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1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placement behavior and mechanism of long-term water flooding in sandstone oil reservoirs 被引量:2
1
作者 CAO Ren-yi DAI Zong +4 位作者 WANG Zhi-kai WANG Ya-hui JIANG Jun LI hai-long JIA Zhi-h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3期834-847,共14页
Sandstone oil reservoirs with huge bottom water and high permeability are generally developed with high flow rate.After long-term water flooding(LTWF),the water flooding characteristic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 Sandstone oil reservoirs with huge bottom water and high permeability are generally developed with high flow rate.After long-term water flooding(LTWF),the water flooding characteristic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riginal reservoir.In this paper,the effects of the PV number,viscosity,and displacement rate during LTWF are studied through experiments.The mechanism is analyzed based on analysis of changes in oil composition,rock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wettability.The oil-water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s,oil recovery and wettability were obtained with new experiments methods,which avoids the oil metering error by measuring oil and water separately.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when the viscosity increases,the water phase permeability decreases,the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increases,and the water content rate increases earlier.A higher water flooding rate results in a higher ultimate recovery.A higher asphaltene content results in a higher viscosity and more oil-wet reservoir conditions.After LTWF,the wettability tends to water-wet,which is more favorable for heavy oil recovery.Moreover,LTWF reduces the clay content,which creates a more water-wet surface and a larger reservoir pore throat environment.This research provides insightful characteristics of offshore sandstone oil reservoirs,which can be used to enhance oil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term water flooding sandstone reservoir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WET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相对渗透率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崔传智 隋迎飞 +2 位作者 王一单 吴忠维 李静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5,共8页
注水开发后期,含水率急剧升高导致水驱油藏开发效果变差,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的非均匀分布、增黏等行为能够使占据大孔道流动空间的水相流动能力降低,缓解低效、无效水循环。目前,关于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研究主要以室内实验模拟为主... 注水开发后期,含水率急剧升高导致水驱油藏开发效果变差,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的非均匀分布、增黏等行为能够使占据大孔道流动空间的水相流动能力降低,缓解低效、无效水循环。目前,关于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研究主要以室内实验模拟为主,分析聚合物颗粒运移规律;而描述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过程中油水流动规律及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研究较少。首先,分析聚合物颗粒在多孔介质中的非均匀分布现象,引入生物流体力学中红细胞树状叉体积分数分布理论,建立考虑聚合物颗粒相分离机制影响的体系黏度表征方法;其次,基于分形理论与渗流理论,建立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相对渗透率模型,通过与室内岩心驱替实验结果对比发现,验证模型准确性,并分析各因素对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相对渗透率影响。该研究对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开发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黏度表征 分形理论 相渗曲线 聚合物颗粒分散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渗油藏高倍数水驱过程中水相渗透率变化特征
3
作者 马晓丽 毕永斌 +2 位作者 蒋明洁 李丹 顾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09,共7页
冀东油田G76断块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注水井注入压力升高,注水难度增加等问题。为了分析注水过程中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开展了基于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高倍数水驱实验。对目标油藏岩心进行激光粒度测试分析,获得岩心的粒度分布;进行... 冀东油田G76断块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注水井注入压力升高,注水难度增加等问题。为了分析注水过程中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开展了基于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高倍数水驱实验。对目标油藏岩心进行激光粒度测试分析,获得岩心的粒度分布;进行X射线衍射矿物含量分析,获得不同矿物含量占比;开展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高倍数水驱油实验,分析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岩心5-1和岩心6-1分别为含中砂粉砂质细砂岩和含粉砂中砂质细砂岩,其细砂、细粉砂和黏土矿物含量较多。水相相对渗透率及核磁孔隙度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上升到某一高值后呈下降趋势,核磁T_2谱中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右侧端点值及中、大孔隙对应的曲线左移,二维图谱中自由水信号强度随着注水倍数的不断增加而增加。注入水由束缚水状态至累计注水倍数为500PV时,束缚水信号不断增加;累计注水倍数为>500~1 000 PV时,岩心5-1的束缚水信号持续增强而岩心6-1的束缚水信号发生减弱。研究认为:注水前期由于黏土矿物发生微弱的水化作用,注水后期因受到水的冲刷,细粉砂粒以及胶结物中的黏土矿物容易脱落运移至喉道处发生堵塞,对孔隙喉道产生一定损害,导致水相渗透率降低。研究成果揭示了中低渗油藏注水井出现注水困难和注水压力增大等问题的原因,对有效降低污染、进一步提升注水开发油藏开发效果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渗油藏 水相渗透率 高倍水驱 在线核磁 黏土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岩心驱油图像识别自动计量方法
4
作者 郭玲玲 胡绍彬 钟会影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68-875,共8页
针对传统试管计量方法应用于低渗透岩心驱油实验时存在的问题,根据驱油时产出的油水在管线中呈油水段塞式流动的特征,提出基于计算机图像识别的低渗透岩心驱油自动计量方法:以等径透明毛细直管作为出口计量管,用摄像机拍摄其不同时刻的... 针对传统试管计量方法应用于低渗透岩心驱油实验时存在的问题,根据驱油时产出的油水在管线中呈油水段塞式流动的特征,提出基于计算机图像识别的低渗透岩心驱油自动计量方法:以等径透明毛细直管作为出口计量管,用摄像机拍摄其不同时刻的图像,按照油水的颜色特征从图像识别出油水段塞的长度,结合计量管的内径计算出相应时段驱出的油水体积。基于此方法进一步提出岩心出口管线“死体积”校正、流体计量滞后于压力记录处理、驱替结束条件判断等自动驱油实验关键环节的解决方案,设计了自动驱油实验装置。对相同条件下的驱油实验分别采用图像识别和传统方法进行计量。结果表明,图像识别计量方法得出的累产油量与实际驱出总油量近似相等,计量结果可靠;得出的驱替特征曲线形态与传统计量方法的曲线形态吻合,并且能更好地呈现驱替初期和末期采收率及含水率等参数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计量 低渗透岩心 图像识别 驱油 油水段塞 自动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驱水与水驱气流体微观分布特征研究
5
作者 汪周华 张鸿宇 +2 位作者 张娟 廖浩奇 黄仕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69,共7页
气水相渗测试是描述有水气藏储层渗流过程的常用方法,但不同测试方法和不同类型岩心的相渗测试结果均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加深对气水渗流过程中的流体微观分布特征及渗流机理的认识,以四川盆地YB气田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描... 气水相渗测试是描述有水气藏储层渗流过程的常用方法,但不同测试方法和不同类型岩心的相渗测试结果均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加深对气水渗流过程中的流体微观分布特征及渗流机理的认识,以四川盆地YB气田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描述气水两相在相渗测试前后的微观分布,并结合前人利用可视化模型得到的气水两相渗流机理对分布结果进行解释。结果表明:2种测试方法相比,水驱气与气驱水过程中微米级(>1μm)孔隙驱替程度基本一致,但水驱气过程中亚微米级(0.1~1μm)与纳米级(<0.1μm)孔隙驱替程度相对较高,而气驱水过程中亚微米级与纳米级孔隙内水相大部分未被动用。裂缝型与孔隙型岩心相比,裂缝型岩心微米级孔隙驱替程度相对较低,而亚微米级与纳米级孔隙驱替程度则相对较高。2种测试方法下流体微观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孔隙内部毛管力的作用形式不同,而2类岩心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其主要渗流通道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水两相渗流 核磁共振 微观分布特征 渗流机理 相渗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不同含水阶段CO_(2)驱的混相状态划分与定量表征方法
6
作者 吴克柳 郭世强 +5 位作者 朱清源 罗娟 张晟庭 王牧原 赵海宁 廖新维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6-187,共12页
低渗透油藏注CO_(2)开发可协同实现提高原油采收率(EOR)和碳封存的双重目标,但其驱替过程中CO_(2)与原油的混相状态受含水饱和度影响显著。为了明确低渗透油藏不同含水阶段CO_(2)驱的多类型混相特征及其对驱油和碳封存效果的影响,开展了... 低渗透油藏注CO_(2)开发可协同实现提高原油采收率(EOR)和碳封存的双重目标,但其驱替过程中CO_(2)与原油的混相状态受含水饱和度影响显著。为了明确低渗透油藏不同含水阶段CO_(2)驱的多类型混相特征及其对驱油和碳封存效果的影响,开展了CO_(2)-原油相态实验,建立了低渗透油藏CO_(2)驱数值模拟组分概念模型,提出了不同含水饱和度条件下CO_(2)-原油多类型混相状态定量划分标准及表征方法,揭示了含水饱和度对混相压力动态界限的影响规律,指导了CO_(2)-EOR油藏工程方案的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界面张力和采收率变化规律,可将低渗透油藏CO_(2)驱混相状态划分为非混相、近混相、混相和完全混相4种类型,并提出了划分界限;②含水饱和度升高会导致最小混相压力阈值上升,混相压力区间缩小,同时削弱了CO_(2)传质作用,降低了原油流度改善效果,最终致使原油采收率下降;③向CO_(2)中添加15%(C_(2)~C_(6))烃类混合气或采用3∶1注采比,可有效提升混相程度,使原油采收率较常规水气交替驱方案分别提高3.90%和2.99%。结论认为:①在低渗透油藏CO_(2)-EOR油藏工程方案设计时,应优先聚焦中低含水饱和度区块,通过优化注采参数以实现完全混相驱;②在中高含水饱和度区块应以近混相或混相驱为主,可获得较高的原油采收率并降低开发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_(2)-EOR 混相状态 含水饱和度 流度 定量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相渗曲线探索递减率随含水率变化呈现的规律 被引量:2
7
作者 马培申 孙宜丽 +5 位作者 舒政 谭夜强 余强 张薇 吴长虎 齐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5,123,共7页
为探究油田开发过程中不同含水率阶段产量递减率的变化情况。基于相渗曲线,研究了递减率、含水上升率、含水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注采平衡的条件下递减率与含水率的关系,最后针对厚层油藏Z和多层油藏S进行实例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为探究油田开发过程中不同含水率阶段产量递减率的变化情况。基于相渗曲线,研究了递减率、含水上升率、含水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注采平衡的条件下递减率与含水率的关系,最后针对厚层油藏Z和多层油藏S进行实例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注采平衡的理想条件下,某一含水率阶段递减率受采液速度、束缚水饱和度的共同影响。递减率随着含水率的上升呈抛物线式变化,且递减率与采液速度成正比关系。在油藏确定的条件下,产量递减率大小主要由采液速度的大小决定,可通过调整井网密度、注采井数比等影响采液速度的参数控制产量递减。通过建立递减率与含水率的变化关系,明确产量递减变化规律的影响因素,为减缓产量递减对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递减率 相渗曲线 含水率 含水上升率 采液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不同流体驱油效率实验 被引量:2
8
作者 陈超 晏晓龙 +1 位作者 罗晓静 甄延明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准噶尔盆地东缘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开发效果变差,含水率变高,需要新的有效开发手段,选取不同流体开展驱油效率实验。利用天然岩心组合成长岩心并模拟地层条件,进行全程水驱及水驱至油藏目前采出程度后转注N_(2)、CH_(4)和C... 准噶尔盆地东缘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开发效果变差,含水率变高,需要新的有效开发手段,选取不同流体开展驱油效率实验。利用天然岩心组合成长岩心并模拟地层条件,进行全程水驱及水驱至油藏目前采出程度后转注N_(2)、CH_(4)和CO_(2)的驱油实验,并对不同流体注入前后,进行岩心核磁共振扫描及原油赋存孔隙直径反演。研究结果表明,CO_(2)驱可提高原油采出程度21.58%,驱油效率及原油动用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O_(2)、CH_(4)、H_(2)O和N_(2)。N_(2)主要动用较大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为170.9 nm;CH_(4)主要动用中—大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为48.7 nm;CO_(2)可以动用各个尺寸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最低,为27.8 nm。油田现场建立CO_(2)驱先导试验区,注CO_(2)后产液量上升,含水率下降,产油量增加,研究成果在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砂岩油藏 水驱 气驱 CO_(2)驱 驱油效率 提高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注水井在低渗透油田的应用实践
9
作者 韩文强 李英伟 刘兴斌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68-1977,共10页
随着国内陆上老油田剩余油挖潜难度不断增大,传统分层注水技术表现出测调效率低、精度差、下井作业频繁、生产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不能达到进一步改善驱油效果、实现精细注水的战略目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智能注水井在低渗... 随着国内陆上老油田剩余油挖潜难度不断增大,传统分层注水技术表现出测调效率低、精度差、下井作业频繁、生产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不能达到进一步改善驱油效果、实现精细注水的战略目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智能注水井在低渗透油田应用实践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了利用智能分层注水技术分析井筒及储层状态的新方法。通过在油田低渗透区块智能注入井上进行现场试验研究,验证了对于3~7段的分层注入井,分层流量测量及调节精度优于5%、调节时间30~60min、操作成本约2000CNY,分别为传统工艺的1/6、1/30和1/10,实现了对储层注水的精细化管理,降低了生产成本且显著提高了注水效率和原油采收率。不仅如此,依托智能注水井可以实现储层参数实时监测,其中低渗透储层可在10min内录取有效的单层指示曲线,在5h内录取有效的关层压力恢复曲线;相比于传统工艺,提高了数据录取效率和质量,依此可对注采方案、储层状态和实施措施效果进行有效评价,以满足油藏分析的需求,为智能分层注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注水井 低渗透油田 分层流量调配 压力降落曲线 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水驱储层时变规律表征及对开发动态的影响
10
作者 李伯英 廖新维 +2 位作者 高旺来 李仲豪 陈志明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85,共9页
具有强非均质性及渗流优势通道的长期水驱开发油藏,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水驱冲刷作用,需考虑实际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储层物性及油水运移特征的时变表征问题。通过长期水驱物理模拟试验明确了不同渗透率级别下渗透率、相渗时变规律,建立... 具有强非均质性及渗流优势通道的长期水驱开发油藏,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水驱冲刷作用,需考虑实际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储层物性及油水运移特征的时变表征问题。通过长期水驱物理模拟试验明确了不同渗透率级别下渗透率、相渗时变规律,建立了考虑渗透率、残余油饱和度随驱替倍数变化的时变表征模型。通过耦合商业黑油数值模拟器,建立了考虑不同连续时变特征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随驱替倍数增加,相对高渗储层渗透率呈对数增加,相对中渗储层先下降后呈对数增加,相对低渗储层呈对数下降。残余油饱和度均呈对数下降,且初始渗透率越大,下降幅度越大;考虑渗透率时变,井组综合含水体积分数平均提高0.80%,综合换油率平均降低8.04%,采出程度降低1.48%;考虑相渗时变,波及范围内残余油饱和度最高下降至0.1,井组综合含水体积分数平均降低0.71%,综合换油率平均提高7.68%,采出程度提高1.35%。A-25井组考虑综合时变后,A-25井吸水剖面、H-26井含水体积分数拟合精度分别提高了19.39%、8.92%。研究结果对高含水期油藏的优势通道识别治理及剩余油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水驱 物性时变 渗透率 残余油饱和度 换油率 含水体积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注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开发相渗曲线特征
11
作者 董明达 高宇 +6 位作者 严文德 戚志林 袁迎中 田杰 付金刚 彭金梅 凌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830-5839,共10页
稠油油藏注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开发效果明显优于蒸汽驱,但目前注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地下渗流规律尚不明确。为此,通过“高温高压稳态法”得出不同温度下油-水、油-气相对渗透率曲线,并测试不同温度下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的采出稠油黏度及油... 稠油油藏注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开发效果明显优于蒸汽驱,但目前注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地下渗流规律尚不明确。为此,通过“高温高压稳态法”得出不同温度下油-水、油-气相对渗透率曲线,并测试不同温度下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的采出稠油黏度及油砂与水的接触角,最后结合油-水、油-气两相相对渗透率和Stone-Ⅱ预测模型得出三相渗流时不同热区的油相等渗图。结果表明,稠油经超临界水作用后,测得的采出稠油黏度在50℃时相比于蒸汽减少了31.03%,油砂与水的接触角从139.5°降低至100.9°,油砂润湿性向亲水方向发展。相比于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极小,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值随温度的升高先逐渐变化,后在超临界时发生突变;油气相对渗透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在油相等渗图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油相流动区面积逐渐增大,超临界时流动区面积增加到54.59%,油相流动能力显著增强。研究结果可为稠油油藏注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在储层中的渗流机理和数值模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超临界多元热流体 润湿性 水热裂解 相渗曲线 三相相对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粉煤灰渗透特性及其对贮灰坝稳定性影响
12
作者 李仁杰 王博 许成波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118,共11页
非饱和粉煤灰的渗透特性对降雨条件下贮灰坝的稳定性有极大的影响,但目前对其影响机理和影响效果还不完全明确。以贵州织金贮灰场为例,采用TRIM试验,获得了粉煤灰低吸力段的土水特征曲线,采用理论分析方法,预测了高吸力段的土水特征曲线... 非饱和粉煤灰的渗透特性对降雨条件下贮灰坝的稳定性有极大的影响,但目前对其影响机理和影响效果还不完全明确。以贵州织金贮灰场为例,采用TRIM试验,获得了粉煤灰低吸力段的土水特征曲线,采用理论分析方法,预测了高吸力段的土水特征曲线,并通过Van Genuchten-Mualem模型预测了非饱和粉煤灰的渗透系数。在此基础上,利用FLAC3D软件模拟分析了降雨入渗过程中贮灰场坝体的孔隙水压力、饱和度、位移、应力及潜在滑动面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降雨强度对雨水入渗深度和贮灰场坝体饱和区的范围有较大影响,从而改变坝体的潜在滑动面位置;降雨导致坝体坡脚处位移增加最为明显,随着降雨过程的持续,坡体会出现类似“剥洋葱”式的坡面侵蚀现象,但降雨对坝体的应力影响较小,坝体位移的增加可能主要是土体性质劣化引起的。研究成果可为贮灰场坝体稳定性评价和预测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渗透特性 降雨 土水特征曲线 贮灰坝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渗流特征
13
作者 路研 刘宗宾 +2 位作者 廖新武 李超 王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7-1090,共14页
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复杂,微纳米尺度渗流特征的三维定量表征和赋存机理分析对于精细油藏描述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相对低速和相对高速水驱条件下的油水两相驱替实验,选取G油田沙四上亚段两块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相似的亲水... 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复杂,微纳米尺度渗流特征的三维定量表征和赋存机理分析对于精细油藏描述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相对低速和相对高速水驱条件下的油水两相驱替实验,选取G油田沙四上亚段两块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相似的亲水型砂岩样品,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获取了不同驱替阶段油相和水相在三维孔隙空间的分布,探讨了水驱过程中油相在三维孔隙空间和单个孔隙中的赋存特征和变化情况;此外,结合有限体积法,研究还明确了水驱开发过程中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驱替模式及水驱速率等多因素控制下的渗流特征及渗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驱过程中,大而连续的油滴被打散,逐渐分离成小的油滴并呈离散状态分布在三维孔隙空间;水驱过后油滴的连通性变差,几何形态变得更加平滑和规则;微观非均质性强且连通性较好的砂岩在水驱开发过程中普遍发育优势水流通道,水相的绕流和窜流行为导致其在孔隙空间中的波及效率较低;水驱速率也是影响驱油效率和油水运移路径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水驱速率可以显著增大注水毛管数,从而提高采收率。研究还发现,低渗透砂岩油藏在合适的界面张力条件下,采用提高油水黏度比和增加注水毛管数的驱替模式能够有效提高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砂岩 孔隙结构 油水两相驱替 有限体积法 渗流特征 采收率 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自发渗吸-水驱原油动用规律研究
14
作者 陈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3,共10页
压驱注水技术解决了胜利油田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注不进、采不出”的问题,但压驱的焖井和水驱过程中油水置换规律以及各尺度孔隙中原油动用规律尚不明确。针对上述问题,以东营凹陷特低渗透砂岩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自发渗吸实验和水驱实验... 压驱注水技术解决了胜利油田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注不进、采不出”的问题,但压驱的焖井和水驱过程中油水置换规律以及各尺度孔隙中原油动用规律尚不明确。针对上述问题,以东营凹陷特低渗透砂岩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自发渗吸实验和水驱实验,采用高温高压核磁共振仪研究自发渗吸和水驱过程中油水分布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东营凹陷特低渗透砂岩饱和油T2谱主要分为单峰和双峰,其中双峰又分为左峰高和右峰高2类。T2谱呈单峰分布、孔隙结构呈网状分布的砂岩,通过焖井过程中的自发渗吸可以大幅度动用孔隙中的油相;对于T2谱呈双峰分布、孔隙结构呈树枝状分布的砂岩,自发渗吸后仍有大量油相未被充分动用,通过水驱可进一步提高采出程度。自发渗吸更多动用的是微孔和中孔中的油相,而大孔中油相的采出程度对采收率的贡献较小。自发渗吸后转水驱,采出程度可进一步提高,此时更多的是动用大孔和中孔的油相,而微孔中的油相采出程度则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 自发渗吸 水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预组装核壳相变调驱剂的性能评价及其在胡尖山油田的应用
15
作者 朱向前 王潜龙 +4 位作者 钱雄涛 杨凯澜 安然 董传宾 白肪放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58,共6页
针对长庆胡尖山油田延9低渗透储层长期注水后形成水流优势通道,常规封堵药剂无法有效封堵的问题,研制了一种预组装核壳相变调驱剂(简称TSAD调驱剂)。采用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旋转黏度仪、模拟封堵实验装置,对TSAD调驱剂的粒径分布、... 针对长庆胡尖山油田延9低渗透储层长期注水后形成水流优势通道,常规封堵药剂无法有效封堵的问题,研制了一种预组装核壳相变调驱剂(简称TSAD调驱剂)。采用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旋转黏度仪、模拟封堵实验装置,对TSAD调驱剂的粒径分布、相变时间影响因素、环境适应性能、封堵性能进行实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TSAD调驱剂相变不受水质的pH值和矿化度影响;可实现宽窗口相变7~15 d,满足在线深部调驱需求;注入0.1 PV不同质量分数的TSAD调驱剂后,水相封堵率最高可达85.23%,油相封堵率小于10%,可以实现“堵水不堵油,堵而不死”的效果。在胡X-XX井组开展了TSAD调驱体系矿场试验,调驱后井组综合含水率下降4.2%,日增油3.28 t,半年累积增油600 t。该技术为胡尖山延9高含水油藏控水增油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调驱剂 预组装 在线调驱 深部堵水 提高采收率 低渗透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页岩油开发实验技术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志刚 于春磊 +8 位作者 陈辉 张民 孙强 贾丽华 孙超 陈挺 张红欣 范菲 张礼臻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6-198,共13页
随着页岩油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加大,页岩油开发实验技术在继承常规油藏和页岩气藏实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套油藏物理与渗流机理实验技术体系,为页岩油藏地质评价、油藏工程优化设计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有力技术支... 随着页岩油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加大,页岩油开发实验技术在继承常规油藏和页岩气藏实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套油藏物理与渗流机理实验技术体系,为页岩油藏地质评价、油藏工程优化设计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系统总结了孔隙度、渗透率、油水饱和度、润湿性、相对渗透率、渗吸等6项实验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结合陆相页岩油成熟度低、非均质性强、纹层和微裂缝发育等特点,从实验技术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关键影响因素和实验控制条件、方法优缺点和技术适用性等方面,提出了各实验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和攻关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统一岩样清洗溶剂及清洗时间是提高孔隙度不同测定方法之间可对比性的关键,核磁共振测定孔隙度技术是满足矿场快速分析需求的技术发展方向。②非规则、多方向以及模拟地层压力变化的渗透率测定技术是下步技术发展方向。③酒精浸泡法和二维核磁共振(T_(1)-T_(2))法是页岩油水饱和度测定的技术发展方向,依然面临黏土束缚水、吸附油对测定精度的影响难题。④液滴形态法是页岩油藏润湿性测定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需要对实验方法及表面润湿和自发渗吸2个过程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深化研究并统一标准。⑤实验测定和数值方法相结合是获取页岩油藏相对渗透率的有效路径,微量油水计量、末端效应校正以及考虑压力时变的技术方法是攻关方向。⑥压后弹性开发中渗吸效果评价、闷井时间优化应采用带压渗吸测定方式,基于核磁共振T_(2)谱、分层T_(2)谱和T_(1)-T_(2)谱的带压渗吸测定方法将是重要技术发展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页岩油 开发实验技术 孔隙度 渗透率 油水饱和度 润湿性 相对渗透率 渗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石港特低渗储层微观特征及提高采收率对策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洪才 李哲 +3 位作者 金忠康 孙永鹏 陈军 赵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8-646,共9页
苏北盆地石港油田属低孔、特低渗砂岩油藏,油井自然产能低,采用水力压裂后注水开发可提高产油能力,但油田开发中呈现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和开发效果差的特点,开发矛盾加剧。因此,需明确低效开发原因,探究提高采收率对策,为提高石港... 苏北盆地石港油田属低孔、特低渗砂岩油藏,油井自然产能低,采用水力压裂后注水开发可提高产油能力,但油田开发中呈现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和开发效果差的特点,开发矛盾加剧。因此,需明确低效开发原因,探究提高采收率对策,为提高石港油田开发效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全岩矿物成分分析、气测岩心孔渗参数、岩心敏感性评价等方法,从岩石矿物组成、孔喉结构和岩石敏感性等方面分析了其储层的微观特性;通过油藏数值模拟以及室内岩心实验研究了压裂水驱后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通过核磁共振在线驱替实验探究了提高采收率的对策。结果显示,储层岩心呈现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特征,且在开发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速度敏感性和水敏感性。压裂水驱后,岩心中剩余油主要分布在0.01~1μm中小孔径的孔道中,使用表面活性剂驱及二次水驱将岩心中剩余油采收率提高了14.81%。储层渗透率特低、微孔隙和微裂缝发育、速敏、水敏等是其低效开发的主要原因。注水开发会导致岩石矿物膨胀、运移,增大流动阻力,所以区块经压裂水驱仅明显提高主流线上剩余油的采出程度,整体动用程度不高,剩余油仍有较多富集。建议采用化学驱及多轮次驱替以增强中小孔道中原油动用程度,进一步提升油田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压裂 提高采收率 技术对策 表活剂 二次水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压驱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3
18
作者 许冬进 吴应松 +3 位作者 熊齐 濮新宏 冯建设 岳世俊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3-540,546,共9页
压驱技术是近年来针对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而提出的一种增加储层动用程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储层改造技术。压驱技术先通过高压小排量向地层注入大量携带化学剂的液体,然后进行焖井,通过压力的扩散和化学剂与裂缝孔隙中的原油充分置换而... 压驱技术是近年来针对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而提出的一种增加储层动用程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储层改造技术。压驱技术先通过高压小排量向地层注入大量携带化学剂的液体,然后进行焖井,通过压力的扩散和化学剂与裂缝孔隙中的原油充分置换而达到增产的目的。文中结合国内外压驱技术的最新研究动态,从压驱技术现状、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应用分析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重点分析了压驱技术与水力压裂技术的区别、增产机理和设计方法以及现场应用效果等,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压驱技术理论研究方面的欠缺,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压驱 提高采收率 压驱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油井关停后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孔维军 李立峰 +4 位作者 张建宁 苏书震 师国记 黄耀 张美丹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3-511,共9页
高含水断块油藏开发末期构造高部位油井在关井一段时间后,会产生剩余油再富集现象。目前关于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研究中,对剩余油运移过程的影响因素考虑不够全面,影响计算精度。针对该问题,在对运移中剩余油再富集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 高含水断块油藏开发末期构造高部位油井在关井一段时间后,会产生剩余油再富集现象。目前关于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研究中,对剩余油运移过程的影响因素考虑不够全面,影响计算精度。针对该问题,在对运移中剩余油再富集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小油滴状和柱状剩余油再富集速度模型,通过正交试验确立2种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主要敏感因素,并建立了2种剩余油再富集速度及再富集时间图版。研究结果表明:存在驱替压差时,储层渗透率为影响2种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主控因素;当储层渗透率一定,驱替压差的增大和原油黏度的减小有利于2种剩余油再富集速度的增大;同一注采井距位置处的小油滴距离孔隙中滞留柱状剩余油越近,聚集过程中剩余油再富集时间越长,但数值上增加不多。该研究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再富集潜力区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井 剩余油 再富集速度 敏感因素 储层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微观界面力学效应的低矿化度水驱渗流特征模型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德旭 宋云鹏 吴飞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79,共9页
为更好地描述低矿化度水驱的渗流特征,首先通过岩心驱替实验,验证了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离子类型与矿物间微观界面作用的毛管束数学模型来模拟低矿化度水驱过程,通过岩心驱替实验进行模型验证,在相渗曲... 为更好地描述低矿化度水驱的渗流特征,首先通过岩心驱替实验,验证了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离子类型与矿物间微观界面作用的毛管束数学模型来模拟低矿化度水驱过程,通过岩心驱替实验进行模型验证,在相渗曲线拟合成功后,使用模型分析特征管径、离子价态与浓度对渗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特征管径的减小,界面作用对采出程度的影响增加,当特征管径从20μm减小到5μm时,采出程度从2.9%扩大到30.5%,当毛管阻力较大时,常规水驱提高采收率效果有限,孔隙中存在大量残余油;低矿化度水驱可有效提高采收率,且离子价态是影响低矿化度水驱效果的主控因素,使用Na+的低矿化度水驱采出程度提高7.85百分点,而Ca2+则为4.83百分点。建立的毛管束模型可模拟不同离子类型与矿物间的低矿化度水驱效果,为油田现场的低矿化度水驱开发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矿化度水驱 界面作用 驱替实验 毛管束模型 相渗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