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61篇文章
< 1 2 2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 of precursor criterion of coal dynamic instability from energy perspective
1
作者 BAI Yun GAO Feng +4 位作者 LUO Ning ZHANG Zhi-zhen XING Yan SU Shan-jie HOU P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3期919-933,共15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ns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disasters resulting from disruption caused by extracting resources underground. Utilizing the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SHPB) system, the dynamic ...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ns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disasters resulting from disruption caused by extracting resources underground. Utilizing the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SHPB) system, the dynamic response mechanism of coal energy evolution is examined, and the energy instability criterion is established. The validity of the instability criterion is explored from the standpoint of damage progress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energy conversion mechanism undergoes a fundamental alternation under impact disturbance. Moreover, the energy release rate as well as the energy dissipation rate undergo comparable changes across distinct levels of impact disturbanc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energy release rate and the energy dissipation rate (DRD) increases as coal mass deformation grows. Prior to coal facing instability and failure, the DRD experienced an inflection point followed by a sharp decrease.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discussion on the damage evolution,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significance of DRD remains clear, which can essentially describe the whole impact loading process.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inflection point appears and DRD subsequently suddenly decreases can be employed as the energy criterion prior to the failure of instability. Furthermore, this paper provides significant reference for the prediction of dynamic instability of coal under dynamic disturb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disasters energy evolution precursor criterion of instability damage evolution DR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riation of Out-of-Plane Constraint and Its Effects on Fracture
2
作者 Fei Xu Yulong Li Wanlin Guo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2期212-216,共5页
The limitations of using one-parameter to describe the crack-tip fields have prompted investigators to consider better descriptions of the crack tip fields. The two-parameter descriptions, such as J-Q theory, have bee... The limitations of using one-parameter to describe the crack-tip fields have prompted investigators to consider better descriptions of the crack tip fields. The two-parameter descriptions, such as J-Q theory, have been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But u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plane strain and three-dimensional problem, the effects of the out-of-plane stress can not be neglected In this paper, effects of the in-plane constraint as well as the out-of-plane constraint are studied by aid of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on the plane strain condition. It is obvious that both the in-plane constraint (Q factor) and the out-of-plane constraint (Tz = σzz/(σxx + σyy) ) affect the crack tip fields.Several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out-of-plane constraint are described out based 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a three-parameter formulation is proposed, in which both the in-plane constraint and the out-of-plane constraint are considered. Comparing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FEM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three-parameter description can provide a better prediction near the crack t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PLANE CONSTRAINT out-of-plane CONSTRAINT three-parameter formulation CRACK TIP field ELASTIC-PLAST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nsient out-of-plane distortion of multi-pass fillet welded tube to pipe T-joints
3
作者 R.Vetriselvan K.Devakumaran +1 位作者 P.Sathiya G.Ravichandra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77-85,共9页
The out-of-plane distortion induced in a multi-pass circumferential fillet welding of tube to pipe under different weld sequences and directions was studied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 based Sysweld software and ... The out-of-plane distortion induced in a multi-pass circumferential fillet welding of tube to pipe under different weld sequences and directions was studied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 based Sysweld software and verified experimentally. The FEM analyses consisted of thermal and mechanical analyses.Thermal analysis was validated with experimental transient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In the mechanical analysis, three different weld sequences and directions were considered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out-of-plane distortion in the tube to pipe T-joints. It was learnt that the welding direction plays a major role in minimizing the out-of-plane distortion. Further, during circumferential fillet welding of the tube to pipe component, the out-of-plane distortion generated in the x direction was primarily influenced by heat input due to the start and stop points, whereas the distortion in the z direction was influenced by time lag and welding direction. The FEM predicted distortion was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and the mechanism of out-of-plane distortion was confi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PASS welds FEM Temperature field out-of-plane DISTORTION TUBE to PIPE T-JOINTS Circumferential wel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elastic Kelvin-Helmholtz instability in explosive weldings
4
作者 Yuanbo Sun Jianning Gou +5 位作者 Cheng Wang Qiang Zhou Rui Liu Pengwan Chen Tonghui Yang Xiang Zha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21-528,共8页
By considering the joint effects of the Kelvin-Helmholtz(KH) and Rayleigh-Taylor(RT) instabilitie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wavy patterns that occur in explosive welding. It is assumed that the el... By considering the joint effects of the Kelvin-Helmholtz(KH) and Rayleigh-Taylor(RT) instabilitie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wavy patterns that occur in explosive welding. It is assumed that the elasticity of the material at the interface effectively determines the wavelength, because explosive welding is basically a solid-state welding process. To this end, an analytical model of elastic hydrodynamic instabilities is proposed, and the most unstable mode is selected in the solid phase. Similar approach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study the interfacial behavior of solid metals in high-energy-density physics. By comparing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resul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mal softening,which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shear modulus, is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for successful welding. The thermal softening is verified by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due to the impacting and sliding of the flyer and base plates, and som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are qualitatively validated.In summary,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he KH and RT instabilities in solids determines the wavy morphology, and our theoretical results are in good qualitative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observ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losive welding Hydrodynamic instabilities ELASTI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resolution reconstruction of the ablative RT instability flowfield via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5
作者 Xia Zhiyang Kuang Yuanyuan +1 位作者 Lu Yan Yang Ming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2-49,共8页
High-resolution flow field data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s in meteorology,aerospace engineering,high-energy physics and other fields.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two main ways to obtain high-resolution fl... High-resolution flow field data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s in meteorology,aerospace engineering,high-energy physics and other fields.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two main ways to obtain high-resolution flow field data,while the high experiment cost and computing resources for simulation hinder the specificanalysis of flow field evolu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eep learning technology,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areused to achieve high-resolution reconstruction of the flow field.In this paper,an ordinary convolutional neuralnetwork and a multi-time-pat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are established for the ablative Rayleigh-Taylorinstability.These two methods can reconstruct the high-resolution flow field in just a few seconds,and further greatlyenrich the application of high-resolution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fluid instability.Compared with the ordinary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the multi-time-pat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model has smaller error and canrestore more details of the flow field.The influence of low-resolution flow field data obtained by the two poolingmethods on the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model is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ablative Rayleigh-Taylor instability high-resolutionreconstruction multi-time-path poo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means算法的聚类个数确定方法改进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丙参 王国长 魏艳华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9-64,共6页
文章基于k-means算法探讨了最优聚类个数k*的确定方法:第一类是统计量方法;第二类是聚类算法不稳定性方法,即基于两次聚类结果间的距离,利用交叉验证、随机抽样取交集、自助法来构建聚类算法估计不稳定性指标,并根据投票、最小化均值方... 文章基于k-means算法探讨了最优聚类个数k*的确定方法:第一类是统计量方法;第二类是聚类算法不稳定性方法,即基于两次聚类结果间的距离,利用交叉验证、随机抽样取交集、自助法来构建聚类算法估计不稳定性指标,并根据投票、最小化均值方法确定k^(*)。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给定k^(*)的情况下,聚类结果与标签的距离或相似度可作为评价聚类结果的指标,为聚类算法评价提供了新的借鉴;基于k-means算法确定k^(*)的前提是数据集根据欧氏距离可明显分为几簇,相对而言,聚类算法不稳定性方法优于统计量方法;对于不稳定性指标,交叉验证估计方法与随机抽样取交集估计方法对抽样个数稳健,抽样个数依次建议略少于样本容量的1/3、80%;自助抽样估计方法由于利用了全部样本,因此效率更高;4种不稳定性指标没有显著差异,投票与最小化均值方法也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MEANS算法 聚类个数 统计量 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影响下坚硬岩桥型断层活化与储能演变规律 被引量:1
7
作者 吕进国 韩文鹤 +3 位作者 张学朋 彭意胜 潘一山 代连朋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2-916,共15页
断层阻滑结构的存在会改变断层能量积聚与滑移行为规律,导致断层活化失稳机理与以往存在较大差异。为研究采动影响下坚硬岩桥型断层活化及储能的演化规律,理论分析了含坚硬岩桥型阻滑结构的断层活化条件;采用物理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开... 断层阻滑结构的存在会改变断层能量积聚与滑移行为规律,导致断层活化失稳机理与以往存在较大差异。为研究采动影响下坚硬岩桥型断层活化及储能的演化规律,理论分析了含坚硬岩桥型阻滑结构的断层活化条件;采用物理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开采扰动下含坚硬岩桥断层的滑移规律,分析了含坚硬岩桥与无阻滑结构的断层活化差异特征,研究了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含坚硬岩桥与无阻滑结构的断层带正、剪应力变化特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临近断层开采过程中含坚硬岩桥与无阻滑结构的断层带应力分布与能量积聚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扰动下含坚硬岩桥的断层呈现了更强的非均匀性滑移,但断层的滑移量明显减小,活化程度降低,坚硬岩桥可增加断层的稳定性,其稳定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断层面黏聚力的增加;靠近工作面的坚硬岩桥应力集中程度最高,最易发生剪切破坏,但在一定程度上坚硬岩桥会分散应力集中带;对于无阻滑的断层带,其弹性应变能密度随靠近断层开采而逐步增高,但增加幅度有限,且弹性应变能密度峰值始终呈现在工作面前方区域;而坚硬岩桥的存在改变了断层带能量的分布规律,其应变能密度峰值主要聚集在坚硬岩桥与断层带接触处位置。越靠近岩桥的断层带,其滑移挤压程度越高,能量积聚程度也越高;含坚硬岩桥的断层能量积聚程度远大于无阻滑结构断层,阻滑结构可大幅度提升断层带储能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滑结构 坚硬岩桥 应变能 断层活化 失稳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式新能源并网稳定性问题分析与控制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勇 常樊睿 +3 位作者 彭衍建 王绍阳 张曦壬 曹一家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43-1559,共17页
发展新能源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因其地形特征多采用分散式的新能源开发模式。但分散式新能源通常处于网架结构薄弱地区,工业负荷接入周边,加之其自身显著的电力电子... 发展新能源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因其地形特征多采用分散式的新能源开发模式。但分散式新能源通常处于网架结构薄弱地区,工业负荷接入周边,加之其自身显著的电力电子特性,并网后会给电力系统带来复杂的稳定控制难题。为此,针对分散式新能源并网稳定性问题的机理分析与控制方法进行综述,从多时间尺度的角度归纳了谐波、电压、暂态同步以及频率等方面不同类型的稳定性问题,并总结了中国新能源并网的相关标准;进一步分析了复杂并网稳定性问题的产生原因,阐述并比较了各类稳定性控制方法的原理、优缺点等;最后结合新型储能与人工智能算法的发展趋势,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式新能源 谐波 高/低电压穿越 暂态同步失稳 频率越限 电压抬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M–BBD的复合煤岩冲击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解北京 栾铮 +3 位作者 李恒 武博文 李晓旭 程昌昊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23,共15页
深部煤岩体及煤岩组合承载结构的整体失稳是诱发矿井煤岩动力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究复合煤岩的动力学响应行为,首先借助?50 mm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系统,对复合煤岩开展冲击加载试验,探究应变率A(50~350 s-1)、侧向围压B(4~16 MPa... 深部煤岩体及煤岩组合承载结构的整体失稳是诱发矿井煤岩动力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究复合煤岩的动力学响应行为,首先借助?50 mm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系统,对复合煤岩开展冲击加载试验,探究应变率A(50~350 s-1)、侧向围压B(4~16 MPa)、来压比C(1~4)的影响;其次,借助Design Expert12软件,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曲面试验方案,探究单一因素及因素交互作用对动抗压强度σ、能耗率k的影响;最后,基于叠加理论、Weibull分布等,构建叠加损伤本构模型。结果表明:(1)复合煤岩的力学特性受单因素及因素交互作用影响显著;单因素对σ、k影响:A>C>B;因素交互对σ影响:AC>AB>BC;因素交互对k影响:AB>AC>BC。(2)复合煤岩中煤组分以剪切破坏为主,宏观裂纹易发育至岩组分比例较低的区域,且三元复合煤岩的强度分布呈区域分布特征。其中,复合煤岩强度规律从小到大依次为煤组分–非交界面区域、煤组分–交界面区域、低组分–岩交界面区域、低组分–岩非交界面区域、高组分–岩交界面区域、高组分–岩非交界面区域。(3)构建的损伤本构模型可表征复合煤岩体的动力响应关系,其中理论与试验曲线拟合系数R2≥0.97。研究结果为探究采动阶段工作面的动静载叠加现象、灾害防控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煤岩 响应面法 SHPB 破坏失稳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函数的自适应谱聚类与聚类个数确定方法
10
作者 王丙参 魏艳华 李旭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9-54,共6页
文章先比较了不同核函数对谱聚类(SC)的影响,根据k近邻思想构建三种自适应SC,并根据拉普拉斯矩阵特征值构建聚类个数k^(*)的差分确定法;然后构建聚类-KNN算法,利用它的不稳定性确定k^(*)。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核函数SC适应范围广,在合适... 文章先比较了不同核函数对谱聚类(SC)的影响,根据k近邻思想构建三种自适应SC,并根据拉普拉斯矩阵特征值构建聚类个数k^(*)的差分确定法;然后构建聚类-KNN算法,利用它的不稳定性确定k^(*)。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核函数SC适应范围广,在合适的核函数下,对非凸数据集有效,且推荐使用高斯核;高斯核受全局参数影响显著,三类自适应SC对近邻参数稳健;基于聚类-KNN算法的不稳定性确定k^(*)比统计量方法适应范围更广,对于非凸数据集,基础聚类算法建议选取核函数谱聚类;随机抽样方法对抽样个数m稳健,当m占比较高时,它近似于自助抽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函数 谱聚类 聚类个数 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侧一次锋后极端暴雨成因分析
11
作者 伏晶 段海霞 +3 位作者 傅朝 李晨蕊 沙宏娥 宋兴宇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0-876,共17页
2022年8月13-14日青藏高原东北侧甘肃榆中地区出现极端暴雨事件,日降水量达130.6 mm,最大小时降水量36.6 mm,突破了该地区历史极值,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地面分钟级气象观测以及高空观测、兰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及欧... 2022年8月13-14日青藏高原东北侧甘肃榆中地区出现极端暴雨事件,日降水量达130.6 mm,最大小时降水量36.6 mm,突破了该地区历史极值,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地面分钟级气象观测以及高空观测、兰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CMWF Reanalysis v5,ERA5)等资料,通过分析此次极端暴雨中两个强降水阶段的观测特征、环境条件、地形影响和不稳定机制等。结果表明:(1)暴雨由西风带短波槽带来的弱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外围的暖湿空气在陇中地区交汇引起,700 hPa切变线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地面冷锋提供了触发条件。(2)暴雨过程雷达反射率因子表现为持久的强回波并伴有“后向传播”特征,存在低空急流和明显的辐合,在第二阶段冷锋后部回波顶高和第一阶段相当,但是范围更大,且结构更为紧密,对流云发展更加旺盛。(3)此次暴雨水汽条件充沛,第一阶段低层强烈辐合、上升运动以及较高的对流有效位能,存在显著的对流不稳定,第二阶段的上升运动有所减弱,对流有效位能为0,动力及对流不稳定条件弱。(4)冷锋斜压锋生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第一阶段降水的主要触发机制。冷锋过境后,第二阶段降水由地形、锋生次级环流及不稳定等共同作用形成。由于夏季冷锋后强降水在青藏高原东北侧地区并不常见,在业务中容易形成该类暴雨的漏报。因此,需要加强对此类过程的监测和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锋后降水 地形作用 不稳定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地压扰动响应失稳理论并行计算 被引量:1
12
作者 潘一山 王学滨 +1 位作者 郑一方 陈双印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1,共11页
目前,冲击地压理论研究已经完成了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转变。巷道围岩临界应力计算是巷道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依据。鉴于冲击地压问题的极度复杂性,在理论上继续取得突破极为困难。基于理论公式的巷道围岩临界应力计算,无法考虑更复杂... 目前,冲击地压理论研究已经完成了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转变。巷道围岩临界应力计算是巷道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依据。鉴于冲击地压问题的极度复杂性,在理论上继续取得突破极为困难。基于理论公式的巷道围岩临界应力计算,无法考虑更复杂的实际情况,例如非圆形巷道、非静水压力和复杂岩层结构。冲击地压理论和数值计算相结合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能使冲击地压理论进一步走向实际应用,这是极有价值的发展方向。这方面研究成果的成功取得依赖于数值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将当今较先进的岩层运动并行计算系统StrataKing(一种自主开发的以拉格朗日元与离散元耦合方法为基础的非线性断裂力学GPU并行计算方法)与冲击地压扰动响应失稳理论相结合,首次提出了圆形巷道扰动响应失稳理论的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的思想是将非线性断裂力学数值分析方法中的Ⅱ型断裂能设定为中间变量,从而建立了静水压力条件下圆形巷道围岩临界应力与冲击能指数之间的关系。为了获取冲击能指数的数值解,采用了仅出现一个剪切面的理想岩样进行单轴压缩数值试验,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应力-应变曲线峰后倾向于直线部分斜率的影响。对于高角度剪切破裂,提出了将非标准岩样的计算结果转换成标准岩样的结果的折算方法。折算后冲击能指数的范围为0.17~13.52,位于全国131个冲击地压矿井的调研数据之内。巷道围岩临界应力的计算结果是理论结果的0.4~2.5倍,这与针对全国20个冲击地压矿井的调研数据(临界应力的修正系数普遍大于1,甚至接近8)定性相符,从局部化破坏围岩比均匀破坏围岩的承载力高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冲击地压与局部化的关系过去有讨论,扰动响应失稳理论与局部化过去并无关系。通过局部化,扰动响应失稳理论与冲击地压之间在破坏机理上产生了密切的关联。StrataKing可为冲击地压矿井巷道安全性评价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定量分析 扰动响应失稳理论 冲击能指数 局部化 并行计算 临界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混水塔爆破参数的安全校核及数值模拟验证分析
13
作者 刘涛 李洪伟 +4 位作者 刘伟 梁昊 吴延梦 黄昕旭 储亚坤 《工程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1,共8页
为实现复杂环境下38 m高配筋率钢混水塔的拆除爆破,充分考虑了水塔筒体直径小、筒壁薄、配筋率高、水塔底部结构复杂且不对称的结构特点,利用水塔原有门洞沿倒塌中心线设计对称卸荷槽、定向窗,爆破切口设计为圆心角230°、切口高度1... 为实现复杂环境下38 m高配筋率钢混水塔的拆除爆破,充分考虑了水塔筒体直径小、筒壁薄、配筋率高、水塔底部结构复杂且不对称的结构特点,利用水塔原有门洞沿倒塌中心线设计对称卸荷槽、定向窗,爆破切口设计为圆心角230°、切口高度1.5 m的正梯形切口,运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水塔倒塌失稳进行安全校核,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的弯矩破坏准则对水塔倒塌失稳进行验算并运用ANSYS/LS-DYNA软件对水塔倒塌进行数值模拟,验证水塔爆破后在塑性角形成前不会发生下坐和后坐,确保了水塔可以顺利倒塌失稳并且定向倾倒,水塔实际倒塌过程与模拟倒塌过程一致,验证了爆破参数的安全性与数值模拟的实用性,可以为同类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除爆破 数值模拟 高配筋率钢混水塔 倒塌失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斯基的“偏差放大机制”在我国是否存在?——基于地级市数据的实证研究
14
作者 李宝伟 董陆君 张云 《南开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9-286,共18页
本文在明斯基金融不稳定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能够进行实证研究明斯基“偏差放大机制”的分析框架,进而采用我国291个地级市数据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分析中国是否存在“偏差放大机制”,以及杠杆率和金融不稳定的关系。... 本文在明斯基金融不稳定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能够进行实证研究明斯基“偏差放大机制”的分析框架,进而采用我国291个地级市数据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分析中国是否存在“偏差放大机制”,以及杠杆率和金融不稳定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级市层面存在杠杆率和产出之间相互扩大的“偏差放大机制”,同时企业杠杆率提高加剧了金融的不稳定倾向。本文的研究结果说明,为确保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金融系统的稳健运行,需要稳定杠杆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差放大机制 金融不稳定 杠杆率 面板向量自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客机翼尖涡不稳定性及其模态特征研究综述
15
作者 向阳 吴奕铭 +2 位作者 陈炫羽 程泽鹏 刘洪 《空气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94,I0002,共34页
翼尖涡是客机尾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会产生诱导阻力影响飞机的经济性,同时还会带来尾迹遭遇问题进而影响到后续飞机的安全性。随着数值模拟和实验技术的提升,对翼尖涡结构特征、动力学特征、不稳定性发展、演变规律等现象和机理的认... 翼尖涡是客机尾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会产生诱导阻力影响飞机的经济性,同时还会带来尾迹遭遇问题进而影响到后续飞机的安全性。随着数值模拟和实验技术的提升,对翼尖涡结构特征、动力学特征、不稳定性发展、演变规律等现象和机理的认知不断加深,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近些年,随着不稳定性理论和模态解析方法的发展,研究者针对翼尖涡的不稳定性及其模态特征开展研究,试图揭示翼尖涡不稳定性演变的规律及机制,并期望能建立一种基于不稳定性的流动策略,从而实现对翼尖涡失稳衰减的最优化控制。本文对飞机翼尖涡不稳定性及其模态特征的研究展开综述,首先介绍翼尖涡的不稳定性特征,然后比较典型模态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而分析翼尖涡不稳定性及其模态结构特征,最后讨论翼尖涡不稳定性模态分析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客机 翼尖涡 模态分解 涡不稳定性 流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界面流动的激波管实验研究进展
16
作者 司廷 王何 罗喜胜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83-1794,共12页
激波诱导流体界面不稳定性广泛存在于惯性约束核聚变、高超声速科技等重大工程中,在涡动力学、流动稳定性、湍流形成机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相关研究的挑战性主要源于:一方面,激波作为传播速度大于声速的强间断扰动波,其前后流... 激波诱导流体界面不稳定性广泛存在于惯性约束核聚变、高超声速科技等重大工程中,在涡动力学、流动稳定性、湍流形成机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相关研究的挑战性主要源于:一方面,激波作为传播速度大于声速的强间断扰动波,其前后流场的速度、温度、压力等物理参数存在突变;另一方面,流体界面是流动复杂性的重要来源,界面处的物理量间断显著加剧流动结构和形态的变化.已有研究表明,激波管在高速界面流动问题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得到高时空分辨率的实验图像和可靠的基础数据.基于此,首先回顾了激波管中汇聚激波的可控生成原理与方法,分别介绍了水平和竖直环形同轴激波管、半环形汇聚激波管、圆锥形汇聚激波管以及楔形汇聚激波管的设备结构和特点.汇报了强激波诱导高速界面流动实验技术和流动机理方面的最新进展,给出了激波管连续光滑弯曲管道壁面设计的理论方法和逆向设计思路,实验验证了高强度激波管实验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并获得了激波传播过程中的完整波系演化与界面结构发展的时序数据,阐明了激波接近效应和二次压缩效应等对扰动非线性演化的作用机制.最后,对高速界面流动实验研究面临的关键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管 高速界面流动 汇聚激波 失稳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管模型的流动扰动数值表征及流弹失稳预测
17
作者 冯志鹏 齐欢欢 蔡逢春 《计算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2-328,共7页
为了提升流管模型的预测能力和适用范围,获得能定量表征其众多流动扰动参数的通用方法,通过理论推导建立经典流管模型的动力学方程,基于二维流固耦合模拟发展流动扰动参数辨识方法,研究流管的面积分布、速度分布、压力分布(均包括稳态... 为了提升流管模型的预测能力和适用范围,获得能定量表征其众多流动扰动参数的通用方法,通过理论推导建立经典流管模型的动力学方程,基于二维流固耦合模拟发展流动扰动参数辨识方法,研究流管的面积分布、速度分布、压力分布(均包括稳态项、相位差、扰动项)规律,然后以相位差函数为例,将其数学表达式作为流管模型的基本输入参数进行集成,预测管束结构的流弹失稳行为。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成功获得了众多流动扰动参数与曲线坐标及时间的关系,流动扰动参数的稳态项与曲线坐标的函数为正弦形式,相位差与曲线坐标的函数关系为线性形式;预测的临界流速与实验值吻合良好,证明了结合流动扰动数值表征和流管模型基本假设预测流弹失稳的可行性,为流弹失稳预测模型的开发提供了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致振动 流弹失稳 流管模型 流动扰动 管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划痕-凹陷组合缺陷管道屈曲失稳机理及极限承载能力研究
18
作者 张俊杰 曹胜 +6 位作者 王俊强 帅义 周翰宸 田野 张晓兵 任运波 卢泓方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3,共8页
为研究含划痕-凹陷组合缺陷管道的弯曲失效规律,基于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含划痕-凹陷组合缺陷管道屈曲失效数值模型,通过计算分析不同参数对含划痕-凹陷组合缺陷管道极限弯矩承载能力的敏感性,揭示组合缺陷管道屈曲失稳机理。研... 为研究含划痕-凹陷组合缺陷管道的弯曲失效规律,基于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含划痕-凹陷组合缺陷管道屈曲失效数值模型,通过计算分析不同参数对含划痕-凹陷组合缺陷管道极限弯矩承载能力的敏感性,揭示组合缺陷管道屈曲失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凹陷深度的增加,管道屈曲临界弯矩逐渐减小;管道屈曲临界弯矩随着管径和壁厚的增大而增大;内压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管道的屈曲临界弯矩,但当内压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管道屈曲临界弯矩将会减小;划痕的长度是影响管道承载能力的主控因素,随着划痕长度的增加,对管道极限弯矩承载能力的削弱效果越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含划痕-凹陷组合缺陷管道的完整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陷-划痕组合缺陷 管道 屈曲失稳 有限元分析 完整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星地区吴家坪组地层井壁失稳机理研究及钻井液对策
19
作者 白杨 杨震 +5 位作者 白浩成 王长勤 张鑫 陈玉杰 李欣荣 吴宏壮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5-691,共7页
针对红星地区页岩气钻探过程中吴家坪组页岩地层垮塌掉块、井壁失稳等井下复杂情况频发的问题,文中采用X射线衍射法对吴家坪组地层岩石进行矿物组成分析,采用低温N2吸附法对岩石进行全孔径实验分析,采用扫描电镜(SEM)分析岩石微观结构,... 针对红星地区页岩气钻探过程中吴家坪组页岩地层垮塌掉块、井壁失稳等井下复杂情况频发的问题,文中采用X射线衍射法对吴家坪组地层岩石进行矿物组成分析,采用低温N2吸附法对岩石进行全孔径实验分析,采用扫描电镜(SEM)分析岩石微观结构,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探究了红星地区吴家坪组页岩地层井壁失稳机理。通过钻井液流变实验、高温高压滤失实验、封堵性实验,优化了钻井液乳化稳定性能、降滤失性能和多级微纳米封堵性能,其高温高压滤失量小于3 mL,PPA实验滤失量小于2 mL,填砂管实验侵入深度不超过2 cm,形成了稳定井壁高性能钻井液体系。该体系在ZBW井进行了现场应用,与应用前相比,复杂情况损失时间下降了86.9%,日进尺提升了150.3%,平均井径扩大率降低了1.66百分点。该体系能够对吴家坪组地层微裂缝进行有效封堵,实现低密度安全钻进,为该地区页岩气实现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钻井液 井壁失稳机理 井壁稳定 微裂缝封堵 吴家坪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SK-BiLSTM的自适应多尺度暂态电压稳定评估
20
作者 徐艳春 左豪杰 +2 位作者 张涛 席磊 吕密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8-215,共8页
为评估电力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提高电压失稳状态下失稳节点/区域的划分能力,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选择性核卷积神经网络与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SK-BiLSTM)的自适应多尺度暂态电压稳定评估策略。深入分析暂态电压时空特性,揭示电力系统拓扑... 为评估电力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提高电压失稳状态下失稳节点/区域的划分能力,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选择性核卷积神经网络与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SK-BiLSTM)的自适应多尺度暂态电压稳定评估策略。深入分析暂态电压时空特性,揭示电力系统拓扑结构信息与动态时序电气量测数据信息在暂态电压稳定评估中的重要性;利用图注意力网络将拓扑结构信息与动态时序电气量测数据信息有效融合,基于此,构建基于改进SK-BiLSTM的自适应多尺度暂态电压稳定评估模型,通过在选择性核卷积神经网络中引入渐进式分组卷积机制高效提取局部和全局信息,并借助BiLSTM进一步增强时序电气量测数据信息的表征能力,在含有风电机组的IEEE 39、IEEE 118节点系统和河北省某区域电网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评估模型具有较高的暂态电压稳定性评估精度,显著提升了电压失稳状态下的失稳节点/区域划分能力,并且有良好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态电压稳定 电压失稳节点/区域 多尺度卷积操作 深度学习 图注意力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