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0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rared small target detection algorithm via partial sum of the tensor nuclear norm and direction residual weighting
1
作者 SUN Bin XIA Xing-Ling +1 位作者 FU Rong-Guo SHI Liang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7-288,共12页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infrared small target detection faces low contrast between the background and the target and insufficient noise suppression ability under the complex cloud background,an infrared small targe...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infrared small target detection faces low contrast between the background and the target and insufficient noise suppression ability under the complex cloud background,an infrared small target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tensor nuclear norm and direction residual weighting was proposed.Based on converting the infrared image into an infrared patch tensor mode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ow-rank nature of the background tensor,and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difference in contrast between the background and the target in different directions,we designed a double-neighborhood local contrast based on direction residual weighting method(DNLCDRW)combined with the partial sum of tensor nuclear norm(PSTNN)to achieve effective background suppression and recovery of infrared small targets.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is effective in suppressing the background and improving the detection ability of the targ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rared small target detection infrared patch tensor model partial sum of the tensor nuclear norm direction residual weigh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view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 nuclear power plants,and inspirations to Fukushima accident
2
作者 WANG Chu NIU Jianzhi +2 位作者 LUN Xiaoxiu ZHANG Linus BERNDTSSON Ronny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8,193-200,共27页
[Background]The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 that radioactive elements like Cs and Sr may adversely affect marine ecosystems and the fishing industry.Traditional treatment systems for radioactive wastewater like the Advan... [Background]The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 that radioactive elements like Cs and Sr may adversely affect marine ecosystems and the fishing industry.Traditional treatment systems for radioactive wastewater like the 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ALPS)and Kurion have faced challenges in limiting concentration and achieving safety criteria.Studies suggest potential long-term impacts on benthic organisms and seafood networks due to radioactive elements like Cs and Sr from the discharged radioactive wastewater,which may hinder post-disaster recovery and provoke economic losses in the fishing industry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A series of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issues of Cs and Sr pollution migration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Fukushima.[Methods]To provide feasible solutions,the main article includes five nuclear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for different media(water and soil)were evaluated through reviewing the previous fifteen years'articles.To provide feasible solutions,the main articles,the phytoextraction technologies in Cs and Sr treatment within different land use areas were wildly analyzed(Camellia japonica,Arabidopsis halleri and other local species).[Results]1)A 99.9%removal rate for Cs^(+)and 99.5%for Sr^(2+)was achieved by the KFe[Fe(CN)_(6)]and BaSO_(4)co-precipitation method.2)For membrane filtration,Sr^(2+)and Cs^(+)were removed using 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graphene oxide)and ion exchange techniques using inorganic materials like titanosilicates.The absorption efficiency of membrane filtration for Sr^(2+)and Cs^(+)was at least 92%and 94%,respectively.The study analyze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echnologies in different land uses,river basins and catchments.3)The underground water treatment mainly were completed via the membrance technologies like reverse osmosis and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s(PRB)technologies.The ^(90) Sr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77%-91%compared to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by PRB technology.These diverse methods offered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radioactive wastewater treatment,especially the co-precipitation method may be feasible remediation measures to ensure ecological safety surrounding nuclear power utilizing areas.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for soil pollution treatment mainly focused on the use of stabilizers to hinder the migration of Cs and Sr in the soil and the effects of wind erosion such as interpolyelectrolyte complexes.[Conclusions]We evaluated the pollution of Cs and Sr in the Fukushima nuclear radiation soil and water to provide solu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nuclear wastewater and to prevent radionuclide pollutants from migrating into the soil and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kushima nuclear power accident nuclear wastewater treatment environmental strateg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echnolog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ased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 Forecasting for Optimizing Response of Nuclear Emergency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3
作者 BILAL Ahmed Khan HASEEB ur Rehman +5 位作者 QAISAR Nadeem MUHAMMAD Ahmad Naveed Qureshi JAWARIA Ahad MUHAMMAD Naveed Akhtar AMJAD Farooq MASROOR Ahmad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68-2076,共9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based approach to predict crucial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such as temperature,pressure,and wind speed,typically calculated from computationally intensive weat...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based approach to predict crucial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such as temperature,pressure,and wind speed,typically calculated from computationally intensiv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Accurate meteorological data is indispensable for simulating the release of radioactive effluents,especially in dispersion modeling for nuclear emergency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Simulation o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during nuclear emergencies using the conventional WRF model is very complex and time-consuming.Therefore,a new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based technique was proposed as a viable alternative for 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A multi-input multi-output neural network was trained using historical site-specific meteorological data to forecast the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is technique was conducted to test its performance in forecasting various parameters including atmospheric pressure,temperature,and wind speed components in both East-West and North-South directions.The performance of developed network was evaluated on an unknown dataset,and acquired results are within the acceptable range for all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Results show that ANNs possess the capability to forecast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such as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at multiple spatial locations within a grid with high accuracy,utilizing input data from a single station.However,accuracy is slightly compromised when predicting wind speed components.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 was utilized to report the accuracy of predicted results,with values of 1.453℃for temperature,77 Pa for predicted pressure,1.058 m/s for the wind speed of U-component and 0.959 m/s for the wind speed of V-component.In conclusion,this approach offers a precise,efficient,and wellinformed method for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during nuclear emergen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diction of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nuclear emergency support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核动力燃料发展趋势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学志 魏国良 +3 位作者 郭骁 屈哲昊 王轩 任劲如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4,共6页
空间核动力是未来实现深空探测和载物运输的关键技术之一,空间核动力具有工作寿命长、机动性能好和受太空环境影响小的特点,是空间环境中可提供能量的优质能源。核燃料是空间核动力反应堆的核心部件,处于长时、高温和强辐射的服役环境,... 空间核动力是未来实现深空探测和载物运输的关键技术之一,空间核动力具有工作寿命长、机动性能好和受太空环境影响小的特点,是空间环境中可提供能量的优质能源。核燃料是空间核动力反应堆的核心部件,处于长时、高温和强辐射的服役环境,是影响空间核反应堆能否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材料,与传统压水堆UO_(2)燃料存在较大不同。本文综述了以空间核电源与核推进为代表的空间核动力反应堆燃料的发展趋势与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不同空间核动力系统燃料体系的区别,从燃料设计、工艺制备、性能分析与服役评价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影响空间核动力燃料应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未来我国空间核动力燃料的技术方向与研究重点,为我国先进空间核动力反应堆燃料的优化设计与性能提升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核动力 反应堆 燃料 核电源 核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Verification Method of Motor Startups in Nuclear Power Plants Based on Topology Recognition
5
作者 Li Baozhu Dong Weijie Chen Chao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13-2823,共11页
There are many motors in operation or on standby in nuclear power plants,and the startup of group motors will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voltage of the emergency bus.At present,there is no special or inexpensive softw... There are many motors in operation or on standby in nuclear power plants,and the startup of group motors will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voltage of the emergency bus.At present,there is no special or inexpensive software to solve this problem,and the experience of engineers is not accurate enough.Therefore,this paper developed a method and system for the startup calculation of group motors in nuclear power plants and proposed an automatic generation method of circuit topology in nuclear power plants.Each component in the topology was given its unique number,and the component class could be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its type and upper and lower connections.The subordination and topology relationship of switches,buses,and motors could be quickly generated by the program according to the component class,and the simplified direct power flow algorithm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power flow for the startup of group motor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lationship.Then,whether the bus voltage is in the safe range and whether the voltage exceeds the limit during the startup of the group motor could be judged.The practical example was used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Compared with other professional software,the method has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co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wer supply for nuclear power plant automatic topology recognition startup of group motor simplified direct power flow algorithm verification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基础研究进展和展望
6
作者 杨磊 林承键 +32 位作者 李聪博 李歌星 张英逊 吕冲 贾会明 郑云 李云居 高早春 赵保真 温培威 吴晓光 王友宝 赵凯 席晓峰 连刚 颜胜权 南巍 连占江 马南茹 赵强 杨峰 闫玉良 曾晟 李天晓 廖俊辉 贺创业 王钊 谌阳平 李志宏 郭冰 柳卫平 王乃彦 张焕乔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76-1791,共16页
核物理作为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基础学科,在宇宙演化、能源开发以及医学应用等领域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基础研究团队依托先进实验平台,围绕核反应机制、核结构、核天体物理、核物理理论及激光核物理等方向取... 核物理作为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基础学科,在宇宙演化、能源开发以及医学应用等领域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基础研究团队依托先进实验平台,围绕核反应机制、核结构、核天体物理、核物理理论及激光核物理等方向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本文回顾了团队在重离子诱发裂变机制、高Z核能级结构、^(12)C+^(12)C熔合反应天体物理S因子、量子多体理论和微观输运理论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以及在CsI球、无窗气体靶、百太瓦激光装置等实验装置研发方面的进展。在此基础上,对核物理基础研究团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反应 核结构 核天体物理 核理论 激光核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油田长3油藏注水伤害规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邓志颖 唐鑫禹 +3 位作者 姬振宁 朱静怡 张占辉 熊礼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90-3200,共11页
为明确陇东油田低渗油藏注水伤害机理,以长3储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从储层内在因素到外在工程因素出发分析储层注水伤害机理的综合分析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为明确陇东油田低渗油藏注水伤害机理,以长3储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从储层内在因素到外在工程因素出发分析储层注水伤害机理的综合分析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分析储层自身的岩石物性及孔隙结构,采用联合可视化微流控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实验方法分析外来注入水对低渗油藏的伤害规律。结果表明:造成长3储层堵塞的内在因素是该层位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孔喉直径都是小于20μm的小孔,储层物性较差,液相在储层中的渗流阻力较大,并且黏土矿物组成主要是高岭石与伊利石等速敏性矿物,易发生微粒运移而堵塞储层;造成堵塞的外在工程因素是注入水与地层水不配伍而产生垢体微粒,垢体微粒与黏土微粒会在孔喉通道处经历堵塞-突破的过程,导致注入压力波动式上升,同时注入水会携带垢体微粒与黏土微粒运移至油藏深部,在油藏深部聚集并加重堵塞,严重降低水驱的波及范围。研究成果明确了长3油藏的注水伤害规律,为油田注水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开发 储层损害 核磁共振(NMR) 微流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蚁群算法规划核电厂巡检机器人路径 被引量:2
8
作者 朱翠 罗宇豪 +1 位作者 王占刚 戴娟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5,共9页
为了使核电厂巡检机器人更加高效地完成巡检任务,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蚁群算法进行路径规划。针对基本蚁群算法在路径规划当中存在拐点多、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首先利用A~*算法构建次优路径并调整初始信息素浓度。然后,构... 为了使核电厂巡检机器人更加高效地完成巡检任务,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蚁群算法进行路径规划。针对基本蚁群算法在路径规划当中存在拐点多、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首先利用A~*算法构建次优路径并调整初始信息素浓度。然后,构建方向性函数以减少路径的拐弯次数。在搜索过程中,蚂蚁若发生死锁,极易导致算法陷入局部最优。为此,本文提出了防止死锁的策略,并将蚁群算法与遗传算法相结合,以提高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能够高效地规划出距离更短、更平滑的路径,对于核电厂巡检机器人高效完成巡检任务、延长单次巡检时间、减少巡检机器人磨损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蚁群算法 核电厂 巡检机器人 路径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堆技术发展分析与展望
9
作者 赵守智 解家春 +4 位作者 吕征 高峰 安伟健 侯丞 霍红磊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84-2111,共28页
空间堆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能源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空间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空间核能的分类体系,介绍了各种空间电源及空间推进技术的特点及基本性能,分析了空间堆电源相较于其他电源的性能优势。简述了美俄在空... 空间堆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能源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空间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空间核能的分类体系,介绍了各种空间电源及空间推进技术的特点及基本性能,分析了空间堆电源相较于其他电源的性能优势。简述了美俄在空间堆电源及核热推进领域的发展历程。概括了各种空间堆电源及核热推进技术方案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介绍了其技术方案及主要技术参数。对空间堆技术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高温紧凑反应堆设计、高效率热电转换、辐射防护优化等。分析总结了空间堆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对其在地球轨道空间、月面科研站、火星探测、木星系统探测、深远空探测及危险天体防御等领域的应用需求及前景进行了展望。空间堆技术在满足未来空间任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持续发展将对人类开发太空资源、探索浩瀚宇宙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电源 空间核能 空间核动力 空间堆 空间堆电源 核热推进 核电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安保探测技术发展综述
10
作者 郑玉来 王国宝 +5 位作者 李永 赵江滨 刘洋 刘超 王强 何高魁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99-2008,共10页
核安保探测技术作为防范核材料非法转移及核恐怖主义的关键手段,经历了从传统辐射监测到智能多模态探测的跨越式发展。当前技术体系以X射线双能成像、中子元素分析为核心,形成覆盖物质识别、行为监控与数据安全的立体防护网络。本文全... 核安保探测技术作为防范核材料非法转移及核恐怖主义的关键手段,经历了从传统辐射监测到智能多模态探测的跨越式发展。当前技术体系以X射线双能成像、中子元素分析为核心,形成覆盖物质识别、行为监控与数据安全的立体防护网络。本文全面综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核探测技术在核安保中的应用和发展。首先阐述核探测技术的发展情况,并重点介绍原子能院在核安保领域的创新应用,然后分析当前技术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最后展望未来在智能化、高灵敏度、多模态融合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强调核探测技术在推动核安保方面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探测技术 核安保 辐射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福岛时期核应急技术路线及体系构建
11
作者 张良 骆志平 +4 位作者 陈凌 祁昆 宋卫杰 侯连娇 张欣钰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36-2041,共6页
福岛核事故之后,国际上开展了广泛的总结和分析,为核应急工作的改进提供了众多的经验。10多年来,我国核应急技术体系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完善核应急技术体系,本文首先从核应急响应、核应急预案、核应急技术应用等方面总结了... 福岛核事故之后,国际上开展了广泛的总结和分析,为核应急工作的改进提供了众多的经验。10多年来,我国核应急技术体系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完善核应急技术体系,本文首先从核应急响应、核应急预案、核应急技术应用等方面总结了福岛核事故期间的相关经验和教训,然后分析了我国核应急组织体系、核事故后果评价技术、核应急监测技术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终在核应急体系、核应急准备、核应急技术等方面为后福岛时期核应急技术和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岛核事故 核应急 技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卷烟烟草颗粒水分吸附特性及水分状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晓宇 周顺 +8 位作者 林泳鸿 张劲 吕莹 丁乃红 王洁 田慧娟 王孝峰 曹芸 陈芹芹 《中国烟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5,共9页
【目的】揭示加热卷烟烟草颗粒吸湿特性规律。【方法】以8种烤烟原料制备的加热卷烟烟草颗粒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水分吸附法(DVS)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对其水分吸附特性及水分状态进行动态表征,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明确不同烟草颗粒... 【目的】揭示加热卷烟烟草颗粒吸湿特性规律。【方法】以8种烤烟原料制备的加热卷烟烟草颗粒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水分吸附法(DVS)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对其水分吸附特性及水分状态进行动态表征,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明确不同烟草颗粒吸湿特性的差异。【结果】(1)烟草颗粒的水分吸附等温线均呈典型的“J”型,DLP与GAB模型拟合效果较优,平均R2分别为0.9996和0.9961,单分子层含水率范围为13.00~14.53 g/100 g;(2)在吸湿过程(0~14 d)中,烟草颗粒的水分含量显著增加,其与结合水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41,P<0.01),吸湿初期(1 d)及后期(14 d)结合水峰面积增加值分别达到417~655、2384~3221;(3)烤烟产地和部位对烟草颗粒的吸湿特性有一定影响,相同产地的中部烟显著高于上部烟、下部烟的烟草颗粒水分吸附量(14 d),河南三门峡上部烟显著高于贵州遵义、云南昆明上部烟的烟草颗粒水分吸附量(14 d),云南昆明下部烟显著高于贵州铜仁下部烟烟草颗粒水分吸附量(14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颗粒 动态水分吸附 低场核磁共振 结合水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二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周 纪雪冰 +7 位作者 谢安 王东学 王智忠 谭强 马爱钰 帕孜力·阿布都克里木 张韵洁 赵晓东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3,共11页
2023年12月,吉木萨尔凹陷新疆油田探区在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二段发现了致密砂岩油藏,但致密储层特征和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不清,制约着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为了精细表征致密砂岩储层特征,本文利用岩心、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核磁共振、氮气... 2023年12月,吉木萨尔凹陷新疆油田探区在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二段发现了致密砂岩油藏,但致密储层特征和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不清,制约着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为了精细表征致密砂岩储层特征,本文利用岩心、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核磁共振、氮气吸附等方法,开展了储层岩石学特征以及孔隙结构特征研究,从原油生成到聚集过程探讨了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并建立了研究区致密油成藏模式。研究表明:1)储层岩性主要以细砂岩为主,为长石岩屑砂岩,成熟度低;平均孔隙度8.04%,平均渗透率0.04×10^(-3)µm^(2),主要以溶蚀孔为主,微米级孔隙为主要储集空间,纳米级喉道为渗流通道。2)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上覆芦草沟组优质烃源岩大面积连续分布,Pr/Ph、Pr/nC_(17)以及β/NC_(max)等地化参数显示井井子沟组二段原油与上覆芦草沟组下部烃源岩相似,证实芦草沟组下部烃源岩为井井子沟组供烃。3)优质烃源岩、断裂、储层、超压等因素联合控制着井井子沟组二段致密油藏的富集。4)基于源储关系、输导体系以及运移动力,建立了“源储紧邻,超压输导,垂侧运聚式”成藏模式。研究成果对二叠系井井子沟组二段致密油勘探及地质研究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致密砂岩储层 核磁共振 氮气吸附 井井子沟组二段 吉木萨尔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核能系统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14
作者 姜子英 刘森林 +3 位作者 龙腾 夏芸 衣英华 张燕齐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372,共9页
采用生命周期分析(LCA)方法,基于我国核能产业代表性设施和典型技术工艺,调查一批新的基础数据和评价参数,计算现阶段核能系统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归一化排放量,结果为5.31 g CO_(2)/(kW.h),其中核电站占27%、核燃料循环设施占73%(前段占... 采用生命周期分析(LCA)方法,基于我国核能产业代表性设施和典型技术工艺,调查一批新的基础数据和评价参数,计算现阶段核能系统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归一化排放量,结果为5.31 g CO_(2)/(kW.h),其中核电站占27%、核燃料循环设施占73%(前段占41%、后段占32%)。“碳中和”目标下核能系统有进一步“脱碳”的愿景,建议加强核燃料循环设施减碳路径的顶层设计研究,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等减碳技术路径研究,逐步完善核能产业链的碳足迹核算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能系统 核电 生命周期 温室气体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放射化学研究历程与未来发展战略建议
15
作者 丁有钱 刚发源 +4 位作者 张生栋 李金英 郑卫芳 鲜亮 常志远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84-1897,共14页
放射化学作为核科学技术体系的重要分支,在国家核能发展、核安全保障及多领域高技术应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放射化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重点回顾了其在核燃料循环、环境治理、核医学等方面的重大技... 放射化学作为核科学技术体系的重要分支,在国家核能发展、核安全保障及多领域高技术应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放射化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重点回顾了其在核燃料循环、环境治理、核医学等方面的重大技术突破与应用成效。重点介绍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在基础理论研究、工程技术开发、平台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核心地位与历史贡献。面向未来,本文分析了放射化学面临的战略机遇与技术挑战,提出以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学科交叉融合、重大工程带动和高层次人才体系建设为主要路径,推动我国放射化学迈向世界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化学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核燃料循环 核技术应用 学科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多层合采油藏酸化解堵影响下的水驱差异化动用机理 被引量:2
16
作者 田冷 王嘉新 +3 位作者 康凯 张雷 王锐 张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8,共10页
为探究海上多层合采油藏酸化解堵影响下的水驱差异化动用机理,以渤海湾盆地X油田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配伍性实验、铸体薄片分析和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并联酸化水驱油实验,明确X油田储层结垢类型、垢晶形成机理以及盐酸解堵效果,... 为探究海上多层合采油藏酸化解堵影响下的水驱差异化动用机理,以渤海湾盆地X油田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配伍性实验、铸体薄片分析和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并联酸化水驱油实验,明确X油田储层结垢类型、垢晶形成机理以及盐酸解堵效果,揭示多层合采水驱油过程中酸化对于不同物性岩心的驱油效率、注入压力、原油赋存特征与动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损害的关键因素是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差形成的CaCO_(3)垢,呈颗粒状分布,在孔喉中导致储层物性降低;酸化解堵能改善储层物性,相对高渗的岩心比酸化前驱油效率上升了3.45百分点,但相对低渗的岩心比酸化前驱油效率下降了23.56百分点;酸液与CaCO_(3)垢反应产生气体,在孔隙喉道中流动产生贾敏效应,不仅阻止了部分油滴的运移,而且还“锁死”了已形成的水驱油通道,导致水驱油压力升高,低渗岩心发生二次堵塞,小孔喉中的剩余油大幅度增加。研究成果可为海上多层合采油藏酸化后的水驱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解堵 差异化动用 储层结垢 多层合采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通过核因子κB缓解阿霉素诱导的心肌损伤
17
作者 曹雪峰 赵亮 +4 位作者 刘旭东 刘汉成 董天鑫 罗艾静 李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9-294,共6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通过调节核因子κB(NF-κB)缓解阿霉素(Adr)诱导的心肌损伤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control组、Adr组、Adr+Dex组,取心肌织织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培养大鼠原代...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通过调节核因子κB(NF-κB)缓解阿霉素(Adr)诱导的心肌损伤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control组、Adr组、Adr+Dex组,取心肌织织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培养大鼠原代心肌细胞及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肺癌细胞系H226、胃癌细胞系AGS和膀胱癌细胞系5637,并分为control组、Adr组、Adr+Dex组、Dex组、Adr+Dex+NF-kBi组,进行CCK-8实验、免疫荧光染色、活性氧(ROS)含量检测。结果Adr组大鼠心肌排列紊乱,心肌细胞活性下降,线粒体膜电位降低,ROS生成增加,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减少。Adr+Dex组心肌细胞形态改善,细胞活性增加,线粒体膜电位升高,ROS生成减少,Adr+Dex组NF-κB表达显著增加。Adr+Dex+NF-kBi组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且ROS生成增加。Adr组肿瘤细胞活性降低,与Adr+Dex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ex不影响Adr的化疗效果,可能通过调节NF-κB改善心肌线粒体膜电位及减少ROS生成,减轻Adr诱导的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阿霉素 核因子ΚB 心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进后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8
作者 张虎 林如山 +13 位作者 唐洪彬 乔璐 高子腾 罗方祥 肖松涛 王辉 刘方 于婷 王博 常志远 晏太红 何辉 郑卫芳 叶国安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51-1869,共19页
本文系统综述了国内外核燃料后处理技术的最新进展,重点剖析了水法与干法后处理的技术特点、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水法后处理以Purex流程为核心技术,目前已实现工业化应用,但在处理高燃耗燃料时仍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还面临... 本文系统综述了国内外核燃料后处理技术的最新进展,重点剖析了水法与干法后处理的技术特点、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水法后处理以Purex流程为核心技术,目前已实现工业化应用,但在处理高燃耗燃料时仍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还面临溶剂辐解、废物最小化等技术挑战。干法后处理凭借耐辐照、适配快堆金属燃料等显著优势,成为当前的研究焦点。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已开展工程验证,相关技术成熟度已达到7级。在我国,水法后处理领域提出了新一代先进无盐二循环流程(APOR),该流程采用二甲基羟胺为还原剂,有效提升了钚分离的效率与安全性;同时在首端环节研发高温氧化挥发、激光剪切等技术,可实现氚的高效捕集及包壳的精准分离。干法后处理领域确定了熔盐电解技术路线,建立了主工艺概念流程,成功实施了铀钚物料的电解分离、蒸馏纯化、废盐处理等关键技术验证。未来需进一步增强技术对高燃耗燃料的适应性,推动APOR流程的工程化应用,加快干法后处理热实验及工程化设备研发进程,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工艺优化中的应用,为我国“热堆-快堆-聚变堆”的核能“三步走”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燃料 后处理 水法后处理 干法后处理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核反应堆电源风险安全目标研究
19
作者 胡文军 李世锐 +2 位作者 任丽霞 骆志平 刘森林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42-2047,共6页
本文针对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简称空间堆)在各阶段面临的安全风险特点,参考传统地面核设施安全目标的制定方法,研究适用于空间堆的安全目标体系。通过分析空间堆发射阶段的安全风险以及核电厂安全目标的制定过程及内涵,结合航天行业安全... 本文针对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简称空间堆)在各阶段面临的安全风险特点,参考传统地面核设施安全目标的制定方法,研究适用于空间堆的安全目标体系。通过分析空间堆发射阶段的安全风险以及核电厂安全目标的制定过程及内涵,结合航天行业安全风险定量化数据,参考国际空间堆安全的相关法规标准,系统性地提出了“定性-定量-概率”3个层次的空间堆风险安全目标体系:定性安全目标要求保护地球生态圈免受明显辐照风险、对外层空间轨道无显著污染附加风险、对航天器无额外事故风险;定量安全目标限定设计基准事故对个人的最大有效剂量≤5 mSv,且空间堆故障导致航天器灾难性故障的风险需与其他电源相当;概率安全目标包括发射事故下意外临界条件概率小于10^(-3)、运行阶段因堆故障致航天器灾难性故障概率小于10^(-2)、运行阶段航天器解体概率小于10^(-5)。本文提出空间堆3个层次的风险安全目标体系,可系统性指导空间堆安全设计与风险评估,为空间堆安全标准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核反应堆 风险 安全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集层渗吸驱油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采收率实验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永成 孙岿 +2 位作者 张向宇 唐洁云 周晓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6,共11页
为了明确渗吸对于页岩储层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规律,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开展了不同渗吸体系下的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渗吸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级别孔隙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渗吸驱油效果。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二维核磁共振... 为了明确渗吸对于页岩储层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规律,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开展了不同渗吸体系下的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渗吸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级别孔隙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渗吸驱油效果。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二维核磁共振解释方法,明确了不同原油赋存孔隙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结果表明:低黏滑溜水、胍尔胶破胶液、CO_(2)渗吸液及表活剂型低黏滑溜水体系的渗吸采收率分别为16.14%、11.80%、21.00%和14.68%,CO_(2)渗吸液的开发效果最佳。整个渗吸过程可视为一个有机系统,在确保小孔隙采出程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大孔隙动用程度至关重要;随着渗吸量的增加,岩样的游离油动用程度增大,T1/T2上升,残余油逐渐以吸附态和有机质为主,可采性变差;水基渗吸介质对于黏土层间吸附油的动用效果更好,而CO_(2)渗吸液可深入页岩有机质小孔隙中充分发挥渗吸置换作用,有机质微孔原油的相对采收率可提高11.01~23.54百分点。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油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渗吸 在线核磁共振 微观动用特征 赋存特征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