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oss-coupling integral adaptive robust posture control of a pneumatic parallel platform 被引量:1
1
作者 左赫 陶国良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2036-2047,共12页
A pneumatic parallel platform driven by an air cylinder and three circumambient pneumatic muscles was considered. Firstly,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pneumatic servo system was developed for the MIMO nonlinear model-... A pneumatic parallel platform driven by an air cylinder and three circumambient pneumatic muscles was considered. Firstly,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pneumatic servo system was developed for the MIMO nonlinear model-based controller designed. The pneumatic muscles were controlled by three proportional position valves, and the air cylinder was controlled by a proportional pressure valve. As the forward kinematics of this structure had no analytical solution, the control strategy should be designed in joint space. A cross-coupling integral adaptive robust controller(CCIARC) which combined cross-coupling control strategy and traditional adaptive robust control(ARC) theory was developed by back-stepping method to accomplish trajectory tracking control of the parallel platform. The cross-coupling part of the controller stabilized the length error in joint space as well as the synchronization error, and the adaptive robust control part attenuated the adverse effects of modelling error and disturbance. The force character of the pneumatic muscles was difficult to model precisely, so the on-line recursive least square estimation(RLSE) method was employed to modify the model compensation. The projector mapping method was used to condition the RLSE algorithm to bound the parameters estimated. An integral feedback part was added to the traditional robust function to reduc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he slow time-varying characteristic of pneumatic muscles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rajectory track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controller designed was proved through Laypunov's theory. Various contrast controllers were designed to testify the newly designed components of the CCIARC. Extensiv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llustr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troll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rvo-pneumatic system pneumatic muscle parallel platform cross coupling adaptive robust control parameter esti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平台质心偏置的索并联系统性能优化
2
作者 白孟轩 曾建江 +4 位作者 陈强 郑茂盛 尤禄杰 陈建平 童明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1-309,共9页
索并联系统力控工作空间(Force controllable workspace,FCWS)和系统刚度是索并联系统的重要性能,当运动平台质心偏离其形心位置时会产生额外力矩,对索并联系统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为减轻质心偏置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针对36索6自由... 索并联系统力控工作空间(Force controllable workspace,FCWS)和系统刚度是索并联系统的重要性能,当运动平台质心偏离其形心位置时会产生额外力矩,对索并联系统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为减轻质心偏置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针对36索6自由度索并联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绳索布局,通过分类最小方差法求解冗余索并联系统动力学方程,进而计算FCWS并分析了各组绳索在空间各点上对FCWS的不利影响,计算了索并联系统理论静刚度。根据质心是否发生偏置,比较分析典型布局与新布局在索并联系统性能上的优劣。结果表明:质心位于形心时,两种布局FCWS相差不大;当质心发生偏置时,交叉布局FCWS比典型布局提升约31.9%,两种布局的平动刚度相差不大,而交叉布局的扭转刚度相比典型布局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验证了新布局在改善系统性能上的有效性。所得结论为索并联系统结构布置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控工作空间 系统刚度 索并联系统 低重力试验模拟平台 航天返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ES-PLAN平台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设计解决方案
3
作者 高明阳 周苏洋 +3 位作者 顾伟 陈清泉 邱玥 关奥博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0-210,共11页
建设综合能源系统是促进能源高效利用的有效手段,合理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设计软件能够按工程需要提供设计方案,但能否开发出可多场景兼容的规划软件仍是综合能源系统在工业界实现广泛应用的“卡脖子”问题。为此,开发了一个综合性强、... 建设综合能源系统是促进能源高效利用的有效手段,合理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设计软件能够按工程需要提供设计方案,但能否开发出可多场景兼容的规划软件仍是综合能源系统在工业界实现广泛应用的“卡脖子”问题。为此,开发了一个综合性强、可靠性高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integratedenergysystemplan,IES-PLAN)设计平台,以科学地指导用户设计合理、低碳、高效的综合能源系统。平台提供了图形化交互界面,允许用户根据自身需求灵活设置规划场景与规划目标。为验证平台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围绕“南京市医院综合能源系统”设置了仿真算例,展示了在用户不同定制需求下平台的响应能力与规划效果,实现了能源成本的降低和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规划设计平台 优化运行 并行计算 节能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电驱动的六自由度并联平台运动学分析
4
作者 祝保财 刘曰涛 +2 位作者 于智勇 温尚林 邹大林 《压电与声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1,共7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电驱动的新型六自由度并联平台,针对该并联平台的机械结构分析其运动学问题,并利用修正的Grübler-Kutzbach公式验证其自由度。根据平台的结构及运动特点,利用坐标矩阵齐次变化方法推导出平台的运动学解析模型。利... 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电驱动的新型六自由度并联平台,针对该并联平台的机械结构分析其运动学问题,并利用修正的Grübler-Kutzbach公式验证其自由度。根据平台的结构及运动特点,利用坐标矩阵齐次变化方法推导出平台的运动学解析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出具体运动结果,并与Adams软件仿真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运动学模型的正确性,为同类压电并联平台的机构构型以及后续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驱动 运动学模型 并联平台 Grübler-Kutzbach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对称并联平台的位力耦合动力学建模与实验
5
作者 周志伟 高健 张揽宇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24,32,共6页
随着集成电路IC产业的快速发展,高端封装装备已成为半导体器件制造的关键。精密运动平台作为电子封装设备的核心部件之一,对其运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大行程运动是精密运动平台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随着集成电路IC产业的快速发展,高端封装装备已成为半导体器件制造的关键。精密运动平台作为电子封装设备的核心部件之一,对其运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大行程运动是精密运动平台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直线电机共定子驱动的新型对称并联平台,可实现大行程、跨尺度的三自由度运动。根据平台的结构构型,采用闭环矢量法建立运动学模型。同时考虑到共定子电机在运动控制时受到的位置和力耦合因素,揭示其耦合机理,通过深入分析位置耦合和力耦合的动力学特性,构建平台的位力耦合动力学模型。为验证所建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结合并联平台的应用特点进行了轨迹跟踪实验。结果表明,该动力学模型计算效率高、跟踪误差小,为进一步实现平台的结构优化和联动控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定子直线电机 对称并联平台 动力学 耦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端电磁气吹分段灭弧装置快速熄弧研究
6
作者 李雄 杨廷方 +3 位作者 周慧康 杨文超 冯明浩 卓超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38,共10页
针对现有的并联保护间隙不能主动熄灭电弧,导致输电线路供电可靠性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工频续流流过线圈产生磁场,通过电磁力带动活塞压缩空气,喷射出高速气流灭弧的方法,设计双端电磁气吹分段灭弧装置。根据磁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 针对现有的并联保护间隙不能主动熄灭电弧,导致输电线路供电可靠性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工频续流流过线圈产生磁场,通过电磁力带动活塞压缩空气,喷射出高速气流灭弧的方法,设计双端电磁气吹分段灭弧装置。根据磁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有限元仿真模型,并对该装置灭弧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装置产生的灭弧气流最大速度可达330 m/s,从上下两端快速作用于电弧,在高速气流作用下,电弧逐渐变细进而打破动态平衡,电弧弧柱温度在3 ms内下降到2000 K,将电弧通道掐断,从而实现“建弧无通道”的灭弧效果,使电弧在3 ms内快速熄灭,灭弧时间仅为未安装该装置前的9%。因此,该装置可大大缩短灭弧时间,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 并联保护间隙 多物理仿真平台 磁流体动力学理论 工频续流 电磁气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双向移动平台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7
作者 赛开阳 王明武 +2 位作者 梁应选 陈伟恒 李奥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6-753,共8页
针对高精度数控加工中多轴并联驱动系统的轨迹跟踪精度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双向移动平台轨迹跟踪方法。首先,基于运动学分析研究的结果,建立了包含位置、速度和角速度等参数的状态空间方程;然后,综合考虑跟踪精度和... 针对高精度数控加工中多轴并联驱动系统的轨迹跟踪精度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双向移动平台轨迹跟踪方法。首先,基于运动学分析研究的结果,建立了包含位置、速度和角速度等参数的状态空间方程;然后,综合考虑跟踪精度和控制增量,建立了速度与角速度的极限值和变化率约束条件,将目标函数转化为带约束的二次规划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求解;采用SolidWorks软件设计出了双向移动平台的模型,并将该模型导入到MATLAB/Simulink环境中,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分别比较了速度20 mm/s、30 mm/s工况下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QR)和MPC算法的跟踪轨迹,以及数据误差;最后,给出了实验台硬件组成和原理框图,进一步地使用LabVIEW软件开发出了运动控制程序的人机界面,并在实验台上对两种算法进行了实际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MPC控制器的轨迹跟踪精度明显优于LQR控制算法,最大跟踪误差不超过0.05 mm,能够满足双向移动平台的高精度控制要求。该方法有效提升了运动控制系统的跟踪精度,可为高性能数控加工中的复杂轨迹跟踪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数控加工 并联驱动双向移动平台 模型预测控制 轨迹跟踪精度 轨迹跟踪控制器 MATLAB/SIMULINK 线性二次型调节器 LabVIE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rk架构下基于改进深度聚类的用户日负荷分类方法
8
作者 徐寿亮 徐剑 《现代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1-420,共10页
负荷聚类是电力系统管理的重要技术之一,通过聚类来挖掘用户的用电模式可以帮助电力系统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提高其效率和经济性。目前,在负荷数据海量化与复杂化趋势下,传统的负荷聚类方法难以高效、精确地处理海量... 负荷聚类是电力系统管理的重要技术之一,通过聚类来挖掘用户的用电模式可以帮助电力系统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提高其效率和经济性。目前,在负荷数据海量化与复杂化趋势下,传统的负荷聚类方法难以高效、精确地处理海量高维的负荷数据。因此,提出一种Spark分布式计算架构下基于改进深度聚类的日负荷分类方法。首先,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自编码器获取用户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向量,送入K-means的聚类层完成负荷聚类,接着将特征提取模型和聚类模型联合优化,组成深度聚类模型。其次,考虑了处于负荷类别边界的边缘负荷样本对神经网络的不利影响,引入自步学习技术,并设计了一个新的损失函数。最后,将大数据技术与深度聚类算法结合,利用Spark分布式计算平台实现深度聚类算法的并行计算。通过算例验证,所提算法在聚类效果和处理效率上都优于传统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负荷 日负荷聚类 深度聚类 Spark平台 并行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自由度并联平台惯性参数辨识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远慧 程志林 田体先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5-308,314,共5页
惯性参数辨识对多自由度并联机构动力学控制至关重要,而传统的辨识方法存在操作复杂、精度差等问题。现提出一种基于动力学分析的六自由度并联平台惯性参数辨识方法。该方法以伺服电机的驱动电流为基础,采用Kane法对并联机构进行动力学... 惯性参数辨识对多自由度并联机构动力学控制至关重要,而传统的辨识方法存在操作复杂、精度差等问题。现提出一种基于动力学分析的六自由度并联平台惯性参数辨识方法。该方法以伺服电机的驱动电流为基础,采用Kane法对并联机构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电流、转矩和推力之间的传递函数,在此基础上构建激励力与平台位姿的辨识方程,即可求解并联平台的惯性参数。基于MATLAB与ADAMS的六自由度并联平台参数辨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质量与转动惯量辨识误差分别小于2%与7%。与解体测量法和CAD法相比,本方法具有更快的辨识速度与更高的辨识精度,为并联平台动力学控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平台 惯性参数 动力学分析 参数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U支链稳定调姿平台构型及其多目标优化设计
10
作者 刘毅 马小腾 +2 位作者 刘晓飞 姚建涛 赵永生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1-45,共15页
雷达本身即为精密仪器,其测量精度需由稳定平台运行的平稳程度及姿态精度来保障。针对高性能雷达对其辅助稳定平台的大承载、高精度和小体积的要求,以大型舰载雷达稳定平台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含特定支链型综合方法、平台机构运动学分析... 雷达本身即为精密仪器,其测量精度需由稳定平台运行的平稳程度及姿态精度来保障。针对高性能雷达对其辅助稳定平台的大承载、高精度和小体积的要求,以大型舰载雷达稳定平台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含特定支链型综合方法、平台机构运动学分析和平台多目标参数优化设计方面进行研究。根据舰载雷达运行环境需求,确定稳定平台以含U支链的并联机构作为基础构型。基于约束螺旋理论,综合出少自由驱动分支的并联机构构型,并优选2RRPU/2RPU/U机构。此外,求解2RRPU/2RPU/U机构解析位置正反解、速度雅可比矩阵。基于NSGA-Ⅱ(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Ⅱ)算法,对体积、灵巧度和力性能指标进行多目标参数优化,通过训练获得最优解集。搭建Simulink-MCD参数化动力学模型,对最优解集进行动力学参数优化,最终获得平台的最优结构参数,该研究为船舰稳定平台构型设计与基于动力学指标的优化提供方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平台 并联机构 构型综合 运动学分析 多目标参数优化 NSGA-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液3-UPS/S并联稳定平台参数振动特性分析
11
作者 袁晓明 王维锜 +1 位作者 庞浩东 张立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61,共10页
针对电液3-UPS/S并联稳定平台驱动液压缸的压力脉动所产生的参数振动,建立了稳定平台的参数振动方程并利用多尺度法求解了主共振响应与组合共振响应的一次近似解;分析了主共振与组合共振响应特性以及振动幅值在初始工作空间内的变化规律... 针对电液3-UPS/S并联稳定平台驱动液压缸的压力脉动所产生的参数振动,建立了稳定平台的参数振动方程并利用多尺度法求解了主共振响应与组合共振响应的一次近似解;分析了主共振与组合共振响应特性以及振动幅值在初始工作空间内的变化规律,最后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与模态试验对参数振动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数值解与理论解之间的最大误差为4.20%,固有频率理论值与试验值之间的最大误差为4.66%,可验证参数振动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液3-UPS/S并联稳定平台 压力脉动 参数振动 多尺度法 振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ewart平台神经网络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 被引量:4
12
作者 常光宇 陈志峰 +1 位作者 郭春雨 庞明 《智能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3-359,共7页
针对Stewart平台的六自由度(six degrees of freedom,6-DOF)轨迹跟踪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方法并应用于Stewart平台的位置姿态控制中。通过分析Stewart平台的位置反解和速度反解,建立运动学方程,利用牛顿-欧... 针对Stewart平台的六自由度(six degrees of freedom,6-DOF)轨迹跟踪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方法并应用于Stewart平台的位置姿态控制中。通过分析Stewart平台的位置反解和速度反解,建立运动学方程,利用牛顿-欧拉方程建立动力学方程,并结合加速度反解得到了平台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基于非奇异滑模面函数,设计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律。考虑到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的逼近特性,采用RBF神经网络对模型未知部分进行自适应逼近,并利用Lyapunov第二法设计了自适应律;通过仿真证明控制器设计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PID)控制器,提出的RBF神经网络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器具有更好的轨迹跟踪精度和动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WART平台 并联机器人 动力学 滑模控制 自适应控制系统 神经网络 LYAPUNOV方法 非线性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UPU-UP并联平台可操作性与工作空间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范昆龙 王生海 +4 位作者 仇伟晗 牛安琪 韩广冬 陈海泉 邱建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935-6942,共8页
6支链并联平台存在着复杂的位置约束,并且当控制算法失效时对机械结构容易造成损坏,因此,针对一种3UPU-UP并联平台对其进行运动学可操作性与工作空间分析。首先通过矢量法与运动学的分析,得出了3UPU-UP并联平台运动学模型,以此为基础,... 6支链并联平台存在着复杂的位置约束,并且当控制算法失效时对机械结构容易造成损坏,因此,针对一种3UPU-UP并联平台对其进行运动学可操作性与工作空间分析。首先通过矢量法与运动学的分析,得出了3UPU-UP并联平台运动学模型,以此为基础,首次将串联机械臂可操作度的评价指标与3UPU-UP并联平台的机构结构特性相结合,对3UPU-UP并联平台的可操作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和可视化处理;并将蒙特卡洛法与正运动学相结合对并联平台的工作空间进行了计算、分析和可视化处理。能够更加直观、完整表述并联平台的可操作度和工作空间。研究成果为3UPU-UP并联平台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证实其理论上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平台 运动学 可操作性 蒙特卡洛法 工作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PRRPR)RC调姿隔振平台机构学建模与振动特性研究
14
作者 耿明超 崔铁征 +3 位作者 周敬钧 李二伟 李润涛 赵铁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92-503,共12页
针对载体仪器设备调姿隔振的双重需求,提出了一种3-(PRRPR) RC调姿隔振平台新构型。机构主要由3个分支组成,分支中大行程作动器和被动隔振单元以闭环子链的形式存在。被动隔振时,假定作动器瞬时锁定,采用等效运动旋量描述闭环子链,将调... 针对载体仪器设备调姿隔振的双重需求,提出了一种3-(PRRPR) RC调姿隔振平台新构型。机构主要由3个分支组成,分支中大行程作动器和被动隔振单元以闭环子链的形式存在。被动隔振时,假定作动器瞬时锁定,采用等效运动旋量描述闭环子链,将调姿隔振平台瞬时等效为3-RRC并联机构。基于旋量代数及QR分解,推导了调姿隔振平台被动隔振模式下动平台及分支杆件的一、二阶影响系数。基于动力学模型推导了基础受到简谐运动激励时调姿隔振平台运动微分方程,采用振型叠加法对其振动响应进行求解,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值算例。设计了调姿隔振平台原理样机,搭建了实验系统,并进行了x、y、z轴方向的隔振实验。数值算例与实验结果表明,3个方向原理样机振动传递率均低于55%,即隔离45%以上的振动,验证了所设计的并联平台被动隔振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姿隔振平台 并联机构 运动学 动力学 振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电力系统电磁暂态并行仿真关键技术及展望 被引量:6
15
作者 江艺宝 于佳乐 +3 位作者 赵浩然 李冰 韩明哲 赵长旺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45-3160,共16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驱动下,电力系统逐渐发展成为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的新型电力系统,其电源结构、电网形态和运行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电磁暂态仿真由于能够全面、精确刻画电力系统的高频动态特性,已...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驱动下,电力系统逐渐发展成为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的新型电力系统,其电源结构、电网形态和运行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电磁暂态仿真由于能够全面、精确刻画电力系统的高频动态特性,已成为掌握新型电力系统运行特性的关键手段。然而,传统串行计算模式下的电磁暂态仿真技术在仿真效率上无法应对新能源大规模并网、交直流复杂耦合的仿真场景,亟需从高效并行算法和硬件加速角度出发,开展并行计算模式下的电磁暂态仿真相关研究。为此,首先概括了新型电力系统对电磁暂态仿真的新需求;其次,介绍了电磁暂态仿真的分网并行算法;再次,介绍了能够进一步提升电磁暂态仿真效率的多速率仿真方法;接着,介绍了基于并行计算设备的并行仿真实现方案;最后,梳理了国内外电磁暂态仿真平台的并行策略,总结指出算法硬件深度融合的仿真平台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电磁暂态 并行计算 多速率 硬件加速 仿真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国产异构DCU平台的大规模并行矩量法研究
16
作者 贾瑞鹏 林中朝 +2 位作者 左胜 张玉 杨美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3,共8页
面向国产异构众核处理器超级计算机发展趋势,实现了基于CPU+DCU国产异构并行系统的大规模并行高阶矩量法。在同构并行矩量法负载均衡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MPI+openMP+DCU”的高效异构并行编程框架,解决了计算任务与计算能力不匹配... 面向国产异构众核处理器超级计算机发展趋势,实现了基于CPU+DCU国产异构并行系统的大规模并行高阶矩量法。在同构并行矩量法负载均衡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MPI+openMP+DCU”的高效异构并行编程框架,解决了计算任务与计算能力不匹配的问题,实现了矩量法异构并行计算过程的负载均衡。采用细粒度任务划分策略与异步通信技术,对深度计算处理器计算过程进行了流水线优化设计,实现了计算与通信重叠,提升了矩量法异构协同计算的效率。通过与有限元法的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CPU+DCU异构并行矩量法的准确性。基于国产深度计算处理器异构平台的可扩展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纯CPU计算相比,所实现的CPU+DCU异构协同计算方法能够获得5.5~7.0倍的加速效果,且在国家超级计算西安中心能够实现全系统运行,并行规模从360节点扩展到3 600节点(共1 036 800个处理器核心),并行效率可以达到约7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阶矩量法 国产异构并行系统 深度计算处理器 异构协同并行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PSE并联机构的地质沉积模拟平台运动学分析
17
作者 王林虎 华剑 +2 位作者 谭欢 尹艳树 邓国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710-6717,共8页
地质沉积模拟平台是定量研究地质沉积理论的重要装置。为满足沉积模拟大型化、精细化和定量化的研究需求,基于4-PSE并联机构设计一种可进行全方位调姿运动的地质沉积模拟平台,对其运动学特性进行研究。结合模拟平台的工作原理,对4-PSE... 地质沉积模拟平台是定量研究地质沉积理论的重要装置。为满足沉积模拟大型化、精细化和定量化的研究需求,基于4-PSE并联机构设计一种可进行全方位调姿运动的地质沉积模拟平台,对其运动学特性进行研究。结合模拟平台的工作原理,对4-PSE并联机构的自由度进行计算,推导模拟平台的运动学方程。在ADAMS软件中建立模拟平台的虚拟样机模型,利用运动学仿真结果对其运动学参数进行理论验证。分析模拟平台的工作空间约束条件,求得其工作空间,绘制相关结构参数对工作空间的影响曲线。研究成果为后续地质沉积模拟平台的多块平台组合系统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沉积模拟平台 4-PSE并联机构 运动学 工作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光电平台主被动并联复合减振技术
18
作者 梅远燃 尹彦东 +4 位作者 代辉 杨光海 吴晔 戴凌冉 陈炯 《探测与控制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112,123,共9页
针对制导跟踪系统中的机载光电平台在工作时受载机振动和气流扰动引起的宽频随机振动干扰,导致稳定精度下降、图像模糊、跟踪脱靶等问题,提出主被动并联复合减振控制技术。分别采用三环伺服控制和自抗扰位置控制策略,搭建基于音圈电机... 针对制导跟踪系统中的机载光电平台在工作时受载机振动和气流扰动引起的宽频随机振动干扰,导致稳定精度下降、图像模糊、跟踪脱靶等问题,提出主被动并联复合减振控制技术。分别采用三环伺服控制和自抗扰位置控制策略,搭建基于音圈电机的单自由度机载光电平台主被动并联复合减振系统。仿真结果表明,主被动复合减振系统可有效降低振动信号对光电平台的影响,并且加入主动减振控制后的系统可以拓宽减振频宽,抑制低频振动信号且信号幅值可在被动减振基础上再次被有效衰减2个量级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光电平台 主被动并联复合减振 三环伺服控制 自抗扰位置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FT-M6678的对称矩阵特征值求解算法实现与优化
19
作者 于立 韩林 +1 位作者 罗有才 商建东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8,共8页
目前国产自主可控FT-M6678平台上没有对称矩阵特征值求解相关的实现,且平台上现有数学计算库不能很好地满足类似问题求解的需求。面向国产FT-M6678处理器,对对称矩阵特征值求解(SYEV)算法进行实现与优化,完善FT-M6678平台的线性代数计... 目前国产自主可控FT-M6678平台上没有对称矩阵特征值求解相关的实现,且平台上现有数学计算库不能很好地满足类似问题求解的需求。面向国产FT-M6678处理器,对对称矩阵特征值求解(SYEV)算法进行实现与优化,完善FT-M6678平台的线性代数计算库。通过对SYEV算法的实现过程以及运行热点的分析,基于FT-M6678平台进行编译优化、访存优化以及向量并行化优化,其中:编译优化是根据不同的编译选项指导编译器对程序优化以达到加速效果;访存优化包括缓存优化以及数据段与程序段的分配优化,用于提高矩阵数据的访存效率;向量并行化优化包括循环展开以及适配FT-M6678平台的单指令多数据流(SIMD)指令并行优化,用于提升程序的计算效率。在FT-M6678平台上对所实现并优化的算法进行正确性验证与优化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算法能够正确通过LAPACK官方测试集测试,并且在FT-M6678平台上的加速效果可达到58.346倍,对比TMS320C6678平台速度可提升2.05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矩阵特征值 FT-M6678平台 热点分析 缓存优化 向量并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监测平台的跨铁路桥梁转体智能监测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泽露 李新伟 +2 位作者 李华鹏 王克兵 张美玲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76,共8页
为实现跨铁路桥梁转体过程中的实时智能监测,以提高转体效率和精度,基于云监测平台的数字孪生理论,融合BIM+GIS、智能传感、物联网、边缘计算、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研发了跨铁路桥梁转体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智能设备对环境参数、... 为实现跨铁路桥梁转体过程中的实时智能监测,以提高转体效率和精度,基于云监测平台的数字孪生理论,融合BIM+GIS、智能传感、物联网、边缘计算、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研发了跨铁路桥梁转体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智能设备对环境参数、转体参数、结构应力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同步转体模拟展示,实现桥梁转体全过程智能感知、分析预警及可视化的控制目标。通过实时监测转体桥梁悬臂端位置三维坐标,提出转体角度、转体速度、转体距离等转体参数计算公式,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转体情况;针对双转体桥联动监测,给出了双幅桥转体时防碰撞距离计算公式。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多座转体桥梁工程,均实现了高效率转体、高精度对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线桥 转体施工 云监测平台 信息化技术 智能监测系统 转体参数 双转体桥联动监测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