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ying potential hazards of opencast mining area using acoustic velocity structure imaging method
1
作者 DONG Long-jun YAN Ming-chun +2 位作者 PEI Zhong-wei ZHANG Yi-han YANG Long-b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2期405-419,共15页
Identifying potential hazards is crucial for maintaining the structural stability of opencast mining area.To address the limitations of irregular structure and sparse microseismic events in opencast mining monitoring,... Identifying potential hazards is crucial for maintaining the structural stability of opencast mining area.To address the limitations of irregular structure and sparse microseismic events in opencast mining monitoring,this paper proposes an active-source imaging method for identifying potential hazards precisely based on velocity structure.This method innovatively divides the irregular structure into unstructured grids and introduces a damping and smoothing regularization operator into the inversion process,mitigating the ill-posedness caused by the sparse distribution of events and rays.Numerical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of the method in identifying hazard areas of varying sizes and numbers.The proposed method shows potential for meeting hazard identification requirements in the complex opencast mining structure.Furthermore,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an rare earth mine slope.It confirm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provides a more concrete and intuitive scheme for stability monitoring for th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system.This paper not only demonstrates the application of acoustic structure velocity imaging technology in detecting unstructured potential hazard regions but also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table opencast mining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encast mining traveltime tomography ray tracing velocity 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露天煤矿开发对戈壁的影响及生态恢复对策
2
作者 崔艳 李思扬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28,共5页
为破解新疆露天煤矿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围绕该区域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极度脆弱的特征,分析了露天煤矿开发对戈壁脆弱荒漠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提出新疆戈壁矿区露天矿恢复应以原生态功能重... 为破解新疆露天煤矿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围绕该区域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极度脆弱的特征,分析了露天煤矿开发对戈壁脆弱荒漠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提出新疆戈壁矿区露天矿恢复应以原生态功能重建为目标,并构建了排土场恢复的四大模式,分别是利用采掘场剥离物中的砾石重构地表、排土场剥离物直接碾压或洒水碾压、构建戈壁沙障、开发性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区 戈壁矿区 露天开采 排土场 生态功能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部草原露天矿区接种AMF对植物−土壤养分积累及本土DSE定殖的影响
3
作者 解琳琳 毕银丽 刘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03-4616,共14页
东部草原不同草种存在不同的生存空间比例,接菌对草原草本生长及竞争关系的研究对于揭示接菌对草原生态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胜利露天矿区土壤贫瘠、植被生长困难等现状,利用不同草种配比种植模式并结合微生物-丛枝... 东部草原不同草种存在不同的生存空间比例,接菌对草原草本生长及竞争关系的研究对于揭示接菌对草原生态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胜利露天矿区土壤贫瘠、植被生长困难等现状,利用不同草种配比种植模式并结合微生物-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接菌方式,旨在探明植物-真菌联合对矿区排土场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效应,并筛选适宜矿区排土场生态恢复的最佳种植模式。结果表明:影响土壤和植被恢复的主导因素分别是种植方式和接菌处理,综合影响力表现为:接菌作用>种植方式,矿区排土场的生态复垦中,接种AMF对植物-土壤养分积累具有积极的提升作用。豆科与禾本科相对权重为1∶3+AMF的种植模式不仅能促进土壤改良,加速土壤养分的累积,还能很好地促进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是适合该区域排土场生态修复的最佳组合模式。此外,接种AMF影响了试验区的本土真菌中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在植物根系中的定殖,人工植物种植及接种AMF后,DSE定殖强度相比于自然恢复区有下降趋势;AMF定殖情况均呈现一级根系>二级根系,接种AMF降低了DSE在一级根系中的定殖,提高了DSE在二级根系中的定殖,AMF和DSE分别在植物一级根系和二级根系的生态位中占据优势,该环境下AMF与DSE存在位点竞争。DSE总定殖率与土壤质量和综合质量指数显著正相关,一定程度上DSE总定殖率的提高有助于土壤中营养积累和区域综合质量的提升。研究表明在露天矿区排土场生态复垦中加入AMF对修复效果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为排土场使用微生物-植物配置复垦技术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区 丛枝菌根真菌 土壤改良 植被恢复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 种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露天矿山修复对植被与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江 司洪涛 +7 位作者 李成 朱冬雪 冯樊 严有龙 王科 王琛 毛铮 徐铭泽 《安徽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5-19,30,共6页
探究西南地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其固碳潜力,为该地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在重庆市铜锣山矿区选取修复后的露天矿坑建立固定样地,在修复后1年、3年和5年开展连续监测,以研究区内典型常绿阔叶... 探究西南地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其固碳潜力,为该地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在重庆市铜锣山矿区选取修复后的露天矿坑建立固定样地,在修复后1年、3年和5年开展连续监测,以研究区内典型常绿阔叶林作为参照,在样地中设置样方开展植物群落调查,测定0~10 cm、11~20 cm、21~30 cm土层的有机质、容重、石砾含量,计算不同修复年限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分析露天矿山修复的植被-土壤系统固碳效应及潜力。结果表明:露天矿山修复后植被-土壤碳密度增加缓慢,修复5年期与1年期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修复区植被各组分碳密度表征为地上生物层>根系层>枯落物层;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显著大于11~20 cm和21~30 cm土层(P<0.05),具有明显的表层聚集效应;修复后1~5年植被-土壤系统平均固碳速率为0.039 kg/m^(2)·a,固碳速率随演替呈增加趋势,土壤固碳速率为植被的1.8倍。以复垦和植被建设为主的露天矿山人工修复措施可以快速提升修复区植被和土壤碳储量,是增强矿区生态碳汇的有效途径,露天矿山修复固碳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露天矿山 植被与土壤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排土场复垦初期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5
作者 王东丽 徐源 +5 位作者 于百和 赵晓亮 连昭 谢伟 郭建军 胡澍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6-175,共10页
为探究黄土区排土场在复垦初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的养分状况与限制性,在内蒙古武家塔排土场选取恢复年限3—4 a的苜蓿(Medicago sativ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大叶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刺槐(Robinia pseudoacac... 为探究黄土区排土场在复垦初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的养分状况与限制性,在内蒙古武家塔排土场选取恢复年限3—4 a的苜蓿(Medicago sativ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大叶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竹柳(Bamboo willow)和新疆杨(Populus bolleana)6种植被恢复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以新排土为对照,研究其土壤碳氮磷含量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变化在2.83—4.52 g·kg^(-1)、0.13—0.21 g·kg^(-1)和0.05—0.17 g·kg^(-1),除苜蓿土壤全氮和苜蓿、刺槐土壤全磷外,其余恢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新排土;其中土壤有机碳在刺槐和苜蓿模式下较高,在沙棘模式下较低,而全氮与全磷均反之,各恢复模式下土壤全磷含量均较低;各恢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表聚现象,而土壤全磷在垂直土层变化不明显。各恢复模式下土壤C/N、C/P和N/P分别变化在13.68—30.69、19.30—106.60和1.13—3.61;苜蓿和刺槐恢复模式下的土壤C/N、C/P和N/P整体表现为高于其他模式且在垂直土层变化差异较大。研究区复垦初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整体与土壤各养分及化学计量比紧密相关,土壤C/N、C/P更易受土壤有机碳影响,土壤N/P更易受土壤磷的影响。苜蓿和刺槐恢复模式土壤有机质矿化率低,受磷限制性大,需及时补充磷肥,而新疆杨恢复模式需补充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土壤改良 植被恢复 养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YOLOv8算法的露天煤矿大型工程车辆识别与闯入安全预警
6
作者 孙国思 马鹏飞 +2 位作者 王威淳 郜普浩 朱健伟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91-198,共8页
为了保障矿工安全、保护设备及提高生产效率,提出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露天煤矿大型工程车辆识别与闯入预警技术。首先,在整体技术架构和实现方法设计的基础上,提出基于YOLOv8的工程车辆识别与检测方法;然后,在露天煤矿现场搭建检测... 为了保障矿工安全、保护设备及提高生产效率,提出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露天煤矿大型工程车辆识别与闯入预警技术。首先,在整体技术架构和实现方法设计的基础上,提出基于YOLOv8的工程车辆识别与检测方法;然后,在露天煤矿现场搭建检测软硬件平台,通过现场拍摄、网络搜集共计6300张样本数据集,测试基于YOLOv8的工程车辆识别与检测方法的识别精度。结果表明:文中所提出的基于YOLOv8工程车辆检测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露天煤矿作业现场内出现的多个车辆目标,检测准确率在0.85以上,漏检率较低,而且,能够识别不完整的车辆图像。提出的工程车辆识别与闯入预警系统,可为工作中的设备提供来车识别与预警提示,有助于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OLOv8 露天煤矿 大型工程车辆 目标识别 闯入安全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露天煤矿生态系统受损研究——以平朔露天煤矿为例 被引量:84
7
作者 白中科 赵景逵 +5 位作者 李晋川 王文英 卢崇恩 丁新启 柴书杰 陈建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870-875,共6页
矿区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和难点。13a的平朔露天煤矿受损生态系统定点研究表明,大型露天煤矿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为3个阶段、4个类型。生态受损引发因子包括挖损、压占、占用和污染。生态受损特征... 矿区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和难点。13a的平朔露天煤矿受损生态系统定点研究表明,大型露天煤矿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为3个阶段、4个类型。生态受损引发因子包括挖损、压占、占用和污染。生态受损特征表现为原生境在100a左右的时间尺度下,以每年7800万m 3左右的岩土搬运速度,累计消失160km 2左右。而新形成的生境与原生境相比,虽沟壑消失使地貌形态趋于简单,但重新组合堆置的固相岩土结构松散、地层层序紊乱、地表物质更趋复杂、土壤性质更趋恶化,加之区域性气候干旱,天然植被恢复无法使受损生态系统发生顺向演替,新的侵蚀地貌会加速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露天煤矿 生态系统 生态失衡 平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家塔露天矿区复垦土壤质量变化 被引量:56
8
作者 孙海运 李新举 +2 位作者 胡振琪 刘雪冉 仲伟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05-209,共5页
以神东公司马家塔露天矿为例,选择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P、速效K、pH值、含水率、紧实度、容重和EC9项指标对复垦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采用相关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以隶属度函数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采用指数和法评定土... 以神东公司马家塔露天矿为例,选择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P、速效K、pH值、含水率、紧实度、容重和EC9项指标对复垦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采用相关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以隶属度函数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采用指数和法评定土壤质量。在研究区划分了5个复垦年限,并且在复垦5a的土地上采集了6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样品,分5个层次分别进行评价土壤质量。结果显示: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表层土壤质量不断提高,并且表层高于下层;复垦后种植不同植被土壤质量差异较大,种植牧草、杨树较好,耕地和针叶树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土地复垦 土壤质量 时空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矿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异 被引量:54
9
作者 吴健生 乔娜 +3 位作者 彭建 黄秀兰 刘建政 潘雅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816-3824,共9页
以露天矿区为研究对象,评价矿区景观生态风险,并采用ESDA方法定量研究矿区生态风险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矿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以高风险区域为核心,由高到低呈环形包围特征。其中,高风险主要分布在矿业生产及城市生活区域,以土地... 以露天矿区为研究对象,评价矿区景观生态风险,并采用ESDA方法定量研究矿区生态风险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矿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以高风险区域为核心,由高到低呈环形包围特征。其中,高风险主要分布在矿业生产及城市生活区域,以土地破坏、压占及城市建设为主要风险来源;中等风险主要分布于自然、半自然功能区,以城市生活与农业生产为主要风险来源;低风险区域以林地、荒草地等植被覆盖区域为主,但大面积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导致该区域生态基底较差、环境脆弱,加之露天煤矿作业频繁,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堪忧。同时,不同功能区的风险高低排序(人工区>半自然区>自然区)特征符合常规的区域生态风险等级差异规律。此外,基于ESDA分析矿区景观生态风险,其空间自相关性高达0.7521,风险的空间集聚效应明显;而对比矿区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异特征发现,景观干扰度是高、低风险区域的主要驱动因子;而景观脆弱度则是中等风险区域的驱动因子;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可对矿区环境管理和风险决策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区 景观生态风险 ES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煤矸石自燃对复垦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0
作者 樊文华 李慧峰 +2 位作者 白中科 乔俊耀 许建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9-324,共6页
为了研究煤矸石自燃对复垦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复垦13a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矿区南排土场1420平台正常复垦土壤与自燃退化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煤矸石自燃对复垦土壤的理化性质、重金属含量、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选取原... 为了研究煤矸石自燃对复垦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复垦13a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矿区南排土场1420平台正常复垦土壤与自燃退化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煤矸石自燃对复垦土壤的理化性质、重金属含量、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选取原地貌土壤为参照。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自燃对复垦土壤的物理性状影响很大。土壤体积质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率发生突变。南排1420煤矸石自燃复垦土壤的体积质量显著比正常平台和原地貌土壤的要小,总孔隙度要大,而且主要是非毛管孔隙度,表层土壤和20~40cm的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高达42.08%和39.49%,远高于正常平台和原地貌土壤,而毛管孔隙度仅有16.41%和15.60%,远低于正常平台和原地貌土壤,田间持水率仅为14.92%和13.11%,为正常平台复垦土壤的47.76%和39.95%。煤矸石自燃可以降低复垦土壤的有机质、速效磷质量分数以及pH值,而提高复垦土壤表层速效钾的质量分数。煤矸石自燃可增加复垦土壤0~20cm中Pb、Cr、Hg的质量分数,特别是Cr和Hg的质量分数略高出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煤矸石自燃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甚大,煤矸石自燃复垦土壤微生物数量极少,仅为正常平台复垦土壤的0.82%,其中细菌为正常平台复垦土壤的0.80%,放线菌为1.64%,真菌为1.24%。煤矸石自燃可大大降低复垦土壤的过氧化氢酶和蔗糖水解酶活性,特别是蔗糖水解酶活性,而表层复垦土壤的脲酶活性略有提高。总之,煤矸石自燃造成复垦土壤极度退化,大大降低了复垦土壤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燃 土地复垦 土壤质量 露天煤矿 排土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被动态 被引量:73
11
作者 郝蓉 白中科 +2 位作者 赵景逵 彭少麟 宋艳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470-1476,共7页
生境再造与植被恢复是黄土区露天矿生态重建的核心 ,其中植被恢复是生态重建的保证。以我国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 ,采用野外调查、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 1 985~ 2 0 0 1年矿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被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 生境再造与植被恢复是黄土区露天矿生态重建的核心 ,其中植被恢复是生态重建的保证。以我国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 ,采用野外调查、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 1 985~ 2 0 0 1年矿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被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的人工植被经过演变 ,植物种的组成发生较大变化 ,由单一的物种组成结构逐渐发展为复杂的物种组成结构 ,并逐渐趋于动态的平衡。通过研究同一植物在不同配置模式下的生长情况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得出该区人工植被的较好模式为 :刺槐×油松×柠条、刺槐×油松、刺槐×沙棘和刺槐纯林。首次运用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均匀度 ,对该区主要复垦植被群落进行分析 ,进一步预测了人工植被的演替方向 :刺槐林→刺槐林、沙棘林→沙棘林、沙棘×刺槐→刺槐、刺槐×油松→刺槐×油松和刺槐×油松×柠条→刺槐×油松×柠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动态 植被恢复 废弃地 大型露天煤矿 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技术的露天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49
12
作者 毕如田 白中科 +1 位作者 李华 李卫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01-204,共4页
以安太堡大型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区4期Landsat TM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将露天矿区土地利用类型按照剥离区、采挖区、复垦区和原地貌进行分类,采用监督分类与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得研究区4个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将不同时期... 以安太堡大型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区4期Landsat TM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将露天矿区土地利用类型按照剥离区、采挖区、复垦区和原地貌进行分类,采用监督分类与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得研究区4个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将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叠加,分析了露天矿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原地貌15a间平均每年减少1km2左右,并由于近年来煤炭产量的逐步增加原地貌面积有加速减少的趋势,采挖区的面积基本保持在7km2左右,剥离区与复垦区面积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但复垦区增长速度较剥离区增长速度快,预计在2015年复垦面积与剥离面积基本保持平衡;按照目前的采煤速度,研究区一期工程的原地貌到2008年将全部消失。运用RS和GIS技术对大型露天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可快速准确地掌握露天矿区土地利用的时空结构、不同时期不同土地类型的转移情况及其发展趋势,为大型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区 土地利用变化 遥感 GIS技术 TM影像 安太堡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露天金属矿山深部开采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进学 王家臣 +1 位作者 董卫军 吉兆宁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4-16,共3页
通过系统研究,提出了眼前山铁矿深部矿体的合理开采方式,并对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生产能力的衔接,开采方式的平稳过渡,地下开采首采区的选择,矿山生产规模的确定,采矿方法的选择以及边坡下压帮矿量的回采进行了论证,得到了眼前山铁矿... 通过系统研究,提出了眼前山铁矿深部矿体的合理开采方式,并对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生产能力的衔接,开采方式的平稳过渡,地下开采首采区的选择,矿山生产规模的确定,采矿方法的选择以及边坡下压帮矿量的回采进行了论证,得到了眼前山铁矿深部矿体开采的系统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技术 金属矿山 开采方式 露天转地下 系统研究 深部矿体 生产能力 开采过程 平稳过渡 地下开采 生产规模 采矿方法 优化方案 矿体开采 首采区 铁矿 回采 压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复垦模式及复垦年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63
14
作者 樊文华 白中科 +2 位作者 李慧峰 乔俊耀 许建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0-336,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复垦年限及复垦植被模式对复垦土壤生物肥力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和采样分析,对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不同复垦年限及复垦植被模式下和原地貌(对照)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3种微生物的数量及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微... 为了研究不同复垦年限及复垦植被模式对复垦土壤生物肥力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和采样分析,对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不同复垦年限及复垦植被模式下和原地貌(对照)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3种微生物的数量及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微生物总数来看,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微生物总数呈增加的趋势,复垦13a的土壤微生物总数达到了624.35×105~1448.19×105cfu/g,平均可达1183.01×105cfu/g(除自燃地外),最高的和原地貌已相当。2)在不同复垦年限及复垦模式复垦地0~20cm表层土壤微生物三大类区系组成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95%以上),放线菌数量次之,真菌数量最少。3)不同复垦植被配置方式对复垦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作用不同。在同一地点不同复垦模式复垦7a的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趋势是紫穗槐>沙枣>沙棘。不同复垦模式复垦13a,从微生物角度评价它们的生态效益是:云杉×油松×落叶松>刺槐×油松×榆树>刺槐×柠条>冰草×刺槐×柠条。4)从土壤微生物与复垦土壤养分的相关系数来看,细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复垦模式 复垦年限 露天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15
作者 黄元仿 张世文 +2 位作者 张立平 张红艳 李贞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2-82,共11页
露天煤矿开采损毁大量土地资源,同时引发植被受损、景观结构功能遭到破坏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矿区可持续发展乃至区域生态安全的重大隐患。土地复垦是对损毁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露天煤矿开采损毁大量土地资源,同时引发植被受损、景观结构功能遭到破坏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矿区可持续发展乃至区域生态安全的重大隐患。土地复垦是对损毁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恢复过程。因此,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研究对促进矿区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简要介绍了生物多样性内涵和研究热点,以及露天煤矿开采复垦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扰动与恢复特征,重点阐述了露天煤矿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多样性调查、监测和评价以及受损评估和预测研究进展。同时,重点论述了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生物多样性恢复中的土壤生境再造、植被重建以及复垦土地景观结构与生态功能的研究进展。阐释了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的相关法规政策。最后展望了未来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领域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推动该领域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露天煤矿 土地复垦 土壤生境再造 植被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大型露天矿排土场水土流失评价 被引量:24
16
作者 韩武波 马锐 +1 位作者 白中科 魏忠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0-404,共5页
运用专家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黄土区大型露天矿排土场水土流失的评价因子,建立了排土场水土流失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据此对平朔安太堡露天矿南排土场不同复垦时期的水土流失危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南排土场未复垦、植被恢复... 运用专家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黄土区大型露天矿排土场水土流失的评价因子,建立了排土场水土流失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据此对平朔安太堡露天矿南排土场不同复垦时期的水土流失危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南排土场未复垦、植被恢复初期(复垦1~3a)、植被恢复后期(复垦8~10a)的水土流失影响度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0 863,0 512,0 399,处于极严重、较严重、较轻微级别.复垦8~10a后南排土场水土流失危害程度比采后新造地降低了两个等级,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提高植被的有效覆盖度,优化植被配置模式是进一步降低南排土场水土流失危害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区大型露天矿 排土场 水土流失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矿大型排土场水蚀特征及其植被控制效果研究——以安太堡露天煤矿南排土场为例 被引量:23
17
作者 魏忠义 马锐 +1 位作者 白中科 韩武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4-167,共4页
以山西省平朔露天煤矿安太堡矿南排土场1993~2002年径流小区定位观测为基础,对排土场未复垦、复垦种植2年、复垦种植10年等3个阶段产流产沙特征及其植被措施的减流减沙效果进行分析,初步建立了小区暴雨-产流-产沙经验模型,比较了不同... 以山西省平朔露天煤矿安太堡矿南排土场1993~2002年径流小区定位观测为基础,对排土场未复垦、复垦种植2年、复垦种植10年等3个阶段产流产沙特征及其植被措施的减流减沙效果进行分析,初步建立了小区暴雨-产流-产沙经验模型,比较了不同植被及其配置模式的减流减沙效果,并提出了适合的植被与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土场 水蚀特征 植被控制 安太堡露天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区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被引量:50
18
作者 程建龙 陆兆华 范英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945-2950,共6页
以露天煤矿区这一脆弱生态系统为对象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探讨 ,阐述了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针对露天矿区生态环境特点 ,通过描述露天矿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了矿区风险源、风险受体以及评价终点 ,最后建立了典型露天煤... 以露天煤矿区这一脆弱生态系统为对象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探讨 ,阐述了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针对露天矿区生态环境特点 ,通过描述露天矿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了矿区风险源、风险受体以及评价终点 ,最后建立了典型露天煤矿区生态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区 生态风险评价 脆弱环境 生态指数 生态脆弱度指数 生态损失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大型露天矿农业用地格局演变的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前进 白中科 +2 位作者 郝晋珉 范锦龙 赵景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98-103,共6页
在矿区废弃地的恢复中,格局变化的研究将对矿区生态系统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农业用地格局演变的过程及覆被类型的变化,对矿区的生态安全、耕地保护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以山西平朔矿区为例,基于GI... 在矿区废弃地的恢复中,格局变化的研究将对矿区生态系统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农业用地格局演变的过程及覆被类型的变化,对矿区的生态安全、耕地保护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以山西平朔矿区为例,基于GIS平台,在分析矿区土地动态变化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对平朔矿区景观动态变化过程、特征及覆被类型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特别对矿区农用地的变化做了重要分析,结果表明大型露天矿区生态系统景观动态变化过程包括生态破坏过程的景观变化(土地挖损、土地压占、土地占用)和生态重建过程的景观变化(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经过20年的人工控制的生态重建后,矿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由以旱地—疏林地格局演变为以林地—建设用地为主的重建生态格局;矿区生态重建已经改变了原脆弱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其中农业用地增加了50%,但由于管理制度等原因,复垦的农用地目前大部分尚不能转换为耕地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区 露天矿 农业用地 格局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重构土壤颗粒组成的多重分形特征 被引量:66
20
作者 王金满 张萌 +2 位作者 白中科 杨睿璇 郭凌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30-238,共9页
排土场复垦土壤是由人为方式通过不同重构工艺构成的复杂整体,其由不同颗粒组成、具有不规则形状的特性,其核心工作是重构一个适合植被生长的土壤结构。为了更好地对排土场重构土壤结构进行定量表征,该文通过引入土壤多重分形理论,对山... 排土场复垦土壤是由人为方式通过不同重构工艺构成的复杂整体,其由不同颗粒组成、具有不规则形状的特性,其核心工作是重构一个适合植被生长的土壤结构。为了更好地对排土场重构土壤结构进行定量表征,该文通过引入土壤多重分形理论,对山西平朔矿区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4种重构土壤方案(含砾石黄土母质覆盖、含煤矸石黄土覆盖、全黄土母质覆盖、含料姜土黄土覆盖)的2 mm以下土壤粒径分布进行了多重分形参数计算,计算参数包括广义维数谱D(q)、多重分形奇异性指数α(q)以及多重分形谱函数f(α(q))等,并对不同分形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算。通过研究发现:该研究区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重构土壤颗粒组成具有明显的多重分形特征,D(0)、D(1)、D(1)/D(0)、Δα和Δf反映了土壤颗粒分布的非均匀质特征;该研究区黄土重构剖面的土壤粒径分布范围较小、测度集中程度较高、离散程度较小,土壤粒径组成非均匀性低;多重分形参数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简化选择D(0)、D(1)/D(0)和Δα或D(0)、D(1)和Δf 3个参数实现对黄土区重构土壤颗粒组成分布的定量表征;黄土重构剖面0~90 cm内土壤多重分形参数变化明显,黄土区表层土壤覆盖厚度应在90 cm以上,煤矸石和砾石对重构土壤颗粒的离散程度有一定的影响,应排弃在90 cm以下土层。该研究可为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地复垦以及重构土壤质量的量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土壤 重构 露天煤矿 多重分形特征 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