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羽枝青藓生长的关键影响因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春 莫秋霞 +5 位作者 王鹤鸣 陈祥舟 牟泽锴 鞠孟辰 谢永生 卜崇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195-6207,共13页
利用苔藓植物开展裸岩工程创面生态修复是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潜在新途径,巨量苔藓种源的供给是实现这种新措施工程化应用的根本前提,而掌握特定藓种生长的发育特征及关键影响因子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任务。以秦岭地区石生优势藓种... 利用苔藓植物开展裸岩工程创面生态修复是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潜在新途径,巨量苔藓种源的供给是实现这种新措施工程化应用的根本前提,而掌握特定藓种生长的发育特征及关键影响因子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任务。以秦岭地区石生优势藓种——羽枝青藓(Brachythecium plumosum)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原位观测、室内组织培养及养分施加试验,通过观测生长指标(主茎长、覆盖面积、分枝长和分枝数)和形态变化,了解其自然发育特征和不同繁殖体类型及养分供给模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羽枝青藓通过特有的形态特征适应岩石表层环境。主茎生长时,其侧边分枝同步发育、且表现的较为密集。(2)微生境显著影响羽枝青藓发育。与冠层间相比,冠层下除光照强度降低幅度较大外(15%—55%),空气湿度、温度的变化幅度较小,但羽枝青藓的生长速率提高3倍以上。(3)羽枝青藓的茎和叶片都有发育为配子体的潜力,但茎的再生能力优于叶片,且二者的发育模式不同。接种茎的成活率达到100%,配子体由茎直接再生,发育的原丝体未分化,主要发挥定殖和养分吸收的作用;叶片的成活率仅3.3%,发育过程中先产生原丝体,再分化为配子体。(4)长期营养液供给可能对岩石表层的苔藓生长产生负面影响。Hoagland营养液在试验前期促进了羽枝青藓生长,但也加剧了致病菌和藻类发育,导致后期羽枝青藓发黄枯萎。总的来看:羽枝青藓对逆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对微环境变化敏感,周围生长条件适宜时可快速向外扩张。不同的繁殖体和营养液供给模式都会对羽枝青藓的生长产生显著影响。开展羽枝青藓种源扩繁生产时应充分借鉴这些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地区 羽枝青藓 微环境 繁殖体类型 养分供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小花发育成粒及营养供应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荣 刘淋茹 +9 位作者 陈如雪 张广乐 李雅辉 王璐媛 侯阁阁 贺利 段剑钊 冯伟 王永华 郭天财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8-918,共11页
【目的】明确外源褪黑素(melatonin,MT)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小花发育成粒及营养供应的调控效应,为小麦大田生产通过施用外源调节剂促粒增产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V1)和大穗型品种‘周麦22’(V2)为试验材料,在... 【目的】明确外源褪黑素(melatonin,MT)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小花发育成粒及营养供应的调控效应,为小麦大田生产通过施用外源调节剂促粒增产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V1)和大穗型品种‘周麦22’(V2)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小麦小花退化高峰前(小麦拔节后20 d左右)进行叶面喷施100μmol·L^(-1)MT和清水对照(CK)处理,研究MT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小花发育成粒、营养物质供应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大田条件下喷施MT可以有效提高两种穗型冬小麦不同穗位可孕小花数,且弱势位小花促进效果更好;可以提高两种穗型冬小麦的小花存活率和结实率,增幅分别为4.13%和5.35%(V1)、6.01%和6.19%(V2),对V2的调控效应更好。通径分析表明,顶展叶净光合速率、穗器官可溶性糖对可孕小花数影响最大,旗叶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活性和穗部干物质积累量次之,而喷施MT可以有效提高两种穗型冬小麦喷施处理后0~15 d的顶展叶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净光合速率、SPS酶活性以及茎、叶、穗器官可溶性糖和干物质积累量,为两种穗型冬小麦小花分化和发育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供应。喷施MT显著提高了两种穗型冬小麦的产量和穗粒数,与各自CK相比,两种穗型冬小麦平均增产531.59 kg·hm^(-2)(V1)和744.57 kg·hm^(-2)(V2),增幅分别为6.35%(V1)和8.63%(V2),平均增粒2.07粒(V1)和2.64粒(V2),增幅分别为5.65%(V1)和6.71%(V2);对穗数和千粒质量的调控效应未达显著水平。【结论】大田条件下于小麦小花退化高峰前喷施MT,可以有效提高两种穗型冬小麦的顶展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SPS酶活性,以增强小麦顶展叶光合生产能力,有利于植株茎、叶、穗各器官可溶性糖和干物质积累,为小花发育成粒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进而实现促花增粒增产,且其对大穗型品种V2的调控效果优于多穗型品种V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褪黑素 小花发育 穗粒数 营养物质供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酚酸类化感物质对根际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徐香茹 董郁 付为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58-1365,共8页
为探究酚酸类化感物质通过何种途径限制受体植物的养分吸收,以酚酸类物质中的对羟基苯甲酸(p-HA)和肉桂酸(CA)为化感物质,生菜和番茄为化感受体植物,采用盆栽控制实验,分析不同浓度p-HA和CA处理下生菜和番茄叶片中碳(C)、氮(N)、磷(P)... 为探究酚酸类化感物质通过何种途径限制受体植物的养分吸收,以酚酸类物质中的对羟基苯甲酸(p-HA)和肉桂酸(CA)为化感物质,生菜和番茄为化感受体植物,采用盆栽控制实验,分析不同浓度p-HA和CA处理下生菜和番茄叶片中碳(C)、氮(N)、磷(P)养分含量及根际土壤中与C、N、P循环有关的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状况的变化。研究发现,随化感胁迫加剧,受体植物叶片C、N、P养分含量下降,生菜和番茄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和根际土壤中的蔗糖酶、淀粉酶、脲酶、蛋白酶、磷酸酶活性均随酚酸类化感物质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果表明,降低受体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和降低受体植物根际土壤中与C、N、P元素循环有关的酶活性是酚酸类化感物质降低受体植物养分吸收的两条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酸 化感物质 养分供应 土壤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种养结合奶牛场粪便养分管理模式 被引量:15
4
作者 贾伟 朱志平 +2 位作者 陈永杏 董红敏 陶秀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9-217,共9页
规模化奶牛场粪便养分产生量大,因种养分离引发严重环境污染,亟需建立粪便综合养分管理模式,以实现奶牛粪便养分的合理施用。该文以典型种养结合模式"固液分离—堆肥+氧化塘—农田利用"的奶牛养殖场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粪... 规模化奶牛场粪便养分产生量大,因种养分离引发严重环境污染,亟需建立粪便综合养分管理模式,以实现奶牛粪便养分的合理施用。该文以典型种养结合模式"固液分离—堆肥+氧化塘—农田利用"的奶牛养殖场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粪便及土壤样品采样测定、以及文献参数收集等研究方法,制定了奶牛场粪便综合养分管理模式。主要结果为该存栏量2 978头的奶牛场粪便氮、磷年产生量为204和33 t/a,粪便经过收集和处理后,可供农田利用的氮磷养分为126和27 t/a。基于作物养分需求量和土壤供肥量,以及粪肥投入占总养分的比例为50%和粪肥养分的当季利用率为30%,据估算,1 473 hm^2奶牛场配套农田可施用的粪肥氮、磷养分总量分别为727.6和131.2 t/a。因此,奶牛场配套农田可有效承载粪便氮磷养分供给量。实施粪便综合养分管理模式,可充分利用粪便养分资源用于作物生长,减少粪便养分直接排放到环境,从而确保种养结合模式奶牛场长期可持续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便 肥料 养分 粪肥养分供应量 作物养分需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农田养分平衡与养分消长规律 被引量:40
5
作者 王建国 刘鸿翔 +1 位作者 王守宇 韩晓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46-251,共6页
通过 1 1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典型黑土农田 1 1年不施N肥 ,N素的自然供给力由 92 %下降到 5 0 %~ 60 % ;不施P肥 ,P素的自然供给力由 98%下降到 80 %~ 90 % ;不施钾肥 ,K素的自然供给力也由 1 0 0 %缓慢下降接近 90 %。农田养分平... 通过 1 1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典型黑土农田 1 1年不施N肥 ,N素的自然供给力由 92 %下降到 5 0 %~ 60 % ;不施P肥 ,P素的自然供给力由 98%下降到 80 %~ 90 % ;不施钾肥 ,K素的自然供给力也由 1 0 0 %缓慢下降接近 90 %。农田养分平衡盈亏及其变化决定了土壤养分消长规律 ,其中有效磷的消长与P素盈亏的相关模型为Y =2 895 +0 1 3 4x ,速效钾的消长与K素盈亏的相关模型为Y =1 8 81 +0 1 63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农田 养分平衡 养分消长规律 自然供给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39
6
作者 陈竹君 刘春光 +2 位作者 周建斌 曹秀荣 李生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0-35,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养分吸收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 ,小麦地上部及整体植株生物量均呈明显增加趋势 ,而根系生物量在水肥条件适宜时较小 ,次适宜时较大 ;当水分进一...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养分吸收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 ,小麦地上部及整体植株生物量均呈明显增加趋势 ,而根系生物量在水肥条件适宜时较小 ,次适宜时较大 ;当水分进一步亏缺时 ,根系生长受阻 ,其生物量下降。水肥条件对小麦成穗率及穗粒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而导致了籽粒产量在不同水肥条件下的差异 ;千粒重受水肥条件影响不大。适宜的水肥条件有利于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 ,有利于植株的协调生长 ;而当水分供应不足时 ,根系与地上部分存在对养分和光合产物的竞争 ,根系成为光合产物的优势库 ,根系养分含量增加 ,根 /冠亦增大。当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时 ,根系及茎秆中的养分向穗粒部运输受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条件 小麦 生物量 养分含量 生长 养分吸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土壤养分供应能力与高粱施肥推荐 被引量:8
7
作者 肖继兵 刘志 +4 位作者 崔丽华 辛宗绪 孔凡信 赵术伟 祁承宇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85,92,共6页
为探讨辽西褐土区土壤养分供应能力,2012年和2014年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养分供应、高粱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变化。试验包括CK、NPK、PK、NK和NP 5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该试验区土壤供氮、供磷、供钾能力分别... 为探讨辽西褐土区土壤养分供应能力,2012年和2014年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养分供应、高粱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变化。试验包括CK、NPK、PK、NK和NP 5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该试验区土壤供氮、供磷、供钾能力分别为80.9%、88.5%、97.6%。土壤供氮、磷能力为"中",供钾能力为"高",氮素是该区高粱生产首要养分限制因子。2012年NPK较PK处理增产20.5%,与NK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2014年NPK分别较PK和NK处理增产26.9%和20.3%,2年间NPK与NP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NPK或NP配施可显著提高高粱产量。不同施肥措施对N、P、K的吸收量以NPK和NP处理较高。施氮肥可显著降低氮素收获指数,施磷肥和钾肥对磷素和钾素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肥料农学效率以磷肥最高,氮肥居中。肥料利用率以氮肥最高,磷肥最低。综合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养分供应能力、高粱产量、养分吸收量和利用率可知,本地区高粱施肥应加强氮肥的合理投入,并注重磷肥的合理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供应 产量 养分吸收 养分利用率 高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粮田和菜地土壤大、中、微量元素肥力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建玲 李仁岗 +2 位作者 廖文华 张智猛 张庆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2-661,共10页
采用小麦—玉米轮作、大白菜—辣椒轮作的4年肥料定位试验和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河北粮田和菜地土壤供氮、磷、钾、硫、锌、硼的能力,土壤氮、磷、钾的收支平衡及土壤养分的消长,以确定氮、磷、钾的合理用量。结果表... 采用小麦—玉米轮作、大白菜—辣椒轮作的4年肥料定位试验和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河北粮田和菜地土壤供氮、磷、钾、硫、锌、硼的能力,土壤氮、磷、钾的收支平衡及土壤养分的消长,以确定氮、磷、钾的合理用量。结果表明:小麦—玉米轮作中:全肥处理(NPKZnS)小麦的年均产量7278~7475kghm-2,-N、-P、-K、-S的相对产量分别是全肥的50%~52%、84%~87%、91%~95%、92%~93%;全肥处理玉米年均产量8396~9041kghm-2,-N、-P、-K、-Zn的相对产量分别为全肥的55%~59%、83%~86%、79%~91%、89%~94%,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土壤养分限制因子排序为N>P>K>Zn>S,施用1/2N、1/2P、1/2K基本可维持土壤氮、磷、钾表观收支平衡。小麦—玉米轮作中推荐N、P2O5、K2O的用量为450~500、135~150、90~135kghm-2。磷肥、硫肥施在小麦茬口、钾肥和锌肥施在玉米茬口。大白菜—辣椒轮作中:全肥处理(NPKZnB)白菜的年均产量为113.9thm-2,-N、-P、-K的相对产量分别为全肥的57%、64%、87%;辣椒的年均产量为23.7thm-2,-N、-P、-K、-Zn、-B的相对产量分别为全肥的46%、46%、68%、88%、85%,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的排序依次为N>P>K>Zn>B。大白菜—辣椒轮作中,大白菜茬口N、P2O5、K2O推荐用量200、90、150kghm-2,辣椒茬口分别为300、170~180、400kghm-2,Zn和B在辣椒上有显著增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田 菜地 轮作 供肥能力 养分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氮水平对落叶松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84
9
作者 郭盛磊 阎秀峰 +1 位作者 白冰 于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91-1298,共8页
为探讨落叶松光合作用对外界供氮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采用砂培方法在温室内设置了4种供氮浓度(1、4、8mmol/L和16mmol/L),对生长在不同供氮水平下落叶松(Larixgmelinii)1年生幼苗的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一些生化指标进行了... 为探讨落叶松光合作用对外界供氮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采用砂培方法在温室内设置了4种供氮浓度(1、4、8mmol/L和16mmol/L),对生长在不同供氮水平下落叶松(Larixgmelinii)1年生幼苗的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一些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落叶松幼苗针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类胡罗卜素含量、可溶性蛋白(TSP)含量和光饱和净光合速率(Pmax)均显著增加,同时伴随着叶磷含量和胞间与外界CO2浓度之比(Ci/Ca)的降低。然而,当供氮水平超过8mmol/L增至16mmol/L时,TSP含量及Pmax不再增加,反而略有下降。供氮不足显著降低了幼苗针叶光系统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系统量子效率(ΦPS)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却增加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而增加供氮可使Fv/Fm和ΦPS回升,同时qP升高,NPQ下降,但当供氮水平超过8mmol/L后,各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幅度较小。结果表明,增加供氮可显著提高落叶松幼苗的光合能力,增加光系统天线色素捕获的光能用于光化学电子传递的份额,减缓光抑制。然而,16mmol/L已经超过落叶松幼苗最适的供氮水平,过量供氮引起的负面效应可能主要与过低的叶磷含量导致的营养失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供氮水平 净光合速率 叶绿素荧光参数 营养失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营养对长白落叶松移植苗生长及养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祝燕 刘勇 +3 位作者 李国雷 林平 康瑶瑶 孙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8-172,共5页
尽管少数研究认为造林效果与苗木体内氮含量无关甚至负相关(Gleason et al.,1990;Boinvin et al.,2004),更多的研究表明初始氮含量与造林效果呈正相关,如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高、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 氮肥 苗木质量 养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的改进及应用 被引量:17
11
作者 刘平 凃仕华 +3 位作者 张仁绥 卢益武 陈庆瑞 冯文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65-69,共5页
针对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盆栽试验中以高粱作指示植物的非普遍性及其供肥方式的特殊性 ,本研究在应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的化学分析和吸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 ,对盆栽指示作物及供肥方式进行了改进 ,以期进一步简化原方法的操作步骤和... 针对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盆栽试验中以高粱作指示植物的非普遍性及其供肥方式的特殊性 ,本研究在应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的化学分析和吸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 ,对盆栽指示作物及供肥方式进行了改进 ,以期进一步简化原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提高盆栽试验结果的应用性。试验较系统的研究了四川省简阳市棕紫泥土的养分丰缺状况及供肥能力。结果表明 ,棕紫泥土壤上玉米生产的养分主要限制因子是氮、磷 ,次为钾 ,锌和锰可能是潜在养分限制因素。利用玉米做盆栽指示作物和习惯供肥方法比用高粱做盆栽指示作物更能准确反映田间种植玉米时土壤养分的实际情况。建议在应用系统研究法时 ,盆栽试验最好采用与大田一致的作物 ,且用习惯供肥方式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指示植物 施肥方式 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 盆栽试验 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肥供应对宿根甘蔗叶片矿质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邓宇驰 陆国盈 +4 位作者 韦晖 韩世健 裴铁雄 蒋明明 陈殿余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9年第5期538-542,共5页
以新台糖22号甘蔗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甘蔗伸长期不同配比供水量和施氮水平对甘蔗吸收矿质营养氮、磷、钾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伸长期每公顷施氮量360kg、每旬供水量40.0m(3相当于每旬降雨量60mm)的高水中氮处理对甘蔗吸收氮... 以新台糖22号甘蔗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甘蔗伸长期不同配比供水量和施氮水平对甘蔗吸收矿质营养氮、磷、钾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伸长期每公顷施氮量360kg、每旬供水量40.0m(3相当于每旬降雨量60mm)的高水中氮处理对甘蔗吸收氮素的效应最佳;每公顷施氮量540kg、每旬供水量40.0m(3相当于每旬降雨量60mm)的高水高氮处理对磷素的吸收效应最佳;氮与钾1∶1施用量配比的中氮处理对钾素的吸收效应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水分供应 氮肥 矿质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土壤供肥和冬小麦养分吸收及其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3
作者 胡田田 刘翠英 +1 位作者 李岗 韩思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6-41,共6页
通过研究施肥对冬小麦各生育时期土壤供应氮、磷和作物吸收及其产量的影响 ,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表明 ,与施肥前土壤相比 ,1 5 0 kg/hm2 以上的施磷量明显提高了冬小麦整个生育期的土壤速效磷水平 ,而各施肥处理在小麦拔节后即没有... 通过研究施肥对冬小麦各生育时期土壤供应氮、磷和作物吸收及其产量的影响 ,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表明 ,与施肥前土壤相比 ,1 5 0 kg/hm2 以上的施磷量明显提高了冬小麦整个生育期的土壤速效磷水平 ,而各施肥处理在小麦拔节后即没有明显提高土壤碱解氮水平的效果。和不施肥处理相比 ,施肥明显提高了冬小麦各生育期土壤的有效氮、磷含量 ,使冬小麦中期吸氮高峰进一步加强 ,使小麦灌浆中期—成熟阶段增加 1个磷素吸收高峰(不施肥处理仅孕穗至灌浆初期一个吸磷高峰 )。相关分析表明 ,施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土壤供肥 冬小麦 养分吸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地力对化肥养分利用的影响机制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4
作者 孙波 陆雅海 +6 位作者 张旭东 卢升高 韦革宏 杨劲松 朱安宁 刘满强 段英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9-216,共8页
耕地地力影响了化肥养分的利用效率,是调控养分利用率的基础途径。本文概述了耕地土壤障碍对养分利用的制约机制、耕地地力培育对养分利用的促进机制、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的耕地培肥模式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我国主要的耕地土壤–... 耕地地力影响了化肥养分的利用效率,是调控养分利用率的基础途径。本文概述了耕地土壤障碍对养分利用的制约机制、耕地地力培育对养分利用的促进机制、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的耕地培肥模式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我国主要的耕地土壤–作物系统,提高化肥养分利用率需要解决4个地力调控方面的关键问题:地力与养分利用率关系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土壤障碍制约养分高效蓄积转化机制与消减原理、地力培肥促进根系–土壤–微生物互作提高养分耦合利用机制及调控途径、肥沃耕层构建与生物功能提升对养分蓄纳供应的协同驱动增效机制与调控理论。本文提出基于多时空尺度综合研究,建立稳定提升土壤功能–加速养分循环利用的"双核驱动"地力综合管理理论,在不同区域构建并应用化肥减施增效的耕地地力综合管理模式,实现耕地大面积均衡减施化肥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地力 土壤障碍 肥沃耕层 养分蓄纳供应 养分利用率 调控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式营养盐输入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亚林 韩笑天 +4 位作者 白洁 郑立 刘洁生 杨维东 邹景忠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1-55,共5页
脉冲输入营养盐是陆源输入营养盐的一种方式。用室内模拟脉冲营养盐输入的方法,研究了脉冲营养盐输入对于典型赤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脉冲输入营养盐对于中肋骨条藻生长有明显的影响,营养盐脉冲输... 脉冲输入营养盐是陆源输入营养盐的一种方式。用室内模拟脉冲营养盐输入的方法,研究了脉冲营养盐输入对于典型赤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脉冲输入营养盐对于中肋骨条藻生长有明显的影响,营养盐脉冲输入的频率和中肋骨条藻生长波动的频率相同。每天输入一次营养盐中肋骨条藻出现藻密度峰值的时间要比每5天输入一次营养盐和每10天输入一次营养盐的中肋骨条藻要滞后,而且藻密度峰值也比后两种情况低。对于3种营养盐的吸收速率而言,每10天输入一次营养盐的中肋骨条藻的吸收速率最大,其次是每天输入一次营养盐的中肋骨条藻,最小的是每5天输入一次营养盐的中肋骨条藻;3种营养盐脉冲输入模式下,每5天输入一次营养盐的中肋骨条藻对于N盐和Si盐的营养需求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脉冲输入 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营养盐吸收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模拟雨量下微集水种植对农田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5
16
作者 任小龙 贾志宽 陈小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5-81,共7页
为了探索微集水种植的增产机理及其适宜的雨量范围,通过大田模拟降雨试验,在2006-2007年研究了作物生长期间不同降雨量下微集水种植玉米对农田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30~440mm雨量下,微集水种植玉米可提高其籽粒产量及水肥... 为了探索微集水种植的增产机理及其适宜的雨量范围,通过大田模拟降雨试验,在2006-2007年研究了作物生长期间不同降雨量下微集水种植玉米对农田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30~440mm雨量下,微集水种植玉米可提高其籽粒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2006年籽粒产量、农田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氮、磷和钾养分利用效率(NUEN、NUEP和NUEK)在230mm雨量下较对照分别提高了75.4%、73.3%、56.0%、44.4%和106.8%,340mm雨量下分别提高了36.7%、40.2%、22.8%、18.1%和35.5%,440mm雨量下与平作相比差异不明显;2007年籽粒产量、WUE、NUEN、NUEP和NUEK在230mm雨量下较对照分别提高了82.8%、77.4%、64.0%、52.2%和123.9%,340mm雨量下分别提高了43.4%、43.1%、30.4%、21.8%和41.2%;440mm雨量下籽粒产量、WUE和NUEN分别提高了11.2%、9.5%和10.1%。由此可知,在玉米全生育期降雨量230~440mm范围内,通过微集水种植可以增加籽粒产量,提高农田水肥利用效率,尤其在雨量较低时,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及增产效果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水分供应 养分 微集水种植 水分利用效率 养分利用效率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作土壤养分含量与供给 被引量:11
17
作者 彭琳 余存祖 王继增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17-122,140,共7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旱作土壤与灌溉土壤综合考察、矿化培养实验与土壤、雨水分析,表明旱作土壤养分平均含量均低于灌溉土壤,其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氦、有效磷的平均含量均属低水平,速效钾含量较高。旱作土壤可为作物利用的养分主要...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旱作土壤与灌溉土壤综合考察、矿化培养实验与土壤、雨水分析,表明旱作土壤养分平均含量均低于灌溉土壤,其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氦、有效磷的平均含量均属低水平,速效钾含量较高。旱作土壤可为作物利用的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矿化、大气沉降和肥料投入。耕层土壤矿化氨量为每hm ̄277.1~116.9kg。每年每hm ̄2随降水进入土壤的氮量为4.52~10.60kg。1991年黄土高原旱作土壤施用化肥总量为47.50×10 ̄4t,平均每hm ̄2施入养分84.15kg,肥沃旱作土壤为153.30kg,均低于灌溉土壤。旱作土壤施用化肥比例为N:P_2O_5:K_2O=1.000:0.420:0.034。大力提高化肥投入量是旱作土壤农业增产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土壤 养分含量 养分供给 化肥投入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山麓平原30年间土壤养分与供肥能力变化 被引量:19
18
作者 刘建玲 贾可 +3 位作者 廖文华 高志岭 吕英华 贾文竹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25-1335,共11页
采用大面积土壤养分定位监测和肥料定位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太行山山麓平原17个县851个点在1978—2008年的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及1996—1999年、2010—2012年两时段土壤供肥能力的变化。研究结果:1978—2008年间,太行山山麓平原冬小麦... 采用大面积土壤养分定位监测和肥料定位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太行山山麓平原17个县851个点在1978—2008年的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及1996—1999年、2010—2012年两时段土壤供肥能力的变化。研究结果:1978—2008年间,太行山山麓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的含量分别增加了7.67 g kg-1、0.31 g kg-1、17.77 mg kg-1;其中,1993—2008年间的变化量分别占1978—2008年间变化量总量的70.8%、60.0%、75.5%。土壤速效钾含量在1978—1993年间降低了16.45 mg kg-1,而在1993—2008年期间增加了14.40 mg kg-1。同时,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变异正在逐渐增加,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在逐渐减小。目前土壤供氮、磷、钾能力在冬小麦茬口分别为89.3%、84.6%、96.6%,较1996—1999年期间分别增加37.9、0.7、2.1个百分点;土壤供氮、磷、钾能力在夏玉米茬口分别为72.8%、90.2%、86.1%,比1996—1999年期间土壤供氮、磷、钾分别增加18.0、7.1、-4.8个百分点。土壤氮磷钾输入量超过作物需求量从而导致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等肥力指标逐渐升高,作物产量对肥料养分的响应日趋迟钝,肥料利用率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山麓平原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土壤供肥量 土壤养分动态变化 产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层调控:果类蔬菜高效利用养分的关键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丽英 任珊露 +1 位作者 严正娟 陈清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12期292-297,共6页
集约化设施蔬菜生产中水肥投入远高于作物的需求,生产上为了实现根层充足的水肥供应,导致氮素过量投入、损失比例高、磷钾在土壤中明显积累,生理性缺素日趋严重。优质高效蔬菜生产的关键是在健康良好生长环境下根层合理的水肥供应,在保... 集约化设施蔬菜生产中水肥投入远高于作物的需求,生产上为了实现根层充足的水肥供应,导致氮素过量投入、损失比例高、磷钾在土壤中明显积累,生理性缺素日趋严重。优质高效蔬菜生产的关键是在健康良好生长环境下根层合理的水肥供应,在保证作物生长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养分损失。本研究总结了实现优质高产高效蔬菜生产的根层养分调控关键,即必须考虑到土壤溶液养分浓度、形态和养分离子间的平衡;减少水分渗漏并保持水分和养分空间一致的原则。结合土壤环境的增温、增施高碳氮比有机肥或秸秆进行土壤调理等措施,促进蔬菜根系发育、提高作物抗性和养分吸收效率,在设施生产中有机肥和化肥养分需采取"总量控制、分期调控",氮素采取"少量多次、近根施用、水肥耦合"原则;磷钾养分采用"作物需求和土壤肥力维持"相结合的总量控制原则,中微量元素"因缺矫正"原则,通过根层调控实现水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设施菜田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层调控 临界养分供应 促根 养分高效 果类蔬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笋用红竹林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吴明 吴柏林 +1 位作者 曹永慧 陈双林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3-357,共5页
2001—2004年以笋用红竹林小区精确施肥试验为基础,结合试验区内部分长期定位观测,比较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笋用红竹林生态系统土壤特性的影响。试验采用有机肥、纯化肥(N、NP、NPK)、有机+化肥、不施肥(CK)6个处理。结果表明:在连续3 ... 2001—2004年以笋用红竹林小区精确施肥试验为基础,结合试验区内部分长期定位观测,比较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笋用红竹林生态系统土壤特性的影响。试验采用有机肥、纯化肥(N、NP、NPK)、有机+化肥、不施肥(CK)6个处理。结果表明:在连续3 a持续经营条件下,笋用竹林未施肥区(CK)土壤相应的有效养分消耗最快,有机质下降8.0%,全N下降5.2%,速效P下降15.0%,单施有机肥或NP、NPK化肥配施或有机无机肥料混合施用均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次序为有机肥+化肥处理(24.08%)>有机肥处理(8.49%)>化肥NPK处理(2.28%)>化肥NP处理(1.90%),单施N肥后土壤有机质则有所下降(-4.06%),但下降幅度不如未施肥区(-7.98%)。与CK区和单施化肥区比较,有机+化肥配合施用,不但提高了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同时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促进了土壤物质的循环,提高了竹林土壤的潜在供肥能力,有利于竹林的持续生产力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红竹林 养分供应 土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