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气候异常与东海赤潮发生频次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徐丽丽 龚茂珣 +2 位作者 徐婷婷 郑晓琴 吕忻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4,共7页
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利用东海区20年的赤潮实况资料以及EAR-40海洋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分析赤潮年际变化规律,重点研究赤潮发生频次与厄尔尼诺年份的相关关系,得出厄尔尼诺次年赤潮发生次数偏多的结论。同时探讨了东亚季风的年际变化及... 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利用东海区20年的赤潮实况资料以及EAR-40海洋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分析赤潮年际变化规律,重点研究赤潮发生频次与厄尔尼诺年份的相关关系,得出厄尔尼诺次年赤潮发生次数偏多的结论。同时探讨了东亚季风的年际变化及异常对东海赤潮的影响,尤其是东海近海对于气候异常的响应主要表现在近地层大气辐散能力增强,且大值区集中在长江口以南至台湾海峡海域,正与赤潮发生次数剧增的时间和海区相吻合。本文讨论了大尺度的气候异常对东海赤潮的影响,为赤潮的年度预测研究工作提供分析依据,也为赤潮的监测和预警报工作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相互作用 赤潮发生频次 东亚季风 气候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冷空气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6
2
作者 黄焕卿 韩雪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75,共7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整编的中国194站1951年1月1日—2003年5月31日逐日气温资料,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出了东亚地区不同强度冷空气的变化趋势;文中将冷空气入侵我国的3条主要路径进行了定义,明确了每年不同路径发生的次数,并...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整编的中国194站1951年1月1日—2003年5月31日逐日气温资料,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出了东亚地区不同强度冷空气的变化趋势;文中将冷空气入侵我国的3条主要路径进行了定义,明确了每年不同路径发生的次数,并得出不同路径的气候特征。结果发现:全国大部中强冷空气和寒潮年发生次数呈减少趋势,但少部分地区出现中强冷空气年发生次数增多趋势。就路径而言,西路冷空气年发生次数同比中、东两路减少趋势明显;就季节而言,冬季冷空气发生次数同比秋、春两季减少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冷空气 路径 气候特征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宪之教授之气象灾害研究成果及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曾中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9-577,共9页
李宪之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他年轻时(1927—1930年)参加了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在青海亲历了一次强大寒潮的侵袭,对其一生有重要的影响。1930—1936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和工作。1934年获博士学位,1936年回国。历任清华大... 李宪之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他年轻时(1927—1930年)参加了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在青海亲历了一次强大寒潮的侵袭,对其一生有重要的影响。1930—1936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和工作。1934年获博士学位,1936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及北京大学教授。李宪之先生一生从事气象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有许多开创性的工作。1934—1936年先后发表了《东亚寒潮侵袭的研究》和《台风的研究》,发现东亚寒潮可以穿越赤道,到达南半球并在那里引发降温与降水,同时提出了南半球澳洲大陆寒潮的爆发可以越过赤道在西北太平洋引发台风的生成。晚年又提出了“宏观系统”的概念,指出中国大陆特大暴雨的发生主要与来自南半球的天气系统有着重要的联系,从而提出了对中国特大暴雨及洪涝灾害可以进行监测与预测的理论。本文综合介绍了他在气象灾害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成果以及对气象科学研究的影响与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 东亚寒潮侵袭 台风生成 半球间宏观系统 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