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act soft clay’s critical response to dynamic stress paths on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principal stress orientation
1
作者 沈扬 周建 +1 位作者 龚晓南 刘汉龙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2期147-154,共8页
Comprehensive tests on Hangzhou intact soft clay were performed, which were used to obtain the soils' critical response to undrained dynamic stress paths under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principal stress orientatio... Comprehensive tests on Hangzhou intact soft clay were performed, which were used to obtain the soils' critical response to undrained dynamic stress paths under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principal stress orientation. The different combinations included cyclic principal stress rotation (CPSR for short), cyclic shear with abrupt change of principal stress orientation (CAPSO for short) and cyclic shear with fixed principal stress orientation (CFPSO for short). On one side, under all these stress paths, samples have obvious strain inflection points and shear bands, and the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is far from the level of initial effective confining pressure at failure. Stress paths of major principal stress orientation (α) alternating from negative and positive have quite different influence on soil's properties with those in which α is kept negative or positive. On the other side, due to the soil's strongly initial anisotropy, samples under double-amplitudes CPSR and CAPSO (or single-amplitude CPSR and CFPSO) have similar properties on dynamic shear strength and pore water press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when α is kept within ±45°, while have quite different properties when α oversteps ±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clic principal stress rotation ABRUPT change of principal stress orientation fixed principal stress orientation INTACT soft clay torsional shear strain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cyclic uniaxial stress on mitosis orientation
2
作者 Lei Zhao1,Chun Yang2,Fengyuan Zhuang1(1.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Medical Engineering,Beihang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 2.IBME,Engineering Mechanics Department,School of Aerospace,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9年第S1期98-98,共1页
Background:Cell division is one of the key roles in the cell development,cell differentiation,embryogenesis and recovery of tissues.Independ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pindle alignment during not only asymmetric but ... Background:Cell division is one of the key roles in the cell development,cell differentiation,embryogenesis and recovery of tissues.Independ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pindle alignment during not only asymmetric but also symmetric cell divisions is ess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fects of cyclic uniaxial stress on mitosis orien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取向应对对医务人员抑郁的影响:心理弹性和压力知觉的链式中介作用
3
作者 刘明辉 陈欣雨 +4 位作者 陆清 董戴凤 张逸 胡牡丽 姚娜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1-289,共9页
目的: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持续的抑郁情绪将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医务人员由于其职业特性,较一般人群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本研究旨在探究未来取向应对对医务人员抑郁情绪的影响,以及心理弹性与压力知觉在其中的作用,以期为医务... 目的: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持续的抑郁情绪将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医务人员由于其职业特性,较一般人群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本研究旨在探究未来取向应对对医务人员抑郁情绪的影响,以及心理弹性与压力知觉在其中的作用,以期为医务人员抑郁的干预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以某省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方便抽样方法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754份,剔除作答时间过短和IP地址重复等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55份(有效率为86.87%)。研究工具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调查表、未来取向应对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压力知觉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各量表的信度系数均在0.88以上,具有良好测量效度。通过SPSS 2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通过SPSS 27.0软件和PROCESS宏(Model 6)进行链式中介模型分析,同时使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检验共同方法偏差。结果: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未来取向应对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与压力知觉和抑郁显著负相关。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未来取向应对可显著负向预测医务人员抑郁水平,具有直接效应(β=-0.283,P<0.001);心理弹性在未来取向应对与抑郁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329,占总效应的34.13%);压力知觉同样在其中起显著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99,占比10.27%);存在“未来取向应对→心理弹性→压力知觉→抑郁”的链式中介路径(效应值为-0.253,占总效应26.24%)。整体模型中,总间接效应占比达70.64%,表明中介路径在解释总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未来取向应对可负性影响医务人员抑郁情绪,而心理弹性和压力知觉在其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提示可通过靶向未来取向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培养医务人员压力应对技能,提升压力适应能力,以降低抑郁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未来取向应对 心理弹性 压力知觉 医务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页岩储层现今地应力方向评价及其扰动力学机制——以川南永川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为例
4
作者 李勇 何建华 +5 位作者 曹峰 邓虎成 王园园 李瑞雪 魏力民 李厂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94,共17页
【研究目的】川南深层页岩储层五峰组—龙马溪组现今地应力方向变化复杂,且局部构造对地应力方向的影响尚不清晰。【研究方法】以川南永川页岩气区块为例,基于古地磁和波速各向异性实验,结合测井、微地震监测以及数值模拟手段评价了应... 【研究目的】川南深层页岩储层五峰组—龙马溪组现今地应力方向变化复杂,且局部构造对地应力方向的影响尚不清晰。【研究方法】以川南永川页岩气区块为例,基于古地磁和波速各向异性实验,结合测井、微地震监测以及数值模拟手段评价了应力方向的分布特征及构造变形影响下的偏转。【研究结果】当应力差异系数大于0.2,横波各向异性系数大于18%时,偶极横波测井解释的准确度显著提高;在高陡地层(>60°),需同时考虑两向差应力和高角度裂缝发育情况对现今地应力方向解释的影响。永川向斜区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为近EW向,背斜核部及断块区方向发生了较大方向的偏移(方向偏差最大为70°±5°)。永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中和面应位于龙一段1~2小层,中和面上下地应力方向变化呈相反趋势,褶皱派生应力介于10~30 MPa,对区域应力的影响不可忽略;随着距断层距离的减少,泊松比(ν)呈增大趋势并使得最大主应力方向偏转。【结论】最大主应力方向有利于向斜区页岩气的保存,而背斜区的高角度天然裂缝则更易转变为有效裂缝。建议向斜区水平井部署方位为SN-NEE向;背斜区和夹持断块区以NE向为主且采用分层布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储层 五峰组—龙马溪组 地应力方向 扰动机制 油气勘查工程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应力作用下取向硅钢片的改进损耗分离模型
5
作者 李慧奇 廖峪茹 +2 位作者 马光 杨光 张枫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097-3106,共10页
传统的损耗分离模型未考虑机械应力对损耗特性的影响,当取向硅钢片受到沿轧制方向的拉应力或压应力时,传统损耗分离模型存在较大误差。该文对机械应力下取向硅钢片的损耗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工频正弦激励及低频激励下不同拉、压... 传统的损耗分离模型未考虑机械应力对损耗特性的影响,当取向硅钢片受到沿轧制方向的拉应力或压应力时,传统损耗分离模型存在较大误差。该文对机械应力下取向硅钢片的损耗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工频正弦激励及低频激励下不同拉、压应力对取向硅钢片损耗构成的影响规律,并从磁化机理进行了分析。基于传统的损耗分离模型、应力下取向硅钢片的损耗特性,根据取向硅钢片的剩余损耗参数、磁滞能量损耗的应力相关性,给出一种考虑应力作用下剩余损耗和磁滞能量损耗的修正方法,得到计及机械应力作用下改进的取向硅钢片的损耗分离模型。应用该文改进后的损耗分离模型对不同激励、不同型号的取向硅钢片的损耗构成进行了计算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损耗分离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耗分离模型 机械应力 取向硅钢片 剩余损耗 磁滞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压应力对磁场强度各分量影响的无取向硅钢磁弹性耦合动态磁滞模型
6
作者 付裕恒 李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832-2844,I0034,共14页
无取向硅钢片广泛用于电机等各类电工装备中,其磁化与损耗特性受压应力影响显著。现有考虑压应力的磁滞模型存在模拟精度低、参数依赖应力关系不明确等问题。该文基于损耗统计理论与场分离法,分析压应力对于无取向硅钢磁滞损耗、涡流损... 无取向硅钢片广泛用于电机等各类电工装备中,其磁化与损耗特性受压应力影响显著。现有考虑压应力的磁滞模型存在模拟精度低、参数依赖应力关系不明确等问题。该文基于损耗统计理论与场分离法,分析压应力对于无取向硅钢磁滞损耗、涡流损耗以及剩余损耗对应磁场强度分量的影响。在原始Energetic模型中,引入了压应力引起的能量密度项,推导得到压应力引起静态磁场强度变化表达式,用以计算静态磁场强度;明确弹性限度内宏观涡流损耗对应的磁场强度不受压应力影响;基于实验与磁畴理论定义等效应力,并推导剩余损耗参数V0表达式,计算剩余损耗对应的磁场强度,最终计算得到动态磁场强度并建立动态磁滞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动态模型参数与压应力关系明确,且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压应力 应力依赖 磁弹性耦合动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热刻痕取向硅钢去应力退火工艺及其在立体卷铁心中的模拟研究
7
作者 赵自鹏 胡卓超 张一航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6-60,共5页
基于耐热刻痕取向硅钢生产立体卷铁心的制造过程和退火工艺,研究了去应力退火制度对耐热刻痕取向硅钢磁性能的影响,并构建了退火炉内铁心的仿真计算模型。结果表明,耐热刻痕取向硅钢退火温度在750℃以上且保温时长不低于60 min可有效消... 基于耐热刻痕取向硅钢生产立体卷铁心的制造过程和退火工艺,研究了去应力退火制度对耐热刻痕取向硅钢磁性能的影响,并构建了退火炉内铁心的仿真计算模型。结果表明,耐热刻痕取向硅钢退火温度在750℃以上且保温时长不低于60 min可有效消除卷制产生的内应力;去应力退火过程中,升温和降温阶段铁心各处存在显著的温度差异,一定时长的保温段可减小温度差异,保持铁心内部受热均匀性;使用模拟计算的方法,可以准确预报铁心各处温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卷铁心 耐热刻痕 取向硅钢 去应力退火 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压力感对从业者双元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叶苏扬 张雅维 +1 位作者 肖余春 高孟立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4-214,共11页
随着科技革命推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劳动力市场剧烈变动,越来越多行业的从业者感受到日益加剧的AI压力感。如何引导员工在面对AI冲击时转化压力、激发创新,成为学术界与实践界关注的核心议题。基于压力认知评价理论,探讨AI压力感如何通... 随着科技革命推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劳动力市场剧烈变动,越来越多行业的从业者感受到日益加剧的AI压力感。如何引导员工在面对AI冲击时转化压力、激发创新,成为学术界与实践界关注的核心议题。基于压力认知评价理论,探讨AI压力感如何通过不同类型的工作重塑策略,影响从业者的双元创新行为,即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具体而言,研究构建AI压力感通过工作重塑促进双元创新的中介路径,并引入风险倾向作为调节变量。通过对传媒行业330名从业者及其主管的配对调研发现:对于风险倾向较高的从业者,AI压力感通过促进型工作重塑显著提升其探索式创新水平;对于风险倾向较低的从业者,AI压力感通过预防型工作重塑显著促进其利用式创新表现。研究结果不仅拓展了压力认知评价理论在AI技术变革背景下的适用范围,也为理解AI压力情境下员工如何采用差异化策略实现双元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压力感 促进型工作重塑 预防型工作重塑 从业者风险倾向 双元创新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神府区块南部8+9号煤层地应力评价方法与应用
9
作者 吴嘉伟 汤韦 +5 位作者 祝彦贺 王存武 田永净 訾敬玉 杨江浩 时贤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42,共16页
现今地应力方向和大小影响着煤层水力压裂缝的延伸,是煤层气井网部署、压裂设计的重要地质参数。合理评价煤层现今地应力方向和大小,对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神府区块南部8+9号煤层现今地应力方向和大小为... 现今地应力方向和大小影响着煤层水力压裂缝的延伸,是煤层气井网部署、压裂设计的重要地质参数。合理评价煤层现今地应力方向和大小,对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神府区块南部8+9号煤层现今地应力方向和大小为研究内容,基于阵列声波测井、微地震监测和成像测井,评价煤层及顶底板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在注入—压降实测地应力参数约束下,确定煤层组合弹簧模型参数,并计算煤层现今地应力大小。结果显示,研究区东部8+9号煤层及顶底板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整体近NNE向,西部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可能受大量的压裂改造和不活动断层周围应力场扰动,发生不同方向偏转;20口井地应力测井计算结果显示,垂深1902~2181 m的8+9号煤层垂向主应力范围47~54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范围35~44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范围42~50 MPa,侧压系数小于1,表现为正断层地应力状态。研究区东部NNE向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是经历中新生代印支期SN向挤压、燕山期NNW向挤压和喜马拉雅期NNE向挤压的继承。考虑东部裂缝预测区叠加不同构造阶段平均NNW走向的天然裂缝的分布和NNE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正断层地应力状态下NNE向竖直压裂缝的延伸模式,以提高水平井大规模极限体积压裂产量为目标,建议在垂直现今NNE向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和垂直NNW向平均天然裂缝走向的水平井方位区间内,综合利用天然裂缝产能和人工压裂缝产能进行水平丛式井布井,并进一步对地应力方向和天然裂缝参数进行精细化表征,以指导施工压裂设计,提高煤层气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组合弹簧模型 水平井方位 深层煤层气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轴剪切下非等向固结软土不排水力学特性研究
10
作者 孙枫 谢杰杰 +2 位作者 许莹莹 施周桓 潘坤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6-181,共6页
为探究主应力轴初始偏转条件下非等向固结软土的不排水力学特性,利用GDS空心圆柱扭剪仪开展了一系列定轴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大主应力方向角α0对重塑软土变形、强度及非共轴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样应变分量、应力路径以及孔压... 为探究主应力轴初始偏转条件下非等向固结软土的不排水力学特性,利用GDS空心圆柱扭剪仪开展了一系列定轴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大主应力方向角α0对重塑软土变形、强度及非共轴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样应变分量、应力路径以及孔压发展具有方向依赖性,其变形发展主要呈现竖向变形、剪切变形以及径向挤压变形3种模式;相较于等向固结条件,非等向固结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有所提高,在剪应力-正应力平面呈近似半椭圆形的强度包络曲面,表现出显著的强度各向异性;随着α0从0°增加至90°,土体强度先减小后增大,并在α0为0°和45°处分别达到最大和最小值;此外,随着加载的进行,土体非共轴角逐渐减小,受纯压缩、纯扭剪和侧向挤压的试样在临近破坏时非共轴角接近0°,而在压缩扭剪和挤压扭剪试验中土体非共轴现象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主应力方向 不排水力学特性 抗剪强度 非共轴 定轴剪切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磁-力耦合效应的混合磁滞模型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永建 李宗明 +2 位作者 利雅婷 岳帅超 窦宇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6941-6951,共11页
应力作用会影响磁性材料的磁性能,准确快速地模拟磁性材料在不同应力下的磁化特性对设计承受机械应力的装备铁心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研究拉应力作用下取向电工钢磁畴结构沿轧制方向的变化规律,将拉应力与畴壁平移运动之间的关系量化处理... 应力作用会影响磁性材料的磁性能,准确快速地模拟磁性材料在不同应力下的磁化特性对设计承受机械应力的装备铁心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研究拉应力作用下取向电工钢磁畴结构沿轧制方向的变化规律,将拉应力与畴壁平移运动之间的关系量化处理,由此采用基于畴壁平移运动的J-A模型对材料的磁化特性进行描述,通过提出适用于低磁通密度范围的新型无磁滞磁化公式替代传统J-A理论中的郎之万公式以考虑拉应力对取向电工钢磁化特性的影响;通过将磁畴简化为独立个体,将磁致伸缩效应在高磁通密度范围对取向电工钢磁化特性的影响转换为磁畴之间的摩擦作用,提出适用于高磁通密度范围的改进磁滞模型;应用BP神经网络寻找出最佳比例参数,将两种不同适用范围的磁滞模型构建为完整的磁-力耦合模型。通过对比实验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验证了所提混合磁滞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模型 BP神经网络 取向电工钢 拉应力 磁畴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构多尺度拓扑优化设计
12
作者 叶红玲 董永佳 +1 位作者 肖扬 王伟伟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1-856,878,共7页
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比强度和比模量高的特点,日益受到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青睐,同时连续纤维3D打印技术的发展使具有复杂几何构型和纤维分布的复合材料结构制造成为可能。为发挥复合材料多尺度的可设计性及获得... 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比强度和比模量高的特点,日益受到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青睐,同时连续纤维3D打印技术的发展使具有复杂几何构型和纤维分布的复合材料结构制造成为可能。为发挥复合材料多尺度的可设计性及获得更好的结构性能,本文基于独立连续拓扑变量提出了一种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多尺度拓扑优化方法。该方法引入基于主应力的纤维方向插值策略,解决纤维取向优化过程中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实现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宏观拓扑、微观纤维方向和纤维疏密的并行优化设计。采用移动渐近算法(MMA)进行优化求解,数值算例证明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对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和路径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拓扑优化 多尺度优化 主应力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模拟压水堆一回路水中枝晶取向对Inconel 182镍基合金焊接金属应力腐蚀开裂的影响
13
作者 李锴 张维 +5 位作者 郑会 杨双亮 许鑫和 潘登 崔同明 吕战鹏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1,共6页
在模拟压水堆(PWR)一回路高温水中对Inconel182镍基合金焊接金属进行了应力腐蚀开裂(SCC)试验,研究了枝晶取向对其SCC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20℃下模拟压水堆一回路水中,182合金LT取向试样断口上出现全面沿晶应力腐蚀裂纹扩展带,其... 在模拟压水堆(PWR)一回路高温水中对Inconel182镍基合金焊接金属进行了应力腐蚀开裂(SCC)试验,研究了枝晶取向对其SCC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20℃下模拟压水堆一回路水中,182合金LT取向试样断口上出现全面沿晶应力腐蚀裂纹扩展带,其平均裂纹扩展速率以及最大裂纹扩展速率均大于290℃下相同试样,表明在模拟压水堆一回路水中升高温度对182合金焊接金属应力腐蚀裂纹扩展有促进作用;290℃下182合金LT取向试样的平均裂纹扩展速率、最大裂纹扩展速率以及裂纹扩展区宽度占比均大于TL取向试样,表明裂纹沿LT枝晶取向更容易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站 焊接金属 182镍基合金 应力腐蚀开裂 枝晶取向 裂纹扩展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宁组二段深层页岩储层地应力方向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2
14
作者 严泽宇 梁兵 +2 位作者 孙雅雄 段宏亮 邱旭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7-1197,共11页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宁组二段页岩油资源量超7亿吨,但该区构造、应力双复杂的地质条件对页岩油勘探开发造成较大影响,尤其是现今地应力方向的认识不清,制约了水平井井组方案的部署和压裂方案的设计与优化。基于区域震源机制解、特殊测井...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宁组二段页岩油资源量超7亿吨,但该区构造、应力双复杂的地质条件对页岩油勘探开发造成较大影响,尤其是现今地应力方向的认识不清,制约了水平井井组方案的部署和压裂方案的设计与优化。基于区域震源机制解、特殊测井和水平井压裂微地震监测等资料,结合波速各向异性、古地磁等实验测试分析资料,开展了各类地应力方向解释方法在深层页岩储层中的适用性研究,查明了花庄地区现今地应力的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高邮凹陷阜二段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主要分布在40°—55°,平均方位角为45°,即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向。平面上,研究区地应力方向与大区域上应力方向具有较小的应力偏转,主要受构造格局的影响;此外,断层附近存在应力扰动带,扰动带内应力偏转较为明显,扰动带的宽度与断层的断距和延伸长度成正相关。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微地震监测、诱导裂缝/井壁崩落、岩心实测、阵列声波各向异性的适用性逐级降低,阵列声波测井中的波速各向异性受平面上岩相相变的影响较大。结合地应力方向解释结果、天然裂缝优势走向,建议该区水平井的部署方位为SE155°—SSE1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地应力方向 阜宁组 古近系 高邮凹陷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热型取向硅钢涂层特性与磁性能
15
作者 何承绪 马光 +5 位作者 毛航银 祝志祥 韩钰 高洁 张一航 胡卓超 《材料导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47,共5页
本工作对耐热型取向硅钢薄板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退火温度对其涂层的影响,探索了复杂工况条件、拉应力及压应力对薄板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选取的耐热型取向硅钢薄板涂层附着性为C级和D级,涂层包含绝缘涂层和硅酸镁底层,刻痕区硅... 本工作对耐热型取向硅钢薄板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退火温度对其涂层的影响,探索了复杂工况条件、拉应力及压应力对薄板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选取的耐热型取向硅钢薄板涂层附着性为C级和D级,涂层包含绝缘涂层和硅酸镁底层,刻痕区硅酸镁底层被严重破坏。退火对耐热型取向硅钢涂层表面绝缘电阻无明显影响,但影响涂层的附着性,耐热型取向硅钢带材表面的绝缘涂层不具备耐热性。过励磁与直流偏磁工况比谐波工况对带材损耗、噪声、磁致伸缩的影响更为明显。压应力对耐热型取向硅钢磁性能、噪声均产生不利的影响,而拉应力在一定范围内对损耗具有降低作用,同时不影响噪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热型取向硅钢 涂层 磁性能 复杂工况 拉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动拉伸应力对聚丙烯玻璃纤维片材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殷小春 夏天 +1 位作者 何光建 冯彦洪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1-77,共7页
基于输运空间容积的周期性变化产生脉动拉伸应力的原理研制了叶片式熔体脉动泵送装置,将脉动变化的拉伸-压缩应力作用于聚丙烯/玻璃纤维熔体以实现复合片材的增强挤出,实验研究了脉动泵送装置转轴转速对片材微观结构和宏观力学性能的影... 基于输运空间容积的周期性变化产生脉动拉伸应力的原理研制了叶片式熔体脉动泵送装置,将脉动变化的拉伸-压缩应力作用于聚丙烯/玻璃纤维熔体以实现复合片材的增强挤出,实验研究了脉动泵送装置转轴转速对片材微观结构和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脉动泵送装置对玻纤的分散及沿挤出方向的取向均有促进作用,所制片材沿挤出方向拉伸强度随转速的提高先升后降,在泵送转速为30 r/min时达到最大值42.64 MPa,较直接挤出片材(30.92MPa)提高了37.9%。表明叶片式熔体脉动泵送装置对玻纤填料增强聚丙烯体系具有适用性,为PP/GF的增强提供了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拉伸应力 玻璃纤维取向 复合片材 拉伸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师强震系列应力场的转向过程 被引量:36
17
作者 刁桂苓 王海涛 +2 位作者 高国英 龙海英 聂晓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62-1068,共7页
自1997~2003年,新疆伽师地区相继发生多次强震.取哈佛大学公布的伽师强震系列CMT(矩心矩张量解)解资料,由滑动矢量拟合法反演区域应力场.CMT解的系统聚类分析表现出3个阶段的时序特征.分析震源区应力场发现,1997年3月1日至2003年1月4... 自1997~2003年,新疆伽师地区相继发生多次强震.取哈佛大学公布的伽师强震系列CMT(矩心矩张量解)解资料,由滑动矢量拟合法反演区域应力场.CMT解的系统聚类分析表现出3个阶段的时序特征.分析震源区应力场发现,1997年3月1日至2003年1月4日期间新疆伽师地区的应力场发生变化,2003年2月24日起,又恢复到基本应力场的方向,从而完成从基本应力场-变化应力场-基本应力场一次完整变动过程.结合区域受力状况和构造背景,讨论了新疆伽师强震系列应力场变化的成因,并且认为伽师强震系列具有体破裂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地震系列 震源机制 应力场 应力方向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实测应力特征与断层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35
18
作者 黄禄渊 杨树新 +2 位作者 崔效锋 陈群策 姚瑞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204-213,共10页
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为基础,选取华北地区水压致裂法与应力解除法的实测地应力数据共计1 017条,得到华北地区及研究子区宏观应力场特征:(1)华北地壳浅层最大水平应力H、最小水平应力h随深度D呈线性增加;(2)在0~4 000 m测... 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为基础,选取华北地区水压致裂法与应力解除法的实测地应力数据共计1 017条,得到华北地区及研究子区宏观应力场特征:(1)华北地壳浅层最大水平应力H、最小水平应力h随深度D呈线性增加;(2)在0~4 000 m测量深度范围内,华北各研究子区中间深度H值总体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3)华北地区侧压系数Kav=225/D+0.61,浅部离散,随着深度增加而集中,并趋向0.61,D=577 m时Kav=1,是水平作用为主导向垂直作用为主导转换的"临界深度";(4)华北各研究子区H的优势方向统计显示,华北东部研究区H优势方向基本上为近EW、NEE、NE向。鄂尔多斯块体及环鄂尔多斯的研究区H优势方向呈现出NE向或NEE向。华北平原的研究区H优势方向主要为NE、NEE向,部分研究区呈现出NW向。分析华北区域断层稳定性发现,500 m深度以下实测差应力值不超过理论临界值,区域内断层基本上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0~500 m深度之间部分差应力值已达到或接近走滑临界状态,在方位合适的断裂或节理面上发生走滑断层型活动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测应力 回归分析 分布规律 应力方向 断层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北部地区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29
19
作者 武敏捷 林向东 徐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43,共5页
利用华北北部地区2002-01—2010-06月848个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区域构造活动特征将其划分为4个研究区,分析各研究区震源机制解特征,并采用1°×1°的网格,0.5°滑动分区的方法对华北北部地区各研究区和空间滑... 利用华北北部地区2002-01—2010-06月848个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区域构造活动特征将其划分为4个研究区,分析各研究区震源机制解特征,并采用1°×1°的网格,0.5°滑动分区的方法对华北北部地区各研究区和空间滑动进行应力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研究区的最大主应力的方位为NEE向,最小主应力方位为NNW向,与华北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较一致。各研究区的应力结构均为走滑型,水平应力作用为华北北部地区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震源错动方式以水平走滑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最大主应力方位 最小主应力方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06
20
作者 王晓山 吕坚 +3 位作者 谢祖军 龙锋 赵小艳 郑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149-4162,共14页
南北地震带作为中国大陆地应力场一级分区的边界,其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对理解大陆强震机理、构造变形和地震应力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南北地震带1970—2014年的震源机制解819条,按照全球应力图的分类标准对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 南北地震带作为中国大陆地应力场一级分区的边界,其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对理解大陆强震机理、构造变形和地震应力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南北地震带1970—2014年的震源机制解819条,按照全球应力图的分类标准对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发现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活动性质比较吻合.P轴水平投影指示了活动块体的运动方向,T轴水平投影在川滇块体及邻近地区空间差异特征最为突出,存在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南北地震带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北段为NE向走滑类型的应力状态,中段为NEE—EW—NWW向的逆冲类型,南段为SE—SSE—NS—NNE向走滑和正断类型,在川滇块体的北部和西边界应力状态为EW—SE—SSE的正断层类型,表明来自印度板块的NNE或NE向的水平挤压应力和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滑移沿大型走滑断裂带向SE向平移的复合作用控制了南北地震带的岩石圈应力场.川滇块体西边界正断层类型应力状态范围与高分辨率地震学观测得到的中下地壳低速带范围基本吻合,青藏高原向东扩张的塑性物质流与横向边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弱化易于应变能的释放,在局部地区使NS向拉张的正断层向EW向拉张正断层转变.反演得到的应力状态基本上与各种类型地震的破裂方式比较吻合,也进一步验证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可为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模拟和活动断层滑动性质的厘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