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1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免疫磁分离
1
作者 金彦 王敬依 +4 位作者 程佳宁 于乐民 张壁臣 张一博 许童羽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0-209,共10页
开发一种用于鼠伤寒沙门氏菌快速分离与富集的免疫磁分离微流控系统,该系统由微流控芯片、微控制器、电磁分离与混合模块组成,具备电磁驱动混合和磁分离功能,能够实现免疫磁珠与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快速孵育、分离与富集。在最优条件下,可... 开发一种用于鼠伤寒沙门氏菌快速分离与富集的免疫磁分离微流控系统,该系统由微流控芯片、微控制器、电磁分离与混合模块组成,具备电磁驱动混合和磁分离功能,能够实现免疫磁珠与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快速孵育、分离与富集。在最优条件下,可以在13 min内实现对牛奶样品中浓度范围为2×10^(1)~2×10^(6) CFU/m L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快速捕获与分离,捕获率在33.3%~67.5%之间,最低检测限为20 CFU/m L。因此,这种高度集成的免疫磁分离微流控系统能够从复杂食品基质中迅速、准确地富集目标细菌,为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应对食源性疾病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氏菌 免疫磁珠 免疫磁分离 主动电磁混合 微流控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T-RPA-微流控芯片的牛副流感病毒3型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
2
作者 张铁男 侯梦媛 毛晓庆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5-252,共8页
【目的】采用逆转录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T-RPA)、磁捕获和微流控芯片相结合的技术,建立一种牛副流感病毒3型(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 BPIV3)快速可视化分子检... 【目的】采用逆转录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T-RPA)、磁捕获和微流控芯片相结合的技术,建立一种牛副流感病毒3型(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 BPIV3)快速可视化分子检测方法。【方法】根据BPIV3 gp3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以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牛腺病毒3型(bovineadenovirustype3,BADV3)、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 IBRV)为对照组,分析该方法的特异性。通过BPIV3标准菌(毒)株的RNA提取液进行10倍稀释确定该方法的灵敏度。收集56份疑似感染BPIV3急性期病牛的血清和鼻拭子样本,血清样本利用该方法检测,鼻拭子样本经过分离后,通过对比分析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RT-PCR)检测法和该方法检测结果,以评估其应用价值。【结果】BPIV3标准菌(毒)株的RNA提取液RT-RPA扩增子大小为404 bp,对照组无扩增子,扩增子测序结果显示与BPIV3的高度保守区gp3基因(NC_002161.1)同源性为100%。对不同浓度BPIV3标准菌(毒)株的RNA提取液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本检测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2.26×10^(3) copies·μL^(-1)。对56份疑似感染BPIV3急性期病牛血清样本进行检测时,发现编号为SD0078、SD0114、SD0319、SD0601、SD0714和SD0755的牛均已感染了BPIV3,与RT-PCR和该方法对鼻拭子分离样本的检测结果一致。本检测方法从样本处理到获得检测结果全流程时长为92 min。【结论】本研究将RT-RPA、磁捕获和微流控芯片技术相结合,建立了一种BPIV3快速可视化分子检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副流感病毒3 逆转录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 磁捕获 微流控芯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农药残留检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文涛 张斌斌 +5 位作者 徐军 吴小虎 董丰收 郑永权 王国宾 潘兴鲁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4,共11页
化学农药在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及其生长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农药的不合理施用导致的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建立快速精确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对推进农产品质量监管标准的制定,提升公众健康水平和改善生态环境均具有重... 化学农药在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及其生长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农药的不合理施用导致的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建立快速精确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对推进农产品质量监管标准的制定,提升公众健康水平和改善生态环境均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仪器检测方法灵敏度与准确度高,但因其专业性要求较高且难以实现微型化与集成化而不能满足现场实时快速检测的需求,而微流控芯片凭借其小型化、低样品消耗以及易于集成等固有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农药残留快速检测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微流控芯片制备材料和工艺的不断创新,研发快速、高灵敏度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是现阶段微流控芯片在农药残留检测领域的主流发展方向。本文综述了应用于农药残留检测领域的微流控芯片的材料、制作工艺以及常用的流体驱动方式,并详细介绍了微流控芯片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对目前该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简要总结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残留 微流控芯片 快速检测 微型化与集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纸基微流控芯片在癌症标志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程菲 李明 +2 位作者 张友航 吕昭锦 张甜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4-259,共6页
综述了用于癌症标志物检测的分析方法,包括比色法、荧光法和电化学法,详细探讨了纸基微流控芯片在其中的应用研究,讨论了其面临的挑战,同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癌症标志物 纸基微流控芯片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微流控芯片的多通路水相^(18)F标记工艺
5
作者 缪立威 姚琼 +8 位作者 牟钊彪 陈俊威 金晨涛 钟燕 李子婧 王菁 张宏 杜培臻 和庆钢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1-447,共7页
研发一种基于数字微流控(DMF)芯片技术的小体积多通路^(18)F标记工艺,并以该工艺合成^(18)F标记的放射性化合物。方法利用激光刻蚀磁控溅射技术,以氧化铟锡导电玻璃及特氟龙材料制作DMF芯片。在DMF芯片上进行^(18)F标记放射性化合物的... 研发一种基于数字微流控(DMF)芯片技术的小体积多通路^(18)F标记工艺,并以该工艺合成^(18)F标记的放射性化合物。方法利用激光刻蚀磁控溅射技术,以氧化铟锡导电玻璃及特氟龙材料制作DMF芯片。在DMF芯片上进行^(18)F标记放射性化合物的多通道合成,并通过放射化学转化率(RCCs)筛选最适合的合成条件。DMF芯片底片体积为10 cm×10 cm×1.1 mm,合成通道为6组,加热范围为室温至80℃。实现了同时多通道不同前体浓度、不同反应时间的水相^(18)F标记。合成出的^(18)F标记放射性化合物的RCCs为96.8%,产品放化纯度大于99%。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放射性化学合成方式,介质上电润湿数字微流控(EWOD-DMF)技术可以在同一时间内进行不同体系的放射性化学合成,可以极大的节省优化合成条件的时间,并且可以得到更高的RCCs,推动新的放射性化合物更快的进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微流控芯片 放射性药物 氟-18 水相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控探索地下水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过程进展
6
作者 李思 代朝猛 +6 位作者 李继香 张宏程 李质 买买提江·买斯德克 刘曙光 张亚雷 付融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44-950,共7页
微流控模型因其可以在微观尺度上原位和实时地观测土壤地下水界面过程,解决了由于土壤地下水的异质性、不透明性和动态性带来的的黑箱问题。着重展示了创新的微流体装置如何为深入探讨土壤地下水地球物理化学过程提供重要见解,如微观尺... 微流控模型因其可以在微观尺度上原位和实时地观测土壤地下水界面过程,解决了由于土壤地下水的异质性、不透明性和动态性带来的的黑箱问题。着重展示了创新的微流体装置如何为深入探讨土壤地下水地球物理化学过程提供重要见解,如微观尺度的土壤地下水多孔介质中的物质运移转化、吸附解吸、淋溶与沉淀等过程。批判地讨论微流控技术应用的限制,如微流控模型的尺度、制备与操作复杂度、与传统观测技术衔接困难等,并展望了微流控模型未来的研究方向,如结合主流和新型表征技术,提高微流控模型的逼真性和通用性。微流控技术将引领朝向微观、可控和原位的土壤地下水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过程研究技术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土壤地下水 地球物理化学过程 土壤地下水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控芯片在空间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7
作者 魏栋苹 孙联文 杨肖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7-492,共16页
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又被称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LOC),可在微米尺度对少量液体进行操控,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可在体外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技术,在药物筛选和体外诊断中具有通量大、灵敏度高的优势,可用于模拟人体特定器... 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又被称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LOC),可在微米尺度对少量液体进行操控,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可在体外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技术,在药物筛选和体外诊断中具有通量大、灵敏度高的优势,可用于模拟人体特定器官的复杂微结构、微环境和生理功能.由于微流控芯片具有体积小、样品用量少、分析时间短、功耗低等特点,十分适合应用于空间科学实验,可以有效弥补动物模型在复杂空间环境中的个体差异缺陷,以及单一细胞模型无法真实模拟体内复杂环境的问题.本文简介了微流控芯片的发展历程、制作技术及加载方式,综述了其在地面和空间生命科学方面的应用,为微流控芯片在空间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空间生命科学 药物筛选 器官芯片 体外诊断 微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微血管组织构建的多层微流控芯片
8
作者 岳涛 姜宁 +3 位作者 王越 杨卉颖 刘娜 徐祎春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22,共11页
微流控技术为体外构建人造微血管组织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提出一种三层微流控芯片,利用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多孔膜,将培养液通道与组织腔室分隔开.PC多孔膜的微孔结构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形成毛细管爆破阀,使得水凝胶可以在液体表... 微流控技术为体外构建人造微血管组织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提出一种三层微流控芯片,利用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多孔膜,将培养液通道与组织腔室分隔开.PC多孔膜的微孔结构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形成毛细管爆破阀,使得水凝胶可以在液体表面张力作用下充满组织腔室,并且不会泄露到培养液通道中,从而确保三维流体微环境的有效构建.建立COMSOL有限元模型,对单矩形腔室的三维流体微环境进行仿真,证明所提出的三层微流控芯片可以提供刺激血管形成的流速环境.利用所提出的三层微流控芯片测试了内皮祖细胞和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分化能力,并在多组织腔室阵列芯片上构建了培养至第8天左右的多种形状微血管网络.所提出的三层微流控芯片具有设计灵活的特点,可以改变组织腔室的形状,以高通量提供不同的流体条件,将为研究流体因素对微血管生长的影响提供一种潜在的工程化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 微流控芯片 多孔膜 三维流体微环境 微血管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语音控制的全自动核酸提取微系统与检测研究
9
作者 李江伟 王路彬 +3 位作者 李海军 武京治 安玉 王艳红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5-681,共7页
针对微尺度环境下高效、精准核酸提取的难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全自动核酸提取微系统。该系统整合了核酸提取芯片、空气通道、压力和真空管路等组件,通过微控制器集成控制,实现了样品溶液、洗涤液和洗脱液的自动流动操作。通过智能手机... 针对微尺度环境下高效、精准核酸提取的难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全自动核酸提取微系统。该系统整合了核酸提取芯片、空气通道、压力和真空管路等组件,通过微控制器集成控制,实现了样品溶液、洗涤液和洗脱液的自动流动操作。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控制,用户能够轻松实现从生物样本中提取核酸的全自动化过程,有效避免了人为操作的干扰,并显著降低了接触感染的风险。为了验证核酸是否成功提取,实验采用二苯胺试剂进行初步的颜色变化检测,并通过固态纳米孔传感实验和核酸测序技术进一步验证提取效果,确保了提取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该全自动核酸提取微系统不仅操作简便,而且具有高效率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核酸提取 微流控芯片 智能手机控制 二苯胺试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纸基微流控芯片的制备工艺及其在抗生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唐嵩 胡敬芳 +4 位作者 王林哲 魏文松 宋钰 李延生 高国伟 《中国造纸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105,共12页
纸基微流控芯片(μPADs)因其制作成本低、环境友好、便于携带等优势,为抗生素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研究平台。本文对μPADs基材的制备方法和工艺进行总结,基于不同检测原理,总结了电化学传感、比色传感、荧光传感、侧流免疫层析传感等μP... 纸基微流控芯片(μPADs)因其制作成本低、环境友好、便于携带等优势,为抗生素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研究平台。本文对μPADs基材的制备方法和工艺进行总结,基于不同检测原理,总结了电化学传感、比色传感、荧光传感、侧流免疫层析传感等μPADs的技术特点和结构性能,重点综述了μPADs在环境监测、食品检验及医学诊断领域中抗生素检测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分析了μPADs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基微流控芯片 抗生素污染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骨基质交互微流控芯片实验体系的构建及验证
11
作者 刘丛锦 周浩翔 +3 位作者 魏栋苹 孙联文 樊瑜波 杨肖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7-528,共12页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是葡萄糖与骨胶原发生非酶糖基化交联的产物,与失重性骨丢失的发生机制相关,而其在骨基质中积聚的机制尚不明确.微重力下流速较慢的L型骨微血管数量增加,可能与AGEs在骨中的积聚有关.为研究流速对血管内葡萄糖...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是葡萄糖与骨胶原发生非酶糖基化交联的产物,与失重性骨丢失的发生机制相关,而其在骨基质中积聚的机制尚不明确.微重力下流速较慢的L型骨微血管数量增加,可能与AGEs在骨中的积聚有关.为研究流速对血管内葡萄糖分子向骨基质的输运及AGEs生成的影响,开发了体外模拟血管-骨交互界面的双层通道微流控芯片实验体系,自研可长时连续定向供液的双注射泵系统搭载于芯片,通过实验验证体系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及组织间交互性.结果显示,芯片内通道主要反应区液体应力分布均匀,为层流流动;加载2.88 mL·min^(-1)和0.38 mL·min^(-1)的高糖培养基72 h后,芯片中内皮细胞可正常生长;低流量比高流量的葡萄糖分子经微孔膜向下层胶原通道扩散的速率更高,胶原中生成的AGEs更多.本文构建的实验体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长时运行稳定性及组织间交互性,可为后续开展骨基质AGEs积聚的生物物理学机制奠定技术基础,具备应用于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失重性骨丢失 血液流速 微流控芯片 连续定向供液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器官和器官芯片:中医药现代化的前沿策略
12
作者 韩欣 沈培亮 +1 位作者 马月美 贾媛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47-855,共9页
中医药现代化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当前诊疗标准不统一、分子机制复杂及安全性证据不足等限制了其现代化的进程。微流控凭借精准流体控制与仿生微环境构建能力,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技术以微流控为载体,通... 中医药现代化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当前诊疗标准不统一、分子机制复杂及安全性证据不足等限制了其现代化的进程。微流控凭借精准流体控制与仿生微环境构建能力,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技术以微流控为载体,通过多器官互联模型为中医药理论可视化、药效物质发现、作用机制解析及毒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撑,为解析中医药理论提供了创新平台,推动中药研究从经验分析转向系统化、动态化模拟,为中医药国际化及精准医学转型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现代化 微流控技术 类器官和器官芯片 精准医学 中医整体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上转换编码微球的多重镰刀菌毒素定量检测微流控平台构建
13
作者 王圣洁 叶永丽 +2 位作者 邵景东 孙秀兰 孙嘉笛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59-266,共8页
为实现多种真菌毒素的同时定量快速检测,本文构建了基于上转换荧光编码微球的微流控芯片,并将其与体外诊断设备相结合开发了真菌毒素定量检测平台。该平台采用多色上转换荧光编码微球作为编码信号检测探针,微流控芯片为检测载体,在多色... 为实现多种真菌毒素的同时定量快速检测,本文构建了基于上转换荧光编码微球的微流控芯片,并将其与体外诊断设备相结合开发了真菌毒素定量检测平台。该平台采用多色上转换荧光编码微球作为编码信号检测探针,微流控芯片为检测载体,在多色上转换荧光编码微球的双波显微系统下采集图像,得到的光学信号通过算法分析后可导出毒素种类及含量。以玉米粉为食品基质,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T-2毒素和伏马毒素B1(Fumonisins,FB1)为分析对象验证该平台应用效果。制备得到的三色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平均直径为28.81 nm,包裹惰性壳后平均直径为41.26 nm,溶胀后得到的上转换编码微球的平均直径为10μm。三种探针抗原抗体二抗的优化比例分别为:DON毒素:1:50、1:100、1:50;T-2毒素:1:200、1:400、1:200;FB1毒素:1:50、1:100、1:50。该体系下DON、T-2和FB1的检测限分别为41.35、0.5044、35.45 ng/mL,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0.76%~114.82%。综上,所构建的真菌毒素检测平台可有效避免多重检测的互相干扰问题,能快速、准确获得定量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上转换编码微球 多通道 真菌毒素 定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液微萃取下不同入口形式液滴生成的实验分析
14
作者 徐铭梁 李美姣 +5 位作者 边伟 吴林峰 李博 杜鹏 汪宗太 夏良树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7-42,共6页
为探讨液滴生成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以4种不同入口形式的微流控芯片为对象,通过观察在体积分数30%磷酸三丁酯-煤油与3 mol/L硝酸体系下的油水两相液液微萃取过程中液滴的形成,收集相关的水力学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在总流量为100μL/min... 为探讨液滴生成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以4种不同入口形式的微流控芯片为对象,通过观察在体积分数30%磷酸三丁酯-煤油与3 mol/L硝酸体系下的油水两相液液微萃取过程中液滴的形成,收集相关的水力学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在总流量为100μL/min且油水两相流比(流量比)为1∶1-5∶1时,液滴的长径比随着流比的增加而减小;而在总流量为40μL/min且流比为1∶1-5∶1时,液滴的长径比约为总流量100μL/min时的1.5倍。此外,具备聚焦流结构的Ⅲ型和Ⅳ型芯片在均一性、生成频率等方面均优于不具备聚焦流结构的Ⅰ型和Ⅱ型。这些结果表明,液滴生成与两相流体的流速密切相关,且聚焦流结构对液滴生成过程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为液液微萃取中入口形式及操作参数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液微萃取 微流控芯片 液滴生成 聚焦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在动物疫病诊断中的应用案例
15
作者 王莹 吴建宁 +6 位作者 王阳 蔡成杰 封莹洁 孟鸽 刘华雷 蔡玉梅 李阳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1期67-73,共7页
微流控芯片技术是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发展而来的,它利用独特的芯片结构,可以精确控制和处理微小液滴和生物样品,整合多种反应,从而实现对动物疫病的高通量、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诊断。本综述介绍了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种类、原理及结构特... 微流控芯片技术是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发展而来的,它利用独特的芯片结构,可以精确控制和处理微小液滴和生物样品,整合多种反应,从而实现对动物疫病的高通量、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诊断。本综述介绍了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种类、原理及结构特点,重点阐述了动物细菌病和病毒病高通量检测中的应用案例,并探讨了其应用前景,旨在为动物疫病病原的快速、高通量检测研究提供基础,推动微流控芯片技术在动物疫病诊断中的应用,以增强对动物疫病防控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动物疫病 诊断 应用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芯片和细胞检测的单细胞分离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梁权伟 关一民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79,83,共5页
为了实现高通量、高准确性和高克隆活性的单细胞分离。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和单细胞检测的新型单细胞分离方法。并对该方法在检测仓鼠卵巢细胞亚株(CHO-K1)细胞的准确性以及分离后的单细胞克隆活性进行了研究。首先,以CMOS-MEMS微... 为了实现高通量、高准确性和高克隆活性的单细胞分离。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和单细胞检测的新型单细胞分离方法。并对该方法在检测仓鼠卵巢细胞亚株(CHO-K1)细胞的准确性以及分离后的单细胞克隆活性进行了研究。首先,以CMOS-MEMS微流控芯片为核心,设计了识别640个喷嘴轮廓并定位喷嘴号的图像算法,将单细胞图像送入训练好的卷积神经网络(CNN)中,检测轮廓清晰、形状合适的单个细胞。然后,微流控芯片上的加热电阻通过解码数据通电,利用热发泡喷墨打印原理将单个细胞瞬间喷射到指定位点,将识别到的单细胞连续打印。实验结果表明:CHO-K1单细胞检测平均精度可以达到94.03%,单克隆存活率可以达到87.18%。与有限稀释法(单细胞率提高70.42%,单克隆率提高66.68%)相比,该方法的性能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分离 微流控芯片 热发泡喷墨打印 有限稀释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芯片PCR结合免疫层析技术检测产毒型艰难梭菌方法的建立与性能评价
17
作者 程泓睿 宋小军 +6 位作者 陈毓 张萌 蔡梦婷 朱坤 邰玉蕾 应士波 金大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49,共8页
目的 采用微流控芯片PCR结合免疫层析技术,建立产毒型艰难梭菌检测方法,评价其性能。方法 根据艰难梭菌tcdB和tpi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产毒型艰难梭菌微流控芯片PCR结合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对其特异性、检测限、重复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收... 目的 采用微流控芯片PCR结合免疫层析技术,建立产毒型艰难梭菌检测方法,评价其性能。方法 根据艰难梭菌tcdB和tpi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产毒型艰难梭菌微流控芯片PCR结合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对其特异性、检测限、重复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收集临床腹泻患者粪便样本,平行采用Xpert C.difficile/Epi、VIDAS CDAB和本试验方法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样本进行艰难梭菌分离培养和tcdB毒素基因PCR鉴定。结果 本方法与其他腹泻相关病原菌均无交叉反应,两个浓度的tcdB和tpi基因阳性质粒(10^(5)和10^(2) copies/μL)检测重复性均为100%,且采用分别保存3、6、9和12个月的PCR试剂和制备的免疫层析试纸条进行2个浓度质粒检测,结果均呈现阳性。产毒型艰难梭菌检测限为10 copies/μL。本试验方法检测到艰难梭菌阳性33例(33/215,15.3%),与Xpert C.difficile/Epi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65)。以Xpert C.difficile/Epi检测结果为标准,本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3%、100.0%、100.0%和98.9%,显著高于VIDAS CDAB方法(60.0%、98.9%、91.3%、92.7%)(Kappa=0.714,OR=157.50,95%CI:62.03~847.28,P=0.013)。结论 本试验建立的微流控芯片PCR结合免疫层析方法特异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均良好,可快速、准确地检测临床腹泻样本中的产毒型艰难梭菌,可用于门急诊、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流行病学现场等的艰难梭菌感染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艰难梭菌 微流控芯片 免疫层析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通道的肿瘤标志物磁性SERS传感器制备
18
作者 王春艳 江怡娜 +1 位作者 李希望 杨婷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3-46,50,共5页
提出了一种在微通道内快速、低成本开展磁性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检测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外部磁力作用下,SERS探针之间、SERS探针与磁性捕获基底之间形成更多的SERS活性热点,对肝癌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的定量检出限低至0.1 ng/mL,具... 提出了一种在微通道内快速、低成本开展磁性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检测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外部磁力作用下,SERS探针之间、SERS探针与磁性捕获基底之间形成更多的SERS活性热点,对肝癌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的定量检出限低至0.1 ng/mL,具有很好的检测灵敏度、重复性、选择性和良好的线性关系。与大体积的芯片外制备方法相比,微通道内磁性免疫传感器的制备可以节省试剂耗量、反应时间短、节约成本和时间,为SERS技术在肿瘤标志物检测领域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肿瘤标记物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磁性捕获基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A-CRISPR/Cas12a结合重力驱动微流控芯片的MTB快检方法的建立
19
作者 高畅 庄添驰 +4 位作者 李宁 刘云 顾鹏飞 赵昕怡 季明辉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69,共8页
【目的】开发一种快速高效的结核分枝杆菌(MTB)检测方法,给基层单位、偏远地区的结核病(Tuberculosis)快速筛查提供技术方案,更好地开展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方法】设计RPA引物、crRNA,并引入重力驱动的微流控芯片,建立RPA-CRISPR/Cas12... 【目的】开发一种快速高效的结核分枝杆菌(MTB)检测方法,给基层单位、偏远地区的结核病(Tuberculosis)快速筛查提供技术方案,更好地开展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方法】设计RPA引物、crRNA,并引入重力驱动的微流控芯片,建立RPA-CRISPR/Cas12a的片上检测方法,进一步分析该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性,使用疑似结核病患者的样本进行片上检测和痰培养,比较建立的方法与痰培养法的一致性。【结果】建立的RPA-CRISPR/Cas12a片上检测方法可在30 min内实现MTB检测,LOD为1copies/μL。以痰培养鉴定为参考标准,片上检测法的灵敏度为91.11%,特异度为94.34%,阳性预测值为93.19%,阴性预测值为92.59%,准确性为92.86%,Kappa值为0.856。【结论】建立的RPA-CRISPR/Cas12a的片上检测法的灵敏度、特异性高,并且快速、简单、便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CRISPR/Cas12a 微流控芯片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聚焦的微流控芯片研究
20
作者 袁宇鹏 蒋卓雅 +2 位作者 李顺波 龙帅 李小飞 《压电与声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0,共6页
针对流式细胞仪中聚焦细菌、酵母菌等小直径微生物困难的问题,开展微生物聚焦的微流控芯片研究。在传统直通道的基础上设计新型方形通道,建立方形通道微流控芯片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流体与运动轨迹的有限元仿真实现对通道宽度、长度等结... 针对流式细胞仪中聚焦细菌、酵母菌等小直径微生物困难的问题,开展微生物聚焦的微流控芯片研究。在传统直通道的基础上设计新型方形通道,建立方形通道微流控芯片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流体与运动轨迹的有限元仿真实现对通道宽度、长度等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通道宽度为20μm、单位长度为80μm时,粒子仿真运动范围为通道的63%。提出了基于硅基衬底的微流控芯片制备方法,制备出方形通道微流控芯片实物。搭建了流式细胞仪原理样机,对方形通道微流控芯片进行了验证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道总长度约为2.16 cm,酵母菌实际运动范围为70%,表明微流控芯片可达到聚焦酵母菌的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聚焦 方形通道 粒子轨迹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