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高湿PMs滤除和无源生理监测的有机-无机纳米杂化电活性聚乳酸防护膜
1
作者 徐明伟 杨尚学 +6 位作者 刘冠林 杨婷 张一帆 赵越 李和国 张明明 徐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43,共12页
空气中细微颗粒物(PMs)和病毒能攻击人体呼吸系统,导致呼吸功能受损.尽管生物基可降解聚乳酸(PLA)纳米纤维膜在空气净化领域有显著前景,但现有制备方法难以有效同时调控纤维微观结构、膜形态和驻极体性能.本文提出有机-无机纳米杂化复... 空气中细微颗粒物(PMs)和病毒能攻击人体呼吸系统,导致呼吸功能受损.尽管生物基可降解聚乳酸(PLA)纳米纤维膜在空气净化领域有显著前景,但现有制备方法难以有效同时调控纤维微观结构、膜形态和驻极体性能.本文提出有机-无机纳米杂化复合协同提升策略,采用静电纺丝PLA@TiO_(2)和电喷雾咪唑酸分子筛框架-8(ZIF-8)纳米电介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制备了PLA@TiO_(2)/ZIF-8(PLA@T/Z)纳米纤维膜,大幅提升了PLA纳米纤维膜的电活性和表面活性,其介电常数和表面电位分别可达3.47和8.5 kV.在10 N和1 Hz接触-分离循环测试中,PLA@T/Z输出电压高达17.9 V,而在仿人呼吸条件下输出电流为32.1 nA.得益于优异的驻极特性和电荷再生能力,PLA@T/Z展现了超高的PM_(0.3)过滤性能,在空气流速为85 L/min时能滤除90.4%的PM_(0.3),而压降仅为175 Pa;在相对环境湿度(RH)为90%时仍能滤除90.8%的PM_(0.3)(空气流速为32 L/min).有机-无机纳米杂化复合体系结构的设计拓展了PLA纳米纤维膜在空气净化和自供能呼吸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过滤 聚乳酸 纳纤防护膜 有机-无机杂化复合体 无源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itu coupling construction of interface bridge to enhance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 of all 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2
作者 Qianwei Zhang Rong Yang +7 位作者 Chao Li Lei Mao Bohai Wang Meng Luo Yinglin Yan Yiming Zou Lisheng Zhong Yunhua Xu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8-26,I0003,共10页
Polymer-based composite electrolytes composed of three-dimensional Li_(6.4)La_(3)Zr_(2)Al_(0.2)O_(12)(3D-LLZAO)have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due to their continuous ion conduction and satisfactory mechanical pro... Polymer-based composite electrolytes composed of three-dimensional Li_(6.4)La_(3)Zr_(2)Al_(0.2)O_(12)(3D-LLZAO)have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due to their continuous ion conduction and satisfactory mechanical properties.However,the organic/inorganic interface is incompatible,resulting in slow lithium-ion transport at the interface.Therefore,the compatibility of organic/inorganic interface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Inspired by the concept of“gecko eaves”,polymer-based composite solid electrolytes with dense interface structures were designed.The bridging of organic/inorganic interfaces was established by introducing silane coupling agent(3-chloropropyl)trimethoxysilane(CTMS)into the PEO-3D-LLZAO(PL)electrolyte.The in-situ coupling reaction improves the interface affinity,strengthens the organic/inorganic interaction,reduces the interface resistance,and thus achieves an efficient interface ion transport network.The prepared PEO-3D-LLZAO-CTMS(PLC)electrolyte exhibits enhanced ionic conductivity of 6.04×10^(-4)S cm^(-1)and high ion migration number(0.61)at 60℃and broadens the electrochemical window(5.1 V).At the same time,the PLC electrolyte has good thermal stability and high mechanical properties.Moreover,the Li Fe PO_(4)|PLC|Li battery has excellent rate performance and cycling stability with a capacity decay rate of 2.2%after 100 cycles at 60℃and 0.1 C.These advantages of PLC membranes indicate that this design approach is indeed practical,and the in-situ coupling method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to address interface compatibility iss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inorganic interphase Coupling effect composite electrolyte Interface compati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3
作者 杨勇 朱子康 漆宗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130-133,共4页
综述了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最新发展,包括该类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研究和应用前景.三种主要的纳米复合技术为溶胶-凝胶法、嵌入法和纳米微粒填充法.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学和磁学等性能可用Maxwel形态理论、层状结构理论和... 综述了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最新发展,包括该类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研究和应用前景.三种主要的纳米复合技术为溶胶-凝胶法、嵌入法和纳米微粒填充法.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学和磁学等性能可用Maxwel形态理论、层状结构理论和分形结构理论等来研究.这类材料已在力学、热学、电学、磁学、光学、宇航和生物仿生等领域表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有机 无机 纳米复合材料 溶胶-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氧化锆复合材料的制备 被引量:7
4
作者 李石保 陈朝辉 +3 位作者 王忠义 胡海峰 唐立辉 郑文伟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36,共5页
将氧化锆纳米粉体冷等静压成型,经部分烧结制备成具有多孔网状结构的部分烧结体,然后经真空浸渍,将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渗透入部分烧结体的开孔中,原位聚合,制备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氧化锆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结果表明:预聚甲基丙烯酸甲... 将氧化锆纳米粉体冷等静压成型,经部分烧结制备成具有多孔网状结构的部分烧结体,然后经真空浸渍,将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渗透入部分烧结体的开孔中,原位聚合,制备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氧化锆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结果表明: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经真空浸渍能完全浸入部分烧结陶瓷的开孔中并固化.当部分烧结体相对密度为63%~82%时,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为154~287MPa、断裂韧性为3.68~4.81MPa·m1/2;与部分烧结体比较,有明显提高.该复合材料经牙科CAD/CAM系统切削加工,可制作牙科修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牙科材料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氧化锫复合材料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有机硅烷复合钝化膜的性能 被引量:15
5
作者 徐丽萍 胡丰 +2 位作者 杨兴亮 裴立宅 张千峰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11,3,共4页
为了扩大硅烷与无机盐复合钝化的应用范围,简化工艺,降低成本,以硅烷偶联剂为主成膜物,磷酸盐、氟钛酸盐作钝化剂,Na2MoO4和NH4VO3作缓蚀剂,一步钝化制备了无机-有机硅烷复合钝化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硫酸铜点滴腐蚀、盐水浸泡、中... 为了扩大硅烷与无机盐复合钝化的应用范围,简化工艺,降低成本,以硅烷偶联剂为主成膜物,磷酸盐、氟钛酸盐作钝化剂,Na2MoO4和NH4VO3作缓蚀剂,一步钝化制备了无机-有机硅烷复合钝化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硫酸铜点滴腐蚀、盐水浸泡、中性盐雾试验、电化学测试等技术对钝化膜层的微观形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机-有机硅烷复合钝化膜在锌层表面起到了化学和物理的屏障作用,可以阻止腐蚀过程中的极化反应和锌的溶解,增强镀锌钢板的耐蚀性;无机-有机硅烷复合钝化膜的腐蚀面积小于5%,极化阻抗达到9 kΩ,耐蚀性能接近铬酸盐钝化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钝化膜 无机.有机硅烷 镀锌钢板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酯/纳米SiO_2有机-无机复合压敏胶乳液的制备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国军 张桂霞 +2 位作者 曾汉民 潘慧铭 李建宗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4-57,共4页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成功制备了高性能的聚丙烯酸酯/纳米SiO2有机-无机复合压敏胶乳液。结果表明:纳米粒子能有效地被分散到纳米量级并以此量级与原位生成的聚丙烯酸酯复合,纳米粒子的引入能同时提高乳液的内聚力和剥离强度,可制得初粘力...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成功制备了高性能的聚丙烯酸酯/纳米SiO2有机-无机复合压敏胶乳液。结果表明:纳米粒子能有效地被分散到纳米量级并以此量级与原位生成的聚丙烯酸酯复合,纳米粒子的引入能同时提高乳液的内聚力和剥离强度,可制得初粘力>20#球、持粘力>100 h、180°剥离强度达到11 N/25 mm以上的高性能乳液型压敏胶。700 L釜进行的放大性实验无残渣或凝胶生成,性能也与小试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酯 纳米SIO2 有机-无机复合 压敏胶 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羟基磷灰石复合骨替代材料 被引量:34
7
作者 沈序辉 宋晨路 +2 位作者 沈鸽 翁文剑 韩高荣 《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1999年第4期85-90,共6页
本文对有机-羟基磷灰石复合生物材料的发展、研究近况作综述,对今后的发展方向也作描述。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生物材料 人工骨 有机 无机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TiO_2有机-无机纳米复合膜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9
8
作者 杜宏伟 孔瑛 +1 位作者 Ying Zheng 史德青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3-86,共4页
以钛酸丁酯作前驱物,NMP为共溶剂,在可溶性聚酰亚胺PI(HQDPA-DMMDA)中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高TiO2含量的PI/TiO2有机-无机纳米复合膜材料。TiO2的实际含量高达35.5%时仍能成膜,低于27.2%时为透明浅黄色纳米复合膜。并通过XPS、WAXD、TG... 以钛酸丁酯作前驱物,NMP为共溶剂,在可溶性聚酰亚胺PI(HQDPA-DMMDA)中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高TiO2含量的PI/TiO2有机-无机纳米复合膜材料。TiO2的实际含量高达35.5%时仍能成膜,低于27.2%时为透明浅黄色纳米复合膜。并通过XPS、WAXD、TG、DSC等手段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TiO2含量为27.2%时,PI/TiO2复合材料中TiO2的平均颗粒尺寸为35nm左右;热分解温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明显升高;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二氧化钛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膜 结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板法制备新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球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杨菊香 宋少飞 +1 位作者 沈淑坤 胡道道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4-58,共5页
依据维系模板作用力的特点,将模板分为以分子间或分子内的弱相互作用维系特异形状的软模板和以共价键维系特异形状的硬模板。并对软模板法和硬模板法制备各种有机-无机复合微球的最新研究给予了较系统的总结和评述。
关键词 模板法 有机-无机复合微球材料 软模板 硬模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氧化硅有机-无机杂化复合气凝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飞 骆金 +2 位作者 李亚 方旻翰 赫晓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9,共9页
依据纤维素与SiO_2的复合工艺特点,综述了采用溶液浸渍法、直接混合法和逐层沉积法制备纤维素/SiO_2有机—无机杂化复合气凝胶材料的研究现状.探讨了纤维素的不同溶解或分散状态和SiO_2引入方式对形成纤维素/SiO_2复合气凝胶的影响,分... 依据纤维素与SiO_2的复合工艺特点,综述了采用溶液浸渍法、直接混合法和逐层沉积法制备纤维素/SiO_2有机—无机杂化复合气凝胶材料的研究现状.探讨了纤维素的不同溶解或分散状态和SiO_2引入方式对形成纤维素/SiO_2复合气凝胶的影响,分析了纤维素与SiO_2之间具有的组织结构特征和结合机理,并对比了不同工艺方法获得的纤维素/SiO_2复合气凝胶材料在力学、隔热、光学、疏水性、生物等方面所呈现的性能特点.基于有机纤维素与无机SiO_2的物理化学特性,指出了两者复合时面临的问题,并对潜在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氧化硅复合气凝胶 有机—无机杂化 复合材料 溶胶—凝胶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有机/无机复合荧光粉及其发光性能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睿君 闫卫平 马灵芝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6-130,共5页
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有机荧光染料(Calcein等)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制备了有机/无机复合荧光粉。探讨了有机染料的掺杂浓度、反应体系pH值、H2O与TEOS的比值等控制参数对反应时间和材料性能的影响。利用XRD、TEM、PL光谱分... 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有机荧光染料(Calcein等)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制备了有机/无机复合荧光粉。探讨了有机染料的掺杂浓度、反应体系pH值、H2O与TEOS的比值等控制参数对反应时间和材料性能的影响。利用XRD、TEM、PL光谱分析手段对纳米复合荧光粉的结构、粒度、形貌、光谱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粉体在纳米尺寸范围内是透明的;材料的发射光谱为宽带,激发峰值波长为450nm,发射波长为520nm;峰值波长的位置不随掺杂浓度的变化而改变,但光谱强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最佳掺杂浓度为5×10-4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致发光 溶胶-凝胶法 有机/无机复合荧光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杂化齿科修复树脂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前景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俊杰 王亚子 +6 位作者 王瑞莉 刘丰维 包爽 周哲 江晓泽 孙宾 朱美芳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44-452,461,共10页
近年来,严重影响到人们生活质量的龋病已发展为人类"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对受损的龋齿进行修复是治疗龋齿的重要手段,因此齿科修复材料的发展备受关注。作为齿科修复材料,复合树脂由于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 近年来,严重影响到人们生活质量的龋病已发展为人类"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对受损的龋齿进行修复是治疗龋齿的重要手段,因此齿科修复材料的发展备受关注。作为齿科修复材料,复合树脂由于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逐渐引起科研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人们研发了多种齿科修复树脂材料,其中部分已得到了临床应用。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由有机/无机杂化技术构筑的纳米复合材料作为一类特殊的齿科修复树脂材料而引人注目。立足于齿科修复树脂材料,简要回顾了各类齿科修复材料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由杂化技术制备的可见光固化纳米复合齿科修复材料的研究现状,指出了齿科修复树脂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科修复树脂材料 有机/无机杂化 纳米复合材料 单体 填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半导体电极及有机-无机电致变色器件 被引量:2
13
作者 葛万银 李永祥 +1 位作者 于晓峰 杨群保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8-112,共5页
对无机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及其在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应用做了详尽地分析。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广泛研究的一种变色子修饰半导体电极的复合型电致变色器件。通过对这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的剖析,分析了变色机理,展望了这种变色器... 对无机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及其在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应用做了详尽地分析。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广泛研究的一种变色子修饰半导体电极的复合型电致变色器件。通过对这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的剖析,分析了变色机理,展望了这种变色器件的发展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致变色 有机-无机复合 纳米膜材料 平板显示器件 电致变色器件 半导体电极 纳米 电致变色材料 器件结构 变色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孔喉尺度无机-有机聚合物复合微球调剖驱油剂研制 被引量:19
14
作者 涂伟霞 王崇刚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3-246,共4页
以SiO2纳米颗粒为无机组分,以丙烯酰胺、丙烯酸和交联剂为有机组分,采用分散聚合方法制得了一种新型孔喉尺度的无机-有机聚合物复合微球调剖驱油材料。利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微球结构进行了研究,同时实验研究了复... 以SiO2纳米颗粒为无机组分,以丙烯酰胺、丙烯酸和交联剂为有机组分,采用分散聚合方法制得了一种新型孔喉尺度的无机-有机聚合物复合微球调剖驱油材料。利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微球结构进行了研究,同时实验研究了复合微球在不同条件下的膨胀性能。研究表明:SiO2和有机聚合物形成了稳定的复合微球结构,微球粒径均匀,为亚微米级到微米级;在高温、高矿化度的条件下,复合微球具有良好的膨胀性和稳定性,其粒径可膨胀8倍以上,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调剖驱油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有机聚合物 复合微球调剖 孔喉尺度 高温高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凝胶模板法制备具有特殊表面形貌的CdS有机-无机复合微球 被引量:2
15
作者 白超良 王斌科 +1 位作者 梁颖亮 李晔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1-94,共4页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包埋有Cd2+的中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微凝胶和阴离子型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甲基丙烯酸)(P(NIPAM-co-MAA))微凝胶。以这2种微凝胶为微反应器,通过外源导入法通入H2S气体,引发CdS沉积反应,制得具...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包埋有Cd2+的中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微凝胶和阴离子型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甲基丙烯酸)(P(NIPAM-co-MAA))微凝胶。以这2种微凝胶为微反应器,通过外源导入法通入H2S气体,引发CdS沉积反应,制得具有不同表面形貌的有机-无机复合微球。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微球表面图案结构形貌与模板的性质有关,微球的尺寸在50μm左右,且具有类核-壳结构。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复合微球中的CdS呈晶态,属立方晶形。微球具有CdS荧光特征,模板本性对微球荧光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凝胶 模板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硫化镉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英辉 李晓敏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F05期185-187,共3页
综述了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最新发展,包括该类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研究和应用前景。纳米复合技术主要有3种:溶胶-凝胶法、嵌入法和纳米微粒填充法。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学和磁学等性能可用Maxwell形态理论、层状结构理论和分形结构理... 综述了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最新发展,包括该类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研究和应用前景。纳米复合技术主要有3种:溶胶-凝胶法、嵌入法和纳米微粒填充法。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学和磁学等性能可用Maxwell形态理论、层状结构理论和分形结构理论等来研究。这类材料已在力学、热学、电学、磁学、光学、宇航和生物仿生等领域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高聚物 溶胶-凝胶过程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复合CdS纳米晶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7
17
作者 娄文静 陈淼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91-894,901,共5页
本文采用液液两相法,在甲苯、甲醇和水两相体系中制备了烷基硫醇和芳杂环硫醇修饰的有机-无机复合的CdS半导体纳米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检测手段对样品的... 本文采用液液两相法,在甲苯、甲醇和水两相体系中制备了烷基硫醇和芳杂环硫醇修饰的有机-无机复合的CdS半导体纳米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检测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所制备的硫化镉纳米晶是由无机纳米核及通过化学键吸附在其表面的硫醇分子所组成。纳米晶的平均粒径约为5nm,尺寸均匀,稳定性高,在空气中可长时间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液两相法 有机-无机复合结构 硫化镉纳米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橘园坡位变化对红壤胶体颗粒组成及胶体磷含量的影响
18
作者 刘卓玲 王艳玲 +2 位作者 张佳敏 李欢 高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9-419,共11页
为明确坡位变化对红壤胶体颗粒组成及胶体磷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江西鹰潭孙家典型红壤小流域观测站内位于坡顶、坡上、坡中及坡底的橘园红壤为研究对象,基于Stoke′s定律采用水分散-虹吸法依次获得粒级为<0.1、0.1~<0.45、0.45~&l... 为明确坡位变化对红壤胶体颗粒组成及胶体磷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江西鹰潭孙家典型红壤小流域观测站内位于坡顶、坡上、坡中及坡底的橘园红壤为研究对象,基于Stoke′s定律采用水分散-虹吸法依次获得粒级为<0.1、0.1~<0.45、0.45~<1μm及1~5μm的胶体颗粒,对比分析了各坡位橘园红壤中胶体颗粒的分布比例、有机质、非晶质氧化铁(Feo)、非晶质氧化铝(Alo)及胶体颗粒所携带的磷素(Pcoll)的含量变化差异;以坡顶橘园红壤为例,借助于热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SEM-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观察了各粒级胶体颗粒的微观形貌及元素富集特征;明确了各粒级胶体颗粒的组成矿物及相对比例。结果表明:不同坡位橘园红壤中1~5、0.45~<1、0.1~<0.45μm胶体颗粒的分布比例分别为20.1%~24.8%、4.1%~6.1%、0.2%~0.6%;且随坡位降低,1~5μm胶体颗粒的分布比例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0.45~<1μm与0.1~<0.45μm胶体颗粒则呈降低-增加-降低的趋势。随橘园坡位的降低,各粒级胶体颗粒内有机质和Alo占比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坡中和坡上有机质占比分别为最低与最高,而坡顶和坡上Alo的占比分别为最低与最高;Feo占比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以坡上和坡中的占比分别为最低与最高。随胶体颗粒粒级的减小,各粒级胶体颗粒内有机质与Feo占比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Alo占比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坡位橘园红壤中各粒级Pcoll含量为0.66~1.57 g·kg^(-1),且均随坡位降低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坡中各粒级Pcoll含量最低,坡底Pcoll含量最高;且胶体粒径越小,Pcoll含量相对越高。通过SEM-EDS观察到坡顶橘园红壤中0.1~<0.45μm胶体颗粒的结合程度最好,颗粒排列紧实呈团状,<0.1μm胶体颗粒的结合程度最差,颗粒呈分散状,而1~5μm和0.45~<1μm胶体颗粒呈片状散落排布,结合程度相仿;磷主要赋存于1~5μm和0.1~<0.45μm胶体颗粒表面,铁则主要赋存于<0.1μm胶体颗粒表面;各粒级胶体颗粒的主要组成矿物为高岭石与多水高岭石。相关分析表明,橘园红壤中总碳、总氮、全磷、有机质、Alo等指标仅对橘园红壤中0.1~<0.45μm胶体颗粒中的胶体磷含量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橘园红壤 坡位变化 胶体磷 矿物组成 有机-无机胶结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溶胶-纯丙复合乳液反射隔热涂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6
19
作者 林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8-173,179,共7页
研究了一种以硅溶胶和纯丙乳液为复合基料的反射隔热涂料。研究表明,基料中硅溶胶比例增加有助于提高涂膜的太阳光反射比和污染后的太阳光反射比,涂膜表面对水的接触角也逐渐增大。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混合基料的最佳方案:硅溶胶粒径为10... 研究了一种以硅溶胶和纯丙乳液为复合基料的反射隔热涂料。研究表明,基料中硅溶胶比例增加有助于提高涂膜的太阳光反射比和污染后的太阳光反射比,涂膜表面对水的接触角也逐渐增大。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混合基料的最佳方案:硅溶胶粒径为10~15 nm,硅溶胶与纯丙乳液的比例为5∶4,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为4%。研究了二氧化钛的种类和含量对涂膜反射隔热性能的影响,使用改性二氧化钛,相对于金红石型二氧化钛,涂膜的太阳光反射比、近红外反射比以及隔热温差有很大提高。此外,研究了辐射型填料的粒径和含量对涂膜半球发射率与隔热性能的影响,使用粒径为1.05μm辐射型填料,添加量为8%时,涂膜的半球发射率达到最大。最终制备出一种具有耐沾污、高热反射和辐射能力的无机-有机复合型反射隔热涂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隔热涂料 硅溶胶 有机无机复合乳液 改性二氧化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复合絮凝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邓进军 杨怀宇 +2 位作者 武玲敏 刘洪胜 佟艳斌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2年第8期1-6,13,共7页
随着环保监管标准的不断加强,各个行业都面临着对废水、污泥处理技术的挑战,单一种类的絮凝剂已无法满足各类污水处理需求,有机-无机复合絮凝剂在污水、污泥处理领域克服了单一絮凝剂的缺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用科学合理的有... 随着环保监管标准的不断加强,各个行业都面临着对废水、污泥处理技术的挑战,单一种类的絮凝剂已无法满足各类污水处理需求,有机-无机复合絮凝剂在污水、污泥处理领域克服了单一絮凝剂的缺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用科学合理的有机和无机絮凝剂组合方法分析絮凝剂作用机理,可有效提高复合絮凝剂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有机高分子-无机铝复合絮凝剂比单一药剂的处理效果提高30%以上,能有效降低药剂投加量并减少絮凝剂的残留,特别对含油污水和造纸废水处理效果显著;有机高分子-无机铁复合絮凝剂具有较好的染料废水脱色和污泥脱水效果,可使污泥量减少60%;有机高分子与其他无机絮凝剂复合后,在特种废水处理中表现出很多独特性能。有机-无机复合絮凝剂显著的协同效应,使其在污水处理、污泥脱水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多功能、高效廉价、绿色环保型有机-无机复合絮凝剂的开发将成为絮凝剂的主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无机絮凝剂 有机絮凝剂 复合絮凝剂 有机高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