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油值班火焰和组合钝体氢火焰燃烧动态特性试验
1
作者 过蒙蒙 霍伟业 +2 位作者 林宇震 王柏森 王禹澎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105,共9页
为了探究氢燃料在加力燃烧室中的应用前景,以氢燃料间冷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0.2~0.64 kg/s)空气流量下,煤油值班火焰和组合钝体氢火焰的燃烧动态特性研究。在试验过程中,保持煤油和氢气的热功率相同,测量了模型加力燃烧室内煤油火... 为了探究氢燃料在加力燃烧室中的应用前景,以氢燃料间冷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0.2~0.64 kg/s)空气流量下,煤油值班火焰和组合钝体氢火焰的燃烧动态特性研究。在试验过程中,保持煤油和氢气的热功率相同,测量了模型加力燃烧室内煤油火焰和氢火焰的动态压力信号和火焰图像信号,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经验模态分解和相空间重构对动态压力进行了分析,同时运用本征正交分解对煤油火焰和氢气火焰的OH^(*)图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动压频谱分析可知,随着空气流量的增大,煤油燃烧动压在不断提高,氢气燃烧动压先提高后保持稳定;在相同工况下,煤油的燃烧动压总是高于氢气的;从相空间图分析可知,煤油和氢气的相空间轨迹未形成极限环,但大部分轨迹比较规则有序,从而呈现间歇振荡状态;从本征正交分解结果分析可知,煤油和氢气火焰振荡形态随空气流量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氢气释热率主要受单一火焰振荡形态所主导,而煤油释热率受多种火焰振荡形态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值班火焰 钝体稳定器 氢气燃烧 本征正交分解 经验模态分解 相空间重构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地区气温的空间特征及与南半球环状模的关系
2
作者 李沅峰 徐敏 杨清华 《极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1-263,共13页
南极气温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变量。本文利用ERA5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南极表面气温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季节表面气温与南半球环状模(Southern Annular Mode, SAM)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四季表面气温的经验正交函数... 南极气温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变量。本文利用ERA5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南极表面气温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季节表面气温与南半球环状模(Southern Annular Mode, SAM)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四季表面气温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发现,第一、第二模态分别解释了总方差的20%~40%和10%~20%,不同季节的空间模态分布存在差异;(2)通过对位势高度的回归分析发现,南半球秋、冬季第一模态,春季第二模态的空间特征与SAM的空间分布较为类似,对应时间系数与SAM指数的相关系数也表明上述模态受SAM影响较大;(3)通过对风场的回归分析发现,相较于东南极,西南极所展现的冷暖平流更好地解释了表面气温分布;(4)通过相关分析与合成分析,较好地阐述了SAM对不同区域南极四季表面气温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气温 南半球环状模 空间特征 经验正交函数 回归分析 南极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经验模态分解的活塞销磨损特征提取算法
3
作者 杨昊 翟玉彬 +3 位作者 梁建辉 郭栋梁 刘先良 张瑞 《农业机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412-419,共8页
由于活塞销磨损特征信号容易受到柴油机运行过程中的环境振动噪声干扰,构建有效的振动信号分解和降噪算法体系是实现活塞销磨损信号特征提取的有效途径,这对于建立可靠、精确的二元分类器模型来识别活塞销磨损至关重要。针对振动信号分... 由于活塞销磨损特征信号容易受到柴油机运行过程中的环境振动噪声干扰,构建有效的振动信号分解和降噪算法体系是实现活塞销磨损信号特征提取的有效途径,这对于建立可靠、精确的二元分类器模型来识别活塞销磨损至关重要。针对振动信号分解和降噪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正交经验模态分解(Orthogonal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OEMD)结合连续小波变换(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CWT)和主元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的振动信号特征提取法。利用正交传感器布局采集实际运行中柴油机活塞销的振动信号,采用OEMD将正交融合后的振动信号分解为多个经验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然后选取能量占比85%的前4个IMF分量进行CWT处理得到小波系数矩阵,最后将该矩阵经PCA运算后的最优得分矩阵输入K-means聚类算法中进行分类。实际实验数据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正交融合结果综合了整体趋势和极值分布,因此比单一传感器更可靠,从而避免了因传感器安装位置不合适而造成的干扰或特征缺失。通过与EMD-AR谱算法以及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算法对比,本文所提方法具有更强的降噪和特征提取能力,在K-means算法中分类效果较为明显,为二分类器建模识别活塞销磨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塞销磨损 振动特征提取 正交经验模态分解 连续小波变换 主元分析 K-MEANS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TOPEX/POSEIDON高度计数据研究南极绕极流流域海面高度的低频变化 被引量:12
4
作者 周琴 赵进平 何宜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6-266,共11页
采用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 1 993年 1月— 2 0 0 0年 1 2月海面高度数据 ,研究包含了整个南极绕极流流系 (40°— 6 0°S)的海面高度低频变化。首先采用EOF分解方法获取南大洋时空分布的主要模态 ,前 3个EOF模态分别... 采用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 1 993年 1月— 2 0 0 0年 1 2月海面高度数据 ,研究包含了整个南极绕极流流系 (40°— 6 0°S)的海面高度低频变化。首先采用EOF分解方法获取南大洋时空分布的主要模态 ,前 3个EOF模态分别占总方差的 2 4 .8%、1 3 .8%和 1 0 .7%。然后采用EMD方法分别分析了各个EOF模态的时间系数曲线的组成成分 ,对南极绕极流海域的各种时间尺度变化给出了清晰的描述 ,对于不同尺度变化所占的比例得到了定量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 ,EOF的各个模态不仅在形态上存在差异 ,而且具有相互独立的物理背景。EOF的第一模态主要体现了以太阳辐射冬夏差异形成的年周期变化 ,另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南极绕极流从 1 993— 2 0 0 0年海面的整体上升趋势。EOF的第二模态体现了陆地地形对南极绕极流的约束作用 ,同时也显示了ENSO过程对南极绕极流 ,特别是对南太平洋的海面高度变化的影响。EOF的第三模态则体现了南极绕极流对南大洋表面风场东西方向不均匀变化的响应。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绕极流流域 海面高度 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 经验正交函数 经验模态分解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化经验模式分解方法 被引量:24
5
作者 楼梦麟 黄天立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3-298,共6页
针对Hilbert-Huang变换中经验模式分解所得固有模式函数存在的不完全正交问题,基于Gram-Schmidt正交化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正交化处理方法,可得到完全正交的固有模式函数,从而完善了Hilbert-Huang变换方法.通过典型时程曲线的数值模拟... 针对Hilbert-Huang变换中经验模式分解所得固有模式函数存在的不完全正交问题,基于Gram-Schmidt正交化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正交化处理方法,可得到完全正交的固有模式函数,从而完善了Hilbert-Huang变换方法.通过典型时程曲线的数值模拟的分解结果表明了这一方法的正确性,实际地震波数据的分解显示了这一方法的良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记录 正交化 经验模式分解 固有模式函数 Hilbert—Huang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Hilbert-Huang变换在信号瞬态特征提取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6
作者 秦毅 秦树人 毛永芳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29-133,181,共6页
通过对Hilbert-Huang变换(Hilbert Huang Transform,HHT)方法的机理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提取非平稳信号中瞬态特征的新方法,即正交经验模态分解(Orthogonal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OEMD)与Hilbert变换结合法。OEMD是一种以快速带... 通过对Hilbert-Huang变换(Hilbert Huang Transform,HHT)方法的机理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提取非平稳信号中瞬态特征的新方法,即正交经验模态分解(Orthogonal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OEMD)与Hilbert变换结合法。OEMD是一种以快速带通滤波为基础的,获得同有模态函数(IMF)的新方法,其最大特点是具有严格的正交性。通过OEMD得到IMFs后,再进行Hilbert变换求得瞬时频率和幅值,便能精确检测出信号中瞬态成分的时间、频率和幅值等信息。仿真和应用结果表明,该法比原HHT方法能更加有效地提取信号的瞬态特征,并成功地解决了原HHT中存在的模态混叠、虚假模态和边界效应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经验模态分解 HILBERT变换 滤波 瞬态特征 冲击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HHT方法的密集模态结构参数识别 被引量:13
7
作者 黄天立 邱发强 楼梦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054-2062,共9页
针对Hilbert-Huang变换(HHT)方法在识别结构模态参数中存在的经验模式分解(EMD)模态分解能力不足以及固有模式函数(IMF)分量之间不正交这2个问题,分别提出采用波组信号前处理和正交化经验模式分解的方法予以改进,并将此方法称为改进的Hi... 针对Hilbert-Huang变换(HHT)方法在识别结构模态参数中存在的经验模式分解(EMD)模态分解能力不足以及固有模式函数(IMF)分量之间不正交这2个问题,分别提出采用波组信号前处理和正交化经验模式分解的方法予以改进,并将此方法称为改进的Hilbert-Huang变换方法。在介绍正交化经验模式分解方法和波组信号前处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给出基于此改进Hilbert-Huang变换方法识别结构模态参数的基本步骤,并通过一个具有密集模态的三自由度结构在脉冲荷载激励下的模态参数识别算例予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识别密集模态结构的模态参数,且识别效果优于基于HHT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Hilbert-Huang变换 波组 正交化经验模式分解 密集模态 参数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模态分解方法中内禀模态函数判据问题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程军圣 于德介 杨宇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0期1861-1864,共4页
针对经典模态分解方法的内禀模态函数判据问题 ,根据内禀模态函数完备且正交的特点 ,提出了在内禀模态函数“筛选”过程中采用能量差跟踪法来确定内禀模态函数分量。通过仿真和实际信号的分析 ,验证了采用这种方法确定的内禀模态函数分... 针对经典模态分解方法的内禀模态函数判据问题 ,根据内禀模态函数完备且正交的特点 ,提出了在内禀模态函数“筛选”过程中采用能量差跟踪法来确定内禀模态函数分量。通过仿真和实际信号的分析 ,验证了采用这种方法确定的内禀模态函数分量满足正交性要求 ,表现了信号内含的真实物理信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模态分解(EMD)方法 内禀模态函数(IMF)判据 正交 能量差跟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9年华南“龙舟水”的降水分型 被引量:38
9
作者 胡娅敏 杜尧东 罗晓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31-1041,共11页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对华南地区1961—2009年“龙舟水”进行了降水分型,并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经验模态分解(EMD)、Morlet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测等分析方法对各降水型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华南“...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对华南地区1961—2009年“龙舟水”进行了降水分型,并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经验模态分解(EMD)、Morlet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测等分析方法对各降水型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华南“龙舟水”具有东南沿海型、北部型和西南沿海3种优势降水型,并存在着6--8a的周期振荡。近49年东南沿海型(北部型和西南沿海型)呈现一致的下降(上升)趋势,华南“龙舟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主要呈现北部型,但近几年东南沿海型和西南沿海型对应显著正距平。东南沿海型和北部型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各有一次突变,而西南沿海型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变。最后,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阻塞高压、季风槽、低层切变线、垂直速度和整层水汽输送等方面对比了“龙舟水”期间3种不同降水型所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龙舟水” 降水分型 REOF 经验模态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养护后厦门香山-长尾礁海滩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曹惠美 蔡锋 郑勇玲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33,共10页
通过对厦门香山-长尾礁养护后海滩的地形地貌和沉积物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了养护后海滩的演变特征,发现该海滩养护后第一年内海滩平面和剖面变化最剧烈,滩肩外缘线和0 m线蚀退量最大,滩肩外缘线平均蚀退20.0 m,最大蚀退量达30.0 m,0 m... 通过对厦门香山-长尾礁养护后海滩的地形地貌和沉积物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了养护后海滩的演变特征,发现该海滩养护后第一年内海滩平面和剖面变化最剧烈,滩肩外缘线和0 m线蚀退量最大,滩肩外缘线平均蚀退20.0 m,最大蚀退量达30.0 m,0 m线平均蚀退8.0 m,最大蚀退量达12.8 m,海滩滩面变陡,坡度从初始的3.5°变成了6.4°,滩面沉积物从0.30~0.66 mm变粗到1.46mm,之后趋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态势.应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提取香山-长尾礁海滩自2009年4月至2014年3月竣工后60个月内15次的剖面监测数据中的主要空间模态和时间模态信息来分析海滩剖面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海滩有两个主要模态,第一模态是滩肩剖面和沙坝剖面的转换,其贡献率为77.72%,第二模态表现为大潮高潮位的侵蚀性滩角,该模态贡献率为13.53%.采用GSTA模型进行泥沙净运移趋势分析,结果显示该海滩泥沙总体上呈向岸运移的趋势,说明近年来养护后的海滩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海滩养护5a后,后滨填沙保存88%,养护后的海滩形态与预期的形态相近,养滩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人造沙滩 经验正交函数 空间模态 时间模态 运移趋势 演变 厦门 香山-长尾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引起地面振动信号的谱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楼梦麟 李守继 +1 位作者 黄天立 丁洁民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60-1163,1175,共5页
应用正交Hilbert-Huang变换,对地铁引起的地面振动信号进行频谱分析.首先,利用正交的经验模式分解方法,得到地铁引起地面振动信号的相互间完全正交的固有模式分量,对各阶固有模式分量进行Hilbert谱分析,进而得到Hilbert边际谱.然后,通... 应用正交Hilbert-Huang变换,对地铁引起的地面振动信号进行频谱分析.首先,利用正交的经验模式分解方法,得到地铁引起地面振动信号的相互间完全正交的固有模式分量,对各阶固有模式分量进行Hilbert谱分析,进而得到Hilbert边际谱.然后,通过对地面振动信号的Hilbert边际谱进行分析,获得其频谱特性.将地铁引起地面振动信号的Hilbert边际谱和Fourier谱进行比较,指出两种谱分析方法分析地铁引起地面振动信号频谱特性的差异.最后根据Hilbert变换的线性性质,得到消除背景振动、纯粹由地铁运行引起地面振动的频谱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振动 地铁 Hilbert—Huang变换 正交EMD分解 频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路传感信号的多源退化盲分离算法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孟庆华 周晓军 庞茂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4期165-170,共6页
在工程实际中大多数情况下面对的系统是一个黑匣子,无法确切知道其源信号的数目,传统的ICA算法无法使用。基于此给出了一种新的算法—退化盲源分离算法,该算法只需利用两路传感信号就可以确定其中的源信号数目,并将其通过构造分离系数... 在工程实际中大多数情况下面对的系统是一个黑匣子,无法确切知道其源信号的数目,传统的ICA算法无法使用。基于此给出了一种新的算法—退化盲源分离算法,该算法只需利用两路传感信号就可以确定其中的源信号数目,并将其通过构造分离系数分离出来。首先确定了该算法的适用前提条件假设,建立了考虑干扰信号因素在内的混合信号的数学模型,详细介绍了算法的实现过程。通过对5路人工合成的语音信号进行分离试验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盲分离 分离系数 时间-频域正交 非稳态信号 经验模态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热带印度洋大气热源主模态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蒋贤玲 巩远发 +1 位作者 马柱国 张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41-848,共8页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区域16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及南亚地区夏季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探讨了热带印度洋夏季大气热源主模态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春、秋、冬季相比,夏季大气热源强度强、范围...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区域16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及南亚地区夏季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探讨了热带印度洋夏季大气热源主模态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春、秋、冬季相比,夏季大气热源强度强、范围广,热源最强中心在孟加拉湾北部大陆边缘;当孟加拉湾、苏门答腊岛西部海域、阿拉伯海的中东部以及恒河平原等地的夏季大气热源增加(减少),而赤道印度洋的中西部地区、阿拉伯海北部边缘等地的夏季热源减少(增加)时,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北部、东北以及西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的增加(减少),不利于华北南部以及江南地区尤其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的增加(减少);热带印度洋夏季大气热源的主模态主要通过影响对流层高、低层的环流来影响中国东部降水。值得注意的是,与热带印度洋夏季大气热源的主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相比,其年代际变化对中国东部降水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大气热源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热带印度洋 主模态 中国东部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形学习和隐Markov模型的故障诊断 被引量:2
14
作者 邓蕾 李锋 姚金宝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153-2159,共7页
为实现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的自动化与高精度,提出基于正交邻域保持嵌入和连续隐Markov模型的模型诊断方法。将活动件故障振动信号进行经验模式分解并构造Shannon熵得到高维特征向量,利用正交邻域保持嵌入将高维特征向量约简为低维特征向量... 为实现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的自动化与高精度,提出基于正交邻域保持嵌入和连续隐Markov模型的模型诊断方法。将活动件故障振动信号进行经验模式分解并构造Shannon熵得到高维特征向量,利用正交邻域保持嵌入将高维特征向量约简为低维特征向量,并输入到各个状态连续隐Markov链进行旋转机械的故障模式识别。通过深沟球轴承故障诊断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邻域保持嵌入 流形学习 连续隐Markov模型 经验模式分解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枪托连续冲击作用下的人体参数辨识 被引量:2
15
作者 金鑫 周克栋 +2 位作者 赫雷 黄雪鹰 张俊斌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8-602,共5页
针对枪托连续冲击作用下人体系统参数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人体物理参数辨识方法。该方法通过正交化经验模态分解和Hilbert变换构建输入和输出信号的解析信号。通过推导含参数变量的解析信号方程并计算求解获得人体参数随时间的... 针对枪托连续冲击作用下人体系统参数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人体物理参数辨识方法。该方法通过正交化经验模态分解和Hilbert变换构建输入和输出信号的解析信号。通过推导含参数变量的解析信号方程并计算求解获得人体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表面肌电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辨识结果表明,该方法获得的连续冲击作用下人体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参数曲线与生物学知识相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参数辨识 生物力学 时变系统 正交化经验模态分解 连续冲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TOPEX/POSEIDON高度计数据分析热带大西洋海面高度距平的低频变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邱云 胡建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65,76,共8页
利用1992年10月~2002年7月的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月平均格点数据分析了热带大西洋(15°S^25°N,5°~50°W)海面高度距平的低频变化。由热带大西洋大约10 a海面高度距平变化的标准差分析得到:在赤道附近海区(2... 利用1992年10月~2002年7月的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月平均格点数据分析了热带大西洋(15°S^25°N,5°~50°W)海面高度距平的低频变化。由热带大西洋大约10 a海面高度距平变化的标准差分析得到:在赤道附近海区(2°~5°N,25°~45°W)、非洲沿岸海区(11°~16°N,16°~18°W)海面高度波动剧烈。对海面高度距平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得到EOF的3个模态分别占有方差比例为51.5%,13.2%和7.9%。第一模态揭示的是热带辐合带(ITCZ)的季节性迁移导致海面高度距平沿着ITCZ平均位置经向倾斜的1 a周期变化,第一模态还显示了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异引起南北两个海盆海面高度的整体升降。第二模态描述了中心分别位于(3°N,40°W)和(7°N,45°W)附近两个涡漩的变化。第三模态表征的是几内亚海湾上升流和赤道北部下降流在6~7月强度达到最大。对EOF时间系数曲线的经验模态分解(EMD),结果表明热带大西洋低频变化包含的成分主要有:0.5,1,2,4和6 a。其中1 a周期是热带大西洋海面高度变化最主要的周期成分,0.5 a周期和2 a周期也是热带大西洋海面高度变化的重要形式;而4 a和6 a周期所占的比例较小。另外EMD方法还分解出1997~1998年太平洋El Nino事件对热带大西洋海面高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大西洋 TOPEX/POSEIDON 标准差分析 经验正交函数(EOF) 经验模态分解 (EM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MD-SVD差分谱的DWT域LMMSE自适应信道估计算法 被引量:2
17
作者 谢斌 杨丽清 陈琴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033-3038,共6页
针对当前基于奇异值分解的线性最小均方误差(SVD-LMMSE)法信道估计误差相对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和奇异值分解(EMD-SVD)差分谱的离散小波变换(DWT)域线性最小均方误差(LMMSE)自适应信道估计算法。在对信号进行最小二乘... 针对当前基于奇异值分解的线性最小均方误差(SVD-LMMSE)法信道估计误差相对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和奇异值分解(EMD-SVD)差分谱的离散小波变换(DWT)域线性最小均方误差(LMMSE)自适应信道估计算法。在对信号进行最小二乘(LS)信道估计及预滤波处理后,运用DWT对信号的高频系数进行阈值量化去噪处理;然后结合基于EMD-SVD差分谱的自适应算法,将强噪声小波系数中微弱的有效信号提取出来,并进行信号的重构;最后根据循环前缀(CP)内、外噪声方差的均值设置相应门限,对循环前缀以内的噪声进行再次处理,从而进一步降低噪声的影响。对算法的误码率(BER)和均方误差(MSE)性能进行实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的整体性能明显优于经典的LS算法、传统的LMMSE算法和目前较为流行的SVD-LMMSE算法,能够较好地降低噪声的影响,并可有效提升信道估计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频分复用 经验模态分解 奇异值分解 离散小波变换 信道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代中期南海季风系统年代际转型模态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菲 董静舒 +1 位作者 黄少妮 黄健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38-944,共7页
利用1979--2007年的CMAP降水、HadlSST的海表面温度数据和NCEP的850hPa风场数据,应用多变量联合季节经验正交分解(MY—SEOF)方法,研究了南海季风系统的前两个主模态特征,发现一个模态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模态,一个是在1... 利用1979--2007年的CMAP降水、HadlSST的海表面温度数据和NCEP的850hPa风场数据,应用多变量联合季节经验正交分解(MY—SEOF)方法,研究了南海季风系统的前两个主模态特征,发现一个模态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模态,一个是在1990年代中期的年代际转型模态。区域敏感性试验发现南海季风系统的1990年代中期的年代际转型在去除南海热带区域(105~125°E,5-25°N)的范围内是最显著的,年代际转型模态出现在MV-SEOF的第一模态中,且主要体现在“季风年”季节循环顺序的MV.SEOF中;而变换其它纬度和经度以及非“季风年”季节循环顺序时,ENSO模态出现在第一模态中,同时年代际转型信号都会减弱并出现在第二模态中。南海季风系统的年代际转型反映了南海局地季风型海.气耦合系统的特征,其中南海局地海表面温度(SST)的年代际变化表现出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特征,而南海局地的海.气耦合作用则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使南海中北部SST的年代际信号强化并影响到整个季风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年代际转型 MV-SEOF 南海季风 1990年代中期 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VM的EMD端点效应抑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旷欢 王如龙 +1 位作者 张锦 闫京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96-200,227,共6页
针对经验模态分解在对脑电数据进行处理时存在的端点效应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端点效应抑制方法。该方法将支持向量机和数据加窗进行结合对原始信号进行处理。该方法包括三个步骤:采用支持向量机对原始信号两端分别延拓有限个极大值和极... 针对经验模态分解在对脑电数据进行处理时存在的端点效应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端点效应抑制方法。该方法将支持向量机和数据加窗进行结合对原始信号进行处理。该方法包括三个步骤:采用支持向量机对原始信号两端分别延拓有限个极大值和极小值;用窗函数对延拓后的数据进行加窗处理;分别对原始信号以及支持向量机延拓和加窗处理后的信号进行经验模态分解,并舍弃各阶固有模态函数中延拓的数据点。为了分析所提方法的性能,以正交性作为量化评价指标对比不同方法的性能。以人工信号和实际脑电信号为实验对象进行的模拟实验表明,相比于其他几种方法,提出的方法可有效抑制经验模态分解处理过程中端点效应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模态分解 端点效应 延拓 支持向量机 窗函数 正交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流域生长季气象干旱分异特征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少康 刘冀 +3 位作者 魏榕 董晓华 刘艳丽 丛方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4-191,共8页
为揭示长江上游流域气象干旱发生与演变规律,基于气象站1961—2019年逐月气象数据,运用旋转正交分解(REOF)、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及游程理论等方法研究了其生长季气象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可分为8个气象干旱亚区,其中Ⅴ... 为揭示长江上游流域气象干旱发生与演变规律,基于气象站1961—2019年逐月气象数据,运用旋转正交分解(REOF)、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及游程理论等方法研究了其生长季气象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可分为8个气象干旱亚区,其中Ⅴ区呈干旱趋势,Ⅰ区、Ⅲ区及Ⅶ区表现为变湿态势,其他各区表现为干湿交替态势;干旱周期以年际为主,Ⅰ和Ⅲ区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年代际周期特征,趋势贡献较高的为Ⅴ区及Ⅷ区,其余各区趋势的贡献均小于年代际贡献;Ⅱ区干旱时间最长,达到1.57月,Ⅶ区最小为1.41月,仅有Ⅶ区干旱时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各区干旱强度比较接近,差异不大,且未来变化趋势不明显,Ⅶ区干旱面积为各区最大,达到30.36%,Ⅵ区干旱面积最小为19.18%,整体而言,干旱发生最为集中的为Ⅶ区,其AD达到0.091,最为分散的是Ⅱ区,其AD达到0.194。综上,长江上游流域各分区生长季气象干旱特征各有不同,西北部地区干旱较东南部地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 旋转正交分解(REOF)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 长江上游流域 游程理论 干旱离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