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lture Self- Consciousness in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glish Globalization -- Tak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or Example
1
作者 Wang Yan Shi Wenju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3-282,共10页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ontains the aspiration of Chinese nation to pursue ideological freedom and desire of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ontains the aspiration of Chinese nation to pursue ideological freedom and desire of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or example,emphasiz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so as to study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Self-Consciousness in Chinese Philosophy,in the context of English globalization. That is to say,this paper stresses the spirits and the stand of nation 's demonstration on pursuing peace,coope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civilization continuity from traditional China to the contemporary China,with practical philosophic vie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glish globalization Chinese philosophy CULTURE SELF - consciousness the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of Postmodern Philosophy of Religion--Taking Don Cupitt and George Lindbeck as an Example
2
作者 Li Jianpi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50-254,共5页
Western postmodern philosophy of religion is the third significant shift following the ancient ontology paradigm and the modern subject paradigm.Postmodern religious philosophers,taking the focus on language as their ... Western postmodern philosophy of religion is the third significant shift following the ancient ontology paradigm and the modern subject paradigm.Postmodern religious philosophers,taking the focus on language as their theoretical basis,criticize the paradigm of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religion.At the same time,as a kind of complex thought trend,the postmodern philosophy of relligion also presents different ideological trends--one is radical and the other is conserva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哲学 宗教 皮特 本体论 哲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ormation in the Structure of Reality:the Scientific Worldview and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Philosophy
3
作者 Konstantin Koli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7-260,共4页
We offer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scientific world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basic question of philosophy,which i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the specific information in the various components of the st... We offer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scientific world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basic question of philosophy,which i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the specific information in the various components of the structure of reality.It is shown that,in addition to material objects,processes,and events,in the real world are also intangible objects,processes and conditions that are in its information content.So the basic question of philosophy is proposed to treat the relationship as a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omponent of reality.More succinctly it can be formulated as the ratio of matter and information.This allows you to point to some new challenges studying the phenomenon of information in various components of the structure of re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信息 科学世界观 哲学 组成部分 现实世界 信息内容 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ilosophyof Information——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of Philosophy
4
作者 Wu Kun Wang Pi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25-236,共12页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哲学 信息科学 传统 分区 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语言哲学的民族特色及其启示
5
作者 姜宏 高毓苑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2,92,F0003,共10页
俄罗斯语言哲学自其形成之时就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密切相关,与俄语的演进历程相互辉映,既以建立全人类理解语言的普遍性和普适性原则为终极目标,又坚定不移地坚持捍卫本民族语言,始终强调俄语与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的紧密联系。不仅如... 俄罗斯语言哲学自其形成之时就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密切相关,与俄语的演进历程相互辉映,既以建立全人类理解语言的普遍性和普适性原则为终极目标,又坚定不移地坚持捍卫本民族语言,始终强调俄语与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的紧密联系。不仅如此,俄罗斯语言哲学还渗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并体现出较强的实用性。正是这种民族特色让俄罗斯语言哲学在世界语言哲学思想库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同时也对中国语言哲学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语言哲学 语言学哲学 科学范式 民族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研究方法论:需求牵引、假说驱动、多层次综合、研究-过程尺度匹配、定性定量结合、应用验证
6
作者 王洪铸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8,共15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目的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然而,不少生态研究结果不能可靠地解释、预测野外现象,更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原因是方法论出了问题。与物理系统不同,生态系统是复杂适应系统,由具有独特...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目的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然而,不少生态研究结果不能可靠地解释、预测野外现象,更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原因是方法论出了问题。与物理系统不同,生态系统是复杂适应系统,由具有独特内在性质的适应主体组成;子系统种类多,非线性相互作用类型多;系统不同层次间相互作用不稳定。根据这些特点,基于科学哲学原理、复杂性科学理论及生态学研究成功案例,文章首次提出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六个原则,建立了生态学研究范式。原则1:需求牵引。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根本驱动力。生态学本质上是一门应用科学,故更应注重需求牵引,提出与解决实际生态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原则2:假说驱动。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这对复杂适应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假设可使我们从复杂现象中抓住解决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开展直奔主题式的研究设计。原则3:多层次综合分析。由于不同层次间作用动态变化,且各层次成员间普遍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故对此类系统的研究应进行多层次综合分析。至少要考虑三个层次,即现象发生的中心层次及其邻近的高、低两个层次。首先应对中心层次宏观量进行归纳分析,建立经验关系即宏观格局,进而探讨宏观格局与高层次背景及历史演化的关系,然后开展宏观格局的低层次机制研究。原则4:研究尺度与过程尺度相匹配。研究尺度与所研究现象相关过程的尺度不匹配是导致众多生态研究结论不可靠的最重要原因。尺度不匹配有两种类型:实验与现象的时间、空间和组织尺度不匹配;调查数据分析尺度与相关过程尺度不匹配。因此,生态研究尺度必须与过程尺度相匹配。首先必须开展野外观测,开展恰当尺度的分析,然后在近自然系统开展长时间模拟实验,证实野外结论,分析机制;中小宇宙实验应能模拟相关生态过程。原则5:定性机制与定量模型相结合。对于适应系统,精确的定量关系难以建立,其原因是变量异质性、难以运用统计量演绎法。据此特点,适应系统研究应首先阐明定性机制,即建立概念模型。定性机制很重要,不仅自身就有解释、预测能力,而且为定量模型提供坚实的基础;只有基于机制,定量模型才能具有更强的普适性和预测能力。为了减少变量异质性的影响,可在不同区域对定量模型进行率定,以提高预测能力。原则6:应用验证。除实验验证外,应不断进行应用验证,以检验所得规律是否真正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并确定其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哲学 复杂适应系统 生态系统 物理系统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方式创新——以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为例
7
作者 方晶 陈新 黄帅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122,160,共11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方式亟待创新以适配这一变革。本文构建了“技术赋能-组织适配”的理论框架,分析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革新资源获取方式、拓展协作半径、重塑成果生产逻辑,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构重组、...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方式亟待创新以适配这一变革。本文构建了“技术赋能-组织适配”的理论框架,分析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革新资源获取方式、拓展协作半径、重塑成果生产逻辑,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治理升级,实现与人工智能技术相适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方式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创新实践表明,资源治理专业化、协作形态柔性化、成果转化流程化,可以促进形成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共生的新型研究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组织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域安全范式下网络空间安全的基本面向
8
作者 曾一涵 杨华锋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3-159,197,共8页
[研究目的]为应对科技快速变革所带来的网络空间安全挑战,需基于场域安全的研究范式对网络空间安全进行系统性研究,通过安全理论的实际应用,剖析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维度的基本面向。[研究方法]以文献研究、案例研究为主要方法,通过场域安... [研究目的]为应对科技快速变革所带来的网络空间安全挑战,需基于场域安全的研究范式对网络空间安全进行系统性研究,通过安全理论的实际应用,剖析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维度的基本面向。[研究方法]以文献研究、案例研究为主要方法,通过场域安全范式的“情境-意识-行动”框架以及对应的行为体维度,分析网络空间安全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维度特性。[研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网络空间安全是一种典型的场域安全,即网络空间安全可通过场域安全范式的三维框架检视其场域安全关注的基本内容,在实现行为体间优态共存的基础上,维护与塑造网络空间安全的可持续性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域安全 网络空间安全 安全范式 “情境-意识-行动”框架 基本面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前提意识之思——“哲学范式自我证成”的视角 被引量:2
9
作者 曹典顺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0,共9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以下简称“范式建设”)的研究,既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学术研究,也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研究。这种研究表明,范式建设研究就是哲学范式自我证成的过程,在此进程中首先要进...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以下简称“范式建设”)的研究,既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学术研究,也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研究。这种研究表明,范式建设研究就是哲学范式自我证成的过程,在此进程中首先要进行范式建设的前提意识之思:范式建设的理论前提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理论前提研究离不开对“实践性”与“学术性”的理论性思维的关注。范式建设的问题意识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问题意识研究离不开对“现实关切”与“真正哲学”的哲学理想的探讨。范式建设的理论根据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理论根据研究离不开对“理论实践性”与“学徒学术性”的学术反思的研究。范式建设的学术性话语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学术性话语研究离不开对“现实实践性”与“科学学术性”的理论融合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 范式建设 前提意识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生态论:探索建构工程研究的新范式 被引量:6
10
作者 傅志寰 李伯聪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16,共13页
工程生态论研究是响应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呼唤而开展的研究,是进行工程现实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新范式。工程生态论的核心概念是工程生态。“工程生态”概念以“生态”隐喻“工程”,其基本内容和对象是工程而不是生... 工程生态论研究是响应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呼唤而开展的研究,是进行工程现实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新范式。工程生态论的核心概念是工程生态。“工程生态”概念以“生态”隐喻“工程”,其基本内容和对象是工程而不是生态。工程生态论有三个关键内容和观点:把工程的“对象”“结构”“功能”看作具有“(类)生命”特征的“生命体”;把工程系统看作具有“广义生态特征”的“(类)生态系统”;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尺度(层次)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认识和研究“工程生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战略和策略问题。工程生态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但重视基本理论研究,而且重视案例研究。工程生态论研究的学术目的是在工程哲学中国学派原先建立的“工程哲学五论(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工程本体论、工程方法论、工程知识论、工程演化论)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新突破,增加“工程生态论”,将我国工程哲学体系拓展为“以工程本体论为核心的‘六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生态 工程生态论 工程哲学 范式 案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本到生活的转向与融合:教育哲学教学范式三问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醒东 周成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124,共8页
教育哲学研究从规范走向公共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哲学教学将打破现有的困境:长期被忽视,尚未完全进入研究视野;身份认同与教师的学科立场边界模糊;文本教学范式越来越具有局限性。教育哲学教学的生活实践取向愈加凸... 教育哲学研究从规范走向公共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哲学教学将打破现有的困境:长期被忽视,尚未完全进入研究视野;身份认同与教师的学科立场边界模糊;文本教学范式越来越具有局限性。教育哲学教学的生活实践取向愈加凸显,教育实践应成为教育理论在哲学层面的突破,在教学方法论上教育哲学教学要兼顾经典和现象解释。基于此,教育哲学教学要引导学生过一种哲学式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的达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踏上发现问题的途径,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养成问题意识、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并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表达与分享。在教育哲学教学转型过程中,文本被赋予新的意义,甚至生活也成为一种另类的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哲学教学 教学范式转向与融合 文本与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制造人机协同技术哲学知识论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瞿浩翔 徐江 孙守迁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5-238,共14页
智能制造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系统工程,也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环节,深入推进智能制造需要坚持思想创新,从哲学根源出发制定科学发展战略。本文采用现象学还原论和本体论的透视方法,从技术哲学视角出发,集... 智能制造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系统工程,也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环节,深入推进智能制造需要坚持思想创新,从哲学根源出发制定科学发展战略。本文采用现象学还原论和本体论的透视方法,从技术哲学视角出发,集成系统辩证逻辑推理,识别智能制造人机协同技术“难问题”,基于科学知识论的立场洞察相应哲学本质。研究发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普遍存在于制造技术活动中,而长期以来的技术发展忽略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对人类主体存在不合理的“理性人”假设,忽视了其在制造系统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为此,通过本体技术反思,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知联网、身联网”的笛卡尔式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路径,进而建立了基于“行为导向、指示表征、具身嵌入”的海德格尔式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由此溯源推因,构建了面向“难问题”消解的“数据驱动、功能表征、具身融合”三阶段递进发展的人机协同知识范式。为了高效推动新一代智能制造发展,可构建知识工程分类评估体系,应用理论认知模型来推动技术难题解决并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建立多侧应用型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以强化知识流通与整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制造 人机协同技术 技术哲学 知识论 知识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哲学和神经科学
13
作者 +1 位作者 史凯(译) 韩永进(译)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6-195,199,共11页
从哲学角度对当前的意识研究工作进行概述,可以证明哲学的做法在意识研究中仍然具有持续的影响作用。在对有关意识和物质之间关系的一些主要哲学立场进行讨论后,可以发现许多学者关注的意识问题——“身—心”问题或“心—脑”问题——... 从哲学角度对当前的意识研究工作进行概述,可以证明哲学的做法在意识研究中仍然具有持续的影响作用。在对有关意识和物质之间关系的一些主要哲学立场进行讨论后,可以发现许多学者关注的意识问题——“身—心”问题或“心—脑”问题——只是意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之一。讨论“意识”“自我意识”和“自我”之间的关系,能够阐明对意识难题的困惑超越了它与物质的关系这一层面,进而指出哲学和神经科学可以相互学习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神经科学 哲学 自我意识 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产本体论基础上的马克思哲学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起梁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5,共10页
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界定和确立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的“元理论”和“前结构”。从总体上看,理论... 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界定和确立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的“元理论”和“前结构”。从总体上看,理论界存在着一种回避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问题的态度。如果不能科学地界定和确立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并在此基础上深刻阐明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马克思哲学,那么也就无法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应该遵循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内在逻辑即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将其本体论界定和确立为生成论意义上的“社会生产本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观与世界观、认识论与方法论是辩证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政治经济学批判 哲学变革 本体论范式 社会生产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哲学范式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建构
15
作者 张彤 孙芷琪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3,共9页
文化哲学弥补了传统意识哲学的某些缺失,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文化哲学主张直面生活世界,展现出人的自由、生命力、创造力、主动性、矛盾性、想象力等各种特性和一种活生生的形象,揭示了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内在运行机理;它还注意把社... 文化哲学弥补了传统意识哲学的某些缺失,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文化哲学主张直面生活世界,展现出人的自由、生命力、创造力、主动性、矛盾性、想象力等各种特性和一种活生生的形象,揭示了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内在运行机理;它还注意把社会历史的宏观视域和微观视域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可以更加深刻地揭示出当代社会现实复杂多样的差异化特质。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持有一种整体的、复杂的、开放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还是一种处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分析方法。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哲学的主题不谋而合,充分运用涵盖文化哲学范式的新的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可以拓展和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视域,这无疑成为建构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范式 生活世界 微观视域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老子的历史哲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阳举 秦晓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72,共8页
老子的历史哲学与其史官身份、历史意识和道论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周代的史官,老子对于三代以来的历史有贯通的认识。老子善于对历史进行总结和反思,针对现实政治社会的动荡不安,强烈批判“无道”而推崇“有道”。以“道”作为形... 老子的历史哲学与其史官身份、历史意识和道论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周代的史官,老子对于三代以来的历史有贯通的认识。老子善于对历史进行总结和反思,针对现实政治社会的动荡不安,强烈批判“无道”而推崇“有道”。以“道”作为形而上的本原和依据,成为历史真正的“开端”和“根据”,亦是老子历史哲学的突出特点。老子对历史进行哲学化的思考,以精炼而深邃的“诗化”语言表现出来,为中国古代历史思想的发展开拓了宽广而深远的领域。“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反映出老子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现实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历史哲学 史官身份 历史意识 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哲学视域下的智能传播研究——一种理论补足框架的提出及其演进规律探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静宜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7-85,共9页
信息是连接传播学与信息学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未来数字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由于智能技术的有效驱动,原本分裂的信息学科与传播学科之间的沟壑正在日益缩小,走向融合。在信息哲学相关理论的观照下,智能传播研究框架可以分为智能传播流... 信息是连接传播学与信息学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未来数字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由于智能技术的有效驱动,原本分裂的信息学科与传播学科之间的沟壑正在日益缩小,走向融合。在信息哲学相关理论的观照下,智能传播研究框架可以分为智能传播流程研究、智能传播控制研究、智能传播效应研究以及智能传播主体研究,且在原有传播学理论基础之上,展现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研究范式的理论张力。同时,基于信息进化理论,媒介技术发展与人类信息需求组成的“技术—需求”范式是人类媒介信息传播系统演进的根本逻辑,而未来智能传播将在“复杂技术—价值需求”的指引下,追求人类信息传播实践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哲学视域 智能传播 “技术—需求”范式 信息创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可能,何以实现:论概念史范式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冉 郭小凡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4-195,共12页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学界将概念史范式引入该学科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就应用可行性而言,该范式的适用条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典型特征相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处于由社会实践...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学界将概念史范式引入该学科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就应用可行性而言,该范式的适用条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典型特征相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处于由社会实践变革引起概念巨变的“鞍形期”之中。就必要性而言,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离不开对于概念形成充分的理论认知、通过历史研究彰显学科厚度、经由概念史范式揭示术语革命精神。应当主要在学科本体概念、基础理论概念、学科重要概念这三个论域内展开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更好地应用概念史范式,应当在加强与唯物史观的融合中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规制作用、在加快对相近学科的借鉴中形成合乎自身定位的方法与策略、在加深对同类概念的集成中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史 研究范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3)——基础、命题与应用 被引量:19
19
作者 董玉琦 王靖 +4 位作者 伊亮亮 边家胜 王珏 胡航 杨宁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2014年第3期23-32,共10页
CTCL教育技术研究新范式的提出,是对"中国教育技术学派"创立的一种大胆追求与勇敢尝试。文中关于CTCL的基本命题是在重新审视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考量近年来在学习领域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我们对学习的认识基础是:学习者处... CTCL教育技术研究新范式的提出,是对"中国教育技术学派"创立的一种大胆追求与勇敢尝试。文中关于CTCL的基本命题是在重新审视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考量近年来在学习领域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我们对学习的认识基础是:学习者处在学习生态系统中心,学习是信息向知识转化的过程,学习反馈是学习系统动态平衡的前提条件。由此,CTCL范式下的基本命题由学习的要素、过程、资源、方式、价值和目标等几个主要维度构成,其研究应用围绕着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了分析并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 基本命题 研究范式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生态体育观的哲学思辨 被引量:24
20
作者 周志俊 何亮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19,共4页
深层生态体育观是在吸收浅层生态体育观思想和深层生态学主要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体育发展的新观念。深层生态学赋予了深层生态体育思考的哲学前提,鲜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主要表现在:(1)弱化人类中心主义是深层生态体育观的哲学前提... 深层生态体育观是在吸收浅层生态体育观思想和深层生态学主要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体育发展的新观念。深层生态学赋予了深层生态体育思考的哲学前提,鲜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主要表现在:(1)弱化人类中心主义是深层生态体育观的哲学前提;(2)世界是整体和联系的观点是深层生态体育的世界观;(3)深层生态学所推崇的人与自然的共荣共生的价值论,为生态体育文明确立其"和谐"的价值观作出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哲学 深层生态学 生态体育 哲学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