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大一统”理论解说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治亭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7,共11页
“大一统”作为政治思想理念,构成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是维护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内向凝聚的一条生命线。文章对“大一统”的内涵、“大一统”理念的重要性、清代如何实践“大一统”及取得哪些进展进行了阐释。认为准确解释“大一... “大一统”作为政治思想理念,构成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是维护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内向凝聚的一条生命线。文章对“大一统”的内涵、“大一统”理念的重要性、清代如何实践“大一统”及取得哪些进展进行了阐释。认为准确解释“大一统”是打开中国历史之门的一把钥匙,不识“大一统”,难识清史真貌,给不出科学的评价。清代创建新“大一统”理论并全面推行,付诸治国实践,取得一系列的历史性突破,凝结成巩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大一统” 华夷之辨 天下一家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汉族移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西南边疆的形成
2
作者 李东红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09,共8页
秦汉以来,以“汉人”为主体的内地移民,与“西南夷”土著人群杂居共处。历经两汉、魏晋的发展,到南朝时期,汉晋文献记载的西南夷“僰、夜郎、滇、越嶲、邛、筰、叶榆”等土著族群,以及“秦民”“汉人”“晋民”“郡人”等内地移民称谓... 秦汉以来,以“汉人”为主体的内地移民,与“西南夷”土著人群杂居共处。历经两汉、魏晋的发展,到南朝时期,汉晋文献记载的西南夷“僰、夜郎、滇、越嶲、邛、筰、叶榆”等土著族群,以及“秦民”“汉人”“晋民”“郡人”等内地移民称谓全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以“爨”“乌蛮”“白蛮”“僚”为代表的、自称有汉人祖源与内地祖籍郡望的新人群。说明两汉以来迁入西南夷的内地人民,与当地族群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凝聚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中国西南边疆社会繁荣发展的基本力量。汉代以来西南边疆社会发展经验证明,政治统一、族群融合与文化凝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历史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夷 早期汉族移民 夷汉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远夷”到“中华民族”共识的演变——《旅行杂志》中的云南边疆民族认知变迁
3
作者 苍铭 牛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4,共10页
在以《旅行杂志》涉滇内容为切入点的探讨中,可以看到从“远夷”到“中华民族”共识的演变及内地对云南边疆民族认知变迁。近代中国,“华夷”观与“中华民族”说并存。民国以后,尤其抗战后“中华民族”说渐被认同,但“华夷”观仍有影响... 在以《旅行杂志》涉滇内容为切入点的探讨中,可以看到从“远夷”到“中华民族”共识的演变及内地对云南边疆民族认知变迁。近代中国,“华夷”观与“中华民族”说并存。民国以后,尤其抗战后“中华民族”说渐被认同,但“华夷”观仍有影响。新中国建立后,“劳动者”“建设者”取代“华夷”,认同基准重构。《旅行杂志》不同时期对云南民族形象呈现不同,抗战前是“远夷”,抗战时是“典范”,建国后是“劳动者”“建设者”。形象差异源于接触程度和观念转变。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缔造国家、书写历史、创造文化、培育精神,《旅行杂志》从一个微观视角反映了其凝聚融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五个共同 《旅行杂志》 “华夷”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地区回、汉族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家系SCA3/MJD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杨笑 范学文 +2 位作者 王进 孔繁元 罗曼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556-560,共5页
目的通过对宁夏地区临床诊断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的3个家系(2个汉族家系、1个回族家系)进行SCA3/MJD基因检测,探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点,以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3家系受试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和系谱调查,部分行头部... 目的通过对宁夏地区临床诊断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的3个家系(2个汉族家系、1个回族家系)进行SCA3/MJD基因检测,探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点,以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3家系受试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和系谱调查,部分行头部MRI和肌电图检查,以及SCA3/MJD基因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AG)重复数目检测。结果3家系中共计8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患者(汉族家系1中6例、汉族家系2中1例和回族家系中1例),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以共济失调与构音障碍为主要表现,其次为眼外肌麻痹、眼球震颤、慢眼动、锥体束征等。其中汉族家系1和回族家系明确诊断为SCA3/MJD家系,两家系中7例患者(汉族家系1中6例、回族家系中1例)及2例临床表型正常亲属(两家系中各1例)检测出SCA3/MJD异常等位基因,其CAG重复数目为66~81次。汉族家系2中1例患者及汉族家系1中4例临床表型正常亲属SCA3/MJD基因CAG重复数目为20~33次。正常等位基因与异常等位基因CAG重复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9,P=0.000)。结论宁夏地区回、汉族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患者中存在SCA3/MJD基因型,基因检测分析有利于明确诊断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且能够检出症状前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 少数民族 宁夏(回族自治区) 基因型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三核苷酸 重复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民汉合班教学模式的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赵云娟 王红英 +6 位作者 王松 甫拉提.热西提 迪丽娜尔.波拉提 周晓涛 徐茜 魏晓丽 丁剑冰(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45-748,共4页
目的:分析民汉合班教学模式的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方法:选取本校2009级至2016级14个专业的9 609名学生(民汉合班前共4 377人,2014~2015至2017~2018学年为民汉合班后,共5 232人)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比较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至2017-201... 目的:分析民汉合班教学模式的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方法:选取本校2009级至2016级14个专业的9 609名学生(民汉合班前共4 377人,2014~2015至2017~2018学年为民汉合班后,共5 232人)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比较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至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共8个学年)和民汉合班前后的免疫学期末总评成绩(包括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和及格率)。结果:不同学年的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 05); 2010-2011学年的及格率最高(93. 7%),其次为2011-2012学年(93. 0%);民汉合班后的及格率(81. 8%)低于合班前(85. 4%)(P<0. 05);民汉合班后的学年中,期末总评成绩及格率有所提高,2014-2015学年为79. 5%、2015-2016学年为79. 4%、2016-2017学年为83. 3%和2017-2018学年为84. 4%。结论:民汉合班教学模式对医学免疫学成绩的提升有一定促进作用,仍需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探索,使之成为更加完善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提高民汉合班的免疫学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汉合班 教学模式 医学免疫学 教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健康比较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小安 梁志国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5-87,96,共4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通过随机抽样对具有代表性的8所湖北省高校2005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上存在差异。汉族大学生在身高和体重上...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通过随机抽样对具有代表性的8所湖北省高校2005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上存在差异。汉族大学生在身高和体重上都要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后者的呼吸机能水平、心血管功能和机体耐力均明显好于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健康 汉族大学生 少数民族大学生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特质及其影响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蔡晓梅 司徒尚纪 《热带地理》 2008年第2期187-192,共6页
壮、瑶、畲族是广东的世居少数民族,其饮食文化特质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壮族饮食结构以水稻为主,玉米、番薯和麦类为辅,副食品种包罗万象,饮料以酒为主;瑶族喜食糯米、山珍野味和油茶;畲族以玉米、番薯等五谷杂粮为主食,喜食黄米粿,喜饮... 壮、瑶、畲族是广东的世居少数民族,其饮食文化特质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壮族饮食结构以水稻为主,玉米、番薯和麦类为辅,副食品种包罗万象,饮料以酒为主;瑶族喜食糯米、山珍野味和油茶;畲族以玉米、番薯等五谷杂粮为主食,喜食黄米粿,喜饮三道茶。少数民族饮食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地理环境的改变、社会文化的进步,某些饮食文化特质慢慢消失,但却通过一些隐性或显性的形式反映在作为强势的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汉族饮食文化民系上。广东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和三大汉民系饮食文化相互影响,彼此交融,异中有同,同中有异,融而不合,各自又保留着原有主体饮食文化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少数民族 饮食文化 特质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边疆观”及其空间表征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6
8
作者 黄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5期89-94,共6页
边疆观是边疆诸种问题研究的观念基础。本文以中国西北边疆为考察主轴,通过对西方中国边疆的研究和中国古代及近现代边疆观的考察,剖析了西方学者中国边疆观及研究的理论取向和价值取向,并力图呈现出中国本土边疆观的流变史及空间表征。
关键词 边疆观 服事观 华夷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学生健康状况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天成 《体育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2-94,共3页
利用青海省 1985年和 2 0 0 0年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所获得的数据 ,对青藏高原地区土、撒、汉学生的体质状况作 15年的动态观察、对比和分析。结果 :(1) 15年间 ,土、撒、汉学生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发育速度在长期趋势中仍处快... 利用青海省 1985年和 2 0 0 0年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所获得的数据 ,对青藏高原地区土、撒、汉学生的体质状况作 15年的动态观察、对比和分析。结果 :(1) 15年间 ,土、撒、汉学生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发育速度在长期趋势中仍处快速增长阶段 ;发育过程 ,土、撒学生有提前的趋势 ,汉族学生多数出现推迟 ;胸围平均增长值 ,土族学生出现负增长 ,撒、汉学生有所提高。 (2 ) 15年间 ,土、撒、汉学生肺活量平均增长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 ,汉族学生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土、撒学生。 (3) 15年间 ,土族学生身体素质平均增长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撒、汉学生各有增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族 撒拉族 汉族 学生 体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汉儒民族思想的发展进步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少川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2期77-82,共6页
元朝的统一为多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理学、史学、政治等领域,元代汉儒的民族思想从故国思绪和"夷夏之辨",逐步转向以务实态度承认元朝统治、认识多民族统一的历史意义、平等看待各民族的历史地... 元朝的统一为多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理学、史学、政治等领域,元代汉儒的民族思想从故国思绪和"夷夏之辨",逐步转向以务实态度承认元朝统治、认识多民族统一的历史意义、平等看待各民族的历史地位和关系。元代进步的民族思想在总结多民族历史、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朝 民族思想 民族融合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民汉合校与菲民汉合校少数民族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革 霍甲·艾合买提 阿不力克木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3-105,共3页
本研究运用修订的维吾尔文版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AAT-W)对1823名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新疆民汉合校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归因方式、作息时间以及对待测验的态度等皆优于非民汉合校的少数民族学生。
关键词 民汉合校 少数民族中学生 学习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朝治理边疆思想的时代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栾凡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5-168,共4页
明朝的治理边疆思想既有对以往封建王朝治边思想的继承,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取代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之后,边疆局势与其他王朝有许多不同之处,治理边疆理念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明朝统治者不仅从“天命论”的角度承认元朝... 明朝的治理边疆思想既有对以往封建王朝治边思想的继承,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取代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之后,边疆局势与其他王朝有许多不同之处,治理边疆理念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明朝统治者不仅从“天命论”的角度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而且提出“华夷一家”的理论,这是对元朝“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标志着民族融合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中华整体观念已深入人心,同时也为清朝的治理边疆思想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治理边疆思想 天命论 内中外夷 华夷一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民族关系与夷夏之辨 被引量:9
13
作者 汪高鑫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8-53,共6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其中魏与西晋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南北朝的民族关系则是南方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表现在这一时期的夷夏之辨上,魏与西晋汉族思想家的夷夏观明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其中魏与西晋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南北朝的民族关系则是南方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表现在这一时期的夷夏之辨上,魏与西晋汉族思想家的夷夏观明显偏激、落后,以蔑视少数民族、鼓吹"戎晋不杂"论的江统的《徙戎论》为代表;而南北朝时期则是南北方政权都以正统自居,斥对方为僭伪;而在这种相互争正统的政治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民族关系 夷夏之辨 《徙戎论》 历史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缝中的汉民族建构:制造自我与重塑他者 被引量:2
14
作者 尹凯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7-88,共12页
18、19世纪,作为整体符号体系的儒家世界开始受到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冲击,一种普世主义的帝国宇宙观逐渐动摇,并试图在作为他者的西方面前寻求一个相对化的自我定位。各路知识分子在亦敌亦友的西方参照下,整合国内分化的各种势力,加入到... 18、19世纪,作为整体符号体系的儒家世界开始受到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冲击,一种普世主义的帝国宇宙观逐渐动摇,并试图在作为他者的西方面前寻求一个相对化的自我定位。各路知识分子在亦敌亦友的西方参照下,整合国内分化的各种势力,加入到西方所建构的国家秩序与话语体系中来。建国以后,如何在新生政权的意识形态框架下处理少数民族他者问题成为工作的重点,这一时期的民族识别与民族政策基本确立了中国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框架。在西方社会的冲击下,建国以前的汉民族想象与建构是一种自我寻找与定义,而建国以后的汉民族书写却依赖于对少数民族他者的分类,进而体现主体汉民族的现代性与同质性。90年代以来,随着少数民族意识的觉醒与西方学者的深入研究,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民族建构策略在"作为自我的他者"和"作为他者的自我"的双重影响下不断遭遇实践与理论困境。这一历史生成的学术困境——即将中国作为一个符合国际格局的民族国家进行表述,还是将其作为一个超民族、超国家、超社会的体系进行书写——需要在长时段的历史事实与知识脉络中寻找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民族 少数民族 西方 他者 制造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苗族“四月八”的起源——兼与汉族“四月八”的比较 被引量:3
15
作者 范生姣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84-87,共4页
通过相关的节日传说、习俗,论述了苗族"四月八"节日的起源,并与汉族"四月八"节日进行比较,说明其异同之处,指出了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应充分发挥这个节日的辐射作用,以促进苗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苗族 汉族 四月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宋史学者关于历史文化认同的思想历程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漫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3-108,共6页
明代学者在进行宋史撰述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个从强调"夷夏之辨"到注重历史文化认同的思想历程。明代前期,宋史学家纷纷以"夷夏之辨"为指导展开宋史的撰述;至明代后期,在求实思潮的氛围中,宋史学家则以客观的态度,站... 明代学者在进行宋史撰述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个从强调"夷夏之辨"到注重历史文化认同的思想历程。明代前期,宋史学家纷纷以"夷夏之辨"为指导展开宋史的撰述;至明代后期,在求实思潮的氛围中,宋史学家则以客观的态度,站在历史主义的立场上承认元朝统治,借鉴前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体现出思想历程的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宋史 夷夏之辨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唐文坛的夷夏之辨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建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3-128,共6页
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文坛再度兴起复古主义思潮。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皆在复古的旗号下追求创新。中唐文坛的复古主义思潮与安史之乱以后的夷夏之辨有密切关系,胡汉关系的破坏导致汉民族本位文化的强化,传统儒家文化中的&qu... 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文坛再度兴起复古主义思潮。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皆在复古的旗号下追求创新。中唐文坛的复古主义思潮与安史之乱以后的夷夏之辨有密切关系,胡汉关系的破坏导致汉民族本位文化的强化,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夷夏大防"和"尊王攘夷"的观点得到推崇。文化上的夷夏之辨反映在文学上,带来了文坛的复古主义思潮。民族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最终使得文化趋同,少数民族的汉化也使得文化上的夷夏之辨变得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之辨 古文运动 新乐府运动 韩孟诗派 复古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筹边失当与东汉衰亡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晓鸣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38-42,共5页
东汉筹边失当有三 :其一是对武装力量进行压缩 ,对兵役制度进行调整 ,削弱了边防军事实力和战略后备力量 ;其二是“以夷制夷” ,羁縻失当 ,民族矛盾激化 ;其三是放弃边防经济开发 ,使得边郡空虚 ,经济萧条 ,筹边经费日增 ,国家财政中的... 东汉筹边失当有三 :其一是对武装力量进行压缩 ,对兵役制度进行调整 ,削弱了边防军事实力和战略后备力量 ;其二是“以夷制夷” ,羁縻失当 ,民族矛盾激化 ;其三是放弃边防经济开发 ,使得边郡空虚 ,经济萧条 ,筹边经费日增 ,国家财政中的军费负担增加。其结果是加重了东汉政治、经济、军事危机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内忧外患交互作用 ,最终导致东汉衰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边防 军事实力 "以夷制度"策略 边郡 经济开发 衰亡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学生体质状况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于力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105-107,共3页
本文应用文献资料法、体质测试法、体育与医学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新疆18-20岁维、汉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及部分身体素质指标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为新疆民族体质的研究,民族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基... 本文应用文献资料法、体质测试法、体育与医学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新疆18-20岁维、汉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及部分身体素质指标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为新疆民族体质的研究,民族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吾尔族 汉族 学生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朝对匈奴的分化与瓦解方略述论 被引量:4
20
作者 熊贵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76-81,共6页
汉代对匈奴的分化与瓦解方略手段多样,总体上效果明显,其中和亲与互市在匈奴的分裂过程中作用极为重要,招降纳叛方略则随着时势变化不断调整,同时呈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
关键词 汉匈关系 和亲 互市 招降纳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