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频段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川滇地区壳幔过渡带结构
1
作者 彭雪峰 冯麟淇 +1 位作者 邓凯 梁春涛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766-3778,共13页
壳幔过渡带是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分界区域,其精细结构特征,包括过渡带的厚度和跨越过渡带的速度和密度变化,对理解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具有重要约束作用.传统研究将壳幔过渡带简化为一阶间断面(即莫霍面)来估计其... 壳幔过渡带是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分界区域,其精细结构特征,包括过渡带的厚度和跨越过渡带的速度和密度变化,对理解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具有重要约束作用.传统研究将壳幔过渡带简化为一阶间断面(即莫霍面)来估计其上下介质的地震学性质差异,可能导致显著偏差.基于数值试验,本文提出了利用多频段接收函数提取的Pms转换波振幅来同时确定壳幔过渡带S波速度跃变和厚度的方法,并将该方法运用于川滇地区47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四川盆地壳幔过渡带较薄、速度跃变较小,表现出克拉通地区的典型特征,推测该区域下地壳和上地幔物质差异较小;松潘—甘孜块体壳幔过渡带较薄、速度跃变较大,推测该区域地壳底部存在部分熔融;康定块体和滇中块体西侧壳幔过渡带较厚,推测该区域存在地幔物质上涌和底侵作用;四川盆地西南缘的峨眉山地区壳幔过渡带速度跃变较大,推测该区域下地壳存在部分熔融;井研台(JYA)下方壳幔过渡带较厚,可能是壳幔过渡带深度的剧烈横向变化导致其上下边界变得模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霍面 壳幔过渡带 速度跃变 多频段接收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火山壳幔过渡带分析及岩浆上涌通道初探
2
作者 范心甜 危自根 +4 位作者 谢军 程智伟 凌媛 李雪垒 刘益炜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8,共8页
壳幔过渡带是地壳与地幔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场所,其结构特征与该区的深部过程和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提取腾冲火山区31个地震台站下方的接收函数H-κ叠加获得的地壳厚度随频率变化特征和接收函数的Ps/P、PpPs/P振幅比,发现盈江断裂北部的黑... 壳幔过渡带是地壳与地幔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场所,其结构特征与该区的深部过程和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提取腾冲火山区31个地震台站下方的接收函数H-κ叠加获得的地壳厚度随频率变化特征和接收函数的Ps/P、PpPs/P振幅比,发现盈江断裂北部的黑空山-燃灯寺和南侧沙坝台区域具有比周边区域更低的振幅比,约有2 km地壳厚度差异。将该观测结果与前人获得的这两个区域相对薄的地壳厚度与高的V_(P)/V_(S)比值相结合,表明黑空山-燃灯寺和沙坝台区域具有厚的壳幔过渡带,推测其是地幔物质涌入地壳的通道。结合前人获得的该区上、中、下地壳都存在大片低速体的特征,推测来自地幔的岩浆很可能沿着腾冲火山区黑空山-燃灯寺和沙坝台这两个区域上涌到地壳,并依次在下、中和上地壳富集和横向展布,最终沿多个通道喷出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火山 接收函数 振幅比 地壳厚度 壳幔过渡带 地幔上涌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EATHERING CRUST OF CARBONATE ROCKS AND ITS PROCESS OF RESIDUAL SOIL FORMATION
3
作者 Li JingyangGui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PRC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S1期228-229,共2页
Weathering crust of carbonate rocks refers to the terra rossa formation, which is derived from limestone, dolomite and transitional rocks between the two. Terra rossa is widespread in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rea... Weathering crust of carbonate rocks refers to the terra rossa formation, which is derived from limestone, dolomite and transitional rocks between the two. Terra rossa is widespread in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reas over the world. It is also well distributed in southern China, such as Yunnan. Guizhou Sichuan, Hunan, Guangxi and other provinces. Its thickness is generally 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LIMESTONE transitional tropical WIDESPREAD TERRA crust HUNAN dissolution KAR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多岛弧盆系研究实践看板块构造登陆的魅力 被引量:53
4
作者 潘桂棠 王立全 +3 位作者 尹福光 朱弟成 耿全如 廖忠礼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33-939,共7页
板块构造学说是高度成功的地球科学理论。大洋岩石圈与大陆岩石圈之间的多岛弧盆系构造域是板块构造登陆的入门向导。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研究实践表明,青藏高原是板块构造登陆的研究基地。众多蛇绿岩带、混杂岩带和火山岩浆弧带等的识别,... 板块构造学说是高度成功的地球科学理论。大洋岩石圈与大陆岩石圈之间的多岛弧盆系构造域是板块构造登陆的入门向导。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研究实践表明,青藏高原是板块构造登陆的研究基地。众多蛇绿岩带、混杂岩带和火山岩浆弧带等的识别,支持洋陆转换多岛弧盆系构造模式,可用来解释特提斯和亚洲大陆的形成和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洋陆转换 多岛弧盆系 登陆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西山髫髻山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浆起源 被引量:66
5
作者 李伍平 路凤香 +4 位作者 李献华 周瑶琪 孙善平 李家振 章大港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3-133,共11页
对北京西山髫髻山组粗安岩斜长石Ar-Ar年龄测定获得全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48.91Ma± 2 .98Ma和 146 .6 0Ma± 2 .93Ma(相关系数r =0 .9997) ,本文将其时代划为晚侏罗世。元素 -同位素地球化学显示 ,西山髫髻山组火山岩主... 对北京西山髫髻山组粗安岩斜长石Ar-Ar年龄测定获得全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48.91Ma± 2 .98Ma和 146 .6 0Ma± 2 .93Ma(相关系数r =0 .9997) ,本文将其时代划为晚侏罗世。元素 -同位素地球化学显示 ,西山髫髻山组火山岩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 ,低Ti、K ,高Al、Ca和Na ,轻稀土元素富集 ,Eu异常不明显 ,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等相对富集 ,高场强元素Nb、Ta、Ti、Zr、Hf相对亏损 ,Nd、Sr和Pb同位素比值较低 ,反映出火山岩形成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 ,其源岩为富集地幔。据此认为髫髻山组火山岩形成于陆内挤压环境 ,由中生代玄武质岩浆底侵于下地壳 -壳幔过渡带诱发古老 (太古宙 )的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髫髻山组 下地壳-壳幔过渡带 玄武质岩石 晚侏罗世 火山岩 陆内造山带 北京 岩浆 地球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识别洋陆转换的岩石学思路——洋内弧与初始俯冲的识别 被引量:67
6
作者 肖庆辉 李廷栋 +7 位作者 潘桂棠 陆松年 丁孝忠 邓晋福 冯益民 刘勇 寇彩化 杨琳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21-737,共17页
阐述了洋陆转化形成的洋内弧与初始弧的岩石组合序列及其地球化学特征,提出岩浆弧是由洋陆转化以及底侵的壳幔转化共同作用形成的认识,前弧环境是洋陆转化形成初生大陆的场所,由特征的类似洋中脊的洋内弧前弧玄武岩类构成。大陆的形成... 阐述了洋陆转化形成的洋内弧与初始弧的岩石组合序列及其地球化学特征,提出岩浆弧是由洋陆转化以及底侵的壳幔转化共同作用形成的认识,前弧环境是洋陆转化形成初生大陆的场所,由特征的类似洋中脊的洋内弧前弧玄武岩类构成。大陆的形成过程如下:从地幔中生长出洋壳,从洋壳中的洋陆转化生长出不成熟的弧陆壳,最后从弧陆壳底侵的壳幔转化中长出成熟的陆壳。这样,地壳的生长和形成主要通过岩浆增生作用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内弧 初始俯冲 大陆生长 洋陆转换 前弧 壳幔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岩浆底侵作用新证据 被引量:71
7
作者 樊祺诚 隋建立 +1 位作者 刘若新 周新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共6页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捕虏体的产状、层状堆晶构造和粒状变晶结构 ,以及具有幔源成因的矿物学、REE地球化学特征和温压条件表明 ,其深部过程是由幔源岩浆底侵于上地幔顶部 ,形成镁铁质堆晶岩 ,再经榴辉岩相变质而成 ,它与下地壳底...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捕虏体的产状、层状堆晶构造和粒状变晶结构 ,以及具有幔源成因的矿物学、REE地球化学特征和温压条件表明 ,其深部过程是由幔源岩浆底侵于上地幔顶部 ,形成镁铁质堆晶岩 ,再经榴辉岩相变质而成 ,它与下地壳底部的麻粒岩相镁铁质堆晶岩 ,提供了岩浆底侵作用和壳 -幔过渡带存在的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底侵作用 壳-幅过渡带 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捕虏体 产状 层状堆晶构造 岩石学 REE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小东沟斑岩型钼矿床成岩成矿机制探讨 被引量:30
8
作者 覃锋 刘建明 +1 位作者 曾庆栋 罗照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357-3368,共12页
本文选取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小东沟斑岩型钼矿区作为研究区,它位于西拉沐伦钼矿带的西南部。对小东沟岩体进行了主微量元素、SHRIMP锆石U-Pb定年等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对岩体中的钾长石和含矿矿物辉钼矿进行了普通铅同位素分析。小东沟... 本文选取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小东沟斑岩型钼矿区作为研究区,它位于西拉沐伦钼矿带的西南部。对小东沟岩体进行了主微量元素、SHRIMP锆石U-Pb定年等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对岩体中的钾长石和含矿矿物辉钼矿进行了普通铅同位素分析。小东沟岩体具有高硅富钾、REE含量低、Zr含量高、无负铕异常、高ε_(Nd)(t)、低Sr_i等特点,指示岩浆起源于加厚新生下地壳的熔融,同时具有高温、快速熔融、快速析离逃离源区的特点;小东沟岩体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42±2Ma,对应140Ma左右主应力场由南北向转为东西向的构造体制大转折时期,这个时期大兴安岭处于伸展的构造环境下,底侵作用发育,地幔物质可以添加到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岩浆中;对岩体钾长石和辉钼矿进行的普通铅同位素分析显示前者具有从造山带-地幔过渡的特征,后者则显示有地幔特征,说明成岩、成矿物质来自两个不同的源区,下地壳的岩浆和地幔含矿流体发生了混合。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水-岩浆物理反应的实验结果,本文提出小东沟斑岩型钼矿床的成矿模式:大兴安岭地区在早白垩世伸展的构造背景下,地幔含矿流体加入受底侵作用加热的下地壳中使之熔融形成岩浆,随后更多的地幔含矿流体进入岩浆房,促使其迅速析离逃逸出源区,二者一起上升侵位。在岩浆温度较高时,地幔含矿流体和岩浆大致以较稳定的液态不混溶的状态共存;当岩浆和流体侵位到较浅深度时,压力下降,温度降低,晶体增多,流体-岩浆体系变得不稳定,岩浆被流体分割成许多很小的岩浆团。流体中H^+、K^+和各种成矿元素的存在使之必然会和岩浆或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发生蚀变反应,并晶出成矿矿物,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具有浸染状矿化现象的小东沟斑岩型钼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克什克腾旗 东沟 斑岩型 钼矿床 成岩成矿 岩浆 lower crust mantle fluid 含矿流体 地幔 materials 下地壳 铅同位素分析 岩体 isotopic composition tectonic transition SHRIMP METALLOGENIC belt 熔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幔过渡层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3
9
作者 罗照华 辛后田 +2 位作者 陈必河 柯珊 黄金香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21-425,共5页
根据地震测量结果,造山带常见一个P波传播速度介于典型地壳和典型地幔之间的圈层,称为壳幔过渡层。这个圈层在地球物质科学领域常常被解释为壳幔混合层,形成机制不十分明确。提供了另一种选择,认为壳幔过渡层实际上可能是幔源岩浆底侵... 根据地震测量结果,造山带常见一个P波传播速度介于典型地壳和典型地幔之间的圈层,称为壳幔过渡层。这个圈层在地球物质科学领域常常被解释为壳幔混合层,形成机制不十分明确。提供了另一种选择,认为壳幔过渡层实际上可能是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和地壳分异作用的产物,其密度随压力的逐渐变化是其波速特征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岩石圈重力不稳定的标志;也可能是软流圈物质岩石圈化的结果,是区域岩石圈逐渐冷却的象征。这个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造山带岩石圈拆沉作用、壳幔物质交换和岩浆活动,因而壳幔过渡层的查明具有重要的大陆动力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动力学 壳幔过渡层 拆沉作用 底侵作用 地壳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北构造古地理特征及冈瓦纳北界的时空转换 被引量:26
10
作者 王根厚 梁定益 +4 位作者 张维杰 贾建称 周志广 万永平 于海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21-928,共8页
研究区位于南北向三江构造带与东西向羌塘构造带的衔接处,是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区包含金沙江、澜沧江、双湖-昌宁、班公湖-怒江4条古特提斯洋壳带及昌都-芒康、羌北、索县-左贡、多玛-安多4个微陆块的相关部位。4条缝合... 研究区位于南北向三江构造带与东西向羌塘构造带的衔接处,是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区包含金沙江、澜沧江、双湖-昌宁、班公湖-怒江4条古特提斯洋壳带及昌都-芒康、羌北、索县-左贡、多玛-安多4个微陆块的相关部位。4条缝合带时分时合,其间的微陆块则"藕断丝连"。前奥陶纪金沙江带属于泛冈瓦纳"泛非软基底"的北界,早古生代它还是"泛非"混合生物群与扬子区系的界线。泥盆纪—石炭纪,古特提斯形成南北2支,即金沙江带和双湖-昌宁带,与其间亲扬子的中间岛块群(昌都-芒康、羌北、索县-左贡)形成"多岛海"格局,此间,双湖-昌宁转换为冈瓦纳的北界,多玛-安多微陆块为亲冈瓦纳相。早、中二叠世,中间岛块(群)裂解为亲扬子的昌都-芒康和亲冈瓦纳的羌北、索县-左贡三岛块,形成多岛洋,冈瓦纳北界转换到澜沧江带。晚二叠世,古特提斯消亡,形成Pangaea联合古陆,研究区为陆间多岛海。晚三叠世印支运动阶段,金沙江、澜沧江和双湖-昌宁带相继转换为陆内造山带;与此同时,班公湖-怒江带与雅鲁藏布江带形成中特提斯北、南2支,其间为中间陆块群(基墨里),班公湖-怒江带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消亡的,"基墨里"岛块群是晚白垩世增生在亚洲大陆之上的。喜马拉雅地块是喜马拉雅运动阶段才最后俯冲到亚洲大陆之下,转换为亚洲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北 特提斯 多岛洋 洋壳带 生物区系 冈瓦纳北界 构造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三江”地区高镁钾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勇 莫宣学 +2 位作者 喻学惠 黄行凯 和文言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510-2518,共9页
本文报导了位于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中段6个暗色超基性-基性火山岩的岩石学特征与稀土微量及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并对其成因和起源条件等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这6个暗色超基性-基性火山岩属于钾质碱性-钙碱性系列,依SiO2含量包... 本文报导了位于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中段6个暗色超基性-基性火山岩的岩石学特征与稀土微量及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并对其成因和起源条件等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这6个暗色超基性-基性火山岩属于钾质碱性-钙碱性系列,依SiO2含量包括超基性、基性(或中基性)岩类。岩石的Mg#值较高(54.53~79.81),属于高镁火山岩。所有岩石样品具有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Sr-Nd-Pb同位素显示,源区具有具有较明显的Dupal异常和EMⅡ型富集地幔端元的特征。火山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一致表明,本区多数暗色基性火山岩具有原生岩浆性质,其成因与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有关。源区显著的EMII富集地幔端元可能是扬子古陆和古特提斯洋的双向俯冲及俯冲的下地壳物质和古特提斯洋壳沉积物的再循环的物质记录。这套岩石形成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后的剪切和拉张构造环境,软流层地幔的上涌与俯冲的古特提斯洋壳沉积物和扬子古陆壳物质的混合,是诱发源区发生部分熔融的主要原因。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强烈的剪切和拉张,使这些岩浆直接快速喷发至地表,因此形成具有原生岩浆性质的火山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镁火山岩 富集地幔 原生岩浆 壳幔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西缘壳幔过渡带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赖晓玲 张先康 +1 位作者 成双喜 方盛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98-804,共7页
利用复杂性系数、频谱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处理了穿过张家口—渤海断裂带西缘的地震测深剖面的Pm波形资料 ,研究不同构造单元壳幔过渡带的多参数特征以及它们在岩石圈构造演化中的意义 .结果表明 :不同构造单元Pm波的复杂性系数和频谱特... 利用复杂性系数、频谱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处理了穿过张家口—渤海断裂带西缘的地震测深剖面的Pm波形资料 ,研究不同构造单元壳幔过渡带的多参数特征以及它们在岩石圈构造演化中的意义 .结果表明 :不同构造单元Pm波的复杂性系数和频谱特征有较大差异 ,内蒙地轴复杂性系数小 ,莫霍面具有明显的一级间断面特征 ,怀安—张北位于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西缘 ,该区域Pm波复杂性系数大并且频谱为多极值 ,Moho面为复杂的壳幔过渡带 .利用小波分析和反射率理论地震图得到该壳幔过渡带由 2~ 3层组成 ,总厚度约为 6~ 9km ,最大厚度位于怀安盆地下方 .该壳幔过渡带是大陆裂谷环境中底侵作用的产物 ,壳幔过渡带的分层特征与该区域中新生代的多期岩浆活动有密切联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系数 频谱分析 地震测深 多期岩浆活动 底侵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南部地壳精细结构深地震反射探测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赵成彬 刘保金 +2 位作者 姬计法 酆少英 石金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68-1176,共9页
为了研究北京平原区的地壳结构特征、断裂的空间展布、断裂活动性以及深浅构造关系,在北京平原区的南部完成了1条长9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结果表明,该区地壳以双程反射时间(TWT)6~7s的强反射带Tc为界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厚... 为了研究北京平原区的地壳结构特征、断裂的空间展布、断裂活动性以及深浅构造关系,在北京平原区的南部完成了1条长9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结果表明,该区地壳以双程反射时间(TWT)6~7s的强反射带Tc为界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厚约18~19km,下地壳厚约16~17km,Moho界面深度约为34~35km.该区结晶基底起伏变化较大,上、下地壳分界面和Moho界面都是一个具有一定厚度的过渡带.上地壳反射层位丰富,断裂构造发育,构造形态清晰.在夏垫断裂西北,剖面揭示了4~5组能量较强的反射震相,表现为典型的隆起区特征;在夏垫断裂东南,上部为一套向东南倾伏的密集强反射层,下部为一套形态各异、结构复杂的强反射层,这些反射具有典型的沉积盆地特征,盆地最深处约为11km.剖面揭示的地壳深断裂倾角较陡,向上切穿了上、下地壳分界面,延伸到上地壳沉积盆地的底部,向下切穿了壳幔过渡带,与上部断裂和沉积盆地构成了独特的组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平原区 隐伏活动断裂 深地震反射剖面 结晶基底 速度剖面 壳幔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洋陆转换作用 被引量:31
14
作者 杨文采 宋海斌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共21页
根据近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成果,分析了洋陆转换、地壳和岩石圈加厚的作用过程。洋陆转换作用可分为以下五个演化阶段:①同大洋扩张期的地壳增厚;②海沟发生与早期俯冲;③俯冲带成熟与沟弧盆体系形成;④俯冲带汇聚和位移;⑤陆—岛... 根据近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成果,分析了洋陆转换、地壳和岩石圈加厚的作用过程。洋陆转换作用可分为以下五个演化阶段:①同大洋扩张期的地壳增厚;②海沟发生与早期俯冲;③俯冲带成熟与沟弧盆体系形成;④俯冲带汇聚和位移;⑤陆—岛碰撞和陆壳连接。同大洋扩张期的地壳增厚作用指发生在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作用。包括沉积作用,岩浆底侵作用,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压裂,形成海沟等。海沟形成后陆缘转变为主动大陆边缘,大地构造机制转换为板块俯冲作用。成熟期的洋—陆转换作用特征是海盆扩张和板块俯冲造成的洋壳缩短取得平衡。弧后盆地和弧后边缘海的打开,表明俯冲带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洋脊俯冲之后过成熟期的洋—陆转换作用,其特征是海盆逐渐缩小而且板块俯冲带汇聚。这里既有密集的俯冲带又有短期打开的边缘海岭;俯冲带不断位移,既可后撤也可前冲;俯冲板块经常发生断裂和拆沉。过成熟期的板块俯冲结果是边缘海微板块的萎缩。经过陆—岛碰撞,岛弧地壳增厚,与大陆板块连为一体,成为大陆内部的一个构造单元,即显生宙的"古洋—陆转换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学 地壳上地幔探测 洋陆转换 地壳和岩石圈加厚 大陆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波变换在地震宽角反折射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赵俊猛 汤吉 +5 位作者 张海江 张成科 杨健 嘉世旭 张建狮 杨桌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66-676,共11页
小波分析方法用于地震宽角反折射资料处理 ,它可将地震信号的分辨率由传统的1 /2— 1 /4λ(波长 )提高到优于 1 /6λ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沙雅—布尔津地震宽角反折射剖面资料进行处理 ,发现天山造山带的壳幔过渡带由 7— 8个高低速相... 小波分析方法用于地震宽角反折射资料处理 ,它可将地震信号的分辨率由传统的1 /2— 1 /4λ(波长 )提高到优于 1 /6λ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沙雅—布尔津地震宽角反折射剖面资料进行处理 ,发现天山造山带的壳幔过渡带由 7— 8个高低速相间的薄层构成 ,平均速度较低 ,总厚度约 2 0km .而塔里木盆地北缘与准噶尔盆地的壳幔过渡带不具有这一特点 ,壳幔间主要以一级间断面实现过渡 .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详细结构及其二者之间的差异特征为天山造山带地球动力学“层间插入消减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地震宽角反折射 分辨率 壳幔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中生代的壳幔过渡带的形成、破坏与改造 被引量:7
16
作者 邵济安 卢造勋 +1 位作者 路凤香 袁学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825-2832,共8页
利用火成岩及其携带的捕虏体的岩石学、年代学等研究成果,反演辽西中生代时期的壳幔相互作用,重塑这时期的壳幔边界组成。对应于中生代活跃的壳幔相互作用,辽西义县-北票一带理论上应该存在一个发育的壳幔过渡带。然而现今的各种地球物... 利用火成岩及其携带的捕虏体的岩石学、年代学等研究成果,反演辽西中生代时期的壳幔相互作用,重塑这时期的壳幔边界组成。对应于中生代活跃的壳幔相互作用,辽西义县-北票一带理论上应该存在一个发育的壳幔过渡带。然而现今的各种地球物理研究显示辽西的莫霍面是清晰的间断面,其上、下地震波速变化从6.5~6.7km/s 截然变成8.0~8.1 km/s。壳幔过渡带到那里去了?围绕这一问题,本文依据火山岩及其捕虏晶的研究,探讨了在软流圈底辟体上涌背景下,壳幔过渡带被破坏和改造的原因。最后从演化角度将辽西与张家口和西藏高原的壳-幔边界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中生代 壳幔过渡带 底侵作用 捕虏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和浩特—包头盆地岩石圈细结构的深地震反射探测 被引量:28
17
作者 酆少英 刘保金 +3 位作者 姬计法 何银娟 谭雅丽 李怡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58-1168,共11页
跨呼和浩特-包头盆地(以下简称“呼包盆地”)完成的91.8km长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呼包盆地的岩石圈精细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结果表明,本区地壳和岩石圈具有清晰的层状反射结构特征,其中,地壳厚度约45~48km,岩石圈厚度约82~... 跨呼和浩特-包头盆地(以下简称“呼包盆地”)完成的91.8km长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呼包盆地的岩石圈精细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结果表明,本区地壳和岩石圈具有清晰的层状反射结构特征,其中,地壳厚度约45~48km,岩石圈厚度约82~87km.莫霍面在大青山之下出现约3.5km的抬升,暗示大青山的隆升不是因为地壳物质增厚所致,即大青山可能不存在“山根”.呼包盆地为南浅、北深的“箕状”断陷盆地,盆地沉积层最厚处位于大青山山前,其厚度约为7~8km.鄂尔多斯北缘断裂和大青山山前断裂作为呼包盆地的南、北边界断裂,在剖面上均表现为由3~4条断裂组成的“Y”字形断裂构造,它们对呼包盆地的形成、地层沉积、基底变形和地震活动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剖面揭示的岩石圈深断裂位于大青山山前断裂的下方,该断裂向上进入上地壳,向下切割中-下地壳、莫霍面,进入上地幔.深断裂的存在为深部热物质的上涌与能量强烈交换提供了通道,而上涌的软流层物质与岩石圈地幔发生交代和侵蚀作用导致岩石圈减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包盆地 深地震反射剖面 大青山山前断裂 鄂尔多斯北缘断裂 壳幔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壳接收函数H-κ叠加——以安纳托利亚板块为例 被引量:18
18
作者 危自根 储日升 +2 位作者 陈凌 崇加军 李志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048-4062,共15页
本文理论分析了具有不同沉积层和壳幔过渡带结构的接收函数及其相关的H-κ叠加结果,然后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和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具有复杂构造演化历史的中北安纳托利亚板块的地壳厚度(H)、V_P/V_S(κ)和V_S结构.理论分析表明:厚的沉... 本文理论分析了具有不同沉积层和壳幔过渡带结构的接收函数及其相关的H-κ叠加结果,然后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和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具有复杂构造演化历史的中北安纳托利亚板块的地壳厚度(H)、V_P/V_S(κ)和V_S结构.理论分析表明:厚的沉积层或沉积层和厚的壳幔过渡带共存都会使H-κ叠加失效;渐变型壳幔过渡带导致H-κ叠加的H位于过渡带中间,且随着频率增大逐渐靠近过渡带上方;倒转型壳幔过渡带导致H-κ叠加具有多极值,其结果可能反应过渡带内最大波阻抗界面上的地壳结构;1km·s^(-1)的V_P变化会导致H-κ叠加的H变化7km,而κ变化较小.实际资料分析表明:中北安纳托利亚H,κ和V_S具有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大部分区域沉积层厚度<0.5km,局部地区壳幔过渡带厚度>3km;北安纳托利亚断层切穿地壳,在局部地区可能存在流体;研究区存在残留古老的小陆块体.本文研究表明,仔细分析接收函数波形和其随方位角的变化特征且用其他地震学方法进行约束,有助于采用H-κ叠加方法获取复杂地壳结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H-κ叠加 波形反演 沉积层 壳幔过渡带 安纳托利亚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比隆错一带新生代火山岩的成因:壳幔过渡带局部熔融的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4
19
作者 赖绍聪 秦江锋 +1 位作者 李永飞 刘鑫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4-69,共6页
羌塘比隆错新近纪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安粗岩—粗面岩,为一套中基性—中性的碱性系列岩石组合,SiO2含量介于52%~62%之间,Al2O3>15%,Na2O/K2O>1,MgO<3.30%。岩石轻稀土元素较强富集,LREE/HREE=10~13,(La/Yb)N=15~19,弱负Eu... 羌塘比隆错新近纪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安粗岩—粗面岩,为一套中基性—中性的碱性系列岩石组合,SiO2含量介于52%~62%之间,Al2O3>15%,Na2O/K2O>1,MgO<3.30%。岩石轻稀土元素较强富集,LREE/HREE=10~13,(La/Yb)N=15~19,弱负Eu异常,δEu=0.71~0.89。Mg#与SiO2的相关关系和La/Sm-La、Cr-Tb等亲岩浆元素与超亲岩浆元素协变关系表明,该套岩石为共源岩浆分离结晶的产物。岩石组合类型和低的Sm/Yb值(3.23~3.97)表明,它们应来源于岩石圈地幔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的局部熔融;弱的负Eu异常和Nb、Ta、Ti的相对亏损,又反映了陆源岩浆的特征,可见,比隆错新近纪碱性火山岩应为青藏高原特殊的壳幔过渡带局部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量和微量元素 新生代火山岩 壳幔过渡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区的壳-幔过渡带结构 被引量:7
20
作者 孙伟家 符力耘 +2 位作者 魏伟 林羿 唐清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45-855,共11页
莫霍面是地壳和上地幔的边界,但莫霍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面",而是一个反映地壳和地幔物质交换、相互作用等动力学意义的"过渡带".本文综合深地震反射、宽角地震折射和高温高压岩石物理实验结果,确定壳-幔过渡带的地... 莫霍面是地壳和上地幔的边界,但莫霍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面",而是一个反映地壳和地幔物质交换、相互作用等动力学意义的"过渡带".本文综合深地震反射、宽角地震折射和高温高压岩石物理实验结果,确定壳-幔过渡带的地震P波速度变化范围为6.8~7.5km·s-1.在克拉通等构造活动稳定地区壳-幔过渡带内的速度梯度强且壳-幔过渡带厚度薄,而在造山带等构造活动区域壳-幔过渡带内的速度梯度弱且壳-幔过渡带厚.中国东部地区的壳-幔过渡带的平均厚度约为5~10km,在四川盆地下方最薄(<5km),而在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下方的壳-幔过渡带最厚(~30km).综合地球化学结果,华北中部巨厚壳-幔过渡带主要是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和堆晶作用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过渡带 地震波传播 层析反演 地震光照成像 底侵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