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ing pressure fluctuation into single-loop oscillating heat pipe 被引量:3
1
作者 PARK Yong-ho Md.Riyad Tanshen +2 位作者 Md.J.Nine CHUNG Han-shik JEONG Hyo-m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9期2578-2583,共6页
The pressure characteristics inside single loop oscillating heat pipe (OHP) having 4.5 mm inner diameter copper tube with the loop height of 440 mm were addressed. Distilled water was used as working fluid inside th... The pressure characteristics inside single loop oscillating heat pipe (OHP) having 4.5 mm inner diameter copper tube with the loop height of 440 mm were addressed. Distilled water was used as working fluid inside the OHP with different filling ratios of 40%, 60% and 80% of total inside volum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are significantly inter-related with pressure fluctuations as well as pressure frequency. And the pressure frequency also depends upon the evaporator temperature that is maintained in the range of 60-96 ℃. Piezoresistive absolute pressure sensor (Model-Kistler 4045A5) was used to take data. The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 filling ratio of 60% gives the highest inside pressure magnitude at maximum number of pressure frequency at any of set evaporator temperature and the lowest heat flow resistance is achieved at 60% filling rati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cillating heat pipe pressure fluctuation heat flow resistance filling rati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eld synergy analysis of different flow patterns in falling-film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with horizontal pipes 被引量:1
2
作者 NIU Run-ping KUANG Da-qing +1 位作者 WANG Shi-zheng CHEN Xiao-y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8期2353-2366,共14页
Effects of the flow pattern of intertubular liquid film on mass and heat transfer synergies in a falling-film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with horizontal pipes are studied.A flow model of the dehumidifying solution betwee... Effects of the flow pattern of intertubular liquid film on mass and heat transfer synergies in a falling-film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with horizontal pipes are studied.A flow model of the dehumidifying solution between horizontal pipes is established using Fluent software,the rule of transitions of the flow pattern between pipes is studied,critical Reynolds numbers of flow pattern transitions are obtained,and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is verified by experiments.The mass transfer synergy angle and heat transfer synergy angle are respectively used as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mass transfer synergy and heat transfer synergy,and distribution laws of the synergy angles for droplet,droplet columnar and curtain flow patterns are obtained.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ss transfer synergy angles corresponding to droplet,droplet columnar and curtain flow patterns all rise to a plateau with time.The mean mass-transfer synergy angle is 98°for the droplet flow pattern,higher than 96.5°for the droplet columnar flow pattern and 95°for the curtain flow patter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ss transfer synergy of the droplet flow pattern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droplet columnar flow pattern and that of the curtain flow patt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lm falling between horizontal pipes fluent software flow pattern of liquid film synergy angle mass and heat transf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渗流对深井换热器取热性能的影响:超长重力热管与同轴套管系统的比较研究
3
作者 李志斌 黄文博 +2 位作者 陈娟雯 郭剑 蒋方明 《新能源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7-276,共10页
作为一种井下换热器,超长重力热管的采热性能与地下传热特性密切相关,而与之相关的大部分研究仅考虑岩层中的热传导且均采用二维轴对称模型。建立一个三维数值模型,模拟地热资源中存在含水层并有渗流时超长重力热管的采热性能,对影响系... 作为一种井下换热器,超长重力热管的采热性能与地下传热特性密切相关,而与之相关的大部分研究仅考虑岩层中的热传导且均采用二维轴对称模型。建立一个三维数值模型,模拟地热资源中存在含水层并有渗流时超长重力热管的采热性能,对影响系统的主要参数如地下水流速、含水层厚度以及含水层位置进行研究,并与同条件下同轴套管式井下换热器地热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地下存在含水层且有渗流时,大的渗流速度可为井下换热器壁面提供更高的温度边界,进而提高系统的采热率;含水层厚度的增大能够有效增加井下换热器的对流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井下换热器的采热性能;由于地温条件,含水层位置越靠近地底,井下换热器的采热性能越好;与同轴套管相比,在相同的地温条件下,超长重力热管具有更好的均温性能,采热率更高,且超长重力热管在运行过程中不消耗泵功,因此在地热能高效开采方面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重力热管 含水层 地下水渗流 井下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回路平板式环路热管热性能
4
作者 张亦鸣 杨鹏 +3 位作者 纪献兵 任纪星 张磊 苗政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8-1028,共11页
为解决高热通量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问题,制备了一款尺寸为200 mm×150 mm×30 mm的新型多回路平板式环路热管,该热管采用多气液管路与微针肋阵列蒸发板耦合的设计,能够在有限空间内提高热量传输效率。研究了热通量、充液比和工质... 为解决高热通量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问题,制备了一款尺寸为200 mm×150 mm×30 mm的新型多回路平板式环路热管,该热管采用多气液管路与微针肋阵列蒸发板耦合的设计,能够在有限空间内提高热量传输效率。研究了热通量、充液比和工质物性对环路热管传热特性的影响,测试了不同功率下环路热管的启动特性,并对单热源和多热源环境下的热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该新型环路热管启动迅速,300 W功率下启动时间仅为52 s,稳态后热源表面温度波动小于0.3℃。在3个热源同时加热,总输入功率为388.8 W(主热源热通量可达133 W/cm^(2))时,加热面的温度低于85℃,蒸发器内没有出现干烧现象,有效满足了大功率高热通量散热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路热管 针肋 相变 传热 气液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相变材料耦合微槽平板热管的电池热管理实验研究
5
作者 朱先宇 孙钱行 +2 位作者 周守军 田永生 孙钦鹏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52-2666,共15页
温度是影响电池寿命、能量转换效率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效的电池热管理系统(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BTMS)能够有效控制电池充放电的温度和均温性。选择石蜡-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composite phase change material,CP... 温度是影响电池寿命、能量转换效率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效的电池热管理系统(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BTMS)能够有效控制电池充放电的温度和均温性。选择石蜡-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composite phase change material,CPCM)与工质为丙酮混合物的微槽平板热管(flat heat pipe,FHP)结合,建立了一个复合热管理实验系统,通过改变热管理方式,对该热管理系统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放电倍率(1C)下,相较无热管理的自然对流,3 m/s风速的风冷能够将电池最高温度降低19.42%,温控效果最好;而低发热量下相变材料未能达到熔化温度,但与平板热管耦合后也能实现最高温度下降12.55%。在较高放电倍率5C时,电池很快达到相变材料的熔化温度,最高温度降低32.10%,而风冷散热降低20.39%,相变吸热呈现显著优势,且电池间最大温差也始终维持在5℃以内,满足均温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理 微槽平板热管 相变 传热 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脉动热管的传热特性及传热极限可视化实验研究
6
作者 杨鑫 纪玉龙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8-565,共8页
高温脉动热管由于其高效传热能力及结构简单等特点在核能领域等高温环境下的高热流疏导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对高温脉动热管的传热特性及传热极限进行深入分析,搭建了高温脉动热管可视化实验台,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首次实现了以... 高温脉动热管由于其高效传热能力及结构简单等特点在核能领域等高温环境下的高热流疏导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对高温脉动热管的传热特性及传热极限进行深入分析,搭建了高温脉动热管可视化实验台,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首次实现了以铯为工质的单弯头高温脉动热管工作状态及传热极限状态的可视化,并结合壁面温度场分析了传热特性,探究了随着加热功率增大脉动热管的性能变化以及流动状态的转变。结果表明,随着加热功率增大工质由脉动转变为单向流动,热阻由250 W时的1.62℃/W减小至400 W的0.84℃/W,并在450 W达到传热极限。传热极限初期液态工质于绝热段及冷凝段之间脉动,最终堆积在冷凝段无法回流,但仍有液膜沿管壁向下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脉动热管 传热极限 X射线 流动状态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润湿性对脉动热管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
7
作者 张威 程坤宇 +2 位作者 曹霆 陈浩杰 王欣竹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8-53,共6页
脉动热管因结构简单、传热性能优良、工况适应性强等特点,可用于紧凑空间高热流密度的散热。为了研究表面润湿性对脉动热管内汽液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单回路脉动热管的物理模型,采用VOF(流体体积函数)方法对模型内的汽液两相流进... 脉动热管因结构简单、传热性能优良、工况适应性强等特点,可用于紧凑空间高热流密度的散热。为了研究表面润湿性对脉动热管内汽液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单回路脉动热管的物理模型,采用VOF(流体体积函数)方法对模型内的汽液两相流进行数值模拟。分别设置亲水性蒸发段、疏水性冷凝段以及两者组合,研究不同润湿特性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和汽液流型。结果表明:热端和冷端温度由于工质在管内不断流动和相变而发生振荡,两者变化趋势相反;3种不同的润湿性表面均能降低热阻;蒸发段亲水性的提高可使启动时间延长,振荡频率和幅度提高;疏水性冷凝段能够促进滴状凝结,降低流动阻力。研究可为脉动热管的流动传热特性及运行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热管 表面润湿性 流型 流动传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直铯热管传热特性的实验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吉隆 郭宇翔 +2 位作者 陈宏霞 袁达忠 杜小泽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11-1719,共9页
近年来,有关中温铯热管的研究较少,主要因为铯热管造价昂贵且铯金属化学性质活泼,开展实验难度较大,因此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铯热管启动特性与内部相变等过程进行分析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开展铯热管冷启动实验,并基于目前的热管... 近年来,有关中温铯热管的研究较少,主要因为铯热管造价昂贵且铯金属化学性质活泼,开展实验难度较大,因此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铯热管启动特性与内部相变等过程进行分析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开展铯热管冷启动实验,并基于目前的热管模拟模型,利用UDF建立蒸发与冷凝的自适应模型,对比实验热管稳态壁温与数值模拟计算壁温,最大温差小于20K,且较好地呈现了热管末端的温度突降,证明了模型的准确性。其次,基于竖直铯热管变功率冷态启动实验,模拟获得铯热管启动过程中热管壁面温度及内部工质相态分布的演变过程;并利用壁面温度的平均差数值评价有效长度上的均温性。最后,通过模拟研究改变热管蒸发段长度(200mm和120mm)、加热功率(1028.2W和844.4W)及充液率(8.8%、12%和15%),对比分析其相态分布、温度分布及压力分布;综合热管有效工作长度、壁面均温性、蒸发段液相堆积与干烧现象,分析蒸发段长度与充液率的最佳配比,为热管的优化设计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多相流 数值模拟 热管 相分布 均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池冷却用新型脉动热管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新泽 张双星 +1 位作者 杨洪海 杜文静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22-2232,共11页
提出一种电池冷却用C形脉动热管(pulsating heat pipe,PHP),具有较好的散热性和包裹特性。选择甲醇、丙酮、去离子水、乙醇和甲醇-丙酮混合物为PHP工质,实验研究了不同加热功率和充液率(filling rate,FR)工况下PHP的性能。结果表明,FR... 提出一种电池冷却用C形脉动热管(pulsating heat pipe,PHP),具有较好的散热性和包裹特性。选择甲醇、丙酮、去离子水、乙醇和甲醇-丙酮混合物为PHP工质,实验研究了不同加热功率和充液率(filling rate,FR)工况下PHP的性能。结果表明,FR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C形PHP稳定运行,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热阻、传热极限等指标,选取合适的FR。实验研究范围内,C形PHP最佳FR在45%左右。综合考虑蒸发温度与热阻,甲醇-丙酮混合物C形PHP具备更好的性能,能够满足第二代Mirai电池冷却需求,可将其表面温度控制在84℃以下,允许的电池最大体积功率密度为6 kW/L。依据应用场合选择工质和布置方式后,PHP能保证受控对象的安全运行。相关结论为电池热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热管 传热 热力学性质 气液两相流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器用水热管冻结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牟玉鹏 刘剑术 +5 位作者 李小斌 张红娜 李凤臣 韩冶 王泽鸣 柴宝华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1,共8页
热管在空间探测工程中具有重要应用,是航天器的重要导热元件。文章通过引入毛细力动量源项的数值模拟方法,对水热管在设计工况和低功率工况下工作及可能的冻结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水热管在设计工况下工作时,蒸汽与液膜表面... 热管在空间探测工程中具有重要应用,是航天器的重要导热元件。文章通过引入毛细力动量源项的数值模拟方法,对水热管在设计工况和低功率工况下工作及可能的冻结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水热管在设计工况下工作时,蒸汽与液膜表面存在剪切作用,热管的温度沿轴向降低,轴向最大温差不超过3 K,具有良好的等温性。低功率工况下,热管冷凝段的温度降低至工质的熔点以下,工质冻结沉积,低温区逐渐扩散至冷凝段末端,冻结沉积最终将吸液芯完全堵塞,导致热管失效,不再具有良好的等温性能和传热性能。研究结果可为热管的长期稳定运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为空间探测工程的成功保障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用水热管 低功率工况 毛细流动 冻结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源热泵地埋管侧水系统优化运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鹏旭 许波 +1 位作者 陈振乾 陈翔燕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7,共8页
本文基于江苏无锡某典型厂房土壤源热泵空调项目的实测数据,以地源侧系统总能耗最低为目标,构建设备模型对地源水泵运行工况进行优化,并与两种传统控制策略的运行效果进行对比,据此提出进一步的优化建议。结果表明:基于负荷的优化控制策... 本文基于江苏无锡某典型厂房土壤源热泵空调项目的实测数据,以地源侧系统总能耗最低为目标,构建设备模型对地源水泵运行工况进行优化,并与两种传统控制策略的运行效果进行对比,据此提出进一步的优化建议。结果表明:基于负荷的优化控制策略,其节能效果要明显优于定频控制策略,冬夏季典型测试日平均节能率分别为28.33%和13.27%,相比于5℃温差变频策略节能了3.61%和2.21%。适当增大地埋管的埋管深度或管径,可以进一步提升该优化控制策略的节能效果。传统的定温差控制策略在负荷率大于60%时,可在5℃基础上将温差增加1~5℃以提升节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源热泵 地埋管换热器 变流量 供回水温差 节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功率LED热管理用脉动热管热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新泽 张双星 +2 位作者 任冠宇 洪瑞 杜文静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26-134,共9页
为满足大功率LED芯片的热管理需求,设计了蝶形脉动热管(pulsating heat pipe,PHP),实验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加热功率、工作流体、安装角度、充液率)的传热性能,基于热阻法分析了蝶形PHP的热管理性能。结果表明,自然对流冷凝工况下,蝶形PH... 为满足大功率LED芯片的热管理需求,设计了蝶形脉动热管(pulsating heat pipe,PHP),实验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加热功率、工作流体、安装角度、充液率)的传热性能,基于热阻法分析了蝶形PHP的热管理性能。结果表明,自然对流冷凝工况下,蝶形PHP表现出优秀的传热性能和均温性,任意安装角度下,均能够满足Bridgelux 100W LED芯片的散热需求,热阻不超过0.292 K/W,最低可达0.174 K/W,均温性系数低至0.263。加热功率显著影响PHP的传热性能,提高功率能够抑制壁温脉动幅度,增强脉动周期性。存在一个交叉功率,大于此功率后充注去离子水的蝶形PHP性能更好。加热功率和安装角度均会影响最佳充液率,二者具有一定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热管 热管理 传热 流动 实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滤双流体模型的水平管道内稠油输送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羽佳 王淑彦 +3 位作者 邵宝力 袁子涵 谢磊 马一玫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5-793,共9页
针对介观尺度下蜡晶颗粒聚团在管壁形成宏观尺度下石蜡层的现象,采用过滤双流体模型研究水平管道输送伴有固态沥青质的稠油的液固两相流流动和传热特性.对比均匀结构曳力模型和亚格子曳力模型的模拟结果,获得了颗粒相时均体积分数、颗... 针对介观尺度下蜡晶颗粒聚团在管壁形成宏观尺度下石蜡层的现象,采用过滤双流体模型研究水平管道输送伴有固态沥青质的稠油的液固两相流流动和传热特性.对比均匀结构曳力模型和亚格子曳力模型的模拟结果,获得了颗粒相时均体积分数、颗粒相压力和过滤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等参数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了壁面温度对稠油温度分布和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均匀模型Gidaspow model相比,过滤模型能够揭示蜡晶颗粒非均匀流动结构对液固两相流的变化规律.Filtered modelⅡ的结果更加接近于试验结果,Filtered modelⅡ的结果随着蜡晶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小.当蜡晶颗粒相体积分数增加到12%时,加入壁面修正的亚格子模型的误差仅为4.1%.而ZAMBRANO等人模拟结果与试验压降的误差为12.9%.亚格子尺度模型能够详细地再现沥青质颗粒聚团的介观尺度流动行为,为稠油输送过程中的蜡晶聚集以及流动过程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过滤双流体模型 水平管道 液固两相流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动热管温度信号的小波分析及流型识别
14
作者 余清杰 杨洪海 +4 位作者 刘玉浩 方海洲 何伟琪 王军 卢心诚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97-2504,共8页
脉动热管中的温度波动信号具有较复杂的瞬态波动特征,采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可以较好地分析此类信号特征。采用全玻璃脉动热管,在可视化实验基础上,应用小波分析方法,重点研究PHP温度振荡信号及流型识别。结果表明,采集频率、管壁材料以... 脉动热管中的温度波动信号具有较复杂的瞬态波动特征,采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可以较好地分析此类信号特征。采用全玻璃脉动热管,在可视化实验基础上,应用小波分析方法,重点研究PHP温度振荡信号及流型识别。结果表明,采集频率、管壁材料以及热通量等会影响温度信号的主频值。当热通量较高(q=2.65~3.18 W/cm^(2))时,1 Hz的采集频率容易导致信号失真,应采用10 Hz及以上的采集频率。玻璃管的热惰性会导致温度信号失真,尤其在高热通量(q=2.65~3.18 W/cm^(2))时不可忽略。总体来看,随着热通量的增加,蒸发温度波动幅度减小、频率增加。当热通量从0.35 W/cm^(2)增加到3.18 W/cm^(2),流体温度信号的主频值从0.02 Hz增加到3.88 Hz。相应地,管内流型由弹状流逐渐向环状流转变,并出现单向大循环流。由管内流体温度信号求得的主频值可推广至铜管或其他金属材料的脉动热管,有助于识别其内部流型及流态变化,更好地理解其传热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热管 小波分析 信号主频 流动 两相流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新型环路热管的两相引射器数值模拟
15
作者 周尧 杨小平 +3 位作者 倪一程 刘继平 魏进家 严俊杰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8-278,共11页
环路热管是一种高效被动式相变传热装置,广泛应用于高热流电子器件散热等领域。前期研究发现将小型两相引射器与平板式环路热管耦合,可大幅提高传热性能。然而,小型两相引射器内部流动及传热机理尚不清晰,难以对新型环路热管进行正向设... 环路热管是一种高效被动式相变传热装置,广泛应用于高热流电子器件散热等领域。前期研究发现将小型两相引射器与平板式环路热管耦合,可大幅提高传热性能。然而,小型两相引射器内部流动及传热机理尚不清晰,难以对新型环路热管进行正向设计与理论建模。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汽水参数和混合腔结构对两相引射器性能及内部流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喉部下游存在凝结激波,随着背压增加,其位置逐渐向喉部移动;其强度与背压、蒸汽产量、混合腔长度呈正相关,与水温呈负相关。引射器最大工作背压在40~125 kPa,与蒸汽产量和水温呈正相关,与混合腔长度呈负相关。通过大量模拟,得到了设计功率下水温和混合腔长度对引射器工作模式和压比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路热管 引射器 传热 两相流 凝结 激波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长重力热管启动特性
16
作者 王宾 陈娟雯 +2 位作者 黄文博 党鹏飞 蒋方明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501-4512,共12页
超长重力热管作为一种新型单井换热技术,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热管的快速启动是高效稳定运行的基础,然而,目前对超长重力热管启动特性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利用长40 m、内直径为7 mm、长径比为5714的水工质超... 超长重力热管作为一种新型单井换热技术,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热管的快速启动是高效稳定运行的基础,然而,目前对超长重力热管启动特性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利用长40 m、内直径为7 mm、长径比为5714的水工质超长重力热管可视化实验平台,研究了超长重力热管的启动过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热管的启动形式随加热功率和注液高度的变化,主要分为温度渐变型、平稳过渡型以及温度突变型。随着加热功率从100W增大到500W,管内气液相变速率提高,启动温度从约43.5℃升高至81.4℃,热管启动时间总体减少约51%;当功率从200W增至300W时,管内开始出现明显的间歇沸腾现象,气液逆流阻力增大,热管启动时间不减反增;加热功率继续增大后,启动时间减少。在固定加热功率条件(300W)下,随着注液高度从6 m增大到15 m,热管启动时间从6455 s先减少到3354 s后增加到4575 s,且当注液高度为9 m时,热管启动时间最短(3354s)。当注液高度为3m,加热功率增大至300W时,出现大量冷凝液被卷携至绝热段上方和冷凝段的现象,导致蒸发段局部干涸,热管难以稳定运行,最终启动失败。实验进一步发现,在相同的加热功率和注液高度条件下,缩短热管蒸发段长度可有效减少启动时间(减少约56%),提高启动温度,使蒸发段温度变化更加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重力热管 气液两相流 启动特性 地热能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薄空间复杂边界条件下气体流动压降实验
17
作者 董可豪 周敬之 +3 位作者 周峰 陈海家 淮秀兰 李栋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05-2521,共17页
随着超薄热管等元件进一步超薄化,蒸汽腔厚度减小导致蒸汽流动压降急剧增大,传热热阻增加,传输极限降低。搭建了超薄受限空间气体流动压降实验装置,开展空气流动实验,获得了不同通道高度(0.1~0.5 mm)、不同表面丝网孔径(0.036~0.104 mm... 随着超薄热管等元件进一步超薄化,蒸汽腔厚度减小导致蒸汽流动压降急剧增大,传热热阻增加,传输极限降低。搭建了超薄受限空间气体流动压降实验装置,开展空气流动实验,获得了不同通道高度(0.1~0.5 mm)、不同表面丝网孔径(0.036~0.104 mm)和不同流速(1~10 m/s)下的压降变化。结果表明:通道高度和流速对压降产生显著影响,而表面丝网孔径并不会;3个影响因素按显著程度依次为通道高度、流速、表面丝网孔径;随表面丝网孔径的减小,压降逐渐增大;随通道高度的减小,压降先缓慢增大,在减至0.3 mm后压降开始剧烈上升;随流速的增加,压降增大且近似呈正比例变化关系。最后基于实验数据修正了微通道层流情况下沿程阻力系数相关性预测关联式,以便更准确地预测气体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流动 摩擦因子 微尺度 压降 超薄均热板 超薄环路热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物理耦合的高温热管流动传热和力学特性研究
18
作者 焦广慧 代丽红 +2 位作者 夏庚磊 王建军 彭敏俊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8,共9页
研究高温碱金属热管内工质的流动、传热和力学特性,对热管冷却反应堆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软件构建了高温碱金属热管的多物理耦合模型,针对热管内工质的流动传热特性以及管壁的热膨胀效应进行了数值... 研究高温碱金属热管内工质的流动、传热和力学特性,对热管冷却反应堆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软件构建了高温碱金属热管的多物理耦合模型,针对热管内工质的流动传热特性以及管壁的热膨胀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小于1%,可准确模拟高温热管的流动传热特性;在额定功率下,沿轴向的压力梯度和温度梯度较小,说明热管具有较好的等温性,但相比于冷态有最大1.75%的总形变;热管的传输功率提高会显著影响热管内工质的运行状态,同时加大热管的形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金属热管 两相流动传热 固体力学 多物理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管换热器的三维数值模拟与分析
19
作者 赵明翔 李少辉 +2 位作者 杨丹丹 郑洪川 文小平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41,共6页
采用FLUENT软件对平直和弯曲套管的整体换热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经验公式进行了对比。数值计算结果表明:FLUENT耦合算法得到的套管总传热系数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吻合良好。与平直套管相比,弯曲套管内热空气所受到的离心力使其换热... 采用FLUENT软件对平直和弯曲套管的整体换热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经验公式进行了对比。数值计算结果表明:FLUENT耦合算法得到的套管总传热系数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吻合良好。与平直套管相比,弯曲套管内热空气所受到的离心力使其换热效率提高,在相同等效长度和流动条件下弯曲套管换热器可使总传热系数提高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换热器 三维数值模拟 FLUENT耦合算法 离心力 总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煤浆气化炉激冷室下降管内流动与传热数学模拟 被引量:24
20
作者 赵永志 顾兆林 +1 位作者 李云 冯霄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5-118,共4页
Quench chamb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coal gasifier,and is easy to break.In order to find the pattern of turbulent flow and heat transfer of synthetic gas in the Vertical downward pipe,a numerical mode... Quench chamb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coal gasifier,and is easy to break.In order to find the pattern of turbulent flow and heat transfer of synthetic gas in the Vertical downward pipe,a numerical model based on analyzing th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features of the vertical pipe in quench chamber is first presented.The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velocity of synthetic gas with the change in length and radius of the vertical pipe and the velocity of the gas are obtained,and the effect of radiation is found. The pattern of turbulent flow and heat transfer of synthetic gas in the vertical pipe is further reveal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煤浆气化炉 激冷室 下降管 流动 传热 数学模拟 气化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