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4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Functional Compounds of Commercial Green Tea Seed Oil 被引量:2
1
作者 Jong-Bang Eun Anggi Hapsari Bipin Vidya 《茶叶》 2013年第4期333-337,共5页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green tea seed oil including cold test,color,flash point,gravity,refraction index,moisture content,acid value,iodine value,unsaponifiable matter and saponification value were investigate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green tea seed oil including cold test,color,flash point,gravity,refraction index,moisture content,acid value,iodine value,unsaponifiable matter and saponification value were investigated.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catechin content of the oil was determined by GC and HPLC analysis.The oil is stable at low temperature.High flash point(267.8 ± 5.1℃) showed the high thermal stability of green tea seed oil as well,which support for suitability to use as cooking oil.Specific gravity and refraction index of green tea seed oil was found as 0.913 and 1.4679,respectively.Color of the oil was measured as 99.7 ± 0.2 for lightness,1.9 ± 0.1 for greenness and 6.6 ± 0.1 for yellowness.Acid value(KOH mg/ml),iodine value,unsaponifiable matter(%) and saponification value of green tea seed oil were 0.21,104.1,0.11 and 215,respectively.Fatty acids compositions of green tea seed oil was found to be dominated by oleic acid(81.3%) and presence of minor amount of linoleic acid(4.8%),palmitic acid(4.6%),palmitoleic acid(3.3%),linolenic acid(3.2%) and stearic acid(1.0%).The presence of antioxidative compounds such as(-)-epicatechingallate(207.2 ± 0.2 g /g) and(-)-epigallocatechin gallate(99.5 ± 0.6 g/g) in the oil could enhance its shelf life during sto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化性质 茶籽油 化合物 脂肪酸组成 没食子酸酯 商业 热稳定性 不皂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油-神经酰胺纳米乳液制备及研究
2
作者 王兴婷 施兆娟 +2 位作者 吴军 袁传勋 金日生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39-746,共8页
为提高油茶籽油(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CSO)在化妆品领域的开发和应用,以CSO为化妆品基质油,并配伍神经酰胺(Ceramide,Cer),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并优化了CSO-Cer纳米乳液的最佳配方和条件。结果显示:在均质压力100 MPa,循环次数为7... 为提高油茶籽油(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CSO)在化妆品领域的开发和应用,以CSO为化妆品基质油,并配伍神经酰胺(Ceramide,Cer),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并优化了CSO-Cer纳米乳液的最佳配方和条件。结果显示:在均质压力100 MPa,循环次数为7次,CSO质量分数为15%,Cer添加量为1%,氢化卵磷脂质量分数为4%,胆固醇质量分数为0.2%,甘油质量分数为25%的条件下,得到具有最优粒径和稳定性的纳米乳液。此乳液粒径为124.7 nm、多分散指数为0.108,Zeta电位为-55.7 m V。进一步测试发现,该CSO-Cer纳米乳液展现出良好的保湿特性和透皮性能。因此,基于CSO的CSO-Cer纳米乳液是一种潜在的新型功能性化妆品乳液,为后续CSO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神经酰胺 纳米乳液 保湿性 透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不同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彭丝兰 刘思思 +3 位作者 易有金 刘汝宽 李昌珠 肖志红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8-55,共8页
旨在提升山茶油风味品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微波、烘烤、蒸制3种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聚类分析比较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挥... 旨在提升山茶油风味品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微波、烘烤、蒸制3种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聚类分析比较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中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18种(40.02%~51.88%)、醇类9种(10.99%~19.85%)、酮类6种(19.37%~27.35%)、酯类3种(4.21%~11.44%)、吡嗪类2种(1.25%~6.50%)、烃类1种(0.19%~0.32%)和酸类1种(0.35%~2.16%),其中微波预处理压榨山茶油的挥发性物质含量最高,其次为烘烤、蒸制的;OPLS-DA建立的模型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并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大于1筛选出了10种特征挥发性成分,分别是2-甲基丁醛D、3-甲基丁醛D、2,3-戊二酮、乙酸甲酯、2-甲基吡嗪、丙酮、3-羟基-2-丁酮、顺-2-庚烯醛、正己醇、1-丁醇,其中前5种为关键风味成分(ROAV大于1);聚类分析表明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的10种特征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分类结果与OPLS-DA分类基本一致。综上,不同预处理技术所得压榨山茶油的风味不同,可通过OPLS-DA和聚类分析进行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成分 预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与HS-SPME-GC-MS技术的武夷茶区3种茶叶籽油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于立志 刘奇琳 周聪麟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9-196,共8页
以武夷茶区3种茶叶籽油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定量描述分析法(QDA)对3种茶叶籽油的感官属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E-nose)对其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了区分和比较。结果表明,不... 以武夷茶区3种茶叶籽油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定量描述分析法(QDA)对3种茶叶籽油的感官属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E-nose)对其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了区分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叶籽油在多个感官属性上差异明显,E-nose可有效区分3种茶叶籽油,GC-MS在3种茶叶籽油中共检测出52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并采用香气活力值(OAV)确定了3种茶叶籽油的关键香气物质,3种茶叶籽油香气成分和关键香气物质的组成、含量各不相同。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品种茶叶籽油的品种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茶产区 茶叶籽油 感官评价 电子鼻 香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茶籽油成分分析及其对于H_(2)O_(2)诱导HFF-1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健 邓建明 +3 位作者 黄源城 余敏 王光丽 王靖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3-400,共8页
对茶籽油的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对不同产地的茶籽油的脂肪酸、α-生育酚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黑茶籽油的三种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总含量(83.72%),α-生育酚(1.33 mg/g)相比于其他茶籽油(绿茶籽油、普洱茶籽... 对茶籽油的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对不同产地的茶籽油的脂肪酸、α-生育酚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黑茶籽油的三种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总含量(83.72%),α-生育酚(1.33 mg/g)相比于其他茶籽油(绿茶籽油、普洱茶籽油)、山茶籽油(有机山茶油)和油茶籽油(有机油茶籽油、古树茶籽油)含量更高。在此基础上,测试了黑茶籽油对于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黑茶籽油在0.15 g/mL质量浓度时,对于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93.08%和94.85%;在0.3 g/mL质量浓度下,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为91.25%,相较于其他茶籽油表现出更好的自由基清除效果。此外,还测定了黑茶籽油对于双氧水诱导的人成纤维细胞(HFF-1)氧化应激以及衰老的抑制作用。细胞增殖实验、活性氧自由基测定实验和β-半乳糖苷酶染色实验的结果表明,黑茶籽油在10~50μg/mL质量浓度下对双氧水诱导的HFF-1细胞氧化应激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表现出抗氧化、抗衰老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茶籽油 自由基 抗氧化 抗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积分球技术的最佳样本厚度研究及油茶籽油鉴伪
6
作者 龚中良 管金伟 +3 位作者 刘强 李大鹏 郑文峰 胡峰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0,共6页
为减少单积分球技术采集光谱数据过程中的光损失,探索了油茶籽油检测时光损失量最小的样本厚度,并研究在此样本厚度下鉴别掺伪油茶籽油的能力。采用蒙特卡罗(MC)算法模拟单积分球技术下样本的测量,将模拟出的反射率(MR)和透射率(MT)作... 为减少单积分球技术采集光谱数据过程中的光损失,探索了油茶籽油检测时光损失量最小的样本厚度,并研究在此样本厚度下鉴别掺伪油茶籽油的能力。采用蒙特卡罗(MC)算法模拟单积分球技术下样本的测量,将模拟出的反射率(MR)和透射率(MT)作为实际值,单积分球采集的数据作为预测值,将实际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MRE)和均方根误差(RMSE)作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的样本厚度。按不同掺伪比例制备了230组样本,采集最佳样本厚度的掺伪油茶籽油光谱数据,结合逆向倍增(IAD)算法得到样本的吸收系数(μ_(a))和约化散射系数(μ_(s)′)。将μ_(a)和μ_(s)′经过均值中心化预处理之后,利用Kennard-Stone(K-S)算法以7∶3的比例将样本划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RF)的多分类定性鉴别模型。结果表明:样本厚度为14mm时,MR和MT的MRE和RMSE均相对较小;μ_(a)和μ_(s)′建立的SVM模型鉴别准确率分别为97.10%和95.65%,建立的RF模型鉴别准确率分别为98.55%和97.10%。因此,基于最佳样本厚度下的单积分球技术结合SVM和RF模型,可有效实现油茶籽油的快速鉴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鉴伪 单积分球技术 光学参数 蒙特卡罗算法 样本厚度 定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油提取和包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周范琳 陈塨 +1 位作者 张团结 梁丽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54-370,共17页
作为四大重要木本油料之一,油茶具有高产量和营养价值等优点。油茶籽油的组成不仅由油茶树品种和种植环境决定,油脂提取条件也会导致茶油成分的差异。由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茶油在加工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而导致品质下降,因此有必要了解... 作为四大重要木本油料之一,油茶具有高产量和营养价值等优点。油茶籽油的组成不仅由油茶树品种和种植环境决定,油脂提取条件也会导致茶油成分的差异。由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茶油在加工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而导致品质下降,因此有必要了解提取方法对茶油成分和品质的影响,并选择合适的包埋技术对茶油进行保护。本文全面概述不同地区和品种茶油组成和含量方面的差异。总体而言,海拔高的地区茶油油酸含量更高,中国西南地区茶油中油酸含量平均水平高于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通过对不同茶油的提取技术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新兴技术对茶油的提取率较高且对活性成分保留较好,但存在成本昂贵等问题。最后,总结茶油包埋技术的研究进展,对茶油包埋技术的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并提出未来展望,以期为茶油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提取技术 微胶囊 活性成分 茶油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拉曼光谱-聚类分析快速鉴别掺伪油茶籽油 被引量:20
8
作者 邓平建 梁裕 +3 位作者 杨冬燕 李浩 杨永存 耿艺介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2-75,80,共5页
在532 nm激光光源的扩展拉曼光谱及一阶导数光谱中,油茶籽油与低价植物油及精炼地沟油光谱形态的差异显著,谱峰得到有效分离。基于全波段光谱信息和形态建立的多步聚类分析模型既可准确鉴定油茶籽油,还可准确鉴定各种类型的掺伪油茶籽... 在532 nm激光光源的扩展拉曼光谱及一阶导数光谱中,油茶籽油与低价植物油及精炼地沟油光谱形态的差异显著,谱峰得到有效分离。基于全波段光谱信息和形态建立的多步聚类分析模型既可准确鉴定油茶籽油,还可准确鉴定各种类型的掺伪油茶籽油。对26份不同油茶籽油、105份不同低价植物油、75份5%及以上的掺杂油茶籽油和38份不同精炼地沟油的判别正确率均为100%,对5%及以上的180份掺假油茶籽油和72份掺杂植物油的判别正确率达92%以上。样品测量时无需制备样品及消耗化学试剂,测量和分析1份样品仅耗时5 min左右,可实现对掺伪油茶籽油的快速、无损和准确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聚类分析 快速 鉴别 掺伪油茶籽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VE-GA变量优选的山茶油可见/近红外光谱掺假鉴别 被引量:21
9
作者 孙通 胡田 +1 位作者 许文丽 刘木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5-79,共5页
摘要: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结合无信息变量消除一遗传算法(UVE—GA)变量选择方法对山茶油和掺杂低比例菜籽油(1%~10%)的山茶油进行鉴别分类,并应用线性判别分析(LDA)方法建立分类模型。结果表明:UVE—GA是一种有效的波长变... 摘要: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结合无信息变量消除一遗传算法(UVE—GA)变量选择方法对山茶油和掺杂低比例菜籽油(1%~10%)的山茶油进行鉴别分类,并应用线性判别分析(LDA)方法建立分类模型。结果表明:UVE—GA是一种有效的波长变量选择方法,能简化分类模型和提高分类模型精度;UVE—GA—LDA分类模型适用于掺杂2%以上菜籽油的山茶油鉴别分类,其分类正确率为100%;对掺杂1%菜籽油的山茶油鉴别分类正确率有待提高,其分类正确率仅为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 近红外光谱 UVE—GA 掺假鉴别 山茶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皂化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残留 被引量:10
10
作者 汤富彬 莫润宏 +4 位作者 钟冬莲 沈丹玉 费学谦 倪张林 屈明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2-64,共3页
建立了一种先皂化油茶籽油,经萃取和净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测定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检测方法。采用2 mol/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皂化,石油醚萃取,中性氧化铝净化柱净化后,再在下述条件下测定:多环芳烃(PAH)C18柱,流动相为体积比95... 建立了一种先皂化油茶籽油,经萃取和净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测定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的检测方法。采用2 mol/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皂化,石油醚萃取,中性氧化铝净化柱净化后,再在下述条件下测定:多环芳烃(PAH)C18柱,流动相为体积比95∶5的乙腈-0.5%磷酸水溶液,流速1.0 mL/min,荧光激发波长384 nm,发射波长406 nm,柱温30℃。在2.00~20.0μg/kg的添加水平,加标回收率在93.0%~1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59%~9.57%,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2μg/kg。该方法对油茶籽油中苯并(a)芘提取完全,操作简单,重现性好,检测灵敏度高,对阳性样品判断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芘 油茶籽油 皂化提取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16种多环芳烃 被引量:7
11
作者 钟冬莲 喻宁华 +3 位作者 王玫鹃 莫润宏 段俊敏 汤富彬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8-123,129,共7页
为稳定可靠地分析油茶籽油中多环芳烃,建立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油茶籽油中16种多环芳烃方法。样品经正己烷溶解后,分别采用反相固相萃取HLB小柱、弗罗里硅土小柱和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小柱对16种多环芳烃进行净化。... 为稳定可靠地分析油茶籽油中多环芳烃,建立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油茶籽油中16种多环芳烃方法。样品经正己烷溶解后,分别采用反相固相萃取HLB小柱、弗罗里硅土小柱和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小柱对16种多环芳烃进行净化。以回收率和基质效应为考察指标评估3种固相萃取柱的净化,在此基础上,对净化液进行低温低速氮吹浓缩,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下进行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小柱对16种多环芳烃的净化效果最佳;16种多环芳烃在质量浓度1~5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5 1),检出限为0.01~0.20μg/kg,在2、10μg/kg和20μg/kg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为71.5%~116.3%,相对标准偏差为1.5%~13.8%。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重复性好等特点,适用于油茶籽油中16种多环烃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多环芳烃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油茶籽和核桃中的8种金属元素 被引量:13
12
作者 倪张林 汤富彬 +2 位作者 屈明华 丁明 沈丹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4-87,共4页
建立了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油茶籽和核桃中的铅、镉、铬、砷、汞、铜、锌、铁8种金属元素的方法。试验优化了微波消解条件和仪器测定条件,方法检出限为0.31~31.6μg/kg,加标回收率在80%~110%之间,RSD在1.7%~7.8%(n=6... 建立了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油茶籽和核桃中的铅、镉、铬、砷、汞、铜、锌、铁8种金属元素的方法。试验优化了微波消解条件和仪器测定条件,方法检出限为0.31~31.6μg/kg,加标回收率在80%~110%之间,RSD在1.7%~7.8%(n=6)之间。采用该方法对黄豆标准样品(GBW10013)和苹果标准样品(GBW10019)进行验证,测定值均在标准值范围内。采用该方法测定了不同地区的油茶籽和核桃中的金属元素含量,其中有害金属元素含量远低于现行标准的限量值。对于油脂含量较高样品中多金属元素的测定,该方法具有准确、快速、低检出限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油茶籽 核桃 金属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的5种重金属元素 被引量:52
13
作者 倪张林 汤富彬 +2 位作者 屈明华 刘毅华 沈丹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5-167,共3页
建立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的Pb、Cd、Cr、Cu、As五种重金属元素的方法。优化微波消解条件和仪器测定条件,选择同位素187Re、103Rh、45Sc作为内标元素来校正基体带来的干扰。方法的检出限在0.36~1.64μg/kg,... 建立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的Pb、Cd、Cr、Cu、As五种重金属元素的方法。优化微波消解条件和仪器测定条件,选择同位素187Re、103Rh、45Sc作为内标元素来校正基体带来的干扰。方法的检出限在0.36~1.64μg/kg,加标回收率在84%~111%之间,精密度RSD在1.6%~7.6%(n=5)之间。采用该方法对茶叶标准样品(GBW10016)和苹果标准样品(GBW10019)进行验证,测定值均在保证值范围内。本方法具有快速、准确、可靠、灵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油茶籽油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GC-MS分析不同方法提取的茶油脂肪酸 被引量:36
14
作者 曾虹燕 李昌珠 蒋丽娟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1-274,共4页
用超临界CO2、超声波、微波和机榨4种方法提取茶油,利用GC-MS分析茶油成分。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的茶油与超声波和微波提取的主要化学成分几乎无差异,机榨茶油的化学成分与前3种的有一些差异,未测出维生素E和角鲨烯。超临界CO2萃取... 用超临界CO2、超声波、微波和机榨4种方法提取茶油,利用GC-MS分析茶油成分。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的茶油与超声波和微波提取的主要化学成分几乎无差异,机榨茶油的化学成分与前3种的有一些差异,未测出维生素E和角鲨烯。超临界CO2萃取的茶油已达到国家成品茶油的一级标准,超临界CO2萃取法为提取茶油的较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超临界CO2 超声波 微波 种子油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微波协同辅助萃取茶皂素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宁 马朝阳 +1 位作者 娄在祥 王洪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7-80,共4页
采用超声-微波协同辅助萃取脱脂油茶籽粕中的茶皂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固定超声波功率50 W,萃取次数2次,以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微波功率和萃取时间为影响因素,茶皂素得率为指标,正交试验进行优化,最终确定的茶皂素萃取工艺条件... 采用超声-微波协同辅助萃取脱脂油茶籽粕中的茶皂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固定超声波功率50 W,萃取次数2次,以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微波功率和萃取时间为影响因素,茶皂素得率为指标,正交试验进行优化,最终确定的茶皂素萃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0%,料液比1∶10,微波功率600 W,超声波功率50 W,萃取时间150 s,萃取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茶皂素得率为(17.43±0.13)%,纯度为67.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皂素 超声-微波协同辅助萃取 脱脂油茶籽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醚-甲醇提取茶油和茶皂素工艺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辉 熊道陵 +2 位作者 陈金洲 汪杨 吕琪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6年第6期35-42,共8页
采用石油醚-甲醇为两相混合溶剂同时提取油茶籽枯饼中的茶油和茶皂素并探讨混合溶剂萃取茶油机理.分析甲醇浓度、混合溶剂用量,烃醇质量比,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确定较为合适的工艺参数为:甲醇浓度90%,固液质量比1∶3,... 采用石油醚-甲醇为两相混合溶剂同时提取油茶籽枯饼中的茶油和茶皂素并探讨混合溶剂萃取茶油机理.分析甲醇浓度、混合溶剂用量,烃醇质量比,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确定较为合适的工艺参数为:甲醇浓度90%,固液质量比1∶3,烃醇质量比1∶1,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90 min,萃取2次,粗茶油得率为8.42%,茶皂素得率为7.01%.实验提取的粗茶油颜色呈黄色稍带褐色,凝固点-2℃,酸值6.489 mg(KOH)/g,皂化值199.821 mg(KOH)/g,碘值78.616 g/(100g),粗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5.006%,粗茶油质量好.混合溶剂萃取茶油机理表明:茶油在石油醚-95%甲醇体系两相中分配系数为527.03,石油醚-甲醇溶液提取茶油籽枯饼中茶油和茶皂素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枯饼 混合溶剂 茶油 茶皂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6号溶剂-水混合溶剂浸提油茶籽油的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钱仁渊 陈德军 包宗宏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36-38,共3页
考察了混合溶剂(Methanol-H2O-Hexane)浸提油茶籽油的浸出工艺,得出最佳操作条件为:粉碎脱壳油茶籽至颗粒过40目筛子为宜,浸提时间15 min,浸提温度为50℃,6号溶剂与料比为4(V/W),甲醇溶料比4,水料比为0.4时,油茶籽油得率为84.97%,茶皂... 考察了混合溶剂(Methanol-H2O-Hexane)浸提油茶籽油的浸出工艺,得出最佳操作条件为:粉碎脱壳油茶籽至颗粒过40目筛子为宜,浸提时间15 min,浸提温度为50℃,6号溶剂与料比为4(V/W),甲醇溶料比4,水料比为0.4时,油茶籽油得率为84.97%,茶皂素得率为86.79%;在得到粗油茶籽油的同时,也得到纯度较高的茶皂素,从而为油茶籽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混合溶剂 浸提 茶皂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压榨山茶油挥发性风味成分顶空取样GC-MS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冯棋琴 马玉琼 +1 位作者 吴满梅 汪有存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8-141,145,共5页
采用顶空取样结合GC-MS技术比较分析不同产地压榨山茶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在样品用量4 g、顶空平衡温度150℃、顶空平衡时间25 min、进样时间1 min条件下,分析效果最理想;从不同产地压榨山茶油样品中共鉴定出117种挥发性风味... 采用顶空取样结合GC-MS技术比较分析不同产地压榨山茶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在样品用量4 g、顶空平衡温度150℃、顶空平衡时间25 min、进样时间1 min条件下,分析效果最理想;从不同产地压榨山茶油样品中共鉴定出117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共有成分20种,主要为醛类化合物,不同产地间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有差异,且海南山茶油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与内地(湖南、江西、广西)山茶油区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挥发性风味成分 顶空取样 GC—MS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山茶油中的镉 被引量:18
19
作者 倪张林 汤富彬 +2 位作者 屈明华 沈丹玉 莫润宏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2011年第3期66-68,共3页
《食用油卫生标准》GB2716-2005中对重金属铅和砷都有明确的限量规定(小于0.1 mg/kg),但对于镉元素并没有限量规定。为此,选取目前较为热门的山茶油,建立硝酸和过氧化氢为酸体系,湿法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中镉的含量,通过... 《食用油卫生标准》GB2716-2005中对重金属铅和砷都有明确的限量规定(小于0.1 mg/kg),但对于镉元素并没有限量规定。为此,选取目前较为热门的山茶油,建立硝酸和过氧化氢为酸体系,湿法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中镉的含量,通过对山茶油的毛油和精炼油的测定,均有检出,与已报道的其它植物油中含量水平相当;方法的检出限为0.058μg/kg,RSD为12%,回收率为84%~103%。方法可靠,灵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湿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本植物适应酸性土壤机理的研究进展——以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和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例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荣府 董晓英 +1 位作者 赵学强 沈仁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2-258,共7页
综述了近年来木本植物适应酸性土壤的耐铝机理研究进展,重点以酸性土壤先锋植物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和铝累积植物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例,总结了木本植物根系有机酸的分泌、铝吸收和运输机制及铝与氮磷胁迫的协同适应等。木... 综述了近年来木本植物适应酸性土壤的耐铝机理研究进展,重点以酸性土壤先锋植物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和铝累积植物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例,总结了木本植物根系有机酸的分泌、铝吸收和运输机制及铝与氮磷胁迫的协同适应等。木本植物有铝累积和铝排斥植物之分;铝排斥植物胡枝子耐铝的重要机制是其根系同时分泌柠檬酸和苹果酸;铝累积植物油茶高效累积铝的原因在于其不仅可以高效吸收土壤和土壤溶液中广泛存在的铝(Al3+和Al-F),而且可以通过木质部运输和特定季节韧皮部运输的配合实现铝的高效分配和传输;铵态氮相对于硝态氮可缓解胡枝子的铝毒害;磷对不同胡枝子耐铝作用的影响明显不同。木本植物适应酸性土壤机理的深入研究将会有助于完善植物的耐铝机理及铝运输理论,并为酸性土壤中矿质养分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土壤 木本植物 油茶 胡枝子 适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