门附近海域和浙江近岸海域为CO2 的源区 ,1 2 3°E以东的调查海域表现为大气CO2 的汇 ,尤其是以 1 2 3°E ,32°N为中心 ,存在着一个极强的大气CO2 汇区。就整个东海西部海域而言 ,夏季可从大气净吸收 1 5 3× 1 0 4 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二氧化碳分压(pco2) 碳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分压对油管钢腐蚀产物膜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清 李全安 +2 位作者 文九巴 林冠发 白真权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14,36,共3页
利用静态高压釜对 3种油管钢N80、P1 1 0和J5 5进行了CO2 腐蚀试验 ,通过扫描电镜(SEM)对比分析了腐蚀产物膜的厚度和表面晶粒尺寸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在试验条件下 ,3种钢的腐蚀产物膜均为双层结构 ;膜厚随CO2 分压变化情况比较相... 利用静态高压釜对 3种油管钢N80、P1 1 0和J5 5进行了CO2 腐蚀试验 ,通过扫描电镜(SEM)对比分析了腐蚀产物膜的厚度和表面晶粒尺寸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在试验条件下 ,3种钢的腐蚀产物膜均为双层结构 ;膜厚随CO2 分压变化情况比较相近 ,在CO2 分压为 6 90MPa时均达到最大 ,在超临界压力以上急剧减小 ;表面晶粒尺寸随CO2 分压变化出现 2峰 1谷 ,在超临界压力以上急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管 腐蚀作用 co2 超临界压力 石油 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航天器组合体CO_2分压控制策略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靳健 陈伯翰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51-1357,共7页
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载人航天器由单舱段构型逐渐发展成为多舱段组合体构型,其中一个或若干个舱段在舱间通风的支持下对组合体密封舱内空气环境进行集中控制。利用多学科建模工具Ecosimpro建立了载人航天器组合体CO_2分压控制计算模... 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载人航天器由单舱段构型逐渐发展成为多舱段组合体构型,其中一个或若干个舱段在舱间通风的支持下对组合体密封舱内空气环境进行集中控制。利用多学科建模工具Ecosimpro建立了载人航天器组合体CO_2分压控制计算模型,对载人航天器组合体组建过程中,各舱CO_2分压水平进行了分析。当舱段数达到3个以上,将会出现非主控舱CO_2分压超标现象。针对CO_2分压超标现象,提出了3种控制策略:提高全部舱间通风量、更改CO_2控制系统位置、提高部分舱间通风量+更改CO_2控制系统位置,并对3种控制策略的效果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更改CO_2控制系统位置并提高部分舱间通风量是最有效的载人航天器组合体CO_2分压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航天器组合体 co2分压 舱间通风 仿真分析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红树林河口海-气CO_(2)通量季节变化及控制因素——以海南东寨港为例
5
作者 王洋 全鑫 +2 位作者 庄雅 赵化德 苏剑钟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9,共11页
近岸河口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通常表现为大气二氧化碳(CO_(2))的源,而红树林生态系统一般是大气CO_(2)的汇。因此,准确衡量红树林河口的CO_(2)排放量对构建区域和全球碳收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寨港位于海南岛东北部,向外连通琼州海... 近岸河口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通常表现为大气二氧化碳(CO_(2))的源,而红树林生态系统一般是大气CO_(2)的汇。因此,准确衡量红树林河口的CO_(2)排放量对构建区域和全球碳收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寨港位于海南岛东北部,向外连通琼州海峡,有5条主要河流汇入,西部和南部分布着成片红树林。本研究分别于2022年12月(干季)、2023年12月(干季)、2022年5月(湿季)、2023年8月(湿季)对东寨港、周边的主要河流以及邻近海域开展了4次野外调查。结果显示,表层水体CO_(2)分压(pCO_(2))呈现从河流向港内、港外递减的趋势;温度、物理混合与生物活动都会影响干湿季pCO_(2)空间分布;湿季CO_(2)通量(8.8±8.2 mmol·m^(-2)·d^(-1))大于干季(3.4±3.6 mmol·m^(-2)·d^(-1)),全年平均值为6.1±6.3 mmol·m^(-2)·d^(-1),在全球红树林河口中处于较低水平;东寨港水体的年CO_(2)排放量将抵消红树林植物固碳量的10.4%~2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河口 CO_(2)分压 海-气CO_(2)通量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部秋季海表pCO_(2)分布与海-气CO_(2)通量 被引量:4
6
作者 许欣 于培松 +3 位作者 蔡小霞 潘建明 胡佶 张海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5-64,共10页
文章综合分析了南海西部2012年秋季海表二氧化碳分压(p_(CO_2))分布及控制因素,估算并讨论了海-气CO_2通量及其区域性差异。结果表明,秋季南海西部海表p_(CO_2)变化范围为37.8~57.1Pa,均高于大气p_(CO_2),表现为大气CO_2的源。研究海域... 文章综合分析了南海西部2012年秋季海表二氧化碳分压(p_(CO_2))分布及控制因素,估算并讨论了海-气CO_2通量及其区域性差异。结果表明,秋季南海西部海表p_(CO_2)变化范围为37.8~57.1Pa,均高于大气p_(CO_2),表现为大气CO_2的源。研究海域海表p_(CO_2)分布主要受海水碳酸盐热力学的影响,海表温度(SST)是影响海表p_(CO_2)分布的主要因素。但在局部海域,海表p_(CO_2)分布还受到其他因素的控制。其中,越南东部局部海域表层海水受湄公河冲淡水的影响呈低盐特征,高p_(CO_2)的冲淡水团和离岸水团的混合作用直接影响该海域海表p_(CO_2)分布。此外,珊瑚礁的钙化活动造成南沙群岛弹丸礁西部海域出现表层p_(CO_2)极高值。秋季南海西部表层海水CO_2释放速率的分布格局主要受风速的控制。北部海域海-气CO_2分压差(Δp_(CO_2))低于中南部海盆,但其海表风速远高于中南部海盆,造成北部海域表层海水CO_2释放速率(2.9mmol C·m^(-2)·d^(-1))明显高于中南部海盆(0.9mmol C·m^(-2)·d^(-1))。海-气CO_2通量估算中不能忽视局部海域珊瑚礁代谢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部 二氧化碳分压 海-气co2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春季长江口-东海连续体pCO_(2)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德望 林华 +6 位作者 陈思杨 王斌 王奎 王尧 马云龙 金海燕 陈建芳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62,共11页
厘清河口-陆架连续体的碳源/汇机制是认识海洋在“碳中和”中作用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年春季长江口-东海的走航CO_(2)分压(pCO_(2))及温、盐等资料,分区域阐述春季长江口-东海连续体pCO_(2)的空间分布格局,半定量解析水团分配、... 厘清河口-陆架连续体的碳源/汇机制是认识海洋在“碳中和”中作用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年春季长江口-东海的走航CO_(2)分压(pCO_(2))及温、盐等资料,分区域阐述春季长江口-东海连续体pCO_(2)的空间分布格局,半定量解析水团分配、有机质生产及降解等过程对pCO_(2)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水团来源是决定春季长江口-东海连续体pCO_(2)分布及碳源/汇格局的主要因素,而有机质生产或者降解可强烈影响长江口-东海连续体碳源/汇格局。春季长江口门及浙江沿岸受长江径流影响而具有较高的pCO_(2),碳源强度可达5.36 mmol·m^(-2)·d^(-1);研究区域北部和东部分别受冲淡水及黑潮表层水的影响,表现为大气碳汇,北部碳汇强度为^(-1)5.44 mmol·m^(-2)·d^(-1)。2017年春季研究区域平均碳通量为-6.73 mmol·m^(-2)·d^(-1)。端元混合模型结果表明陆源有机质降解导致河口pCO_(2)增加了约200μatm,促使春季河口由大气CO_(2)的弱汇转变为碳源;陆架区域在仅考虑水团分配下同样为碳汇,而藻华过程进一步降低了pCO_(2)(下降144μatm),增强了其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东海 CO_(2)分压(pCO_(2)) 碳通量 春季藻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环保绝缘气体C_(4)F_(7)N/CO_(2)的制备及检测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唐晓杰 张荣伟 +5 位作者 李龙 戴坚宇 何涛 曾晓哲 宁帅官 王腾辉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07,共6页
为了进一步探究C_(4)F_(7)N/CO_(2)混合气体在高压电气设备中的应用潜能,本研究搭建C_(4)F_(7)N/CO_(2)混合气体制备系统,采用分压法制备了C_(4)F_(7)N体积分数不同的C_(4)F_(7)N/CO_(2)混合气体。建立了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 为了进一步探究C_(4)F_(7)N/CO_(2)混合气体在高压电气设备中的应用潜能,本研究搭建C_(4)F_(7)N/CO_(2)混合气体制备系统,采用分压法制备了C_(4)F_(7)N体积分数不同的C_(4)F_(7)N/CO_(2)混合气体。建立了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检测方法,针对C_(4)F_(7)N/CO_(2)混合气体制备过程中检测质量难以控制的问题,基于流体力学及有限元分析,开展不同C_(4)F_(7)N/CO_(2)混合气体的热驱动扩散模拟实验。结果表明:C_(4)F_(7)N体积分数为2%、5%、10%时C_(4)F_(7)N/CO_(2)气体浓度扩散平衡的时间分别为4775、6600、8800 s,C_(4)F_(7)N气体浓度扩散平衡的时间分别为94、122、158 min。3种C_(4)F_(7)N/CO_(2)混合气体分别在配制100、125、160 min后进行质量检测及应用,可达到良好的质量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特性 分压法 GC-FID C_(4)F_(7)N/CO_(2) 流体力学 扩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珊瑚礁海域枯水季pCO_(2)的分布特征及CO_(2)汇源转换机制——以深圳杨梅坑海域为例
9
作者 张卓 杨波 +6 位作者 崔洲平 林子燚 谢子强 郑惠娜 廖宝林 肖宝华 朱春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56,共12页
由于存在极高的初级生产和高效的碳代谢速率,珊瑚礁海域二氧化碳(CO_(2))的汇/源属性仍存有争议。为明晰中国典型珊瑚礁海域CO_(2)的汇源属性及驱动因素,作者基于2022年11月(秋季)和2023年2月(冬季)在深圳杨梅坑海域的调查结果并结合室... 由于存在极高的初级生产和高效的碳代谢速率,珊瑚礁海域二氧化碳(CO_(2))的汇/源属性仍存有争议。为明晰中国典型珊瑚礁海域CO_(2)的汇源属性及驱动因素,作者基于2022年11月(秋季)和2023年2月(冬季)在深圳杨梅坑海域的调查结果并结合室内培养实验所获得的数据,探究了枯水季节典型亚热带珊瑚礁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CO_(2))的分布特征及主要控制机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pCO_(2)的变化较大,其范围为233.3~465.3μatm。秋季表现为大气CO_(2)的汇,CO_(2)吸收通量为1.66±0.41 mmol C/(m^(2)/d);冬季表现为大气CO_(2)的弱源,其释放通量为0.36±0.17 mmol C/(m^(2)/d)。调查期间(枯水季)杨梅坑海域受淡水输入的影响较小,季节性温度影响下的生物过程是驱动pCO_(2)变化的关键因素,其贡献pCO_(2)总变化量的73.6%(表层)和66.5%(底层)。其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是导致海水CO_(2)汇源转变的主要成因,而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影响甚微。相比较,物理过程(CO_(2)海-气交换、温度和盐度变化)对pCO_(2)的影响相对较小,其作用结果远低于生物过程。此外,珊瑚的代谢活动对杨梅坑局部海域pCO_(2)分布产生一定影响,造成礁区pCO_(2)值高于非礁区。因此,海气CO_(2)通量估算中不能忽视局部海域珊瑚代谢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CO_(2)分压 海气CO_(2)通量 源汇特征 杨梅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钢在CO_(2)/H_(2)S共存体系下油田采出水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10
作者 曲虎 陆诗建 +2 位作者 林俊岭 马艳辉 刘静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66-2371,2375,共7页
CO_(2)、H_(2)S和高矿化度是油田采出水中3种常见的腐蚀因素,当3种腐蚀因素同时存在时,腐蚀行为远比CO_(2)、H_(2)S和高矿化度单独作用时复杂。利用反应釜模拟高矿化度采出水同时存在CO_(2)和H_(2)S的实际工况,研究了CO_(2)分压分别为0.... CO_(2)、H_(2)S和高矿化度是油田采出水中3种常见的腐蚀因素,当3种腐蚀因素同时存在时,腐蚀行为远比CO_(2)、H_(2)S和高矿化度单独作用时复杂。利用反应釜模拟高矿化度采出水同时存在CO_(2)和H_(2)S的实际工况,研究了CO_(2)分压分别为0.15,0.75,1.5 MPa,H_(2)S分压为0.00015 MPa,温度为50,60,70℃条件下,20G、L245N和L360Q三种碳钢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3种碳钢在CO_(2)/H_(2)S共存的油田高矿化度采出水体系中均腐蚀严重,在液相中比在气相中腐蚀更为严重,最大腐蚀速率达到3.4 mm/a,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腐蚀速率整体呈现波动性下降的趋势;随实验温度的提高其腐蚀速率呈总体增大趋势;在3种分压条件下,腐蚀速率随CO_(2)分压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分压0.75 MPa时腐蚀速率最大;3种材质腐蚀速率大小顺序为L245N>L360Q>20G,则耐蚀顺序为20G>L360Q>L245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H_(2)S共存体系 高矿化度 采出水 腐蚀速率 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下河涌出后CO_(2)逸散通量的时空格局——基于广西巴马盘阳河
11
作者 冼金梅 宋贤威 +5 位作者 张乐 林沛新 韦岳春 杨取宝 甘文静 杨露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3-765,共13页
喀斯特流域是岩石风化碳汇的关键区域,同时也是CO_(2)逸散研究的热点区域。为探究喀斯特地下河涌出后CO_(2)分压(pCO_(2))及其逸散通量的时空变化格局,选择喀斯特流域巴马盘阳河为对象,分析水体的pH、碱度、总溶解性固体(TDS)、溶解无机... 喀斯特流域是岩石风化碳汇的关键区域,同时也是CO_(2)逸散研究的热点区域。为探究喀斯特地下河涌出后CO_(2)分压(pCO_(2))及其逸散通量的时空变化格局,选择喀斯特流域巴马盘阳河为对象,分析水体的pH、碱度、总溶解性固体(TDS)、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pCO_(2)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pCO_(2)的调控因素并估算了CO_(2)逸散通量。结果表明,流域内地下水碱度、TDS、DIC和pCO_(2)显著高于地表水,表明喀斯特碳酸盐风化释放大量DIC进入地下水,地下水涌出后产生CO_(2)逸散降低了地表水DIC含量和pCO_(2)。在时间尺度上,旱季常规地表、地下水的碱度、TDS、DIC、pCO_(2)、CO_(2)逸散通量均显著高于雨季,主要归结于雨季雨水的稀释效应。然而次降雨事件下地表、地下水的pH、碱度、TDS、DIC、DOC、pCO_(2)无显著性差异,可能由于降雨量不足或降雨持续时间短。研究期间,巴马盘阳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CO_(2)逸散通量范围分别为-0.10~9.20 kg C m^(-2)year^(-1),-0.12~17.28kg C m^(-2)year^(-1),平均CO_(2)逸散通量分别为1.06±1.46 kg C m^(-2)year^(-1)和2.40±3.14 kg C m^(-2)year^(-1),远高于全球主要大型流域的平均CO_(2)逸散通量(0.64 kg Cm^(-2)year^(-1))。阐明喀斯特流域的CO_(2)逸散通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对准确评估河流碳收支状况与评估岩石风化碳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岩溶泉 溶解无机碳 河流CO_(2)分压 CO_(2)逸散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2)S分压对SA387M Gr.11CL2(H)炼化管道用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12
作者 艾芳芳 陈义庆 +4 位作者 王储 刘智勇 钟彬 高鹏 李琳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55,共9页
为了探究H_(2)S分压对SA387M Gr.11CL2(H)炼化管道用钢腐蚀行为的影响,采用高压釜进行试验,通过SEM,EDS,XRD和EPMA分析了SA387M Gr.11CL2(H)钢腐蚀产物的形貌、成分和物相。结果表明,随着H_(2)S分压(PH_(2)S)的增加,SA387M Gr.11CL2(H)... 为了探究H_(2)S分压对SA387M Gr.11CL2(H)炼化管道用钢腐蚀行为的影响,采用高压釜进行试验,通过SEM,EDS,XRD和EPMA分析了SA387M Gr.11CL2(H)钢腐蚀产物的形貌、成分和物相。结果表明,随着H_(2)S分压(PH_(2)S)的增加,SA387M Gr.11CL2(H)钢的腐蚀减薄量增大。PH_(2)S≤0.5 MPa时,以全面腐蚀为主;PH_(2)S=1.0 MPa时,钢发生全面腐蚀伴随局部腐蚀,应力促进了局部腐蚀。SA387M Gr.11CL2(H)钢耐硫化物应力腐蚀性能良好。PH_(2)S≤0.5 MPa时,腐蚀产物膜中Cr的化合物和具有保护性的硫铁化合物发挥协同作用,有效阻止介质中Cl-的侵入;PH_(2)S=1.0 MPa时,腐蚀产物膜中Cr的化合物含量少,生成的硫铁化合物不具有保护性。H_(2)S分压影响了腐蚀产物膜的生成;Cr的化合物和硫铁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的变化,是导致SA387M Gr.11CL2(H)钢发生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化管道用钢 H_(2)S分压 硫化物应力腐蚀 CR元素 硫铁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BDNF对急性高眼压后大鼠视网膜ERK1/2磷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蒋丽珠 黄菊芳 +3 位作者 李昌琪 童建斌 陈旦 曾乐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92-495,共4页
为研究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干预对急性高眼压后大鼠视网膜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表达变化的影响,本实验将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单纯高眼压组、BDNF预处理高眼压组和溶媒预处理高眼压组,BDNF预处理高眼压组和溶媒预处理... 为研究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干预对急性高眼压后大鼠视网膜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表达变化的影响,本实验将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单纯高眼压组、BDNF预处理高眼压组和溶媒预处理高眼压组,BDNF预处理高眼压组和溶媒预处理高眼压组动物左眼于加压前2d分别给予BDNF或溶媒预处理,右眼设为正常对照。各组动物左眼眼压升高至闪光视网膜电图b波消失的临界眼压并维持60min,动物分别存活1、3、7、14d后处死,冰冻切片行p-ERK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相比,单纯高眼压组急性高眼压后p-ERK表达下调(P<0.05),1、3、7d组内核层出现p-ERK阳性细胞;溶媒预处理高眼压组实验结果与单纯急性高眼压组相似;BDNF预处理高眼压组急性高眼压后1、3、7d时p-ERK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似,7d和14d出现了重新分布。此结果提示外源性BDNF可能通过促进急性高眼压后视网膜ERK1/2的活化对受损的视网膜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眼压 BDNF p-ERK1/2 RG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大鼠中期肝癌试验研究DEN和2-AFF的促癌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顾性初 钱蓓丽 +4 位作者 张慧娟 蒋建强 叶慧英 朱玉珍 王吉成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9-292,共4页
目的 应用大鼠中期肝癌试验研究二乙基亚硝胺(DEN)和 2 乙酰氨基芴 (2 AAF)的促癌作用。方法 ♂SD大鼠单次ip 2 0 0mg·kg-1DEN启动 ,2wk后每天在饮水中加入 10、33、10 0 ppmDEN ,或以 2 2、6 6、 2 2mg·kg-12 AAF灌... 目的 应用大鼠中期肝癌试验研究二乙基亚硝胺(DEN)和 2 乙酰氨基芴 (2 AAF)的促癌作用。方法 ♂SD大鼠单次ip 2 0 0mg·kg-1DEN启动 ,2wk后每天在饮水中加入 10、33、10 0 ppmDEN ,或以 2 2、6 6、 2 2mg·kg-12 AAF灌胃 ,连续 6wk。第 3周全部大鼠切除 2 /3肝 (partialhepatectomy) ,第 8周末处死 ,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脏胎盘型谷胱甘肽S 转移酶 (GST P) ,以GST P阳性灶数量 /面积相对于仅DEN启动的对照组的增加 ,评价化合物的致癌性。结果 DEN和 2 AAF均引起肝GST P阳性灶数量和面积增加 ,并且显示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DEN和 2 AAF均具有促癌作用 ,大鼠中期肝癌试验是研究受试物促癌作用的简便、经济、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二乙基亚硝胺 2-乙酰所这基芴 促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流化床中不同CO_(2)分压下煤焦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珂 曾玺 +4 位作者 王芳 岳君容 康国俊 谭依玲 王少楠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6-42,共7页
利用新开发的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MFBRA)开展了煤焦-CO_(2)等温气化反应实验,考察了气化剂分压对半焦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并与热重分析仪(TGA)中的气化反应行为和动力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TGA相比,相同条件下,MFBRA测定的反应速... 利用新开发的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MFBRA)开展了煤焦-CO_(2)等温气化反应实验,考察了气化剂分压对半焦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并与热重分析仪(TGA)中的气化反应行为和动力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TGA相比,相同条件下,MFBRA测定的反应速率更高,利用等转化率法计算得到的活化能偏大,这主要是由于MFBRA中均匀的温度分布、高传热速率及对气-固反应扩散的有效抑制。分析MFBRA中气化剂分压影响发现,高气化剂分压下,半焦具有更高的反应速率和更短的气化反应完成时间,且CO_(2)分压大于20%时,分压对气化反应的影响有限。总体而言,各气化剂分压下半焦气化反应在不同转化率下的活化能分布均匀,这进一步说明MFBRA内低气体扩散在半焦气化反应行为测定和动力学求算准确性方面的优势,求得的数据更贴近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FBRA TGA 煤焦 等温气化 CO_(2)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415管线钢在天然气环境中的CO_(2)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姜厚君 王忠辉 +3 位作者 王熙淞 赵松 孙昌 郑伟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83-87,共5页
针对L415管线钢在天然气环境中的CO_(2)腐蚀行为问题,研究首先对L415管线钢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进行分析,通过实验的方式,分别进行L415管线钢在不同温度、流速以及CO_(2)分压下的腐蚀行为研究,为L415管线钢在含CO_(2)天然气中的应用奠... 针对L415管线钢在天然气环境中的CO_(2)腐蚀行为问题,研究首先对L415管线钢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进行分析,通过实验的方式,分别进行L415管线钢在不同温度、流速以及CO_(2)分压下的腐蚀行为研究,为L415管线钢在含CO_(2)天然气中的应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在90℃环境下,L415管线钢的腐蚀速率最快,说明温度是L415管线钢CO_(2)腐蚀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天然气流速的增加,L415管线钢的CO_(2)腐蚀速率先增加后降低;随着CO_(2)分压的增加,L415管线钢表明的腐蚀产物保护膜被破坏,L415管线钢的腐蚀速率将急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415管线钢 天然气 CO_(2)腐蚀 温度 流速 CO_(2)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钢在油气田中CO_(2)与H_(2)S共存环境下的腐蚀行为及机理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成立 宋晓俊 +3 位作者 陈庆国 李坤 贾海东 李广山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0-65,共6页
利用高温高压动态反应釜模拟油气田CO_(2)和H_(2)S共存环境的实际工况,通过腐蚀试验分析了20钢在不同CO_(2)分压(0.01,0.05,0.21,0.50 MPa)和H_(2)S分压(0.0003,0.003,0.01,0.05 MPa)下的腐蚀行为以及CO_(2)和H_(2)S分压对均匀腐蚀和点... 利用高温高压动态反应釜模拟油气田CO_(2)和H_(2)S共存环境的实际工况,通过腐蚀试验分析了20钢在不同CO_(2)分压(0.01,0.05,0.21,0.50 MPa)和H_(2)S分压(0.0003,0.003,0.01,0.05 MPa)下的腐蚀行为以及CO_(2)和H_(2)S分压对均匀腐蚀和点蚀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H_(2)S分压为0.003 MPa条件下,当CO_(2)分压为0.01,0.05 MPa时,20钢主要发生均匀腐蚀,随着CO_(2)分压的继续增大,点蚀越来越严重;在CO_(2)分压为0.05 MPa条件下,当H_(2)S分压为0.0003 MPa时,20钢表面腐蚀轻微,随着H_(2)S分压的增大,腐蚀加剧,但仍主要发生均匀腐蚀;H_(2)S和CO_(2)分压对20钢的均匀腐蚀速率和点蚀速率均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H_(2)S分压对均匀腐蚀的影响程度较大,而CO_(2)分压对点蚀的影响程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和H_(2)S共存环境 均匀腐蚀 点蚀 分压 20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CO_(2)驱工况下N80钢油管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辉 马振鹏 +3 位作者 迟九蓉 罗江云 张馨予 刘星悦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76-978,986,共4页
为明确温度、CO_(2)分压对N80钢管材的腐蚀影响,并结合腐蚀环境优化匹配合适的防腐措施,通过失重法,利用高温高压釜模拟CO_(2)驱油工况,得到材料的腐蚀速率,根据扫描电子显微镜、利用EDS分析、结合XRD分析确定腐蚀产物种类。结果表明,模... 为明确温度、CO_(2)分压对N80钢管材的腐蚀影响,并结合腐蚀环境优化匹配合适的防腐措施,通过失重法,利用高温高压釜模拟CO_(2)驱油工况,得到材料的腐蚀速率,根据扫描电子显微镜、利用EDS分析、结合XRD分析确定腐蚀产物种类。结果表明,模拟CO_(2)驱工况下,N80钢在CO_(2)分压为0~10 MPa时,气、液相的腐蚀速率均超过0.076 mm/a的行标要求,腐蚀产物主要可能组分为FeCO_(3),且随着压力升高,N80管材的平均腐蚀速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随温度的升高,N80管材在80℃出现腐蚀极大值,在100℃时腐蚀产物膜层致密,腐蚀速率降低。因此,须采用匹配的缓蚀剂或其他防腐措施,以提高其安全使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N80钢 CO_(2)分压 腐蚀速率 缓蚀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100钢材在原油环境中的CO_(2)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猛 汪嘉伟 +1 位作者 朱志博 申坤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58-62,67,共6页
针对X100钢材在原油环境中的CO_(2)腐蚀问题,通过实验的方式分别进行了含水率、温度、CO_(2)分压以及流速对腐蚀行为的影响研究,为X100管道的安全使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随着原油含水率的增加,X100钢材的腐蚀速率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 针对X100钢材在原油环境中的CO_(2)腐蚀问题,通过实验的方式分别进行了含水率、温度、CO_(2)分压以及流速对腐蚀行为的影响研究,为X100管道的安全使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随着原油含水率的增加,X100钢材的腐蚀速率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腐蚀速率先升高后下降,在温度为40℃时,钢板表面的腐蚀产物膜较为疏松,腐蚀最为严重;X100钢材随着原油中CO_(2)分压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当原油中CO_(2)分压为2.5 MPa时,腐蚀产物出现了多层的状况;随着原油流速的逐渐增加,钢材的腐蚀速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流速为1.0m/s时,钢材的腐蚀相对较为严重,钢材表面存在较多的细小且深度较深的孔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100钢材 原油环境 CO_(2)腐蚀 含水率 温度 CO_(2)分压 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患者经皮氧分压与骨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林常松 莫朝晖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经皮氧分压水平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微循环对糖尿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本横断面研究共纳入162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评估其腰椎、髋部、右侧股...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经皮氧分压水平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微循环对糖尿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本横断面研究共纳入162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评估其腰椎、髋部、右侧股骨颈、Ward’s三角区、股骨大转子及转子内骨密度。根据T-Score值分为3组:骨质疏松组(T≤-2.5)、骨量减低组(-2.5<T<-1.0)和骨量正常组(T≥-1.0)。Perimed PeriFlux System 5000检测双侧膝下及足背经皮氧分压水平,经皮氧分压是微血管病变的主要检测手段。比较3组间的一般特征,应用Pearson分析骨密度与经皮氧分压之间的关联,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骨密度的影响因素。结果骨质疏松组TcPO_(2)、ABI水平低于骨量正常组(40.09 vs.47.89,1.06 vs.1.17,P<0.05)。TcPO_(2)与腰1至腰4、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转子内、总髋及Ward’s三角区BMD呈正相关,r分别为0.259、0.215、0.226、0.217、0.213、0.226。校正年龄、病程、BMI、绝经年限后,TcPO_(2)与腰椎骨密度仍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TcPO_(2)、BMI和年龄是腰椎骨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TcPO_(2)、BMI、Ca和绝经年限是股骨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TcPO_(2)、ABI降低,TcPO_(2)下降可能是糖尿病骨密度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骨密度 骨质疏松 经皮氧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