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ottom wate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eastern Indian Ocean and western Pacific Ocean 被引量:8
1
作者 YANG Xiaoqiu SHI Xiaobin +14 位作者 ZHAO Junfeng YU Chuanhai GAO Hongfang CHEN Aihua LU Yuanzheng CEN Xianrong LIN Weiren ZENG Xin XU Hehua REN Ziqiang ZHOU Shengqi XU Ziying SUN Jinlong KAMIYA Nana LIN Jian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97,共12页
文章报道了一批新的海底底水温度(BWT)数据,其中南海(SCS)158个站位、东印度洋(EIO)30个站位及西太平洋(WPO)37个站位。基于这批新的BWT数据,获得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底水温度与水深经验关系,可为地球物理和物理海洋提供准确、可靠的海... 文章报道了一批新的海底底水温度(BWT)数据,其中南海(SCS)158个站位、东印度洋(EIO)30个站位及西太平洋(WPO)37个站位。基于这批新的BWT数据,获得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底水温度与水深经验关系,可为地球物理和物理海洋提供准确、可靠的海底温度边界。这将有助于海底油气资源调查与评估。同时,这批实测数据表明:1)水深超过3500m的海域,其底水温度在南海约为2.47℃,比东印度洋(~1.34℃)和西太平洋(~1.60℃)稍微偏高。这与大洋传送带模式所预测的情况比较吻合。该模式认为:低温高盐的海水,从北大西洋格陵兰岛和冰岛附近海域下沉到深层,然后向南流动,再与南极洲周围海域的低温高盐海水一同向北进入印度洋和太平洋。而南海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热带边缘海,其内部海水与印度洋和菲律宾海交换有限,导致海水温度整体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2)台西南盆地水深在2700~3000m的部分站位,其底水温高达约3.00℃,明显高于其周边同水深海域底水温度(平均值约为2.33℃)。这可能是台西南盆地海底水热活动导致的结果。3)在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水深超过4800m海域,底水温度随着水压增大稍有升高,其升高率分别为10.6mK·MPa^(-1)和12.0mK·MPa^(-1)。这与理论估算的深层底水绝热压力温度梯度范围较为吻合。这也意味着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深层底水,主要由绝热自压作用导致其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底水温度(BWT) 南海(SCS) 东印度洋(EIO) 西太平洋(WPO) 大洋传送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部及珠江口海水和大气单环芳烃(BTEX)的分布、来源及环境效应评估
2
作者 王祖甜 徐锋 +4 位作者 王雪 王健 乔浩 吴谨巍 张洪海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9,共13页
以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即BTEX)为代表的单环芳烃是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组分,因其在二次有机气溶胶和臭氧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观测数据,海洋中BTEX的来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环... 以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即BTEX)为代表的单环芳烃是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组分,因其在二次有机气溶胶和臭氧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观测数据,海洋中BTEX的来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本研究在中国南海西部及珠江口海域开展了现场调查,揭示了该区域BTEX的空间分布特征,估算了其海–气通量,并评估了相关的环境效应。表层和底层海水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平均浓度(±标准偏差)分别为(12.6±6.3)、(79.5±92.8)、(10.3±9.6)、(21.6±24.1)、(13.4±14.6)ng/L和(11.2±7.0)、(58.0±33.3)、(8.2±7.7)、(17.3±19.4)、(8.8±9.4)ng/L,表层和底层的BTEX分布趋势相似,即高值区出现在海南岛东北侧近岸和18.5°N附近海域。海水中苯与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它们在海水中拥有相似的源汇过程,受到大气沉降、海上运输活动、钻井平台和洋流运动的影响。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海–气通量在8.6~43.8、71.2~849.4、4.0~78.9、1.7~189.0和1.1~112.4 g/(km^(2)·d)之间。大气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平均浓度分别为(0.31±0.20)、(0.33±0.22)、(0.39±0.44)、(0.47±0.44)和(0.46±0.46)μg/m^(3)。总体而言,大气BTEX浓度从近岸到外海海域显著下降。调查海域上方大气中的BTEX主要受到大陆气团的输送影响,但表层海水的排放也有所贡献。BTEX的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的计算结果显示,间/对二甲苯对其生成的贡献最大,需加强管控。本研究为南海西部及珠江口海域BTEX的排放估算及其环境效应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环芳烃 海–气交换 环境效应 南海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富集机理与成藏模式——以琼东南盆地陵水36-1气田为例 被引量:15
3
作者 徐长贵 吴克强 +1 位作者 裴健翔 胡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6,共13页
基于琼东南盆地油气勘探实践与油气地质研究新进展,综合地震、测井、钻井、岩心、井壁取心及地球化学等新资料,以陵水36-1气田为例,对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田的气源、储-盖条件、圈闭类型、运聚特征、富集机理与成藏模式开展系统研究。研... 基于琼东南盆地油气勘探实践与油气地质研究新进展,综合地震、测井、钻井、岩心、井壁取心及地球化学等新资料,以陵水36-1气田为例,对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田的气源、储-盖条件、圈闭类型、运聚特征、富集机理与成藏模式开展系统研究。研究表明:①琼东南盆地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成因类型包括热成因气和生物气,以热成因气为主;②储层主要为第四系深水海底扇砂岩;③盖层类型有深海泥岩、块体流泥岩及含水合物地层;④圈闭类型以岩性圈闭为主,也发育构造-岩性圈闭;⑤运移通道包括断层、气烟囱、裂隙带等垂向输导通道及大型砂体、不整合面等侧向输导层,构成单一或者复合输导格架。提出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深浅双源供烃、气烟囱-海底扇复合输导、深海泥岩-块体流泥岩-含水合物地层三元封盖、晚期动态成藏、脊线规模富集”的天然气成藏新模式。研究取得的新认识对下步深水超浅层及相关领域或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中国海 琼东南盆地 超深水 超浅层 天然气 水合物 第四系 重力流海底扇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水超浅层开路电缆测井方案研究及应用
4
作者 郑体文 郭书生 +2 位作者 王世越 卢志崇 赵中会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9-135,共7页
南海超深水超浅层井钻探作业周期短,起下隔水管时间在钻探作业中占比大,施工成本高,采用无隔水管的开路钻探作业方式能有效缩短作业周期、降低作业成本。但是,深水浅层开路钻探给测井作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开阔海域表层涌浪对电缆及... 南海超深水超浅层井钻探作业周期短,起下隔水管时间在钻探作业中占比大,施工成本高,采用无隔水管的开路钻探作业方式能有效缩短作业周期、降低作业成本。但是,深水浅层开路钻探给测井作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开阔海域表层涌浪对电缆及测井仪器产生冲击,仪器进入水下井口难度大,平台升沉和浅层环境影响仪器稳定坐封并带来作业风险等。为此,对现有3种测井工艺进行对比与论证,创新提出了开路电缆测井作业技术方案:井口悬挂套管隔绝浅层涌浪,通过水下机器人(ROV)实时定位与引导,实现测井仪器精准入井;改进仪器坐封机构,并设置张力预警,确保仪器稳定坐封,从而保证作业安全。南海琼东南盆地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方案应用效果良好,可实现从常规测井到定点测井作业项目全覆盖。开路电缆测井作业技术能够降低钻探成本和保障地质资料的获取,为超深水超浅层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水 超浅层 开路钻探 电缆测井 琼东南盆地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部原油领域勘探进展与突破方向 被引量:6
5
作者 邓勇 胡德胜 +4 位作者 游君君 满勇 满晓 陈林 付大巍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4,共14页
南海西部原油领域历经多年勘探,探明程度高,勘探难度日益增大。近年来,转变思路,大力拓展新领域。攻关岩性圈闭发育机制,建立了流三段“低位转换带控砂,湖侵互层叠置连片”的广覆式砂体沉积模式,阐明了大面积连片岩性圈闭形成机理,创建... 南海西部原油领域历经多年勘探,探明程度高,勘探难度日益增大。近年来,转变思路,大力拓展新领域。攻关岩性圈闭发育机制,建立了流三段“低位转换带控砂,湖侵互层叠置连片”的广覆式砂体沉积模式,阐明了大面积连片岩性圈闭形成机理,创建了“近源广覆式有序富集”成藏模式,发现南海西部首个大中型岩性油田;攻关深层大型储集体和优质储层发育机制,建立构造-层序-地貌耦合控砂分析技术,提出了限制型辫状河三角洲发育模式,明确了相带与溶蚀差异控储机制,涠西南凹陷B洼深层、乌石凹陷反转构造带倾末端、文昌B凹陷双古领域获得了勘探突破。同时明确了大型构造脊大型储集体耦合的深层领域、富烃凹陷周缘地层-岩性圈闭领域、源储对接潜山领域和烃源条件落实边部凹陷是南海西部原油领域下步重点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部 涠西南凹陷 乌石凹陷 文昌B凹 勘探进展 岩性油藏 涠洲11-6 中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探井提速提效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韩成 邓文彪 +2 位作者 陈力 徐靖 魏佳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0-174,共5页
北部湾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但地层构造分布零散,断层发育,地层坍塌压力高,钻进期间易发生井漏,目的层裸眼段长,经常钻遇抗压强度高的花岗岩。钻探面临着井位转换频繁、地层易垮塌及漏失、海上油基钻屑处理难度大、花岗岩机械钻速低、弃井... 北部湾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但地层构造分布零散,断层发育,地层坍塌压力高,钻进期间易发生井漏,目的层裸眼段长,经常钻遇抗压强度高的花岗岩。钻探面临着井位转换频繁、地层易垮塌及漏失、海上油基钻屑处理难度大、花岗岩机械钻速低、弃井时效低等问题。为进一步降低钻探周期及作业成本,采用“一孔双眼”勘探模式、井身结构优化技术、海上油基钻屑处理技术、新型复合冲击钻井提速技术、长裸眼段一次性水泥塞弃井工艺、水泥伞悬空水泥塞技术等提速提效措施,有效解决了南海西部海域钻探难题,且在实际应用中效果显著,提高了勘探及钻井作业时效,为同类型油气田钻探提速提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部 探井 提速提效 油基钻屑 井身结构 复合冲击器 水泥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沙海域浅层沉积物硫化物分布特征及其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关系 被引量:34
7
作者 刘坚 陆红锋 +2 位作者 廖志良 陈道华 程思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8-262,共5页
对南海东沙海域浅层沉积物中硫化物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硫化物的含量与沉积物顶空气甲烷含量有密切的关系,在存在顶空气甲烷高异常的沉积物岩心中,沉积物中硫化物含量明显高于无甲烷异常的沉积物岩心,且随层位深度的增加... 对南海东沙海域浅层沉积物中硫化物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硫化物的含量与沉积物顶空气甲烷含量有密切的关系,在存在顶空气甲烷高异常的沉积物岩心中,沉积物中硫化物含量明显高于无甲烷异常的沉积物岩心,且随层位深度的增加,其含量明显增大,存在显著的变化梯度带。碎屑矿物鉴定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硫化物主要以黄铁矿的形式存在。浅层沉积物中高含量的硫化物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形成的甲烷流有直接的关系,反映了下部沉积物中可能存在天然气水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海域 浅层沉积物 硫化物 天然气水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群岛海域鸢乌贼摄食与繁殖生物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张宇美 颜云榕 +2 位作者 卢伙胜 郑志伟 易木荣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56-64,共9页
鸢乌贼是南海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是大型光诱罩网渔船的主要捕捞对象。以2011年4个季度西沙海域光诱罩网船作业随机采集的542尾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为样本,研究其摄食与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鸢乌贼雌雄比为1∶1,雌... 鸢乌贼是南海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是大型光诱罩网渔船的主要捕捞对象。以2011年4个季度西沙海域光诱罩网船作业随机采集的542尾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为样本,研究其摄食与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鸢乌贼雌雄比为1∶1,雌性成熟高峰期为冬季,平均性成熟指数(gonad somatic index,GSI)为2.97,雄性成熟高峰期为夏季,平均GSI为1.89;胴长171 mm以上雌性个体出现一次性腺发育高峰期,GSI达到8.59,111~140 mm胴长组雄性个体出现一次性腺发育高峰期,GSI为1.92,雌、雄GSI随胴长变化均较显著(p值<0.05);雌、雄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159 mm和83 mm;同一胴长组中雌、雄个体的平均饵料质量差异性不显著(p值>0.05),但雌性个体最大饵料质量大于雄性个体;雌雄鸢乌贼摄食强度随胴长增加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摄食等级除夏季以2级和3级为主外,其余各季度均以3级和4级为主,其中,3、4级在春季和冬季分别占71.02%和79.02%;空胃率(摄食等级为0)在秋季所占比例较高,为16.22%,其余3个季度空胃率均不超过5%,摄食对象以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为主,且有同类相残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摄食 繁殖 西沙群岛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PEX/POSEIDON高度计浅海潮汐混淆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9
9
作者 李立 吴日升 +1 位作者 李燕初 甘子钧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7-14,共8页
根据对卫星轨道特征和观测结果的分析,对TOPEX/POSEIDON(简称T/P)星载高度计在我国近海的潮致混淆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表明,在浅海区T/P高度计的观测结果存在很强的潮致高频混淆.NASA分发的地球物理记录中所提供的潮汐订... 根据对卫星轨道特征和观测结果的分析,对TOPEX/POSEIDON(简称T/P)星载高度计在我国近海的潮致混淆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表明,在浅海区T/P高度计的观测结果存在很强的潮致高频混淆.NASA分发的地球物理记录中所提供的潮汐订正值虽适用于大洋,但不能有效地除去浅海潮汐.虽然如此,T/P潮致混淆的主要频段的周期小于90d,因而可以通过滤波方法提取周期较长的海面高度季节信号,从而用于季节环流(如南海季风环流)的研究.采用FFT/IFFT方法滤波试验的结果显示,T/P的海面高度观测结果有很高的精度,滤波处理后的海面高度距平变化和地面潮位观测结果一致性良好,上、下行轨道交叉处相邻测点间的标准偏差在3cm左右,可满足南海环流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高度计 潮汐混淆 南海 浅海 潮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部表层沉积物钙质浮游生物分布与碳酸盐溶解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芳 李学杰 +2 位作者 陈超云 郑凯清 黄雪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3-38,共6页
对南海西部300多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定量分析表明,几乎所有样品均含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但丰度相差十分悬殊,浮游有孔虫丰度介于0.5~36673个/g之间,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为0~1725个/10个视域,两者的分布规... 对南海西部300多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定量分析表明,几乎所有样品均含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但丰度相差十分悬殊,浮游有孔虫丰度介于0.5~36673个/g之间,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为0~1725个/10个视域,两者的分布规律相似。在陆坡区钙质浮游生物最富集,尤其在西沙群岛西南、南沙西部礁滩附近海区丰度最高;向深海盆区和陆架浅水区,钙质浮游生物丰度均下降。但从两者的丰度分布来看,其溶解程度不同,浮游有孔虫更容易溶解,在200~2000m水深区,丰度最高,2000m以下丰度锐减;而钙质超微化石的最富集区在500~3000m,且3000m以下仍较丰富。从碳酸盐的分布来看,本区碳酸盐的临界补偿深度(CCrD)为3500m,而CCD大于4300m,碳酸盐的溶解主要由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钙质浮游生物 碳酸盐 沉积作用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部围区中特提斯东延通道问题 被引量:16
11
作者 周蒂 颜佳新 +2 位作者 丘元禧 陈汉宗 孙珍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69-477,共9页
通过对南海西部围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编制了该区T2,T13,T23,T33,J1-J2,J3-K1共6个时段的岩相古地理简图,根据其中生代海相地层的时空分布和岩相特征,讨论了尚存争议的中特提斯进入南海的通道问题.实际资料表明,黑... 通过对南海西部围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编制了该区T2,T13,T23,T33,J1-J2,J3-K1共6个时段的岩相古地理简图,根据其中生代海相地层的时空分布和岩相特征,讨论了尚存争议的中特提斯进入南海的通道问题.实际资料表明,黑水河盆地在三叠纪受印支运动影响完成了从海到陆的过程,之后不再出现海相沉积,中特提斯不可能从红河裂谷带进入南海.在新加坡所见的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浅海至陆相沉积代表古特提斯的残余海,到中侏罗世完全消失.早侏罗世时期在印支半岛南部出现的近南北走向的海湾可能经过泰国湾与当时的滇缅海相通;但是这个海湾浅而短暂,滇缅海能否从这里进入南海值得怀疑,更不可能是中特提斯的通道.在南海西部围区,迄今已证实的中生代洋壳碎片(蛇绿岩套)和深海沉积仅见于南部Woyla-Maratus-Lupar一线及其附近.这套延伸2 000余km,从洋壳、深海到浅海岩相齐全的岩石所代表的晚侏罗世至早白垩纪世大洋应是中特提斯洋的一部分.中特提斯东延而最可能是走南路,即从班公-怒江带南下之后,经Woyla线穿过苏门答腊岛,绕加里曼丹岛南缘到Maratus线,向北再经沙巴到Lupar线,在沙捞越北部或纳土纳岛附近进入南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中特提斯 中生代 南海西部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边界ADCP观测海流的垂直结构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杜岩 王东晓 +2 位作者 陈荣裕 毛庆文 齐义泉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1-38,共8页
采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分析了南海西南陆架西边界处定点连续观测站上的海流记录。正压潮流的调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以日周期潮流为主,潮流椭圆随深度旋转。去潮后流速垂直结构的奇异值分解(SVD)证实观测点的流速结构存在不同的垂向模态... 采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分析了南海西南陆架西边界处定点连续观测站上的海流记录。正压潮流的调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以日周期潮流为主,潮流椭圆随深度旋转。去潮后流速垂直结构的奇异值分解(SVD)证实观测点的流速结构存在不同的垂向模态,第一模态对应平均流的变化部分,第二模态含有倾向性变化部分,双日周期变化在各个模态中均较明显。对各观测层流速进行小波分析,进一步发现观测流的频率构成具有垂向变频和同一层次频率漂移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CP潜标观测 南海 西边界流 潮流 垂向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沉积盆地油田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肖骢 杜尧 +2 位作者 陈柳竹 姜平 马腾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23,共8页
油田水是沉积盆地中的重要流体,研究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油气生成、富集等有重要指示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南海珠江口盆地珠三拗陷和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田水的特征和成因,分别在珠三坳陷的珠江组和珠海组采集油田水样5个,在涠西南凹... 油田水是沉积盆地中的重要流体,研究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油气生成、富集等有重要指示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南海珠江口盆地珠三拗陷和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田水的特征和成因,分别在珠三坳陷的珠江组和珠海组采集油田水样5个,在涠西南凹陷的涠洲组采集油田水样4个,对研究区油田水进行了常规阴阳离子含量、D和18O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珠江口和北部湾盆地油田水溶解性总固体总体较高,均为Cl—Na型水,油田水各特征离子间关系(钠氯系数、氯镁系数、钙镁系数)和氢氧同位素关系共同显示两处油田水均起源于海水并储存于封闭性较好的地层中,在埋藏过程中可能还经历了较小程度的蒸发和降水补给,并推测其形成受薄膜渗滤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油田水 水化学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部海域难钻地层特征及破碎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邓金根 朱海燕 +4 位作者 谢玉洪 赵靖影 蔚宝华 谭强 张晓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097-2102,2109,共7页
近年来,南海西部海域部分油田的下第三系地层机械钻速较慢,严重影响了勘探开发进度,为了降低钻井成本,增加钻井时效,必须掌握该海域难钻地层的特征及破碎机制。首先开展了岩屑矿物组分测定,结合录井资料,掌握了南海西部海域难钻地层的... 近年来,南海西部海域部分油田的下第三系地层机械钻速较慢,严重影响了勘探开发进度,为了降低钻井成本,增加钻井时效,必须掌握该海域难钻地层的特征及破碎机制。首先开展了岩屑矿物组分测定,结合录井资料,掌握了南海西部海域难钻地层的岩性特征。在对难钻地层的破坏强度、硬度、塑性系数、可钻性、研磨性等相关参数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地层岩石力学参数的预测模型,并基于30口测井的资料建立了难钻地层抗钻特性剖面和南海西部海域三维可钻性剖面,揭示了区域难钻地层的分布情况及抗钻特性;为解决难钻地层的工艺技术难题,还进行了难钻地层PDC钻头的破岩机制试验研究,研究了PDC钻头牙齿齿形、钻压和转速对破岩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北部湾盆地建议提高钻头的攻击性,并采用高转速的动力钻具复合钻进方式;珠江口盆地应提高钻头复合片的耐磨性,采用较高钻压和合理顶驱转速,为更好地控制钻井成本和提高钻井综合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部 难钻地层 岩性 岩石力学特性 破碎机制 钻井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部新生代控盆断裂及盆地群成因 被引量:23
15
作者 安慧婷 李三忠 +9 位作者 索艳慧 刘鑫 戴黎明 余珊 熊莉娟 程世秀 薛友辰 马云 王霄飞 赵淑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5-111,共17页
南海西部新生代盆地自北而南有莺歌海、中建南、万安、曾母等多个中小型新生代沉积盆地,这些盆地与早期左行左阶和后期右行右阶的红河断裂、南海西缘大断裂、万安东断裂等控盆断裂带演化密切相关。该构造带总体呈负花状构造,主断层面表... 南海西部新生代盆地自北而南有莺歌海、中建南、万安、曾母等多个中小型新生代沉积盆地,这些盆地与早期左行左阶和后期右行右阶的红河断裂、南海西缘大断裂、万安东断裂等控盆断裂带演化密切相关。该构造带总体呈负花状构造,主断层面表现出丝带效应,自北向南,红河断裂倾向西南、南海西缘断裂倾向东、万安东断裂倾向西。该断裂带附近的这些盆地是成因上紧密联系的一组拉分盆地群。盆地内部的NE向断裂是受这些主控断层限制的次级控坳断裂。这些断裂位移有限,因而该盆地群不可能是印支地块700km位移的挤出构造或深部规则的地幔柱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是断裂带于新生代有限位移背景下的拉分盆地,但通过事件对比,也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持续楔入欧亚板块有关,因此,该盆地群主要动力来源还是与南海西侧动力学体系密切相关。总体上,右行右阶断裂带被晚期NWW向断裂左行错切,而这些NWW向断裂与吕宋岛弧一带的NWW向断裂具有连续性和走向一致性,因而,东部菲律宾板块沿岛弧地带楔入欧亚板块的动力学系统可能在晚期波及本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群 走滑-拉分盆地 控盆断裂 新生代 南海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区新生代岩浆岩分布规律及其与海底地质灾害的相关性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丙坤 李三忠 +3 位作者 夏真 马云 余珊 王霄飞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0-100,共11页
前人对南海北部新生代陆缘盆地结构、构造样式和期次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于具体体现内动力过程的岩浆活动关注较少,尤其是北部深水区的研究鲜有涉及。本文基于二维地震剖面的解译分析,将南海北部新生代岩浆岩划分为3个集中分布区... 前人对南海北部新生代陆缘盆地结构、构造样式和期次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于具体体现内动力过程的岩浆活动关注较少,尤其是北部深水区的研究鲜有涉及。本文基于二维地震剖面的解译分析,将南海北部新生代岩浆岩划分为3个集中分布区:琼东南-西沙区、神狐区和东沙区。各区域岩浆岩的产出状态有所差异,其中琼东南-西沙区岩浆岩的平面展布规律性极强,主要受右行右阶的走滑断裂控制;神狐区岩浆岩位于NW向与NE向断裂的交汇处,侵位空间受先存断裂制约;东沙区岩浆岩的产生与东沙运动期间区域伸展过程有直接关系。作为内动力的表征,岩浆作用对于海底地形地貌具有重要的改造作用,与活动断裂、海底滑坡、浅层气等海底地质灾害也具有成因上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岩浆岩 活动断裂 海底滑坡 浅层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海西部今生颗石藻 被引量:15
17
作者 孙军 安佰正 +1 位作者 戴民汉 李铁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0-178,共9页
首次报道了南海西部上层水体今生颗石藻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分布。根据2007年9月在南海西部海域(11°—15°N,110°—114°E)32个站位采集的200m以浅208个颗石藻样品在偏光显微镜下的分析结果,研究了该海域颗石藻群... 首次报道了南海西部上层水体今生颗石藻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分布。根据2007年9月在南海西部海域(11°—15°N,110°—114°E)32个站位采集的200m以浅208个颗石藻样品在偏光显微镜下的分析结果,研究了该海域颗石藻群落特征,并进行了颗石藻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调查区共发现20种今生颗石藻,其优势物种为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Lohmann)Hay et Mohler、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 Kamptner、深水花球藻Florisphaera profunda Okada et Honjo、纤细伞球藻Umbellosphaera tenuis(Kamptner)Paasche和艾氏桥石藻Gephyrocapsa ericsonii McIntyre et Bé。本次调查中,今生颗石藻的细胞丰度在2.97—32960.06cells/L之间,平均值为3340.75cells/L。整个研究海域中,今生颗石藻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团块分布现象,调查区大部分站位均是赫氏艾密里藻和大洋桥石藻占有较高的相对细胞丰度,这两种藻的分布刻画了整个今生颗石藻群落在调查区的分布,它们多分布在50m和75m水层,且集中在西北部和西南部,水柱积分颗石藻平面分布也是如此。与以上两种藻的分布不同,深水花球藻则多分布于50m以深至200m,特别是50—75m水层的西北和东南部海域,而纤细条伞球藻则多集中在调查区25m水层的北部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生颗石藻 南海西部 物种组成 分布 赫氏艾密里藻 大洋桥石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FLAT-PRO合成基钻井液体系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9
18
作者 罗健生 刘刚 +3 位作者 李超 杨洪烈 耿铁 李自立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66,共6页
为了解决深水钻井过程中安全密度窗口窄的技术难题,以低黏度气制油作为基液,对合成基钻井液乳化剂、润湿剂及流型调节剂等关键处理剂进行了研制和优化,构建了深水FLAT-PRO合成基钻井液体系。室内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新构建的FLAT-PRO合成... 为了解决深水钻井过程中安全密度窗口窄的技术难题,以低黏度气制油作为基液,对合成基钻井液乳化剂、润湿剂及流型调节剂等关键处理剂进行了研制和优化,构建了深水FLAT-PRO合成基钻井液体系。室内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新构建的FLAT-PRO合成基钻井液体系具有流变性好、动切力与Φ6受温度及压力影响小、抗污染能力强、沉降稳定性好等特点。目前新构建的深水FLAT-PRO合成基钻井液体系已在我国南海西部超深水井中取得成功应用,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 气柴油 合成基钻丼液体系 流变性 南海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的浅部埋藏地质背景 被引量:8
19
作者 顾兆峰 张志珣 +1 位作者 刘怀山 蓝先洪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6-51,共6页
根据南黄海西部地区6 000 km多的浅地层剖面解释成果,对浅层气埋藏的载气地质体和地层时代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主要存在于埋藏三角洲相、古湖泊相、古河道相、古潮沟相地质体中,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两期... 根据南黄海西部地区6 000 km多的浅地层剖面解释成果,对浅层气埋藏的载气地质体和地层时代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主要存在于埋藏三角洲相、古湖泊相、古河道相、古潮沟相地质体中,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两期海相地层(全新世和晚更新世)和两期陆相地层(玉木冰期、里斯冰期)中都存在浅层气的地震反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西部地区 浅层气 地质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部海域新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被引量:31
20
作者 谢锦龙 黄冲 向峰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3-153,共21页
南海西部海域构造复杂,主要发育有北东—北东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3组深大断裂。其中,北西向断裂与板块汇聚、碰撞有关,多具走滑性质;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具有与中国东部裂谷盆地相似的发育特点,呈张扭性质;近南北向断裂可能是南海在... 南海西部海域构造复杂,主要发育有北东—北东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3组深大断裂。其中,北西向断裂与板块汇聚、碰撞有关,多具走滑性质;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具有与中国东部裂谷盆地相似的发育特点,呈张扭性质;近南北向断裂可能是南海在扩张活动期间于洋、陆壳过渡部位形成的走滑调节断裂,是洋盆扩张的西部边界。新生代里,南海经历了4次成盆事件与3期扩张活动,盆地经历了古新世—中始新世陆缘断陷、渐新世—早中新世扩展与中中新世以来的热沉降3个演化阶段。陆缘断陷阶段的充填系列主要是北东—北东东向与北西向的河流—冲积扇、湖泊沼泽等陆相沉积及火山岩等;盆地扩展阶段表现为中-小型断陷、断-坳陷逐渐复合与联合为大-中型坳陷,古地理格局逐渐由河流与湖沼陆相环境演变为滨海至浅海相的沉积环境;热沉降阶段的成盆活动逐渐减弱以至停止,地层表现超覆,盆地出现联合迹象。结合以往勘探与油气资源调查成果分析,认为南海西部海域陆架陆坡区发育的大-中型沉积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良好,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古地理 盆地发育 控盆断裂 油气勘探 南海西部海域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