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6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歧双歧杆菌F35培养基优化及恒定pH发酵研究
1
作者 田睿 石阳阳 +2 位作者 杨睿 张灏 杭锋 《中国乳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5,共7页
为提高两歧双歧杆菌F35发酵液中活菌浓度,对该菌株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发酵液活菌数为主要评价指标,以添加0.5 g/L L-半胱氨酸盐酸盐MR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对两歧双歧杆菌F35发酵培养基的L-半胱氨酸盐酸盐添加量、氮源的种类及添加... 为提高两歧双歧杆菌F35发酵液中活菌浓度,对该菌株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发酵液活菌数为主要评价指标,以添加0.5 g/L L-半胱氨酸盐酸盐MR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对两歧双歧杆菌F35发酵培养基的L-半胱氨酸盐酸盐添加量、氮源的种类及添加量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于恒定pH发酵条件下优化葡萄糖添加量。结果表明,L-半胱氨酸盐酸盐的最优添加量为1.5 g/L;氮源的最优复配为:酵母蛋白胨10 g/L,酵母提取物FM98510 g/L,在200 L体系恒定pH 5.7发酵时,葡萄糖最优添加量为32 g/L。经优化后,两歧双歧杆菌F35发酵液最高活菌数为(8.01±0.70)×109 CFU/mL,是优化之前的5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歧双歧杆菌F35 L-半胱氨酸盐酸盐 氮源 培养基优化 恒定ph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响应氮掺杂碳点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调控
2
作者 董健胜 庄子恒 殷允杰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4-810,共7页
以色氨酸和邻苯二胺为前驱体、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为溶剂,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氮掺杂碳点(N-CDs),考察了n(色氨酸)∶n(邻苯二胺)和反应时间对制备N-CDs量子产率的影响。通过FTIR、XRD、TEM、XPS和TGA对N-CDs进行了表征和测试。利用荧光... 以色氨酸和邻苯二胺为前驱体、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为溶剂,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氮掺杂碳点(N-CDs),考察了n(色氨酸)∶n(邻苯二胺)和反应时间对制备N-CDs量子产率的影响。通过FTIR、XRD、TEM、XPS和TGA对N-CDs进行了表征和测试。利用荧光光谱、量子产率测定和荧光寿命测试探究了N-CDs的光学性能。结果表明,当n(色氨酸)∶n(邻苯二胺)=1.5∶1.0、反应时间6 h时,制备的N-CDs具有最高的量子产率(13.95%);N-CDs呈球形结构,平均粒径为(3.65±0.26)nm,表面富含氨基、羟基、羧基及羰基等极性官能团。N-CDs的最大激发波长和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535和601 nm,在535 nm处的绝对量子产率高达21.39%。N-CDs乙醇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展现蓝色荧光,在碱性条件下则呈现粉色但无荧光,表现出对pH敏感的颜色和荧光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氮掺杂 色氨酸 ph响应 荧光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活化水中pH介导调控实现化学活性高效储存及抗癌效应
3
作者 庞波伦 高钰婷 刘志杰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14-2924,共11页
等离子体活化水(plasma-activated water,PAW)中活性氮氧粒子(reactive oxygen and nitrogen species,RONS)快速衰减限制了其生物医学应用,因此提出了一种pH介导调控的储存策略。该研究发现空气表面放电时间延长至电极温度稳态140℃时,... 等离子体活化水(plasma-activated water,PAW)中活性氮氧粒子(reactive oxygen and nitrogen species,RONS)快速衰减限制了其生物医学应用,因此提出了一种pH介导调控的储存策略。该研究发现空气表面放电时间延长至电极温度稳态140℃时,放电模式发生臭氧主导型向氮氧化物主导型的动态转变,进而改变了RONS的浓度变化趋势;储存时,中性环境(pH=7)可有效抑制H_(2)O_(2)的分解,碱性环境(pH=10)通过质子转移抑制NO_(2)^(-)与ONOO^(-)/O_(2)^(-)的衰减速率。储存结束时,酸化至初始酸性环境能有效恢复PAW化学活性,中性储存PAW保持最佳抗癌效力。基于“中性/碱性储存-酸性激活”的pH调控策略,PAW生物活性在常温下长效维持。该研究揭示了放电模式转变和pH调控对PAW剂量的影响,为开发具有长效高活性的PAW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表面放电 等离子体活化水 ph调控 活性氮氧粒子 抗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胁迫下pH值和氮素形态对狗牙根生长及钠钾离子调控的影响
4
作者 陈静波 李丹丹 +4 位作者 郝东利 宗俊勤 姚祥 刘建秀 郭海林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40,共11页
以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inn.)Pers.〕品种‘阳江’(‘Yangjiang’)为实验材料、2-(N-吗啡啉)乙磺酸(MES)为pH缓冲剂,采用水培法研究NaCl胁迫下pH值和氮素形态(铵态氮和硝态氮)对狗牙根生长和钠钾离子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1周... 以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inn.)Pers.〕品种‘阳江’(‘Yangjiang’)为实验材料、2-(N-吗啡啉)乙磺酸(MES)为pH缓冲剂,采用水培法研究NaCl胁迫下pH值和氮素形态(铵态氮和硝态氮)对狗牙根生长和钠钾离子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1周后,若不添加MES,铵态氮处理组培养液的pH值下降到pH 4.0左右,而硝态氮处理组培养液的pH值则上升到pH 9.0左右;添加20 mmol·L^(-1)MES的铵态氮处理组培养液的pH值也下降到pH 4.0左右,而硝态氮处理组培养液的pH值则接近pH 7.0。与0 mmol·L^(-1)NaCl处理组相比,300 mmol·L^(-1)NaCl处理组狗牙根的枝条长度和枝条干质量显著(P<0.05)下降,而根长度、根干质量、根和叶中Na^(+)含量和Na^(+)/K^(+)比、钠钾选择性转运系数、叶Na^(+)和K^(+)的分泌量及分泌物Na^(+)/K^(+)比总体上显著升高。300 mmol·L^(-1)NaCl胁迫下,硝态氮处理组狗牙根的枝条长度、根长度、根干质量、根冠比、根中Na^(+)含量总体上显著高于铵态氮处理组,而叶中Na^(+)和K^(+)含量及Na^(+)/K^(+)比、叶Na^(+)和K^(+)的分泌量明显低于铵态氮处理组。300 mmol·L^(-1)NaCl胁迫下,20 mmol·L^(-1)MES处理组狗牙根的多数生长指标显著高于0 mmol·L^(-1)MES处理组,而根和叶中Na^(+)和K^(+)含量及Na^(+)/K^(+)比、钠钾选择性转运系数在0和20 mmol·L^(-1)MES处理组间的差异不显著。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因子的单一和交互作用对多数生长指标、叶中Na^(+)含量和泌盐量相关指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显示:硝态氮能缓解NaCl胁迫对狗牙根的伤害,而用MES缓冲根际酸碱环境对NaCl胁迫下狗牙根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施用硝态氮或添加MES均有利于提高狗牙根的抗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狗牙根 NACL胁迫 氮素形态 ph 离子调控 三因素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基质pH和铵硝氮比对杉木木荷氮代谢酶及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余佳翔 程聪 +3 位作者 王立冬 梁海燕 王燕茹 闫小莉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5-827,共13页
【目的】探究栽培基质pH和铵硝态氮配比对亚热带主要针叶树杉木和阔叶树木荷幼苗叶片氮代谢酶活性及植株氮含量的影响。【方法】设置栽培基质为2个pH水平(pH_(1)=4.5和pH_(2)=6.5)和3个铵硝态氮配比(NH_(4)^(+)-N∶NO_(3)^(-)-N分别为10... 【目的】探究栽培基质pH和铵硝态氮配比对亚热带主要针叶树杉木和阔叶树木荷幼苗叶片氮代谢酶活性及植株氮含量的影响。【方法】设置栽培基质为2个pH水平(pH_(1)=4.5和pH_(2)=6.5)和3个铵硝态氮配比(NH_(4)^(+)-N∶NO_(3)^(-)-N分别为10∶0、0∶10、5∶5),分析和比较2个树种幼苗叶片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硝酸还原酶(NR)和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及各器官氮含量差异。【结果】(1)与基质pH=6.5相比,pH=4.5抑制了杉木和木荷叶中氮代谢酶GS、GOGAT、NR和NiR的活性,增加了杉木根、茎、叶中的铵态氮含量,降低了杉木各器官中的硝态氮含量和总氮素积累量,降低了0∶10配比下木荷叶的氮素积累量。(2)10∶0配比显著增加杉木叶中的氮代谢酶活性和pH=4.5处理下木荷叶中的氮代谢酶活性、增加pH=6.5处理下木荷根和叶中的铵态氮含量、木荷根的硝态氮含量及杉木茎叶及总的氮素积累量。5∶5配比显著增加pH=4.5处理下木荷根中硝态氮含量。0∶10配比显著增加pH=4.5处理下杉木叶中的铵态氮含量,增加pH=6.5处理下木荷叶的NiR活性,木荷茎叶和总氮积累量。(3)在同一处理下,杉木叶中的氮代谢酶活性均低于木荷,表明木荷具有比杉木更强的同化氮素的能力。(4)相关性分析表明,杉木总氮素积累量与氮代谢酶活性、根的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器官铵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木荷总氮素积累量与叶铵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栽培基质pH为4.5的栽培环境不利于杉木和木荷幼苗对氮素的吸收,铵态氮添加可促进杉木的氮素积累,而硝态氮添加可促进木荷的氮素积累。故在生产中应综合考虑栽培基质的pH和树种特性等因素选择适宜的铵硝态氮比例进行杉木和木荷幼苗及林地的氮素营养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基质ph 铵硝态氮配比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氮含量 杉木 木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阶段pH控制和碳氮源协同补加促进谷氨酸棒杆菌高产L-谷氨酰胺
6
作者 刘畅 陆丹丹 +2 位作者 浦军平 张春枝 陈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3,共7页
为提高谷氨酸棒杆菌发酵产L-谷氨酰胺产量、糖酸转化率、生产强度等技术指标,该文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摇瓶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NH_(4))_(2)SO_(4)和玉米浆含量,并利用50 L发酵罐进行分批发酵,构建了菌体生长、底物消耗和产物生成动力... 为提高谷氨酸棒杆菌发酵产L-谷氨酰胺产量、糖酸转化率、生产强度等技术指标,该文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摇瓶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NH_(4))_(2)SO_(4)和玉米浆含量,并利用50 L发酵罐进行分批发酵,构建了菌体生长、底物消耗和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进而在50 L发酵罐中采用两阶段控制pH策略,并通过补加葡萄糖和(NH_(4))_(2)SO_(4),协同控制发酵液中碳氮源浓度,促进菌体高效合成L-谷氨酰胺。结果表明,优化后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NH_(4))_(2)SO_(4)和玉米浆含量分别为167、61、31 g/L,摇瓶发酵L-谷氨酰胺产量达到38.13 g/L,较优化前提高了34.12%;50 L发酵罐分批发酵80 h后L-谷氨酰胺产量达42.06 g/L,糖酸转化率达到25.85%,生产强度为0.53 g/(L·h);在50 L发酵罐中基于两阶段pH控制的碳氮源协同补加策略,显著促进了谷氨酸棒杆菌高产L-谷氨酰胺,发酵周期缩短至52 h,L-谷氨酰胺产量达68.01 g/L,糖酸转化率达33.93%,生产强度为1.31 g/(L·h)。该研究对促进L-谷氨酰胺的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棒杆菌 L-谷氨酰胺 培养基优化 50 L发酵罐 两阶段ph控制 碳氮源协同补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调理剂与菌剂配施对土壤性质及烟草生长的影响
7
作者 李世金 林硕 +2 位作者 程廷明 马称心 朱启法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8期176-181,共6页
[目的]探明生物质灰粉剂和颗粒剂与菌剂配施对烟田土壤性质及烟草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烟草土培试验,共设置8个处理9次重复,包括不施肥(T1)、常规施肥(T2)、常规施肥+粉剂型调理剂(T3)、常规施肥+粉剂型调理剂+复合菌剂(T4)、常规施肥... [目的]探明生物质灰粉剂和颗粒剂与菌剂配施对烟田土壤性质及烟草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烟草土培试验,共设置8个处理9次重复,包括不施肥(T1)、常规施肥(T2)、常规施肥+粉剂型调理剂(T3)、常规施肥+粉剂型调理剂+复合菌剂(T4)、常规施肥+粉剂型调理剂+光合菌剂(T5)、常规施肥+颗粒型调理剂(T6)、常规施肥+颗粒型调理剂+复合菌剂(T7)、常规施肥+颗粒型调理剂+光合菌剂(T8)。分别于烟草拔节期、打顶期和成熟期采样,观测根际土壤pH、烟草农艺性状、生物质量、矿质氮和烟叶氮素含量等对不同剂型调理剂和菌剂配施的响应。[结果]在拔节期,T4处理根际土壤pH最高;在打顶期,T5处理根际土壤pH最高。与T2处理相比,T4和T5处理根际铵态氮含量显著降低37.6%和19.9%;与T3处理相比,T4和T5处理根际铵态氮含量降低38.9%和22.9%。颗粒型调理剂能促进根际硝态氮形成与积累,与菌剂配施表现出协同强化效应,打顶期根际矿质氮总量依次为T8>T7>T4>T6>T5>T3>T2>T1,而成熟期根际矿质氮总量依次为T2>T1>T5>T4>T3>T7>T8>T6。土壤调理剂与菌剂尤其是粉剂型调理剂和光合菌剂协同能显著改善烟草农艺性状和促进烟叶生物量形成。粉剂型调理剂促进打顶期中部叶的氮素吸收,颗粒型调理剂则会增加烟草成熟期上部叶含氮量。粉剂型调理剂与菌剂配施改酸效应最显著,颗粒型调理剂与菌剂配施会显著增加烟草拔节期和打顶期根际矿质氮累积,减少成熟期矿质氮供应。[结论]土壤调理剂与光合菌剂配施有利于改酸和烟草生长,而土壤调理剂剂型的选择需要基于烟叶品质效应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灰 土壤调理剂 菌剂 矿质氮 土壤ph 烟草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封与氮素添加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8
作者 宋明华 霍佳娟 +1 位作者 王贵强 李以康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246-6255,共10页
优化放牧假说提出,适度放牧能够通过促进土壤养分周转速率,提高草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但是对于适度放牧是否同时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形成与稳定,目前的认知仍然有限。特别是禁牧后通过外源性养分输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并增强... 优化放牧假说提出,适度放牧能够通过促进土壤养分周转速率,提高草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但是对于适度放牧是否同时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形成与稳定,目前的认知仍然有限。特别是禁牧后通过外源性养分输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并增强碳库的稳定性的研究仍然匮乏。基于在青藏高原矮生嵩草草甸开展了17年的围封禁牧和不同化学形态氮素添加的长期实验,采用物理分级和^(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围封禁牧与氮素添加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矿质结合态和颗粒态有机碳含量、有机碳不同功能团碳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禁牧降低了0—10cm和10—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围封禁牧提高了0—10cm土层颗粒态有机碳含量,但降低了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含量,表明禁牧降低了有机碳含量及其稳定性。围封禁牧降低了0—10cm土层烷基碳含量,提高了氧烷基碳含量,表明有机碳的稳定性降低。不同化学形态氮素长期添加没有改变土壤有机碳含量,但是铵态氮与硝态氮处理下0—10cm土层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含量低于硝酸铵处理,而铵态氮处理下0—10cm土层颗粒态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硝酸铵。另外,同围封禁牧相比,铵态氮处理下0—10cm土层烷基碳和羰基碳含量降低,而烷氧碳含量增加,表明氮素添加,尤其是铵态氮的长期添加降低了有机碳的稳定性。此外,0—10cm土壤有机碳的降低主要源于矿质结合态有机碳的减少,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与颗粒态有机碳显著正相关,并且土壤pH的变化是有机碳组分变化及稳定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总之,高寒草地长期禁牧与氮素添加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截存与稳定。这一结论为退化草地恢复和可持续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封禁牧 氮素化学形态 矿质结合态有机碳 颗粒态有机碳 13C-核磁共振 有机碳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对不同pH值土壤矿质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9
作者 罗煜 赵小蓉 +3 位作者 李贵桐 赵立欣 孟海波 林启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66-173,共8页
为了揭示生物质炭作为土壤调理剂添加后对土壤矿质氮形态、含量等土壤性质的影响,该研究利用芒草分别在350和700℃裂解制得生物质炭,发现2个温度尤其是700℃制得的生物质炭,对NH4+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但对NO3-的吸附能力很弱。将生物质炭... 为了揭示生物质炭作为土壤调理剂添加后对土壤矿质氮形态、含量等土壤性质的影响,该研究利用芒草分别在350和700℃裂解制得生物质炭,发现2个温度尤其是700℃制得的生物质炭,对NH4+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但对NO3-的吸附能力很弱。将生物质炭分别加入到酸性(pH值为3.8)和碱性(pH值为7.6)土壤中,25℃下室内培养180d。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提高了土壤全氮含量,酸性和碱性土壤分别平均提高了22%和17%;但使土壤铵态氮含量大幅降低至接近仪器检测限水平;生物质炭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因生物质炭和土壤类型而异。生物质炭对土壤矿质氮形态和含量的影响,显然与生物质炭对铵的吸附作用、提高土壤pH值、增强氨挥发损失,以及形成微生物量氮等密切相关。该研究可为开展生物质炭基氮素新型肥料及制剂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生物质 芒草生物质炭 ph 矿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pH和氮、磷含量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5
10
作者 陈建中 刘志礼 +3 位作者 李晓明 张海洋 李利芳 李晓青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14-718,共5页
以南太湖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为材料,研究了温度、pH和氮、磷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为阐述微囊藻水华形成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15—40℃温度范围内铜绿微囊藻均可生长,25—30℃为铜... 以南太湖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为材料,研究了温度、pH和氮、磷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为阐述微囊藻水华形成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15—40℃温度范围内铜绿微囊藻均可生长,25—30℃为铜绿微囊藻的最适生长温度,当温度达到45℃时,铜绿微囊藻停止生长并逐渐死亡。在pH6.5—9.5范围内,铜绿微囊藻均有较高的生长量,最适pH为8.0—9.0,pH值高于9.0时,铜绿微囊藻的最终生长量略有下降。BG-11培养基中添加高浓度的氮(1g/LNH4Cl)后,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被显著抑制(P<0.01),但同时添加不同浓度的磷(0.36—10mg/LKH2PO4)后,显著地提高了铜绿微囊藻的生长(P<0.01),不同磷浓度处理之间无极显著差异,氮磷平衡是影响铜绿微囊藻生长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温度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以及pH值变化规律 被引量:86
11
作者 马娟 彭永臻 +1 位作者 王丽 王淑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04-1008,共5页
以乙酸钠为碳源,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考察了不同温度对全程和短程2种类型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0-30℃时,2种类型反硝化均可以进行完全.相同温度下,短程反硝化的平均比反硝化速率是全程的1.312倍.降低温度,2种电子受体的... 以乙酸钠为碳源,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考察了不同温度对全程和短程2种类型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0-30℃时,2种类型反硝化均可以进行完全.相同温度下,短程反硝化的平均比反硝化速率是全程的1.312倍.降低温度,2种电子受体的比反硝化速率均会下降,且20-10℃的温度转变较30-20℃转变的影响显著,其中以NO2^- -N的还原过程受低温影响较大.低温(10-15℃)条件对NO3^- -N向NO2^- -N的还原过程有一定抑制作用.在起始电子受体浓度与pH值相同的条件下,温度越低,反硝化过程中2种系统pH值增量越大,反硝化结束时的pH值越高;温度相同条件下,短程反硝化结束时pH值曲线上峰点的值高于全程反硝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脱氮 温度 反硝化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林县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pH和无机氮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杨红 徐唱唱 +3 位作者 曹丽花 石玉龙 赛曼 刘合满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397-2404,共8页
为阐明露地与不同种植年限大棚土壤pH值及无机氮含量变化特征,给保护性耕作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米林县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1 a、4 a和6 a)和相邻露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露地和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0~20 cm表层)和(0~... 为阐明露地与不同种植年限大棚土壤pH值及无机氮含量变化特征,给保护性耕作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米林县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1 a、4 a和6 a)和相邻露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露地和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0~20 cm表层)和(0~70cm剖面)土壤无机氮浓度及pH值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浓度表现为,1 a大棚〉4 a大棚〉6 a大棚〉露地;铵态氮浓度表现为,6 a大棚〉4 a大棚〉露地〉1 a大棚;pH值分布为,1 a大棚〉露地〉4 a大棚〉6 a大棚。随着剖面土壤层次的加深,大棚土壤硝态氮及矿化氮浓度呈降低趋势,露地土壤硝态氮浓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露地土壤铵态氮及矿化氮浓度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与露地相比,大棚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浓度及pH值具有更大的垂直空间变异性。土壤pH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露地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而蔬菜大棚呈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大棚土壤pH值与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之间存在负相关,露地土壤pH值与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林芝区域大棚生产过程中,表层土壤酸化现象加重,且增加了土壤无机氮的积累,故在生产管理中宜适当减少氮肥的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ph 硝态氮 铵态氮 露地 大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微囊藻生长对培养液pH值和氮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4
13
作者 吴剑 孔倩 +2 位作者 杨柳燕 肖琳 孙成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3-127,共5页
在不同初始pH值条件下培养蓝藻水华优势种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mosa),研究其生长过程对培养液的pH值和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处于延迟期和对数生长期的铜绿微囊藻使培养液的pH值上升,pH从初始的7.2、8.0和8.8分别上升到最大值1... 在不同初始pH值条件下培养蓝藻水华优势种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mosa),研究其生长过程对培养液的pH值和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处于延迟期和对数生长期的铜绿微囊藻使培养液的pH值上升,pH从初始的7.2、8.0和8.8分别上升到最大值10.02、10.34和10.94;稳定期和衰亡期的微囊藻使培养液pH值降低.初始pH值为8.8时,最终pH降至8.66.在微囊藻生长过程中,培养液中NO_3^-含量逐渐降低,NO_2^-含量先升高再降低,分别在60d和67d后降至零.试验结束时,不同pH值培养液中总氮含量比起始时分别下降了25.97%、27.52%和28.16%,说明化合态无机氮可以经过反硝化作用生成氮气而溢出培养液,因此,较大密度水华水体中存在反硝化的脱氮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ph 氮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对不同pH土壤中碳氮磷的转化与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8
14
作者 徐秋桐 邱志腾 章明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3-313,共11页
为了解生物质炭的施用对土壤本身碳、氮、磷循环的影响,选择不同酸碱度的3种土壤,设置对照(不施生物质炭和肥料)、施生物质炭、单施肥料及同时施生物质炭和肥料等4个处理,研究了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碳、氮、磷的转化与形态的影响。结果表... 为了解生物质炭的施用对土壤本身碳、氮、磷循环的影响,选择不同酸碱度的3种土壤,设置对照(不施生物质炭和肥料)、施生物质炭、单施肥料及同时施生物质炭和肥料等4个处理,研究了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碳、氮、磷的转化与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增加了土壤的pH值,在酸性土壤上尤为明显。施用生物质炭显著地提高了供试3种土壤的有机碳积累,降低了酸性和中性土壤中的水溶性有机碳,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提高,降低了易氧化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轻微增加了土壤中胡敏酸与富里酸的比值(humic/fulvic acids,H/F)。施生物质炭可降低土壤中的NH4+-N含量,有利于氮素向缓效态转化,防止氮素淋失;但它可增加土壤中NH3的挥发损失,对NH3挥发损失的影响在酸性土壤中小于中性和石灰性土壤。施生物质炭可提高土壤中的总磷含量,在未施肥料磷的土壤施用生物质炭增加了土壤水溶性磷的比例,但在施肥料磷的土壤中施用生物质炭却降低了土壤水溶性磷的比例;施生物质炭可增加土壤中NaHCO3-IP和NaHCO3-OP等生物有效态磷在总磷中的比例,降低了NaOH-IP和残余态磷的比例,明显增加了HCl-P的比例。研究认为,施用生物质炭可促进土壤碳的固定,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氮、磷等养分的有效性;可考虑优先用于酸性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土壤酸碱度 磷形态 碳组分 氮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典型蔬菜地土壤氮及pH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27
15
作者 王彩绒 吕家珑 +2 位作者 胡正义 杨林章 高义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20,共4页
以太湖典型地区宜兴市大浦镇湖滨公路以东50hm2蔬菜地为研究对象,网格法(50m×50m)采集表层(0~20cm)土壤156个,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壤氮素及pH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全N和NH4+-N有明显的空间变异... 以太湖典型地区宜兴市大浦镇湖滨公路以东50hm2蔬菜地为研究对象,网格法(50m×50m)采集表层(0~20cm)土壤156个,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壤氮素及pH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全N和NH4+-N有明显的空间变异结构。全N符合指数模型,NH4+-N变异函数符合线性模型,全N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NH4+-N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土壤pH普遍偏低,pH变异函数符合指数模型,在小范围内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土壤碱解N与pH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施用氮肥是导致土壤pH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土壤氮的空间变异性,获取田间土壤氮的连续分布图,为氮素分区管理、氮素重点控制区设置及生态拦截草带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蔬菜地 ph 空间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和温度对薏苡植物床去除富营养化水中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高冲 杨肖娥 +2 位作者 向律成 熊集兵 吴湘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95-1500,共6页
采用模拟试验研究了pH和温度对薏苡植物床去除人工模拟富营养化水中氮磷的影响。一组试验在保持不同温度下即10℃、20℃、30℃,另一组试验每2d调节一次pH使其分别保持在4、5、6、7、8、9。结果表明,薏苡植物床对富营养化水中氮磷的去除... 采用模拟试验研究了pH和温度对薏苡植物床去除人工模拟富营养化水中氮磷的影响。一组试验在保持不同温度下即10℃、20℃、30℃,另一组试验每2d调节一次pH使其分别保持在4、5、6、7、8、9。结果表明,薏苡植物床对富营养化水中氮磷的去除十分有效,其中在pH4和pH5条件下对总氮的去除率可达到77.75%和78.30%,总磷的去除率达到70.02%和73.52%,高于其他的pH条件;温度为30℃时对氮磷的去除效果要远远好于10℃和20℃。这些结果表明较低pH和较高温度有利于薏苡植物床对水体氮磷的去除,这种植物可作为夏秋季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候选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植物床 ph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下热带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及与土壤pH值、辣椒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14
17
作者 陈淼 李小娟 +4 位作者 陈歆 李宁 杨桂生 彭黎旭 李玮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45-1050,共6页
【目的】本文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热带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及与土壤pH值、辣椒产量的关系。【方法】以"湘辣十七号"辣椒为实验材料,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化肥+秸秆还田(CFS)、化肥+有机肥(CO)、75%化肥+有机肥(TCO)... 【目的】本文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热带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及与土壤pH值、辣椒产量的关系。【方法】以"湘辣十七号"辣椒为实验材料,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化肥+秸秆还田(CFS)、化肥+有机肥(CO)、75%化肥+有机肥(TCO)、50%化肥+有机肥(HCO)、单施有机肥(OF)7种施肥处理。【结果】施用有机肥、化肥或有机肥化肥混施等施肥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施肥处理对0~100 cm不同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01)。在同一化肥施用量下,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可降低土壤硝态氮的累积量。不同施肥处理对硝态氮在热带土壤中迁移能力影响不同,施用化肥更容易造成硝态氮在土壤中向下迁移,而合理施用有机肥或秸秆还田能够降低硝态氮在土壤中的向下迁移。此外,0~20、0~40、0~60、0~80、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与辣椒产量均具有正相关关系,且均达极显著相关(r>0.6961,P<0.01),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对辣椒产量具有重要影响。【结论】合理施用有机肥和秸秆可降低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和淋溶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热带土壤 硝态氮 产量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两种茶园土壤硝化作用和pH值的影响 被引量:38
18
作者 王峰 陈玉真 +4 位作者 尤志明 吴志丹 江福英 张文锦 翁伯琦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2-90,共9页
在土壤最大持水量60%和温度25℃的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对采自福建武夷山的两种类型土壤(黄壤和红壤)进行46 d 的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茶园土壤硝化作用和pH 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茶园土壤中尿素的水解过程有明显差别,黄壤茶园... 在土壤最大持水量60%和温度25℃的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对采自福建武夷山的两种类型土壤(黄壤和红壤)进行46 d 的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茶园土壤硝化作用和pH 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茶园土壤中尿素的水解过程有明显差别,黄壤茶园土壤中尿素水解率高且较快(2-6 d),红壤茶园中水解过程达到了16 d;对照处理(N0)两种茶园硝化率分别为81.32%和73.48%,黄壤茶园土壤硝化作用显著高于红壤茶园(P〈0.05);无论施氮与否,两种茶园土壤NO3-N 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呈“J”型,具有11-16 d 的延滞期,符合指数方程N=N0e^kt(P〈0.01);施氮后,两种茶园土壤的净消化量、净硝化速率和k 值(P〈0.05)均显著增加,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土壤硝化率(P〈0.05)显著降低;无论施氮与否,黄壤茶园土壤N2O排放速率在培养期间总体高于红壤茶园土壤,且前者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后者(P〈0.05);氮肥施用导致两种茶园土壤pH 值下降,较对照分别下降了0.16-0.52 和0.11-0.25,施氮量越大,pH 值下降越多.以上结果表明,研究中两种茶园土壤硝化作用较强,均存在硝化作用延滞期(11-16 d),有利于茶树对铵态氮的吸收利用;施氮导致土壤pH 值降低,加速土壤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氮肥水平 硝化作用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pH值对重金属Pb^(2+)形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乔冬梅 齐学斌 +5 位作者 庞鸿宾 樊涛 杜臻杰 胡超 樊向阳 黄仲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3-176,共4页
采用Tissier同步提取法分析大pH值跨度范围内,不同pH值变化对重金属Pb2+存在形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pH值3~5,浓度小于200 mg/L的范围内,重金属Pb2+向易吸收的形态转变,生物有效性系数较大。随土壤重金属Pb2+浓度的增加,生物有效性系数... 采用Tissier同步提取法分析大pH值跨度范围内,不同pH值变化对重金属Pb2+存在形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pH值3~5,浓度小于200 mg/L的范围内,重金属Pb2+向易吸收的形态转变,生物有效性系数较大。随土壤重金属Pb2+浓度的增加,生物有效性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小于200 mg/L的浓度范围内,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含量最大,重金属Pb2+的生物有效性系数较大。在200~1 000 mg/L浓度范围内,残渣态含量远远大于其他形态,生物有效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 Pb2+形态 生物有效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硝态氮组成下反硝化过程控制参数pH变化规律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少坡 彭永臻 +3 位作者 王淑莹 张艳萍 于德爽 周红星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1-95,共5页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反应器,在(21±1)℃下,以NO3--N和NO2--N为电子受体,在碳源充足的条件下对反硝化过程中的pH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反硝化过程中pH曲线上不仅出现了指示反硝化结束的特征点,...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反应器,在(21±1)℃下,以NO3--N和NO2--N为电子受体,在碳源充足的条件下对反硝化过程中的pH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反硝化过程中pH曲线上不仅出现了指示反硝化结束的特征点,还出现了表示硝酸盐完全还原为亚硝酸盐的特征点.此外,在起始NOx--N(NO2--N+NO3--N)浓度与pH值相同的条件下,起始NO2--N浓度所占的比例越高,反硝化结束时pH曲线上峰点的值越高,在反硝化过程中产生的总碱度却相等.研究分析发现NO2--N所占比例不同,反硝化过程中产生的碱度类型就不同,这是造成pH增量不同的根本原因.这些研究结果为更好地控制污水处理工艺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脱氮 短程反硝化 ph 过程控制 反硝化过程 过程控制参数 变化规律 ph 硝态氮 序批式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