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origin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of(Laozhaiwan gold deposit, Yunnan Province
1
作者 ZHAO DeKun CHEN CuiHua +3 位作者 ZHANG Yan GU XueXiang TU ZongLin DAI HongZhang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853-854,共2页
"Golden triangle"area bordered on Yunnan-Guizhou-Guangxi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concentration areas.Deep understanding of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in Guizhou and Guangxi Pro... "Golden triangle"area bordered on Yunnan-Guizhou-Guangxi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concentration areas.Deep understanding of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in Guizhou and Guangxi Province had reached through several decades studies,but ge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very complex in the southeastern Yunnan,and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produced in the southeastern Yunnan wer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America,few studies were taken there.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field work,studies on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mbining with geochemistry characteristics were taken,and analysis the genesis of Laozhaiwan gold deposit.The types of alteration in Laozhaiwan gold deposit were mainly silicification and pyritization,and Gold grade was high when silicification and pyritization were both occurred.It could be caculated that fluid density(g/cm3)varied from 0.7 to 4.9,salinity varied from 0.76%to 0.95%and ore-forming pressure(Pa)varied from 1.81×105 to 49.96×105 according to fluid inclusion test results,showed that Laozhaiwan gold deposit was hypabyssal hydrothermal deposit in low temperature and low salinity.According to composition of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combining with H-O isotope,made theδD-δ18O figure,showed that the fluid of the deposit rooted in formation water and mixed with meteoric waters l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origin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of Laozhaiwan gold deposit Yunnan Provi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阜山复式花岗岩体西北缘伟晶岩中石榴子石成因及对Nb-Ta成矿的制约:成矿和未成矿微斜长石伟晶岩对比 被引量:1
2
作者 杨紫文 李艳军 +4 位作者 周豹 陈静 冷双梁 陕亮 卢亚鑫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8-256,共19页
江南造山带中段幕阜山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资源基地之一。断峰山地区伟晶岩型铌钽矿床是幕阜山复式花岗岩体西北缘唯一的大型矿床,其成因及物理化学条件不明确。新发现的微斜长石伟晶岩型铌钽矿化脉体中铌钽铁矿、石榴子石和... 江南造山带中段幕阜山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资源基地之一。断峰山地区伟晶岩型铌钽矿床是幕阜山复式花岗岩体西北缘唯一的大型矿床,其成因及物理化学条件不明确。新发现的微斜长石伟晶岩型铌钽矿化脉体中铌钽铁矿、石榴子石和电气石共生,其中石榴子石的成因研究可为该类型Nb-Ta成矿作用研究提供良好的制约。以断峰山地区成矿与未成矿2种微斜长石伟晶岩脉中石榴子石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背散射电子(BSE)和阴极发光(CL)微观结构观察、电子探针(EPMA)和激光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原位微区主微量元素分析,探讨石榴子石成因及其对微斜长石伟晶岩成矿作用的指示。断峰山地区伟晶岩中的石榴子石均为岩浆成因,形成于中高温、中低压力环境,属于铁铝榴石-锰铝榴石(Alm_(48.61)-Sps_(48.21))固溶体系列。成矿微斜长石伟晶岩脉中石榴子石以铁铝榴石为主(Sps_(42.56)-Alm_(54.63)),而未成矿微斜长石伟晶岩脉中石榴子石以锰铝榴石为主(Sps_(58.93)-Alm_(37.18))。成矿微斜长石伟晶岩中石榴子石多与铌钽铁矿等共生,具有低的Mn、Nb和Ta元素含量,且由核部到边部Mn含量降低Fe含量增加,这可能是由于铌钽矿物的结晶导致,表明石榴子石中Nb、Ta、Fe、Mn等元素的演化关系可以指示幕阜山地区Nb-Ta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微斜长石伟晶岩 未成矿微斜长石伟晶岩 石榴子石 岩浆成因 稀有金属矿床 幕阜山复式花岗岩体 断峰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痛风病中医认识源流考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冰 胥亦 +1 位作者 林志健 王雨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875-1880,1888,共7页
痛风病是与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密切相关的慢性、进展性、致残性代谢疾病。本文旨在系统梳理痛风病各阶段相关的中医药古籍记载,厘清其中医药认识发展脉络,明确各时期对痛风病的认知及其特点,为痛风病深入研究和临床防治提供中医药... 痛风病是与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密切相关的慢性、进展性、致残性代谢疾病。本文旨在系统梳理痛风病各阶段相关的中医药古籍记载,厘清其中医药认识发展脉络,明确各时期对痛风病的认知及其特点,为痛风病深入研究和临床防治提供中医药理论支撑。通过查阅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医医论、方书、本草及医案106部,从中归纳整理有关痛风病的中医药认识,包括病名、症状、病因病机及治疗用药等,探析其发展源流。先秦时期,中医药古籍零星记载了痛风病各阶段的症状、病名和(或)病因病机;汉至隋唐,医家在扩充病名、症状及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种内外治法,标志着痛风病理论形成;宋元明清,证候分型、鉴别诊断及饮食禁忌等论述丰富了这一理论。中医药对痛风病的认识萌芽于先秦,理论形成于汉至隋唐,丰富发展于宋元明清,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全面的痛风病中医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病 高尿酸血症 尿酸盐沉积 痛风性关节炎 代谢性疾病 中医理论 中医古籍 源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钨矿中微量元素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矿床成因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博 邹少浩 +2 位作者 许德如 陈喜连 王雪娜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4-1365,共22页
白钨矿(CaWO_(4))具高度耐物理和化学风化的性质,其晶体中的微量元素能记录重要的地球化学信息,对于反演岩浆和成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白钨矿矿物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详细地论述白钨矿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 白钨矿(CaWO_(4))具高度耐物理和化学风化的性质,其晶体中的微量元素能记录重要的地球化学信息,对于反演岩浆和成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白钨矿矿物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详细地论述白钨矿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进入白钨矿晶格中的机制,以及微量元素在流体与白钨矿之间的分配行为。特别是,白钨矿中Mo元素的特征能反映成矿的氧逸度条件,而Eu元素不仅能够反映氧化还原条件,还能揭示成矿流体的pH值变化。此外,本文还讨论了白钨矿中微量元素与发光性之间的关系,以及白钨矿的同位素特征在地质定年和成因示踪中的应用。尽管白钨矿Sm-Nd定年法较为成熟,但误差较大;而近年来新开发的U-Pb年代学方法误差较小,但缺乏相关国际标样。最后本文评述了利用白钨矿解决矿床成因的具体应用实例以及相关的研究分析方法。这些研究说明,利用白钨矿中的微量元素特征可以在矿床成因分析、成矿潜力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应用,也能为找矿勘查和成矿预测提供方法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钨矿 微量元素 同位素 阴极发光 白钨矿结构 矿床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水城区立火锰矿床成因的地质地球化学约束
5
作者 程玛莉 刘坤 张俊杰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2-899,共18页
二叠纪是华南地区重要的锰富集成矿期。本文以贵州省西部水城区立火锰矿含锰岩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贵州二叠纪成锰作用的岩相古地理,讨论锰质来源及成因、沉积环境及锰沉淀方式。采用光学显微镜、XRF、XRD和ICP-MS对水城立火锰矿含锰... 二叠纪是华南地区重要的锰富集成矿期。本文以贵州省西部水城区立火锰矿含锰岩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贵州二叠纪成锰作用的岩相古地理,讨论锰质来源及成因、沉积环境及锰沉淀方式。采用光学显微镜、XRF、XRD和ICP-MS对水城立火锰矿含锰岩系、顶板及底板进行矿物组成、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矿床含锰岩系形成于伸展拉张的台地内部裂陷盆地,锰矿石中见重晶石、石膏、天青石、菱锰矿及菱铁矿等热水沉积矿物,发育热水沉积典型纹层状构造及火山活动长石斑晶硅质交代结构,富含Fe、Mn、Co、Ni、V、Mo等热水沉积元素,具有显著Ce/Ce^(*)负异常稀土配分模式。Mn/Fe、SiO_(2)/Al_(2)O_(3)、Al_(2)O_(3)/TiO_(2)、Co/Ni、Co/Zn、Y/Ho比值及Fe-Mn-(Cu+Co+Ni)×10、Co-Ni-Zn、Co/Zn vs.(Cu+Co+Ni)、LogU/LogTh及Fe/Ti vs.Al/(Al+Fe+Mn)地球化学图解显示水城立火锰矿是热水沉积成因;V/Cr、V/(V+Ni)及Ce_(anom)特征值指示该锰矿床形成于氧化-弱氧化-弱还原海相沉积环境。综合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该矿床锰成矿作用经历了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初始沉淀及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相转化为菱锰矿相的地质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热水成因 沉积环境 沉淀方式 立火锰矿 水城区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黔相邻区沉积型稀土富集规律与成因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田恩源 肖斌 龚大兴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60-260,共1页
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国际能源、农业、高精度仪器、军事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近年来,稀土成矿机理研究和新型稀土找矿已成为全球热点问题。例如,富含稀土深海软泥(Kato et al.,2011),与铝土矿尾矿伴生的稀土(Boni et al.,... 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国际能源、农业、高精度仪器、军事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近年来,稀土成矿机理研究和新型稀土找矿已成为全球热点问题。例如,富含稀土深海软泥(Kato et al.,2011),与铝土矿尾矿伴生的稀土(Boni et al.,2013)和煤系地层(Dai Shifeng et al.,2016)。在滇黔相邻区晚二叠世宣威组底部,广泛分布的灰白色黏土岩直接覆盖在峨眉山溢流玄武岩顶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黔相邻区 沉积型稀土 富集规律与成因 碎屑锆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东上水桥萤石矿床萤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被引量:2
7
作者 万弘 欧阳永棚 +5 位作者 陈祺 蒋起保 曾闰灵 杨立飞 邓腾 李增华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96,共17页
赣东黎川上水桥萤石矿床位于华南褶皱系武夷成矿带北端,产于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的断裂破碎带内。笔者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不同颜色萤石及围岩黑云母花岗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萤石整体上呈现Eu正异常和Ce负异... 赣东黎川上水桥萤石矿床位于华南褶皱系武夷成矿带北端,产于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的断裂破碎带内。笔者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不同颜色萤石及围岩黑云母花岗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萤石整体上呈现Eu正异常和Ce负异常,但不同颜色的萤石REE配分模式特征有差异,浅绿色、深绿色和紫色萤石为轻稀土富集型,白色萤石为重稀土富集型。围岩的REE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整体呈现Eu负异常。Y/Ho-La/Ho关系图和REE配分模式图显示,萤石成矿过程中Y-REE发生了分馏,白色萤石成矿时期最晚。Tb/Ca-Tb/La关系图显示,研究区萤石矿床为热液成因。围岩黑云母花岗岩的微量元素配分曲线变化趋势与萤石基本一致,且围岩和萤石的Sm/Nd值十分接近。越靠近矿体的围岩F含量越高,且近矿围岩发生硅化、绢云母化等蚀变,推测萤石矿中的Ca和F主要来自围岩。矿区内萤石形成于中低温氧化环境,矿床成因类型为多期次的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萤石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萤石矿床 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特征 矿床成因 黎川上水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火灾痕迹的起火点判定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
8
作者 牛甜辉 耿佃桥 +3 位作者 苑轶 赵亮 董辉 王柏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8-246,共9页
为帮助火灾调查人员快速准确地确定起火点位置、完善事故调查证据链,进而探明火灾原因,综述基于火灾痕迹的起火点判定研究现状。首先,介绍火灾痕迹分类,包括燃烧痕迹、烟熏痕迹、倒塌痕迹及电器线路痕迹,着重介绍烟熏痕迹的研究现状及不... 为帮助火灾调查人员快速准确地确定起火点位置、完善事故调查证据链,进而探明火灾原因,综述基于火灾痕迹的起火点判定研究现状。首先,介绍火灾痕迹分类,包括燃烧痕迹、烟熏痕迹、倒塌痕迹及电器线路痕迹,着重介绍烟熏痕迹的研究现状及不足;然后,综述当前国内外多种起火点判定方法,将其分为利用经验、数值重构技术以及机器学习算法等3种,并分别分析3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展望未来起火点判定技术的研究趋势。结果表明:利用烟熏痕迹数值模拟结合机器学习进行起火点判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火点 火灾痕迹 数值重构 机器学习 烟熏痕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九龙方解石矿床成因——来自方解石矿物化学、流体包裹体、C-O同位素组成和U-Pb年代学的证据
9
作者 周红琳 魏爱英 +2 位作者 王维 张佳慧 薛传东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31-1447,共17页
九龙方解石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滇中古生代盆地北西部,是滇中地区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个大型巨晶方解石矿床,其成因目前尚不明确。本文选取由矿体内至围岩依次出现的巨晶方解石矿石、白云石化带以及近矿灰岩中的团块状方解石为对象,在... 九龙方解石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滇中古生代盆地北西部,是滇中地区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个大型巨晶方解石矿床,其成因目前尚不明确。本文选取由矿体内至围岩依次出现的巨晶方解石矿石、白云石化带以及近矿灰岩中的团块状方解石为对象,在地质调查、岩相学观测的基础上,分别对不同分带的方解石及围岩进行了矿物化学、C-O同位素组成及流体包裹体分析,并开展了矿石方解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九龙方解石矿床主要矿体顺层产出,部分以大脉状赋存于顺层及高角度切层的断裂带中,下二叠统茅口组(P_(1)m)中上部层位灰岩是主要赋矿围岩,NE-SW向文林复向斜两翼及次级的"穹-盆"构造过渡部位是有利的赋矿部位,热液交代充填成矿、构造控矿特点突出,属后生低温热液型矿床;成矿流体为Cl-Na·Ca型盆地卤水,成矿物质主要源自赋矿围岩和下伏地层的循环作用,并存在深部岩浆热液的贡献;温度变化小、成核速率缓慢、结晶时间长是巨晶方解石大规模成矿的主要机制;其成矿时代为36.0±4.0 Ma(始-渐新世)。因而,九龙方解石矿床的成矿是喜马拉雅期区域性盆地流体活动的产物,代表了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作用在滇中古生代盆地的远程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化学 C-O同位素组成 方解石U-Pb定年 后生热液成因 九龙方解石矿床 滇中古生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及烟尘沉积特征的单隔间内起火点预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牛甜辉 耿佃桥 +1 位作者 苑轶 董辉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4,共9页
为帮助火灾调查人员更准确、高效地判定起火点,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起火点预测模型。通过对单隔间火灾烟尘沉积进行数值模拟,构建了59种不同起火点场景下壁面烟尘沉积数据库,并分析了典型起火点场景下的壁面烟尘沉积特征,发现起... 为帮助火灾调查人员更准确、高效地判定起火点,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起火点预测模型。通过对单隔间火灾烟尘沉积进行数值模拟,构建了59种不同起火点场景下壁面烟尘沉积数据库,并分析了典型起火点场景下的壁面烟尘沉积特征,发现起火点位置与壁面沉积总量及最大浓度平均值之间具有强关联性。选取上述两个参数作为输入,起火点位置作为输出进行神经网络训练,并利用新数据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起火点位置预测值的最大绝对误差为0.65 m,最小绝对误差为0.03 m,平均绝对误差为0.37 m,说明本文提出的模型能以较高精度预测起火点位置,是一种较好的火灾调查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烟尘沉积 数值模拟 单隔间 起火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河西锶矿床的陆相热水沉积成因——天青石矿物化学和Sr-S同位素证据
11
作者 邓邹斌 薛传东 +3 位作者 王维 张佳慧 邓杨 李政桥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11-1430,共20页
滇西河西大型锶矿床产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兰坪中-新生代盆地北部,矿体主要赋存于上三叠统三合洞组碳酸盐岩中,且中新统金顶群含石膏砂泥质岩石中也多有产出,受成矿期近S-N向逆断层和近E-W向走滑断层控制。本文通过天青石岩相学观察和矿物... 滇西河西大型锶矿床产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兰坪中-新生代盆地北部,矿体主要赋存于上三叠统三合洞组碳酸盐岩中,且中新统金顶群含石膏砂泥质岩石中也多有产出,受成矿期近S-N向逆断层和近E-W向走滑断层控制。本文通过天青石岩相学观察和矿物化学分析,将热液期天青石分为Cls1、Cls2和Cls3三个世代,Cls1主要为他形粒状结构,Cls2和Cls3为自形柱状或板条状结构。其中,Cls2以发育Sr-Ba固溶体震荡环带为特点,指示矿石沉淀经历了快速到缓慢的结晶转换过程。Sr-S同位素示踪结果显示,天青石具有较均一的^(87)Sr/^(86)Sr值(0.707695~0.707792,均值为0.707740),与区域三合洞组灰岩及晚三叠世海水的Sr同位素组成一致;天青石的δ^(34)S值(17.26‰~17.49‰,均值为17.36‰)略高于金顶群石膏岩的δ^(34)S值(12.5‰~15.0‰)。分析认为,富Sr流体的形成可能与三合洞组灰岩受重力压实及深部热源导致的高压脱水作用有关,这些含矿热液早期聚集在三合洞组有利的构造圈闭空间内。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的构造应力变化和深部热源驱动下,含矿热液沿深切盆地基底的近S-N向逆冲构造上升运移,最后在浅表部与金顶群沉积期的氧化性湖相盆地卤水发生混合,导致三合洞组热液充填交代和金顶群热水沉积成矿作用近于同步发生。因此,河西锶矿床是一类兼具陆相热水沉积成矿特点的后生热液充填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青石 矿物化学 Sr-S同位素 后生热液充填型矿床 陆相热水沉积成因 河西锶矿床 兰坪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腾冲大硐厂Pb-Zn矿床成因:来自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证据
12
作者 杨正香 邓明国 +3 位作者 牛春晖 贾桢 杨佳飞 杨正良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10,共14页
腾冲大硐厂Pb-Zn矿床是西南“三江”成矿带腾冲地块东部具有代表性的矽卡岩型矿床之一,其成矿过程可划分为矽卡岩期(早、晚矽卡岩阶段)和石英-硫化物期(早、晚硫化物阶段)。方解石是该矿床中最主要的脉石矿物,其形成与铅锌矿密切相关。... 腾冲大硐厂Pb-Zn矿床是西南“三江”成矿带腾冲地块东部具有代表性的矽卡岩型矿床之一,其成矿过程可划分为矽卡岩期(早、晚矽卡岩阶段)和石英-硫化物期(早、晚硫化物阶段)。方解石是该矿床中最主要的脉石矿物,其形成与铅锌矿密切相关。本文对主成矿期(石英-硫化物期)不同阶段方解石的REE特征与成矿早期(矽卡岩期)符山石、绿帘石以及大弯山单元花岗岩、大理岩和灰岩的REE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主成矿期2个阶段方解石REE配分模式均为右倾型,∑REE分别为84.68×10^(-6)~125.58×10^(-6)和35.08×10^(-6)~38.24×10^(-6),LREE/HREE值为1.59~2.04和4.36~5.38,(La/Yb)_(N)值为1.12~1.81和4.01~5.72,(La/Sm)_(N)值为2.62~3.16和5.09~6.38,(Gd/Yb)_(N)值为0.64~0.97和1.22~1.30。2个阶段方解石的Yb/La-Yb/Ca投点位于岩浆成因与热液成因的交界部位,符山石、绿帘石、早硫化物阶段方解石和大理岩的Y/Ho值与大弯山单元花岗岩关系密切,晚硫化物阶段方解石的Y/Ho值介于大弯山单元花岗岩和围岩之间,暗示矿床主成矿期两阶段方解石皆为岩浆热液成因,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但成矿流体在主成矿期晚硫化物阶段的水岩反应过程中可能遭受了二叠系灰岩地层的强烈混染。从成矿早期到主成矿期δEu值分别为1.25~1.75和0.54~0.78,δCe值为0.85~0.94和0.94~1.05,氧化还原环境的转变可能是导致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后期水岩反应对矿质沉淀也存在少量影响。矿区中矿体离早白垩世花岗斑岩体较近,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于断裂的蚀变碳酸盐岩(矽卡岩)中,矽卡岩矿物自深向浅具有分带性。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及矿床控矿因素分析,认为大硐厂Pb-Zn矿床属于矽卡岩型Pb-Zn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方解石成因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 矽卡岩型Pb-Zn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黑龙江盆地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45
13
作者 武广 孙丰月 +5 位作者 朱群 李之彤 丁清峰 李广远 庞庆帮 王宏博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5-230,共16页
上黑龙江盆地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岩金成矿区,文章对该区的砂宝斯、老沟等矿床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矿床地质特征研究,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包裹体成分群体分析、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分析和H、O、S、Pb同位素研究,对金矿的成矿... 上黑龙江盆地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岩金成矿区,文章对该区的砂宝斯、老沟等矿床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矿床地质特征研究,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包裹体成分群体分析、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分析和H、O、S、Pb同位素研究,对金矿的成矿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硫化物以黄铁矿为主,硫化物含量一般不超过3%,为少硫化物型矿石。流体包裹体主要类型为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包裹体,并有少量纯CO2包裹体。黄铁矿等的δ34S值为-1.6‰~9.6‰;成矿热液的δ18O值为-1.3‰~+6.6‰,δD值为-89‰~-135‰;铅同位素表现出造山带铅同位素特征。成矿流体液相中阳离子主要为Na+、K+,阴离子主要是Cl-和SO2-4,气相成分中H2O、CO2和N2占绝对优势,还含有H2、O2、CO、CH4、C2H4、C2H6、C3H8、C6H6和H2S,成矿晚期CH4含量明显增加,总体上属H2O_NaCl_CO2_CH4体系。流体包裹体的盐度w(NaCleq)平均为5.0%,属低盐度流体;均一温度为266.5~295.2℃,属中温热液矿床。上述金矿床与造山型金矿具有相似的地质_地球化学特征,矿石类型为Au_Sb组合,属标准的浅成造山型金矿床,形成于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陆_陆碰撞造山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地球化学特征 矿床成因 造山型金矿 上黑龙江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乌拉根铅锌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71
14
作者 祝新友 王京彬 +1 位作者 刘增仁 方同辉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94-702,共9页
新疆超大型远景规模的乌拉根铅锌矿床的发现是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矿地质勘查的重大进展之一。矿床位于塔西南凹陷北部,围岩为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厚层砂砾岩,上部盖层为古新世阿尔塔什组膏盐层,属砂岩容矿的铅锌矿床。矿体呈似层状分布... 新疆超大型远景规模的乌拉根铅锌矿床的发现是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矿地质勘查的重大进展之一。矿床位于塔西南凹陷北部,围岩为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厚层砂砾岩,上部盖层为古新世阿尔塔什组膏盐层,属砂岩容矿的铅锌矿床。矿体呈似层状分布于砂砾岩层的顶部,矿化带长度>3km,厚度10~50m,最大厚度>100m。矿体为灰白色砂砾岩的一部分,是紫色砂砾岩褪色蚀变矿化的结果。褪色蚀变带分布于克孜勒苏群顶部,东西长度超过140km,厚100~300m。矿体顶板直接围岩为角砾岩,是由膏盐层溶解坍塌形成的。矿石主要类型为砂砾岩型,砂砾成分与围岩砂砾岩一致,硫化物呈浸染状分布于胶结物中,少量块状矿呈脉状分布于走向断层中。主要硫化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含少量白铁矿,微量的黄铁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含量少,主要是方解石、白云石、少量绢云母、伊利石等。闪锌矿淡黄褐色,粒度细小,几乎全部呈胶状或环带状;方铅矿主要也呈微细粒状,少量颗粒见有环带,块状方铅矿矿石中方铅矿呈粗晶状。铅锌矿化与油气活动关系密切,矿石中广泛含有机质液泡。成矿作用与区域盆地卤水作用有关,形成于渐新世—中新世喜马拉雅运动早期,古地中海向西退却与塔里木盆地分隔时期。卤水中的金属物质与自膏盐层溶解并经生物还原提供的低价态硫的混合导致硫化物的沉淀。乌拉根铅锌矿床属于与盆地卤水作用有关的低温热液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铅锌矿床 盆地卤水 密西西比河谷型 砂岩型 矿床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陵冬瓜山层控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的成因机制:硫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25
15
作者 徐晓春 尹滔 +3 位作者 楼金伟 陆三明 谢巧勤 褚平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739-2750,共12页
冬瓜山铜金矿床是铜陵矿集区乃至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的一个重要矿床。矿床上部受石炭系层位控制,发育层状、似层状层控矽卡岩型矿体;下部受岩体及其接触带控制,在岩体及其接触带围岩中发育脉状、细脉浸染状矿体。上部层控矽卡岩型矿体... 冬瓜山铜金矿床是铜陵矿集区乃至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的一个重要矿床。矿床上部受石炭系层位控制,发育层状、似层状层控矽卡岩型矿体;下部受岩体及其接触带控制,在岩体及其接触带围岩中发育脉状、细脉浸染状矿体。上部层控矽卡岩型矿体中的矿石类型以含铜(金)石英硫化物为主,矿石硫化物矿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显示主要成矿阶段的硫同位素基本达到了平衡。矿石矿物中的硫化物和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对比表明,冬瓜山矿床与斑岩型矿床相似,而与Sedex型和VHMS型矿床不同。结合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和矿石矿物共生组合关系,根据硫同位素储库效应,认为冬瓜山矿床硫化物阶段成矿热液中的含硫物种以H2S为主(XH2S>0.99),硫化物的结晶沉淀对成矿热液的δ34S值影响不大。应用大本模式,高温岩浆来源的热液与熔体之间的硫同位素分馏Δ34S为0‰~+5‰,依据岩浆岩全岩硫同位素组成可以确定岩浆来源热液的硫同位素组成为+0.3‰~+12.0‰。在高温(600~350℃)硅酸盐阶段和氧化物阶段,硬石膏与成矿热液之间的硫同位素分馏Δ34S为+5.0‰~+19.0‰,而在高温(450~350℃)氧化物阶段后期及低温(350~200℃)硫化物阶段,黄铁矿与成矿热液之间的硫同位素分馏Δ34S分别为-1.0‰~0‰和0‰~+1.5‰。据此计算的含硫矿物硫同位素组成理论值与冬瓜山矿床实测值基本一致,显示成矿热液流体中的硫源为岩浆来源。综合前人对区域及冬瓜山矿床的研究,本文认为冬瓜山矿床为与燕山期岩浆作用密切相关的层控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岩浆及其平衡热液中较高的总硫同位素组成暗示岩浆混染了区域沉积地层中广泛发育的膏盐成分。虽然硫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区域沉积岩成岩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海水沉积作用和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但冬瓜山矿床矿石没有保存海西期沉积成矿的硫同位素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同位素 物理化学条件 矿床成因 冬瓜山铜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洞中松多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8
16
作者 辛存林 都卫东 +2 位作者 张育平 魏明 陈世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4-31,共8页
洞中松多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多金属成矿带东部,矿体主要赋存于前奥陶系松多岩群和中二叠统洛巴堆组,围岩多为碳酸盐岩,且蚀变强烈.已圈定2条矿化蚀变带和9个主要铅、锌矿(化)体,矿化带长度约2620~4100 m,宽约50~1140 m;矿(化)... 洞中松多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多金属成矿带东部,矿体主要赋存于前奥陶系松多岩群和中二叠统洛巴堆组,围岩多为碳酸盐岩,且蚀变强烈.已圈定2条矿化蚀变带和9个主要铅、锌矿(化)体,矿化带长度约2620~4100 m,宽约50~1140 m;矿(化)体呈层状和似层状产出,矿(化)体长为120~2881 m,水平厚度为2.1~13.1 m.矿石中主要有用元素为铅和锌,伴生有益组分为银、铁、铜、硫.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黄铁矿、黄铁矿、白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透辉石、石榴石、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长石等.铅锌矿化与岩浆活动和大气降水有关,主要与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的岩浆—热液有关.同时矿床的形成与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有关.本文首次对洞中松多矿床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等的分析讨论,认为洞中松多铅锌多金属矿床是构造—岩浆等长期活动的结果,断裂构造为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物质提供了运移通道和富集空间,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的深层岩浆为矿床提供了主要成矿物质和热源,属于矽卡岩型—热液改造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中松多 铅锌矿床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江城勐野井盐类矿床Sr同位素特征及成盐物质来源分析 被引量:24
17
作者 郑智杰 尹宏伟 +2 位作者 张震 郑绵平 杨尖絮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9-727,共9页
滇西南思茅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盐含钾盆地.本文通过对思茅盆地江城勐野井盐类矿床中Sr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进一步研究其成盐物质来源.系统地采集了思茅盆地勐野井组含盐地层的各种钾盐以及与钾盐相关的样品,并对样品进行Sr同位素(... 滇西南思茅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盐含钾盆地.本文通过对思茅盆地江城勐野井盐类矿床中Sr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进一步研究其成盐物质来源.系统地采集了思茅盆地勐野井组含盐地层的各种钾盐以及与钾盐相关的样品,并对样品进行Sr同位素(87Sr/86Sr)的比值测定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勐野井盐矿87Sr/86Sr值基本上分布在0.707121和0.709734之间,与侏罗纪到现代海水的87Sr/86Sr比值(0.707~0.7091)相吻合,表明滇西思茅盆地勐野井钾盐矿床的盐类物质来源主要是海水.另外,部分样品87Sr/86Sr值(0.709734~0.711069)稍比同时期海水的87 Sr/86 Sr高但又比陆源水的87 Sr/86 Sr低,表明其勐野井组成盐卤水在沉积过程中可能混有陆源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盐沉积 ^87Sr ^86Sr 海源 勐野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床高温高盐度流体包裹体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65
18
作者 佘宏全 李进文 +3 位作者 丰成友 马东方 潘桂棠 李光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434-1447,T0005,共15页
多不杂铜矿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发现的第一处大型斑岩铜矿床,矿床位于羌塘-三江复合板片南缘的多不杂构造岩浆带中。多不杂斑岩铜矿总体上具有典型的斑岩铜矿矿石特征和蚀变分带特点,围绕斑岩体从岩体中心向外,可以划分出三个主要... 多不杂铜矿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发现的第一处大型斑岩铜矿床,矿床位于羌塘-三江复合板片南缘的多不杂构造岩浆带中。多不杂斑岩铜矿总体上具有典型的斑岩铜矿矿石特征和蚀变分带特点,围绕斑岩体从岩体中心向外,可以划分出三个主要的蚀变带,依次为钾硅化+绢英岩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黄铁矿化-角岩化带。矿床以岩体内部和外部均发育强烈的磁铁矿化蚀变、而外围青磐岩化带不发育等特征有别于国内其他斑岩铜矿。对斑岩铜矿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和均-测温结果表明斑岩铜矿石英含有丰富的流体包裹体,包裹体类型众多,而以大量发育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为突出特征。子矿物种类有石盐、钾盐、赤铁矿、红钾铁盐、石膏、黄铜矿等,有时一个包裹体含有多达5~6个子矿物,在我国其他斑岩铜矿中是不多见的。金属子矿物大量发育表明流体成矿金属元素含量很高。成矿流体由来自岩浆的高温、高盐度流体和以天水成因为主的中低温、低盐度流体两个流体端员组份组成。高温、高盐度流体为主要成矿流体,以含子矿物多相流体包裹体为代表,其形成温度〉450℃,盐度在28%~83%NaClequ.,平均达到58%-60%NaClequ.,流体组分主要属于H:O—NaCl-KCl-FeCl。体系。高温高盐度流体是在浅成条件下于岩浆结晶的最后阶段从浅部岩浆中直接出溶形成的。中低温、低盐度流体主要来源于天水或天水与晚期岩浆热液的混合,温度在360C以下,盐度3.71%~14.15%NaClequ.。含矿硫化物主要在300~420℃温度区间沉淀,沉淀富集主要与温度降低有关,多不杂斑岩铜矿为与浅成斑岩体侵入有关的高温岩浆热液型斑岩铜矿。与世界上其他斑岩铜矿相比,多不杂斑岩铜矿具有与Bingham和Grasberg等世界级超大型斑岩铜矿相似的流体包裹体和蚀变分带特征,暗示该矿床具备形成超大型斑岩铜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 铜矿床 高温高盐度 流体包裹体 成因 多不杂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二叠系茅口组顶部锰矿沉积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被引量:25
19
作者 杨瑞东 程玛莉 +4 位作者 高军波 徐海 李军 陈军 刘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04-816,共13页
通过对遵义、纳雍营盘等地含锰岩系沉积特征及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锰矿体形态主要以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脉状产出,具有角砾状构造、递变层理等,常夹硅质岩和凝灰岩,具有热水喷流沉积构造特征。锰矿层位于玄武岩之下,夹于... 通过对遵义、纳雍营盘等地含锰岩系沉积特征及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锰矿体形态主要以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脉状产出,具有角砾状构造、递变层理等,常夹硅质岩和凝灰岩,具有热水喷流沉积构造特征。锰矿层位于玄武岩之下,夹于茅口组灰岩顶部,说明锰矿成矿在玄武岩喷发之前。含锰岩系中的矿物组合有浸染状黄铜矿,黄铁矿,重晶石,天青石,菱锰矿、钙菱锰矿、锰方解石、黄铜矿、蓝铜矿、褐铁矿、绿泥石、石英及其他碳酸盐岩矿物等,这些矿物组合与热水沉积矿物组合类似。对含锰岩系进行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碳同位素分析测试表明,含锰岩系富集As、Co、Cu、Cr、Mo、Ni、Pb、U和V等元素,Fe/Ti、(Fe+Mn)/Ti及Al/(Al+Fe+Mn)比值,Fe-Mn-(Cu+Co+Ni)×10三角图解等均显示锰矿属于热水沉积成因。锰矿石碳同位素值δ^(13) C介于+4.17‰^-18.53‰,氧同位素δ^(18) O介于-6.98‰^-10.05‰显示,碳同位素组成具有热水沉积特征。含锰岩系稀土配分曲线与峨眉山玄武岩稀土配分曲线类似,表明锰矿成矿物质来源与峨眉地幔热柱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沉积特征 锰矿成矿 茅口组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天山马达尔地区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9
20
作者 康健丽 张招崇 +4 位作者 董书云 马乐天 张舒 张东阳 黄河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89,共11页
西南天山马达尔地区乌帕塔尔坎群硅质岩与玄武岩以逆冲断层接触产出,但其时代缺乏依据。本次研究的硅质岩中含有放射虫,经鉴定时代为D3—C1。11件硅质岩样品的SiO2含量为88.80%~93.28%,Al2O3含量为2.02%~3.72%,其中只有4件样品为纯硅... 西南天山马达尔地区乌帕塔尔坎群硅质岩与玄武岩以逆冲断层接触产出,但其时代缺乏依据。本次研究的硅质岩中含有放射虫,经鉴定时代为D3—C1。11件硅质岩样品的SiO2含量为88.80%~93.28%,Al2O3含量为2.02%~3.72%,其中只有4件样品为纯硅质岩(SiO2的含量为91.0%~99.8%),所有样品的SiO2/Al2O3值(23.84~46.11)远低于纯硅质岩(SiO2/Al2O3=80~1400),表明其含有较高比例的陆源泥质沉积物。Al/(Al+Fe+Mn)=0.57~0.72,Ce/Ce*=0.90~1.21,显示出生物沉积硅质岩的特点。此外,其Al2O3/(Al2O3+Fe2O3)=0.64~0.77,V含量为10.92×10-6~26.70×10-6,Cu含量为2.15×10-6~34.10×10-6,Ti/V=25.53~44.93,∑REE为30.78×10-6~59.26×10-6,平均值为45.46×10-6,(La/Yb)N=0.88~1.33,平均值为1.09,(La/Ce)N=0.81~1.12,介于洋盆沉积物和大陆边缘沉积物之间,反映其沉积环境为接近陆源的深水-半深水的沉积环境。Ceanom值均大于-0.1,为-0.06~0.08,并且出现Eu的负异常,推测岩石沉积时水体贫氧。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推测,乌帕塔尔坎群硅质岩形成于南天山洋盆闭合期的小洋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硅质岩 地球化学 成因 沉积环境 西南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