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归责原则的适用困境与完善路径
1
作者 秦天宝 段小红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4-177,共14页
《民法典》规定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制度,但其归责原则在无过错责任与过错责任适用上存在学理争议,司法实践亦面临裁判依据适用分歧与裁判逻辑法理分歧等困境。理论与实务的双重抵牾,根源在于责任属性定位模糊、归责原则类型化缺失及公... 《民法典》规定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制度,但其归责原则在无过错责任与过错责任适用上存在学理争议,司法实践亦面临裁判依据适用分歧与裁判逻辑法理分歧等困境。理论与实务的双重抵牾,根源在于责任属性定位模糊、归责原则类型化缺失及公私法协同不足三重缺陷。为此,应基于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特殊公法责任”定位,通过类型化方法解构生态环境致损机理,以原因物质危险性为分类标准,构建二元归责体系——低危原因物质造成的一般生态环境损害适用过错责任;高危原因物质造成的特殊生态环境损害适用无过错责任。建议采取公私法协同确认路径,修订司法解释统一裁判规则,在《生态环境法典》中构建归责原则框架,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细化归责原则并整理高危名录,实现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归责原则的科学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责任 归责原则 类型化 《民法典》 《生态环境法典》 公私法协同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法理学视角下的体系构建与司法实践反思
2
作者 袁伟喆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92-97,122,共7页
生态环境修复责任体系建构需准确厘定生态环境修复概念及法学价值定位、肯定法律对人与自然间关系的调适、考虑环境权的二元属性并兼顾公私利益平衡。在环境司法实践中存在对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性质不明晰、具体损害范围难认定、“一赔了... 生态环境修复责任体系建构需准确厘定生态环境修复概念及法学价值定位、肯定法律对人与自然间关系的调适、考虑环境权的二元属性并兼顾公私利益平衡。在环境司法实践中存在对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性质不明晰、具体损害范围难认定、“一赔了之”的金钱赔偿思路不合理及在具体修复中忽略人与自然的协同关系等问题。应精确明晰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性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明确由修复责任到金钱赔偿的顺次标准,在具体修复过程中从技术层与社会层两方面综合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修复 公私利益 责任性质 顺次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规范构造:要素缺失与补正 被引量:3
3
作者 蒋建湘 赵媛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20,共9页
强制性规定在司法实践中被分为效力性与管理性,这在相当程度上是为防范公法的不当干涉,实现管制与自治的平衡。该概念构造试图仅根据规范意旨将强制性规定一分为二,并对法律行为效力具有不同影响,充斥着公法管制思维,先验地肯定某一社... 强制性规定在司法实践中被分为效力性与管理性,这在相当程度上是为防范公法的不当干涉,实现管制与自治的平衡。该概念构造试图仅根据规范意旨将强制性规定一分为二,并对法律行为效力具有不同影响,充斥着公法管制思维,先验地肯定某一社会公共利益绝对高于所有个人利益,却忽略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多元性以及最终服务于个人利益,而且个人利益也会转化为社会公共利益,应当采取违法行为效力个案具体认定的私法思路。评价法律行为效力不能完全无视私主体主观因素,法律行为无效作为私法上最严厉的惩罚,如果绝对否定主客观相一致将会过度侵犯行为自由。商事营利追求和自由主义等特性也要求对商事交易行为的无效更为慎重。应当避免将合同生效、履行这一私法逻辑推论不当套用到公法规制当中,不顾其对于私法自治干预程度的巨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共利益 个人利益 私人自治 公法管制 私法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私益界分下生态环境侵害惩罚性赔偿的适用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麻昌华 张靖晗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67,共8页
在生态环境侵害领域,我国存在并行的三种制度,分别是私益类的一般环境侵权制度和公益类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以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借助于对环境权本质的探讨,公益类的生态环境侵害问题亦有在民法体系中寻求解决路径的合理性。... 在生态环境侵害领域,我国存在并行的三种制度,分别是私益类的一般环境侵权制度和公益类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以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借助于对环境权本质的探讨,公益类的生态环境侵害问题亦有在民法体系中寻求解决路径的合理性。而惩罚性赔偿作为具备多重功能的民事法律制度,能够助力生态环境侵害制度体系实现其特殊的生态功能及社会效果。同时基于对其适用于公益类案件中理论争议的回应,惩罚性赔偿应作为公私益生态环境侵害问题中的共同规则。但公私益生态环境侵害案件的差异不可忽视,确有必要在公私益区分下对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要件进行不同解释,以合理限制公益类生态环境侵害惩罚性赔偿的适用。具体而言,相较于私益类生态环境侵害,公益类生态环境侵害惩罚性赔偿的行为加重要件应采狭义理解;主观加重要件不应纳入“重大过失”。在结果加重要件上,无论公益类还是私益类,都应重新审视对“严重后果”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侵害 惩罚性赔偿 公益 私益 适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体育赛事数据权益配置的公私协同机制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黄诚胤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2-44,共13页
数字时代体育赛事数据成为了链接体育产业维度最广、影响力最深、创新潜力最大的基础性要素。如何有效配置体育赛事数据相关利害关系主体的权益,是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助力数字体育发展的核心法律命题。当前研究试图在商业秘密、... 数字时代体育赛事数据成为了链接体育产业维度最广、影响力最深、创新潜力最大的基础性要素。如何有效配置体育赛事数据相关利害关系主体的权益,是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助力数字体育发展的核心法律命题。当前研究试图在商业秘密、财产权、准财产权之间寻求体育赛事数据权益形态的法律归属,但每种理论方案都无法涵盖体育赛事数据的外延,例外情形甚多。为此,体育赛事数据权益配置应从私法控制模式强化走向私法控制谦抑。以对自由决策利益和竞争性利益为限定,从而将分享作为体育赛事数据权益配置的原则,将具有合理理由的控制作为公法实施的基础,形成公私协同的体育赛事数据权益配置体系。在私法意义上,体育赛事数据权益以赛事产品数据的已开发利益和赛事事实数据的信息优先利益为内容;在公法意义上,体育赛事数据权益的控制则是以安全保障义务为基础。两种模式可以在体育赛事数据权益登记和“合理使用”制度之上达致公私权益配置的有效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赛事数据 权益配置 确权路径 公私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创设型机制到支撑型机制:数字时代信息财产法律保护的范式转型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浩然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9,共12页
与有体财产不同,信息财产的法律保护机制遵循着秘密—公开信息的二分,仅秘密信息可通过保护对客体的事实控制来保障利益实现,即支撑型机制;公开信息则主要依靠法律创设排他性权利加以保护,即创设型机制。受限于权利法定原则,创设型机制... 与有体财产不同,信息财产的法律保护机制遵循着秘密—公开信息的二分,仅秘密信息可通过保护对客体的事实控制来保障利益实现,即支撑型机制;公开信息则主要依靠法律创设排他性权利加以保护,即创设型机制。受限于权利法定原则,创设型机制需因应技术进步不断作出调整。伴随着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国内主流观点主张在数据之上设立新的排他性权利,美国、日本等国的数据保护实践却选择对支撑型机制进行扩张,基于企业对数据的事实控制建构保护制度,这为信息财产保护提供了新范式。在数字环境下,信息与其含义、主体及物理载体逐渐分离,企业对信息的私力控制范围进一步拓宽,支撑型机制适用范围扩张,且相对于创设型机制更具效率优势,传统秘密—公开信息的二分方式已不再适用。为弥补技术变革环境下法定知识产权僵化和滞后的缺陷,应构建更具包容性和现代性的支撑型机制,在商业秘密制度基础上建立合法控制信息保护制度,对向有限主体提供、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并因此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禁止他人未经许可的获取、利用、公开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财产 知识产权保护 数据要素市场 数据财产权益 商业秘密 秘密—公开二分法 私力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闲置与废弃铁路再利用方案研究
7
作者 邓劼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7-152,共6页
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稳步实施,铁路网络建设不断完善,部分建成年代早、技术标准低的既有铁路被高标准铁路替代,失去了原有的铁路运输功能,线路、场站等设备设施逐渐被闲置或废弃。为充分利用闲置与废弃铁路资源,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以闲置(... 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稳步实施,铁路网络建设不断完善,部分建成年代早、技术标准低的既有铁路被高标准铁路替代,失去了原有的铁路运输功能,线路、场站等设备设施逐渐被闲置或废弃。为充分利用闲置与废弃铁路资源,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以闲置(大部分废弃)的老娄邵线为例,通过调查线路现状、研究区域铁路网络最新规划、综合考虑地方政府与企业诉求、参考国内类似项目研究成果,提出6种再利用方案。研究结论为:结合区域铁路网络规划,经过升级改造,闲置线路可恢复其原有运输功能;基于主城区与卫星城间的客运需求,可利用闲置线路剩余能力开行市域(郊)列车;根据企业生产运输需求,可将废弃线路改造为企业专用线;考虑城市规划建设需要,城区段废弃线路(通道)可改造为城市公共交通通廊;城市(郊)废弃的线路,秉承铁路原有的建筑风格,可打造铁路文化公园;乡村废弃线路,可利用既有的路基、桥隧、场站等改造为乡村道路及农村居民点,推进新农村建设,其余零星土地可改造为农业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闲置与废弃铁路 废弃线路改造 市域(郊)列车 企业专用线 城市公共交通 土地权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各方满意的PPP项目动态调价与补贴模型及实证研究 被引量:36
8
作者 邓小鹏 熊伟 +1 位作者 袁竞峰 李启明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52-1257,共6页
为了解决PPP项目的运营期漫长,在运营期内项目各种因素的影响将会导致价格与补贴的调整问题,设计了一种动态的调价与补贴模型来应对各种可能的项目状况,以期达到参与方的利益平衡.以政府、私营企业、公众三方满意度均衡为目标,通过PPP... 为了解决PPP项目的运营期漫长,在运营期内项目各种因素的影响将会导致价格与补贴的调整问题,设计了一种动态的调价与补贴模型来应对各种可能的项目状况,以期达到参与方的利益平衡.以政府、私营企业、公众三方满意度均衡为目标,通过PPP项目的关键影响因素建构了指标体系,以指标对三方的影响权重为系数,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PPP项目的动态调价与补贴模型,得到了基于三方满意的PPP项目关键目标体系及其内生反馈机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调价和补贴模型的实施步骤,实证研究表明该调价模型的计算简单实用,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符合初始的构想,即三方满意、动态调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P 利益平衡 调价 补贴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儒法公私观简论 被引量:5
9
作者 王长坤 刘宝才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5-70,共6页
先秦儒法公私观讨论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群体与个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他们强调"公义",卫护"公利",一致主张公高于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先秦儒法公私观的理论贡献不同,前者主要在伦理思想领域,... 先秦儒法公私观讨论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群体与个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他们强调"公义",卫护"公利",一致主张公高于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先秦儒法公私观的理论贡献不同,前者主要在伦理思想领域,为道德修养提出了目标,而后者主要在法治思想领域,为法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儒家没有把公与私绝对化,表现了可贵的民本主义思想,而法家的公私观则将公与私绝对对立,最后走向绝对君主专制主义。儒法公私观是以各自的人性论作为理论依据的。儒法崇公抑私的公私观的历史影响具有两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儒家 法家 公私观 人性论 崇公抑私 道德修养 民本主义思想 法治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的共通性——以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为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31
10
作者 吴如巧 雷嘉 郭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7-178,共12页
环境损害案件呈现出公益与私益相互交织的复合性特征,在此情形下同时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将不可避免,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尤为必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在诉讼请求、事实认定、证据证明等方面存在共通性,这一共通性... 环境损害案件呈现出公益与私益相互交织的复合性特征,在此情形下同时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将不可避免,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尤为必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在诉讼请求、事实认定、证据证明等方面存在共通性,这一共通性可在避免矛盾裁判、提升诉讼效率、实现攻防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程序功能。我国现行相关司法解释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共通性方面存在缺陷,有必要在今后的修正与完善中对该缺陷予以修复,以有效实现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二者间的制度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公益诉讼 环境私益诉讼 共通性 司法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的应用及审计重点探讨 被引量:85
11
作者 严晓健 《审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51,共7页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以下简称PPP)模式在世界各国的应用已有较长的一段时间,它具有伙伴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特点。在PPP模式的应用中,需要建立一套恰当的会计核算制度、寻求最优的风险分配方式、组织...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以下简称PPP)模式在世界各国的应用已有较长的一段时间,它具有伙伴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特点。在PPP模式的应用中,需要建立一套恰当的会计核算制度、寻求最优的风险分配方式、组织适当的整合治理安排以及加强对PPP的制度设计和管理,从而对PPP的高效运行实施有效监管。对于审计机关而言,面对PPP的审计环境,应当不断提升审计人员应对该环境所应具备的法律、商业、财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重点关注PPP应用中绩效责任、招投标程序、合同管理以及运行实施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促进PPP的更好应用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利益 风险 审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管理论的发展与证券监管制度完善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34
12
作者 岳彩申 王俊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6-123,共8页
传统监管理论对监管者自身问题的忽视,不仅在理论上留下了缺陷,而且对证券监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也产生了不利影响。监管理论的发展总体上是沿着从公共利益理论逐步向私人利益理论的嬗变展开的,并对证券监管制度的构建与实践产生了明显... 传统监管理论对监管者自身问题的忽视,不仅在理论上留下了缺陷,而且对证券监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也产生了不利影响。监管理论的发展总体上是沿着从公共利益理论逐步向私人利益理论的嬗变展开的,并对证券监管制度的构建与实践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私人利益理论弥补了传统公共利益理论的缺陷,形成对监管制度不同的理论研究进路。中国的证券监管制度一直以公共利益理论为理论基础,存在突出的制度性缺陷。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公共利益理论对于监管制度的解释力明显下降,需要采用比较丰富的私人利益理论解决具体制度的完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管理论 证券监管 公共利益 私人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公共利益”的概念及其民法上的价值——兼评《合同法》第52条之规定 被引量:17
13
作者 冉克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4-338,共5页
公共利益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法律体系所追求的公共利益理念,由国家的任务和国家的基本原则决定,因而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具有相同的含义。公共利益在宪法上的意义主要是限制基本权利以消除其与私人利益的紧张关系,在私法... 公共利益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法律体系所追求的公共利益理念,由国家的任务和国家的基本原则决定,因而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具有相同的含义。公共利益在宪法上的意义主要是限制基本权利以消除其与私人利益的紧张关系,在私法上的意义是透过蕴涵公共利益价值的强制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以及与其含义相同的、目的在于弥补强行法规范的不足的公序良俗条款作为民法上法律行为有效要件,达到限制私法自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利益 国家利益 社会利益 私法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祛魅公共利益:基于“价值——工具”法律利益分类范式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光华 张广浩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2-173,共12页
何谓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在法律利益体系中的地位、角色和边界如何?是一个极具现实重要性,又兼具理论争议性的法学命题与法律适用问题,中外皆然,历久弥新。在传统主流法理学的利益分类理论中,公共利益常常与个体利益、社会利益及国家利益... 何谓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在法律利益体系中的地位、角色和边界如何?是一个极具现实重要性,又兼具理论争议性的法学命题与法律适用问题,中外皆然,历久弥新。在传统主流法理学的利益分类理论中,公共利益常常与个体利益、社会利益及国家利益并列而用。该利益分类理论模式及其制度成果,直接导致公共利益被人为地戴上了一幅普洛透斯(Proteus)面具,使得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应用者困入了具有迷幻色彩的公共利益"罗生门"。在批判继承传统法律利益分类学说的基础上,尝试借助"价值—工具"两层次法律利益分类范式,透过概念辨析和假设检验等方法,对公共利益及其在法律利益体系中的地位、角色和边界进行再解读。作者认为,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是价值形态的利益存在;个体利益、社会利益以及国家利益等则属于工具形态的利益存在。价值形态利益和工具形态利益之间互相映射,但二者不可化约等列。最后,借助部门法语境中的公共利益及其变种形态,验证了"价值—工具"法律利益分类范式,并进一步揭示了法律利益体系中公共利益的具体表现形式。以期为打开长久困扰人们的公共利益"罗生门",提供一把可能的方法论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利益 “价值—工具”分类范式 公共利益 私人利益 个体利益 社会利益 国家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私不分:富人治村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20
15
作者 余彪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24,共8页
近年来富人治村已经成为乡村治理中的典型模式,该模式的深层次实践逻辑就是公私不分。公私不分通常有以私济公和以公济私两种表现形式。富人治村虽然可能短期内给村庄发展带来好处,但从乡村治理的结构上看,其背后的村治逻辑却引发了村... 近年来富人治村已经成为乡村治理中的典型模式,该模式的深层次实践逻辑就是公私不分。公私不分通常有以私济公和以公济私两种表现形式。富人治村虽然可能短期内给村庄发展带来好处,但从乡村治理的结构上看,其背后的村治逻辑却引发了村庄政治的阶层排斥,压缩了基层民主的生长空间,降低了村庄治理的合法性,强化了乡村治理的策略主义化,长远不利于乡村治理的良性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在认识上澄清公和私之间的关系,在行动上进行扎实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人治村 公私不分 以私济公 以公济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利益相关者多方满意的城市交通PPP项目特许价格调整模型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汪文雄 李启明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58,共8页
合理的特许价格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仅从私营机构角度考虑投资者利益对特许价格进行调整缺乏科学性。鉴于此,文章从利益相关者多方满意角度,选取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特许价格调整影响因素,利用遗传算... 合理的特许价格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仅从私营机构角度考虑投资者利益对特许价格进行调整缺乏科学性。鉴于此,文章从利益相关者多方满意角度,选取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特许价格调整影响因素,利用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优势互补原理构建了特许价格调整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某城市地铁PPP项目特许价格调整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基于利益相关者多方满意的遗传优化改进型BP网络模型计算的特许价格调整结果精度较高,该方法科学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 PPP模式 特许价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民营化与教育的准市场制度 被引量:53
17
作者 刘复兴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2-21,共10页
教育民营化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是教育民营化的主要制度安排之一。教育领域中的市场机制应该是一种准市场制度环境,其特征是追求公共教育供给者的多样化,在教育领域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和自由选择机... 教育民营化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是教育民营化的主要制度安排之一。教育领域中的市场机制应该是一种准市场制度环境,其特征是追求公共教育供给者的多样化,在教育领域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和自由选择机制,并保持政府对教育准市场的有力规制。教育的准市场制度环境下,保障教育的公益性需要做出特殊的制度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民营化 准市场制度 教育公益性 制度安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期聚焦:城市规划的权力与制衡——公权与私权博弈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建设 被引量:27
18
作者 张京祥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2,共7页
本文将城市规划建设置于公权与私权博弈的分析框架下.揭示了城市规划建设以公权干预私权的合法性——维护公共利益。同时.文章客观地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面临的公权力异化问题,并指出未来完善城市规划建设行使公权力及其对... 本文将城市规划建设置于公权与私权博弈的分析框架下.揭示了城市规划建设以公权干预私权的合法性——维护公共利益。同时.文章客观地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面临的公权力异化问题,并指出未来完善城市规划建设行使公权力及其对私权领域干预方式的基本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权 私权 公共利益 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安全私人执法研究——以惩罚性赔偿型消费公益诉讼为中心 被引量:34
19
作者 黄忠顺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4-92,共9页
新《食品安全法》全面强化公共执法,但私人执法尚未引起立法者的足够重视。鉴于食品安全私人执法对公共执法具有不可或缺的监督和补充功能,应当从解释论层面强化消费公益诉讼制度建设。惩罚性赔偿型消费公益诉讼具有内部化生产经营者外... 新《食品安全法》全面强化公共执法,但私人执法尚未引起立法者的足够重视。鉴于食品安全私人执法对公共执法具有不可或缺的监督和补充功能,应当从解释论层面强化消费公益诉讼制度建设。惩罚性赔偿型消费公益诉讼具有内部化生产经营者外部成本、内在化消费者私人执法正外部性、利用消费者及其保护组织的隐性收益降低私人执法激励成本等多重价值。为实现惩罚性赔偿型消费公益诉讼的规模效应,消费者得将其损害赔偿请求权概括性移转给具备提起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消费者协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私人执法 消费公益诉讼 惩罚性赔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信息公益诉讼:生成机理、适用困境与路径优化——基于203份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5
20
作者 陈奇伟 聂琳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3期54-63,共10页
现行“双轮治理”模式在面对日趋复杂的个人信息侵权时存在明显的规制错位,主要表现为:“私益救济”客观不能和效果欠佳致使救济乏力,“公法保护”疲态尽显致使保护不力,二者适用场景割裂衍生出制度空白,“公益诉讼”由此介入个人信息... 现行“双轮治理”模式在面对日趋复杂的个人信息侵权时存在明显的规制错位,主要表现为:“私益救济”客观不能和效果欠佳致使救济乏力,“公法保护”疲态尽显致使保护不力,二者适用场景割裂衍生出制度空白,“公益诉讼”由此介入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司法实践中个人信息公益诉讼呈现稳步上升、类型集中和责任多样等特点,同时也具备一定的非规范性,如规则适用缺位、程序适用混乱和结果适用矛盾。为提升公益诉讼实效,需优化制度设计,克服适用障碍:在功能定位上,确立执法权力的优先地位和公益诉讼的补充地位,确定公益保护顺位“行政执法→行政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在主体定位上,根据不同诉讼类型对参与主体开展差异化设计,努力扩大主体范围,拓宽参与渠道;在责任定位上,突出公益责任的威慑功能,通过内部化负外部成本提高违法成本,维护公共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信息 行政公益诉讼 民事公益诉讼 私益救济 公法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