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00 km/h高速磁浮列车试验线方案设计 被引量:2
1
作者 沈艳峰 冯建龙 张家诚 《计算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0-376,共7页
600 km/h高速磁浮列车的研发是高速磁浮系统向更高速商业应用迈进的重要过程。高速磁浮列车已完成低速动态试验车轨空间关系论证,但诸多关键指标仍需通过达速试验进行验证,因此建设长距离试验线已成为制约高速磁浮发展的瓶颈之一。依托... 600 km/h高速磁浮列车的研发是高速磁浮系统向更高速商业应用迈进的重要过程。高速磁浮列车已完成低速动态试验车轨空间关系论证,但诸多关键指标仍需通过达速试验进行验证,因此建设长距离试验线已成为制约高速磁浮发展的瓶颈之一。依托上海磁浮示范线,从高速磁浮列车构造、既有线线路条件、系统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论证600 km/h高速磁浮列车在上海磁浮示范线上试验的可行性。在现有试验线路条件下,提出了对运控系统的创新设计,对牵引系统供给做出适应性调整。仿真结果实现了车-地间通信数据的收发、列车运控系统的优化,在该示范线上进行600 km/h高速磁浮列车试验是经济可行的方案,并通过对运控系统的创新设计为将来更高速列车的达速试验提供方案设计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0 km/h高速磁浮 上海磁浮示范线 试验线 运控系统 牵引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3min追踪间隔的400 km/h高速列车追踪过程仿真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壮 张宏翔 +2 位作者 鲁工圆 沈子力 王蔚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5,32,共12页
将高速铁路运营速度提高至400km/h有利于提升旅行速度和旅客运输效率。但速度提高会影响追踪间隔,导致能力降低。在梳理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距离步长的高速铁路列车追踪运行多智能体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实验... 将高速铁路运营速度提高至400km/h有利于提升旅行速度和旅客运输效率。但速度提高会影响追踪间隔,导致能力降低。在梳理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距离步长的高速铁路列车追踪运行多智能体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实验,计算了不同目标速度下的追踪间隔,并分析了各种追踪间隔随目标速度变化的趋势,以及出发及到达追踪间隔对列车牵引制动性能提升的响应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目标速度400km/h和采用中国标准动车组为基础模拟的牵引制动性能的仿真场景下,列车的区间追踪间隔在3min以内,而出发追踪间隔和到达追踪间隔均大于3min;若提升列车牵引加速度与制动减速度,则可以使列车出发及到达追踪间隔控制在3min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0 km/h高速铁路 列车追踪间隔 列车运行仿真 追踪间隔影响因素 牵引制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0 km/h高速铁路实现3 min追踪间隔时间技术条件分析
3
作者 孙怡平 叶轶淳 +3 位作者 罗仕杰 孙浩楠 潘姿延 彭其渊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6,25,共8页
400 km/h高速铁路将是我国未来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实现列车3 min追踪间隔是建设400 km/h高速铁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分析了400 km/h高速铁路实现3 min追踪间隔时间所需达到的技术... 400 km/h高速铁路将是我国未来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实现列车3 min追踪间隔是建设400 km/h高速铁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分析了400 km/h高速铁路实现3 min追踪间隔时间所需达到的技术条件。理论分析阶段,根据我国高速铁路目前采用的闭塞防护技术,分别分析了列车出发、区间和到达3类追踪间隔的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并结合线路实际设计、运营情况和敏感性分析筛选出具有优化价值的关键影响因素。仿真实验阶段,利用计算机仿真建立多因素列车追踪运行仿真模型,以实现列车3 min追踪间隔为目标,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得到了整套技术条件。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实现400 km/h高速铁路3 min追踪间隔时间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0 km/h高速铁路 技术条件 列车追踪间隔 列车运行仿真 铁路行车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线开通60km/h及在短期内提速的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阚宏明 《铁道工程学报》 EI 2000年第3期20-23,共4页
新建干线开通后 ,规定较长时间按 45 km/h限速运行 ,本文概述了新线首次开通 6 0 km/h及短期内提速的意义。通过施工实例表明 ,提高施工技术标准 ,采取先进的施工工艺 ,在重载铁路或新建干线首次开通6 0 km/h及短期内 (4~ 6个月 )提高... 新建干线开通后 ,规定较长时间按 45 km/h限速运行 ,本文概述了新线首次开通 6 0 km/h及短期内提速的意义。通过施工实例表明 ,提高施工技术标准 ,采取先进的施工工艺 ,在重载铁路或新建干线首次开通6 0 km/h及短期内 (4~ 6个月 )提高至正常运行速度 140 km/h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线 开通时速60km/h 提速 施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桥过渡差异变形对400km/h高铁行车性能影响研究
5
作者 李宁 周川江 +2 位作者 张红伟 胡世兴 罗强 《铁道工程学报》 2025年第8期15-20,共6页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过渡段是实现线路高平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的过渡段相关研究多针对时速350 km及以下车速展开。为了探究路桥过渡段沉降变形对400 km/h及以上高速列车行车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现行过渡段设计标准在更高速度下的适...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过渡段是实现线路高平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的过渡段相关研究多针对时速350 km及以下车速展开。为了探究路桥过渡段沉降变形对400 km/h及以上高速列车行车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现行过渡段设计标准在更高速度下的适用性问题,建立CR400BF动车组模型和长度20 m的过渡段模型,构建车辆-轨道-路基过渡段耦合动力学模型,开展不同沉降变形及不同车速下的动力学仿真分析。研究结论:(1)时速400 km条件下,过渡段轨面折角和差异沉降是影响列车行车性能的关键因素;(2)总体上,车体竖向加速度、轮轨垂向力及轮重减载率随轨面折角及差异沉降的增大呈线性规律增加,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及舒适性受过渡段沉降变形的显著影响;相同轨面折角条件下,20m长度内的沉降对列车运行的舒适性影响更大,而5 m长度内的沉降对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影响更大;(3)过渡段在1‰极限折角条件或5 mm极限差异沉降条件下,计算车速由350 km/h提升450 km/h时,车辆动力响应随着车速的增大而增加,均满足限值要求,现行过渡段设计标准在400 km/h及450 km/h条件下仍具有适用性;(4)本文研究可为时速400 km及以上高速列车行车性能研究以及路桥过渡段设计标准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时速400km 路桥过渡段 车-轨-路耦合 行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