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r-field vector-diffraction of off-axis parabolic mirror under oblique incidence 被引量:2
1
作者 Xia-Hui Zeng Xi-Yao Chen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3期190-201,共12页
Based on a full vector-diffraction theory, a detailed theoretical study is carried out, aiming at providing a clear insight into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ocusing and off-axis parabola parameters on far-field vector-d... Based on a full vector-diffraction theory, a detailed theoretical study is carried out, aiming at providing a clear insight into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ocusing and off-axis parabola parameters on far-field vector-diffraction properties of an offaxis parabolic mirror in the presence of misalignments of the incoming beam. The physical origin of these effects is also explo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r-field intensity profile is altered by the distortion-, coma-, and astigmatism-like aberrations, which are caused by oblique incidence rather than inherent aberrations for the off-axis configuration. The radius of 90% encircled energy also increases but does not change monotonically with incident beam size increasing, or rather,it first decreases and then increases. The focal shift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effective focal length and oblique incidence angle, but it is almost independent of the beam size, which affects the focusing spot patterns. Th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produces a higher astigmatic image with off-axis angle increasing. Coma-like aberration starts to become dominant with beam size increasing and results in larger curved propagation trajectory. The incident polarization also affects th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The variation in the Strehl ratio with oblique incidence angle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misalignment direction and beam size as well. In addition, we find that the difference in locus between the catacaustic and the diffraction focus in the meridian is small. But the locus of the sagittal foci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locus of the meridian foci and the catacaustic focus. Moreover, the peak intensity of the sagittal focus is maximum, and the ratio of the peak intensity to that in the meridian plane is approximately 1.5. Understanding these effects is valuable for assessing a practical focused intensity and describing the motion of charged particles under a strong electric field in ultraintense laser–matter inter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er beam focusing off-axis PARABOLIC mirror vector-diffraction theory oblique incid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视场、大口径双波段红外非制冷光学系统 被引量:22
2
作者 常军 刘莉萍 +3 位作者 王涌天 翁志成 丛小杰 姜会林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0-172,共3页
军事和安全应用都需要利用红外探测技术来进行目标跟踪和搜索.由于红外或热成像系统探测的目标辐射能量低,因此需要光学系统具有强的集光能力;另外,用凝视方式可以获取大场景红外图像以去除传统的机械扫描装置,这要求红外光学系统... 军事和安全应用都需要利用红外探测技术来进行目标跟踪和搜索.由于红外或热成像系统探测的目标辐射能量低,因此需要光学系统具有强的集光能力;另外,用凝视方式可以获取大场景红外图像以去除传统的机械扫描装置,这要求红外光学系统:具有足够大的视场.该工作研究的光学系统视场大于60×3.5度,F数F/1-F/2.5.采用了离轴三反射镜光学系统,系统结构简单,成像质量达到衍射极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系统 光学设计 离轴三反射镜光学系统 非球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力空间遥感器次镜支撑设计 被引量:23
3
作者 辛宏伟 杨近松 +2 位作者 高明辉 关英俊 张学军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24-1729,共6页
长焦距空间遥感器次镜热控实施难度大、发射动态响应大,因此,必须具有较宽的温度适应范围和较高的动态刚度。文中阐明了次镜支撑方式的基本原则,并从材料选择、消热设计等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种柔性支撑结构;对该支撑的3个柔性环节进行了... 长焦距空间遥感器次镜热控实施难度大、发射动态响应大,因此,必须具有较宽的温度适应范围和较高的动态刚度。文中阐明了次镜支撑方式的基本原则,并从材料选择、消热设计等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种柔性支撑结构;对该支撑的3个柔性环节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得到了各自对次镜面形精度影响的程度;通过优化设计确定了该支撑的尺寸参数,并对次镜组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最后进行了组件的动力学试验和热试验。分析表明,15℃均匀温升工况下,次镜面形RMS为9.8 nm,组件一阶固有频率为153 Hz;试验表明,15℃均匀温升工况下,次镜面形精度满足成像要求,组件一阶固有频率为150 Hz,各项静态指标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相机 离轴TMA 反射镜 柔性支撑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轴四反射镜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31
4
作者 丁学专 王欣 +1 位作者 兰卫华 刘银年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9-321,共3页
与一般光学系统相比,航空遥感光学系统具有长焦距、大口径、宽波段等特点。因此,广泛使用反射式光学系统。常见的离轴三反系统已不能满足系统小型化、轻量化的要求。介绍了一种无中心遮拦的离轴四反射镜系统,由离轴三反系统改进而成,结... 与一般光学系统相比,航空遥感光学系统具有长焦距、大口径、宽波段等特点。因此,广泛使用反射式光学系统。常见的离轴三反系统已不能满足系统小型化、轻量化的要求。介绍了一种无中心遮拦的离轴四反射镜系统,由离轴三反系统改进而成,结构更加紧凑。带一次中间像面的离轴三反系统的中间像位于次镜和三镜之间,为了进一步折叠光路,在中间像面处加入球面反射场镜,从而成为离轴四反。分析了离轴四反的设计步骤,设计了一个焦距为1 200 mm,视场为0.8°×0.8,°相对孔径为F/6的光学系统,系统总长只有300 mm,并达到很好的光学性能,具有长焦距、小尺寸、良好的杂散光抑制能力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光学 离轴四反 反射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调三反消像散光学系统像差特性 被引量:8
5
作者 庞志海 樊学武 +1 位作者 陈钦芳 马臻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53-657,共5页
文中以矢量波像差理论为基础,对TMA光学系统的失调像像差特性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失调TMA系统的初级球差在全视场内为常量,彗差在全视场内的方向与量值均为常量,由失调引入的像散表现为失对称性、像散值与视场成线性,其零点位于中心... 文中以矢量波像差理论为基础,对TMA光学系统的失调像像差特性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失调TMA系统的初级球差在全视场内为常量,彗差在全视场内的方向与量值均为常量,由失调引入的像散表现为失对称性、像散值与视场成线性,其零点位于中心视场。在校正失调产生彗差时,TMA系统像散零点位于轴上视场,像差接近于零,而边缘视场的像散依然较大,因此在TMA系统的装调过程中,需要测量多个视场的波像差。在同样情况下若轴上视场测量到像散,则是由于主镜的面形误差导致而非系统失调引起。利用CODE V对失调TMA系统的失调像差分布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利用矢量波像差理论可以对失调TMA系统的像差进行定性分析,以提高TMA系统的装调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量波像差 光学装调 失调量 像差 三反消像散光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空间用三反离轴相机发展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48
6
作者 张科科 阮宁娟 傅丹鹰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08年第3期63-70,共8页
空间用三反离轴光学系统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从90年代开始在多个国家的卫星光学有效载荷中已经或计划得到应用并快速发展,技术基本成熟,领域涉及到对地观测、空间目标探测、天文观测、多光谱热成像、立体测绘等,但是普遍认为制造装调技... 空间用三反离轴光学系统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从90年代开始在多个国家的卫星光学有效载荷中已经或计划得到应用并快速发展,技术基本成熟,领域涉及到对地观测、空间目标探测、天文观测、多光谱热成像、立体测绘等,但是普遍认为制造装调技术比较难。文章通过广泛调研国外三反离轴系统在空间的应用和发展现状,并按应用情况、系统参数和系统构型进行了分类比较,分析其发展趋势,为中国空间相机发展三反离轴光学系统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反离轴 光学系统 空间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像光谱仪的离轴反射式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9
7
作者 王美钦 王忠厚 白加光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7-172,共6页
高分辨率成像光谱仪要求光学系统在宽视场和宽波段范围内具有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根据同轴三反光学系统初级像差理论计算初始结构,并分别将孔径光阑置于主镜、次镜和三镜焦点,通过光阑和视场离轴,设计了无中心遮拦的离轴反射... 高分辨率成像光谱仪要求光学系统在宽视场和宽波段范围内具有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根据同轴三反光学系统初级像差理论计算初始结构,并分别将孔径光阑置于主镜、次镜和三镜焦点,通过光阑和视场离轴,设计了无中心遮拦的离轴反射式光学系统。其光谱范围为1.0~2.5μm,焦距f′=1 600 mm,相对孔径为1/5,视场角为6.86°×1.48°,满足成像光谱仪宽视场、大相对孔径离轴三反消象散光学系统的设计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轴三反射镜 成像光谱仪 光学系统设计 非球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径空间反射镜组件结构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关英俊 辛宏伟 +1 位作者 李志来 徐宏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77-782,共6页
设计了某1.2 m口径的空间光学反射镜结构及其支撑结构系统。首先,合理选取了反射镜及其支撑结构的材料。从反射镜镜坯制作工艺、力学特性、热特性以及反射镜重量等因素考虑,最终选取基于反应烧结SiC材料的背部半开放式扇形轻量化孔的反... 设计了某1.2 m口径的空间光学反射镜结构及其支撑结构系统。首先,合理选取了反射镜及其支撑结构的材料。从反射镜镜坯制作工艺、力学特性、热特性以及反射镜重量等因素考虑,最终选取基于反应烧结SiC材料的背部半开放式扇形轻量化孔的反射镜结构形式,反射镜设计重量为87.6 kg,轻量化率达到79%。其次,确定了在光轴水平状态下进行检测装调的方案,并进行其支撑结构的设计,采用3个双轴柔性铰链从背部对反射镜支撑,使大口径反射镜同时满足静态刚度、动态刚度、强度和热尺寸稳定性的要求。最后,对反射镜进行了组件级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反射镜在X向重力和4℃均匀温升作用下面形RMS分别为7.8 nm和9.4 nm,反射镜组件一阶固有频率为153 Hz,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相机 离轴三反 主镜 柔性铰链 模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焦距同轴三反空间相机光学系统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兆军 周峰 +2 位作者 胡斌 黄颖 夏德深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1年第6期46-52,共7页
为了满足空间遥感不同应用的需求,完成了4种型式的长焦距同轴三反光学系统设计。根据同轴三反光学系统设计理论,介绍了同轴三反光学系统设计初始结构设计方法,以工作谱段0.45-0.9μm、F数10、焦距10m为例,对4种型式的长焦距同轴... 为了满足空间遥感不同应用的需求,完成了4种型式的长焦距同轴三反光学系统设计。根据同轴三反光学系统设计理论,介绍了同轴三反光学系统设计初始结构设计方法,以工作谱段0.45-0.9μm、F数10、焦距10m为例,对4种型式的长焦距同轴三反光学系统进行优化设计,设计视场内获得接近衍射极限的成像品质,并分析和比较了这几种光学系统构型、元件布局、视场形式和焦面拼接方式的特点。空间观测领域的应用决定了长焦距同轴三反光学系统的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轴三反 光学设计 光学系统型式 空间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ffner型成像光谱仪前置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3
10
作者 闫兴涛 杨建峰 +3 位作者 薛彬 马小龙 赵意意 卜凡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712-2717,共6页
针对Offner型成像光谱仪结构特点,总结了其前置望远系统的选型及设计原则;介绍了一种大视场、长焦距、像方远心离轴三反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优化设计了一款焦距800 mm,视场达8.6o×0.148o,工作波段0.9~5μm的星载Off... 针对Offner型成像光谱仪结构特点,总结了其前置望远系统的选型及设计原则;介绍了一种大视场、长焦距、像方远心离轴三反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优化设计了一款焦距800 mm,视场达8.6o×0.148o,工作波段0.9~5μm的星载Offner型成像光谱仪的前置望远光学系统。对其性能分析表明,在Nyquist频率16.7 lp/mm处,各谱段的调制传递函数值均在0.65以上,接近衍射极限,完全满足成像质量要求。同时证明了该设计方法可行,所设计系统结构紧凑,较易加工,适于空间遥感用Offner型成像光谱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成像光谱仪 推扫式 像方远心 离轴三反消像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光、红外一体化两用相机的光学设计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利华 樊学武 +1 位作者 邹刚毅 余舜京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992-1996,共5页
主要介绍可见光与红外一体化两用相机的光学系统设计。可见光、红外波段公用口径为1 m的主镜,可见光波段450~900 nm,采用折轴三反系统,焦距f1=12.0 m,视场1.5°×0.5°,选用TDICCD;红外波段范围8~12μm,采用主聚焦系统,... 主要介绍可见光与红外一体化两用相机的光学系统设计。可见光、红外波段公用口径为1 m的主镜,可见光波段450~900 nm,采用折轴三反系统,焦距f1=12.0 m,视场1.5°×0.5°,选用TDICCD;红外波段范围8~12μm,采用主聚焦系统,由主镜和3片锗镜组成,焦距f2=2.0 m,视场2w=2.0°,采用红外非制冷探测器。主聚焦系统的校正镜组在次镜后方一定的距离,次镜固定件可以旋转180°。旋入次镜时,光线由主镜反射进入次镜,再依次经折轴镜与三镜反射到达可见光TDICCD,实现可见光成像;旋出次镜时,光线由主镜反射进入红外校正镜组到达红外非制冷探测器,实现红外成像。系统正是通过这种次镜的旋入旋出来实现双波段光学系统的切换。该系统将可见光与红外系统整合在一起,减小了系统的重量和体积,可使其在运行轨道上实现一星两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 红外 折轴三反 主聚焦 切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海洋成像仪的离轴三反主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6
12
作者 郑国宪 许士文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30-1033,共4页
海洋成像仪光学系统要求在宽视场内具有高空间分辨率。该成像仪处于35800km高的静止轨道,在2.46°视场内地面分辨率需要达到250m,光谱覆盖范围为0.4~11.5μm,包括可见光近红外12个通道和远红外两个通道。介绍了满足这些要求... 海洋成像仪光学系统要求在宽视场内具有高空间分辨率。该成像仪处于35800km高的静止轨道,在2.46°视场内地面分辨率需要达到250m,光谱覆盖范围为0.4~11.5μm,包括可见光近红外12个通道和远红外两个通道。介绍了满足这些要求的离轴三反射镜主光学系统的设计及结果,像质达到了衍射极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射系统 三反射系统 光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BAX射线显微镜分辨力模型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玲玲 胡家升 +1 位作者 孙德林 王刚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668-2672,共5页
综合考虑了几何像差、衍射效应和加工精度等因素对KBA X射线显微镜分辨力的影响,构建了分辨力模型。通过光线追迹模拟得到了不同视场位置的边缘响应函数,以20%~80%的评价标准确定了几何像差分辨力。由构建的空间分辨力模型得到理论分... 综合考虑了几何像差、衍射效应和加工精度等因素对KBA X射线显微镜分辨力的影响,构建了分辨力模型。通过光线追迹模拟得到了不同视场位置的边缘响应函数,以20%~80%的评价标准确定了几何像差分辨力。由构建的空间分辨力模型得到理论分辨力。KBA X射线显微镜整个视场几何像差分辨力、理论分辨力和实测分辨力基本一致。用单层膜KBA显微镜获得的X射线成像结果,得出中心视场的分辨力约为4μm,±100μm视场的分辨力优于5μm。实验结果表明,几何像差对空间分辨力影响权重相对较大,是影响空间分辨力的决定性因素,其它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成像 KBA显微镜 掠入射反射成像系统 消像散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高光谱成像仪的大视场离轴三反系统设计 被引量:13
14
作者 薛庆生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42-946,共5页
大视场、高分辨力星载高光谱成像仪已成为空间遥感的迫切需求,要求其望远系统在宽视场内具有高空间分辨力。在共轴三反系统的几何光学成像理论基础上,研究了用于高光谱成像仪的大视场离轴三反消像散(TMA)望远系统的设计问题,编制了初始... 大视场、高分辨力星载高光谱成像仪已成为空间遥感的迫切需求,要求其望远系统在宽视场内具有高空间分辨力。在共轴三反系统的几何光学成像理论基础上,研究了用于高光谱成像仪的大视场离轴三反消像散(TMA)望远系统的设计问题,编制了初始结构计算程序,采用视场离轴方式,设计了一个波段范围0.4~2.5μm、焦距360 mm、相对孔径1:4、线视场11.42°的离轴三反望远系统,其主镜为6次非球面,次镜和三镜为二次曲面,考虑到市售探测器的限制,提出了视场分离的分光方法,在离轴三反系统的焦平面附近加一个刀口反射镜实现视场分离。在奈奎斯特空间频率28 lp/mm处,调制传递函数大于0.75,成像质量接近衍射极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高光谱成像仪 望远系统 离轴三反消像散 视场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立体测绘光学系统杂散辐射分析与抑制 被引量:2
15
作者 姚罡 黄颖 汤天瑾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3年第3期65-73,共9页
针对国家发明专利《基于集成式共用主镜的双视场立体成像光学系统》(发明专利号:ZL2009 1 0243273.8)中所设计的光学系统,进行了杂散辐射的仿真分析及抑制。为了实现较大基高比的立体测绘,满足内方位元素的高稳定度,以实现对图像的高精... 针对国家发明专利《基于集成式共用主镜的双视场立体成像光学系统》(发明专利号:ZL2009 1 0243273.8)中所设计的光学系统,进行了杂散辐射的仿真分析及抑制。为了实现较大基高比的立体测绘,满足内方位元素的高稳定度,以实现对图像的高精度校正,采用了集成式共用主镜的双视场立体成像光学系统,它具有结构紧凑、轻量化及热稳定性好等特点。针对该光学系统独特的光学系统结构型式并实现其工程化,通过仿真并根据杂散光的传播路径进行了分类总结分析,通过采取有效的杂散光抑制措施,光学系统最终的杂散光系数为1.1075%,满足系统的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测绘 离轴三反 杂散光抑制 空间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BA X射线显微镜装调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玲玲 孙德林 胡家升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9-372,共4页
KBAX射线显微镜为非共轴、掠入射软X射线成像系统,集光立体角很小,像质又要求非常高,这使得四个反射镜的安装位置要求相当严格。通常的位置或角度计量工具,在激光聚变靶室内空间受限的条件下,很难达到这么高的精度。因此为了保证KBA的... KBAX射线显微镜为非共轴、掠入射软X射线成像系统,集光立体角很小,像质又要求非常高,这使得四个反射镜的安装位置要求相当严格。通常的位置或角度计量工具,在激光聚变靶室内空间受限的条件下,很难达到这么高的精度。因此为了保证KBA的成像质量,采用精度4″的测角仪使双反射镜的夹角误差小于20″。掠入射角对成像质量影响很大,为了使掠入射角小于10″,用自己设计的光路系统保证了掠入射角的精度要求。KBAX射线显微镜系统的主镜的孔径角4×10-6sr,无法实现锐聚焦。因此设计了一个辅助物镜代替它的主镜以实现锐聚焦。在某大型激光装置上进行的惯性约束聚变诊断实验中,运用这些方法所装调的KBAX射线显微镜获得了靶标(周期20μm,线宽6μm的无金膜镍网格)的清晰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成像 KBA显微镜 掠入射反射成像 消像散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光学系统技术发展探讨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新 付强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1年第5期29-35,共7页
文章总览国际典型大科学工程和计划,对空间光学系统技术在过去20年的发展做出了简要的归纳和总结。同时通过跟踪一些领域前沿和技术生长点,指出了一些可能对未来空间光学系统带来重大改变的方向。
关键词 空间光学 卡塞格林等晕系统 同轴三反消像散系统 施密特系统 自由曲面光学 位相复原技术 计算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高分辨力、大视场高光谱成像仪光学设计 被引量:4
18
作者 薛庆生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20,29,共6页
根据高分辨力、大视场的要求,考虑到市售探测器的限制,提出了视场分离分光的方法,分析了视场分离分光的原理。利用此方法设计了一个星载高分辨力、大视场高光谱成像仪光学系统,该系统由11.42°远心离轴三反消像散(TMA)望远系统和2个... 根据高分辨力、大视场的要求,考虑到市售探测器的限制,提出了视场分离分光的方法,分析了视场分离分光的原理。利用此方法设计了一个星载高分辨力、大视场高光谱成像仪光学系统,该系统由11.42°远心离轴三反消像散(TMA)望远系统和2个Offner凸面光栅光谱成像系统组成,运用光学设计软件CODEV对高光谱成像仪光学系统进行了光线追迹和优化,并对设计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光学系统在各个谱段的光学传递函数均达到0.7以上,完全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高光谱成像仪 离轴三反消像散 凸面光栅 Offner光谱成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ZPL宏指令的大口径反射式平行光管设计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泽 胡明勇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4,共6页
大口径、长焦距离轴三反射镜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会出现透镜的挡光问题。传统的优化方法降低了光学设计的效率,对成像质量有负面影响。实践表明用ZPL宏指令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反射式平行光管设计指标为:通光口径500 mm,焦距4000 mm,波长范... 大口径、长焦距离轴三反射镜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会出现透镜的挡光问题。传统的优化方法降低了光学设计的效率,对成像质量有负面影响。实践表明用ZPL宏指令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反射式平行光管设计指标为:通光口径500 mm,焦距4000 mm,波长范围为400~1400 nm,有效视场2°×1°,点列图优于6μm。根据设计指标计算了同轴三反射镜(TMA)系统的初始光学结构参数,借助Zemax软件中的ZPL宏指令得出最终设计方案。结果表明:各个视场的点列图均优于6μm,波像差均优于λ/25,满足设计指标。ZPL宏指令辅助设计在离轴多反射镜系统中能控制系统结构,避免挡光,提高设计效率和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离轴三反射镜系统 ZPL宏 大口径平行光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轴三反望远镜主镜和三镜面形误差补偿机理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铭泽 何煦 +4 位作者 王金鑫 罗敬 徐天晓 林翠 周浩然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1-181,共11页
为保证大口径离轴三反消像散(Three-Mirror Anastigmat,TMA)光学系统在轨成像质量,探明离轴TMA系统中次镜位姿与主镜及三镜面形误差补偿机理,以矢量像差理论为基础,用Zernike多项式表述离轴TMA系统镜面面形误差,并对系统镜面面形误差进... 为保证大口径离轴三反消像散(Three-Mirror Anastigmat,TMA)光学系统在轨成像质量,探明离轴TMA系统中次镜位姿与主镜及三镜面形误差补偿机理,以矢量像差理论为基础,用Zernike多项式表述离轴TMA系统镜面面形误差,并对系统镜面面形误差进行解析。通过分析发现,位于非光阑位置三阶彗差经光瞳坐标变换衍生出与视场线性相关像散;提出结合失调离轴系统矢量像差校正解析式,以系统出瞳波像差RMS值为评价标准,构建离轴TMA系统像差补偿模型,利用次镜位姿对主镜及三镜存在面形误差的离轴TMA系统进行补偿。仿真实验表明:系统主镜存在0.5λ像散与彗差时,所构建像差补偿模型可将系统出瞳波像差由0.18λ补偿至0.08λ;系统三镜存在0.05λ像散与彗差时,可将出瞳波像差由0.3λ补偿至0.1λ,且当三镜面形误差在(-0.03λ,0.03λ)范围内时,可将系统各视场RMS值补偿至系统设计值,使系统成像质量满足要求,为大口径反射式空间望远镜在轨主动装调提供进一步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轴三反消像散 矢量像差理论 像差补偿 波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