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姜黄素纳米晶注射液联合损伤控制性外科对高原寒冷环境腹部火器伤救治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孙赳 杨雪 +4 位作者 李佳佳 屈金权 杨欣悦 郑爱萍 刘江伟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6-253,共8页
目的观察姜黄素纳米晶注射液(CNI)、损伤控制性外科(DCS)和CNI联合DCS治疗对模拟高原寒冷环境下猪腹部肠管火器贯通伤的救治效果。方法40只健康长白仔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为高原致伤组(HI),实验组分别为高原致伤+CN... 目的观察姜黄素纳米晶注射液(CNI)、损伤控制性外科(DCS)和CNI联合DCS治疗对模拟高原寒冷环境下猪腹部肠管火器贯通伤的救治效果。方法40只健康长白仔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为高原致伤组(HI),实验组分别为高原致伤+CNI治疗组(HIC)、高原致伤+DCS治疗组(HID)、高原致伤+DCS+CNI治疗组(HDC)。高原寒冷环境猪腹部火器肠管贯通伤模型建立:仔猪放入模拟高原寒冷环境的西北地区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48 h,并使用手枪射击右侧腹部。HIC组伤后2、8、16 h分别予以CNI静脉输注,此后每天输注3次。HID组伤后4 h予以DCS治疗。HDC组伤后CNI输注同HIC组,并于伤后4 h行DCS治疗。分别对比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伤后不同时间血液炎症相关指标、肝功能指标、24 h生命体征。结果HIC组较HI组血液学炎症指标改善,生存时间延长(P<0.05)。HID组和HDC组的腹腔积血、肠系膜损伤、弹孔直径、小肠挫伤、小肠破裂、结肠破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D组和HD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补液量、麻醉复苏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HIC组、HID组、HDC组比HI组的白细胞、ALT、AST、肿瘤坏死因子-α、IL-6水平低,且HDC组更明显(P<0.05)。HID组、HDC组生存率较对照组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NI联合损伤控制性外科可能是高原寒冷环境腹部火器伤救治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性外科 姜黄素纳米晶注射液 高原寒冷环境 腹部火器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外科理论在腹部外科择期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2
作者 倪小冬 李幼生 +1 位作者 黎介寿 毛广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88-389,393,共3页
目的:观察损伤控制外科(DCS)理论在腹部外科择期手术中的应用结果。方法:2例腹部巨大包块择期手术患者,第1例术中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后,应用DCS理论进行治疗;第2例术前根据DCS理论制订了手术方案,并在术中实施。结果:2例患者的治疗均获... 目的:观察损伤控制外科(DCS)理论在腹部外科择期手术中的应用结果。方法:2例腹部巨大包块择期手术患者,第1例术中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后,应用DCS理论进行治疗;第2例术前根据DCS理论制订了手术方案,并在术中实施。结果:2例患者的治疗均获得成功。尤其第2例患者术后恢复较平稳。结论:腹部外科择期手术患者,若术中可能出现引起生命危险的情况,应根据DCS理论制定手术方案及处理术中出现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外科 腹部外科 择期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178例以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肖虹 黄警锐 +3 位作者 胡唏 许毅 刘科 冯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2012-2015,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治疗以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效果。方法 2010-2011年我院178例重型颅脑损伤伴多脏器损伤患者(DCS组)在治疗中贯彻损伤控制外科原则救治,并与2009-2010年我院收治采用常规... 目的探讨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治疗以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效果。方法 2010-2011年我院178例重型颅脑损伤伴多脏器损伤患者(DCS组)在治疗中贯彻损伤控制外科原则救治,并与2009-2010年我院收治采用常规方法救治的156例重型颅脑损伤伴多脏器损伤患者(非DCS组)死亡率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DCS组178例患者中136例行开颅血肿清除兼去骨瓣减压术,其他部位损伤分别行专科处理,存活109例(61.2%),死亡69例(38.8%),其中35例死于严重颅脑损伤,21例死于严重胸腹部损伤,13例死于MODS等严重并发症。DCS组和非DCS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非DCS组为44.9%(70/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8)。DCS组109例半年后随访GOS评分,恢复良好22例(20.2%),中残47例(43.1%),重残40例(36.7%)。DCS组和非DCS组存活患者恢复良好率[非DCS组为9.3%(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应用损伤控制外科原则处理以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合理选择和应用适当的措施,及时终止或减轻损伤导致的致命性脑损害,可提高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重视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 重型颅脑损伤 多发伤 手术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理念、内涵及护理应对 被引量:39
4
作者 彭南海 叶向红 +2 位作者 高勇 陈月英 徐丹丹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63-66,共4页
外科危重疾病如腹部严重战创伤、腹腔大出血、严重腹腔感染、腹腔间室综合征,患者往往合并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多脏器功能不全,必须紧急外科手术处理,但此类患者又难以承受较长的手术时间。此时,外科手术理念必须从传... 外科危重疾病如腹部严重战创伤、腹腔大出血、严重腹腔感染、腹腔间室综合征,患者往往合并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多脏器功能不全,必须紧急外科手术处理,但此类患者又难以承受较长的手术时间。此时,外科手术理念必须从传统模式中摆脱出来,这不仅是手术的成功率,更重要的是患者的存活率。因此,损伤控制性手术(DCS)应运而生,并且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仅适用于外伤濒死患者的外科技术,拓展为危重患者外科治疗的一种新理念,对其相应的护理工作亦有着巨大挑战。作者就这一理念和内涵阐述其发展历程、理论依据、适应证及治疗策略,制订出护理工作的积极应对措施,明确每一治疗阶段的护理重点,为成功救治危重患者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性手术 腹部创伤 危重疾病 腹腔间室综合征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策略探讨(附284例报告) 被引量:15
5
作者 姚元章 孙士锦 +3 位作者 谭浩 张连阳 黄显凯 沈康强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404-1406,共3页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策略对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8年6月采用绿色通道救治程序救治的284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情况,以2004年前采用非绿色通道程序急救的46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治疗方...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策略对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8年6月采用绿色通道救治程序救治的284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情况,以2004年前采用非绿色通道程序急救的46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在救治时间和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研究组急救部处理时间(16.4±3.7min)、特殊检查时间(17.5±2.6min)、急诊至手术室时间(6.3±1.3 min)较对照组(分别为22.5±4.8、25.8±3.2、8.2±1.6min)均明显缩短(P<0.05)。研究组121例(42.6%)患者采用了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171例应用了损害控制外科策略;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率分别为3.52%(10例)和13.0%(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早期一体化救治,限制性液体复苏、损害控制外科策略的应用,缩短了患者的救治空间和时间,可显著降低伤死率,提高救治成功率,保证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一体化救治 限制性液体复苏 损害控制外科 救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填塞在损伤控制外科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文波 王革非 +1 位作者 李幼生 李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655-660,共6页
腹腔填塞是损伤控制外科的有效手段。文中就腹腔填塞的历史背景、填塞方式的改进、填塞材料的更新、腹腔填塞的适应证和指征、具体操作方法、并发症及其处理,以及再手术时机的选择进行综述。
关键词 腹腔大出血 腹腔填塞 损伤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插核手术损伤对合浦珠母贝抗氧化免疫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博 孟子豪 +5 位作者 刘宝锁 李海梅 苏家齐 黄桂菊 吴开畅 喻达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77,共6页
分析了插核手术(未插入珠核及小片)之后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闭壳肌、鳃以及外套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C)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以探明合浦珠母贝抗氧化免疫系统对插核手术胁迫的... 分析了插核手术(未插入珠核及小片)之后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闭壳肌、鳃以及外套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C)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以探明合浦珠母贝抗氧化免疫系统对插核手术胁迫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各组织SOD、CAT活性和TAC基本上均呈现出下降-升高-再下降的波动变化。即大部分在第3小时达到最低水平而于第12小时达到或恢复到最高水平;相比之下,MDA含量整体上呈不断增高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MDA含量与TAC和CAT活性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组织差异对SOD、CAT活性和TAC影响显著(P<0.05),不同取样时间对SOD、CAT活性、TAC和MDA含量影响显著(P<0.05)。研究结果显示插核手术损伤会造成合浦珠母贝抗氧化和免疫水平的波动,此过程中组织的氧化损伤程度与其抗氧化状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插核手术损伤 抗氧化水平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诊断与治疗(附54例报告) 被引量:4
8
作者 卫勃 陈凛 +4 位作者 唐云 吕伟 张大伟 何志国 郝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9-411,共3页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分析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54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患者,根据术前肠系膜血管的CTA检查和术中探查情况,采取全身抗凝、血管支架、插管溶栓等序贯治疗方案,出现急性腹膜炎作为...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分析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54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患者,根据术前肠系膜血管的CTA检查和术中探查情况,采取全身抗凝、血管支架、插管溶栓等序贯治疗方案,出现急性腹膜炎作为手术探查的适应证。结果本组6例患者放弃治疗,9例全身抗凝治疗后病情好转,6例血管腔内支架治疗后治愈或好转,13例通过肠系膜上动脉行插管溶栓治疗。2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9例采用了损伤控制外科方法(包括术中尽量缩短手术时间,肠管远近端外置,补片暂时性关腹等),11例常规手术治疗。本组总死亡率18.5%(10/54),手术死亡率20%(4/2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5%(9/20),损伤控制外科组和常规治疗组死亡率分别为1/9和3/11(P>0.05),其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9和10/11(P<0.05)。结论CTA可作为大多数病例确诊的首选检查和诊断依据,序贯性治疗可降低本病的死亡率,而损伤控制性手术可有效减少其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 损伤控制外科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腹部创伤的损伤控制性手术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鹏飞 李幼生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7年第5期297-300,共4页
腹部危重伤病人急诊手术及复苏过程中,导致死亡的显著原因被认为是创伤三联症——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损伤控制性外科处理包括简单快速手术、术后复苏和确定性手术,能够快速控制出血和污染、实施临时关闭腹腔,有效地缩短手... 腹部危重伤病人急诊手术及复苏过程中,导致死亡的显著原因被认为是创伤三联症——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损伤控制性外科处理包括简单快速手术、术后复苏和确定性手术,能够快速控制出血和污染、实施临时关闭腹腔,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创伤应激、快速纠正创伤三联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危重伤病人的处理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创伤 损伤控制外科 确定性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腹部创伤休克时肠损伤后不同手术方式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兴东 嵇武 +7 位作者 丁博文 杨荣 范铭兴 刘建磊 丁威威 李秋荣 李宁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2-175,178,共5页
目的:对照研究严重腹部创伤休克时肠道损伤后不同手术方法对术后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雌性杂种猪麻醉后,建立多发肠管损伤并发酸中毒、低体温、凝血障碍"致死三联征"的严重腹部创伤实验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7只。即①对... 目的:对照研究严重腹部创伤休克时肠道损伤后不同手术方法对术后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雌性杂种猪麻醉后,建立多发肠管损伤并发酸中毒、低体温、凝血障碍"致死三联征"的严重腹部创伤实验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7只。即①对照组:手术修补(修补)组行肠管损伤修补吻合术,7号线双层关闭腹腔;②肠道结扎(结扎)组行肠管损伤段丝线结扎;③肠道造口(造口)组行损伤段肠道内置入肛管,荷包缝合固定后,经切口旁引出。监测术后0、6、12和24 h二胺氧化酶(DAO)活力。术后24 h行门静脉和外周血细菌培养,观察空肠和末端回肠黏膜屏障组织变化。结果:DAO活力造口组较结扎组和修补组低,门静脉和外周血细菌培养阳性率亦低。病理学观察结扎组肠黏膜组织损伤最重,修补组次之,造口组损伤最轻。结论:肠道造口符合损伤控制手术要求,优于肠道结扎和传统手术,能避免进一步加重肠黏膜屏障破坏,减轻细菌易位和全身炎症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损伤 损伤控制外科 肠黏膜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腹部贯通伤致多发肠管损伤合并“致死三联征”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鹏飞 毛琦 +3 位作者 李幼生 王剑 郑磊 黎介寿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3-296,共4页
目的建立严重腹部贯通伤致多发肠管损伤合并"致死三联征"(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的动物模型。方法本地雌性杂种猪6只,麻醉后行颈内动静脉置管用于监测血压、心率及补液。动物侧卧,以实验用模拟枪枪击腹部1次。... 目的建立严重腹部贯通伤致多发肠管损伤合并"致死三联征"(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的动物模型。方法本地雌性杂种猪6只,麻醉后行颈内动静脉置管用于监测血压、心率及补液。动物侧卧,以实验用模拟枪枪击腹部1次。枪击后经颈动脉放血20min,占总血量50%(35ml/kg)。40min后,采用生理盐水行允许性低血压复苏,维持收缩压(SBP)>80mmHg或平均动脉压(MAP)>60mmHg,模拟4h院前救治阶段。进行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动脉血气、凝血参数及血常规检测。取心肌、肺、小肠、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枪击后出现多发肠管损伤、穿孔(每只动物8~10处)导致腹腔污染,肠系膜损伤导致局部肠管缺血、腹腔出血,无结肠及肠系膜大血管的损伤。至模型建立完成时1只动物死亡;5只生存动物均表现为典型的创伤失血性休克,院前复苏后均出现明显的低体温(33.3±0.5℃)、酸中毒(pH 7.242±0.064)及凝血障碍(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病理检查提示心肌、肺、小肠、肝均存在明显组织损伤。结论本模型成功模拟"创伤失血性休克、院前复苏、院内治疗"三个阶段,成功引入"致死三联征",并伴有腹腔污染,其稳定性好,可复制性高,可应用于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损伤 损伤控制性外科 创伤 枪击 致死三联征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压止血带防皮肤损伤套件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步秀兰 龚荣花 +1 位作者 张琴 杨燕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22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气压止血带防皮肤损伤套件对预防骨科四肢手术气压止血带受压部位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骨科四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棉纸作为止血带衬垫;观察组采用气压止血带防皮肤损伤套件,套件中的棉... 目的探讨气压止血带防皮肤损伤套件对预防骨科四肢手术气压止血带受压部位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骨科四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棉纸作为止血带衬垫;观察组采用气压止血带防皮肤损伤套件,套件中的棉毛套作为气压止血带衬垫,聚氨酯贴膜作为防消毒液积聚的防水膜。比较两组术后止血带袖带布套消毒液残留、皮肤损伤情况及术中止血效果。结果观察组止血带袖带布套消毒液残留及皮肤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术中止血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压止血带防皮肤损伤套件可有效预防骨科四肢手术中气压止血带受压部位的皮肤损伤,保证止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四肢手术 气压止血带 皮肤损伤 棉毛套 聚氨酯贴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外科策略在救治严重电烧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郭志谦 雷磊 +4 位作者 李金虎 高优 孙肇晟 许建允 陈旭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19-1622,共4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CS)策略在严重电烧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严重电烧伤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分为两组。DCS组对电弧烧伤的深Ⅱ度创面一期磨削痂、移植脱细胞异种真皮基质,Ⅲ~Ⅳ度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CS)策略在严重电烧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严重电烧伤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分为两组。DCS组对电弧烧伤的深Ⅱ度创面一期磨削痂、移植脱细胞异种真皮基质,Ⅲ~Ⅳ度电接触烧伤创切痂后留置VSD敷料,二期再行植皮或皮瓣修复。一期手术组则急诊行清创、切削痂、植皮或皮瓣封闭创面。比较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致残率、死亡率、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DCS组手术时间、致残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一期手术组明显降低,住院时间和死亡率无差异。结论:应用DCS策略可降低严重电烧伤患者并发症、优化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烧伤 损伤控制 外科手术 VSD敷料 脱细胞异种真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与肾损伤的治疗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旭东 周文泉 高建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91-95,共5页
肾损伤时,由于其周围组织的保护作用,使它不同于腹腔内其他实质器官,对于一般性的出血具有较强的自限性,故目前对于肾损伤多倾向于保守治疗。但对于较严重的肾损伤,尤其是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探察往往导致较高的肾切除率。而施行损伤控... 肾损伤时,由于其周围组织的保护作用,使它不同于腹腔内其他实质器官,对于一般性的出血具有较强的自限性,故目前对于肾损伤多倾向于保守治疗。但对于较严重的肾损伤,尤其是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探察往往导致较高的肾切除率。而施行损伤控制性手术,简单快速地控制出血与污染,则能最大限度地保存有功能的肾组织。在重度肾损伤的救治中,损伤控制外科已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损伤 治疗 损伤控制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肝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8
15
作者 丁剑锋 黄中伟 徐红梅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10期83-86,共4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估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肝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肝破裂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创伤外科学会-器官损伤分级(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urgery of Trauma-Organ...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估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肝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肝破裂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创伤外科学会-器官损伤分级(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urgery of Trauma-Organ Injury Scale,AAST-OIS)标准,入选患者分级均等于或大于Ⅲ级。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58例)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一期确定性手术,观察组患者采取损伤控制性手术,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00例肝破裂出血患者中,20例(20%)为AAST-OISⅢ级,24例(24%)为AAST-OISⅣ级,56例(56%)为AAST-OISⅤ级。对照组患者存活28例,死亡30例,死亡率为51.72%;观察组患者存活37例,死亡5例,死亡率为11.9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51.72%(30/58),观察组为38.10%(16/4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破裂出血患者死亡的预测因素分别为:AAST-OISⅤ级(P=0.019),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0.00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P<0.0001),血小板计数下降(P=0.005)。结论即使采取了一期确定性手术,肝破裂出血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损伤控制性手术可以降低肝破裂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性手术 肝破裂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吸收树脂用作气压止血带保护衬垫在小儿四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黎敏 徐冠华 +1 位作者 沈碧玉 何燕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4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高分子吸收树脂用作气压止血带保护衬垫在小儿四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1-11月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室使用气压止血带的四肢手术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 目的探讨高分子吸收树脂用作气压止血带保护衬垫在小儿四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1-11月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室使用气压止血带的四肢手术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在气压止血带受压处垫柔软的棉纸以保护,观察组患者采用高分子吸收树脂衬垫,比较两组患儿受压处皮肤损伤情况及手术医生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儿局部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观察组有2例患儿受压局部皮肤出现轻微皱褶压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手术医生满意度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子吸收树脂衬垫能降低四肢手术患儿受压皮肤损伤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压止血带 四肢手术 皮肤损伤 并发症 高分子吸收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性治疗在伴口腔颌面外伤的全身多发伤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曹罡 郭婷 +5 位作者 杨震 董震 张森林 孟昭业 毛钊 黎介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在伴有口腔颌面部创伤的多发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在救治32例伴口腔颌面部创伤的多发伤患者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结果:在救治的32例病例中,应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进行多发伤的序列治疗,31例好...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在伴有口腔颌面部创伤的多发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在救治32例伴口腔颌面部创伤的多发伤患者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结果:在救治的32例病例中,应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进行多发伤的序列治疗,31例好转,多发伤得到有序治疗,1例死亡。结论:应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有利于提高伴口腔颌面部创伤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对于这类患者早期颌面部治疗应以止血、保持呼吸道通畅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口腔颌面部创伤 损伤控制性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苑玉存 王芳 +3 位作者 郭启 苗军 田强 雷学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6期57-60,共4页
目的临床运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2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性手... 目的临床运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2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以及预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GCS评分为(6.3±1.5)分,与观察组患者[(6.4±1.4)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GCS评分为(4.2±0.7)分,观察组患者为(1.6±0.3)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预后和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性手术 重症颅脑损伤 去骨瓣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性外科在腹部血管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丁威威 吴性江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7年第4期243-245,249,共4页
腹部血管损伤发生率虽不高,但通常是致命的。应用损伤控制性外科对于腹部血管损伤的救治,比传统急诊行确定性手术能明显提高存活率。腹主动脉夹闭、损伤血管结扎、置入暂时腔内分流管、填塞等作为腹部血管损伤时应用损伤控制性外科原则... 腹部血管损伤发生率虽不高,但通常是致命的。应用损伤控制性外科对于腹部血管损伤的救治,比传统急诊行确定性手术能明显提高存活率。腹主动脉夹闭、损伤血管结扎、置入暂时腔内分流管、填塞等作为腹部血管损伤时应用损伤控制性外科原则的具体措施,在严重腹部血管损伤的救治中已显出其优势。国内外对这些损伤控制性措施的应用,多局限于个人的临床经验,尚缺乏基础实验研究来确定其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损伤 治疗 损伤控制性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性手术对猪重度腹部枪伤全身炎症反应及早期死亡率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幼生 王鹏飞 +2 位作者 毛琦 王剑 黎介寿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47-451,共5页
目的比较重度腹部枪伤伴失血性休克行损伤控制手术与传统一期手术对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雌性本地杂种猪腹部枪伤及放血后建立肠袢多处伤及失血性休克模型后,32只动物随机分为2组(n=16):传统手术组(CS组)和损伤控制组(DCS组)。经适... 目的比较重度腹部枪伤伴失血性休克行损伤控制手术与传统一期手术对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雌性本地杂种猪腹部枪伤及放血后建立肠袢多处伤及失血性休克模型后,32只动物随机分为2组(n=16):传统手术组(CS组)和损伤控制组(DCS组)。经适量晶体液复苏后行剖腹探查。CS组行损伤肠管切除端端吻合、腹腔冲洗、确定性关腹;DCS组行肠管残端血管钳夹闭、结扎、腹腔冲洗、临时关腹。记录手术时间、输液量、失血量、小时尿量,检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动脉血气、凝血指标等。术后6h,每组处死6只动物,取心肌、肺、小肠和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每组剩余10只动物用于观察创伤后24h生存率。结果两组间失血量、平均动脉压(MAP)无明显差异(P=0.05);与CS组比较,DCS组的手术时间(1.1±0.2hvs2.4±0.3h,P<0.01)短、输液量(3204±254mlvs3756±313ml)少(P<0.05)、小时尿量多、心率慢,酸中毒和凝血障碍较轻。DCS组的组织损伤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较CS组更低。尽管DCS组创伤后24h生存率(80%)的数值高于CS组(50%),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175)。结论损伤控制手术较传统手术的手术时间短、输液量少,能更快纠正酸中毒、凝血障碍和低体温,避免进一步加重休克复苏后的再灌注损伤和炎症反应、维护多脏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性外科 “致死三联征” 创伤 枪击 临时关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