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流域是岩石风化碳汇的关键区域,同时也是CO_(2)逸散研究的热点区域。为探究喀斯特地下河涌出后CO_(2)分压(pCO_(2))及其逸散通量的时空变化格局,选择喀斯特流域巴马盘阳河为对象,分析水体的pH、碱度、总溶解性固体(TDS)、溶解无机...喀斯特流域是岩石风化碳汇的关键区域,同时也是CO_(2)逸散研究的热点区域。为探究喀斯特地下河涌出后CO_(2)分压(pCO_(2))及其逸散通量的时空变化格局,选择喀斯特流域巴马盘阳河为对象,分析水体的pH、碱度、总溶解性固体(TDS)、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pCO_(2)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pCO_(2)的调控因素并估算了CO_(2)逸散通量。结果表明,流域内地下水碱度、TDS、DIC和pCO_(2)显著高于地表水,表明喀斯特碳酸盐风化释放大量DIC进入地下水,地下水涌出后产生CO_(2)逸散降低了地表水DIC含量和pCO_(2)。在时间尺度上,旱季常规地表、地下水的碱度、TDS、DIC、pCO_(2)、CO_(2)逸散通量均显著高于雨季,主要归结于雨季雨水的稀释效应。然而次降雨事件下地表、地下水的pH、碱度、TDS、DIC、DOC、pCO_(2)无显著性差异,可能由于降雨量不足或降雨持续时间短。研究期间,巴马盘阳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CO_(2)逸散通量范围分别为-0.10~9.20 kg C m^(-2)year^(-1),-0.12~17.28kg C m^(-2)year^(-1),平均CO_(2)逸散通量分别为1.06±1.46 kg C m^(-2)year^(-1)和2.40±3.14 kg C m^(-2)year^(-1),远高于全球主要大型流域的平均CO_(2)逸散通量(0.64 kg Cm^(-2)year^(-1))。阐明喀斯特流域的CO_(2)逸散通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对准确评估河流碳收支状况与评估岩石风化碳汇具有重要意义。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经皮氧分压水平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微循环对糖尿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本横断面研究共纳入162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评估其腰椎、髋部、右侧股...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经皮氧分压水平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微循环对糖尿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本横断面研究共纳入162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评估其腰椎、髋部、右侧股骨颈、Ward’s三角区、股骨大转子及转子内骨密度。根据T-Score值分为3组:骨质疏松组(T≤-2.5)、骨量减低组(-2.5<T<-1.0)和骨量正常组(T≥-1.0)。Perimed PeriFlux System 5000检测双侧膝下及足背经皮氧分压水平,经皮氧分压是微血管病变的主要检测手段。比较3组间的一般特征,应用Pearson分析骨密度与经皮氧分压之间的关联,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骨密度的影响因素。结果骨质疏松组TcPO_(2)、ABI水平低于骨量正常组(40.09 vs.47.89,1.06 vs.1.17,P<0.05)。TcPO_(2)与腰1至腰4、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转子内、总髋及Ward’s三角区BMD呈正相关,r分别为0.259、0.215、0.226、0.217、0.213、0.226。校正年龄、病程、BMI、绝经年限后,TcPO_(2)与腰椎骨密度仍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TcPO_(2)、BMI和年龄是腰椎骨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TcPO_(2)、BMI、Ca和绝经年限是股骨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TcPO_(2)、ABI降低,TcPO_(2)下降可能是糖尿病骨密度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展开更多
文摘喀斯特流域是岩石风化碳汇的关键区域,同时也是CO_(2)逸散研究的热点区域。为探究喀斯特地下河涌出后CO_(2)分压(pCO_(2))及其逸散通量的时空变化格局,选择喀斯特流域巴马盘阳河为对象,分析水体的pH、碱度、总溶解性固体(TDS)、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pCO_(2)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pCO_(2)的调控因素并估算了CO_(2)逸散通量。结果表明,流域内地下水碱度、TDS、DIC和pCO_(2)显著高于地表水,表明喀斯特碳酸盐风化释放大量DIC进入地下水,地下水涌出后产生CO_(2)逸散降低了地表水DIC含量和pCO_(2)。在时间尺度上,旱季常规地表、地下水的碱度、TDS、DIC、pCO_(2)、CO_(2)逸散通量均显著高于雨季,主要归结于雨季雨水的稀释效应。然而次降雨事件下地表、地下水的pH、碱度、TDS、DIC、DOC、pCO_(2)无显著性差异,可能由于降雨量不足或降雨持续时间短。研究期间,巴马盘阳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CO_(2)逸散通量范围分别为-0.10~9.20 kg C m^(-2)year^(-1),-0.12~17.28kg C m^(-2)year^(-1),平均CO_(2)逸散通量分别为1.06±1.46 kg C m^(-2)year^(-1)和2.40±3.14 kg C m^(-2)year^(-1),远高于全球主要大型流域的平均CO_(2)逸散通量(0.64 kg Cm^(-2)year^(-1))。阐明喀斯特流域的CO_(2)逸散通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对准确评估河流碳收支状况与评估岩石风化碳汇具有重要意义。
文摘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经皮氧分压水平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微循环对糖尿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本横断面研究共纳入162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评估其腰椎、髋部、右侧股骨颈、Ward’s三角区、股骨大转子及转子内骨密度。根据T-Score值分为3组:骨质疏松组(T≤-2.5)、骨量减低组(-2.5<T<-1.0)和骨量正常组(T≥-1.0)。Perimed PeriFlux System 5000检测双侧膝下及足背经皮氧分压水平,经皮氧分压是微血管病变的主要检测手段。比较3组间的一般特征,应用Pearson分析骨密度与经皮氧分压之间的关联,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骨密度的影响因素。结果骨质疏松组TcPO_(2)、ABI水平低于骨量正常组(40.09 vs.47.89,1.06 vs.1.17,P<0.05)。TcPO_(2)与腰1至腰4、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转子内、总髋及Ward’s三角区BMD呈正相关,r分别为0.259、0.215、0.226、0.217、0.213、0.226。校正年龄、病程、BMI、绝经年限后,TcPO_(2)与腰椎骨密度仍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TcPO_(2)、BMI和年龄是腰椎骨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TcPO_(2)、BMI、Ca和绝经年限是股骨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TcPO_(2)、ABI降低,TcPO_(2)下降可能是糖尿病骨密度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