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酪蛋白胶束与氟雷拉纳相互作用及其复合物性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晓兵 杨敏 吴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6-445,共10页
[目的]为了开发氟雷拉纳(fluralaner, FLU)新剂型,以酪蛋白胶束(micellar casein, MC)为载体研制了MC-FLU粉末制剂并研究其特性。[方法]采用pH驱动法制备了MC-FLU自组装复合物,并分别在pH10.0和pH7.0条件下制备了MC-FLU的碱性和中性复合... [目的]为了开发氟雷拉纳(fluralaner, FLU)新剂型,以酪蛋白胶束(micellar casein, MC)为载体研制了MC-FLU粉末制剂并研究其特性。[方法]采用pH驱动法制备了MC-FLU自组装复合物,并分别在pH10.0和pH7.0条件下制备了MC-FLU的碱性和中性复合物,分析了不同复合物中MC与FLU的作用机制;经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制得MC-FLU复合物粉末,采用扫描电镜(SEM)等方法表征了复合物结构,测定了复合物的溶解性,并评价了复合物的模拟胃肠消化特性。[结果]3种pH值(5.2、7.0、10.0)下MC与FLU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ΔG<0、ΔH<0、ΔS<0,二者主要作用为氢键和范德华力,且结合过程为自发过程。298 K下,自组装复合物中FLU与MC的结合常数为2.25×10^(6) L·mol^(-1),中性复合物中二者结合常数为2.12×10^(5) L·mol^(-1),碱性复合物中结合常数为2.26×10^(4) L·mol^(-1)。中性复合物粒径约为200 nm,碱性复合物粒径约为120 nm,自组装复合物粒径随着FLU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3种pH值条件下复合物的Zeta-电位均小于零。用SEM观察发现,喷雾干燥法制得的中性复合物粒径最小。冷冻干燥法制得的复合物溶解性高于喷雾干燥样品。模拟胃肠消化试验结果表明,经MC负载后,FLU的累积释放率显著降低。[结论]MC对FLU具有较高的亲和性,可作为载体对其进行负载,进而改善FLU的溶解性,且对其具有缓释作用。研究结果可为FLU新载体的开发及MC在药物分子负载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蛋白胶束 氟雷拉纳 自组装技术 相互作用 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变速抽水蓄能机组双馈电机转子组装技术研究
2
作者 申时康 李涛 +6 位作者 高春阳 郭鹏程 张金龙 杨兵 赵先文 余向阳 南海鹏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5-188,共4页
大型变速抽水蓄能机组常采用交流励磁,其发电机采用双馈电机。相较于传统同步电机,双馈电机的转子结构和组装过程更加复杂,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为此,基于国内首台(套)大型变速抽水蓄能机组转子组装经验,对其技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大型变速抽水蓄能机组常采用交流励磁,其发电机采用双馈电机。相较于传统同步电机,双馈电机的转子结构和组装过程更加复杂,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为此,基于国内首台(套)大型变速抽水蓄能机组转子组装经验,对其技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首先,对大型变速抽水蓄能机组的拓扑结构和运行原理进行分析,明确双馈电机转子结构与功能的映射关系;然后,厘定双馈电机转子在磁轭、转子端部、磁极、气隙等方面与同步电机转子的区别;最后,结合双馈电机转子特点,凝练出一种大型变速抽水蓄能机组双馈电机转子高效组装方法,该方法具有技术先进、工艺成熟、高效可靠、经济效益显著的优点,将为后续变速机组双馈电机转子的组装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速抽水蓄能 双馈电机转子 运行特性 组装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自动化装配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3
作者 林欢 琚东升 +1 位作者 孙磊厚 朱江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1期186-190,共5页
“机械自动化装配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针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点繁杂、学习难度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及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课题组提出了系统化的教学改革方案。通过重构理实结合的课程内容、采用“教... “机械自动化装配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针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点繁杂、学习难度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及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课题组提出了系统化的教学改革方案。通过重构理实结合的课程内容、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设“理-虚-实”一体化的教学资源、教学中灵活融入思政案例等改革措施,取得了可喜的改革成效。改革后开展的调研显示,学生对课程内容、实训效果及思政融入的满意度均超89%,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也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当前课程线上教学平台仍较为单一,实训教学载体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拓展教学平台,采用多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同时,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引入自动化装配生产线,深化学生对装配生产线拆装工艺的理解,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自动化 装配技术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视场外差干涉的中心偏差测量技术研究
4
作者 杨永康 刘安琪 +1 位作者 张文喜 伍洲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79-1189,共11页
为了满足对光学镜头的中心偏差测量精度需求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基于全视场外差干涉的中心偏差测量方法。该方法采用了实际透镜光轴作为测量基准,通过测量被测透镜的反射光束与参考光束产生的干涉条纹获取波前并进行Zernike多项... 为了满足对光学镜头的中心偏差测量精度需求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基于全视场外差干涉的中心偏差测量方法。该方法采用了实际透镜光轴作为测量基准,通过测量被测透镜的反射光束与参考光束产生的干涉条纹获取波前并进行Zernike多项式拟合,然后将Zernike倾斜项系数转换为被测透镜的中心偏差,实现了对中心偏差的高精度测量,解决了对外部旋转台的依赖。基于外差干涉和中心偏差检测原理,分析了激光强度波动和外差频率波动对波前和中心偏差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测量误差与激光强度波动和外差频率波动正相关,且受到被测镜曲率,中心偏差影响。搭建了基于外差干涉的中心偏测量系统,实现了中心偏差的高精度测量,并与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测量精度不低于0.06″,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自准直法中心偏测量方法相比,外差干涉的测量方法可以实现更高的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差干涉 干涉测量 中心偏差 装调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机器视觉的螺柱焊零件自动化装配系统设计
5
作者 殷勤 付文杰 +2 位作者 谭澳龙 郭峻松 周毅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4-123,共10页
设计搭建了一套螺柱焊零件自动化装配系统,包含视觉系统和装配系统。视觉系统采用最小外接矩形算法、特征参数异常分析、Canny算子和相似度对比算法,实现零件型号识别,异常位姿与缺陷判断,并改进了螺柱焊零件图像处理的中值滤波算法;基... 设计搭建了一套螺柱焊零件自动化装配系统,包含视觉系统和装配系统。视觉系统采用最小外接矩形算法、特征参数异常分析、Canny算子和相似度对比算法,实现零件型号识别,异常位姿与缺陷判断,并改进了螺柱焊零件图像处理的中值滤波算法;基于零件特征,设计并搭建了装配系统的机械臂上料机构和旋拧机构。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零件的连续稳定上料与装配,视觉系统异常位姿判断率100%,型号识别判断率99.4%,缺陷零件判断率97.4%,扭矩精度控制准确率99.2%,装配合格率96.8%,满足装配作业的效率与精度要求,实现了多规格螺柱焊零件的高效、准确自动化上料与装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柱焊零件 自动化装配系统 机器视觉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刻印阻焊技术在T/R组件上的研究与应用
6
作者 李嘉伟 刘迅 +2 位作者 贾海斌 郑家春 陈永碧 《现代雷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4-108,共5页
针对收发(T/R)组件在软钎焊过程中,钎料在产品的镀金层壳体表面铺展的不可控现象,提出了一种激光刻印阻焊技术。该技术使用激光在产品壳体表面特定位置切割形成一条较窄的刻痕,破坏镀金层,从而实现阻断钎料漫溢的作用,同时利用产品材料... 针对收发(T/R)组件在软钎焊过程中,钎料在产品的镀金层壳体表面铺展的不可控现象,提出了一种激光刻印阻焊技术。该技术使用激光在产品壳体表面特定位置切割形成一条较窄的刻痕,破坏镀金层,从而实现阻断钎料漫溢的作用,同时利用产品材料不易被钎料润湿的特性,提升阻焊效果。首先,通过多次激光刻印实验,得到了T/R组件激光刻印的最佳参数;其次,通过高温和氧化实验,证明了激光刻印技术不会对刻印线边缘造成额外损伤;然后,通过阻焊实验,证明了激光刻印阻焊技术能够有效阻止钎料的漫溢,且不会对壳体的可焊性产生其他影响;最后,通过实际生产验证,证明了激光阻焊刻印技术再配合专门的定位工装,可以满足实际生产的焊料阻焊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发组件 焊料漫溢 激光刻印 焊料阻焊技术 微组装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桨发动机剩余不平衡量相位组合对转子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
7
作者 赵林 颜维 +1 位作者 陈为 王飞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88,共5页
为解决涡桨发动机部件动平衡合格但整机振动超标的问题,建立了转子系统动力特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转子系统临界转速和不平衡响应特性,研究了剩余不平衡量相位组合对转子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基于分析结果,改进了转子装配工艺流程并... 为解决涡桨发动机部件动平衡合格但整机振动超标的问题,建立了转子系统动力特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转子系统临界转速和不平衡响应特性,研究了剩余不平衡量相位组合对转子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基于分析结果,改进了转子装配工艺流程并开展了整机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计算分析模型能反映转子系统的真实状况;剩余不平衡量的大小、轴向分布以及相位均会影响多面动平衡转子系统的振动响应,仅改变剩余不平衡量的相位组合即可大幅降低整机振动幅值;剩余不平衡量等比例缩放对最优相位组合的分布规律影响较小,不等比例缩放会导致最优相位组合分布规律大幅改变。改进后的转子装配工艺流程有效率达到96.7%,平均减振幅度超过40%,对减小转子在工作转速下的振动响应有显著效果,对整机减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特性 转子动力学 有限元法 装配技术 相位组合 涡桨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ruster direction controlling of assembled spacecraft based on gimbal suspension
8
作者 Hongliang Xu Hai Hua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6年第2期442-448,共7页
The attitude control system design and its control effect are affected considerably by the mass-property parameters of the spacecraft. In the mission of on-orbit servicing, as fuel is expended, or the payloads are add... The attitude control system design and its control effect are affected considerably by the mass-property parameters of the spacecraft. In the mission of on-orbit servicing, as fuel is expended, or the payloads are added or removed, the center of mass will be changed in certain axe; consequently, some thrusters' directions are deviated from the center of mass(CM) in certain plane. The CM of assembled spacecraft estimation and thruster direction control are studied. Firstly, the attitude dynamics of the assembled spacecraft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Newton-Euler method. Secondly, the estimation can be identified by the least recursive squares algorithm. Then, a scheme to control the thrusters' directions is proposed. By using the gimbal installed at the end of the boom, the angle of the thruster is controlled by driving the gimbal; therefore, thrusters can be directed to the CM again. Finally,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used to verify this scheme. Results of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clearly show that this control scheme is rational and fea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orbit servicing thruster's direction control assembled spacecraft center of mass(CM) ident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预制节段拼装桥墩抗震性能及塑性铰区变形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熊二刚 巩忠文 +1 位作者 于顺尧 时奇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8-83,共16页
为探究采用两种不同连接方式(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FRC)+锥套锁紧纵筋和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纵筋错位搭接)预制节段拼装桥墩塑性铰性能,设计并制作了4组大比例缩尺(1∶2.5)桥墩。通过拟静力试验,采用数字图像... 为探究采用两种不同连接方式(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FRC)+锥套锁紧纵筋和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纵筋错位搭接)预制节段拼装桥墩塑性铰性能,设计并制作了4组大比例缩尺(1∶2.5)桥墩。通过拟静力试验,采用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技术得到应变场和位移场,利用应变场和位移场捕捉并计算4个桥墩试件塑性铰区的裂缝发展趋势和宽度。结果表明:在大比例尺试件上,采用DIC技术测量位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4个桥墩试件加载至中高水平荷载时塑性铰区位移呈现非线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塑性位移发展趋势;两种连接方式接缝处裂缝宽度约为其他部位的2~8倍,表明接缝处为预制节段拼装桥墩变形的主要集中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段拼装桥墩 新型连接 DIC技术 塑性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中型液体运载火箭水平起竖与发射技术
10
作者 刘聪聪 荆慧强 +2 位作者 贾永涛 樊蕾 范虹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5,共9页
未来大量中低轨商业卫星的发射任务对大中型运载火箭提出了快速测发的技术需求。地面发射支持系统针对CZ-8火箭需求,在传统运载型号已有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箭体整体水平组装及起竖对接技术、快速智能测发技术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提... 未来大量中低轨商业卫星的发射任务对大中型运载火箭提出了快速测发的技术需求。地面发射支持系统针对CZ-8火箭需求,在传统运载型号已有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箭体整体水平组装及起竖对接技术、快速智能测发技术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提升火箭发射任务效率、简化发射场设施、降低发射成本。以箭体水平组装设备、整体转运起竖对接设备、智能供气系统为切入点,对相关技术进行了阐述,此外,还提出了吊具、支架车两种水平组装方案。对整体转运起竖对接精度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起竖托架的刚度提升方法。介绍了智能供配气总体方案、智能减压阀技术、供配气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Z-8 快速测发技术 水平组装及起竖技术 智能供配气系统 智能减压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用挖掘机卷筒虚拟装配规划设计与研究--基于CAM技术
11
作者 黄力刚 顾满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135,共5页
首先,采用CAD软件对农用挖掘机卷筒结构进行了设计;然后,对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CAM和VR技术实现了对农用挖掘机卷筒装配规划的设计与应用。仿真实验验证了此方法具有可行性,可对装配过程实现优化,大大提高设计效率。
关键词 农用挖掘机 CAD 卷筒 CAM VR技术 虚拟装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迈克尔逊干涉仪扫描角镜装调工艺研究
12
作者 李松 江希龙 +2 位作者 张迪 李星 赵亨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2,共5页
针对星载迈克尔逊干涉仪悬臂式扫描角镜组件装调维度多、装调精度高、检测困难等技术难点,提出了一种“向量解析+精密微动调整”方法,通过建立装调及检测基准、将角镜组件简化为空间点向量、采用“先法向后平面”的调整顺序、利用专用... 针对星载迈克尔逊干涉仪悬臂式扫描角镜组件装调维度多、装调精度高、检测困难等技术难点,提出了一种“向量解析+精密微动调整”方法,通过建立装调及检测基准、将角镜组件简化为空间点向量、采用“先法向后平面”的调整顺序、利用专用精密微动装置等措施,实现了空间多自由度角镜组件的高精度调整,角镜顶点位置对称度装调后达到8μm,优于0.01 mm的设计指标要求,有效提高了装调精度,缩短了装调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镜组件 空间悬臂 精密微动 装调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铁混层共建多通道钢桁梁架设施工关键技术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君 张延河 周成穗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6-81,共6页
扬子洲赣江公铁大桥主桥为国内首座公铁混层共建多通道钢桁梁桥,位于赣江中支流域。钢桁梁主梁为上下带挑臂的板桁组合断面,采用三角形桁式。本文通过设计优化将边跨顶推方案调整为拼装支架原位分层吊装,并通过有限元分析论证分层吊装... 扬子洲赣江公铁大桥主桥为国内首座公铁混层共建多通道钢桁梁桥,位于赣江中支流域。钢桁梁主梁为上下带挑臂的板桁组合断面,采用三角形桁式。本文通过设计优化将边跨顶推方案调整为拼装支架原位分层吊装,并通过有限元分析论证分层吊装可行性,保证桥梁线形精度;采用千斤顶压载的试验方法验证拼装支架钢管桩单桩竖向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采用自平衡吊具匹配不同梁段重心,保证钢梁平稳吊装。在钢管支架上方设置装配式支垫装置,通过三向千斤顶进行钢梁精调对位。钢梁节间采用栓接及焊接两种方式进行节段匹配。通过伸缩式桁架操作平台在支架位置进行避让,避免操作平台与拼装支架结构干涉,降低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铁两用桥梁 拼装架设 现场试验 钢桁梁 支架法 起重吊装 施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分子前驱体制备磷掺杂三维g-C_(3)N_(4)及其光催化性能
14
作者 刘京津 赵华 +1 位作者 李会鹏 蔡天凤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61-1569,共9页
以三聚氰胺、三聚氰酸为原料,磷酸铵为P掺杂剂,采用超分子自组装法和化学沉淀法制备了P掺杂三维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MNP-x[x为三聚氰胺用量0.01 mol时磷酸铵的添加质量(g),下同]。通过XRD、FTIR、XPS、SEM、UV-Vis和光致发光(PL)... 以三聚氰胺、三聚氰酸为原料,磷酸铵为P掺杂剂,采用超分子自组装法和化学沉淀法制备了P掺杂三维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MNP-x[x为三聚氰胺用量0.01 mol时磷酸铵的添加质量(g),下同]。通过XRD、FTIR、XPS、SEM、UV-Vis和光致发光(PL)对MNP-x进行了表征,评价了其对罗丹明B(Rh B)的光催化降解性能,使用自由基捕获剂验证了光催化反应中起作用的活性基团,并推测了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下制备的MNP-0.08形貌由g-C_(3)N_(4)(MN)的一维管状变为三维花束状;P原子取代部分C原子掺杂到g-C_(3)N_(4)结构单元;MNP-0.08提高了电子-空穴对(e^(–)-h^(+))的分离能力,改变了能带结构,价带(VB)从1.96 eV(三聚氰胺制备的纯g-C_(3)N_(4)记作CN,下同)升至2.00 eV,导带(CB)从–0.70 eV(CN)降至–0.75 eV,能带间隙(E_(g))从2.66eV(CN)升至2.75eV。·O_(2)^(–)作为主要的活性基团使MNP-0.08光催化降解Rh B能力得到提高,反应速率常数(k)为0.02816 min^(–1),是MN(k=0.00955 min^(–1))的2.95倍。能带结构改变、P作为富电子中心促进载流子分离和P掺杂诱导高电荷转移并使受激电子局部化的协同效应使MNP比MN具备更高的光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相氮化碳 超分子自组装 光催化 催化剂 催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轨组装式空间望远镜光机结构关键技术
15
作者 王锟 王博甲 +1 位作者 许博谦 高雁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17,共8页
文章介绍了超大口径在轨组装式空间望远镜发展现状,分析了在轨组装式空间望远镜设计和研制的主要难点,提出了10m量级在轨组装式空间望远镜的概念性设计方案,对10m量级组装式空间望远镜的系统组成、工作程序与模式、科学目标及科学仪器... 文章介绍了超大口径在轨组装式空间望远镜发展现状,分析了在轨组装式空间望远镜设计和研制的主要难点,提出了10m量级在轨组装式空间望远镜的概念性设计方案,对10m量级组装式空间望远镜的系统组成、工作程序与模式、科学目标及科学仪器进行了初步规划。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望远镜光机结构初步设计,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可为未来开展10m量级在轨组装式空间望远镜光机结构研制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m量级空间望远镜 在轨组装 总体设计方案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蛋白耦合异源共架技术对大米蛋白水溶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馨禾 王长艳 +1 位作者 范龙彬 常雅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4-141,共8页
为了通过燕麦蛋白耦合异源共架技术提升大米蛋白在水中的溶解特性,本研究以不同比例的大米蛋白和燕麦蛋白为原料,将两种蛋白在pH12的环境下混合,再恢复至中性进行共架。测定蛋白的溶解性并通过分析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为了通过燕麦蛋白耦合异源共架技术提升大米蛋白在水中的溶解特性,本研究以不同比例的大米蛋白和燕麦蛋白为原料,将两种蛋白在pH12的环境下混合,再恢复至中性进行共架。测定蛋白的溶解性并通过分析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粒径、微观形态、乳化特性、起泡特性、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探究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大米-燕麦蛋白的溶解度显著高于大米蛋白(8.49%±1.53%)(P<0.05),两者比例为1:0.6时达到最大值93.07%±2.15%。经过异源共架处理的大米-燕麦蛋白复合物粒径为0.1μm左右,同时结构更加松散,大米蛋白和燕麦蛋白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也发生了变化,使得大米蛋白的溶解度增加,进一步提升乳化特性和起泡特性。综上,燕麦蛋白耦合异源共架技术是一种可以解决大米蛋白水溶性差的可靠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蛋白 燕麦蛋白 功能特性 异源共架 蛋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船舶装配过程虚拟仿真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郎世峥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54-157,共4页
为减少船舶装配的物理化实验,提供装配过程的可视化和交互式设计,提前发现潜在装配问题,研究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船舶装配过程虚拟仿真方法。构建船舶装配过程虚拟仿真的数字孪生架构,数字空间通过交互接口接收物理空间反馈的船舶装配过... 为减少船舶装配的物理化实验,提供装配过程的可视化和交互式设计,提前发现潜在装配问题,研究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船舶装配过程虚拟仿真方法。构建船舶装配过程虚拟仿真的数字孪生架构,数字空间通过交互接口接收物理空间反馈的船舶装配过程各项工艺数据,通过装配工艺的数字孪生映射,构建船舶装配数字孪生模型,并结合包围盒方法和改进A*算法进行船舶装配体的碰撞检测、装配路径规划,实现船舶装配过程中多种装配工艺规划与虚拟仿真,根据虚拟仿真结果,为物理空间的船舶装配提供高效且合理的装配工艺指导意见,并以文件的形式通过交互接口传递至物理空间,用于更优质地达成实际船舶装配需求。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纠正错误船舶装配顺序,引导待装配体顺利到达并完美嵌入理想装配位置,实现无碰撞装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技术 船舶装配过程 碰撞检测 路径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式建筑设计关键技术对场段综合楼装配率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陆滨 朱铁梅 +2 位作者 张昕雨 吕梦樊 董依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21-126,130,共7页
[目的]越来越多的城市轨道交通场段综合楼采用装配式建筑设计,需研究提升场段综合楼装配率的影响因素。[方法]结合无锡地铁具区路车辆段综合楼与花山车辆段综合楼这两个场段综合楼工程项目推动装配式建筑设计的经验,分析了场段综合楼设... [目的]越来越多的城市轨道交通场段综合楼采用装配式建筑设计,需研究提升场段综合楼装配率的影响因素。[方法]结合无锡地铁具区路车辆段综合楼与花山车辆段综合楼这两个场段综合楼工程项目推动装配式建筑设计的经验,分析了场段综合楼设计由传统建筑设计方式转变为装配式建筑设计后,在建筑规划布局、结构选型、立面与节点构造、装修机电协同设计等4个方面所产生的改变,并对功能模块设计与布局优化、立面与细部适用化和机电协同内部装修的适用调整等3个主要设计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及结论]提出了装配式建筑设计关键技术执行流程;指出应用装配式建筑设计关键技术能有效提升场段综合楼的装配率。由传统建筑设计方式转换为装配式建筑设计时,需要深入研究影响装配率的根本性问题,以使装配式建筑设计的理念得以贯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装配式建筑 车辆段综合楼 装配率 装配式设计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跨连续圆竹-钢组合拱桥全预制快速拼装建造 被引量:1
19
作者 解登科 胡祖安 +3 位作者 靳永志 张磊 林上顺 廖奎立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71,75,共9页
为提高竹拱桥的跨越能力,以我国已建成的最长竹桥——玲珑大桥为启发,提出采用圆竹和钢材进行多跨连续圆竹-钢组合拱桥的全预制快速拼装建造方法,系统研究圆竹的调弯、防腐工艺和拱圈、拱上建筑的预制拼装,以及拱圈的变形控制等关键技... 为提高竹拱桥的跨越能力,以我国已建成的最长竹桥——玲珑大桥为启发,提出采用圆竹和钢材进行多跨连续圆竹-钢组合拱桥的全预制快速拼装建造方法,系统研究圆竹的调弯、防腐工艺和拱圈、拱上建筑的预制拼装,以及拱圈的变形控制等关键技术。结果表明:圆竹-钢组合拱桥的跨越能力明显优于竹拱桥,且结构变形较小;该桥型的构件全部采用预制拼装,具有造价低、施工快速、节能环保等优点,研究结果可为圆竹-钢组合拱桥在类似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竹-钢组合拱桥 装配式 节点连接 施工技术 变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纺织品表面阻燃技术研究进展
20
作者 侯泽明 罗春源 +1 位作者 朱平 徐英俊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14-723,696,共11页
纤维、织物等纺织品是“量大面广”的材料制品,但较易燃,火灾危险性高,导致应用范围受限。近年来,人们致力于开发阻燃材料及阻燃技术,以获取阻燃纤维及其制品,满足不同领域的高火安全要求。对于不同纤维、织物及其制品,需因“材”制宜... 纤维、织物等纺织品是“量大面广”的材料制品,但较易燃,火灾危险性高,导致应用范围受限。近年来,人们致力于开发阻燃材料及阻燃技术,以获取阻燃纤维及其制品,满足不同领域的高火安全要求。对于不同纤维、织物及其制品,需因“材”制宜地构建不同的高效阻燃体系,利用便捷的工艺技术将阻燃性能构筑到材料中,以期在实现阻燃的同时降低对其他性能的影响。围绕纺织品的表面阻燃技术研究,概要介绍纺织品传统阻燃机理及技术,而后以作者团队近期工作以及领域内典型报道为例回顾相关研究进展,聚焦于溶胶-凝胶、层层自组装、共价接枝等技术,涉及到一些先进耐久阻燃纺织品温和构建技术,同时探讨了各种表面阻燃技术体系的优缺点、应用潜力以及面临的挑战。最后,面向纺织领域的发展趋势,对先进纺织品阻燃技术的迭代优化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 纺织品 表面技术 溶胶-凝胶 层层自组装 共价接枝 耐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