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2篇文章
< 1 2 10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microscopic simulation based on random-walk: Theory and parameters analysis 被引量:1
1
作者 谭茂金 徐晶晶 +1 位作者 邹友龙 徐赤诚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1091-1097,共7页
The microscop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are widely used for characterizing complex pore structures of rocks. Due to the prohibitive NMR experiment cost,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emp... The microscop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are widely used for characterizing complex pore structures of rocks. Due to the prohibitive NMR experiment cost,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employed a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verify some theoretical aspects of NMR responses. Firstl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ore-scale NMR simulation based on random-walk method(RWM) were introduced. The RWM-simulated results were benchmarked with the analytical results for an ideal spherical pore model. Then, the effects of two numerical parameters, namely diffusion radius and walk numbers, were studied on the simulation accuracy. The simulation method is then applied to various pore models with different pore sizes and pore shapes filled with different fluids to study the microscopic NMR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The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NMR measurements and the simulation code provides a numerical tool to perform pixel-based digital rock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scopi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random-walk method pore structure parameters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olution of distribution and content of water in cement paste by 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被引量:14
2
作者 佘安明 姚武 袁万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1109-1114,共6页
The 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as a nondestructive and noninvasive technique,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water distribution and content in cement paste with different water-to-cement ratio (w/c r... The 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as a nondestructive and noninvasive technique,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water distribution and content in cement paste with different water-to-cement ratio (w/c ratio) during early and later hydration stages. From the water distribution spectrum deduced from relaxation time distribution in past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water fills in the capillary pores at initial period, and then diffuses to the mesopores and gel pores in hydration products with the hydration proceeding. The decrease of peak area in water distribution spectrum reflect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physically bound water to chemically bound water.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relaxation time and pore size, the relative content changes of water in various states and constrained in different types of pores were also measur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it is influenced by the formation of pore system and the original water-to-cement ratio in the paste. Consequently,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capillary water is dropped to less than 2% in the paste with low w/c ratio of 0.3 when being hydrated for 1 d, while the contents are still 16% and 36% in the pastes with w/c ratios of 0.4 and 0.5,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ment water DISTRIBUTION water-to-cement ratio POR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in models with different heterogeneities after CO_(2) WAG injection:Visual research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ique 被引量:3
3
作者 WANG Ye-fei LI Zong-yang +2 位作者 ZHANG Shi-ming LIU De-xin DING Ming-che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412-1421,共10页
Water alternating gas(WAG)injection is a widely used strategy for enhancing oil recovery(EOR)during gas flooding,and the mechanisms,operating parameters,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hich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H... Water alternating gas(WAG)injection is a widely used strategy for enhancing oil recovery(EOR)during gas flooding,and the mechanisms,operating parameters,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hich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However,with respect to its capacity in expanding macroscopic sweep volume under varying heterogeneities,the related results appear inadequate.In this research,three cores with different heterogeneities were used and flooded by the joint water and CO_(2) WAG,then the effects of heterogeneity on oil recovery were determined.More importantly,the cores after CO_(2) WAG injectio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technique for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research,which could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apacity of CO_(2) WAG in enlarging sweep volume at different heterogeneit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ence of heterogeneity may largely weaken the effectiveness of water flooding,the more severe the heterogeneity,the worse the water flooding.The WAG injection of CO_(2) performs well in EOR after water flooding for all the cores with different heterogeneities;however,it could barely form a complete or full sweep throughout the low-permeability region,and un-swept bypassed regions remain.The homogeneous core is better developed by the injection of the joint water and CO_(2) WAG than the heterogeneous and fractured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enhancing oil recovery CO_(2)WAG injection sweep volume remaining oil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MR与CMP实验的致密砂岩孔喉结构表征方法
4
作者 李浩 樊志强 +5 位作者 谢雨芯 巩肖可 郝博斐 孙龙 雷小兰 闫健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5,共11页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纳米孔隙发育,需集成多种技术对孔隙结构进行综合表征,以更好地认识储层。在优选6块延长组长71储层代表性岩心基础上,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恒速压汞(CMP)和核磁共振(NMR)等方法,研究了岩心样品...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纳米孔隙发育,需集成多种技术对孔隙结构进行综合表征,以更好地认识储层。在优选6块延长组长71储层代表性岩心基础上,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恒速压汞(CMP)和核磁共振(NMR)等方法,研究了岩心样品的孔隙类型及结构特征。采用CMP数据对NMR孔隙分布进行了修正,识别了喉道半径与孔隙半径的分布范围,建立了适用于致密砂岩的孔隙半径分类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储层可动水与不可动水孔隙度之比仅为0.14~0.47,渗流能力差。将NMR与CMP数据相结合可精确识别出目标储层喉道半径中值为0.151~0.525μm,孔隙半径中值为4.38~9.76μm。孔隙内赋存水类型分为可动水、束缚水和黏土结合水,对应的饱和度平均值分别为23.4%、14.8%和9.4%。微小孔(T_(2)<T_(2c1))、中孔(T_(2c1)<T_(2)<T_(2c2))和大孔(T_(2c2)<T_(2))的平均孔隙度分别为3.12%、3.42%和1.35%。孔喉半径r_(2c1)可作为储层渗流能力划分的评价指标,r_(2c1)的降低会导致微小孔(即吸附孔)孔隙度的降低,以及中孔和大孔(即渗流孔)孔隙度的增加。研究成果为优选致密砂岩优质储层,提高致密油采收率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孔隙结构 孔径分布 喉道 恒速压汞(CMP) 核磁共振(N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和NMR技术的UHPC孔隙结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张翔 金浪 +3 位作者 陈培鑫 陈飞翔 姚天豫 陈徐东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160,共6页
为研究喷射工艺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内部孔隙结构的影响,设计了喷射和模筑两种构筑方式的UHPC,利用CT扫描技术进行图像三维重建可视化分析,通过分水岭算法和搜索锥算法建立孔隙网络模型和纤维分布模型,分析了喷射UHPC内部孔隙均匀性... 为研究喷射工艺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内部孔隙结构的影响,设计了喷射和模筑两种构筑方式的UHPC,利用CT扫描技术进行图像三维重建可视化分析,通过分水岭算法和搜索锥算法建立孔隙网络模型和纤维分布模型,分析了喷射UHPC内部孔隙均匀性分布、微米级孔径分布和纤维分布;借助核磁共振(NMR)技术,通过T_(2)图谱孔径转换,从更为细观的层次研究了喷射UHPC内部的孔径分布情况,并将试验结果与CT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浇筑方式的UHPC内部均以不连通孔隙为主,喷射UHPC内部孔隙均匀性分布有一定降低,其内部的孔径分布趋向于小而密;喷射回弹会造成UHPC内部不同程度的孔隙率增加,其中约1.5%为无害孔,仅约0.2%为有害的非毛细孔;喷射工艺对UHPC内部纤维分布也有影响,喷射UHPC内部纤维绕Z轴(喷射方向)分布得更加均匀,且趋向平行于受喷面呈二维乱象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UHPC CT 核磁共振 孔径分布 纤维分布 孔隙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1)H NMR测定姜中姜辣素与姜黄素
6
作者 张皓然 张琴 +5 位作者 文丽琼 零莉 胡俊杰 岑仕宇 王勤志 陈德慰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0,共8页
该研究采用核磁共振氢谱(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 NMR)技术对冻干生姜与烘干生姜中的姜辣素和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变化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姜中姜辣素提取物主要包括6-姜酚、8-姜酚、10-姜酚等姜酚类物质以及少量姜烯... 该研究采用核磁共振氢谱(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 NMR)技术对冻干生姜与烘干生姜中的姜辣素和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变化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姜中姜辣素提取物主要包括6-姜酚、8-姜酚、10-姜酚等姜酚类物质以及少量姜烯酚。经过烘干处理后,总姜酚的含量由(1.5±0.3)mg/g降低至(0.89±0.06)mg/g(鲜重),总姜辣素的含量由(2.3±0.4)mg/g降低至(1.4±0.1)mg/g,6-姜烯酚的含量由(4.8×10^(-3)±2.7×10^(-3))mg/g升高至(0.0209±0.0004)mg/g。烘干后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含量由(4.4±0.2)mg/100 g降低至(1.5±0.6)mg/100 g,香草醛的含量由(1.20±0.07)mg/100 g升高至(1.87±0.01)mg/100 g,说明热处理会导致生姜中的姜辣素与姜黄素类化合物降解,姜酚类物质向姜烯酚转化。该试验结果为研究姜中姜辣素与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变化机理以及姜制品的生产与工艺优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姜辣素 姜黄素 6-姜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MR的非饱和土相对渗透系数快速预测新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陶高梁 彭寅杰 +4 位作者 陈银 肖衡林 罗晨晨 钟楚珩 雷达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0-479,共10页
非饱和土的渗透系数作为研究非饱和土中水分运移的重要参数,直接测量方法原理简明但试样尺寸较大,耗时较长;土-水特征曲线(SWCC)间接预测方法由于需要获取土-水特征曲线,同样较为耗时,工作量较大。为此,结合核磁共振(NMR)理论与渗流理... 非饱和土的渗透系数作为研究非饱和土中水分运移的重要参数,直接测量方法原理简明但试样尺寸较大,耗时较长;土-水特征曲线(SWCC)间接预测方法由于需要获取土-水特征曲线,同样较为耗时,工作量较大。为此,结合核磁共振(NMR)理论与渗流理论提出了不同孔径孔隙通道渗透系数与弛豫时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大小孔隙通道渗透系数进行累加,提出了基于核磁共振的饱和/非饱和土渗透系数预测模型和快速预测方法。为验证模型的合理性,以湖南黏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初始孔隙比试样脱湿、吸湿过程以及饱和状态下的95次核磁共振试验,获取相应的NMR曲线,采用瞬时剖面法获取不同初始孔隙比试样非饱和相对渗透系数,并与该模型预测值对比。研究发现:利用脱湿、吸湿过程不同含水率下NMR曲线以及饱和状态的NMR曲线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但基于饱和状态下试样的NMR曲线预测效果相对最好,测量成本和耗时也最小,因此建议采用饱和状态试样NMR曲线直接预测非饱和相对渗透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饱和/非饱和渗透系数 孔隙通道 弛豫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F-2D-NMR的文冠果含水含油率检测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宇 张明楠 +2 位作者 孟繁祎 齐浩明 宋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95-304,共10页
文冠果的含水、含油率的高低影响其育种及加工储藏结果。为探求一种无损、快速、准确的文冠果含水含油率检测方法,该研究分别采用干取样法结合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低场二维核磁共振技术(lo... 文冠果的含水、含油率的高低影响其育种及加工储藏结果。为探求一种无损、快速、准确的文冠果含水含油率检测方法,该研究分别采用干取样法结合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低场二维核磁共振技术(low field two-dimensional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2D-NMR)两种试验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通过系列试验确定两种技术在检测文冠果含水含油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国标法测试结果相比,LF-NMR结合干取样法采集获取的数据异常,并且由于LF-NMR无法区分重叠峰信号,无法解释产生异常变化的原因,故该方法不适用于文冠果含油含水率的检测;LF-2D-NMR能够定性分析一维波谱中信号重叠无法区分组分的问题,成功解释了干取样法结合LF-NMR数据异常的原因。同时,LF-2D-NMR测得的文冠果T_(1)-T_(2)谱峰面积与烘箱干燥法及索氏提取法获取的水油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性,经与真值验证过后的决定系数R_2分别为0.920 9和0.942 4,可以用于文冠果含水含油率的定量分析。该研究拓展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理论认知深度,提高检测精度及在实际生产中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损检测 水分测定 油籽 低场二维核磁共振 文冠果 油分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NMR技术测定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
9
作者 陈德慰 莫雪莹 +4 位作者 张皓然 胡小双 肖金珊 周夏陶 赵子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4-263,共10页
为深入探究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该研究采用不同溶剂分别提取小麦胚芽中的磷脂和中性脂质,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1)P NMR在小麦胚芽中检测到6种磷脂和相对应的... 为深入探究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该研究采用不同溶剂分别提取小麦胚芽中的磷脂和中性脂质,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1)P NMR在小麦胚芽中检测到6种磷脂和相对应的5种溶血性磷脂,以及非脂质含磷化合物甘油磷脂酰胆碱(GPC);磷脂中含量最高的是磷脂酰胆碱(PC),其摩尔浓度为0.42μmol/g,摩尔分数为28.50%,质量浓度为0.31 mg/g,质量分数为30.20%;^(1)H NMR测定小麦胚芽中的多种中性脂质组成及含量,包括甘油三酯(TG)、甘油二酯(DG)、甘油单酯(MG)和游离脂肪酸(FA),其中含量最高的甘油酯是TG,占比为77.25%,含量最低的是2-甘油单酯(2-MG),占比为0.03%;小麦胚芽的甘油三酯和磷脂中检测出亚油酸(L)、油酸(O)和亚麻酸(Ln)等6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的含量最高,在甘油三酯中占比56.26%,在磷脂中占比45.37%。溶血性磷脂和GPC是磷脂的水解产物,DG、MG和FA是甘油三酯的水解产物,这些物质可以反映样品中脂质的水解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NMR不仅能够对小麦胚芽脂质的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而且可以监测小麦胚芽脂质水解程度的变化。NMR技术在小麦胚芽相关产品的脂质分析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 磷脂 小麦胚芽 ^(31)P核磁共振 ^(1)H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F-NMR的玉米种子PEG引发效果及水分吸收规律
10
作者 张春梅 孟静武 +4 位作者 罗斌 康凯 顾莹 孙群 张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92-299,共8页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是一种常用的种子引发剂,利用PEG调节种子在引发过程中的水分吸收,是提高种子引发效果的关键。为探究不同PEG引发浓度和引发时间条件下玉米种子水分吸收对引发效果的影响,该研究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ow-...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是一种常用的种子引发剂,利用PEG调节种子在引发过程中的水分吸收,是提高种子引发效果的关键。为探究不同PEG引发浓度和引发时间条件下玉米种子水分吸收对引发效果的影响,该研究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技术动态监测不同浓度PEG引发下玉米种子水分相态变化情况,分析种子水分吸收和引发效果的关系,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玉米种子引发效果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随着引发时间的增加(0~48 h),结合水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而自由水含量则持续上升,总水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逐渐减缓的趋势。结合水含量刚进入滞缓阶段,即A21信号幅值基本不再增加,可作为判断玉米种子适宜引发时间的一个指标。此外,利用高斯过程回归(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GPR)算法结合核磁参数和引发条件构建的模型,对玉米种子发芽率预测的R~2达到0.920,能够快速检测种子的引发效果。通过LF-NMR检测种子引发过程中的水分变化能够实现最优引发条件的快速筛选,该研究为玉米种子引发参数设置和引发效果快速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聚乙二醇 水分 玉米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F-NMR探究板栗失水过程中质构和色差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纪辉 耿阳阳 +7 位作者 胡伯凯 刘亚娜 张时馨 黄珊 卢中科 曾钦朦 陈胜群 刘佳慧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6-376,共11页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果实中的水分组成在其生理代谢及品质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贵州黔西南望谟县板栗为实验材料,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水分含量(48%、38%、28%、18%)的板栗果中氢核的横向弛豫衰减信号进...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果实中的水分组成在其生理代谢及品质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贵州黔西南望谟县板栗为实验材料,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水分含量(48%、38%、28%、18%)的板栗果中氢核的横向弛豫衰减信号进行测试,并利用SIRT模型对数据进行反演,得出横向弛豫时间T2的反演数据。采用自旋回波脉冲序列对板栗果的质子密度加权成像;使用物性测试仪分析质构特性,利用色差仪分析板栗失水过程中果肉颜色的变化。结果显示,自然失水改变了板栗果中水分的结合状态,水分发生明显迁移,自由水和不易流动水的信号幅值随失水程度的加剧而逐渐减弱。不同含水率板栗的反演峰总面积不同,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核磁共振信号增强,峰面积增大,两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图片明暗不同,可直观反映不同阶段的水分含量。板栗果实自然贮藏过程中发生石灰化,果实质地发生硬化,挤压咀嚼时抵抗力增大,失水初期内聚性和弹性变化不显著,后期下降;粘附性前期降低,但后期变化不明显;板栗失水初期果肉发生氧化,颜色逐渐呈暗红色,失水后期石灰化较为严重,果肉颜色变白,亮度增加。本研究结果可为板栗加工过程中的水分迁移机制探讨以及产品的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水分含量 低场核磁共振 质构 色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油田长3油藏注水伤害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志颖 唐鑫禹 +3 位作者 姬振宁 朱静怡 张占辉 熊礼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90-3200,共11页
为明确陇东油田低渗油藏注水伤害机理,以长3储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从储层内在因素到外在工程因素出发分析储层注水伤害机理的综合分析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为明确陇东油田低渗油藏注水伤害机理,以长3储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从储层内在因素到外在工程因素出发分析储层注水伤害机理的综合分析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分析储层自身的岩石物性及孔隙结构,采用联合可视化微流控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实验方法分析外来注入水对低渗油藏的伤害规律。结果表明:造成长3储层堵塞的内在因素是该层位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孔喉直径都是小于20μm的小孔,储层物性较差,液相在储层中的渗流阻力较大,并且黏土矿物组成主要是高岭石与伊利石等速敏性矿物,易发生微粒运移而堵塞储层;造成堵塞的外在工程因素是注入水与地层水不配伍而产生垢体微粒,垢体微粒与黏土微粒会在孔喉通道处经历堵塞-突破的过程,导致注入压力波动式上升,同时注入水会携带垢体微粒与黏土微粒运移至油藏深部,在油藏深部聚集并加重堵塞,严重降低水驱的波及范围。研究成果明确了长3油藏的注水伤害规律,为油田注水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开发 储层损害 核磁共振(nmr) 微流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二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周 纪雪冰 +7 位作者 谢安 王东学 王智忠 谭强 马爱钰 帕孜力·阿布都克里木 张韵洁 赵晓东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3,共11页
2023年12月,吉木萨尔凹陷新疆油田探区在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二段发现了致密砂岩油藏,但致密储层特征和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不清,制约着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为了精细表征致密砂岩储层特征,本文利用岩心、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核磁共振、氮气... 2023年12月,吉木萨尔凹陷新疆油田探区在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二段发现了致密砂岩油藏,但致密储层特征和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不清,制约着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为了精细表征致密砂岩储层特征,本文利用岩心、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核磁共振、氮气吸附等方法,开展了储层岩石学特征以及孔隙结构特征研究,从原油生成到聚集过程探讨了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并建立了研究区致密油成藏模式。研究表明:1)储层岩性主要以细砂岩为主,为长石岩屑砂岩,成熟度低;平均孔隙度8.04%,平均渗透率0.04×10^(-3)µm^(2),主要以溶蚀孔为主,微米级孔隙为主要储集空间,纳米级喉道为渗流通道。2)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上覆芦草沟组优质烃源岩大面积连续分布,Pr/Ph、Pr/nC_(17)以及β/NC_(max)等地化参数显示井井子沟组二段原油与上覆芦草沟组下部烃源岩相似,证实芦草沟组下部烃源岩为井井子沟组供烃。3)优质烃源岩、断裂、储层、超压等因素联合控制着井井子沟组二段致密油藏的富集。4)基于源储关系、输导体系以及运移动力,建立了“源储紧邻,超压输导,垂侧运聚式”成藏模式。研究成果对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二段致密油勘探及地质研究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致密砂岩储层 核磁共振 氮气吸附 井井子沟组二段 吉木萨尔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卷烟烟草颗粒水分吸附特性及水分状态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晓宇 周顺 +8 位作者 林泳鸿 张劲 吕莹 丁乃红 王洁 田慧娟 王孝峰 曹芸 陈芹芹 《中国烟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5,共9页
【目的】揭示加热卷烟烟草颗粒吸湿特性规律。【方法】以8种烤烟原料制备的加热卷烟烟草颗粒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水分吸附法(DVS)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对其水分吸附特性及水分状态进行动态表征,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明确不同烟草颗粒... 【目的】揭示加热卷烟烟草颗粒吸湿特性规律。【方法】以8种烤烟原料制备的加热卷烟烟草颗粒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水分吸附法(DVS)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对其水分吸附特性及水分状态进行动态表征,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明确不同烟草颗粒吸湿特性的差异。【结果】(1)烟草颗粒的水分吸附等温线均呈典型的“J”型,DLP与GAB模型拟合效果较优,平均R2分别为0.9996和0.9961,单分子层含水率范围为13.00~14.53 g/100 g;(2)在吸湿过程(0~14 d)中,烟草颗粒的水分含量显著增加,其与结合水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41,P<0.01),吸湿初期(1 d)及后期(14 d)结合水峰面积增加值分别达到417~655、2384~3221;(3)烤烟产地和部位对烟草颗粒的吸湿特性有一定影响,相同产地的中部烟显著高于上部烟、下部烟的烟草颗粒水分吸附量(14 d),河南三门峡上部烟显著高于贵州遵义、云南昆明上部烟的烟草颗粒水分吸附量(14 d),云南昆明下部烟显著高于贵州铜仁下部烟烟草颗粒水分吸附量(14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颗粒 动态水分吸附 低场核磁共振 结合水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集层渗吸驱油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采收率实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永成 孙岿 +2 位作者 张向宇 唐洁云 周晓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6,共11页
为了明确渗吸对于页岩储层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规律,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开展了不同渗吸体系下的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渗吸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级别孔隙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渗吸驱油效果。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二维核磁共振... 为了明确渗吸对于页岩储层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规律,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开展了不同渗吸体系下的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渗吸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级别孔隙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渗吸驱油效果。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二维核磁共振解释方法,明确了不同原油赋存孔隙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结果表明:低黏滑溜水、胍尔胶破胶液、CO_(2)渗吸液及表活剂型低黏滑溜水体系的渗吸采收率分别为16.14%、11.80%、21.00%和14.68%,CO_(2)渗吸液的开发效果最佳。整个渗吸过程可视为一个有机系统,在确保小孔隙采出程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大孔隙动用程度至关重要;随着渗吸量的增加,岩样的游离油动用程度增大,T1/T2上升,残余油逐渐以吸附态和有机质为主,可采性变差;水基渗吸介质对于黏土层间吸附油的动用效果更好,而CO_(2)渗吸液可深入页岩有机质小孔隙中充分发挥渗吸置换作用,有机质微孔原油的相对采收率可提高11.01~23.54百分点。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油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渗吸 在线核磁共振 微观动用特征 赋存特征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多层合采油藏酸化解堵影响下的水驱差异化动用机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田冷 王嘉新 +3 位作者 康凯 张雷 王锐 张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8,共10页
为探究海上多层合采油藏酸化解堵影响下的水驱差异化动用机理,以渤海湾盆地X油田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配伍性实验、铸体薄片分析和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并联酸化水驱油实验,明确X油田储层结垢类型、垢晶形成机理以及盐酸解堵效果,... 为探究海上多层合采油藏酸化解堵影响下的水驱差异化动用机理,以渤海湾盆地X油田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配伍性实验、铸体薄片分析和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并联酸化水驱油实验,明确X油田储层结垢类型、垢晶形成机理以及盐酸解堵效果,揭示多层合采水驱油过程中酸化对于不同物性岩心的驱油效率、注入压力、原油赋存特征与动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损害的关键因素是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差形成的CaCO_(3)垢,呈颗粒状分布,在孔喉中导致储层物性降低;酸化解堵能改善储层物性,相对高渗的岩心比酸化前驱油效率上升了3.45百分点,但相对低渗的岩心比酸化前驱油效率下降了23.56百分点;酸液与CaCO_(3)垢反应产生气体,在孔隙喉道中流动产生贾敏效应,不仅阻止了部分油滴的运移,而且还“锁死”了已形成的水驱油通道,导致水驱油压力升高,低渗岩心发生二次堵塞,小孔喉中的剩余油大幅度增加。研究成果可为海上多层合采油藏酸化后的水驱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解堵 差异化动用 储层结垢 多层合采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储层解水锁剂优选及效果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X气田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蒲万芬 侯帅 +4 位作者 沈超 杜代军 刘锐 郭健 徐东晓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57,共8页
为解决低渗透砂岩气藏特别是存在边底水的气藏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容易产生严重水锁现象的问题,利用表面张力测试、接触角实验、气驱液岩心驱替实验以及核磁共振技术等多种方法,从解水锁剂的优选和解水锁效果评价2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结... 为解决低渗透砂岩气藏特别是存在边底水的气藏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容易产生严重水锁现象的问题,利用表面张力测试、接触角实验、气驱液岩心驱替实验以及核磁共振技术等多种方法,从解水锁剂的优选和解水锁效果评价2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约3倍模拟地层水矿化度条件下,以及在渗透率大于等于2.0×10^(-3)µm^(2)的岩心中,优选的0.3%(质量分数)配2+模拟地层水的解水锁剂体系仍表现出良好的降低水锁损害的效果;利用核磁共振T2谱测试实验和核磁成像技术对比单一模拟地层水与加入解水锁剂后的驱替效果,结果显示驱替结束后对应的峰面积相较于未加解水锁剂的峰面积明显减小,充分证实了优选的解水锁剂体系在降低水锁损害方面的良好效果。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有效优选及评价解水锁剂的方法,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优选的解水锁剂体系的解水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边底水气藏 水锁 解水锁剂 效果评价 核磁共振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深层致密砂岩油藏富集机理与成藏模式——以莫西庄、永进地区为例
18
作者 马骥 王金铎 +5 位作者 张奎华 张关龙 曾治平 胡海燕 宫亚军 张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71,共12页
准噶尔盆地中部莫西庄和永进地区侏罗系砂岩中发现工业油气流,一些地区侏罗系埋深达6000m,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属于特低孔和特低渗透储层。在如此致密的储层中,需要系统探讨和阐述原油充注动力、油气来源与运移过程。为揭示原油在... 准噶尔盆地中部莫西庄和永进地区侏罗系砂岩中发现工业油气流,一些地区侏罗系埋深达6000m,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属于特低孔和特低渗透储层。在如此致密的储层中,需要系统探讨和阐述原油充注动力、油气来源与运移过程。为揭示原油在致密砂岩储层中的富集过程与主控因素,采用生物标志化合物确定油气来源及原油的主力烃源岩;通过定量和半定量方法研究断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滑移距离以及断层的封闭性,应用统计与地质分析相结合阐述断层规模与试油产量的关系,明确断层规模、断距对油气成藏的意义;采用微米CT扫描、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物理模拟系统刻画和表征砂岩孔隙结构参数以及流体在这些致密储层的聚集模式。结果表明:原油主要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规模大和活动强度高的断层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地质时期水平和垂向移动距离超过700 m且规模达到20 km以上的断层有较好的油气输导能力,而小规模和移动距离较小的断层大多起封闭作用;致密储层孔隙半径较小,主要分布在163.8~207.7μm,喉道半径为0.5~8.1μm,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特征导致原油的差异性充注与富集,中孔-粗喉型储层含油程度最高,大孔-细喉和小孔-细喉型次之,小孔-微喉型含油程度最低。侏罗系致密砂岩成藏主要受活动强度高且规模较大的断裂以及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影响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断层 微米CT扫描 核磁共振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冻融过程未冻水含量演化特征及对力学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勇军 卢云龙 +3 位作者 王双龙 谢丽君 操警辉 安旭晨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9-1059,1121,共12页
冻融过程岩石孔隙内未冻水含量变化是影响其力学特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以砂岩为研究对象,采用低场核磁共振系统(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岩石冻融过程(20、0、-2、-4、-6、-10、-15、-10、-6、-4、-2、0、20℃)孔隙水含量进行... 冻融过程岩石孔隙内未冻水含量变化是影响其力学特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以砂岩为研究对象,采用低场核磁共振系统(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岩石冻融过程(20、0、-2、-4、-6、-10、-15、-10、-6、-4、-2、0、20℃)孔隙水含量进行监测,分析未冻水含量随温度的演化规律,并探讨岩石冻融过程未冻水含量演化对其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冻融过程岩石中孔隙水受温度影响显著,共经过5个阶段,即过冷段、快速冻结阶段、缓慢冻结阶段、缓慢融化阶段和融化加速阶段。(2)岩石在解冻过程中有明显的滞后现象。在相同温度下,岩样冻结过程未冻水含量明显高于解冻过程。与之对应,解冻过程的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相对于冻结阶段显著提高。(3)冻融过程的单轴抗压强度以及岩石弹性模量与未冻水含量的关系可由指数函数表示。冻结初期,岩石力学参数的变化主要受孔隙冰含量的增长及孔隙冰对岩石颗粒的胶结作用影响,随温度进一步降低,吸附水膜厚度下降,吸附能力增强,使孔隙冰与对岩石颗粒之间的整体性增强,岩石力学参数进一步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冻融回滞 未冻水含量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核磁共振实验数据处理分析软件设计与实现
20
作者 张宫 刘宁培 +3 位作者 薛志波 覃莹瑶 姜志敏 张家成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38,56,共7页
二维核磁共振岩心分析实验在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设备仅提供原始回波数据和粗略的二维谱图,需要对结果进行二次处理才能获取油气饱和度等参数信息。研制一套通用的二维核磁实验数据分析软件,基于快速高分辨二维谱... 二维核磁共振岩心分析实验在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设备仅提供原始回波数据和粗略的二维谱图,需要对结果进行二次处理才能获取油气饱和度等参数信息。研制一套通用的二维核磁实验数据分析软件,基于快速高分辨二维谱反演算法和面积积分算法,实现了二维核磁共振实验数据的精细处理和分析,直接得到与油气藏相关的孔隙度、饱和度等定量参数,扩展了二维核磁实验结果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核磁共振 岩心分析 非常规油气饱和度 定量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