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7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dimensional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beneath Hainan Island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China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志雄 雷建设 +3 位作者 赵大鹏 武巴特尔 沈繁銮 丘学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1-448,共8页
Using over 3 500 first P arrival times recorded by nine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from Hainan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during 1999~2005,a 3-D P-wave velocity model of the crust under Hainan Island and adjacent regions... Using over 3 500 first P arrival times recorded by nine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from Hainan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during 1999~2005,a 3-D P-wave velocity model of the crust under Hainan Island and adjacent regions has been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ttern of velocity anomalies in the shallower upper crust is somewhat associated with the surface geological tectonics in the region. A relative low-velocity anomaly appears north of the Wangwu-Wenjiao fault zone and a relative high-velocity anomaly appears south of the Wangwu-Wenjiao fault zone,corresponding to the depressed areas in north Hainan Island,where many volcanoes are frequently active and geothermal values are relatively higher,and the uplifted and stable regions in central and south of the Hainan Is-lan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velocities are relatively lower in east Hainan than those in west Hainan,possi-bly suggest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upwelling of hot materials from the mantle in east Hainan. The pattern of veloc-ity anomalies also indicates that NW faults,i.e.,the Puqian-Qinglan fault,may be shallower,while the E-W Wangwu-Wenjiao fault may be deeper,which perhaps extends down to Moho depth or dee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速度 p 地壳结构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rthquake relocation and 3-dimensional crustal structure of P-wave velocity in cen-tral-western China 被引量:26
2
作者 杨智娴 于湘伟 +3 位作者 郑月军 陈运泰 倪晓晞 Winston CHAN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29,共11页
采用中国中西部地区(2l°~36°N,98°~112°E)193个地震台在1992~1999年间记录到的9988次地震的Pg和Sg震相走时的读数资料,用Roecker的SPHYPIT90程序,反演了该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并用SPHREL3D90程序进行... 采用中国中西部地区(2l°~36°N,98°~112°E)193个地震台在1992~1999年间记录到的9988次地震的Pg和Sg震相走时的读数资料,用Roecker的SPHYPIT90程序,反演了该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并用SPHREL3D90程序进行了地震的重新定位.反演结果揭示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地震P波速度结构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这些不同深度上波速的横向变化多以该地区的活动断裂为分界线.可以看出活动断裂两侧存在明显的速度反差.通过重新定位,得到了6459次地震的震源参数,这些精确定位的地震震中明显沿该区活动断裂呈现条带状分布,其范围和尺度清晰地表示了这一地区地震活动与活动断裂的紧密关系.其中,82%重新精确定位的事件的震源深度在20km以内.这一结果与笔者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得到的重新定位的震源深度分布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重新定位 p波速度结构 反演 双差地震定位法 地震活动 活动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L键理论在微波介质陶瓷性能调控中的应用
3
作者 胡智超 杨鸿宇 +3 位作者 杨鸿程 孙成礼 杨俊 李恩竹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9-626,共18页
目前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介质陶瓷滤波器提出了越来越严苛的要求,如何高效设计新的介质材料以推动其发展意义重大。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微波介质陶瓷的合成与设计至关重要。P-V-L键理论旨在通过计算提供晶体结构参数和基本化... 目前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介质陶瓷滤波器提出了越来越严苛的要求,如何高效设计新的介质材料以推动其发展意义重大。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微波介质陶瓷的合成与设计至关重要。P-V-L键理论旨在通过计算提供晶体结构参数和基本化学键特征,例如化学键的键离子性、键共价性、键敏感性、晶格能、键能等,这些参数为微波介质陶瓷的改性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近年来,研究人员致力于将P-V-L键理论运用到众多陶瓷体系中,解释微波介质陶瓷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并以此理论为基础提出新的改性策略,从而获得优异的微波介电性能。本文详细介绍了P-V-L键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复杂多晶的二元键合公式,概述了该理论在微波介质陶瓷领域中针对化学键参数和化学键特征的计算方法,同时分析了近年来P-V-L键理论在几类常见微波介质陶瓷体系中的应用。通过P-V-L键理论分析可以提供离子掺杂改性体系中的键特征、结构演变和介电性能,这对于微波介质陶瓷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介质陶瓷 晶体结构 p-V-L键理论 应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相氧化镓p型导电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查显弧 万玉喜 张道华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9,共13页
β相氧化镓(β-Ga_(2)O_(3))具有超宽带隙、高击穿电场和容易制备等优势,是功率器件的理想半导体材料。但由于β-Ga_(2)O_(3)价带顶能级位置低、能带色散关系平坦,其p型掺杂目前仍具有挑战性,限制了p-n结及双极性晶体管的开发。利用尺... β相氧化镓(β-Ga_(2)O_(3))具有超宽带隙、高击穿电场和容易制备等优势,是功率器件的理想半导体材料。但由于β-Ga_(2)O_(3)价带顶能级位置低、能带色散关系平坦,其p型掺杂目前仍具有挑战性,限制了p-n结及双极性晶体管的开发。利用尺寸效应、缺陷调控、非平衡动力学及固溶提升价带顶能级等方案是目前实现β-Ga_(2)O_(3)p型掺杂的主要策略。对于β-Ga_(2)O_(3)p-n同质结和异质结,提高晶体质量、减少界面缺陷态是优化器件性能的关键问题。本文针对β-Ga_(2)O_(3)的p型导电问题,系统阐述了β-Ga_(2)O_(3)电子结构,实验表征及理论计算掺杂能级方法,p型掺杂困难原因,以及改进p型掺杂的突破性研究进展。最后简单介绍了β-Ga_(2)O_(3)p-n同质结和异质结器件的相关工作。利用复合缺陷调控、非平衡动力学、固溶等方案,以及不同方案的协同实现体相β-Ga_(2)O_(3)的p型掺杂仍需要深入探索,p-n同质及异质结的器件性能需要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Ga_(2)O_(3) p型导电 电子结构 受主能级 固溶 p-N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糖蛋白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定位和调控研究进展
5
作者 赵家华 杨小飒 +3 位作者 许晓娇 刘睿 庄田田 张家堂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5-302,共8页
P糖蛋白(P-gp)是一种ATP依赖的外排转运体,在许多组织器官中均有分布。P-gp可以选择性地将内源性底物和外源性化学物质由细胞内泵入细胞外,维持内环境稳定,但同时也限制了治疗性药物进入组织器官,尤其是介导了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多药... P糖蛋白(P-gp)是一种ATP依赖的外排转运体,在许多组织器官中均有分布。P-gp可以选择性地将内源性底物和外源性化学物质由细胞内泵入细胞外,维持内环境稳定,但同时也限制了治疗性药物进入组织器官,尤其是介导了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因此,了解P-gp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定位,可能是疾病治疗的重要突破点。本文主要综述P-gp的分子结构、转运机制、不同组织器官的定位和调控等,为后续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糖蛋白 分子结构 转运机制 定位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心球结构和核壳结构Ni_(2)P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6
作者 蔺阳 李小军 +4 位作者 余书恒 王丽娜 陈玉强 胡明睿 姜国策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1-225,共5页
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单一表面活性剂体系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二甲基胺乙内酯(BS-12)复配表面活性剂体系作用下,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2种不同形貌的磷化二镍(Ni_(2)P),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仪等... 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单一表面活性剂体系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二甲基胺乙内酯(BS-12)复配表面活性剂体系作用下,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2种不同形貌的磷化二镍(Ni_(2)P),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仪等对产物的结构、形貌及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SDS作为表面活性剂,得到的产物是实心球结构;以SDS/BS-12复配体系作为表面活性剂得到新颖、均匀的核壳球体结构;核壳结构Ni_(2)P由厚度为200nm的外壳和直径为750nm的内核组成,球体平均直径约为1.5μm。同时对核壳结构Ni_(2)P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讨论。制备的实心球结构Ni_(2)P和核壳结构Ni_(2)P对有机染料孔雀石绿和刚果红吸附性能良好,在废水处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热法 Ni_(2)p 核壳结构 复配表面活性剂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核稀土配合物[Ln_(2)(BDCA)_(6)(phen)_(2)]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对p-NA的荧光检测
7
作者 徐娅蓉 赵九州 +1 位作者 梁毅农 孙赞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68-1279,共12页
为检测水中的对硝基苯胺(p-NA),基于Ln(NO_(3))_(3)·6H_(2)O(Ln=Eu,Tb)与3,4-亚甲二氧基苯甲酸(Benzo[1,3]dioxole-5-carboxylic acid,HBDCA)和邻菲罗啉(o-Phenanthroline,phen),利用溶剂热法成功合成了两例分子式为[Ln_(2)(BDCA)_... 为检测水中的对硝基苯胺(p-NA),基于Ln(NO_(3))_(3)·6H_(2)O(Ln=Eu,Tb)与3,4-亚甲二氧基苯甲酸(Benzo[1,3]dioxole-5-carboxylic acid,HBDCA)和邻菲罗啉(o-Phenanthroline,phen),利用溶剂热法成功合成了两例分子式为[Ln_(2)(BDCA)_(6)(phen)_(2)](Ln=Eu,Eu-BDCA-phen;Tb,Tb-BDCA-phen)的新颖配合物。Eu-BDCA-phen和Tb-BDCA-phen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光谱(SXRD)、红外光谱(IR)、固态荧光、热重分析(TGA)以及粉末X-射线衍射光谱(PXRD)进行表征。结构表明,两例配合物均结晶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是同构的双核结构,其可进一步通过phen分子间的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Hirshfeld分析了分子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荧光分析研究表明,Eu-BDCA-phen和Tb-BDCA-phen可以高选择性地检测水中的p-NA,并研究了荧光淬灭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配合物 溶剂热合成 晶体结构 p-NA Hirshfeld表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型TOPCon结构的隧穿氧化和钝化工艺研究
8
作者 高嘉庆 屈小勇 +5 位作者 吴翔 郭永刚 王永冈 汪梁 谭新 杨鑫泽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38,共6页
为深入研究p型TOPCon结构的制备工艺和钝化性能,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隧穿氧化层生长过程中氧气流量、氧化温度和氧化时间对氧化层质量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硼扩散温度下p-poly的钝化性能和方块电阻。实验结果表明,氧气流量达到15 slm(标准... 为深入研究p型TOPCon结构的制备工艺和钝化性能,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隧穿氧化层生长过程中氧气流量、氧化温度和氧化时间对氧化层质量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硼扩散温度下p-poly的钝化性能和方块电阻。实验结果表明,氧气流量达到15 slm(标准升每分钟)以上,p-poly的隐开路电压平均值达到730 mV,暗饱和电流密度低至3.5 fA/cm^(2)。氧化温度和时间分别达到620℃和30 min时,p-poly的隐开路电压可提升至735 mV;随着氧化温度的提高或者氧化时间的延长,p-poly的隐开路电压趋于稳定。硼扩散温度为960℃时,p-poly的方块电阻保持在132Ω/,硅基体中的掺杂结深为0.25μm,获得了良好的钝化性能。本文所确定的工艺参数可制备出具有良好钝化性能的p-poly结构,对未来p型TOPCon结构在高效晶硅电池上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型TOpCon结构 低压化学气相沉积 钝化质量 隐开路电压 暗饱和电流密度 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型轮辐结构膜片的窄频光纤F-P声波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巧云 闻妲 +2 位作者 王纪龙 严重越 朱子恒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17,共8页
光纤声传感器被广泛应用在工业、医疗等领域。为了提高光纤F-P声传感器的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L型轮辐结构的F-P传感膜片。膜片的厚度为15μm、梁宽度为0.5 mm、中心膜片的半径为1 mm。膜片由激光加工技术在304不锈钢上刻蚀而成。实验对1... 光纤声传感器被广泛应用在工业、医疗等领域。为了提高光纤F-P声传感器的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L型轮辐结构的F-P传感膜片。膜片的厚度为15μm、梁宽度为0.5 mm、中心膜片的半径为1 mm。膜片由激光加工技术在304不锈钢上刻蚀而成。实验对1000 Hz下的传感器灵敏度进行研究,将传感器应用于光声池共振频率为1600 Hz的光声光谱气体检测系统中,并实现对50~100×10^(-6)的乙炔(C_(2)H_(2))气体浓度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在1000 Hz下的声压灵敏度为25.4 nm/Pa,传感器可实现的最小可探测声压(MDP)为38.2μPa/Hz^(1/2)@1 kHz,声压信噪比为76.8 dB。实验所得到的光声光谱二次谐波信号的峰值与乙炔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乙炔浓度的响应度为1.8 pm/10^(-6)。该传感器在光声光谱等单频声信号检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声传感器 F-p干涉 L型轮辐结构 光声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尺寸纳米颗粒的SEM高分辨成像模式探究——以Ni_(2)P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邢宏娜 高文莉 +3 位作者 常帅 冯伟 李兴华 彭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95-703,共9页
相比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具有批量进样、成本低、三维成像的优势,但小尺寸纳米颗粒在进行SEM成像时存在容易积碳、分辨率不足、形貌结构信息弱等技术难题。文章以超小空心(34.4 nm)、实心(13.3 nm)Ni_(2)P纳米颗粒... 相比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具有批量进样、成本低、三维成像的优势,但小尺寸纳米颗粒在进行SEM成像时存在容易积碳、分辨率不足、形貌结构信息弱等技术难题。文章以超小空心(34.4 nm)、实心(13.3 nm)Ni_(2)P纳米颗粒为例,重点探究了如何通过调控工作模式、工作距离、加速电压、束流等参数获得分辨率高、形貌结构清晰的SEM图像。研究表明,高分辨模式下T2和超高分辨模式下T3探头所成二次电子(SE)像的分辨率明显优于标准模式下ETD探头的,且SE像表面形貌信息多、立体感较好。其中由于T3探头位置最高且仅收集高位二次电子信号,这部分二次电子信号进入透镜的角度准直且能量较低。因此超高分辨模式-T3探头所成SE像分辨率和信噪比最高、形貌衬度良好,但几乎观察不到颗粒内部结构。而高分辨和超高分辨模式下T1(背散射信号)探头所成BSE像成分衬度好,虽景深较小但最有利于观察空心结构。同时探究发现工作距离太小,所得SE像分辨率好但景深差,工作距离太大,SE像分辨率稍弱但景深较好。结合图像质量测量结果,对于文中的Ni_(2)P纳米颗粒,选择适中的工作距离(~8 mm)可获得质量较高的SE像。提升加速电压可有效提高图像分辨率(空心Ni_(2)P在30 kV下可达2.3 nm)。信噪比会随束流的增大而增强,其过大会导致颗粒边缘模糊,选择适中的束流(~0.2 nA)成像效果较好。以上研究结果对小尺寸及中空结构纳米颗粒的SEM成像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_(2)p 纳米颗粒 空心结构 扫描电子显微镜 成像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被动区土弹簧刚度降低过程的基坑围护结构计算增量法及软化p-y曲线 被引量:2
11
作者 雷国平 苏栋 +2 位作者 程马遥 刘慧芬 张维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7-808,共12页
基坑围护结构的计算常采用基于杆系有限元的增量法,被动区土弹簧刚度在基坑开挖作用下发生动态降低导致土抗力软化,目前缺少在非线性地基模型基础上对该问题的研究。通过引入两个刚度变化系数来综合量化被动区土弹簧参数随基坑开挖的动... 基坑围护结构的计算常采用基于杆系有限元的增量法,被动区土弹簧刚度在基坑开挖作用下发生动态降低导致土抗力软化,目前缺少在非线性地基模型基础上对该问题的研究。通过引入两个刚度变化系数来综合量化被动区土弹簧参数随基坑开挖的动态变化过程,建立了基于该过程的基坑围护结构计算增量法。针对非线性地基模型,提出了细化增量法进行数值计算。采用线弹性、理想弹塑性以及双曲线3种基本土弹簧模型计算得到被动区软化p-y曲线,对比显示,基于双曲线基本模型得到的等效水平抗力系数变化曲线更符合实际规律。工程实例计算显示,基于基本土弹簧为双曲线的计算结果与不同开挖阶段墙的位移监测数据对应更好。参数分析显示,与被动区土体极限抗力pu相关的刚度变化系数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大,采用此方法应着重关注被动区pu的计算方法及开挖卸荷对pu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围护结构 增量法 基坑被动区 非线性土弹簧 软化p-y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铜陵矿集区深部地壳结构——来自宽频地震P波接收函数成像的证据
12
作者 赵荣涛 刘沙沙 +3 位作者 杨艳 黄什 郑凯 史大年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5-976,共12页
铜陵矿集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大规模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矿集区地壳结构对于认识华南—华北板块的碰撞过程,以及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乃至整个华南中生代成矿的动力学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6个宽频地震... 铜陵矿集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大规模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矿集区地壳结构对于认识华南—华北板块的碰撞过程,以及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乃至整个华南中生代成矿的动力学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6个宽频地震台站记录的49个远震事件,通过P波接收函数成像方法获取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的地壳结构。结果显示,地壳浅部存在一个深度2~3 km的速度不连续界面,可能是浅部盖层与基底之间的分界面。在铜陵南部的蛤蟆岭地区,该界面向永村桥背斜两翼有加深趋势。铜陵地区Moho面深度约为29~32 km,横向略有变化,且有一定厚度,表明Moho面可能是速度逐渐增加的“过渡带”。地壳平均纵横波速比约为1.79,相对较高,说明该地区地壳基性成分较高。该区较薄的地壳厚度和较高的波速比,表明铜陵地区经历过地壳减薄和底侵过程。我们认为长江中下游中生代大规模岩浆作用可能与上地幔物质上涌并底侵到下地壳的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陵矿集区 地壳结构 p波接收函数 波速比 底侵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化调控构筑分层结构的Ni_(2)P催化剂用于高效电氧化尿素
13
作者 李清 张光勋 +2 位作者 徐玉霞 孙洋洋 庞欢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9-72,共4页
尿素电解对于发展可持续、清洁的能源转化技术,以应对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设计有效的尿素氧化电催化剂,深入了解中心金属离子的电子环境,对实现高性能的尿素基能量转换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我们成... 尿素电解对于发展可持续、清洁的能源转化技术,以应对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设计有效的尿素氧化电催化剂,深入了解中心金属离子的电子环境,对实现高性能的尿素基能量转换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我们成功合成了分层结构的Ni_(2)P纳米片@纳米棒,简称P-Ni_(2)P HNNs,作为能够提高尿素氧化反应效率的高效电催化剂。这一催化剂的设计采用了水解共沉淀-氧化工艺和磷取代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分析表明,P-Ni_(2)P HNNs具有较高的尿素氧化电化学活性,其中Ni^(n+)金属的电子结构能够增强Ni—O—O键的耦合,从而提高了尿素氧化反应的动力学性能。由于Ni^(n+)金属活性中心以及结构的巧妙设计,P-Ni_(2)P HNNs表现出卓越的尿素氧化反应活性和稳定性。在10 mA·cm^(-2)时,其过电位低至132 mV,Tafel斜率为33.7 mV·dec^(-1),同时在10 mA·cm^(-2)时的稳定性可达6 h。此外,采用P-Ni_(2)P HNNs-2/NF作为阳极组装成尿素电解电池。该装置在10 mA·cm^(-2)时获得1.411 V的低电位,在1.595 V时可达100 mA·cm^(-2)的高电流密度。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用于设计高效的镍基磷化催化剂,有望推动磷化物在各种能源相关应用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分层结构 磷化策略 电催化 Ni_(2)p 尿素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扩展型活性膜系统的彩色图像分割方法
14
作者 许家昌 郭佳 苏树智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7,共9页
为克服优化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和收敛速度慢的局限,提高扩展膜系统在图像处理领域的优化性能,提出一种基于扩展型活性膜系统(P system)的改进北方苍鹰优化(improved northern goshawk optimization,INGO)算法——PINGO.采用北方苍鹰优... 为克服优化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和收敛速度慢的局限,提高扩展膜系统在图像处理领域的优化性能,提出一种基于扩展型活性膜系统(P system)的改进北方苍鹰优化(improved northern goshawk optimization,INGO)算法——PINGO.采用北方苍鹰优化算法作为基本膜中的进化规则,通过更新苍鹰的状态进化基本膜中的对象,将INGO算法作为局部进化规则来进化子膜中的对象.该系统根据活性膜自身的特点在基本膜中溶解或产生子膜,通信规则用于实现不同膜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在数据集BSD300和BSD500上,分别采用海鸥优化(seagull optimization algorithm,SOA)算法、灰狼优化(grey wolf optimizer,GWO)算法、INGO算法和PINGO算法,对不同优化阈值个数的图像进行分割.结果表明,PINGO算法在分割后的图像上的峰值信噪比均优于其他算法,特征相似度最优值也占了83%,在保持色彩与纹理的同时提高了分割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了所提彩色图像分割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图像分割 p系统 活性膜结构 北方苍鹰优化算法 进化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制备的SiC_p/Al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 被引量:9
15
作者 樊建中 姚忠凯 +6 位作者 杜善义 杨改英 孙继光 郭宏 李义春 张少明 石力开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0-23,共4页
粉末冶金制备的SiCp/Al复合材料中,基体与增强体之间存在多种界面类型。除了少数的干净界面、台阶界面外,具有纳米厚度的界面微区在材料中占大多数。进一步研究发现:界面微区是铝多晶体,而且微区中存在镁元素富集,并分布着... 粉末冶金制备的SiCp/Al复合材料中,基体与增强体之间存在多种界面类型。除了少数的干净界面、台阶界面外,具有纳米厚度的界面微区在材料中占大多数。进一步研究发现:界面微区是铝多晶体,而且微区中存在镁元素富集,并分布着点状的MgAl2O4氧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冶金 SICp/AL 界面结构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型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原理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留方 赵鹤云 +2 位作者 唐启祥 王毓德 吴兴惠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12,共3页
p+p型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是基于气体传感器互补反馈原理的一种新结构半导体气体传感器。该传感器由两种传导类型相同的敏感体A和B构成,A和B都是p型半导体材料。理论分析表明:当敏感体A和B满足一定条件时,该传感器可获得高的选择性和好的... p+p型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是基于气体传感器互补反馈原理的一种新结构半导体气体传感器。该传感器由两种传导类型相同的敏感体A和B构成,A和B都是p型半导体材料。理论分析表明:当敏感体A和B满足一定条件时,该传感器可获得高的选择性和好的热稳定性,同时可减少零点漂移,缩短初期驰豫时间,提高抗湿干扰能力。文中在理论上给出了实现上述特性的条件。该传感器原理是通用的理论,对各种具有不同气敏特性的材料组合均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传感器 p%pLUS%p型结构 互补反馈 选择性 热稳定性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SiC对Ni-P化学合金镀层组织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高加强 刘磊 +2 位作者 沈彬 仵亚婷 胡文彬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3-36,共4页
在化学镀Ni-P合金溶液中添加不同粒径的超细SiC粒子进行化学镀,制备了三种Ni- P-SiC化学复合镀层;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和示差扫描量热分析仪对镀层的形貌和组织结构及其转变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化学复合镀层镀态下... 在化学镀Ni-P合金溶液中添加不同粒径的超细SiC粒子进行化学镀,制备了三种Ni- P-SiC化学复合镀层;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和示差扫描量热分析仪对镀层的形貌和组织结构及其转变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化学复合镀层镀态下为非晶态结构,在一定温度热处理后晶化产生Ni_3P和镍晶体,晶化温度几乎不受SiC粒子影响;在较高温度下镍与SiC发生反应生成Ni-Si化合物,SiC粒径越小,与镍发生反应的起始温度越低;400℃热处理复合镀层的最终产物中除了镍和Ni_3P以外还有Ni_3Si和游离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p-SiC化学复合镀 超细粒子 晶化 反应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P钢塑性变形机制及组织-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赵才 江海涛 +2 位作者 唐荻 赵松山 程知松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23,共5页
研究淬火和碳再分配(Q&P)热处理工艺对低碳硅-锰系Q&P钢的显微组织及精细结构的影响,并和常规工艺实验进行对比。通过SEM,TEM分析,经Q&P工艺热处理后的钢板可获得板条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两相组织,残余奥氏体呈膜状。利用XR... 研究淬火和碳再分配(Q&P)热处理工艺对低碳硅-锰系Q&P钢的显微组织及精细结构的影响,并和常规工艺实验进行对比。通过SEM,TEM分析,经Q&P工艺热处理后的钢板可获得板条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两相组织,残余奥氏体呈膜状。利用XRD技术并结合软件编程的手段对残余奥氏体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MTS万能拉伸机测定了其力学性能并进行了断口观察,拉伸试样纤维区为比较典型的韧窝状形貌,体现出良好的韧性断裂特征。结果表明:Q&P工艺处理后的钢板具有高的抗拉强度(1000MPa以上)和良好的塑性,残余奥氏体在组织中起到了相变诱发塑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 精细组织结构 力学性能 韧性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DP(KD^*P)晶体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坤鹏 房昌水 +6 位作者 张建秀 孙洵 王圣来 顾庆天 李义平 李云南 王波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62-265,共4页
本文回顾了70多年来人们对KDP(KD P)晶体结构的研究成果,尤其对近年来在晶体表面界面结构、氢键结构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突破进行了综述,并力图强调晶体性能对结构的依赖关系。KDP晶体的表面及界面结构对于晶体的生长及缺陷的形成具有重... 本文回顾了70多年来人们对KDP(KD P)晶体结构的研究成果,尤其对近年来在晶体表面界面结构、氢键结构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突破进行了综述,并力图强调晶体性能对结构的依赖关系。KDP晶体的表面及界面结构对于晶体的生长及缺陷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表面X射线衍射研究结果表明:水溶液中的KDP晶体表面上有四层特殊结构的水分子层,前两层水分子象冰层一样牢固地结合在晶体表面上,后两层相对弥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Dp(KD^*p)晶体 晶体结构 氢键 铁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沉积Ni-Fe-P及Ni-Fe-P-B合金膜的结构和显微硬度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玲玲 赵立华 +2 位作者 黄维清 黄桂芳 张建勇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1-47,共7页
利用 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不同 Na H2 PO2 的质量浓度以及热处理温度条件下化学镀三元 Ni-Fe-P和四元 Ni-Fe-P-B镀层的结构 .在温度为 2 0 0~ 70 0℃范围内加热镀层产生结构变化 .当热处理温度等于或低于 4 0 0℃时 ,镀层的显微硬度随... 利用 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不同 Na H2 PO2 的质量浓度以及热处理温度条件下化学镀三元 Ni-Fe-P和四元 Ni-Fe-P-B镀层的结构 .在温度为 2 0 0~ 70 0℃范围内加热镀层产生结构变化 .当热处理温度等于或低于 4 0 0℃时 ,镀层的显微硬度随温度增加 ,这与从 Ni-Fe-P镀层非晶基底中析出( Fe,Ni)固溶体 ,Ni3P相以及从 Ni-Fe-P-B镀层 ( Fe,Ni)固溶体基底中析出Fe2 B等相有关 .热处理温度大于或等于 50 0℃时 ,Ni3P,Fe3P,Fe2 B等相析出 ,同时随温度增加颗粒逐渐粗化 ,引起镀层软化 .在 Ni-Fe-P镀层中加入KBH4,经 3 0 0℃热处理引起镀层显微硬度增加 .低于 3 0 0℃热处理对镀层硬度影响不明显 .该现象可由 B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沉积 NI-FE-p合金 Ni-Fe-p-B合金 结构 显微硬度 镀层 镍铁磷合金 镍铁磷硼合金 NaH2pO2次磷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