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鹿布氏杆菌25kDa外膜蛋白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表达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乔军 才学鹏 +3 位作者 孟庆玲 景志忠 张艳 贾桂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8-131,135,共5页
目的克隆马鹿布氏杆菌ML分离株25kDa外膜蛋白(Omp25)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方法运用RT-PCR技术从马鹿布氏杆菌分离株中扩增出Omp25基因,将其克隆入pMD18-T中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遗传变异分析,并将目的基因亚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 目的克隆马鹿布氏杆菌ML分离株25kDa外膜蛋白(Omp25)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方法运用RT-PCR技术从马鹿布氏杆菌分离株中扩增出Omp25基因,将其克隆入pMD18-T中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遗传变异分析,并将目的基因亚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8a中诱导表达。结果该基因全长642bp,编码213个氨基酸;其中前2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信号肽。在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中,存在两个跨膜区,但没有潜在的N-联糖基化位点。与GenBank中已经登录的布氏杆菌其他11个分离株相比,马鹿布氏杆菌分离株Omp25基因变异较小,以散在的点突变为主,Omp25基因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9.1%-99.4%和99.2%-99.5%之间。转化重组质粒pETOMP25的大肠杆菌BL21(DE3)在IPTG的诱导下,可表达出具有反应原性的目的蛋白,表达量占菌体蛋白的18.6%。结论马鹿布氏杆菌分离株与流产型布氏杆菌其它分离株Omp25基因同源性很高,可能是一个毒力较强的野毒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鹿布氏杆菌 25kDa外膜蛋白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布鲁氏菌OMP25的原核表达及表达产物的免疫学特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刘艳琴 海岩 吴树清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1年第6期44-47,共4页
目的研究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25的克隆、测序和表达,并对其进行免疫特性检测。方法采用PCR技术对牛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25基因进行了扩增和克隆测序,并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GEX-OMP25。将其转入E.coliBL21,经IPTG诱导表达,用电洗脱... 目的研究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25的克隆、测序和表达,并对其进行免疫特性检测。方法采用PCR技术对牛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25基因进行了扩增和克隆测序,并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GEX-OMP25。将其转入E.coliBL21,经IPTG诱导表达,用电洗脱纯化后获得了高纯度的目的蛋白。纯化后的蛋白与弗氏佐剂乳化后免疫家兔得到了较高效价的抗血清。结论通过ELISA、Western-blotting分析及特异性检测试验,证明目的蛋白不仅具有抗原性且有良好的免疫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产布鲁氏菌 外膜蛋白OMP25 表达 免疫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潜叶蛾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NMP基因的鉴定及特性分析
3
作者 付淑慧 王雪波 +4 位作者 于佳宁 赵哲 赵婉清 史晓晶 张鹤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06-1815,共10页
为探究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SNMP)在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 Meyrick)中的功能,本研究利用BLAST和HMMER方法在番茄潜叶蛾基因组中鉴定SNMP基因,通过RT-PCR扩增获得该基因的cDN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 为探究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SNMP)在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 Meyrick)中的功能,本研究利用BLAST和HMMER方法在番茄潜叶蛾基因组中鉴定SNMP基因,通过RT-PCR扩增获得该基因的cDN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基因结构、理化性质、空间结构和进化关系等分析,并通过qRT-PCR技术检测SNMP基因在番茄潜叶蛾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在番茄潜叶蛾中共鉴定到2个SNMP基因(TabsSNMP1和TabsSNMP2),其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47817、41859 bp,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1572、1560 bp,分别编码523、519个氨基酸;预测的蛋白质分子量分别为58.64、57.94 kDa,等电点分别为7.54、6.72。空间结构分析表明,这2个蛋白质均含有2个跨膜结构域和1个大的胞外环状结构。系统发育树显示,TabsSNMP1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OfurSNMP1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CsupSNMP1亲缘关系较近,而TabsSNMP2与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PgosSNMP2亲缘关系最近。组织表达谱结果表明,TabsSNMP1和TabsSNMP2在雌雄虫触角中高表达,且雄虫触角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雌虫触角,表明二者可能与雄虫识别性信息素有关。本研究结果为番茄潜叶蛾SNMP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感觉神经元膜蛋白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组织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膜蛋白OmpA在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致病性中的功能
4
作者 刘芳园 胡瑞雪 +3 位作者 余芳 侯家昊 于子润 顾泽茂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09,共7页
为探究外膜蛋白A(outer membrane protein A,OmpA)对米尔伊丽莎白菌致病作用的影响,以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FL160902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重组法构建OmpA缺失株△ompA,比较缺失株和野生株的生长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抗血清杀伤能力、对... 为探究外膜蛋白A(outer membrane protein A,OmpA)对米尔伊丽莎白菌致病作用的影响,以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FL160902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重组法构建OmpA缺失株△ompA,比较缺失株和野生株的生长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抗血清杀伤能力、对细胞的黏附能力以及对蛙的致病性差异。结果显示:△ompA的生长能力和抗血清杀伤能力与野生株无显著差异;但与野生株相比,△ompA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加了66%,△ompA对bEnd.3细胞的黏附能力降低了61%;黑斑蛙感染试验显示,△ompA在黑斑蛙血液、脾和脑组织中的载菌量分别为(3.15×10^(8)±0.09×10^(8))、(2.11×10^(8)±0.07×10^(8))和(6.61×10^(8)±0.16×10^(8))copies/g,均显著低于野生株,且△ompA对黑斑蛙的致死率为37%,显著低于野生株的致死率(75%)。上述结果表明,ompA基因缺失不改变米尔伊丽莎白菌的抗血清杀伤能力,但增加了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了菌株的黏附能力,从而降低了该菌对蛙的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尔伊丽莎白菌 基因缺失 外膜蛋白A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黄龙病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31
5
作者 黄丽 苏华楠 +3 位作者 唐科志 黄爱军 周常勇 李中安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21-1126,I0003,共7页
【目的】为了建立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LAMP快速检测方法。【方法】根据黄龙病菌亚洲种外膜蛋白基因,在种属特异保守区域的6个位点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对反应条件和体系进行优化,并通过产物沉淀观察和SYBRGreen I荧光染料显色的方法来快速... 【目的】为了建立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LAMP快速检测方法。【方法】根据黄龙病菌亚洲种外膜蛋白基因,在种属特异保守区域的6个位点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对反应条件和体系进行优化,并通过产物沉淀观察和SYBRGreen I荧光染料显色的方法来快速判读检测结果。同时对田间样品进行了特异性和灵敏度分析试验。【结果】该方法仅需63℃反应70 min即可得到结果,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对柑橘常见病害样品进行LAMP扩增,仅HLB阳性样品扩增产物电泳呈特征性梯状条带。检测灵敏度比常规PCR高100倍,与实时定量PCR相当。在对105份黄龙病田间疑似样品检测中,LAMP阳性检出率为52.4%,常规PCR为37.1%,2种检测方法符合率为84.7%。【结论】建立的黄龙病菌亚洲种LAMP检测方法,快速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为快速检测柑橘黄龙病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 外膜蛋白基因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病性鳗弧菌W-1外膜蛋白ompU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被引量:6
6
作者 杨慧 陈吉祥 +3 位作者 公衍军 李彩风 李筠 杨官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5期105-108,14,共5页
从致病性鳗弧菌W-1基因组DNA扩增并克隆了1 156bp的特异性片段,含有完整的外膜蛋白ompU基因阅读框,由993个核苷酸组成,编码330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与国外已发表的鳗弧菌外膜蛋白基因的序列同源性为100%,与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 从致病性鳗弧菌W-1基因组DNA扩增并克隆了1 156bp的特异性片段,含有完整的外膜蛋白ompU基因阅读框,由993个核苷酸组成,编码330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与国外已发表的鳗弧菌外膜蛋白基因的序列同源性为100%,与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ri)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2%,69%,68%和64%。将该外膜蛋白基因克隆于pBV220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表达蛋白分子量约38kDa,Western blot分析发现表达蛋白能与鳗弧菌外膜蛋白抗体很好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鳗弧菌 外膜蛋白 ompU基因 克隆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膜孔蛋白及β-内酰胺类靶位编码基因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许亚丰 耿先龙 +4 位作者 王春新 陈国千 赵琪 周丽珍 糜祖煌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8-64,共7页
目的研究一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A)J65可能存在的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方法 MDR-ABA J65株分离自2011年12月某三甲医院住院患者痰标本,用gyrA和parC基因PCR扩增、测序和BLA... 目的研究一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A)J65可能存在的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方法 MDR-ABA J65株分离自2011年12月某三甲医院住院患者痰标本,用gyrA和parC基因PCR扩增、测序和BLASTn比对确认菌种。用PCR法分析该菌株的PBP1a、PBP2、CarO和33种A^D类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并对检出的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作了插入序列与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连锁检测。结果 MDR-ABA J65检出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bla TEM-1、bla ADC-62、bla OXA-23、bla OXA-66,插入序列与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连锁检测显示ISaba1-ADC-62和ISaba1-OXA-23为阳性。PBP1a、PBP2和CarO编码基因序列与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株(SDF)相比均存在有义突变,且三维结构同源建模显示,与SDF株PBP1a、PBP2和CarO蛋白分子立体结构有明显差别。结论 MDR-ABA J65对β-内酰胺类耐药机制为PBPs和孔蛋白CarO变异及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异的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Β-内酰胺酶基因 膜孔蛋白 外排泵蛋白 青霉素结合蛋白 多重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菌病多重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晶钰 张三东 +4 位作者 刘红彦 李河林 程媛媛 李宇立 战美娜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9,共5页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布鲁菌(Brucella)omp31、bp26、omp10外膜蛋白基因序列,针对同一种病原,各设计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引物浓度组合,建立了检测布鲁菌472 bp、290 bp、162 bp片段的多重PCR快速检测方法。通过对该方法的特异...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布鲁菌(Brucella)omp31、bp26、omp10外膜蛋白基因序列,针对同一种病原,各设计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引物浓度组合,建立了检测布鲁菌472 bp、290 bp、162 bp片段的多重PCR快速检测方法。通过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从布鲁菌标准菌株中扩增出了特异性的目的片段,而对大肠埃希菌等细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经过对10倍倍比稀释的模板进行检测,多重PCR的敏感度为最低可检出1.1×10-3ng的DNA,在感染布鲁菌病奶牛乳汁模拟标本中最低可检出细菌数为80 cfu/mL。不同人员用该方法重复检测,结果均一致,表明重复性好。应用该方法对88份临床疑似布鲁菌感染的奶牛乳样进行了检测,结果检出17份阳性,阳性检出率约为19.3%。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特异、敏感、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奶牛布鲁菌病的临床检测及流行病学监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菌 外膜蛋白基因 多重PCR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傅爱玲 于翠香 +6 位作者 李希华 王英田 王均玲 周玲 孙丽丽 陈方方 王西艳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49-552,共4页
目的检测分析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全面了解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类耐药机制;方法药敏试验为Kirby-Bauer法、基因检测采用PCR对20株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了22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carO基因检测;结果20株鲍曼不动... 目的检测分析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全面了解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类耐药机制;方法药敏试验为Kirby-Bauer法、基因检测采用PCR对20株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了22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carO基因检测;结果20株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除亚胺培南外,其余药物耐药率均在95%以上、共有TEM、PER、ADC等3种β-内酰胺酶基因呈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5.0.0%(19/20)、25.0%(5/20)、100.0%(20/20)。膜孔蛋白carO基因突变率达100.0%;结论本组MDR-ABA菌多种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与产TEM、PER、ADC等3种β-内酰胺酶相关外,还与膜孔蛋白编码基因carO突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Β-内酰胺酶 膜孔蛋白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Mr26000外膜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被引量:10
10
作者 姜政 黄爱龙 +2 位作者 陶小红 王丕龙 蒲丹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6-379,共4页
目的 构建含幽门螺杆菌 (Hp)Mr 2 6 0 0 0外膜蛋白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 ,并在E .coliBL2 1中表达。方法 用PCR从Hp染色体中 ,扩增Mr 2 6 0 0 0外膜蛋白编码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与pET32a(+)同时经BamHI、HindⅢ双酶切、纯化、连接后 ,... 目的 构建含幽门螺杆菌 (Hp)Mr 2 6 0 0 0外膜蛋白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 ,并在E .coliBL2 1中表达。方法 用PCR从Hp染色体中 ,扩增Mr 2 6 0 0 0外膜蛋白编码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与pET32a(+)同时经BamHI、HindⅢ双酶切、纯化、连接后 ,构建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载体。以含目的基因片段的重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 1(DE30 )并表达。表达产物经纯化后 ,用ELISA法检测其抗原性。结果 经酶切、测序分析表明 ,插入的基因片段为HpMr 2 6 0 0 0的外膜蛋白编码基因 ,与Tomb等的报道相比较 ,有 1.1%的bp发生变异 ,1.5 1%的氨基酸残基改变。经SDS PAGE分析发现 ,融合基因表达的蛋白Mr为 4 6× 10 3 ,可溶性表达产物占细菌总蛋白的 38.96 %。重组蛋白经Ni NTA琼脂糖树脂纯化后 ,其纯度达 95 %以上。ELISA法检测显示 ,该重组蛋白可被Hp阳性患者的血清所识别 ,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结论成功地克隆并表达Mr为 2 6 0 0 0的Hp外膜蛋白编码基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外膜蛋白基因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致病性大肠杆菌外膜蛋白型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于学辉 程安春 +5 位作者 汪铭书 汤承 王远微 王英 岳华 张焕容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4-560,共7页
测定了从我国分离到的130株鸭病原性大肠杆菌外膜蛋白型(Outer membrane protein patterns,OMP型),其中O93、O92、O78和O76优势血清型53株,O46等30个其他血清型分离株77株,这些分离株共产生了4个OMP型,其中OMP-1型81株,占62.3%(81/13... 测定了从我国分离到的130株鸭病原性大肠杆菌外膜蛋白型(Outer membrane protein patterns,OMP型),其中O93、O92、O78和O76优势血清型53株,O46等30个其他血清型分离株77株,这些分离株共产生了4个OMP型,其中OMP-1型81株,占62.3%(81/130),覆盖O93、O92、O78和O76等29个血清型,占85.3%(29/34),为主要的OMP型;根据GenBank中大肠杆菌K-12外膜蛋白A基因(ompA)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从9株优势血清型和1株O46血清型的鸭大肠杆菌中分别扩增得到ompA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发现优势血清型9个菌株的ompA均由1 171个碱基组成,均只有1个大的开放阅读框(ORF),长1 053 bp,编码由350个氨基酸组成的前外膜蛋白A(pro-OmpA),前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信号肽,成熟的OmpA由3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O46菌株的ORF全长1 041 bp,在400-411 bp位缺失了12个碱基,成熟的OmpA由32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10个鸭致病性E.coli的ompA基因核苷酸序列高度同源,相似性达95.8%~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性大肠杆菌 外膜蛋白型 ompA基因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氏气单胞菌吉林分离株外膜蛋白AⅡ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单晓枫 吴同垒 +2 位作者 孟庆峰 王伟利 钱爱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82-1085,共4页
目的克隆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AV)吉林株外膜蛋白AⅡ(OMPAⅡ)基因,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根据维氏气单胞菌已知OMPAⅡ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通过PCR技术扩增OMPAⅡ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阳... 目的克隆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AV)吉林株外膜蛋白AⅡ(OMPAⅡ)基因,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根据维氏气单胞菌已知OMPAⅡ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通过PCR技术扩增OMPAⅡ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阳性重组质粒经PCR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通过BlastN分析维氏气单胞菌OMPAⅡ基因序列与其他菌种OMPAⅡ序列同源性,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同时对维氏气单胞菌OMPAⅡ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克隆基因长1 001bp,与GenBank报道的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5%,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OMPAⅡ蛋白无跨膜区,其N端含有1个信号肽,二级结构以β折叠和β转角为主,有10个区域可能存在B细胞抗原表位。结论成功的克隆维氏气单胞菌OMPAⅡ基因,并对OMPAⅡ蛋白的相关生物信息学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 外膜蛋白AⅡ 克隆 序列分析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肺炎支原体膜蛋白p56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反应原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诚 乔军 +5 位作者 孟庆玲 刘田莉 胡政香 马玉 才学鹏 陈创夫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55-458,共4页
为了分析绵羊肺炎支原体(MO)膜蛋白p56的反应原性,本研究以MO新疆流行株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对p56抗原集中区段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克隆测序,进一步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pET-28a(+)-p56原核表达载体。将重组载体转化... 为了分析绵羊肺炎支原体(MO)膜蛋白p56的反应原性,本研究以MO新疆流行株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对p56抗原集中区段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克隆测序,进一步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pET-28a(+)-p56原核表达载体。将重组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用IPTG对重组菌进行诱导,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达产物。结果表明,SDS-PAGE分析证实表达的重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量为44 kDa;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该重组蛋白可与MO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免疫学反应,证实表达的重组p56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为进一步研发MO检测用抗原奠定了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 膜蛋白 p56基因 克隆 原核表达 反应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外毒素和外膜蛋白双基因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高效表达 被引量:8
14
作者 何鸣筱 叶巧真 +2 位作者 陈诚 谢俊锋 何建国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9-173,共5页
用基因融合方式 ,以嗜水气单胞菌基因组DNA为模板 ,设计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把去除部分毒性活性编码区的细胞毒肠毒素基因 (act)与去除信号肽的外膜蛋白基因 (OmpTS)连接一起 ,两基因之间插入一个link er(Gly4Ser) 3 经BamHⅠ... 用基因融合方式 ,以嗜水气单胞菌基因组DNA为模板 ,设计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把去除部分毒性活性编码区的细胞毒肠毒素基因 (act)与去除信号肽的外膜蛋白基因 (OmpTS)连接一起 ,两基因之间插入一个link er(Gly4Ser) 3 经BamHⅠ和HindⅢ双酶切 ,得到 2 .1kb的双基因融合片段 ,克隆于表达质粒pQE 30中 ,构建了双基因重组表达载体pQE30 /act GS ompTS ,转化大肠杆菌M15 (pREP4 ) ,经IPTG诱导 ,表达出预期大小 (81.0kD)的融合蛋白Act GS OmpTS ,此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 4 2 %。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 ,该蛋白与抗Act兔血清和抗OmpTS兔血清都呈阳性反应 ,表明融合蛋白保留了外毒素和外膜蛋白的反应原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细胞毒肠毒素基因 外膜蛋白基因 融合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号钩端螺旋体lipL21基因改建及其表达产物免疫原性变化和定位 被引量:9
15
作者 罗冬娇 胡野 +1 位作者 Dennin R H 严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58-464,共7页
目的:改建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lipL21基因核苷酸序列以提高表达产量并了解基因改建前后表达产物免疫原性变化,确定外膜脂蛋白LipL21在钩体表面的定位。方法:参照大肠杆菌偏爱密码子设计,合成lipL21基因核苷酸序列并构建其原... 目的:改建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lipL21基因核苷酸序列以提高表达产量并了解基因改建前后表达产物免疫原性变化,确定外膜脂蛋白LipL21在钩体表面的定位。方法:参照大肠杆菌偏爱密码子设计,合成lipL21基因核苷酸序列并构建其原核表达系统。采用SDS—PAGE和BioRad凝胶图象分析系统检测改建前后lipL21基因表达量变化。采用钩体TR/PatocI抗血清为一抗的Westernblot鉴定改建前后两种目的重组蛋白rLipL2ls的免疫反应性,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比较改建前后rLipL21s抗血清对不同钩体血清群的交叉免疫凝集效价变化。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对LipL21进行定位。结果:改建前后lipL21基因表达量分别为细菌总蛋白的8.5%和46.5%。两种rLipL21均能与TR/PatocI抗血清发生免疫结合反应,免疫家兔后均能产生特异性抗体。两种rLipL21兔抗血清对我国15群15型钩体参考标准株MAT效价相近,均为1:80~1:320。LipL21位于钩体外膜表面。结论:LipL21是钩体表面抗原。改建后的lipL21基因可明显提高原核表达产量,其产物可保持良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其抗体具有广泛的交叉免疫凝集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问号/免疫学 钩端螺旋体 问号/遗传学 克隆 分子 细菌外膜蛋白质类/免疫学 细菌外膜蛋白质类/生物合成 重组蛋白质类/免疫学 重组蛋白质类/生物合成 脂蛋白类/免疫学 脂蛋白类/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omp11基因与麦芽糖结合蛋白基因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荣光 段广才 郗园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49-752,共4页
目的 :构建幽门螺杆菌 (H .pylori)外膜蛋白基因 (omp11)与麦芽糖结合蛋白基因融合表达载体 ,并进行诱导表达 ,为幽门螺杆菌疫苗和诊断抗原的筛选奠定基础。方法 :提取H .pylori郑州分离株MEL Hp2 7染色体DNA ,用自行设计的PCR引物 ,从... 目的 :构建幽门螺杆菌 (H .pylori)外膜蛋白基因 (omp11)与麦芽糖结合蛋白基因融合表达载体 ,并进行诱导表达 ,为幽门螺杆菌疫苗和诊断抗原的筛选奠定基础。方法 :提取H .pylori郑州分离株MEL Hp2 7染色体DNA ,用自行设计的PCR引物 ,从染色体DNA上扩增出omp11基因 ,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MAL c2x中 ,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E .coliTB1)。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鉴定 ,对目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用IPTG诱导目的基因表达 ,用SDS PAGE方法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结果 :用PCR方法扩增的omp11基因长度为 5 6 1bp ;经酶切鉴定和测序 ,插入到载体的基因片段与文献报道相一致 ;SDS PAGE的结果显示 ,目的基因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 80 0 0 ,融合蛋白的表达量占全菌总蛋白的 30 %。结论 :作者构建的pMAL c2x与omp11基因重组质粒在E .coliTB1中能够高效表达目的基因 ,该重组质粒的构建为H .pyloriomp11基因的研究建立了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外膜蛋白 omp11 疫苗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铃虫感觉神经元膜蛋白基因克隆和表达 被引量:6
17
作者 苏宏华 王桂荣 +3 位作者 张永军 梁革梅 吴孔明 郭予元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3,共7页
从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触角中克隆了一条全长1690bp的cDNA序列,该序列阅读框全长1572bp,编码523个氨基酸残基,序列中有2个跨膜区,具有昆虫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ensoryneuronmembraneprotein,SNMP)的典型特征。SNMP与已报道的其他昆... 从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触角中克隆了一条全长1690bp的cDNA序列,该序列阅读框全长1572bp,编码523个氨基酸残基,序列中有2个跨膜区,具有昆虫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ensoryneuronmembraneprotein,SNMP)的典型特征。SNMP与已报道的其他昆虫的感觉神经元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半定量RT-PCR研究结果显示,SNMP在棉铃虫中不仅在触角中表达,也在去掉触角的头、足中表达。但是在触角中的表达量最高,在雌雄触角中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在喙、下颚须和下唇须中也有表达。SNMP在卵、蛹和成虫体内也都有表达,但在卵中表达量相对较低。将SNMP编码区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1b中,成功地进行了原核表达,表达出带有6个组氨酸标签的重组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感觉神经元膜蛋白 基因克隆 半定量RT-PCR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氏耶尔森氏菌外膜蛋白ompF基因的分子克隆、生物信息学与免疫原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二龙 秦振阳 +3 位作者 汪开毓 陈德芳 王均 贺扬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34,共11页
为筛选潜在的保护性抗原基因研制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基因工程疫苗,实验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分离自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的Y.ruckeri外膜蛋白omp F基因并对其进行分子克隆,应用相关软件和程序对其核苷酸及氨基... 为筛选潜在的保护性抗原基因研制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基因工程疫苗,实验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分离自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的Y.ruckeri外膜蛋白omp F基因并对其进行分子克隆,应用相关软件和程序对其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进行了omp F蛋白的表达和免疫原性检测。结果显示,omp F基因全长1 095 bp(Gen Bank登录号KP159420),包含一个编码364个氨基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其氨基酸序列具有极高保守性,与Y.ruckeri外膜穿孔蛋白omp F(Gen Bank登录号ADK27779.1)亲缘关系最近,序列一致性为99.2%,进化树聚为一支;具有1个革兰氏阴性菌穿孔蛋白保守结构域,存在1个信号肽和1个跨膜区,是一种跨膜蛋白;具有12个与免疫相关的抗原决定簇区域。SDS-PAGE分析发现该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在沉淀,经Western-bolt显示omp F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以上结果表明omp F基因可作为Y.ruckeri基因工程疫苗的候选抗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氏耶尔森氏菌 外膜蛋白 ompF基因 分子克隆 生物信息学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蛋白H的表达与纯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胡旭 梁宏儒 +6 位作者 姜东君 赵达 高佳滨 陈为宏 尹辉 乔波 朱战波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8-41,共4页
试验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蛋白H(OmpH)基因进行克隆、鉴定,并在原核系统中表达。以多杀性巴氏杆菌(CVCC448)强毒株基因组为模板,扩增OmpH基因,连接T载体,经测序鉴定正确后与表达载体pET-28a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OmpH-pET28a,将此重组质... 试验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蛋白H(OmpH)基因进行克隆、鉴定,并在原核系统中表达。以多杀性巴氏杆菌(CVCC448)强毒株基因组为模板,扩增OmpH基因,连接T载体,经测序鉴定正确后与表达载体pET-28a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OmpH-pET28a,将此重组质粒转化入表达宿主E.coli BL21菌株内,抽提质粒,酶切鉴定正确后对转化菌株以IPTG进行诱导,表达产物通过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之后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OmpH基因的编码区为978bp,编码326个氨基酸残基,融合蛋白分子质量约为37ku。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OmpH可与鼠抗多杀性巴氏杆菌全菌体多抗血清反应得到清晰的目的条带,表明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多杀性巴氏杆菌OmpH基因的成功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免疫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 外膜蛋白H 克隆 表达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藻弧菌HY9901外膜蛋白OmpH的基因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泽军 庞欢瑛 +2 位作者 丁燏 简纪常 吴灶和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6-122,共7页
根据已发表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全基因组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PCR扩增溶藻弧菌HY9901株外膜蛋白OmpH的全长基因。结果显示,该基因(GenBank登录号:JX855924)全长573 bp,共编码190个氨基酸残基。根据推导的氨基酸序列预测... 根据已发表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全基因组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PCR扩增溶藻弧菌HY9901株外膜蛋白OmpH的全长基因。结果显示,该基因(GenBank登录号:JX855924)全长573 bp,共编码190个氨基酸残基。根据推导的氨基酸序列预测其分子量约为21.1 kD,等电点为9.02。SignalP 4.0、TMHMM Server 2.0和SofiBerry-Psite预测结果显示,OmpH不存在信号肽与跨膜区,含有1个N-糖基化位点,6个磷酸化位点,1个内质网靶信号位点以及3个微体C末端靶信号位点。利用MAGE5.0软件,以邻位相连法构建OmpH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溶藻弧菌OmpH与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等有较近亲缘关系。采用多种参数成功预测了OmpH可能的B细胞抗原优势表位,分别是第5-10、106-110、120-125、158-163和175-180区段。利用SWISS-MODEL软件,模拟了OmpH亚基三维结构模型,且与其同源蛋白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Skp蛋白有相似构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基因克隆 OmpH基因 外膜蛋白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