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小麦轮作系统中氮肥反硝化损失与N_2O排放量 被引量:35
1
作者 丁洪 蔡贵信 +1 位作者 王跃思 陈德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7-560,共4页
应用乙炔抑制-原状土柱培养法研究了玉米-小麦轮作周年中氮肥的反硝化损失和N2O排放量。结果表明,氮肥产生的N2O为1.77~2.82kgN·hm-2,占施氮量的0.49%~0.76%;反硝化损失量为3~3.18kgN·hm-2,占施肥量的0.81%~0.86%。玉米... 应用乙炔抑制-原状土柱培养法研究了玉米-小麦轮作周年中氮肥的反硝化损失和N2O排放量。结果表明,氮肥产生的N2O为1.77~2.82kgN·hm-2,占施氮量的0.49%~0.76%;反硝化损失量为3~3.18kgN·hm-2,占施肥量的0.81%~0.86%。玉米与小麦生长期间的氮肥反硝化损失率很相近,分别为0.7%~0.99%和0.77%~0.88%。反硝化作用和N2O排放与土壤含水量密切相关,有机肥与氮肥混施增加N2O排放量。反硝化不是该旱作系统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但施用氮肥大大增加了N2O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小麦 轮作系统 氮肥 反硝化损失 n2o排放量 乙炔抑制-原状土柱培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和^(18)O在桂林岩溶水氮污染源示踪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开然 郭芳 +1 位作者 姜光辉 边红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223-2230,共8页
为确定桂林东区岩溶含水层氮污染特征及其迁移转化过程,选择桂林东区地下水与地表水共27个采样点,分别在雨季和旱季进行取样分析.结果显示:桂林东区地下水NO3--N污染较严重,是最主要的无机氮形态.雨季地下水采样点的NO3--N平均浓度为12.... 为确定桂林东区岩溶含水层氮污染特征及其迁移转化过程,选择桂林东区地下水与地表水共27个采样点,分别在雨季和旱季进行取样分析.结果显示:桂林东区地下水NO3--N污染较严重,是最主要的无机氮形态.雨季地下水采样点的NO3--N平均浓度为12.5mg/L,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地下水饮用标准界限(10mg/L);旱季地下水采样点的NO3--N平均含量为8.8mg/L,虽有明显的降低,但也濒临超标.而少数地表水采样点由于受到直接排污影响,NH4+和NO2-浓度较高,其余离子浓度均较低.该区地下水中硝酸盐的δ15N值范围在5‰~25‰,δ18O值范围在5‰~10‰,表明该区地下水硝酸盐来源为家畜粪便和生活污水,也可能有土壤有机氮和化肥的混合,并发生微生物的硝化作用产生同位素分馏.其中一部分采样点NO3-的N、O同位素比值在1.3~2.1的变化范围内,而另有一部分采样点NO3-的N、O同位素比值不在这个范围之内,表明该区地下水中反硝化作用并不明显,存在空间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同位素 氮污染 迁移转化 桂林东区 岩溶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A^2/O对低C/N城市污水的脱氮除磷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刘明超 赫俊国 +2 位作者 辛晓东 胡惠秩 赵聪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4-87,共4页
针对牡丹江城市污水低C/N水质特点,依据现有污水处理厂广泛应用的A^2/O工艺,提出一种改良A^2/O工艺,并投加填料以期解决脱氮除磷过程中存在的碳源竞争、污泥龄矛盾等问题。通过控制回流至预缺氧段的污泥量,回流体积比为15%时,获得最释... 针对牡丹江城市污水低C/N水质特点,依据现有污水处理厂广泛应用的A^2/O工艺,提出一种改良A^2/O工艺,并投加填料以期解决脱氮除磷过程中存在的碳源竞争、污泥龄矛盾等问题。通过控制回流至预缺氧段的污泥量,回流体积比为15%时,获得最释磷效果,并探讨了其对除磷效果的影响作用,考察至好氧段的污泥回流量与好氧段NH_3-N去除的关系,并分析了缺氧段硝化液回流量对TN去除的影响,污泥回流体积比为50%时,达到最佳效果,硝化液回流体积比为2.5时,获得最佳处理效果;同时研究了投加填料后污泥龄的调整对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改良A^2/O工艺能够有效地解决反硝化细菌和厌氧释磷菌对有机物的竞争,通过投加填料可有效缓解脱氮与除磷之间存在的污泥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A2o 低C/n 填料 脱氮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MBBR与A^2O工艺处理低C/N生活污水对比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杨文焕 唐若凯 +5 位作者 肖作义 李卫平 范荣华 肖明慧 马长宝 张敬朝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1-135,共5页
结合包头市某污水厂A^2/O工艺的运行情况,对比分析多级MBBR与A^2/O工艺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及污泥减量化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多级MBBR工艺处理低碳氮比生活污水时,出水COD、总氮和氨氮平均值分别为23.1、10.2、2.07 mg/L均... 结合包头市某污水厂A^2/O工艺的运行情况,对比分析多级MBBR与A^2/O工艺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及污泥减量化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多级MBBR工艺处理低碳氮比生活污水时,出水COD、总氮和氨氮平均值分别为23.1、10.2、2.07 mg/L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7%、85.2%、96.7%;各项指标均优于A^2/O工艺,特别是TN能够稳定达标,解决了低碳氮比污水TN难以达标的问题。但是多级MBBR工艺除磷效果不佳,需要额外投加药剂化学除磷。多级MBBR工艺同时表明:反应器的污泥产率为0.12,约为A^2/O工艺的1/4~1/5,污泥减量效果显著。同时多级MBBR工艺为A^2/O工艺提标改造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氮比 多级MBBR A^2/o 生物脱氮 污泥减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点进水改良型复合A^2/O处理低C/N污水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思敏 杜国帅 唐锋兵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805-3811,共7页
以低C/N比城市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重点考查了改良A2/O工艺的脱氮除磷性能。原水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厌氧池和缺氧池,以合理分配厌氧释磷和缺氧反硝化所需的碳源;在好氧池和缺氧池中分别投加填料,以稳定系统的硝化和反硝化效果,提高系统的... 以低C/N比城市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重点考查了改良A2/O工艺的脱氮除磷性能。原水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厌氧池和缺氧池,以合理分配厌氧释磷和缺氧反硝化所需的碳源;在好氧池和缺氧池中分别投加填料,以稳定系统的硝化和反硝化效果,提高系统的脱氮性能;厌氧池和缺氧池出水都直接进入好氧池。在进水COD/TN平均为5.54,HRT为11h,SRT为15d,MLSS为3000~4000mg·L-1,污泥回流比为50%条件下,通过三种不同进水分配比以及三种混合液回流比的对比试验研究,得到系统最佳进水分配比5∶5,对分配脱氮和除磷所需碳源更加合理;而混合液回流比为200%,过高会破坏缺氧池的溶解氧环境,过低又会导致缺氧池反硝化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在最优工况下COD、NH3-N、TN和TP出水水质分别为29.7、0.1、11.8和0.42mg·L-1,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7.8%、99.7%、72.4%和91.3%,出水优于国家GB 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并且在缺氧池中发生了明显的反硝化除磷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A2 o工艺 低C n 脱氮除磷 进水分配比 反硝化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O-MBR处理低C/N生活污水的脱氮因素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冯志江 戴捷 +4 位作者 刘文 张利 王吉松 张业中 龚银香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0期2354-2357,共4页
采用A/O-MBR工艺处理低C/N(3-5)生活污水,考查溶解氧(DO)、水力停留时间(HRT)及回流比(R)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并对处理过程进行全氮分析。结果表明,该工艺NH4+-N去除率在95%以上,但TN去除率最高仅为66%,TN去除在DO=2-3 mg/L、HRT... 采用A/O-MBR工艺处理低C/N(3-5)生活污水,考查溶解氧(DO)、水力停留时间(HRT)及回流比(R)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并对处理过程进行全氮分析。结果表明,该工艺NH4+-N去除率在95%以上,但TN去除率最高仅为66%,TN去除在DO=2-3 mg/L、HRT=9 h及R=300%时分别出现峰值,缺氧段处理效果明显优于好氧段。对处理过程的全氮分析表明,28-32℃水温条件下,系统亚硝化率(NO2-/TN)保持在3%以下的低比率,说明短程硝化反硝化作用可以忽略,TN去除主要依赖硝化反硝化;控制DO=2-3 mg/L、HRT=9 h,系统好氧池硝化率(NO3-/TN)维持在61%-90%之间,缺氧池硝化率随R增加逐渐上升,在R=300%时达到高点76%;控制DO=2-3 mg/L、R=300%,缺氧池硝化率也在HRT=9 h时达到高点。结果表明,A/O-MBR工艺维持TN去除效果的先决条件是缺氧池达到足够的硝化率。由于反硝化细菌是典型的异养菌,TN去除不够理想主要源于进水碳源相对缺乏。除了增加碳源的传统措施外,提高TN去除率应更多地关注工艺条件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MBR 低C/n 硝化反硝化 全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对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除碳脱氮及N_(2)O释放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杨雪梅 苏永祥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3-97,共5页
微塑料是污水中常被检测到的新型污染物,然而微塑料对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同步脱氮及N_(2)O释放特征的探究较少。本工作以实际市政废水为探究对象,建立中试规模的SBBR,考察了不同微塑料浓度(0、0.2、2.0和10.0mg/L)对SBBR长期运行除碳脱... 微塑料是污水中常被检测到的新型污染物,然而微塑料对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同步脱氮及N_(2)O释放特征的探究较少。本工作以实际市政废水为探究对象,建立中试规模的SBBR,考察了不同微塑料浓度(0、0.2、2.0和10.0mg/L)对SBBR长期运行除碳脱氮效率及N_(2)O释放规律的影响,并揭示了相关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低浓度微塑料对SBBR除碳脱氮效率及N_(2)O释放规律影响不明显,但当进水微塑料浓度超过2.0 mg/L,碳脱氮效率呈现下降趋势,N_(2)O产率增加。当微塑料浓度为10.0 mg/L时,稳定时期出水COD维持在35.3~37.9 mg/L,COD和NH_(4)^(+)-N去除效率分别下降至82.4%~83.5%和80.2%~82.3%,低于工况I,此外,N_(2)O产率高达10.2%~10.8%。内聚物分析表明高浓度微塑料降低了PHA和糖原质的净合成,进而导致内碳源消耗脱氮动力不足。比耗氧速率(SOUR)分析表明高浓度微塑料降低了全部微生物代谢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生物脱氮 n_(2)o 糖原质 比耗氧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载于硅胶上的两种N-乙酸取代大环与Co(Ⅱ)、Ni(Ⅱ)、Cu(Ⅱ)、Zn(Ⅱ)的配位性能研究
8
作者 谢复新 陈东 +1 位作者 许志强 倪诗圣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57-60,共4页
将两种N-乙酸取代氮氧杂大环固载(键合)于硅胶上,制得了硅胶固载大环(SGBMC)。研究了它们与Co(Ⅱ)、Ni(Ⅱ)、Cu(Ⅱ)、Zn(Ⅱ)的配位性能、容量、选择性以及SGBMC的再生。结果表明它们对Cu(Ⅱ)有良好的配位选择性,且配位后的金属离子易为... 将两种N-乙酸取代氮氧杂大环固载(键合)于硅胶上,制得了硅胶固载大环(SGBMC)。研究了它们与Co(Ⅱ)、Ni(Ⅱ)、Cu(Ⅱ)、Zn(Ⅱ)的配位性能、容量、选择性以及SGBMC的再生。结果表明它们对Cu(Ⅱ)有良好的配位选择性,且配位后的金属离子易为稀盐酸洗脱,SGBMC至少可重复使用5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金属 硅胶 络合物 固载大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旱田土壤N_(2)O排放和氮素淋溶特征 被引量:13
9
作者 于亚泽 焦燕 +5 位作者 杨文柱 宋春妮 于俊霞 刘立家 张婧 刘宇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13-825,共13页
通过野外原位监测试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土壤溶液提取器分别对旱田土壤N_(2)O排放及氮素淋溶进行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观测.试验设计为DCK(滴灌无肥)、DD(滴灌+N 500kg/hm^(2))、DG(滴灌+N 1000kg/hm^(2))、FCK(沟灌无肥)、FD(沟... 通过野外原位监测试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土壤溶液提取器分别对旱田土壤N_(2)O排放及氮素淋溶进行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观测.试验设计为DCK(滴灌无肥)、DD(滴灌+N 500kg/hm^(2))、DG(滴灌+N 1000kg/hm^(2))、FCK(沟灌无肥)、FD(沟灌+N 500kg/hm^(2))、FG(沟灌+N 1000kg/hm^(2)).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不同灌溉方式对N_(2)O排放和氮素淋溶量影响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N_(2)O排放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滴灌与沟灌相比可有效降低N_(2)O排放,2018和2019年FCK、FD、FG的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23.79,45.73kg/hm^(2)和2.08,6.23,13.93kg/hm^(2),而DCK、DD、DG分别降低了35%、80.9%、75.6%和26.7%、66.4%、21.5%.2018和2019年旱田土壤氮素淋溶量均表现为:滴灌<沟灌,80cm深度土壤溶液氮素淋溶量<40cm.2018和2019年相同施氮量下滴灌与沟灌相比,在40cm和80cm分别能减少氮素淋溶量36.95%~63.10%和54.93%~87.9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N_(2)O排放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土壤NO_(3-)-N含量和降水频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689、0.596;影响氮素淋溶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降水频率和灌水频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697和-0.729.滴灌可有效减少N_(2)O排放和氮素淋溶量,在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同时可减轻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沟灌 氮素淋溶 n_(2)o no_3^(-)-n nH_4^(+)-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氧化法去除兰炭废水中COD和NH3-N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金城 宋永辉 汤洁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97-705,共9页
采用电氯化氧化法处理高浓度含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的兰炭废水,考查了NaCl添加量、外加电压、初始pH值等对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对电化学氧化过程及污染物氧化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随着NaCl添加... 采用电氯化氧化法处理高浓度含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的兰炭废水,考查了NaCl添加量、外加电压、初始pH值等对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对电化学氧化过程及污染物氧化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随着NaCl添加量、外加电压及电解时间的增加,废水中COD与NH_(3)-N去除率逐渐增大.在NaCl添加量为60g/L、电压6V、极板间距10mm、废水初始pH值不变、电解时间3h的条件下,兰炭废水中COD和NH_(3)-N去除率分别为84.31%和95.77%,远高于不添加NaCl时的41.18%和34.10%.废水中COD和氨氮的降解主要归因于间接氧化,阳极反应产生的Cl_(2)水解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ClO^(-).电解过程中大部分NH_(3)-N在ClO^(-)的作用下转化为N_(2),而小部分以含氮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兰炭废水中有机污染物主要以酚类物质为主,电化学处理后其含量大幅降低,部分会转化为醚类或者烷烃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氧化 兰炭废水 CoD nH_(3)-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氧含量Cr-Al-Si-O-N涂层的结构和力学性能 被引量:4
11
作者 梅海娟 聂志伟 +3 位作者 冯思成 代伟 邹长伟 王启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136-2144,共9页
采用电弧离子镀制备不同氧含量的Cr-Al-Si-O-N涂层,研究氧含量对纳米复合涂层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氧氮流量比从0增加到25%时,涂层中的氧含量从0增加到51.8%(摩尔分数),而氮含量从33.5%逐渐减少到9.8%;CrAlSiON涂... 采用电弧离子镀制备不同氧含量的Cr-Al-Si-O-N涂层,研究氧含量对纳米复合涂层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氧氮流量比从0增加到25%时,涂层中的氧含量从0增加到51.8%(摩尔分数),而氮含量从33.5%逐渐减少到9.8%;CrAlSiON涂层主要以面心立方结构的(Cr,Al)N固溶体形式存在,其择优取向为(111)和(200)。随着氧含量的增加,涂层的硬度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氧氮流量比为10%时,硬度达到最大值3349HK。由于氧化物的存在,含氧涂层在高温高速的摩擦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具有较低的摩擦因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l-Si-o-n 电弧离子镀 氧含量 组织结构 力学性能 高温摩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A^(2)/O工艺对低C/N废水脱氮除磷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10
12
作者 胡宝明 李亮 +2 位作者 祁佺 刘峥 刘煦晴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6-52,共7页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碳氮比(C/N)普遍较低,传统A^(2)/O工艺运用于低C/N废水处理时存在诸多问题。改良A^(2)/O工艺能针对性地解决传统A^(2)/O工艺在运行过程中的缺陷,改善脱氮除磷效果。基于生物脱氮除磷理论,总结了传统A^(2)/O工艺运行中...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碳氮比(C/N)普遍较低,传统A^(2)/O工艺运用于低C/N废水处理时存在诸多问题。改良A^(2)/O工艺能针对性地解决传统A^(2)/O工艺在运行过程中的缺陷,改善脱氮除磷效果。基于生物脱氮除磷理论,总结了传统A^(2)/O工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概述了几种改良工艺(倒置A^(2)/O、UCT、MUCT、JHB、Bardenpho)的特点及优势,并分析了分段进水、补充碳源、增设填料的运行优化方式和原理。相比于传统A^(2)/O工艺,改良A^(2)/O工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优化了混合液回流和污泥回流位置,减少了硝酸盐限制及污泥龄矛盾问题;优化了构筑物布局,缓解了碳源竞争;通过调整进水配比,提高了系统碳源利用率,降低了外加碳源成本;通过增设填料,降低了排泥对硝化速率的影响,并提高了系统抗冲击能力。最后,提出未来改良型A^(2)/O工艺的研究方向:组合不同工艺以实现优势互补;研究新型液体和固体碳源,兼顾经济成本和环境效益;强化微生物培养,进一步提升系统脱氮除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o工艺改良 低C/n废水 脱氮除磷 悬浮填料 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生长条件下潮土N_(2)O排放来源定量解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耀斌 徐聪 +4 位作者 汪吉东 王磊 韩笑 纪程 张永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49-1457,共9页
明确土壤N_(2)O排放来源是阐明N_(2)O产生机制、估算氮肥排放系数的关键。为探究外源氮施用对土壤-作物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以潮土为研究对象,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未施氮肥未种植玉米(N0P0)、未施氮肥种植玉米(N0P1)、施氮肥未种植... 明确土壤N_(2)O排放来源是阐明N_(2)O产生机制、估算氮肥排放系数的关键。为探究外源氮施用对土壤-作物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以潮土为研究对象,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未施氮肥未种植玉米(N0P0)、未施氮肥种植玉米(N0P1)、施氮肥未种植玉米(N1P0)、施氮肥种植玉米(N1P1)4个处理,采用15 N示踪方法区分N_(2)O排放来源,定量解析N_(2)O排放规律。结果显示,与未施氮处理相比,外源氮施用显著增加土壤N_(2)O排放总量(P<0.05),土壤本底及氮肥对N_(2)O排放总量的贡献分别为22.5%和77.5%。种植玉米和未种植玉米处理外源氮施用后土壤本底N_(2)O排放均显著提高,增加比例为162%~460%(P<0.05)。施氮后增加的土壤本底N_(2)O排放量(以N计)为4.16~6.98 mg·m^(-2),约占N_(2)O总排放的13.7%~18.1%。施氮处理土壤CO_(2)排放量显著高于未施氮处理(P<0.05),且CO_(2)排放量与施氮导致的土壤本底N_(2)O排放增加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说明施氮促进土壤本底N_(2)O排放与土壤有机质周转加快有关。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施氮与种植玉米的交互作用对N_(2)O排放及其来源影响显著(P<0.01)。相比N1P0处理,N1P1处理N_(2)O总排放量显著降低55.0%(P<0.05),但施氮促进土壤本底N_(2)O排放比例增加。N1P0处理土壤无机氮(NO_(3)^(-)-N和NH_(4)^(+)-N)总含量显著高于N1P1处理,而其中的NH_(4)^(+)-N含量显著低于N1P1处理(P<0.05),表明玉米种植显著影响土壤氮素去向及转化过程。在土壤-作物系统中,外源氮施用除导致大量N_(2)O直接排放外,还会显著提升土壤本底N_(2)O排放量及排放比例,且作物生长对N_(2)O排放来源影响显著。在集约化种植的潮土区,除控制肥料源N_(2)O排放外,还应重视土壤本底N_(2)O排放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氮 土壤-作物系统 土壤本底 n_(2)o ^(15)n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Al-Si-O-N 系统玻璃的某些性能与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邹学禄 王梦林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82-486,共5页
本文研究了 Mg-Al-Si-O-N 系统玻璃中 Si_3N_4的含量对玻璃某些物理性能的影响,并详细讨论了氮在玻璃中的键合状态及其与玻璃某些物理性能之间的关系。根据玻璃密度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以及 N(1s)能谱分析的结果证明,在低含氮区,玻... 本文研究了 Mg-Al-Si-O-N 系统玻璃中 Si_3N_4的含量对玻璃某些物理性能的影响,并详细讨论了氮在玻璃中的键合状态及其与玻璃某些物理性能之间的关系。根据玻璃密度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以及 N(1s)能谱分析的结果证明,在低含氮区,玻璃中的氮主要以桥氮的形式存在,每个氮原子都能与三个硅原子相键合,使玻璃的结构网络更加紧密、交连。然而,随着氮含量的增加,非桥氮开始出现,使玻璃结构松驰,网络的紧密程度下降。结果导致玻璃的各种性能与氮含量之间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C/N比CANON工艺脱氮机制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亮 黄锐 +1 位作者 杜冬云 吴晨捷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4-111,共8页
该文在微氧升流反应器中构建颗粒-絮体污泥体系,以乙酸钠作为碳源,探究了C/N对CANON工艺脱氮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了低C/N下该工艺的脱氮机制。当C/N=0.75时,TN和NH_(4)^(+)-N去除率达到了最高值92%和95%。而当C/N从0.75增长至1时,TN和NH_(... 该文在微氧升流反应器中构建颗粒-絮体污泥体系,以乙酸钠作为碳源,探究了C/N对CANON工艺脱氮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了低C/N下该工艺的脱氮机制。当C/N=0.75时,TN和NH_(4)^(+)-N去除率达到了最高值92%和95%。而当C/N从0.75增长至1时,TN和NH_(4)^(+)-N去除率分别下降至80%和85%;C/N回调至0.75后,10 d左右反应器性能恢复至91%TN去除率。C/N=0.75时脱氮贡献分析和粒度分布表明AnAOB对NO_(2)^(-)-N的摄取处于优势地位,反应器内主要发生Anammox反应和短程反硝化反应,合适的C/N并不会导致异养菌取代AnAOB的优势地位,且Anammox反应的脱氮贡献在56%~6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氧升流反应器 CAnon工艺 颗粒-絮体污泥 脱氮机制 低C/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温对水产经济动物棘胸蛙(Paa spinosa)蝌蚪耗氧率、窒息点和排氨率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程 刘哲宇 +2 位作者 朱卫东 邹李昶 王志铮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33-1240,共8页
以1月龄棘胸蛙蝌蚪(体长1.694±0.121cm,体质量0.548±0.062g)为研究对象,在静水停饲条件下,设置19℃、21.5℃、23℃、24.5℃和26℃等5个实验水温梯度,较系统开展了水温对其呼吸与排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3℃为棘胸蛙蝌... 以1月龄棘胸蛙蝌蚪(体长1.694±0.121cm,体质量0.548±0.062g)为研究对象,在静水停饲条件下,设置19℃、21.5℃、23℃、24.5℃和26℃等5个实验水温梯度,较系统开展了水温对其呼吸与排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3℃为棘胸蛙蝌蚪表露正常耗氧的最适高温,24.5℃为其耗氧昼夜节律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的高温临界;(2)棘胸蛙蝌蚪的日均Q10值对其响应水温变动具指示作用。其中,Q10值呈夜均>昼均(P<0.05),且昼均、夜均和日均Q10值均为峰值的水温范围仅为21.5—23℃;(3)所涉各实验组的排氨昼夜节律均呈夜均>昼均(P<0.05),且日均排氨率均与其夜均、昼均排氨率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致其时段排氨率表露异常的实验水温仅为24.5℃;(4)O︰N值大小及其昼夜变动特征均与其所处水温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中夜均、昼均和日均O︰N值均以24.5℃实验组为最大,夜均、日均O︰N值均以26℃实验组为最小,而O︰N值呈夜均>日均>昼均(P<0.05)的实验水温则仅为23℃;(5)窒息点含氧量大体上有随水温升高呈显著增大的趋势,其中21.5—23℃为其窒息点含氧量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温 棘胸蛙蝌蚪 耗氧率 热能效系数(Q10) 排氨率 氧氮比 窒息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态氮添加对毛竹林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蒋文婷 田立斌 +4 位作者 朱高荻 唐荣贵 林永新 潘灵强 蔡延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57-868,共12页
【目的】氧化亚氮(N_(2)O)排放是亚热带地区氮损失的主要途径,我们研究了不同形态含氮化合物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方法】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室内培养试验。设置土壤中添加KNO_(3)、NH_(4)NO_(3)... 【目的】氧化亚氮(N_(2)O)排放是亚热带地区氮损失的主要途径,我们研究了不同形态含氮化合物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方法】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室内培养试验。设置土壤中添加KNO_(3)、NH_(4)NO_(3)、NH_(4)Cl、KCl处理,以去离子水作为对照(CK),在25oC黑暗条件下培养。在培养0.5 h,1、3、5、7、14、28、60天,测定土壤N_(2)O排放速率,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水溶性氮(WSN)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土壤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nirS、nirK、nosZⅠ、nosZⅡ基因丰度。【结果】培养第60天,氮添加与KCl添加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DOC含量,NH_(4)NO_(3)、NH_(4)Cl处理显著增加了WSN含量,但显著降低了土壤pH。氮添加及KCl添加处理均增加了土壤AOA、AOB、nirK基因丰度,降低了nosZⅠ、nosZⅡ基因丰度。氮添加处理N_(2)O排放速率均在培养第14天达到峰值,且相较于CK处理均增加了N_(2)O累积排放量,KNO_(3)、NH_(4)NO_(3)、NH_(4)Cl和KCl处理累积排放量的增幅分别为524.3%、771.1%、652.7%、98.6%。N_(2)O排放速率与NO_(3)^(−)、WSN、nirK基因丰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nosZⅠ、nosZⅡ基因丰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铵态氮添加能显著促进毛竹林土壤N_(2)O的排放,其效果高于硝态氮,NH_(4)NO_(3)作为混合氮,外源性NH_(4)^(+)-N、NO_(3)^(−)-N同时输入对土壤N_(2)O排放的促进作用比单独添加NH_(4)^(+)-N、NO_(3)^(−)-N更显著,但并未出现叠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毛竹林 氮素形态 n_(2)o排放通量 水溶性氮 pH nirK基因丰度 nosZⅠ基因丰度 nosZⅡ基因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xNy薄膜结构对气体阻隔性的影响
18
作者 Daisuke Yonekura Katsuhiro Fujikawa +1 位作者 Ri- ichi Murakami 桑利军(编译) 《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 CAS 2011年第2期73-75,共3页
在聚合物表面沉积一层薄膜可以有效阻止氧气和水蒸气的渗透,目前比较常用的阻隔膜为氧化铝薄膜和氧化硅薄膜。氧化铝薄膜具有很好的气体阻隔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氧化硅薄膜也是比较流行的透明包装阻隔材料。近年来随着包装业的发... 在聚合物表面沉积一层薄膜可以有效阻止氧气和水蒸气的渗透,目前比较常用的阻隔膜为氧化铝薄膜和氧化硅薄膜。氧化铝薄膜具有很好的气体阻隔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氧化硅薄膜也是比较流行的透明包装阻隔材料。近年来随着包装业的发展,对包装品阻隔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如要求更长的货架期。然而,目前所应用的氧化物阻隔膜已很难达到这一更高的要求。经研究发现,相对于氧化硅薄膜,类金刚石(DLC)是非常有前景的阻隔材料,特别是氮氧化硅(SiOxNy)薄膜,可以提供更高的阻隔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 膜结构 食品包装 氧化铝 薄膜 水蒸气 聚合物 包装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流化床A-A-O工艺处理焦化废水中试研究 被引量:30
19
作者 杨平 王彬 +2 位作者 石炎福 张初永 陈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085-1088,共4页
Pilot test was made on coking plant wastewater of the Coal Chemical Corp.,Panzhihua Steel Group,China,with the biological fluidized-bed technique and A-A-O syste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total HTR of system w... Pilot test was made on coking plant wastewater of the Coal Chemical Corp.,Panzhihua Steel Group,China,with the biological fluidized-bed technique and A-A-O syste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total HTR of system was 45?h,effluent NH 3-N was 10.33?mg·L -1 ,effluent COD was less than 200?mg·L -1 ,and effluent phenol was 0.13?mg·L -1 .The operation cost is 3.60~4.36?$·(t wastewater)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中试研究 生物流化床 生物脱氮 A-A-o工艺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盐度对不同规格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吴文广 张继红 +3 位作者 高振锟 房景辉 李加琦 刘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4-138,共5页
采用静水法测定了温度和盐度对两种规格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温度、规格均对甲虫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0.05),但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甲虫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没有显著影响(P>0.... 采用静水法测定了温度和盐度对两种规格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温度、规格均对甲虫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0.05),但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甲虫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温度为12-24℃时,甲虫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温度为24℃时,达到最高值。之后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各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明显的下降。在温度为12-28℃条件下,大规格组(A组)甲虫螺的单位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小于小规格组(B组)。当温度为12-28℃时,甲虫螺的氧氮比值O/N比值范围在8.17-17.31之间。温度为20℃和24℃时,各实验组均有最大的O/N比值。温度升至28℃时,O/N比值明显下降。(2)盐度、规格对甲虫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0.05),但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甲虫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盐度为20-30时,两种规格甲虫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盐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盐度为30时,达到最高值。之后随着盐度的继续升高,各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明显的下降。在盐度为20-40条件下,大规格组(A组)甲虫螺的单位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小于小规格组(B组)。当盐度为20-40时,甲虫螺的O/N比值范围在10.80-22.71之间。盐度为30时,各实验组均有最大的氧氮比值,盐度升至35和40时,氧氮比值明显下降。研究表明,甲虫螺生存的最适温度为24℃,最适盐度为30。以期为甲虫螺的人工繁殖以及贝螺混养技术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虫螺 温度 盐度 耗氧率 排氨率 氧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