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Mythimna separata Digestive Fluid on Infectivity of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1
作者 Li Guoxun, Tong Chunbo, Song Jie, Shen Yubo, Zhao Kuijun, Li Changyiu(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PRC)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1995年第2期104-111,共8页
The dissolution of polyhedra of Mythimna separat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by digestive fluid (pH11. 03) collected from the 5th instar M. separata larvae was studied in vitro. Observations were made at timed interv... The dissolution of polyhedra of Mythimna separat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by digestive fluid (pH11. 03) collected from the 5th instar M. separata larvae was studied in vitro. Observations were made at timed intervals using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Under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y, the polyhcdra lost their refrigence by 5 minute exposure to the digestive fluid. After exposure to the fluid for 30 minutes, all of the PIBs were dissolved. Chages of the PIBs were also observed und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fter 5 minute exposure to the fluid, damaged PIBs and PIB-derived debris were seen. After 30 minute exposure, only remains of PIBs were found. The effect of M. separata digestive fluid on the infectivity of Ms NPV was examined by nconatcs bioassa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virions from Ms NPV-PIBs were rapidly inactivated after 15 minute exposure to digestive fluid and all of virions were non-infecti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thimna separata digestive fluid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electron microscop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殖的因素研究
2
作者 袁冬菊 颜果 +2 位作者 张敏 赵正萍 唐卫 《湖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7-23,共7页
探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增殖的适宜组合条件,为SpltNPV室内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方法。本文利用活体增殖法,研究不同的接种虫龄-病毒浓度组合、接种虫龄-接种温度组合、饲养密度对SpltNPV增殖量的影响,筛选最佳的SpltNPV活... 探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增殖的适宜组合条件,为SpltNPV室内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方法。本文利用活体增殖法,研究不同的接种虫龄-病毒浓度组合、接种虫龄-接种温度组合、饲养密度对SpltNPV增殖量的影响,筛选最佳的SpltNPV活体增殖条件。结果表明:(1)相同接种浓度条件下,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SpltNPV增殖量先上升再下降;相同幼虫龄期条件下,随着接种浓度增加,除2龄幼虫SpltNPV增殖量先上升再下降外,3~5龄幼虫SpltNPV增殖量均是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幼虫龄期为4龄、接种浓度为1.0×10^(7)PIB·mL^(-1)时,单头和群体接种的SpltNPV增殖量均最大,分别为2.147×10^(10)、1.925×10^(10)PIB·头^(-1)。(2)随着接种温度的提高,SpltNPV增殖量先上升后下降;SpltNPV最佳接种虫龄-接种温度组合为4龄幼虫、接种温度为22℃,该组合下SpltNPV增殖量最高,达1.864×10^(10)PIB·头^(-1)。(3)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SpltNPV增殖量呈现下降趋势;斜纹夜蛾饲养密度为100头·箱^(-1)时,SpltNPV平均增殖量最高,达1.372×10^(10)PIB·头^(-1)。综上可知,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增殖的适宜组合条件为:幼虫龄期为4龄,接种浓度为1.0×10^(7) PIB·mL^(-1),接种温度为22℃,饲养密度为100头·箱^(-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核型多角体病毒 病毒增殖 虫龄 饲毒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玉米生物药剂防治玉米螟试验
3
作者 俞晓云 徐莉莉 +5 位作者 李卫东 张婉英 曹婷 陆方燕 马小雯 李丹 《长江蔬菜》 2025年第4期76-78,共3页
为解决市民对鲜食玉米化学农药残留影响身体健康的疑虑,研究生物药剂替代化学药剂防治鲜食玉米生产上最重要的害虫玉米螟。共设置2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的3个浓度处理、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个浓度处理和... 为解决市民对鲜食玉米化学农药残留影响身体健康的疑虑,研究生物药剂替代化学药剂防治鲜食玉米生产上最重要的害虫玉米螟。共设置2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的3个浓度处理、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个浓度处理和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1个浓度处理与清水对照(CK)作玉米螟防效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大喇叭口期,采用2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750 mL/hm^(2)或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1500 mL/hm^(2)处理,可安全有效地防治玉米螟为害,是目前防治鲜食玉米玉米螟生物药剂的理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苏云金杆菌 短稳杆菌 玉米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家蚕金属羧肽酶基因BmMCP18对BmNPV的抗性机制
4
作者 王倩茹 王亚清 +5 位作者 沈诗桀 耿琳烨 刘东华 郭金鑫 沈以红 黄先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72-1584,共13页
【目的】探究家蚕Bombyx mori肠道特异表达的金属羧肽酶基因BmMCP 18的功能及对外源病毒侵染的抵抗机制。【方法】构建敲除BmMCP18的家蚕BmMCP18KO(C18KO),对C18KO和对照组野生型家蚕(C18KOC)的5龄幼虫中肠以及感染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 【目的】探究家蚕Bombyx mori肠道特异表达的金属羧肽酶基因BmMCP 18的功能及对外源病毒侵染的抵抗机制。【方法】构建敲除BmMCP18的家蚕BmMCP18KO(C18KO),对C18KO和对照组野生型家蚕(C18KOC)的5龄幼虫中肠以及感染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mNPV)的家蚕BmMCP18KO(C18KOV)和对照野生型(C18KOCV)的5龄幼虫中肠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利用qRT-PCR验证相关基因表达。【结果】与对照组C18KOC相比,C18KO有75个基因上调表达,303个基因下调表达。与对照组C18KOCV相比,C18KOV有96个基因上调表达,57个基因下调表达。C18KOC vs C18KO比较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的GO条目为细胞外空间、细胞表面、肽交联和突触靶标识别等。C18KOCV vs C18KOV比较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最显著的GO条目为跨膜转运蛋白活性。C18KO 5龄幼虫中肠转录组中免疫通路、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比C18KOC的显著下调,包括Toll和Imd通路及MAPK通路相关基因,而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比C18KOC的显著上调。C18KOV 5龄幼虫中肠转录组中的能量代谢基因的表达比C18KOCV的显著上调。qRT-PCR验证结果表明转录组数据可靠。【结论】BmMCP18的功能涉及家蚕中肠的细胞识别、免疫调节和能量代谢,可能是通过参与中肠细胞免疫反应、能量和物质供应,从而影响蚕体对外源病原侵染的抵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金属羧肽酶基因 基因敲除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中肠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ub1的稳定性及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威汛 江雅琴 +2 位作者 周梦诗 陈杰 袁静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6-961,共6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害虫,严重威胁粮食安全。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ub1 (S. frugiperd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Hub1,SpfrNPV Hub1)是首个专一性针对草地贪夜蛾的病毒杀虫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害虫,严重威胁粮食安全。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ub1 (S. frugiperd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Hub1,SpfrNPV Hub1)是首个专一性针对草地贪夜蛾的病毒杀虫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药膜法评价不同温度、pH值、光照条件等处理对SpfrNPV Hub1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并开展了20亿病毒包涵体(polyhedral inclusion body,PIB)/mL SpfrNPV Hub1悬浮剂防治草地贪夜蛾田间药效试验。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SpfrNPV Hub1在pH 4和pH 7,4℃及25℃条件下稳定,在pH9条件下较不稳定,在54℃高温及4000 lx强光照射条件下不稳定。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20亿PIB/mL SpfrNPV Hub1悬浮剂对草地贪夜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制剂用量为1500~1875mL/hm^(2)时,药后7 d和14 d的防效分别达81.18%~82.57%和81.23%~83.06%,持效期长。本研究明确了不同温度、pH值、光照条件对SpfrNPV Hub1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为指导应用SpfrNPV Hub1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核型多角体病毒 理化因子 病毒活性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毛虫病毒杀虫剂的研制及其大面积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世贵 杨志荣 +2 位作者 伍铁桥 汪志刚 周俗 《草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47-50,共4页
根据草原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研制一种以草原毛虫自身分离的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杆状芽胞菌为主体成分,外加Ca^(2+)、微量化学农药和光保护剂等辅助成分的草原毛虫病毒杀虫剂。该杀虫剂对草原毛虫具良好的防治效果,并在川青藏高原上的20多... 根据草原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研制一种以草原毛虫自身分离的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杆状芽胞菌为主体成分,外加Ca^(2+)、微量化学农药和光保护剂等辅助成分的草原毛虫病毒杀虫剂。该杀虫剂对草原毛虫具良好的防治效果,并在川青藏高原上的20多万公顷草地上应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毛虫 核型 多角体病毒 杀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传播途径及对寄主的持续作用 被引量:20
7
作者 段彦丽 曲良建 +4 位作者 王玉珠 张永安 陶万强 关玲 杨忠岐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3-86,共4页
用不同浓度的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亚致死剂量感染美国白蛾4龄和5龄幼虫,并分别收集不同处理的残余带毒试虫进行室内传代饲养。结果表明:病毒对寄主昆虫不仅具有直接致死作用,而且对蛹重和雌虫产卵量均有明显影响,尤其是对亲代、子一... 用不同浓度的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亚致死剂量感染美国白蛾4龄和5龄幼虫,并分别收集不同处理的残余带毒试虫进行室内传代饲养。结果表明:病毒对寄主昆虫不仅具有直接致死作用,而且对蛹重和雌虫产卵量均有明显影响,尤其是对亲代、子一代和子二代寄主昆虫。对病毒传播途径的研究证实HcNPV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到寄主种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作用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传播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制备及田间防治试验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长友 张履鸿 +5 位作者 李国勋 郑桂玲 宋捷 许少甫 高洪祥 魏淳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8,共3页
应用活体增殖病毒 ,制备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乳剂 ,室内对 4龄甘蓝夜蛾幼虫的毒力测定 ,其LD50 为 9 4 2× 1 0 3 PIB/头。田间防治效果表明 ,采用 1 0× 1 0 11PIB/hm2 和 3 0× 1 0 11PIB/hm2 的剂量防治甘... 应用活体增殖病毒 ,制备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乳剂 ,室内对 4龄甘蓝夜蛾幼虫的毒力测定 ,其LD50 为 9 4 2× 1 0 3 PIB/头。田间防治效果表明 ,采用 1 0× 1 0 11PIB/hm2 和 3 0× 1 0 11PIB/hm2 的剂量防治甘蓝夜蛾的效果都在 70 %以上。乳液的稳定性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夜蛾 核型多角体病毒 防治效果 杀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棉铃虫酯酶和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晓容 邓海滨 +3 位作者 匡石滋 吴洁芳 邢巧梅 连书亭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3-556,共4页
对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NPV)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幼虫血淋巴进行了酯酶和酚氧化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2种酶带在感染12 h后其活力发生了明显变化;酯酶酶带2 d后发生位移,酚氧化酶酶带5 d发生位移... 对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NPV)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幼虫血淋巴进行了酯酶和酚氧化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2种酶带在感染12 h后其活力发生了明显变化;酯酶酶带2 d后发生位移,酚氧化酶酶带5 d发生位移,且各自建立新的酶系统。酚氧化酶比活力分析结果表明:感染NPV后,1 d达到最高点,2~3 d处于最低点,4 d后回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型多角体病毒 棉铃虫 酯酶 酚氧化酶 酶活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B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的应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杨志荣 伍铁桥 +2 位作者 刘世贵 汪志刚 郭万祥 《草地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17-323,共7页
本文针对草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V·B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的一些特性,研究出一套适用于V·B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大面积防治草原毛虫的技术,以每亩50ml,温度20℃左右时对三龄草原毛虫的防治效果达80%以上,能有效地防治草... 本文针对草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V·B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的一些特性,研究出一套适用于V·B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大面积防治草原毛虫的技术,以每亩50ml,温度20℃左右时对三龄草原毛虫的防治效果达80%以上,能有效地防治草原毛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毛虫 核型多角体病毒 生物防治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化学农药对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匡石滋 张慧 +2 位作者 王晓容 吴洁芳 吕作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5-458,共4页
在温度(28±1)℃的实验室条件下,用化学农药毒死蜱和除尽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LNPV)混合感染4龄期的斜纹夜蛾幼虫.结果表明:终浓度为10%常用量的化学农药病毒悬液,7 d的毒力倍数为1 194.09和661.40;LT50缩短2.319~2.916 d;... 在温度(28±1)℃的实验室条件下,用化学农药毒死蜱和除尽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LNPV)混合感染4龄期的斜纹夜蛾幼虫.结果表明:终浓度为10%常用量的化学农药病毒悬液,7 d的毒力倍数为1 194.09和661.40;LT50缩短2.319~2.916 d;终浓度为5×106PIB/mL的SLNPV农药稀释液,5 d的毒力倍数为2.75和2,其理论值LT50分别缩短10.742 d和6.40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核型多角体病毒 除尽 毒死蝉 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家蚕蛹─BmNPV系统建立环境诱变剂检测分析模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曹阳 徐兴耀 +2 位作者 黄自然 钟仰进 谭佩婵 《蚕业科学》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02-206,共5页
报道了9─氨基吖啶(9-AA)、甲基磺酸乙酯(EMS)和丝裂毒素C(MMC)3种强诱变剂在新设计的家蚕蛹─BmNPV系统致突变检测分析模型中得到的初步结果。9-AA和EMS以非中毒剂量分别与BmNPV混合注射于蚕蛹体腔后,2种诱变剂处理组蚕蛹发... 报道了9─氨基吖啶(9-AA)、甲基磺酸乙酯(EMS)和丝裂毒素C(MMC)3种强诱变剂在新设计的家蚕蛹─BmNPV系统致突变检测分析模型中得到的初步结果。9-AA和EMS以非中毒剂量分别与BmNPV混合注射于蚕蛹体腔后,2种诱变剂处理组蚕蛹发病时间比只注射病毒对照组延迟2~3d,随剂量增高,发病死亡率下降,蚕蛹生存率上升,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镜检3种诱变剂处理组蛹的血淋巴,发现部分病蛹中出现5%~20%的异常形态多角体,说明蛹体内部分BmNPV的基因可能被诱变损伤。试验结果符合模型分析第一阶段的预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BMNPV 环境诱变剂 检测 模型 蚕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定量PCR检测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其宿主体内的增殖动态 被引量:16
13
作者 姚勤 高路 +1 位作者 陈克平 胡志刚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71-875,共5页
为了研究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mNPV)在其宿主幼虫体内不同组织中的增殖动态,对敏感性家蚕品种306幼虫进行经口定量滴注病毒。在接种后9个时间点,对中肠、血淋巴和脂肪体进行取样。以BmNPVDNA聚... 为了研究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mNPV)在其宿主幼虫体内不同组织中的增殖动态,对敏感性家蚕品种306幼虫进行经口定量滴注病毒。在接种后9个时间点,对中肠、血淋巴和脂肪体进行取样。以BmNPVDNA聚合酶基因(dnapol)指示病毒拷贝数,同时以家蚕细胞质肌动蛋白A3(actin A3)基因作为参比基因,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别检测各个时间点的中肠、血淋巴和脂肪体中病毒的拷贝数。结果表明经口感染2h,病毒进入中肠;12h,病毒已经到达血淋巴和脂肪体;再经过约12h的潜伏期,病毒在各组织中开始快速增殖,到84h各组织中病毒增殖达到平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核型多角体病毒 DNA聚合酶基因 肌动蛋白基因 增殖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纹夜蛾NPV染病幼虫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文军 齐艳红 +1 位作者 庞义 陈其津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6-19,共4页
在不同温度下,以不同剂量的SlNPV饲食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F.幼虫.结果表明,1~6龄染病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分别是18.79,16.29,14.19,10.87,8.39,7.03℃;1~4龄染病... 在不同温度下,以不同剂量的SlNPV饲食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F.幼虫.结果表明,1~6龄染病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分别是18.79,16.29,14.19,10.87,8.39,7.03℃;1~4龄染病幼虫的发育最适温分别是32.85,33.48,34.22,31.75℃.1~6龄染病幼虫的取食最适温分别是26.5,25.57,27.90,27.82,29.01,28.85℃.建立了1~6龄染病幼虫取食白菜量的温度依赖模型,死亡速率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核型多角体病毒 温度 剂量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致死的时间和浓度效应 被引量:9
15
作者 蒋杰贤 王奎武 +1 位作者 游兰韶 陈永年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4-47,共4页
应用时间 -剂量 -死亡率模型研究了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种群致死的时间和浓度效应 .结果表明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幼虫有很强的毒力 ,当饲毒在 1.12× 10 6 PIBs/ m L 以上时引起个体全部死亡 ;单独考察病... 应用时间 -剂量 -死亡率模型研究了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宿主种群致死的时间和浓度效应 .结果表明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幼虫有很强的毒力 ,当饲毒在 1.12× 10 6 PIBs/ m L 以上时引起个体全部死亡 ;单独考察病毒对宿主的时间和浓度效应 ,在饲毒后的第 3天至第 15天内 ,致死中浓度 L C5 0 为 2 .5 7× 10 4~2 .17× 10 8PIBs/ m L,第 8天的 L C5 0 为 5 .95× 10 5 PIBs/ m L,在试验的病毒浓度范围内 ,致死中时间 L T5 0 为 1.3795~ 9.30 3 9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毒力 互补重对数模型 宿主 致死浓度 致死时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宿主种群中的垂直传播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蒋杰贤 曾爱平 +1 位作者 季香云 蒋祝瑞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22-927,共6页
以两种浓度的病毒液感染甜菜夜蛾4龄、5龄幼虫,以研究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从亲代到子代垂直传递的方式和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该病毒可通过母体介导(卵内、卵表)和父体介导等3种方式传递给子代,造成子代感染。幼虫经口感染后母体介导... 以两种浓度的病毒液感染甜菜夜蛾4龄、5龄幼虫,以研究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从亲代到子代垂直传递的方式和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该病毒可通过母体介导(卵内、卵表)和父体介导等3种方式传递给子代,造成子代感染。幼虫经口感染后母体介导传递实验表明,病毒垂直传播可引起20%~48%的子代幼虫病死,并能使子代成虫产卵量下降;母体介导传播实验中,以5%福尔马林进行卵表面消毒证实仍有18.8%的幼虫感染病毒死亡,表明了该病毒可经卵内传播,并同时存在着附卵传播;母体介导传递实验还表明病毒对宿主有弱化作用,亲代免于病死的蛹重量减轻,羽化所得雌成虫的产卵量下降,产卵期延长。以交互配对将感染与未感染的雌雄成虫彼此交配,表明雄成虫精子也能垂直传递病毒(父体介导),引起20%~40%子代幼虫感病死亡。成虫经口感染,对所产卵块表面消毒后,仍导致28.6%的子代幼虫死于病毒感染,也表明存在卵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夜蛾 核型多角体病毒 垂直传播 卵内传播 卵表传播 亲代介导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毛虫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厉晓腊 金轶伟 +2 位作者 柴一秋 陈官菊 刘又高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5-269,共5页
研究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EpNPV)的室内外增殖、分离粗提,以及对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室内毒力测定、田间防治效果和病毒电镜检测。采用室内... 研究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EpNPV)的室内外增殖、分离粗提,以及对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室内毒力测定、田间防治效果和病毒电镜检测。采用室内离体茶树嫩枝水培,10^6 PIB/ml EpNPV喷雾接种2~3龄茶毛虫,或大田直接喷雾处理2-3龄茶毛虫,在罹病幼虫液化前及时收集虫尸,完成病毒增殖。10^6 PIB/ml、10^7 PIB/ml、10^8 PIB/ml EpNPV室内处理第12天致病率分别为43.60%、76.13%和64.68%;第14天致病率分别为59.17%、95.71%和95.70%。大田试验10^7 PIB/ml喷雾处理第15天防治效果达78.11%。经透射电镜观察田间防治大量感病茶毛虫虫尸,证实为EpNPV致病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毛虫 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 致病性 增殖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家蚕抗血液型脓病新品种的SNP分子标记开发 被引量:8
18
作者 钱荷英 李刚 +2 位作者 李龙 赵国栋 徐安英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6-82,共7页
随着家蚕抗血液型脓病新品种‘华康’系列在全国的推广和应用,市面上出现了一些鱼龙混杂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用SLAF-seq(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技术对15个不同的家蚕品种(7个抗脓病品种和8个非抗脓病品种... 随着家蚕抗血液型脓病新品种‘华康’系列在全国的推广和应用,市面上出现了一些鱼龙混杂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用SLAF-seq(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技术对15个不同的家蚕品种(7个抗脓病品种和8个非抗脓病品种)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结果共获得所有检测品种的447 359个SNP位点,分析这些SNP标记在家蚕的28条染色体上的分布以及与抗脓病性能的相关性,得到第27群上的50个与抗BmNPV相关的SNP分子标记;经过PCR验证的结果与SLAF-seq测序结果一致,认为这些SNP可以作为鉴定和判别‘华康’系列品种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SNP分子标记 SLAF-se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几丁质酶基因 被引量:4
19
作者 贡成良 薛仁宇 +2 位作者 曹广力 石晓燕 马志明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83-286,共4页
序列分析表明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苏州株 (BmNPVsu)编码的ChiA基因的ORF为 16 5 6个核苷酸 ,编码 5 5 1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 :杆状病毒编码的ChiA基因在DNA水平上、氨基酸水平上都具有较好的同源性 ,与灵菌的ChiA在氨基酸水平上... 序列分析表明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苏州株 (BmNPVsu)编码的ChiA基因的ORF为 16 5 6个核苷酸 ,编码 5 5 1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 :杆状病毒编码的ChiA基因在DNA水平上、氨基酸水平上都具有较好的同源性 ,与灵菌的ChiA在氨基酸水平上的同源性达 47 8%~ 5 8 5 % ,推测杆状病毒编码的ChiA基因由细菌通过基因的水平转移而来。在杆状病毒ChiA的系统树中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LdNPV)为一单独分枝 ,处于进化树的最根部 ,其余可分 2组 ,其中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HaNPV)ChiA、谷实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HzNPV)ChiA为一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核型多角体病毒 几丁质酶基因 基因序列 同源性分析 分子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现行品种对氟化物、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抵抗性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远 钱荷英 +1 位作者 陈克平 何斯美 《蚕业科学》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19-223,共5页
对若干家蚕现行新品种进行抗氟性能和抗核型多角体病毒(VPV)病鉴定,结果是:不同品种对氟化物和VPV病抵抗力有差异,抗氟能力较强的有丰一、872、54A、丰一×54A、华峰×雪松、871×872:抗NPV... 对若干家蚕现行新品种进行抗氟性能和抗核型多角体病毒(VPV)病鉴定,结果是:不同品种对氟化物和VPV病抵抗力有差异,抗氟能力较强的有丰一、872、54A、丰一×54A、华峰×雪松、871×872:抗NPV病较强的是318、416、秋3、317×318、415×416、871×872;抗氟性和抗NPV病能力没有完全一致性,但317×318、871×872综合抗性较强。杂交种的抗氟和抗NPV病明显强于纯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品种 氟化物 核型多角体病毒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