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埋煤层采动覆岩导水通道分布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37
1
作者 马立强 张东升 +2 位作者 乔京利 王少义 王晔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49-652,共4页
为解决浅埋煤层的保水开采难题,采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浅埋煤层大采高长壁工作面的采动覆岩导水通道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对于典型浅埋煤层,大采高工作面在初次来压至第一次周期来压期间,覆岩导水通道迅速发育至松散含水层底部,工作... 为解决浅埋煤层的保水开采难题,采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浅埋煤层大采高长壁工作面的采动覆岩导水通道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对于典型浅埋煤层,大采高工作面在初次来压至第一次周期来压期间,覆岩导水通道迅速发育至松散含水层底部,工作面后方约2个周期来压距离后,采空区覆岩垮落带以上的覆岩导水通道被逐渐压实闭合,但开切眼处的导水通道不易闭合;对于次浅埋煤层,主关键层初次来压后,导水通道迅速发育至最大高度,但伴随着主关键层约1~2个周期来压后,基本顶至主关键层之间断裂带内的覆岩导水通道可很快被压实闭合。该成果可对浅埋煤层保水防溃采煤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煤层 采动覆岩 导水通道 分布特征 关键层 保水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覆岩空间结构理论的矿压特征分析及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冯飞胜 成云海 +2 位作者 孙振平 田厚强 樊俊鹏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2014年第9期36-41,共6页
基于覆岩空间结构理论,一面采空、两面采空边界条件下覆岩结构称为"O"型和"S"型,结合矿压知识及工程背景的特殊条件,将二者转换过程中覆岩结构定义为"O-S"型。在系统分析三种结构构成、运移规律和应力分... 基于覆岩空间结构理论,一面采空、两面采空边界条件下覆岩结构称为"O"型和"S"型,结合矿压知识及工程背景的特殊条件,将二者转换过程中覆岩结构定义为"O-S"型。在系统分析三种结构构成、运移规律和应力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矿山动力事件进行分析与防治;现场侧向支承压力监测结果显示基于覆岩空间结构理论的结构构成及相关计算相似,现场顶板岩层离层监测结果显示基于覆岩空间结构理论的覆岩运移规律阐述可靠,工作面矿压特征监测结果显示基于覆岩空间结构理论的特厚煤层矿压特征分析与实际发生情况基本一致,研究可为类似条件下矿压特征分析与岩层控制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空间 特厚煤层 边界条件 矿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放工作面覆岩破坏规律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申宝宏 孔庆军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2-44,共3页
综放覆岩破坏规律 ,特别是近松散层开采区的实测数据现在还很少。兖州杨村煤矿采用瞬变电磁法对同一工作面的岩柱厚度大于 69m的深部开采区和岩柱厚度 2 8~ 69m的浅部开采区分别进行了采后覆岩破坏两带高度探测 ,探测结果表明浅部裂缝... 综放覆岩破坏规律 ,特别是近松散层开采区的实测数据现在还很少。兖州杨村煤矿采用瞬变电磁法对同一工作面的岩柱厚度大于 69m的深部开采区和岩柱厚度 2 8~ 69m的浅部开采区分别进行了采后覆岩破坏两带高度探测 ,探测结果表明浅部裂缝带高度比深部降低 1 7%~2 7% ,冒落带高度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法 综放工作面 冒落带 覆岩破坏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不同地质时代煤层瓦斯区域分布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子敏 林又玲 +1 位作者 吕绍林 张瑞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B05期245-250,共6页
通过完成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项目,系统地整理了中国近2000对矿井瓦斯涌出和谋与瓦斯突出资料,划分出88个瓦斯带,研究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时代含煤地层的煤层瓦斯保存和生成条件,结合中国诸含煤地层的成煤条件、地质演... 通过完成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项目,系统地整理了中国近2000对矿井瓦斯涌出和谋与瓦斯突出资料,划分出88个瓦斯带,研究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时代含煤地层的煤层瓦斯保存和生成条件,结合中国诸含煤地层的成煤条件、地质演化历史和煤化作用等,论述了不同时代含煤地层的煤层瓦斯分布特征。其中,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成煤条件较好,深成煤化作用程度较高、盖层厚,是形成中国高瓦斯区。高瓦斯带。高瓦斯矿井的主要煤层。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虽然分布面积广、成煤条件好、资源量居诸含煤地层之首,但由于煤化程度偏低,又加上瓦斯风化带普遍较深,多为低瓦斯矿井和低瓦斯带分布。但在中国西部,大型含谋盆地周边多受逆冲推覆构造控制,对煤层瓦斯保存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煤地层 瓦斯生成条件 高瓦斯矿井 瓦斯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煤柱开采围岩控制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210
5
作者 康红普 张晓 +3 位作者 王东攀 田锦州 伊钟玉 蒋威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44,共29页
我国煤矿无煤柱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已有60多年。综合分析了沿空留巷、沿空掘巷、跨巷开采及采空区布置巷道等无煤柱开采方法及适用条件、围岩控制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沿空留巷方面的主要内容为:不同开采系统的沿空留巷类型、围岩变形与... 我国煤矿无煤柱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已有60多年。综合分析了沿空留巷、沿空掘巷、跨巷开采及采空区布置巷道等无煤柱开采方法及适用条件、围岩控制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沿空留巷方面的主要内容为:不同开采系统的沿空留巷类型、围岩变形与破坏特征;沿空留巷结构力学模型及围岩与支护作用关系;沿空留巷巷内基本支护、巷内加强支护、巷旁支护形式及支护性能;爆破与水力压裂围岩卸压机理及技术;沿空留巷断面优化及维护时间控制;沿空留巷支护设计原则及沿空留巷安全技术。在沿空掘巷方面,论述沿空掘巷的类型及小煤柱尺寸设计方法,分析沿空掘巷围岩结构特征、围岩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介绍跨巷无煤柱开采的类型,分析巷道与采煤工作面底板的垂直距离、工作面边界至巷道的水平距离等参数对跨采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论述在采空区布置巷道的方式:在采空区形成巷道和掘进巷道,分析采空区巷道的应力环境及施工存在的难点。介绍陕西何家塔煤矿支卸组合泵充混凝土支柱沿空留巷、山西野川煤矿泵充钢筋混凝土墙与水平长钻孔水力压裂卸压沿空留巷围岩控制2个应用实例,分析沿空留巷围岩变形控制效果。最后,提出无煤柱开采方法及围岩控制技术的改进意见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煤柱开采 沿空留巷 沿空掘巷 跨巷开采 围岩变形 围岩控制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