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9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in Baoshan Cu-Pb-Zn Polymetallic Deposit,Hunan Province 被引量:3
1
作者 QI Fan-yu1,ZHANG Zhi1,2,LI Yong-sheng1,ZHEN Shi-min1,JIA De-long1,GONG Fan-ying1,GONG Xiao-dong1,HE Peng1(1.School of Earth &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2.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Center,Beijing 100037 China)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823-824,共2页
The Baoshan Cu-Pb-Zn polymetallic deposit is lied in the central Nanling mineralization zone,and belongs to the junction area of the Chenzhou-Linwu fault zone and the Leiyang-Linwu fault zone.It is a significant part ... The Baoshan Cu-Pb-Zn polymetallic deposit is lied in the central Nanling mineralization zone,and belongs to the junction area of the Chenzhou-Linwu fault zone and the Leiyang-Linwu fault zone.It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Nanling polymetallic deposit belt.The outcropping stratas consist of upper Devonian Shetianqiao,Xikuangshan Formation,Lower Carboniferous Menggong’ao,Shidengzi,Ceshui,and Zimenqiao Formation.Igneous rocks in the Baoshan ore area mainly comprise granodiorite porphyry.Furthermore,the radio isotopic age ranges from 123 Ma to 183 Ma,belonging to the early to middle Yanshan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in Baoshan Cu-Pb-Zn Polymetallic Deposit Hunan Province ZN 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tudy on deep structure using teleseismic receiver function in Western Yunnan 被引量:18
2
作者 贺传松 王椿镛 吴建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8-246,共9页
s Western Yunnan is located at the boundary of collision or underthrusting zone of Eurasian plate and is influenced by many times tectonic movements. With very complex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ectonic background, i... s Western Yunnan is located at the boundary of collision or underthrusting zone of Eurasian plate and is influenced by many times tectonic movements. With very complex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ectonic background, it is one of the seismically active areas. In the paper, the teleseismic records were selected from 16 national, local and mo-bile stations, including 4 very-wide-band mobile stations of PASSCAL. And nearly 2 000 receiver functions were extracted. Two measuring lines are 650 km and 450 km, respectively and across some major tectonic units in Western Yunnan. It is indicated that Nujiang might be a seam characterized by underthrusting.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boundaries of Sichuan-Yunnan rhombus block, i.e., Honghe and Xiaojiang faults, might be an erection seam or collision belt. Panxi tectonic zone stil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ental rift valley, that is, the surface is hollow and the upper mantle is upwarping. The tectonic situation in Western Yunnan is of certain regulation with the interlacing distribution of orogenic zone and seam. The crustal thickness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and the S wave velocity is globally lower 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反演 S波速度结构 构造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ctonic property and deformation history of Sangzhi-Shimen synclinorium corridor profile in western margin region of Hunan-Hubei Province
3
作者 郭建华 王明艳 +3 位作者 朱美衡 刘学锋 张或丹 刘辰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4年第1期80-88,共9页
The Sangzhi-Shimen synclinorium, which is in the western margin region of the Hunan-Hubei Province and as the southeast part of the middle Yangtze platform, is a second-level tectonics unit in the south of this region... The Sangzhi-Shimen synclinorium, which is in the western margin region of the Hunan-Hubei Province and as the southeast part of the middle Yangtze platform, is a second-level tectonics unit in the south of this region. Along the profile, it can be divided into 5 third-level structure belts. By the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data and magnetotelluric (MT) sounding data, it is found that the surface structure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at of the underground, and this un-coordination can be conducted by many decollement surfaces between the layers. There are three periods of deformation in its geo-history in this region: before the early (Yanshan) stage, during the early Yanshan stage and after the early Yanshan stage, while the main deformation period is during the early (Yanshan) stage. And the mechanism of deformation is the thrust faults in basement, which are controlled by many decollements, in addition to the decollement of the cap-r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gzhi-Shimen synclinorium tectonic property structure decollement surface deformation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UPWARPING AND DOWNWARPING STRUCTURAL SYSTEM OF MOHO—SURFACE IN CHINESE AND NEAR REGION AND THE GENETIC MECHANIC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ECTONIC
4
作者 Zhang Jingfa,Tang Rongyu,Chen Xuebo,Wang Enfu,Li Jingshe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66-367,共2页
Recently, this study group established “the map of MOHO\|surface bathymetric line in Chinese and Near Region" on the basis of latest survey and study of the crustal depth, the preliminary result shows that the r... Recently, this study group established “the map of MOHO\|surface bathymetric line in Chinese and Near Region" on the basis of latest survey and study of the crustal depth, the preliminary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gular meridional and latitudinal upwarping and downwarping structural pattern of MOHO\|surface bathymetric line among Eurasian plate and Pacific plate and the Indian plate alternately appears, and which is accreted and coupled with basin ridge structure that exist shallow crustal base, continental crust and oceanic crust and others regular upwarping and downwarping net structure system that possessing different block characters and different scales exist together. Among different structure systems, it occurs that ramp downwarping impetus transform structure belts whose trends is characteristic. Nowadays upwarping and downwarping net structure system is basically modeled in Himalayan orogeny period. It is showed that the Earth revolution way has been changed in this period, which leaded to a new Earth dynamics cycle.The pattern of upwarping and downwarping structure among different structure systems or different structure blocks , and the characters of different trends and different scale transform structure belts, reflects the structure movement way and their conversion law, and reveals the Earth centralized dynamics mechanics that is produced by the revolutionary effect under the environments of aster system. This can be clearly reflected by the change of impetus way between Qinghai—Tibet highland structure system and near structur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ho\|surface structural system genetic mechanics tectonic Qin ghai—Tib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查干花次凹火山岩构造裂缝及应力场
5
作者 朱建峰 张美华 +2 位作者 冷庆磊 刘玉虎 栾颖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5-757,共13页
研究火山岩构造裂缝的特征和成因,预测其分布规律,对指导火山岩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松辽盆地查干花次凹火石岭组火山岩为目标,综合利用构造演化、岩心、成像测井、岩石物理实验和断层等资料,分析构造裂缝特征,明确其形成期次,... 研究火山岩构造裂缝的特征和成因,预测其分布规律,对指导火山岩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松辽盆地查干花次凹火石岭组火山岩为目标,综合利用构造演化、岩心、成像测井、岩石物理实验和断层等资料,分析构造裂缝特征,明确其形成期次,并建立工区的三维地质模型,运用Petrel软件的地应力模块开展应力场模拟。研究表明:构造裂缝主要形成于断陷期与反转期,断陷期裂缝倾角高,多数被充填,主要为无效缝,反转期裂缝倾角低,部分被充填,主要为有效缝,反转期裂缝切割断陷期裂缝。反转期最大主应力为水平主应力,方向近东西向,最大应力值为114.5 MPa;断陷期最大主应力为垂向主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近南北向。应力场模拟结果表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大致为东西向,与区域性挤压应力方向一致,断陷期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大致为南北向,应力方向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地应力受断层的影响发生偏向,在断层分布密集的区域应力方向杂乱,在断层分布稀疏的区域应力方向与主应力方向基本一致,在断层的端部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综合研究认为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值较高的区域发育有效缝,能改善储层渗流条件,应优选应力值较高和应力方向基本一致的区域进行钻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应力场 火山岩 构造期次 查干花次凹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控制煤层气开发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郑超 陈跃 +2 位作者 雷武林 姜生玲 蔺亚兵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29,共7页
为提升构造影响区煤层气开发效能,基于我国煤层气主要开发区域的地质背景,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重点研究构造对煤层气富集规律与开发效果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煤储层高含气性和高渗透性是保障煤层气井高产的关键地质条件;②构... 为提升构造影响区煤层气开发效能,基于我国煤层气主要开发区域的地质背景,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重点研究构造对煤层气富集规律与开发效果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煤储层高含气性和高渗透性是保障煤层气井高产的关键地质条件;②构造演化和构造类型影响煤层气的生成与富集全过程,决定了煤储层的含气性;③构造应力和构造裂隙控制储层原始渗透性,煤体结构影响储层改造效果和煤层气产出。地面煤层气开发应首先考虑煤层气富集程度和储层渗透性优劣,兼顾储层改造的扩缝和卸压效果;其中,低阶煤应深挖构造对富集程度的影响,中-高阶煤应突出构造对渗透性的制约。基于同一区域构造背景下局部构造特征分析精度不足导致煤层气开发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提出了构造控气的3个研究方向:建立完善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预测模型;深入剖析深部构造对煤层气富集与开发的影响机制;基于现今构造特征,研究多场耦合对煤层气开发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控气 构造演化 构造类型 储层改造 煤层气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九龙山构造震旦系构造控藏特征及勘探意义
7
作者 姜华 杨威 +7 位作者 翟秀芬 谷志东 李秋芬 鲁卫华 刘桂侠 江青春 黄士鹏 石书缘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78-1491,共14页
川西北九龙山构造处于德阳-安岳裂陷灯影组台缘带发育区,九龙山构造规模成藏条件研究对川西北地区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潜力评价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次研究综合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以构造控藏研究为主线,明确构造演化背景下成藏... 川西北九龙山构造处于德阳-安岳裂陷灯影组台缘带发育区,九龙山构造规模成藏条件研究对川西北地区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潜力评价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次研究综合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以构造控藏研究为主线,明确构造演化背景下成藏要素形成及源储配置关系,并建立成藏模式。研究表明九龙山构造震旦系灯影组构造控藏作用可划分为3个重要阶段:①同沉积期,九龙山构造在灯影组二段沉积期处于德阳-安岳克拉通内裂陷边缘碳酸盐岩台缘带内侧,而在灯影组四段沉积期处于台缘带发育主体区,两者均发育台缘丘滩有利沉积相带;②早寒武世德阳-安岳裂陷发育鼎盛期,形成了麦地坪组—筇竹寺组厚层优质泥页岩为主体的优质烃源岩,并与灯影组下伏陡山沱组泥页岩共同构成了两套烃源岩夹持灯影组规模储层的优质成藏组合;③后期多幕构造活动改造过程中,早期处于川中古隆起斜坡部位的九龙山地区发生多期局部隆升构造活动,最终定型为川西坳陷中整体深埋背景下的局部隆起构造。在奥陶纪末期—早三叠世末期主成油阶段及晚三叠世—早白垩世主成气阶段两个成藏关键期,九龙山背斜构造形态已经形成并长期保持,有利于油气的捕获聚集成藏。总体来看,九龙山构造震旦系灯影组源储配置条件优越,具备规模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九龙山地区 构造控藏 震旦系灯影组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澜沧江结合带构造混杂岩构造岩石学、物理力学特性及地质灾害效应
8
作者 李洪梁 田尤 张佳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238-6251,共14页
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构造混杂岩孕灾机制研究,以北澜沧江结合带为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精细解剖构造混杂岩构造岩石学特征,查明物理力学特性,揭示其地质灾害效应。结果表明:北澜沧江结合带构造混杂岩作为非能干层夹持于西... 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构造混杂岩孕灾机制研究,以北澜沧江结合带为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精细解剖构造混杂岩构造岩石学特征,查明物理力学特性,揭示其地质灾害效应。结果表明:北澜沧江结合带构造混杂岩作为非能干层夹持于西南侧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和北东侧火山-沉积岩之间,主要岩石类型为千枚岩、板岩夹少量玄武岩、灰岩和硅质岩岩块,具明显“混杂堆积”特征,在构造隆升-差异风化-河流侵蚀的耦合作用下,逐渐演化为高山深切峡谷地貌,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地形地貌条件;在构造岩石学方面,北澜沧江结合带构造混杂岩表现出“一弱三强”的特点,即弱变质、强变形、强蚀变和强定向,导致岩石严重劣化,是地质灾害发育的物源条件;在物理力学特性方面,北澜沧江结合带构造混杂岩表现为一套易滑软岩“地层”,富含黏土矿物,具高孔隙度和吸水率、低抗压和抗剪强度,在斜坡内易形成软弱层或软弱带,进而长期蠕变演化为滑带,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结构构造条件;北澜沧江结合带区域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作用强烈,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动力学条件。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构造混杂岩的孕灾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澜沧江结合带 构造混杂岩 构造岩石学 物理力学性质 地质灾害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煤中有机显微组分变形差异的力学及分子结构本质
9
作者 侯晨亮 姜波 +3 位作者 李明 宋昱 刘和武 程国玺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33-1646,共14页
煤体微观变形的非均质性对煤层气赋存、运移产出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有机显微组分变形差异是煤体微观变形的关键,当前对有机显微组分变形差异性与其力学性质及分子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仍相对薄弱。以构造煤中有机显微组分变形差异性特... 煤体微观变形的非均质性对煤层气赋存、运移产出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有机显微组分变形差异是煤体微观变形的关键,当前对有机显微组分变形差异性与其力学性质及分子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仍相对薄弱。以构造煤中有机显微组分变形差异性特征研究为基础,借助原生结构煤的高温高压变形物理模拟试验验证原位温度-应力条件下有机显微组分的变形规律,结合有机显微组分的原位纳米力学参数和分子结构特征等测试结果,阐释了构造煤中有机显微组分变形差异的力学及分子结构本质。结果表明:壳质组的分子结构松散、稳定性低、可抵抗的应力最小,表现出的硬度和弹性模量也最小,相同温度、应力载荷作用下蠕变位移最大,构造应力作用下易发生韧性弯曲变形;镜质组的分子结构相对紧密、稳定性较高、可抵抗应力较大,其硬度和弹性模量较大,相同温度、应力载荷作用下蠕变位移较小,构造应力作用下多出现脆性破裂变形;相比而言,惰质组的分子结构最为紧密、稳定性最高、可抵抗应力最大,其硬度和弹性模量最大,等同温度、应力载荷作用下蠕变位移最小,相同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脆性破裂变形要弱于镜质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微观变形 有机显微组分 力学性质 分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震活动及构造应力场特征
10
作者 崔华伟 尹昕忠 +5 位作者 陈九辉 郭飚 李涛 姚远 李世莹 贾震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7-596,共20页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区构造变形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分析其地震分布特点和构造应力场特征,有助于探讨该区域复杂多变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孕震环境。文中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观测报告和从多方面搜集得到的震源机制数据,运用HYPODD方法...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区构造变形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分析其地震分布特点和构造应力场特征,有助于探讨该区域复杂多变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孕震环境。文中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观测报告和从多方面搜集得到的震源机制数据,运用HYPODD方法和SATSI方法分别进行了地震重定位和构造应力场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内整体地震活动和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1)研究区内震源深度分布与地壳厚度呈正相关。2)齐姆根弧形构造带、费尔干纳和皮羌断裂两侧的震源深度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这些构造可能为重要构造分界线。3)1902年阿图什M_(W)7.7地震周边地壳应力释放充分,导致天山山脉和塔西南坳陷交界地区小地震分布稀疏。4)受印度板块自南向北的推挤作用影响,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和塔里木盆地均呈现近SN向的低倾角挤压应力场。5)研究区内的构造应力场呈现出明显的构造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帕米尔高原为走滑应力机制,显示其呈EW向扩张,而天山山脉呈逆冲应力机制并不断隆升。帕米尔高原及其与天山山脉碰撞带两侧最优主张应力轴倾伏角和R值差异较大。6)塔西南坳陷和巴楚隆起区的走滑和逆冲应力机制不同,且二者密度和速度差异较大,揭示出塔里木盆地内部结构复杂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 地震重定位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构造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山东平原M_(S)5.5地震余震检测及发震构造研究
11
作者 戴宗辉 郑建常 +3 位作者 周连庆 曲均浩 王鹏 尹迪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5-937,共13页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平原县发生M_(S)5.5地震,由于地震发生在少震区且有感范围较大,此次地震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分析此次地震序列的余震活动特征和发震构造,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利用2023年8月6日至31日的连续波形数据,对8月6日山东平...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平原县发生M_(S)5.5地震,由于地震发生在少震区且有感范围较大,此次地震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分析此次地震序列的余震活动特征和发震构造,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利用2023年8月6日至31日的连续波形数据,对8月6日山东平原M_(S)5.5地震序列进行余震检测,并结合地震精定位、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的反演结果,分析了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及孕震动力学机制.精定位结果表明,余震序列大致沿NE向展布,且表现出由主震震源位置向NE和地表方向迁移的特征;同时,在17~22 km深度还存在“双破裂”现象.震源机制解的NE走向节面与陵县—冠县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结合精定位结果,认为陵县—冠县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区域构造应力场显示,震源区受控于NEE向水平挤压和NNW向水平拉张的构造应力作用,在该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震断裂发生以右旋走滑为主的单侧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周期面状密集台阵揭示安徽宣城地区浅部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及变形特征
12
作者 方捷 姚华建 +1 位作者 李杰 李俊伦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95-3010,共16页
安徽宣城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东南部,江南隆起带北缘,区内经历过多期构造活动及多种地质作用,形成了以褶皱、逆冲推覆体及断裂带为主体的复杂构造系统.探测宣城地区浅部地壳速度结构及变形特征,了解区内断裂带的空间展布与活动性,... 安徽宣城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东南部,江南隆起带北缘,区内经历过多期构造活动及多种地质作用,形成了以褶皱、逆冲推覆体及断裂带为主体的复杂构造系统.探测宣城地区浅部地壳速度结构及变形特征,了解区内断裂带的空间展布与活动性,不仅有助于揭示该区域地质构造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还能为该区域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地震灾害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模型.本研究在宣城地区布设了一个面状短周期密集台阵,利用采集的一个月的垂直分量背景噪声数据计算互相关函数并提取周期为1~5s的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数据,然后采用面波直接成像方法反演获得了研究区浅部地壳(0~6km)的各向同性和方位各向异性横波速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宣城地区浅部地壳结构复杂,不同地质单元横波速度特征差异显著,总体表现为沿NW—SE方向高低速异常交替分布的特征,其中南陵盆地与宣城盆地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异常,推测沉积深度可达2km,与构造沉降强度和沉积物特性密切相关,而敬亭山—狸桥与麻姑山—峄山推覆隆起则表现为高速度异常,指示区域经历的挤压-拉伸构造活动.研究区江南断裂带从浅层至深层均表现出显著的低速异常带,并且低速带随深度逐渐向SE方向偏移,反映了其深层的构造变形,周王断裂带主要在浅层3km范围内具有明显的低速特征,深部影响及活动性相对较弱,而茅山断裂带未见显著低速异常,可能受成像分辨率限制.此外,方位各向异性分析表明,研究区快波方向总体为NE、NNE和NEE方向,受断裂带控制作用明显,但在敬亭山—狸桥与麻姑山—峄山推覆隆起区域表现为NW、近NS和EW的复杂快波方向,可能与局部逆冲构造以及矿床分布密切相关.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构造格局的形成经历了多期次的挤压-拉伸变形活动,并受深大断裂带控制,对地震活动性和区域矿产资源的分布均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成像 地壳浅层结构 方位各向异性 断裂带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分段差异变形及其主控因素
13
作者 罗浩渝 杨克基 +4 位作者 申林 张鹏越 王珩 杨航 漆家福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9-634,共16页
毗邻南天山的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的构造变形非常强烈,且表现出明显的分段差异性。结合地面露头、CEMP资料及最新的地震资料解释,建立了北部构造带不同区段的构造变形模型,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复原了其中—新生代演化过程,并探讨了导致分段... 毗邻南天山的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的构造变形非常强烈,且表现出明显的分段差异性。结合地面露头、CEMP资料及最新的地震资料解释,建立了北部构造带不同区段的构造变形模型,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复原了其中—新生代演化过程,并探讨了导致分段构造变形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北部构造带的乌什—阿瓦特—博孜一线以北为造山楔—中生界、新生界两层不协调收缩变形,克拉苏以北为造山楔、中生界、新生界3层不协调收缩变形,迪那以北为造山楔—中生界—古近系、新近系两层不协调收缩变形,吐格尔明及东部地区以北各构造层的变形相对协调,仅局部存在分层收缩变形现象。2)北部构造带的收缩构造变形主要发生在上新世—第四纪,但至少经历了晚侏罗世、晚白垩世、中新世等断续的收缩变形期。3)北部构造带的分段、分层变形差异,主要受中生界的煤岩和泥岩,古近系和新近系的盐岩等软弱岩层的差异分布,盆地基底先存断裂及南天山新生代隆升程度差异等因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构造带 构造变形 盐构造 形成演化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耳山沙沟脉状Ag-Pb-Zn矿床构造变形序列与控矿构造特征
14
作者 杨明建 张达 +8 位作者 张鑫明 刘松岩 聂胜强 未国栋 王轩 葛保京 三忠军 杨军伟 牛元哲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4-597,共24页
沙沟脉状Ag-Pb-Zn矿床是熊耳山地区最大的Ag-Pb-Zn矿床之一。矿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矿体的展布严格受断裂控制。矿脉主要以发育Ag、Pb、Zn及少量Au矿化为特征,根据矿物组合特征及穿切关系,划分出四个成矿阶段,分别为①石英‒菱铁矿阶段... 沙沟脉状Ag-Pb-Zn矿床是熊耳山地区最大的Ag-Pb-Zn矿床之一。矿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矿体的展布严格受断裂控制。矿脉主要以发育Ag、Pb、Zn及少量Au矿化为特征,根据矿物组合特征及穿切关系,划分出四个成矿阶段,分别为①石英‒菱铁矿阶段;②暗色闪锌矿阶段;③方铅矿‒银‒浅色闪锌矿阶段;④石英‒碳酸盐阶段。通过详细的野外勘查分析各组控矿断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恢复构造应力场,解析构造变形样式及构造控矿特征,识别出研究区自中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4期构造变形事件:D_(1)期为晚三叠世N-S向挤压背景,区内形成NE-SW向左旋剪切断裂,以及N-S向与NNE-SSW向次级裂隙,奠定了研究区的基本构造格架;D_(2)期为早侏罗世NW-SE向挤压背景,早期形成的不同方向断裂被再次激活,NE-SW向断裂表现为逆断层性质,N-S向断裂呈左旋压扭性特征;D_(3)期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近E-W向伸展背景,N-S向断裂呈张性特征,NE-SW向断裂再次发生左旋张剪性运动,并形成新的次级NNE-SSW向断裂。主要控制着第一、第二阶段的矿化过程。辉绿玢岩脉的锆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研究区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时间应该不早于160 Ma左右;D_(4)期为早白垩世中期NW-SE向伸展为主的应力背景,NE-SW向和NNE-SSW向断裂呈张性特征,N-S向断裂主要表现为右旋张剪性特征,并控制着第三、第四阶段的矿化过程,银铅锌矿化达到顶峰。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控矿构造具有多期次叠加、等间距分布、多序次控矿的特征,并进一步识别出至少存在四级构造。断裂的多期叠加、反复激活是形成多序次断裂的前提,也是形成富矿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阶段 控矿构造 构造变形序列 构造级序 沙沟Ag-Pb-Zn矿床 熊耳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矿“末端效应”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李凌杰 韩润生 +3 位作者 张艳 陈青 吴建标 冯志兴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4-150,共17页
成矿“末端效应”作为矿田地质力学、矿床学研究的前缘内容,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成矿构造“末端效应”和成矿流体“末端效应”2个方面:前者以矿田地质力学构造精细解析为基础,结合构造-(蚀变)岩相学填图技术... 成矿“末端效应”作为矿田地质力学、矿床学研究的前缘内容,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成矿构造“末端效应”和成矿流体“末端效应”2个方面:前者以矿田地质力学构造精细解析为基础,结合构造-(蚀变)岩相学填图技术、构造地球化学填图技术、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不同构造背景下多尺度控矿构造的“末端效应”及其对矿田、矿床、矿体(群)的控制作用,进而研究控矿构造“末端”的构造类型、力学性质、成矿构造体系及其控岩控矿规律、矿床(体)的定位机理等;后者开展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等研究,不仅可以反映成矿流体特征,同时结合成矿流体“末端”的分带效应研究,可以精细刻画成矿流体“末端”的时空演化过程,揭示构造物理化学条件对成矿作用的制约。从成矿构造和成矿流体两者“末端”的耦合关系角度出发,将矿田构造学、矿床学、流体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紧密结合,可以深化研究构造“末端效应”的控岩控矿机制及构造-流体耦合成矿的成生联系,为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进展 构造分级控矿规律 成矿构造“末端效应” 成矿流体“末端效应” 矿床学 矿田构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和田县509道班西锂矿地质构造特征及控矿构造研究
16
作者 解程皓 李永 +4 位作者 刘伟 李国军 陈正乐 王来兴 王彦龙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4-249,共16页
509道班西锂矿位于西昆仑–喀喇昆仑山脉东段,特提斯构造域北缘,是最近认定的超大型伟晶岩型锂矿。通过对矿区地质构造及控矿构造的研究,厘清了该矿区的构造特征及构造控矿模式。该矿床出露在三叠系巴彦喀拉山群浅变质碎屑岩中,处于大... 509道班西锂矿位于西昆仑–喀喇昆仑山脉东段,特提斯构造域北缘,是最近认定的超大型伟晶岩型锂矿。通过对矿区地质构造及控矿构造的研究,厘清了该矿区的构造特征及构造控矿模式。该矿床出露在三叠系巴彦喀拉山群浅变质碎屑岩中,处于大红柳滩–郭扎错断裂与奇台达板断裂之间,矿区内及其周边岩浆岩较发育,受断裂构造控制,主构造方向呈NW–SE向。结合区域演化事件,对构造–岩浆控矿模式展开研究发现,矿体形成、就位及后期改造主要受三期构造控制。①成矿期前:受二叠纪—三叠纪NE–SW向构造挤压应力影响,地层形成韧性逆冲走滑断层,为矿体运移就位提供了空间。②成矿期:晚三叠世末期岩浆岩侵位伴生形成的一系列张裂隙(节理)为含矿岩浆热液运移与矿质富集提供了有利空间,形成超大型锂矿。③成矿期后,白垩纪—第四纪受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影响,矿区内发育脆性破矿构造,矿体受到有限破坏。这些认识对矿区外围及深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质 伟晶岩 控矿构造 509道班西 西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太古界潜山型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17
作者 王丽娟 韩登林 +5 位作者 马良帅 胡蓉蓉 王晨晨 马斌玉 闫康 朱朝彬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4,共11页
依据岩心薄片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测井等资料,对渤海海域M油田中位潜山与渤中19-6低位潜山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纵向上,渤海海域M油田中位潜山风化带储层较发育,以孔隙-裂缝型为主;渤中19-6低位潜山储... 依据岩心薄片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测井等资料,对渤海海域M油田中位潜山与渤中19-6低位潜山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纵向上,渤海海域M油田中位潜山风化带储层较发育,以孔隙-裂缝型为主;渤中19-6低位潜山储层裂缝尤其发育,风化带和内幕带均以裂缝型储层为主。不同类型潜山在埋藏深度、源储接触及垂向分带等多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导致了储层在孔喉空间等微观结构方面也存在差异。②多期构造运动造成不同类型潜山储层分带具有差异性,古地貌构造制约了潜山储层的平面分布及有机酸迁移方向,风化淋滤溶蚀作用间接改善了储层的微观结构,其改善程度受潜山裂缝及风化环境控制。③不同类型潜山的优质储层发育带具有差异性,低位潜山型优质储层主要集中在深层内幕裂缝带,中位潜山型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潜山顶部风化带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储层 中位潜山 低位潜山 微观结构 裂缝型 孔隙-裂缝型 构造运动 古地貌 太古界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凹陷西南断阶带油气资源潜力与勘探方向
18
作者 杨东升 王龙 +6 位作者 郭帅 白志钊 焦保程 杨永才 梁媛媛 刘丽芳 赵钊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103,共13页
白云凹陷西南断阶带一直未获勘探突破,存在区带构造演化认识不清、资源潜力不明确等问题,进而影响整个区带勘探方向的优选。基于地震、测井、地化等资料,对白云凹陷西南断阶带结构与构造演化、始新统沉积、地化特征进行了研究,进而探讨... 白云凹陷西南断阶带一直未获勘探突破,存在区带构造演化认识不清、资源潜力不明确等问题,进而影响整个区带勘探方向的优选。基于地震、测井、地化等资料,对白云凹陷西南断阶带结构与构造演化、始新统沉积、地化特征进行了研究,进而探讨勘探潜力,优选有利勘探方向。结果表明:(1)西南断阶带受新生代裂陷伸展和走滑改造形成“横向三阶、纵向三脊”的构造格局,经历了始新世断阶带形成期、渐新世—早中新世相对隆升期以及中中新世至今热沉降期3大演化阶段;(2)西南断阶带周缘恩平组发育富氢煤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很好,母质类型为Ⅱ_(2)—Ⅲ型,达到成熟—高成熟阶段;文昌组发育浅湖—半深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好,母质类型以Ⅱ_(2)—Ⅲ型,达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预测天然气资源量约5.2千亿m^(3)、石油资源量约1.4亿m^(3),其中北脊汇聚区资源潜力最大;(3)运移是白云凹陷西南断阶带成藏主控因素,北部构造脊近洼带是最有利勘探区,北脊倾末端白云10A是有利勘探目标。研究成果对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西南断阶带 结构特征 构造演化 烃源岩 资源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广东河源M≥4地震序列震源参数及应力触发
19
作者 黄润青 邓阳凡 +2 位作者 陈瑛 熊成 张周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6-969,共14页
广东省河源市分别于2023年2月11日和3月8日发生了M4.0地震和M4.3地震,这两次地震均位于新丰江库区内,并在周围地区产生了较强的震感.新丰江水库是世界上仅有的四座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水库之一.自1970年以来,新丰江库区发生的4级以上地... 广东省河源市分别于2023年2月11日和3月8日发生了M4.0地震和M4.3地震,这两次地震均位于新丰江库区内,并在周围地区产生了较强的震感.新丰江水库是世界上仅有的四座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水库之一.自1970年以来,新丰江库区发生的4级以上地震仅有16次,2023年库区在两个月内连续发生两次4级以上地震,表明新丰江库区仍具有发生4级或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而2023年这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地下应力变化特征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基于2023年2月1日至3月12日期间的连续地震波形资料,利用机器学习的震相拾取技术(EQTransformer)进行微震识别及震相拾取,共识别出1220个地震事件,是原先地震目录地震数的2倍;利用双差定位方法(HypoDD)对该地震目录进行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新丰江库区的地震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两次M≥4地震的地震序列在水平面上呈NW-SE向展布,震源深度分布于5~15 km范围内,震中随深度的分布呈大角度向深部延伸;通过gCAP波形反演计算了这两次M≥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反演了构造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2月11日地震发生于一条NEE走向、倾向SE的左旋走滑隐伏断裂,3月8日地震发生于一条NW走向、倾向SW的右旋走滑隐伏断裂;利用AutoCoulomb程序包计算了两次地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M4.0地震对后续M4.3地震具有一定的触发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认识新丰江水库的发震构造及地下应力变化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诱发地震 发震构造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蚀变蛇绿岩型滑坡形成机制与稳定性分析-以堆绒通滑坡为例
20
作者 冉丽娜 张永双 +1 位作者 任三绍 李金秋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7-277,共11页
青藏高原构造缝合带具有复杂的岩体结构和特殊的岩性组合,是特大滑坡易发带,但蚀变蛇绿岩型滑坡形成演化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对其孕生机制尚不明晰,制约了灾害隐患有效判识和风险防范。以金沙江构造缝合带堆绒通滑坡为例,基于现场... 青藏高原构造缝合带具有复杂的岩体结构和特殊的岩性组合,是特大滑坡易发带,但蚀变蛇绿岩型滑坡形成演化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对其孕生机制尚不明晰,制约了灾害隐患有效判识和风险防范。以金沙江构造缝合带堆绒通滑坡为例,基于现场调查、无人机测绘、年代学测试和环剪试验等方法,剖析了蚀变蛇绿岩型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机制,并对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堆绒通滑坡是形成于晚更新世的巨型滑坡,所在斜坡岩性以基性-超基性岩为主,内部发育多条黏土化蚀变蛇绿岩条带,构成易滑地质结构;黏土化蚀变蛇绿岩在天然状态下具有较低的抗剪强度,遇水强度急剧下降,天然状态下的黏聚力(c)、内摩擦角(φ)值分别为67.0 kPa和20.3°,饱和状态下的c、φ值分别为39.8 kPa和13.8°,软化效应显著;堆绒通滑坡堆积体目前整体稳定,但在强降雨条件下滑坡体前缘可能出现局部失稳,基于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灾害风险防范对策。综合分析认为,岩体结构与黏土化蚀变岩联合控制了堆绒通滑坡的形成演化。相关认识对青藏高原构造缝合带斜坡稳定性分析和防灾减灾具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缝合带 滑坡 蛇绿岩 黏土化蚀变岩 易滑地质结构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