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0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强钢薄板切割变形的机理研究及预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江超 杜仕忠 +4 位作者 陈相飞 牛业兴 杨洋 赵宏权 吴磊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9-307,共9页
[目的]为有效控制高强钢薄板的火焰切割精度,研究切割面外失稳变形及面内弯曲变形的产生机理,提出动态辅助加热减小火焰切割变形的工艺方法。[方法]以3mm厚的Q550板材为研究对象,通过火焰切割试验和三坐标测量等方法,观测到高强钢薄板... [目的]为有效控制高强钢薄板的火焰切割精度,研究切割面外失稳变形及面内弯曲变形的产生机理,提出动态辅助加热减小火焰切割变形的工艺方法。[方法]以3mm厚的Q550板材为研究对象,通过火焰切割试验和三坐标测量等方法,观测到高强钢薄板切割件的面外失稳变形和面内弯曲变形;应用大变形理论的热-弹-塑性有限元计算,分析高强钢薄板切割的热力学响应,以及辅助加热对高强钢薄板切割变形的影响。[结果]预测的切割变形趋势和数值,都与实际测量结果高度吻合;在远离割缝区域辅助加热,切割面外失稳变形可降低90%,且面内弯曲变形降低40%以上。[结论]基于切割变形产生的力学机理,可采用不同的辅助加热工艺,提高薄板火焰切割的精度;同时,应用高通量的热-弹-塑性有限元计算,可以得到减小火焰切割变形的优化工艺,指导高强钢薄板的高精度建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板切割变形 热-弹-塑性有限元计算 辅助加热工艺 反向弯曲力矩 纵向收缩力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织法在服装设计中的技术总结与应用
2
作者 邹平 高文男 《毛纺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0-146,共7页
针对编织法在服装领域应用广泛,但相关服装编织设计的理论缺乏总结,且无系统分类的问题,研究编织法在服装设计中的实践技术应用,将编织类型按编织材质、部位、廓形、技法分为4类,提出编织法服装设计技术原则,分别为服装材质确定技术原... 针对编织法在服装领域应用广泛,但相关服装编织设计的理论缺乏总结,且无系统分类的问题,研究编织法在服装设计中的实践技术应用,将编织类型按编织材质、部位、廓形、技法分为4类,提出编织法服装设计技术原则,分别为服装材质确定技术原则、层叠编织技术原则、立体折叠编织技术原则、重点编织技术原则、转移省道编织技术原则、实时编织调整技术原则等,并将这些技术原则应用在服装立体裁剪的操作案例中。该研究可为编织法在服装设计中的操作及技法构成提供参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织法 服装设计 技术原则 立体裁剪 立体折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燃油齿轮泵泵壳扫膛方位的理论预测及实验研究
3
作者 王建森 雷震宇 +3 位作者 司国雷 陈君辉 周焱 李涛涛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4,164,共7页
泵在出厂前通常会采用跑合扫膛工艺来改善燃油齿轮泵的径向密封性,以提高泵的容积效率,但扫膛产生的金属切屑为泵的装机使用带来了安全隐患,为了探索新的可行结构及工艺,需准确预测泵壳内壁扫膛的方位。以某型航空燃油齿轮泵为对象,将... 泵在出厂前通常会采用跑合扫膛工艺来改善燃油齿轮泵的径向密封性,以提高泵的容积效率,但扫膛产生的金属切屑为泵的装机使用带来了安全隐患,为了探索新的可行结构及工艺,需准确预测泵壳内壁扫膛的方位。以某型航空燃油齿轮泵为对象,将每一个齿轮齿槽视为独立可变容腔,以啮合线及密封线为界对啮合区齿槽进行等压区划分,采用集总参数法建立各容腔的压力瞬态方程,进而推导主从动齿轮所受径向力与容腔压力的关系式,计算得到齿槽压力、齿轮所受径向力的大小及方向随齿轮转角的变化规律,并对比理论计算及泵壳扫膛实验检测结果。结果表明:泵壳内壁扫膛的方位与主、从动齿轮所受径向力的方位一致性良好,验证了模型及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可为后续泵壳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燃油齿轮泵 扫膛方位 集总参数法 径向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形抗滑桩-拱形挡土板支挡体系设计方法
4
作者 凌贤长 卢凡 +1 位作者 丛晟亦 朱腾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采用适于机械钻孔的圆形抗滑桩代替现行矩形抗滑桩,预制拱形挡土板,提出一种新型拱形板-桩墙支挡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桩间静力平衡和强度条件,建立圆形抗滑桩-拱形挡土板支挡体系合理桩间距确定方法,以及抗滑桩悬臂段弯矩与剪力计算公... 采用适于机械钻孔的圆形抗滑桩代替现行矩形抗滑桩,预制拱形挡土板,提出一种新型拱形板-桩墙支挡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桩间静力平衡和强度条件,建立圆形抗滑桩-拱形挡土板支挡体系合理桩间距确定方法,以及抗滑桩悬臂段弯矩与剪力计算公式.由抗滑桩间挡土板受力机制,构建考虑土拱效应的挡土板土压力计算方法.依托某高速铁路路堑边坡工程,将建立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工程实例,并验证设计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可为圆形抗滑桩-拱形挡土板支挡体系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形抗滑桩 拱形挡土板 土拱效应 路堑边坡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MBD的双轨迹钻井液振动筛筛分性能研究
5
作者 吕志鹏 段铃童 +2 位作者 韩庆锋 杨令 闵庆新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4-52,59,共10页
为增强振动筛的处理能力,满足钻采过程中的不同工况需求,改善现有钻井液振动筛存在的“筛堵”“跑浆”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直线+变椭圆”的双轨迹钻井液振动筛,并基于离散元方法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dyna... 为增强振动筛的处理能力,满足钻采过程中的不同工况需求,改善现有钻井液振动筛存在的“筛堵”“跑浆”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直线+变椭圆”的双轨迹钻井液振动筛,并基于离散元方法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dynamics of multi-body system,MBD)的研究方法,对双轨迹振动筛和岩屑颗粒进行联合仿真计算。探究了2种振型下筛网面上的运动轨迹与抛掷指数、筛分过程中多种岩屑颗粒的运动行为以及筛分性能。研究结果发现:变椭圆轨迹下从入料端至出料端筛面的抛掷指数和振动方向角逐渐减小,有利于实现入料端钻井液固液分离与液相透筛,降低出料端岩屑颗粒的破碎和堵筛概率;稳定筛分时,易透筛颗粒基本处于料层底部或已经透筛,难透筛和不透筛颗粒处于料层的中上层;变椭圆轨迹下多种岩屑颗粒的透筛率均高于直线轨迹、平均透筛时间均短于直线轨迹、平均运移速度均大于直线轨迹。研究成果可为钻井液振动筛的性能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轨迹振动筛 变椭圆 离散元法 筛分特性 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 岩屑颗粒 抛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田口法激光切割铝合金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徐珖韬 杨伟 +2 位作者 刘建 杨唐绍 张宏宇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6-40,共5页
为提高激光切割铝合金质量,开展了以激光功率、切割速度、离焦量和辅助气体压力为试验因素,以切缝宽度和切割面粗糙度为质量表征的正交试验。应用田口法和方差法分析各试验因素对切割试件质量的影响程度,确定激光切割铝合金的最优参数... 为提高激光切割铝合金质量,开展了以激光功率、切割速度、离焦量和辅助气体压力为试验因素,以切缝宽度和切割面粗糙度为质量表征的正交试验。应用田口法和方差法分析各试验因素对切割试件质量的影响程度,确定激光切割铝合金的最优参数组合。通过验证试验,得出采用优化后的参数切割铝合金质量更稳定,切缝宽度较小,切割精度更高;切割面粗糙度更小,切口更光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切割 铝合金 田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破矿岩崩落法采场大高跨切割槽形成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秦国玉 龚臻 +5 位作者 谭宝会 张刚刚 粟登峰 陈帮洪 王惠芬 张志贵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7,共11页
在采场中形成质量合格的切割槽是保障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石回采效果的重要基础。以龙首矿西二采区需要在软破矿岩条件下形成切割槽为工程背景,提出了一种在切割平巷中先借助楔形炮排掏槽再利用直立平行炮排扩槽的无井成槽方案,并在现场... 在采场中形成质量合格的切割槽是保障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石回采效果的重要基础。以龙首矿西二采区需要在软破矿岩条件下形成切割槽为工程背景,提出了一种在切割平巷中先借助楔形炮排掏槽再利用直立平行炮排扩槽的无井成槽方案,并在现场进行了前期应用。应用结果表明:楔形掏槽爆破质量对于整个切割槽形成效果起决定性作用,当楔形掏槽跨度一定时,楔形掏槽高度越大,所受的爆破夹制作用越明显;在西二采区矿岩条件下,当楔形掏槽跨度为15 m时,有效掏槽高度为15~18 m,无法满足崩落法采场最末分段需要形成高度27.3 m、跨度75 m切割槽要求。为此,针对该成槽方案展开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加大楔形掏槽跨度、分次完成楔形掏槽以及加大排间微差爆破间隔等关键性改进技术。并采用ANSYS/LS-DYNA软件对改进后的成槽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验证了改进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最后在矿山开展了工程实践,顺利在崩落法采场形成了达到设计要求的切割立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破矿岩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大高跨切割槽 无井成槽 楔形掏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位巷控制爆破切槽放顶关键参数设计及矿压运移模拟
8
作者 李俊平 管婷婷 王海泉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8-497,共10页
矿震与冲击地压是采矿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和瓶颈问题。为了有效控制深部煤炭开采诱发的矿震与冲击地压,特发明高位巷控制爆破切槽放顶技术。采用薄板塑性极限承载分析法计算关键层的破断块体尺寸,进而提出高位巷切槽放顶位置的设... 矿震与冲击地压是采矿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和瓶颈问题。为了有效控制深部煤炭开采诱发的矿震与冲击地压,特发明高位巷控制爆破切槽放顶技术。采用薄板塑性极限承载分析法计算关键层的破断块体尺寸,进而提出高位巷切槽放顶位置的设计方法;依据切顶卸压理论设计高位巷顶板的切槽放顶钻孔深度;利用数值模拟优选切槽放顶宽度,分析切槽放顶前后矿压运移规律。结果表明:依据顶板断裂后形成的三角板尺寸设计切槽放顶位置有利于覆岩充分冒落并及时接顶,随切槽放顶宽度增大切顶矸石坝的承载能力增大,但采空区高达10 m时优选的切槽放顶宽度为20 m;随工作面沿走向不断推进,放顶前下巷煤柱支承压力峰值不断增加,上巷则微弱增大,但切槽放顶后沿倾向两侧煤柱的支承压力峰值均明显降低,最大降低幅度为4.06 MPa,位于下巷煤柱,并向煤壁深处转移约30 m;随工作面沿走向不断推进,工作面和开切眼支承压力峰值不断增大,但放顶后峰值支承压力略降低;切槽放顶后,尽管越靠近采空区顶板的下沉值较放顶前越大,但采空区顶板上超过120 m时覆岩位移小于放顶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矿山安全 切顶卸压 切槽放顶 薄板塑性极限承载分析法 切槽放顶位置 切槽放顶宽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复杂曲面加工参数优化方法
9
作者 吕尧 赵元 +2 位作者 刘业峰 孙维堂 赵科学 《控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86-1091,共6页
提出一种基于响应曲面法的复杂曲面加工参数优化方法。首先,建立切削速度、每齿进给量、切削深度对刀具磨损影响的二阶模型,以及相关三维曲面的响应图,并通过分析残差正太分布图、残差与预测值分布图、预测值与实际值分布图验证所提模... 提出一种基于响应曲面法的复杂曲面加工参数优化方法。首先,建立切削速度、每齿进给量、切削深度对刀具磨损影响的二阶模型,以及相关三维曲面的响应图,并通过分析残差正太分布图、残差与预测值分布图、预测值与实际值分布图验证所提模型的有效性。然后,针对叶轮自动加工中刀具的磨损与补偿问题,设计基于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methodology,RSM)原理的实验方案,研究切削参数与刀具磨损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响应曲面法的二阶刀具磨损值模型准确有效,切削参数对刀具磨损的影响程度排序为:切削速度>每齿进给量>切削深度。通过模型分析计算获得某型叶轮自动化加工的最优切削参数方案,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轮 参数优化 曲面响应法 刀具磨损 切削深度 切削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级混凝土路面切缝时机的预测预警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柯劲波 杨碧宇 +1 位作者 郭为强 魏亚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7-192,共6页
基于有限差分法对混凝土路面的温度场、临界拉应力、早期强度性能等进行预测计算,以此提出一种实用的路面切缝时机的预测预警方法,并在我国当前唯一的一条采用机制砂配制的滑模摊铺混凝土路面高速公路上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通过数值... 基于有限差分法对混凝土路面的温度场、临界拉应力、早期强度性能等进行预测计算,以此提出一种实用的路面切缝时机的预测预警方法,并在我国当前唯一的一条采用机制砂配制的滑模摊铺混凝土路面高速公路上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通过数值模型预测的最早切缝时间与采用回弹强度法确定的切缝时间一致,表明该模型预测的强度结果与真实(回弹)强度接近。通过数值模型预测路面板内的最大拉应力,从而对最晚切缝时间做出预警,可以保障实际的断板率非常低(<2‰)。基于大量模型计算结果和实际工程数据,表明上午铺筑的路面应当天切缝,下午铺筑的路面应次日清晨以后切缝。当混凝土摊铺时的温度低于气温,且保温条件良好时,模型结果表明切缝时间窗口总体上延长2~4 h;当混凝土摊铺时的温度高于气温,或者寒潮来临、保温条件差时,切缝时间窗口应提前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路面 应力预测 切缝时机 温度场 有限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瓜接穗苗单株切削机构设计与试验
11
作者 倪德纲 孟力力 +3 位作者 夏礼如 柏宗春 刘建龙 张志伟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3-69,共7页
嫁接技术因具有提高抗逆性、克服连作障碍、抵抗土传病害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蔬菜的栽培中。当前国内蔬菜嫁接仍以人工为主,存在嫁接效率低、用工成本高等问题,并且由于人工操作熟练程度和技术规范化差异,成活率难以保证。以西瓜接穗苗... 嫁接技术因具有提高抗逆性、克服连作障碍、抵抗土传病害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蔬菜的栽培中。当前国内蔬菜嫁接仍以人工为主,存在嫁接效率低、用工成本高等问题,并且由于人工操作熟练程度和技术规范化差异,成活率难以保证。以西瓜接穗苗为作业对象,开展单株苗自动夹持、切削技术及关键机构研究。根据农艺要求提出基于贴接法的西瓜接穗苗单株切削机构的整机结构方案,该机可连续实现接穗苗自动进给、穗木的夹持与切削功能。为达到较好的切削效果,确定幼苗切削方式为滑切、切削角度为30°、滑切角约为46°、滑切行程约为14.77 mm时,切削最省力,而单侧厚度2 mm的聚苯乙烯垫料能较好地吸收夹爪夹持时产生的冲击,避免苗受到伤害,使夹持作业安全可靠。单株苗切削机构夹持切削试验结果表明,该机构对西瓜接穗苗的夹持成功率和夹持后切削成功率的平均值分别达到98.5%和94.4%,嫁接效率为720株/h,其效率优于人工嫁接,可以替代人工嫁接,以降低人工的劳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接穗苗 切削机构 贴接法 夹持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桑树品种扦插生长情况及其生根能力评价
12
作者 袁姜莲 李炎 +2 位作者 罗义维 轩亚辉 何宁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69,共9页
以10个桑树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ABT-1、IBA和IAA对桑树扦插的影响,并通过排队评分法和公式评分法对不同桑树品种扦插生根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合聚类分析,以期筛选出易生根的优良品种,为实现桑树规模化扦插育苗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 以10个桑树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ABT-1、IBA和IAA对桑树扦插的影响,并通过排队评分法和公式评分法对不同桑树品种扦插生根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合聚类分析,以期筛选出易生根的优良品种,为实现桑树规模化扦插育苗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整体上,不同激素处理提高了10个桑树品种的扦插成活率、新梢及根系指标,各指标在品种间、激素种类间及其互作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不同激素处理下,新剑持的平均成活率和平均根数都最大,分别为78.00%和9.35根;足83122的平均新梢长、平均新梢质量和平均根直径都最大,分别为54.08 cm、31.35 g和1.47 mm;保坎的平均根质量最大,为17.36 g;双头荷叶白的平均根总长最大,为2385.46 cm。相关分析表明:成活率与根数呈显著正相关;新梢性状与根系性状总体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10个品种综合得分从高到低排序为:足83122、新剑持、双头荷叶白、伊达寿木桑、保坎、60178、沱桑、火桑、山西甜桑、葵桑。聚类分析将10个品种聚为易生根型、较易生根型和难生根型3类。足81322和新剑持在不同激素处理下平均成活率较高,且各扦插生长指标均表现良好,可作为桑树规模化扦插育苗的优选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扦插 生根能力 排队评分法 公式评分法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效代换法激光切削桦木极速燃烧特性的研究
13
作者 李庆增 赵昊民 +3 位作者 赵洪刚 王卿平 齐华春 刘明利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1,共5页
以桦木为研究对象,探索木材在激光作用下的极速燃烧机理。根据提出的木材极速燃烧特性理念,研究激光切削木材时的当量能量占比,从而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激光切削效率。根据质量-能量守恒定律,利用等效代换法,以作用在木材4个不同区域上的... 以桦木为研究对象,探索木材在激光作用下的极速燃烧机理。根据提出的木材极速燃烧特性理念,研究激光切削木材时的当量能量占比,从而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激光切削效率。根据质量-能量守恒定律,利用等效代换法,以作用在木材4个不同区域上的能量占比来体现木材极速燃烧的特性,并得到了当量能效占比的计算方法。通过11%含水率和绝干材的对比试验,分析可知激光功率45.5和130.0 W时,切削区、影响区当量能量各占比50%左右,而78.0 W时切缝处木材和水分当量能量占比之和较高,接近60%,说明激光能量78.0 W时切缝处木材极速燃烧最充分,激光能量利用率较高。130.0 W时影响区水分消耗能量占比较大,说明激光功率较大时影响区较宽,木材极速燃烧不充分;45.5 W时影响区木材消耗能量占比较大、水分消耗能量占比略小,说明激光功率较小时,影响区宽度较小,木材炭化现象明显,即不完全燃烧程度较小,影响区木材极速燃烧较为充分。采用CMA1390型激光机对含水率11%的桦木进行弦切面顺纹切削,在78.0 W左右的功率下极速燃烧更充分,能源利用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切削 桦木 极速燃烧特性 等效代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切割过程仿真的小麦茎秆模型参数标定与试验验证
14
作者 孙凯 于建群 +4 位作者 赵瑾汶 孙永昌 于亚军 梁留锁 王扬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6-127,共12页
基于离散元法的小麦植株切割过程仿真,对于小麦收获机械切割部件分析与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准确测量及标定小麦植株力学参数是仿真重要前提。本文基于Hertz-Mindlin with Bonding模型在自主研发的AgriDEM软件中建立小麦茎秆模型。搭... 基于离散元法的小麦植株切割过程仿真,对于小麦收获机械切割部件分析与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准确测量及标定小麦植株力学参数是仿真重要前提。本文基于Hertz-Mindlin with Bonding模型在自主研发的AgriDEM软件中建立小麦茎秆模型。搭建单摆切割试验装置并进行了茎秆动态切割试验,探究了茎秆相关物理特性及切割参数对茎秆切断力的影响,同时,基于AgriDEM软件进行了茎秆单摆动态切割仿真并与实际试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准静态粘接力学参数进行动态切割仿真时,茎秆切断力仿真误差随着切割速度增大而增大。为降低不同切割速度下仿真误差,提出了2种茎秆粘接力学参数标定方法。(1)以刚度和临界应力为试验因素的多变量中心组合优化标定方法,得到摆切线速度为1 m/s的情况下,法向刚度、切向刚度、临界法向应力和临界切向应力优化值分别为2.82×10^(11)N/m^(3)、1.32×10^(11)N/m^(3)、9.50×10^(6) Pa和6.46×10^(6) Pa。(2)以粘接半径放大因子为单变量的标定方法,得到摆切线速度为0.5、1.0、1.5、2.0、2.5、3.0 m/s时,粘接半径放大因子优化值分别为0.997、1.106、1.163、1.213、1.323、1.439,并得到切割速度与粘接半径放大因子标定值间的拟合方程。通过最大切割速度为1 m/s的往复式切割试验与仿真对比可知,采用刚度和临界应力组合优化标定方法,茎秆切断力仿真误差由22.55%降低到9.13%;采用粘接半径放大因子的方法,当粘接半径放大因子为1.068时,茎秆切断力仿真误差由22.55%降低至6.58%。证明了本文提出的两种参数标定方法可有效降低茎秆动态切割仿真误差,且利用有效切割速度中间值对应的粘接半径放大因子标定值开展往复式切割作业仿真是准确且可行的方法,研究结果为小麦切割作业过程仿真和关键切割部件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秆 离散元法 AgriDEM软件 动态切割 参数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地压矿井内排式钻屑法钻屑运移规律研究及应用
15
作者 卢方庆 崔磊 +2 位作者 潘济安 高学鹏 潘一山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9-499,共11页
为了解决钻屑法作业过程中钻屑量采集不准确的问题,发明内排式钻屑法以及相应的钻具,其原理是通过负压将钻屑从钻具的内部通道运移至孔外,并对钻屑进行采集与称重。对负压条件下钻屑的运移规律进行理论分析,并采用CFD-DEM耦合数值模拟方... 为了解决钻屑法作业过程中钻屑量采集不准确的问题,发明内排式钻屑法以及相应的钻具,其原理是通过负压将钻屑从钻具的内部通道运移至孔外,并对钻屑进行采集与称重。对负压条件下钻屑的运移规律进行理论分析,并采用CFD-DEM耦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钻屑运移通道的不同结构形式对钻屑-气体流动特征的影响规律,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对内排式钻屑法的钻杆进行加工,并通过室内试验验证内排式钻屑法收集钻屑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压强差越大,钻屑运移越快;在同一负压和钻速条件下,钻具端头的流体孔截面大小与负压运输钻屑的效率呈正比;增加流体孔的个数,有利于提升负压运输钻屑的效率;当流体孔向钻头方向倾斜30°时,其负压运输钻屑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排式钻屑法 钻屑运移 CFD-DEM耦合模拟 钻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Ncut方法的脊椎图像OTSU分割算法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颖 许可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5期188-190,共3页
提出一种融合Normalized Cut方法和OTSU方法的脊椎图像分割算法。首先通过Normalized Cut方法得到粗略的分割结果,然后根据脊椎的形状特征提取出有效的脊椎区域,在有效的脊椎区域进行OTSU分割算法,并通过边缘检测算法得到脊椎内部的轮... 提出一种融合Normalized Cut方法和OTSU方法的脊椎图像分割算法。首先通过Normalized Cut方法得到粗略的分割结果,然后根据脊椎的形状特征提取出有效的脊椎区域,在有效的脊椎区域进行OTSU分割算法,并通过边缘检测算法得到脊椎内部的轮廓边界。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可以较为精确地检测出椎骨轮廓的边界,有效地消除了伪边缘的影响。提出了按需分割的概念,首先消除背景区域的影响,然后在有效区域进行更为精细的处理,这样可以较大程度提高算法的处理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malized cut方法 大津法 脊椎图像 图分割 按需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A改进VGG16算法的YB55包装机喷码图像识别
17
作者 张维琛 金姝彬 +3 位作者 吉鹏 王伟 刘昊喆 付志强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6,共9页
为解决YB55包装机喷码过程中字符图像识别精度低问题,本研究采用全局阈值法,对喷码字符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基于最小割算法,对二值化图像进行单一字符提取。利用VGG16算法,进行喷码字符库训练和喷码字符图像识别。通过对比Transformer... 为解决YB55包装机喷码过程中字符图像识别精度低问题,本研究采用全局阈值法,对喷码字符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基于最小割算法,对二值化图像进行单一字符提取。利用VGG16算法,进行喷码字符库训练和喷码字符图像识别。通过对比Transformer算法、RCNN算法以及YOLOv4算法,对VGG16算法的准确性进行评价。利用模拟退火(SA)-VGG16算法,对VGG16算法识别错误的字符进行二次识别。结果表明,基于全阈值和最小割算法,可获得完整的单一喷码字符图像;当VGG16算法迭代27次时,训练模型的准确度可达0.987;利用VGG16算法,对不同喷码字符图像中字符的识别精度均大于0.95;相较于其他三种算法,VGG16算法准确率分别提升了7.87%、5.11%和4.44%,说明该算法可更精准预测喷码字符;该算法还可修正错误的识别,识别精度可达到0.84以上。本研究可为日后喷码设备智能化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阈值法 最小割算法 VGG16算法 喷码字符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椭圆振动切削装置应用研究综述
18
作者 刘志鹏 付秀丽 +3 位作者 蒋振峰 梁新宇 潘延安 潘永智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5,共9页
超声椭圆振动切削(ultrasonic elliptical vibration cutting,UEVC)技术可以获得低表面粗糙度和不同形状的织构,为了满足不同加工需求已经设计并制造了多种类型的UEVC装置。按照激励方式不同对UEVC装置进行分类分析,归纳了谐振型与非谐... 超声椭圆振动切削(ultrasonic elliptical vibration cutting,UEVC)技术可以获得低表面粗糙度和不同形状的织构,为了满足不同加工需求已经设计并制造了多种类型的UEVC装置。按照激励方式不同对UEVC装置进行分类分析,归纳了谐振型与非谐振型UEVC装置椭圆轨迹产生原理,明确各类UEVC装置适用领域,并对UEVC装置进行总结和展望,为后续装置设计与优化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椭圆振动切削装置 变幅杆 精密加工 模态转化 激励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菠菜根土复合体离散元模型建立与标定试验
19
作者 梁树建 刘立晶 +3 位作者 刘芳建 常贺 崔巍 李贵霖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49,共12页
针对现有菠菜根土复合体模型忽略须根对剪切过程力学特性的影响导致标定参数不准确的问题,该研究建立了模拟菠菜实际生长状态的根土复合体离散元模型,并进行了有无须根的对比剪切试验,分析了须根对剪切效果的影响。通过统计菠菜根的外... 针对现有菠菜根土复合体模型忽略须根对剪切过程力学特性的影响导致标定参数不准确的问题,该研究建立了模拟菠菜实际生长状态的根土复合体离散元模型,并进行了有无须根的对比剪切试验,分析了须根对剪切效果的影响。通过统计菠菜根的外形尺寸与土壤内须根的生长角度及分布特点,利用离散元法建立包括主、须根的菠菜根柔性模型与土壤模型。通过实际与仿真试验对比,标定菠菜主根、须根和土壤间的离散元参数。标定结果显示:主根休止角、极限剪切力仿真结果与实测平均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23%和0.98%,须根极限拉力仿真结果与实测值相对误差为0.9%,土壤休止角仿真结果与实测平均值的相对误差为0.18%,菠菜根土复合体极限剪切力仿真结果与实测值相对误差为0.44%,表明建立的菠菜根土复合体模型准确可靠,能有效反映采收菠菜时入土切根过程的力学特性。利用标定后的菠菜根土复合体模型对比了有、无须根情况的切根特点,结果显示无须根的根土复合体极限剪切力较有须根的减小约11.4%,主根位移增大约40.3%,说明须根具有明显粘结土壤,稳固主根的作用。该菠菜根土复合体模型可提高菠菜采收时入土切根互作过程的可视性与模拟真实性,便于切根机理研究,可为类似根土复合体模型建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法 菠菜 根土复合体 入土切根 标定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薹方式对油菜不同DH后代相关性状的影响及种质筛选
20
作者 曹小东 王灏 +6 位作者 罗斌 尚丽平 梁佩萱 张崟 张莉莉 同晓丽 关周博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4-591,共8页
研究采薹对油菜不同DH后代相关性状的影响,分析筛选合理的采薹方式和不同性状特征的油蔬两用型油菜种质。选用两个营养体存在显著差异的甘蓝型油菜双亲组合及其239份DH后代为材料,设3个处理:蕾薹期不摘薹(CK)、薹高20~30 cm时摘薹10 cm(... 研究采薹对油菜不同DH后代相关性状的影响,分析筛选合理的采薹方式和不同性状特征的油蔬两用型油菜种质。选用两个营养体存在显著差异的甘蓝型油菜双亲组合及其239份DH后代为材料,设3个处理:蕾薹期不摘薹(CK)、薹高20~30 cm时摘薹10 cm(M1)、薹高40~60 cm时摘薹20 cm(M2),分析不同处理对农艺性状、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M2薹菜产量更高,比M1平均增产106.10%;与对照相比,不同采薹对不同基因型的性状影响各不相同,M1和M2两种方式采薹后群体的平均籽粒产量降低了12.07%和14.80%,但也有87份材料在M1处理增产,59份材料在M2处理增产,34份在两个处理后均表现增产;按综合经济效益计,两种采薹处理都能大幅提升效益,平均效益分别可增加32.11%、77.26%,其中最大效益可提高276.53%;试验显示,两种采薹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株高、分枝高度和有效分枝数等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菜薹产量与薹茎粗、株高、分枝高度、有效分枝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籽粒产量呈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采薹将DH群体主要成分因子由产量因子转变为株型因子。综上,两种采薹方式比较,M2处理的综合经济效益更好;按照菜-油兼顾目标,筛选出两份薹菜、籽粒产量皆较高,同时摘薹不影响产籽量具有较高综合效益的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薹方式 DH系群体 油蔬两用 产量性状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