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0篇文章
< 1 2 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innovative method to calculate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被引量:1
1
作者 YIN Wen-tao SONG Ze-y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4期873-880,共8页
Based o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Arrhenius equation and the Ranz-Marshall correlation,a novel approach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o estimate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of... Based o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Arrhenius equation and the Ranz-Marshall correlation,a novel approach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o estimate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of self-ignition of coal at high temperature.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methods,this approach involves not only kinetic properties of self-ignition of coal and temperature,but also the ambient air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diameter of coal particle.To testify the proposed approach,oxygen consumption rates at high temperature were measured by the programmable isothermal oven experiments.Comparisons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ates of oxygen depletion calculated by the proposed approach agree well with those measured from laboratory-scale experiments,which further validates the proposed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ignition of coal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oxygen transport TIMESCALE critical temperature programmable isothermal oven experi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心肺能力与运动后心率恢复的相关性
2
作者 唐丽 戈晓珍 +4 位作者 刘杰 张焱 王金荣 左雪冰 王国栋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38-845,共8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心肺运动试验中峰值摄氧量(VO_(2)peak)与运动后心率恢复(HRR)的特点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北京博爱医院183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根据VO_(2)peak分为低心肺能力(LCF)组(n=61)、中...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心肺运动试验中峰值摄氧量(VO_(2)peak)与运动后心率恢复(HRR)的特点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北京博爱医院183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根据VO_(2)peak分为低心肺能力(LCF)组(n=61)、中等心肺能力(MCF)组(n=62)和高心肺能力(HCF)组(n=60)。比较各组间的临床资料、心肺运动试验数据(VO_(2)peak、HR1、HR2、HR3、HRR1、HRR2和HRR3),分析VO_(2)peak与HRR的相关性。结果协方差分析显示,校正年龄与体质量指数后,LCF组峰值心率、HR1、HR2和HR3最低(F>5.388,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HRR的组间和时间效应均显著(F>14.561,P<0.001)。偏相关分析表明,VO_(2)peak与HRR1(r=0.404,P<0.001)、HRR2(r=0.379,P<0.001)和HRR3(r=0.425,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VO_(2)peak水平越低,HRR延迟现象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心率恢复 峰值摄氧量 心肺运动试验 心肺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下铺地黍铅含量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特征
3
作者 高桂娟 韩瑞宏 +2 位作者 王俊梅 佘婷婷 李志丹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6-370,共15页
铺地黍(Panicum repens)因其较强的重金属等污染物净化能力和适应极端干旱−水淹能力,具有污染河岸消涨带的生态修复优势。本研究通过3种不同铅处理的盆栽试验(T_(1):水培+400 mg·L^(−1) Pb;T_(2):水培+800 mg·L^(−1) Pb;T_(3)... 铺地黍(Panicum repens)因其较强的重金属等污染物净化能力和适应极端干旱−水淹能力,具有污染河岸消涨带的生态修复优势。本研究通过3种不同铅处理的盆栽试验(T_(1):水培+400 mg·L^(−1) Pb;T_(2):水培+800 mg·L^(−1) Pb;T_(3):泥土栽培+400 mg·L^(−1) Pb),研究铺地黍根、茎、叶分别在处理5、15和25 d的Pb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特征,旨在探明铺地黍在不同浓度Pb胁迫和不同栽培方式下的重金属耐受机制与动态迁移转运规律。结果显示,水培条件下,铺地黍根部向地上部的迁移率随胁迫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P<0.05);泥土栽培条件下的迁移率均显著高于水培(P<0.05)。其中,T_(1)、T_(2)和T_(3)处理下的根Pb平均含量分别为4745.85、6732.63和276.00 mg·kg^(−1),分别是叶Pb平均含量的66.20倍、80.21倍和4.30倍。铺地黍主要通过细胞壁的固定解毒Pb伤害,其次是细胞器固定,而可溶性组分含量最低,各组分之间差异显著(P<0.05)。根和茎的化学态Pb主要分布在活性较低的醋酸态和盐酸态,叶的各化学形态Pb分布趋于均衡。根Pb总量在15 d出现拐点(T_(1)和T_(3)),即5~15 d显著上升(P<0.05),而15~25 d缓慢下降(P>0.05),说明低浓度Pb胁迫下的铺地黍根吸收浓度在15 d达到极限,这可能是铺地黍在根部启动了某种逃避机制。总体上,铺地黍在纯水培条件下的根Pb富集能力显著大于泥土栽培,用于污染河岸带深水区的净化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铺地黍 亚细胞分布 化学形态 迁移率 吸收 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沙柳对水分的再分配过程及其影响机制
4
作者 赵明 王文科 +4 位作者 赵永华 王周锋 王一 刘家琪 马文静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550-7563,共14页
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不均,限制了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植物对水分的再分配起到重要调节作用,影响着大气-植物-土壤系统中的水循环过程。以毛乌素沙地典型沙生植物沙柳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监测、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的... 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不均,限制了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植物对水分的再分配起到重要调节作用,影响着大气-植物-土壤系统中的水循环过程。以毛乌素沙地典型沙生植物沙柳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监测、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综合手段,系统研究沙柳冠层及根系吸水影响下的水分再分配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降水特征和植被特征是冠层穿透雨率(Rcp)的主要影响因素。Rcp随降水强度的增加逐渐升高,当单次降水量超过30 mm或降水强度超过10 mm/h时,Rcp稳定在0.9左右。当沙柳冠幅直径大于250 cm或LAI大于1.5时,Rcp低于0.6,同时冠层特征对Rcp的影响随降雨强度的增加呈减弱趋势。冠层穿透雨率影响着土壤水分再分配及根系吸水过程,沙柳根系吸水导致土壤50 cm深度处的根区出现水分亏缺区域,一定程度阻滞水分的深层入渗。不同Rcp水平下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结果表明,对同一降水事件,随着Rcp的减少,土壤水分储量的减少量逐渐增加,80 cm深度处的入渗量逐渐减少;而对同一Rcp水平,随着单次降水量的增加,80 cm深度处的入渗量随之增加,意味着较小的降水量和较低的Rcp都不利于土壤水储量和深层补给量的增加。因而可通过改变冠层特征,如合理控制植物林分密度,来提升冠层穿透雨率,以增加有效降水。研究成果对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与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再分配 冠层穿透雨率 根系吸水 沙柳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预氧化温度破碎煤在轴压下的自燃特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永亮 吴晋东 +2 位作者 李敏杰 张健 王文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7,共8页
目的为了探究采空区破碎煤在应力状态下的氧化自燃特性,方法采用荷载加压煤自燃特性参数测定装置,研究不同预氧化温度破碎煤在不同轴压状态下的自燃特性,分析破碎煤在氧化过程的耗氧速率、特征温度点、气体生成和表观活化能等特征参数... 目的为了探究采空区破碎煤在应力状态下的氧化自燃特性,方法采用荷载加压煤自燃特性参数测定装置,研究不同预氧化温度破碎煤在不同轴压状态下的自燃特性,分析破碎煤在氧化过程的耗氧速率、特征温度点、气体生成和表观活化能等特征参数变化规律。结果结果表明:轴压会增强煤的自燃特性,具体表现为耗氧速率增加,CO和C_(2)H_(4)气体体积分数增大,氧化特征温度点前移,表观活化能减小;轴压为0,4 MPa时,预氧化温度70℃煤样的氧化特性最强,轴压为8 MPa时,预氧化温度升高导致煤样的氧化特性降低;结合耗氧速率、指标气体和表观活化能的变化,表明预氧化温度70℃的煤自燃倾向性更高,更易复燃。结论(1)不同预氧化温度煤样的自燃特性在轴压的影响下表现一致:轴压会增强煤的氧化特性,更容易到达快速氧化阶段。(2)不同轴压下预氧化温度对煤样的自燃特性影响存在差异:预氧化温度升高反而会降低煤样的氧化特性,表明在高轴压影响下煤体预氧化温度越高,其氧化特性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压 耗氧速率 特征温度点 指标气体 表观活化能 自燃倾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负荷下循环流化床锅炉内燃烧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武振国 杨楚轲 +7 位作者 张守玉 肖红亮 王君峰 吕俊复 柯希玮 吕邦勇 黄健添 梁宁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91,共14页
“双碳”战略下,煤电是以新能源为主要电源的电网的安全保障,其中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燃烧发电技术在煤电深度调峰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但其热惯性大,制约了CFB锅炉的变负荷速率。降低粒径、改善燃料燃烧特性等燃烧... “双碳”战略下,煤电是以新能源为主要电源的电网的安全保障,其中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燃烧发电技术在煤电深度调峰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但其热惯性大,制约了CFB锅炉的变负荷速率。降低粒径、改善燃料燃烧特性等燃烧调控行为可降低CFB锅炉的流动、传热和燃烧等热惯性,对提升CFB锅炉的灵活性具有重要意义。焦炭燃烧是固体燃料燃烧的主要放热过程,通过总结并对比常见的焦炭燃烧速率模型(包括动力/扩散表面反应速率模型、焦炭缩核燃烧模型和Coats-Redfern积分法),得出了焦炭燃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焦炭燃烧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给煤粒径、床温、一二次风氧气体积分数和燃料种类;总结了上述主要影响因素对炉内燃烧速率和其他燃烧行为的影响,降低给煤粒径、升高床温、提高氧气体积分数和改善燃料特性均能改善燃料燃烧过程,提升CFB锅炉变负荷速率;基于粒径、燃料特性等因素对循环流化床炉内燃烧行为的影响,国内外研究者开发了不同技术(包括粉煤循环流化床燃烧(powdered coal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combustion,PC-CFB燃烧)和燃料高温预热等技术)以提高CFB锅炉灵活性,亦可采用绿色低碳多元燃料掺烧等技术提高CFB锅炉的升负荷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焦炭燃烧 升负荷速率 粒径 床温 氧气体积分数 燃料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引黄灌区玉米吸收水分溯源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雨欣 毛舒月 +4 位作者 马国荣 马永成 庄淏然 许德浩 冯克鹏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0,共12页
研究干旱区作物水分供应与利用效率问题对优化农田灌溉制度和提升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宁夏青铜峡引黄灌区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定量化追踪大气降水、土壤水和玉米木质部水的同位素特征,综合运用直接... 研究干旱区作物水分供应与利用效率问题对优化农田灌溉制度和提升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宁夏青铜峡引黄灌区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定量化追踪大气降水、土壤水和玉米木质部水的同位素特征,综合运用直接对比法、MixSIAR模型和蒸散分离技术,深入剖析了玉米在其生育期内的主要吸水深度、各阶段的相对贡献率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主要吸收0~30 cm的浅层土壤水分,其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4.10%(出苗期)、35.44%(拔节期)、41.54%(抽穗期)、41.66%(灌浆期)和48.10%(成熟期);在整个生育期,WUE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受到饱和水汽压差、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等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结果揭示了该地区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浅层土壤水分的高度依赖性和随着生育期发展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蒸散分离 TG模型 总初级生产力 作物蒸腾 根系水分来源 吸水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针织物的果胶酶/低温氧漂一步法前处理 被引量:1
8
作者 郭子英 王平 +1 位作者 王强 余圆圆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26,39,共6页
为降低棉针织物传统练漂温度和pH,减少化学品用量,将果胶酶精练和低温氧漂技术相结合,开发了一种棉针织物果胶酶/低温氧漂一步法前处理工艺。结果表明,在耐高温碱性果胶酶KPL 5 g/L、H_(2)O_(2)15 g/L、pH为9、处理温度为70℃、处理时间... 为降低棉针织物传统练漂温度和pH,减少化学品用量,将果胶酶精练和低温氧漂技术相结合,开发了一种棉针织物果胶酶/低温氧漂一步法前处理工艺。结果表明,在耐高温碱性果胶酶KPL 5 g/L、H_(2)O_(2)15 g/L、pH为9、处理温度为70℃、处理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不同氧漂低温活化剂处理效果如下:四乙酰乙二胺(TAED)质量浓度为5 g/L时,织物白度为78.06%,强力保留率93.69%,毛效14.6 cm/30 min,质量损失率2.43%;铜系催化剂(CCu1)质量浓度为0.2 g/L时,织物白度为77.31%,强力保留率95.72%,毛效17.7 cm/30 min,质量损失率3.53%;铜系催化剂(CCu2)质量浓度为0.8 g/L时,织物白度为77.27%,强力保留率91.66%,毛效16.8 cm/30 min,质量损失率4.64%。前处理后织物的润湿时间均小于1 s,且棉籽壳去除干净。探究了不同果胶酶/活化剂/H_(2)O_(2)体系的漂白机理,结果表明:TAED和CCu1、CCu2均能明显提高漂白体系的双氧水分解率,且CCu1和CCu2明显促进双氧水生成羟基自由基(·OH)及超氧自由基(·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胶酶 低温氧漂 双氧水分解率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铜鱼幼鱼呼吸代谢及窒息点的影响
9
作者 廖木兰 朱永久 +5 位作者 李学梅 李晓莉 朱挺兵 魏念 吴兴兵 柴毅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5,共7页
为探讨温度对铜鱼(Coreius heterodon)幼鱼呼吸代谢及窒息点的影响,采用封闭流水式和封闭静水式两种实验方法测定了体质量为(23.37±4.34)g的铜鱼幼鱼在5个不同温度组(14、18、22、26和30℃)下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的变化。结果显... 为探讨温度对铜鱼(Coreius heterodon)幼鱼呼吸代谢及窒息点的影响,采用封闭流水式和封闭静水式两种实验方法测定了体质量为(23.37±4.34)g的铜鱼幼鱼在5个不同温度组(14、18、22、26和30℃)下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的变化。结果显示:14~26℃温度区间内,铜鱼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26℃达最高为0.3820 mg/(g·h)和12.2896μg/(g·h);在30℃耗氧率与排氨率呈下降趋势。呼吸频率与窒息点随温度升高呈上升趋势,14℃时最低,对应值分别为(99.00±2.00)次/min和(0.63±0.12)mg/L,30℃时达到最高,对应值分别为(123.00±7.64)次/min和(1.25±0.22)mg/L。在不同水温下,铜鱼幼鱼的昼夜耗氧率变化规律明显,均为夜间大于白天。结果表明,温度对铜鱼幼鱼的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铜鱼(Coreius heterodon) 耗氧率 排氨率 窒息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BR处理低C/N市政污水的除碳脱氮及传氧效能
10
作者 江兴 魏春海 +4 位作者 袁喆 翟心瑜 潘志辉 刘涛 张立秋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286-4293,共8页
采用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工艺处理华南典型低浓度低碳氮比市政污水(COD、氨氮、总氮分别为258.1,30.5,36.8mg/L).结果表明,通过同步缩短水力停留时间(HRT)和增大曝气压力,探明在HRT和优选曝气压力分别为24h和5kPa,12h和7kPa,8h和8k... 采用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工艺处理华南典型低浓度低碳氮比市政污水(COD、氨氮、总氮分别为258.1,30.5,36.8mg/L).结果表明,通过同步缩短水力停留时间(HRT)和增大曝气压力,探明在HRT和优选曝气压力分别为24h和5kPa,12h和7kPa,8h和8kPa,6h和10kPa,4h和12kPa条件下,出水COD满足一级B标准,出水氨氮和总氮均满足一级A排放标准,COD、氨氮、总氮最高去除表面和容积负荷分别达到19.2,2.26,2.53g/(m^(2)·d)和1.6,0.19,0.21g/(L·d),显著高于传统生物膜和活性污泥工艺.氧传质特性试验揭示,生物膜显著提高了中空纤维曝气膜的氧转移速率(19.5~40.6gO_(2)/(m^(2)·d))、氧转移效率(30.9%~59.8%)和曝气效率(34.2~48.3kgO_(2)/kWh),体现出生物膜的自主呼吸特性(即根据进水氨氮和有机物的耗氧负荷自动通过曝气膜提取所需氧气).MABR结合间歇曝气、同步混凝、定期剥离外层增殖过厚生物膜和根据污染物负荷优化调整膜组件曝气量及进出口气压,处理市政污水具有显著的减污降碳节能降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 低碳氮比市政污水 同步硝化反硝化 氧转移速率 氧转移效率 曝气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富氧燃烧机理及不同含氧量下的动力学参数
11
作者 郭雯 邬青鑫 +2 位作者 唐君实 关文龙 袁士宝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1,共8页
稠油富氧火驱是一种增强型火烧油层技术,通过注入高浓度氧气能有效提高稠油燃烧效率,但关于稠油富氧燃烧机理及不同含氧量下的动力学参数研究较少。为明确富氧对稠油火驱氧化特性的影响,以辽河稠油为例,利用同步热分析仪研究了不同氧气... 稠油富氧火驱是一种增强型火烧油层技术,通过注入高浓度氧气能有效提高稠油燃烧效率,但关于稠油富氧燃烧机理及不同含氧量下的动力学参数研究较少。为明确富氧对稠油火驱氧化特性的影响,以辽河稠油为例,利用同步热分析仪研究了不同氧气浓度和升温速率条件下的稠油氧化热失重以及放热等特性变化,基于等转化率法计算不同转化率、不同氧气浓度下的活化能,进而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富氧对火驱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富氧环境下稠油氧化仍可划分为低温氧化前、低温氧化、焦炭沉积和高温氧化4个阶段。随着氧气加量由20%增至100%,氧化反应更加强烈,反应速率更大,放热量升高,对应的焦炭沉积阶段提前20℃。不同氧气加量下活化能的变化趋势相同,在低温氧化阶段氧气浓度对活化能的影响较小,但高温氧化阶段响应剧烈,活化能降低15~25 k J/mol。在相同氧气浓度下,升温速率增加会导致热滞后现象。数值模拟研究验证了富氧条件可有效提高火驱燃烧效果。当氧气加量由30%增至50%时,累积产油量增幅为11234 m^(3);氧气加量由70%增至100%时,累积产油量增幅(3753 m^(3))较小,推荐采用50%~70%的氧气作为富氧火驱注入气。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前缘温度(350~450℃)增加,提高了燃烧的稳定性,改善了常规火驱燃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 稠油 燃烧 转化率 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低氧胁迫对方斑东风螺稚贝呼吸代谢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2
作者 任逍瑶 唐保军 +2 位作者 郑汉丰 刘雨佳 魏涛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6,共8页
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e)在养殖环境和运输过程中易遭遇低氧胁迫。为评估低氧胁迫对方斑东风螺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将溶解氧(DO)质量浓度分别降至6、4、2、1和0.5 mg·L^(-1)后,测定方斑东风螺稚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并分... 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e)在养殖环境和运输过程中易遭遇低氧胁迫。为评估低氧胁迫对方斑东风螺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将溶解氧(DO)质量浓度分别降至6、4、2、1和0.5 mg·L^(-1)后,测定方斑东风螺稚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并分析了乳酸脱氢酶(LDH)、丙酮酸激酶(P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DO水平下降,方斑东风螺的耗氧率显著降低(p<0.05),排氨率先显著升高后显著降低(p<0.05);LDH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DO质量浓度为1 mg·L^(-1)时显著升高(p<0.05);PK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DO质量浓度为0.5 mg·L^(-1)时显著升高(p<0.05);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CP和AKP活性先显著降低后升高,分别在DO质量浓度为1和0.5 mg·L^(-1)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DH基因表达水平在DO质量浓度降至4 mg·L^(-1)后显著降低(p<0.05),PK基因表达水平在DO质量浓度降至1 mg·L^(-1)后显著升高(p<0.05);SOD基因表达水平在DO质量浓度降至0.5 mg·L^(-1)后显著降低(p<0.05),ACP和AKP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研究表明,方斑东风螺可通过降低代谢率、调控代谢、免疫酶活性和基因的表达来应对低氧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斑东风螺 低氧胁迫 耗氧率 排氨率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宽窄行种植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及土壤氮残留的影响
13
作者 马尚英 夏婷婷 +7 位作者 韩鹏彬 张梦姣 毛应杰 王志强 辛泽毓 林同保 连延浩 任永哲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50,共13页
以矮抗58(AK58)和豫农908(YN908)为试验材料,研究施氮量[120 kg/hm^(2)(N120)、180 kg/hm^(2)(N180)和240 kg/hm^(2)(N240)]和施氮方式[条施(R)和撒施(S)]对宽窄行(30 cm-15 cm-15 cm)种植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利用、产... 以矮抗58(AK58)和豫农908(YN908)为试验材料,研究施氮量[120 kg/hm^(2)(N120)、180 kg/hm^(2)(N180)和240 kg/hm^(2)(N240)]和施氮方式[条施(R)和撒施(S)]对宽窄行(30 cm-15 cm-15 cm)种植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两熟管理制度以及周年减氮高效绿色施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AK58和YN908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总体上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N120、N180条件下,相较于S处理,R处理AK58和YN908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10.56%、5.96%和6.21%、5.25%,成熟期穗部氮素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4.46%、7.41%和14.21%、9.94%,花前氮素转运量分别显著提高10.11%、12.23%和11.87%、12.21%。AK58和YN908的氮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总体上呈降低的趋势,R处理较S处理提高AK58和YN908的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均在N180R处理时达到最大。AK58的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YN908的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R处理较S处理显著提高了AK58在N120、N180条件下和YN908在N120条件下的籽粒产量,增幅分别为10.83%、6.06%和15.59%,AK58籽粒产量在N180R处理时达到最大,YN908籽粒产量在N240R处理时达到最大。土壤硝态氮残留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R处理较S处理提高了冬小麦收获期宽行区(玉米待播区)表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其中,N180处理0~40 cm土层(玉米根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为55.95 kg/hm^(2),与后茬玉米苗期的氮素需求匹配度最好。综上,宽窄行种植模式下,施氮量180 kg/hm^(2)与条施结合是该区域冬小麦节氮稳产高效的栽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宽窄行种植 施氮量 施氮方式 氮素吸收利用 产量 土壤硝态氮残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海胆动态能量收支模型关键参数测定
14
作者 穆晓慧 张佳 +2 位作者 郭禹 秦传新 常亚青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2,共9页
为构建紫海胆(Heliocidaris crassispina)动态能量收支模型,测定了紫海胆动态能量收支模型(dynamic energy budget,DEB)的5个关键参数。基于生物学参数测量,通过将壳径与结构物质重量回归拟合得到形状系数;采用循环水控温法获取不同温... 为构建紫海胆(Heliocidaris crassispina)动态能量收支模型,测定了紫海胆动态能量收支模型(dynamic energy budget,DEB)的5个关键参数。基于生物学参数测量,通过将壳径与结构物质重量回归拟合得到形状系数;采用循环水控温法获取不同温度下紫海胆的耗氧率,计算得到阿伦尼斯温度;通过饥饿耗能法获得单位体积维持能率等数值。结果表明,紫海胆的形状系数(δm)为0.815,阿伦尼斯温度(TA)为(5799.03±1372.69)K,紫海胆单位体积维持能率[P·M]为78.91 J·cm^(-3)·d^(-1),单位体积结构物质所需的能量[EG]值为13653.03 J·cm^(-3),单位体积最大储存能量[EM]值为4027.63 J·cm^(-3)。对不同规格紫海胆在不同温度下的耗氧量研究结果表明,紫海胆的耗氧率先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为28℃时耗氧率达到最大,之后随着温度升高逐渐下降;不同规格紫海胆在16℃和22℃时耗氧率无显著差异(P>0.05),28℃时耗氧率差异极显著(P<0.01),34℃时耗氧率差异显著(P<0.05)。饥饿实验持续28 d,海胆内部组织有机物含量由92.08%下降到89.35%,内部组织干重稳定在0.67 g,耗氧率稳定在0.48 mg·h^(-1)·g^(-1) DW。研究获得5个构建紫海胆DEB模型的基本参数值,为后续构建紫海胆DEB模型提供了数据支持,并为进一步利用动态能量收支模型选择紫海胆增殖放流区域、增加紫海胆资源量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海胆 动态能量收支模型 耗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联合染色改性杨木单板工艺
15
作者 石鑫 秦生磊 +3 位作者 刘扬光 储德淼 沈晓双 刘盛全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9,共11页
以酸性大红3R为染料、磷酸二氢铵为阻燃剂对杨木单板进行联合处理,探究阻燃染色同步处理单板的可行性,选择阻燃剂质量分数、染料质量分数、温度和时间为考察因素,以上染率、色差和氧指数为性能评价指标,通过直观和方差分析得出了影响单... 以酸性大红3R为染料、磷酸二氢铵为阻燃剂对杨木单板进行联合处理,探究阻燃染色同步处理单板的可行性,选择阻燃剂质量分数、染料质量分数、温度和时间为考察因素,以上染率、色差和氧指数为性能评价指标,通过直观和方差分析得出了影响单板上染率、色差及氧指数的显著因素及最佳工艺方案。此外,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对阻燃剂及染料分子在单板内部的分布状态进行了观察,并对它们的特征元素质量分数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这3个评价指标进行了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单板进行阻燃染色同步处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提升了木材的染色效果,单板表面颜色偏暗偏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对染色配方进行调整以达到目标染色效果。上染率最佳工艺方案为:阻燃剂质量分数15%,染料质量分数1.5%,温度80℃,时间3 h。色差最佳工艺方案为:阻燃剂质量分数20%,染料质量分数2.0%,温度80℃,时间3 h。氧指数最佳工艺方案为:阻燃剂质量分数30%,染料质量分数0.5%,温度80℃,时间4 h。SEM⁃EDS分析表明,阻燃剂质量分数太高(30%)容易使分子间发生团聚,导致导管孔隙发生堵塞,P、S特征元素的增加表明阻燃剂与染料分子成功进入单板内部。通过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得出阻燃染色单板综合性能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阻燃剂质量分数30%,染料质量分数0.5%,温度80℃,时间3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木单板 上染率 色差 氧指数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渣中铜、铟、锌强化浸出行为及浸出渣物相演变
16
作者 成圳 李存兄 +4 位作者 罗劲松 王阳波 毛罗滨 邓戈 胡一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8-928,共11页
本文采用氧压酸浸强化浸出手段研究了铜渣中铜、铟、锌等有价元素的氧化浸出行为,以及载铜、铟、锌中间物相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延长反应时间不利于铁的浸出,物相组成由以铜单质及铜氧化物(Cu^(0)、CuO、Cu_(2)O)为主转过渡到以铜、... 本文采用氧压酸浸强化浸出手段研究了铜渣中铜、铟、锌等有价元素的氧化浸出行为,以及载铜、铟、锌中间物相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延长反应时间不利于铁的浸出,物相组成由以铜单质及铜氧化物(Cu^(0)、CuO、Cu_(2)O)为主转过渡到以铜、铁硫化物(CuS、CuFe_(2)S_(3)、CuInS_(2)、FeS)和单质硫(S_(8))为主。升高反应温度利于铜、锌的浸出,但反应温度超过130℃后浸出液中的In^(3+)与Fe^(3+)发生共沉淀,导致铟浸出率降低;提高体系初始酸度可实现载铟物相CuInS_(2)深度溶解和铟的高效浸出。增大氧分压将促进变价离子对Cu^(+)/Cu^(2+)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和传递O_(2)的能力,实现铜、铟、锌高效浸出。在初始硫酸浓度135 g/L、反应时间120 min、反应温度140℃、氧分压0.6 MPa、液固比(mL∶g)10∶1的优化技术参数下,铜、铟、锌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9.94%、99.81%、99.70%,银在浸出渣中富集33倍,其含量接近5000 g/t。氧压酸浸强化浸出工艺可同步实现铜渣中铜、铟、锌的高效浸出和银的高度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炼锌 铜渣 氧压酸浸 浸出率 富集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施肥对甬优1540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17
作者 王学锋 麻理亚 +5 位作者 胡泽凡 黄益面 李晓 叶挺云 叶雪珠 陈德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328-1332,共5页
化肥的不合理施用是我国农业环境领域的主要问题之一,探索适用于区域化的化肥减量技术和减量比例、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晚稻品种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不施氮(N0)、不施磷(P0)、不施钾(K0... 化肥的不合理施用是我国农业环境领域的主要问题之一,探索适用于区域化的化肥减量技术和减量比例、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晚稻品种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不施氮(N0)、不施磷(P0)、不施钾(K0)和优化施肥(NPK)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及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K和N0处理之间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P0、K0和NPK处理之间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CK和N0;与CK相比,P0、K0和NPK处理水稻产量分别增加了25.1%、22.2%和24.7%,秸秆生物量分别增加了27.9%、31.4%和25.0%,籽粒中氮含量分别增加了35.8%、33.7%和37.4%,秸秆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02.4%、60.7%和79.3%;水稻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44.9%、8.9%和25.2%。本研究表明,在当前的试验条件下,氮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决定因子,而磷和钾的增产效果并不显著,今后可侧重保障氮肥供应,降低磷肥和钾肥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减量 肥料利用率 优化施肥 水稻产量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氧环境中三元复配缓蚀剂的缓蚀性能与机理研究
18
作者 刘万亨 宋永辉 +2 位作者 雷自刚 魏蓉 张娟涛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71-178,共8页
使用ZnCl_(2)、酒石酸钾钠(PST)和磷酸三丁酯(TBP)复配了一种三元抗氧缓蚀剂ZPT,采用静态失重法、电化学法及表面分析等测试手段研究了模拟矿化水中A3钢的耐腐蚀性能及ZPT的缓蚀机理。在溶解氧浓度为7.31 mg/L的模拟矿化水中添加900 mg/... 使用ZnCl_(2)、酒石酸钾钠(PST)和磷酸三丁酯(TBP)复配了一种三元抗氧缓蚀剂ZPT,采用静态失重法、电化学法及表面分析等测试手段研究了模拟矿化水中A3钢的耐腐蚀性能及ZPT的缓蚀机理。在溶解氧浓度为7.31 mg/L的模拟矿化水中添加900 mg/L ZPT时,A3钢的腐蚀速率由0.2393 mm/a降低至0.0318 mm/a,缓蚀率高达86.71%。溶液pH在7~9时缓蚀剂有着较高的缓蚀率,处于强酸强碱环境中时缓蚀剂性能会有所下降。电化学测试表明,阻抗随ZPT浓度升高而增大,缓蚀剂以抑制阴极反应为主,当添加量为900 mg/L时容抗弧半径最大,自腐蚀电流密度最小,阴极部分曲线斜率最大。添加缓蚀剂钢片表面变得平整光滑,腐蚀深度减小。金属表面膜由TBP-Zn^(2+)、PST-Zn^(2+)配位化合物和Zn(OH)_(2)沉淀膜以及铁的氧化物等组成,加入ZPT后Zn^(2+)会与TBP和PST中的磷酸基团和酒石酸根反应形成TBP-Zn^(2+)、PST-Zn^(2+)配位化合物,还会与阴极产生的OH^(-)反应生成Zn(OH)_(2)沉淀膜,三者在金属表面可以相互补全使得保护膜更加致密完整,在缓蚀剂保护膜未覆盖区域会有铁的氧化物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配 氧腐蚀 缓蚀率 缓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频指导呼吸在全身麻醉术后老年患者苏醒期的应用
19
作者 甘晓 杨一兰 +1 位作者 罗颖丽 沈凯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50,56,共4页
目的探讨音频指导呼吸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110例全身麻醉手术后转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PACU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予常规气管拔除后PAC... 目的探讨音频指导呼吸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110例全身麻醉手术后转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PACU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予常规气管拔除后PACU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音频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比较两组动脉血气指标、PACU停留时间、气管导管拔除1、5、10、15 min时的呼吸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PaO_(2)、PaCO_(2)、SaO_(2))、PACU停留时间、气管导管拔除不同时间呼吸频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全麻术后苏醒期拔除气管导管的老年患者,应用音频指导呼吸可促进自主呼吸功能恢复,缩短PACU停留时间,提升苏醒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全身麻醉 苏醒期 音频指导 呼吸频率 动脉血气 血氧饱和度 麻醉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银制氧搅拌槽结构优化
20
作者 单显祥 刘剑雄 +1 位作者 李天骕 李堪鹏 《化工设备与管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86,共10页
冶金、化工、医疗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用氧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提高液态银的制氧速率,通过理论推导出制氧腔氧气压力为零时液态银制氧速率最大,1243 K时,制氧速率最大为4.0747×10^(-8)mol·cm^(-2)·s^(-1)。为使液态银中的... 冶金、化工、医疗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用氧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提高液态银的制氧速率,通过理论推导出制氧腔氧气压力为零时液态银制氧速率最大,1243 K时,制氧速率最大为4.0747×10^(-8)mol·cm^(-2)·s^(-1)。为使液态银中的氧加速扩散,用搅拌装置对银液进行搅拌,以桨叶转速,搅拌槽直径和桨叶间距为考察因素,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采用组分运输模型、多重参考系模型、标准k-ε湍流模型,对制氧搅拌槽进行优化模拟研究,用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法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以增大制氧速率为主,兼顾搅拌功率最小为优化目标,优化结果为:桨叶转速为708 r/min,搅拌槽直径为390.3 mm,桨叶间距为484.3 mm,即桨径槽径比为0.77。通过搅拌加快了氧向制氧腔液面的扩散速度,增大了制氧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氧速率 搅拌槽 数值模拟 响应面优化 速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