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6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PRECIPITATION PREPARATION AND VOLTAGE SENS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DOPED ZnO VARISTOR
1
作者 Huang Kelong Peng Bin Pan Chunyue Shong Zhifang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83, Chin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1999年第1期20-23,共4页
A process of preparing ZnO voltage sensitive ceramics doped with some oxides by coprecipitation was described in the paper. The thermal properties of ZnO nanometer powders and the current voltage characteristics of ... A process of preparing ZnO voltage sensitive ceramics doped with some oxides by coprecipitation was described in the paper. The thermal properties of ZnO nanometer powders and the current volt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ramic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x additive ZnO powders with hexagonal system were homogeneous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in microstructure, the optimal reaction pH is 6.90±0.05, the temperature for calcining and sintering was at about 500 ℃ and 1100 ℃, respectively. The powders were also examined by SEM, IR and XRD etc, and the effect of doping La 2O 3 on the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ZnO varistor was investigated to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NC OXIDE ceramics coprecipitation VOLTAGE SENSITIVE multi component DOP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改性LiNi_(0.9)Mn_(0.1)O_(2)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2
作者 李韡 赵煜埂 +2 位作者 刘婧 单桂轩 张金利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0-530,共11页
锂离子电池具有体积小、工作温度范围宽和高能量密度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等领域.在众多锂离子电池材料中,富镍无钴正极材料LiNi_(0.9)Mn_(0.1)O_(2)(NM)因其优异的放电比容量、较低的生产成本和环境友好性而... 锂离子电池具有体积小、工作温度范围宽和高能量密度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等领域.在众多锂离子电池材料中,富镍无钴正极材料LiNi_(0.9)Mn_(0.1)O_(2)(NM)因其优异的放电比容量、较低的生产成本和环境友好性而成为研究热点.但该材料同时也存在循环稳定性差、Li^(+)/Ni^(2+)混排严重和电解液侵蚀造成的材料结构退化等问题.为了提高NM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采用高剪切强化共沉淀法在材料前驱体中嵌入Zr进行改性,研究了Zr嵌入对材料晶体结构与形貌、循环性能、倍率性能、电荷转移阻抗和Li^(+)迁移速率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优选的条件下制备出的改性材料LiNi_(0.9)Mn_(0.08)Zr_(0.02)O_(2)(NM-2Zr)具有优良的层状结构特征和结晶度,Zr改性后提高了材料的Li^(+)迁移速率、降低了Li^(+)/Ni^(2+)混排度.改性材料NM-2Zr的初始放电容量为219.3(mA·h)/g(25℃,2.7~4.4 V,0.1 C),高于未改性的NM材料(208.3(mA·h)/g).1.0 C下NM-2Zr的初始放电容量为183.2(mA·h)/g,循环15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87.4%,优于NM材料(178.8(mA·h)/g,84.6%).在5.0 C的高倍率下NM-2Zr的初始放电容量为144.8(mA·h)/g,循环15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95.1%,同样优于NM材料(132.5(mA·h)/g,90.0%).此外,Zr改性还能显著提高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抑制充放电循环过程中晶间微裂纹的产生和不可逆相变的发生,同时还降低了界面处电荷转移阻抗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富镍正极材料 无钴材料 高剪切强化共沉淀法 锆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La-Al尖晶石催化剂的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反应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武文杰 冯阳 +5 位作者 王俊刚 陈从标 马中义 郗宏娟 侯博 杨晓峰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4-144,共11页
在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MSR)反应中,Cu-Al尖晶石催化剂因具有低成本和高选择性的特点,使其成为该反应的理想催化剂,但其催化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采取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和浸渍法制备了Cu-Al尖晶石催化剂,并将其用于MSR反应中。结... 在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MSR)反应中,Cu-Al尖晶石催化剂因具有低成本和高选择性的特点,使其成为该反应的理想催化剂,但其催化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采取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和浸渍法制备了Cu-Al尖晶石催化剂,并将其用于MSR反应中。结果表明,共沉淀法制备的Cu-Al尖晶石催化剂在MSR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这是由于其比表面积最大,有利于活性位点的暴露。在此基础上,用不同摩尔分数的稀土元素La对共沉淀法制备的Cu-Al尖晶石催化剂进行了改性。结果表明,稀土元素La的引入不仅能进一步提升催化剂的比表面积,还会导致Cu-Al尖晶石微观结构发生变化。由于部分La进入尖晶石结构中,从而改变了Cu-Al尖晶石阳离子的分布情况,并使晶粒尺寸减小。因此,添加适量的稀土元素La可以提升Cu-Al尖晶石的MSR反应性能,而过量的La会导致催化剂表面形成LaAlO3,从而降低催化剂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沉淀法 Cu-La-Al尖晶石 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 制氢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O纳米粉体的微反应制备及性能研究
4
作者 黎琦 朱归胜 +4 位作者 徐华蕊 赵昀云 许积文 龙神峰 韦婷婷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0-2125,共6页
高性能的氧化铟锡(ITO)粉体是制备高性能ITO靶材的关键。利用InCl_(3)·4H_(2)O、SnCl_(4)·5H_(2)O和氨水作为原料,在微反应器中成功合成颗粒大小均匀、分散性良好的ITO纳米粉体,该粉体比表面积为36.86 m^(2)/g,颗粒尺寸为22.7... 高性能的氧化铟锡(ITO)粉体是制备高性能ITO靶材的关键。利用InCl_(3)·4H_(2)O、SnCl_(4)·5H_(2)O和氨水作为原料,在微反应器中成功合成颗粒大小均匀、分散性良好的ITO纳米粉体,该粉体比表面积为36.86 m^(2)/g,颗粒尺寸为22.75 nm。研究了不同前驱体浓度、煅烧温度和反应温度对ITO粉体性能及其在1400~1580℃下的陶瓷烧结性能。在1580℃下保温4 h烧结条件下,获得了相对密度为98.46%的ITO陶瓷,其电阻率为3.532×10^(-4)Ω·cm,陶瓷表面和断面均无气孔。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微反应通道内的剧烈碰撞和均匀的爆炸形核过程,利用微反应器共沉淀反应制备的ITO粉体颗粒具有较小的粒径、均匀的颗粒大小和更好的分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铟锡粉体 微反应器 共沉淀 氧化铟锡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协同共沉淀法制备Sm掺杂Cu-Ce高抗硫性CO氧化催化剂
5
作者 章亮 李亚娇 +4 位作者 王娜 谢会东 杨凯悦 杨厂 葛成敏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81-1092,共12页
Cu-Ce催化剂具有良好的低温CO氧化活性被广泛研究,但在水蒸气、硫共存气氛下极易失活。本工作采用Sm掺杂和三种方法(燃烧法、共沉淀法、酸溶液协同共沉淀法)制备具有高抗硫性Ce-Cu-Sm CO氧化催化剂,借助XRD、 TEM、N_(2)吸附-脱附、 XPS... Cu-Ce催化剂具有良好的低温CO氧化活性被广泛研究,但在水蒸气、硫共存气氛下极易失活。本工作采用Sm掺杂和三种方法(燃烧法、共沉淀法、酸溶液协同共沉淀法)制备具有高抗硫性Ce-Cu-Sm CO氧化催化剂,借助XRD、 TEM、N_(2)吸附-脱附、 XPS、 H_(2)-TPR、CO-TPD等方法探究Sm掺杂和酸溶液协同共沉淀法提高催化剂抗硫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在1%CO、10%H2O和0.01%SO_(2)共存下,20Ce-5Cu-4Sm-CG(酸溶液协同共沉淀)催化剂在220℃,空速60000 mL/(g·h)下,可以保持220 min的100%CO氧化效率,280 min下降至70%,比共沉淀法制备的20Ce-5Cu-4Sm-C和20Ce-5Cu-C分别提升了1.3倍、2.5倍。表征分析表明,Sm掺杂一定程度上增大了Ce O_(2)晶粒的尺寸,降低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但其增大了催化剂表面Ce^(3+)、Cu^(+)、氧原子的浓度、Oα比例和CeO_(2)晶格中氧空位的数量,整体上提升了催化剂含硫气氛下氧化CO的能力。酸溶液燃烧协同共沉淀法不仅提高了上述五类有益于氧化CO的指标,而且酸溶液与Sm离子在燃烧中形成配位络合物,进入CeO_(2)晶格中形成固溶体,使催化剂粒度更加均匀,比表面积更大,消除了Sm掺杂给表面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提升了催化剂的氧化能力。综上,酸溶液燃烧协同共沉淀法制备的20Ce-5Cu-4Sm具有良好的抗硫性能,提高了非贵金属氧化物CO氧化催化剂在含硫气氛中的工程应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Cu Sm掺杂 酸溶液燃烧协同共沉淀法 含硫气氛 CO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铁矿/坡缕石复合材料吸附水中Sb(Ⅴ)、As(Ⅴ)的效果与机制
6
作者 闫安 陈帅宇 +2 位作者 朱影影 王俊欢 侯红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217,共15页
为开发廉价、高效的水体Sb(Ⅴ)、As(Ⅴ)去除材料,以煅烧温度、盐酸浓度、铁氧化物负载量为主要影响因素,设计正交实验以制备铁氧化物/坡缕石复合材料(Fh-ACPal),探讨其最佳改性方式,并研究Fh-ACPal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单溶质和双溶质体... 为开发廉价、高效的水体Sb(Ⅴ)、As(Ⅴ)去除材料,以煅烧温度、盐酸浓度、铁氧化物负载量为主要影响因素,设计正交实验以制备铁氧化物/坡缕石复合材料(Fh-ACPal),探讨其最佳改性方式,并研究Fh-ACPal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单溶质和双溶质体系水溶液中As(Ⅴ)、Sb(Ⅴ)的吸附效果,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BET孔隙结构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Fh-ACPal进行表征,探讨其吸附机制。结果表明:在灼烧温度350℃、盐酸浓度2.0 mol/L、氯化铁浓度2.0 mol/L的改性条件下,制备的Fh-ACPal具有最好的吸附能力;在pH为4、Fh-ACPal投加量为1 g/L时,Fh-ACPal对As(Ⅴ)、Sb(Ⅴ)的最大单层吸附容量分别为26.44和42.38 mg/g。在单一吸附质条件下,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Fh-ACPal吸附Sb(Ⅴ)的过程,而Fh-ACPal吸附As(Ⅴ)的过程仅能较好地被Freundlich模型描述;As(Ⅴ)和Sb(Ⅴ)共存体系中,Sb(Ⅴ)可在已被Fh-ACPal优先吸附的As(Ⅴ)表面上进一步形成多分子层吸附,BET等温吸附模型能较好地拟合该过程。实验以及各项表征结果证明,负载的铁氧化物为水铁矿(Fh),改性后Fh-ACPal的比表面积达到224.84 m^(2)/g,同时大部分的Sb(Ⅴ)以共沉淀的方式进入Fh-ACPal晶体内部被稳定结合,而大部分的As(Ⅴ)主要以表面络合形成内球络合物的方式被Fh-ACPal吸附;As(Ⅴ)、Sb(Ⅴ)共存时,As(Ⅴ)优先占据Fh-ACPal表面的吸附位点,阻碍Sb(Ⅴ)与Fh-ACPal的共沉淀作用,从而抑制Sb(Ⅴ)的去除。研究证明了水铁矿/坡缕石复合材料对水体中Sb(Ⅴ)、As(Ⅴ)去除的有效性,为水体中锑、砷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缕石 二线水铁矿 锑(Sb) 砷(As) 吸附 共沉淀 表面络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辅助沉淀法制备YPO_(4)∶Er^(3+),Yb^(3+)上转换发光粉和发光性质
7
作者 徐振庭 张洋珲 +1 位作者 韩昆伯 李艳红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6-172,共7页
采用共沉淀法,以聚乙二醇(PEG)为分散剂制备了前驱体,后经800℃热处理获得了系列YPO_(4)∶Er^(3+),Yb^(3+)上转换发光粉。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所有的样品均为四方结构的YPO_(4)相。PEG对样品的晶粒尺寸有影响。扫描电镜(SEM)结果表... 采用共沉淀法,以聚乙二醇(PEG)为分散剂制备了前驱体,后经800℃热处理获得了系列YPO_(4)∶Er^(3+),Yb^(3+)上转换发光粉。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所有的样品均为四方结构的YPO_(4)相。PEG对样品的晶粒尺寸有影响。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PEG的加入提高了颗粒的分散性和均匀性。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PEG的添加对发光粉结构没有明显的影响。980nm红外光激发下,YPO_(4)∶Er^(3+),Yb^(3+)发光粉的上转换发射光谱显示出来自Er^(3+)离子绿光和红光的特征发射。各样品的发光强度和红光/绿光相对强度比与晶粒尺寸、晶粒表面形貌有关。讨论了可能的上转换发光过程,并计算了样品的色坐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PO_(4) 上转换发光 共沉淀法 聚乙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锂量对LiNi_(0.9)0Mn_(0.07)Al_(0.03)O_(2)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8
作者 申琦荣欣 艾登登 +2 位作者 金生萍 席儒恒 后小毅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0-56,共7页
随着现代社会对电池能量密度需求的日益增长,研究者的关注重点放到了高比容量的高镍层状正极材料上,但高镍材料的煅烧条件十分苛刻,材料合成复杂,因此需要探究其合成条件。采用共沉淀法成功制备了3种不同配锂量(1.02、1.04、1.06)的LiNi... 随着现代社会对电池能量密度需求的日益增长,研究者的关注重点放到了高比容量的高镍层状正极材料上,但高镍材料的煅烧条件十分苛刻,材料合成复杂,因此需要探究其合成条件。采用共沉淀法成功制备了3种不同配锂量(1.02、1.04、1.06)的LiNi_(0.9)0Mn_(0.07)Al_(0.03)O_(2)(NMA973)正极材料,探究了不同配锂量对正极材料NMA973的结构形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XRD、SEM表征得出NMA973-1.04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层状结构。通过XPS测试得出NMA973-1.04正极材料的Ni^(3+)含量较高,进一步证明Li^(+)/Ni^(2+)混排程度较低。ICP测试证实了NMA973-1.04正极材料的Li含量是最接近设计值的。电化学测试表明,NMA973-1.04正极材料在不同倍率下都显示出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小倍率0.2C的放电比容量可以达到199.00 mA·h/g,从大倍率5.0C再回到小倍率0.2C放电比容量仍为198.60 mA·h/g,容量保持率高达99.0%;在1.0C倍率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89.0%,这展示了NMA973-1.04正极材料的优异循环性能和结构稳定性。结果说明,配锂量为1.04的NMA973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高镍三元正极 配锂量 共沉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煅烧温度对高镍无钴LiNi_(0.9)Mn_(0.1)O_(2)正极材料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胡雷雷 吴昊哲 +4 位作者 张一博 赵亮 吴熹 贺英 后小毅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67-172,共6页
高镍无钴LiNi_(0.9)Mn_(0.1)O_(2)被认为是目前具有潜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通过有机胺共沉淀和高温固相法制备了高镍无钴LiNi_(0.9)Mn_(0.1)O_(2)(NM91)二元正极材料,并通过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探究煅烧温度对正极材料结... 高镍无钴LiNi_(0.9)Mn_(0.1)O_(2)被认为是目前具有潜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通过有机胺共沉淀和高温固相法制备了高镍无钴LiNi_(0.9)Mn_(0.1)O_(2)(NM91)二元正极材料,并通过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探究煅烧温度对正极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电化学性能对NM91正极材料外貌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750℃时NM91正极材料的阳离子混排低,I_((003))/I_((104))比值最高,形貌趋于完整。同时电化学性能最佳,在0.1C下首次充放电库仑效率可达85.04%,0.5C下循环1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87.18%,1.0C下循环1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70.81%。H2-H3有害相变降低,显著提高了富镍阴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富镍二元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高镍LiNi_(0.9)Mn_(0.1)O_(2) 有机胺共沉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碳Cu-Zn-Al乙炔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石传玮 曾傲楠 +5 位作者 徐波 刘佳明 王安杰 刘颖雅 孙志超 王瑶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8-436,共9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不同Cu/Zn摩尔比铜-锌-铝水滑石前体,焙烧后经过乙炔预处理和H_(2)还原得到Cu_(m)Zn_(3-m)Al-LDO(T140-R150)催化剂(m取值为1、1.5、2、3)。对上述含碳铜-锌-铝催化剂进行N_(2)物理吸附、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不同Cu/Zn摩尔比铜-锌-铝水滑石前体,焙烧后经过乙炔预处理和H_(2)还原得到Cu_(m)Zn_(3-m)Al-LDO(T140-R150)催化剂(m取值为1、1.5、2、3)。对上述含碳铜-锌-铝催化剂进行N_(2)物理吸附、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表征,研究其在大量乙烯存在时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铜-铝水滑石中引入锌,可提高前体中铜的分散度,有利于碳化铜(Cu_(x)C)加氢活性相的生成,提高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的性能。催化剂最佳制备条件为:Cu/Zn摩尔比1,乙炔处理温度140℃,乙炔处理时间2 h,氢气还原温度150℃,氢气还原时间3 h。在温度100℃和压力0.1 MPa条件下,Cu_(1.5)Zn_(1.5)Al-LDO(T140-R150)催化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的乙炔转化率达100%,乙烯选择性为53.9%,C4选择性为15.5%,乙烷选择性为3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锌-铝水滑石 共沉淀法 乙炔 选择性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共沉淀法制备高比表面积钒酸镍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11
作者 张宇婷 刘尊义 +3 位作者 李宁 张栋强 赵仕玲 赵鹬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63-2174,共12页
以去离子水为绿色溶剂,Ni(NO_(3))_(2)·6H_(2)O为镍源,NH_(4)VO_(3)为钒源,通过碳酸钠溶液调节沉淀pH值,正丁醇干燥提高比表面积及颗粒分散度,采用改进的共沉淀法制备了相对廉价的钒酸镍负极材料(NVO-NBA)。通过对其微观形貌、比... 以去离子水为绿色溶剂,Ni(NO_(3))_(2)·6H_(2)O为镍源,NH_(4)VO_(3)为钒源,通过碳酸钠溶液调节沉淀pH值,正丁醇干燥提高比表面积及颗粒分散度,采用改进的共沉淀法制备了相对廉价的钒酸镍负极材料(NVO-NBA)。通过对其微观形貌、比表面积、孔径大小及表面元素分布进行测试,探究了改进共沉淀法对钒酸镍电极材料织构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沉淀过程中溶液pH值的精准调节及后续加入表面张力较小的醇类溶剂的干燥方式对材料的比表面积、孔径大小、微观结构及颗粒分散度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在pH=8的条件下沉淀、后续加入正丁醇辅助干燥得到的样品NVO-8-NBA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86 m2·g^(-1)),同时材料形貌为分散度较高、直径较小的球形纳米颗粒。加入乙醇、正丁醇、正己醇等醇类溶剂进行后续干燥得到的钒酸盐材料比表面积均比未加醇处理的样品显著提高,而正丁醇处理的样品效果最好,表明表面张力较小的醇类溶剂可以有效保护共沉淀过程生成的孔道体系,并可使颗粒分散更均匀,同时醇类的碳链长度对其性质也具有显著的影响。未加醇处理的样品NVO-8比表面积仅为20 m2·g^(-1),形貌为聚集的大块状。将制备的钒酸镍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其在0.3 A·g^(-1)的电流密度下,NVO-8-NBA的首圈放电容量可以达到1519 mAh·g^(-1),而NVO-8仅为536 mAh·g^(-1)。NVO-8-NBA在0.3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在223 mAh·g^(-1),而NVO-8仅为70 mAh·g^(-1)且仍有继续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共沉淀法 钒酸镍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铁氧化物共沉淀复合体还原活性的动力学研究
12
作者 刘敏 李铁 朱茂旭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4-744,共11页
硅–铁氧化物共沉淀复合体在天然土壤和沉积物中普遍存在,然而关于复合体中Si对铁氧化物还原活性的影响还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在pH值为3.0和7.5条件下,采用还原性溶解动力学实验和活性连续体(reactivecontinuum)模型,研究了不同Si/Fe... 硅–铁氧化物共沉淀复合体在天然土壤和沉积物中普遍存在,然而关于复合体中Si对铁氧化物还原活性的影响还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在pH值为3.0和7.5条件下,采用还原性溶解动力学实验和活性连续体(reactivecontinuum)模型,研究了不同Si/Fe摩尔比的Si-水铁矿(Si-Fh)复合体被抗坏血酸(AA)还原的动力学行为,并用表观速率常数k'和表观反应级数γ表征复合体的本征还原活性以及活性的非均匀度(即Fe还原过程中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Si-Fh复合体中的Fe和Si均表现出非一致性溶解特征,但随Si/Fe摩尔比增大,更多的Si与Fe八面体聚合物的顶角结合或Fe被捕获进入无定形SiO_(2)中,该特征随之减弱。Si-Fh复合体的初始溶解速率随Si/Fe摩尔比增大呈增大趋势,表明Si的共沉淀以及Si含量增加可提高复合体中Fe的还原活性。由于复合体的粒度、结晶度和反应位密度等随Si/Fe摩尔比增大而发生变化,Si-Fh复合体还原活性的非均匀度随Si/Fe摩尔比增大表现出复杂的特征。本研究结果可为土壤和沉积物中Si-Fe共沉淀复合体的化学还原和微生物还原活性以及还原动力学过程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铁矿 共沉淀Si 还原溶解 活性连续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Al水滑石的制备及对水中氟离子的吸附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邹志鑫 李敏 +3 位作者 任晓影 刘佳惠 焦桂萍 赵瀛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79-4184,4200,共7页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Mg-Al水滑石,研究了镁铝摩尔比对Mg-Al水滑石的晶格结构、微观形貌、光谱性能的影响。以NaF溶液为模拟含氟废水,测试了Mg-Al水滑石对水中氟离子的吸附量和去除率,通过吸附模型研究了相应的吸附过程和机理。结果表明,M...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Mg-Al水滑石,研究了镁铝摩尔比对Mg-Al水滑石的晶格结构、微观形貌、光谱性能的影响。以NaF溶液为模拟含氟废水,测试了Mg-Al水滑石对水中氟离子的吸附量和去除率,通过吸附模型研究了相应的吸附过程和机理。结果表明,Mg-Al水滑石外观为片层状结构,片层之间相互交叉堆积,镁铝比增大时,Mg-Al水滑石的层间距增大。水滑石对氟离子的饱和吸附量和去除率随着镁铝比的增大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吸附80 min时吸附量接近饱和,3Mg-Al水滑石的饱和吸附量达到最大值43.16 mg/g,去除率在120 min时达到最大值90.5%,经过5次吸附再生循环使用后,3Mg-Al水滑石对氟离子的去除率降至69.4%,保持率达到76.69%,具有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能。通过对Mg-Al水滑石吸附氟离子的数据进行拟合,发现Mg-Al水滑石吸附氟离子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主要以化学吸附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AL 水滑石 共沉淀法 氟离子 再生循环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铁锰酸钠层状氧化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亿周 胡晓梅 +1 位作者 王永详 张维民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4,共8页
O3型NaNi_(0.4)Fe_(0.2)Mn_(0.4)O_(2)正极材料具有比容量高、高低温性能优良等特性,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钠离子正极材料。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正极材料,重点研究了pH对材料特征和性能的影响。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 O3型NaNi_(0.4)Fe_(0.2)Mn_(0.4)O_(2)正极材料具有比容量高、高低温性能优良等特性,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钠离子正极材料。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正极材料,重点研究了pH对材料特征和性能的影响。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及其他电化学测试技术对NaNi_(0.4)Fe_(0.2)Mn_(0.4)O_(2)材料的形貌、晶格参数、循环性能、倍率性能、钠离子扩散系数及赝电容贡献率等进行分析,发现随着pH的增大,样品粒径呈减小趋势,且过高的pH会造成样品粒径锐减,最佳合成pH为11。最佳pH条件下NaNi_(0.4)Fe_(0.2)Mn_(0.4)O_(2)材料的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在30℃下电流密度为0.2C时,其放电比容量为142.3mA·h/g,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共沉淀法 钠离子扩散系数 赝电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合成方法的类水滑石对磷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纳云 马巍 +4 位作者 李娜 刘陆 刘猛 刘思见 陈荣志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16,共7页
不同合成方法制备的类水滑石其结晶度、比表面积和孔容孔径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其吸附性能。该文采用水热法和共沉淀法制备了镁铝类水滑石(LDH-H和LDH-C),研究了初始pH、吸附时间、初始浓度和共存离子等对吸附磷酸根的影响,拟合了吸附动... 不同合成方法制备的类水滑石其结晶度、比表面积和孔容孔径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其吸附性能。该文采用水热法和共沉淀法制备了镁铝类水滑石(LDH-H和LDH-C),研究了初始pH、吸附时间、初始浓度和共存离子等对吸附磷酸根的影响,拟合了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模型。结果表明:LDH-H在pH为3~6时性能更为稳定;LDH-H和LDH-C对磷酸根的吸附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属于单层化学吸附;LDH-H的吸附速率是LDH-C的7.2倍,两者对应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41.003 mg/g和22.179 mg/g;低浓度的共存离子(Cl^(-)、NO_(3)^(-)、CO_(3)^(2-)和SO_(4)^(2-))对LDH-H和LDH-C吸附磷酸根的影响较弱。结合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能谱对吸附前后的材料表征结果,LDH-H吸附性能优于LDH-C的原因在于其层间离子交换作用更强。该研究可为缓解水体的富营养化和开发高效除磷吸附剂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水滑石 共沉淀法 水热法 吸附磷酸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掺杂富镍正极材料LiNi_(0.9)Mn_(0.1)O_(2)的制备及其性能
16
作者 宋春晓 张鹏 +3 位作者 孙晓倩 张楠 许慧 杜云慧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82-3393,共12页
采用共沉淀法、结合两段式煅烧工艺制备富镍正极材料LiNi_(0.9)Mn_(0.1)O_(2),并探究最佳终烧温度以及最优Co掺杂量。结果表明:最佳终烧温度为740℃,最优Co掺杂量为10%(摩尔分数);此时制备的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不... 采用共沉淀法、结合两段式煅烧工艺制备富镍正极材料LiNi_(0.9)Mn_(0.1)O_(2),并探究最佳终烧温度以及最优Co掺杂量。结果表明:最佳终烧温度为740℃,最优Co掺杂量为10%(摩尔分数);此时制备的正极材料LiNi_(0.8)Co_(0.1)Mn_(0.1)O_(2)不仅保持了原有层状结构,而且层状结构更加有序、Li^(+)/Ni^(2+)混排程度最低;采用该正极材料装配的电池电化学性能最优异,在0.1C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50.92 mA·h/g,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1.82%;在5C大倍率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可达200.55 mA·h/g。Co掺杂可稳定富镍正极材料的层状结构,抑制Li^(+)/Ni^(2+)混排,提高富镍正极材料的综合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镍正极材料 共沉淀法 CO掺杂 Li^(+)/Ni^(2+)混排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淀法高镍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重整抽余油加氢性能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然 张雅琳 +6 位作者 吴培 吕忠武 宋绍彤 李荣观 徐华 鞠雅娜 顾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9-370,共12页
采用沉淀法以拟薄水铝石为铝源制备了高镍加氢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处理重整抽余油的加氢活性、稳定性以及不同硫化物的原料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与苯加氢工业催化剂相比,采用并流沉淀法制备的高镍加氢催化剂具有更小的晶粒粒径(10~20 ... 采用沉淀法以拟薄水铝石为铝源制备了高镍加氢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处理重整抽余油的加氢活性、稳定性以及不同硫化物的原料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与苯加氢工业催化剂相比,采用并流沉淀法制备的高镍加氢催化剂具有更小的晶粒粒径(10~20 nm)、均一的形貌及更高的金属分散度(约13.8%);催化剂经Mg助剂改性后改善了Ni的电子性能,有助于提高Ni活性组分的加氢活性与稳定性;在温度120℃、压力1 MPa、体积空速1 h^(-1)条件下,针对重整抽余油原料(芳烃体积分数为3%、烯烃体积分数为1%、硫质量分数为10.3 mg/kg),实现烯烃和芳烃的100%脱除,与苯加氢工业催化剂对比,其抽余油加氢稳定时间延长3倍;相比含硫醇原料,吸附能更低的噻吩硫化物更容易被镍活性位吸附,促进形成不可逆的Ni—S共价键,对高镍加氢催化剂稳定性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整抽余油 镍催化剂 共沉淀 苯加氢 硫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ZrO_(x)催化剂催化CO_(2)加氢制甲醇的改性研究
18
作者 陈志远 周嘉宾 +3 位作者 黄振辉 王宇宁 龚杰松 高文桂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175-12184,共10页
采用并流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镓锆比(Ga/Zr=2/8、3/7、4/6、5/5)的Ga_(y)Zr_(1-y)O_(x)(y=0.2、0.3、0.4、0.5)催化剂,探究Ga掺杂比例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获得最佳的Ga/Zr比例。通过XRD、N_(2)物理吸附、ICP-OES和TG等表征手段分别对Ga_(... 采用并流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镓锆比(Ga/Zr=2/8、3/7、4/6、5/5)的Ga_(y)Zr_(1-y)O_(x)(y=0.2、0.3、0.4、0.5)催化剂,探究Ga掺杂比例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获得最佳的Ga/Zr比例。通过XRD、N_(2)物理吸附、ICP-OES和TG等表征手段分别对Ga_(y)Zr_(1-y)O_(x)催化剂的材料的晶相、比表面积、孔容、孔径和失重等参数进行研究;通过XPS、CO_(2)-TPD、H_(2)-TPD和H_(2)-TPR考察材料表面电子结构、酸碱性、还原性和H_(2)及CO_(2)吸附性等,揭示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明随着Ga掺杂比例增大,Ga_(y)Zr_(1-y)O_(x)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分散度显著提高,H_(2)/CO_(2)吸附量和中等碱性位点数量显著增加,表面氧空位含量增多以及Ga与Zr相互作用增强。适宜的Ga含量有利于提高Ga_(y)Zr_(1-y)O_(x)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当Ga/Zr=4/6时,在280℃、3 MPa、H_(2)/CO_(2)=3/1的条件下,甲醇时空产率最高达到4.95 mmol/h·gc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甲醇 并流共沉淀法 掺杂比例 改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淀剂浓度对喷雾共沉淀法合成Tb_(2)O_(3)纳米粉体的影响
19
作者 唐宇翔 胥涛 +2 位作者 王耀智 敬畏 梅炳初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99-1505,共7页
采用喷雾共沉淀法结合还原气氛处理制备了Tb_(2)O_(3)超细纳米粉体,探究了碳酸氢铵沉淀剂浓度对前驱体物相、粉体微观形貌和烧结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沉淀剂浓度会显著影响纳米粉体的微观形态、均匀性和烧结活性。沉淀剂浓度过低会导... 采用喷雾共沉淀法结合还原气氛处理制备了Tb_(2)O_(3)超细纳米粉体,探究了碳酸氢铵沉淀剂浓度对前驱体物相、粉体微观形貌和烧结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沉淀剂浓度会显著影响纳米粉体的微观形态、均匀性和烧结活性。沉淀剂浓度过低会导致沉淀物晶粒过度生长,造成粉体粒径增大和不均匀性;沉淀剂浓度过高会造成不良的软团聚。最佳沉淀剂浓度为1.5 mol/L,该条件下可获得平均粒径约为52.45 nm的超细Tb_(2)O_(3)均匀粉体,粒径分布范围为30~80 nm。粉体经1400℃的保护气氛烧结和热等静压处理后制得的Tb_(2)O_(3)透明陶瓷在1064 nm波长下Tb_(2)O_(3)透明陶瓷线性透过率为76.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_(2)O_(3) 喷雾共沉淀 沉淀剂浓度 纳米粉体 均匀性 气氛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系统中富里酸-铁-砷的共沉淀行为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华淼 甘义群 赵琪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14,共10页
地下水系统中砷酸盐与Fe(Ⅲ)的共沉淀可以有效减少砷向水生环境的释放。有机质易参与Fe(Ⅲ)的沉淀过程,从而影响砷的固定,但目前对基于共沉淀反应的C-Fe-As耦合机制的认识还非常有限。选取富里酸(FA)为典型有机质,通过开展室内批试验,... 地下水系统中砷酸盐与Fe(Ⅲ)的共沉淀可以有效减少砷向水生环境的释放。有机质易参与Fe(Ⅲ)的沉淀过程,从而影响砷的固定,但目前对基于共沉淀反应的C-Fe-As耦合机制的认识还非常有限。选取富里酸(FA)为典型有机质,通过开展室内批试验,探讨不同Fe(Ⅲ)浓度和pH值条件下地下水系统中FA-Fe(Ⅲ)-As(Ⅴ)的共沉淀行为,并综合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s)、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分析(SEM-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揭示地下水系统中有机质-铁(氢)氧化物共沉淀(OFC)的固砷机理。结果表明:地下水系统中较高的Fe(Ⅲ)浓度促进水解共沉淀发生,有利于砷的固定及FA的组分分馏,FA中大分子量、强芳香性组分优先与水铁矿结合形成OFC;As(Ⅴ)通过占据OFC中类腐殖质组分与水铁矿的结合位点而被固定;地下水系统中较高的pH值抑制共沉淀发生,FA提高了Fe(Ⅲ)的溶解度,不利于砷的固定。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地下水系统中砷与碳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可为地下水砷污染的治理与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系统 富里酸-铁-砷共沉淀行为 砷固定 组分分馏 耦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