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的存在:梅洛庞蒂论想象
1
作者 宁晓萌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91,101,共12页
想象,作为不在场或不存在的东西的呈现,揭示出一种悖论性的存在。萨特的想象研究将想象当作一种意识类型而不是对象物的存在来领会,并通过想象的虚无化作用揭示出意识的自由特质。这种研究为梅洛—庞蒂的考察提供了基础。梅洛—庞蒂特... 想象,作为不在场或不存在的东西的呈现,揭示出一种悖论性的存在。萨特的想象研究将想象当作一种意识类型而不是对象物的存在来领会,并通过想象的虚无化作用揭示出意识的自由特质。这种研究为梅洛—庞蒂的考察提供了基础。梅洛—庞蒂特别关注想象自身之中所蕴含的超然物外的力量,但他认为不应当仅从否定的一面即非—实在或不—在场的东西的一面来说明想象,而应当关注想象绝对的创建本身。作为非实存之物的存在,想象以“空出”的方式存在。“空出”不同于“虚无”,它不是存在的否定,而是“空出”本身承托在“实存”的背面,就像一个褶皱有其凸起的一面,也有其凹陷的一面,“空出”以凹陷的方式与凸起的实存共同构造存在。梅洛—庞蒂将“想象”与“梦”视作同样以凹陷的方式存在的一面,梦与想象都是以一种不可观察的、不可反思的、无意识的、被动的方式运行,它们以图像化的展示塑造一个迷人的世界。在此意义上,想象的“空出”不是没有,不是不存在或无意义,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建。梅洛—庞蒂正是希望从这种创建中提取出“空的存在”的模型,为其对存在的另一面的探索提供可能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洛—庞蒂 想象 图像 虚无 空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池生态系能量收支和流动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周一兵 刘亚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74-481,共8页
根据日本刺沙蚕作为动物性活饵在虾池食物链中的作用 ,对虾池生态系中的有机质收支 ,生物能量流动及其转化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虾池在养殖期间输入和合成的有机质能量为 1 3 72 5.1 4 k J/m2 ,其中 ,初级产量为 752 3 .82k J/m2 ... 根据日本刺沙蚕作为动物性活饵在虾池食物链中的作用 ,对虾池生态系中的有机质收支 ,生物能量流动及其转化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虾池在养殖期间输入和合成的有机质能量为 1 3 72 5.1 4 k J/m2 ,其中 ,初级产量为 752 3 .82k J/m2 ,约占总输入的 55%。有机质在养殖期间的支出量平均 1 0 3 59.2 8k J/m2 ,其中 ,生物呼吸 7988.4 9k J/m2 ,占总支出的 77% ;对虾产量平均 874 .4 9k J/m2 ,占总支出的 8.4 %。虾池的收入大于支出 ,平均有 2 4 .5%的收入有机质沉积池底。在虾池能量收支中 ,对虾产量与输入和合成有机质能量之比及虾产量与人工饵料能量之比分别平均为 6.4 %和 1 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池生态系统 能量流动 有机质收支 能量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骄,虚无,理性——中国近代语境中的民族主义 被引量:4
3
作者 高钟 罗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1-54,共4页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语境中的最强音。其中虚骄 ,虚无 ,理性三种音频交相混合 ,在历经百年的洗滤之后而正大步走向理性。但虚骄 ,虚无二种杂音依然羼杂于内 ,若不加以厘清 ,必将对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产生干扰。因此 ,正本清源 ,建设理性...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语境中的最强音。其中虚骄 ,虚无 ,理性三种音频交相混合 ,在历经百年的洗滤之后而正大步走向理性。但虚骄 ,虚无二种杂音依然羼杂于内 ,若不加以厘清 ,必将对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产生干扰。因此 ,正本清源 ,建设理性的民族主义是我国当前政治文明建设中亟待着手解决的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虚骄 虚无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认知诗学视角看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主题 被引量:16
4
作者 米卫文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2-25,共4页
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也可运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中。本文依据图形—背景理论从意向突显和主题信息突显两方面入手,解读海明威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叙事方法和主题思想,以期更深刻地挖掘其内在的... 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也可运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中。本文依据图形—背景理论从意向突显和主题信息突显两方面入手,解读海明威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叙事方法和主题思想,以期更深刻地挖掘其内在的认知理据并阐述作者写作该小说的主题意义:一切皆虚无,生活、甚至人的生命都虚无缥缈、毫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 背景 突显 虚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感性活动视域中的“有”“无”之辩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子礼 邓晓臻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69,共5页
"有""无"之辩是中国哲学中持续不息的主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也深入地讨论了"有""无"问题。从"人的感性活动"角度看,"有""无"及其相互转化涉及人的感性... "有""无"之辩是中国哲学中持续不息的主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也深入地讨论了"有""无"问题。从"人的感性活动"角度看,"有""无"及其相互转化涉及人的感性活动的现实境况、社会化程度的提升和社会空间的扩展、自觉程度的提高、历史传承和历史连续性的加强、民族自觉意识的发展和观念引导,涉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无”之辩 存在 “人的感性活动” 生存论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弼“无”范畴的涵义 被引量:4
6
作者 康中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38,共7页
“无”是王弼玄学的核心范畴 ,也是整个魏晋玄学发展中的最基本的概念。王弼的“无”有五种涵义 :本体义、生成义、抽象义、功能义、境界义。这五种涵义又分为三类 ,即本体义、生成义、抽象义的“无”为一类 ,后两种涵义的“无”各为一... “无”是王弼玄学的核心范畴 ,也是整个魏晋玄学发展中的最基本的概念。王弼的“无”有五种涵义 :本体义、生成义、抽象义、功能义、境界义。这五种涵义又分为三类 ,即本体义、生成义、抽象义的“无”为一类 ,后两种涵义的“无”各为一类。由于“无”的第一类涵义中的生成义和抽象义的矛盾 ,导致了魏晋玄学的逻辑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典主义教育的道德蕴含 被引量:4
7
作者 施常州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7-93,共7页
我们今天正日益面临着虚无主义的现代性症候,这意味着化育个体健全的心智,乃是当下教育的要义之所在。问题在于随着古典知识即美德的转向,现代教育的知识旨趣越来越多地成了对力量的崇拜,导致现代教育在"力"的崇拜中的迷失。... 我们今天正日益面临着虚无主义的现代性症候,这意味着化育个体健全的心智,乃是当下教育的要义之所在。问题在于随着古典知识即美德的转向,现代教育的知识旨趣越来越多地成了对力量的崇拜,导致现代教育在"力"的崇拜中的迷失。我们需要重申知识即美德,触摸古典教育的余韵,守护教育的形上芬芳,以弥补当下教育的内在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修身为本、注重道德践履,正是当代德育之根基与经典。离开了人文根基,孤立地进行德育,德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德育需要深厚的人文底蕴作为支撑。宋代文化中道德教育的蕴涵,集中体现在亲情与友情、隐逸与节操、咏菊与颂竹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无 知识 美德 力量(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读萨特:别一种伦理学 被引量:3
8
作者 尚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25,共6页
在《存在与虚无》与《伦理学笔记》中,萨特提出了另一种伦理学概念,这个概念来自长期以来的一种争论。萨特认为,道德问题是围绕下列问题展开的:即究竟什么是他人道德的哲学价值?换句话说,根据胡塞尔的现象学,萨特认为,人是自己所不是的... 在《存在与虚无》与《伦理学笔记》中,萨特提出了另一种伦理学概念,这个概念来自长期以来的一种争论。萨特认为,道德问题是围绕下列问题展开的:即究竟什么是他人道德的哲学价值?换句话说,根据胡塞尔的现象学,萨特认为,人是自己所不是的东西或人不是他所是的东西,这就是关于人类本体论的道德真理。在他人问题上有某种道德旨趣,这主要表现在现象学意识和主体之间关系的结构上。萨特帮助我们理解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经验在于我们自己并不处于反思的状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我们的真实愿望没有多少关系,于是,我成为为他之人,而并没有忠实我自己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现象学 他人 存在 虚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无与无所谓——笛卡儿自由意志理论探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贾江鸿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9-55,F0003,共8页
文章从笛卡儿的虚无概念入手来探讨他的自由意志理论。通过澄清笛卡儿自由意志概念的三种不同内涵--最低程度的无所谓的自由、完全的自由和积极的无所谓的自由,从而一方面试图勾勒笛卡儿自由意志理论的发展脉络,展现他在《第一哲学沉思... 文章从笛卡儿的虚无概念入手来探讨他的自由意志理论。通过澄清笛卡儿自由意志概念的三种不同内涵--最低程度的无所谓的自由、完全的自由和积极的无所谓的自由,从而一方面试图勾勒笛卡儿自由意志理论的发展脉络,展现他在《第一哲学沉思集》和《论灵魂的激情》中的两种不同的自由意志理论,另一方面则试图重构笛卡儿为我们隐约呈现的可能的形而上学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卡儿 自由意志 虚无 无所谓 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即自为——一种被忽视的萨特现象学本体论视角 被引量:3
10
作者 屈明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9-97,167,共9页
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通过现象学方法回到了本体论问题,即关于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存在问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存在之存在",即那个作为一切存在基础和本质的存在,而是"显现的存在"即关于现象的存在方式以及... 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通过现象学方法回到了本体论问题,即关于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存在问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存在之存在",即那个作为一切存在基础和本质的存在,而是"显现的存在"即关于现象的存在方式以及现象是如何显现的问题,由此形成了他独特的现象学本体论。与传统本体论不同的是,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既是现象学的又是本体论的,是一种作为现象学的本体论。萨特在对传统本体论进行现象学的改造中,区分了两种存在: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存在"是其所是",而自为存在"是其所不是,又不是其所是",在自为存在的本体论结构中有一种"虚无化"的意义,一种"虚无化"的能力,它能使其所"是"变成其所"不是",让其所"不是"变为其所"是",而这种"虚无化"的意义和能力来自于意识原初的"虚无"。意识原初的"虚无"是自为对自身在场和内在否定得以可能的基础,它使自在存在得以揭示,使自在与自为两个独立的存在领域得以联系,是自为存在的绝对自由的本体论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特 虚无 自由 现象学 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虚无之物”的日常生活消费实践 一个消费者的视野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敦福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9-174,共16页
依据对日常消费实践的经验和观察,作者从消费者的视角论证: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消费实践正在快速地奔向“虚无之物”———没有内涵,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由某个中心建构和控制的、比较而言缺乏特定内容的社会形式。“虚无之... 依据对日常消费实践的经验和观察,作者从消费者的视角论证: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消费实践正在快速地奔向“虚无之物”———没有内涵,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由某个中心建构和控制的、比较而言缺乏特定内容的社会形式。“虚无之物”是瑞泽尔(Ritzer)建构的一个理想类型概念,在使用这个框架之前,本文根据相关理论传统和中国经验稍加修改。中国社会消费实践30年来的剧变被阐释为消费革命、第二次解放和人们的选择自由。不过,作者认为,变革的社会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中国不仅会丧失曾经拥有的独特文化和传统,而且生活的意义和情趣正在遭到侵蚀和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日常生活消费实践 社会形式 虚无之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特存在主义的人学:在笛卡尔式视野中 被引量:1
12
作者 杜丽燕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8-93,共6页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在笛卡尔视角中的世俗存在主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道集笛卡尔传统和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理念于一身。人的在世,从提问开始。提问产生虚无和否定,人是对自己采取否定的态度存在,是自为的存在。
关键词 存在 虚无 否定性 自在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不流花不开的寂寞 被引量:12
13
作者 朱良志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62,共11页
在道禅哲学的影响下,中国画在中唐五代以来追求寂寥的境界,而至元倪瓒而臻于成熟,并在明清以来的文人画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认为,寂寥境界的创造是为了追求生命的真实;水不流花不开的寂然不动,是为了去除遮蔽,让世界活泼展现;虽然... 在道禅哲学的影响下,中国画在中唐五代以来追求寂寥的境界,而至元倪瓒而臻于成熟,并在明清以来的文人画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认为,寂寥境界的创造是为了追求生命的真实;水不流花不开的寂然不动,是为了去除遮蔽,让世界活泼展现;虽然不记述具体的人的活动,但却具有深层的人生感和历史感;在寂寥中所产生的幽深静穆的境界,具有独特的宇宙感。寂寥境界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精神气质的方面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寂寞 倪瓒 艺术精神 无生智慧 美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伦理气质:虚无、延异与幽灵学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鸿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0-137,共8页
当代叙事伦理要回应的一大关键,是意义的存在问题。本文通过回溯西方关于"上帝之死"的不同说法,和中西哲人关于"虚无"的多种理解,力图厘清"虚无"和"虚无主义"的混淆,并多角度考虑了意义的着落... 当代叙事伦理要回应的一大关键,是意义的存在问题。本文通过回溯西方关于"上帝之死"的不同说法,和中西哲人关于"虚无"的多种理解,力图厘清"虚无"和"虚无主义"的混淆,并多角度考虑了意义的着落问题.论文还在探讨了德里达的"延异"和"幽灵学"之后,将解构思想定位于后哲学之思的元伦理面向。论文提炼了这一元伦理面向的基本特征:准无神论的弥赛亚性,自身保持与自身之差异的灵敏嗅觉,不断突破"小我"跃向"无限"的冲动,面向未思之物的执拗的不妥协精神,充满谢意地把解构作为礼物赠与文本制作者的诚恳而优雅的风度,凭"触感"而凝视对象的羞涩表情,向他者、向未来开放的决绝意志,有生殖力的多元性和多重立场,对幸存者伦理的彻底忠诚,以及在文字中不断经历自我死亡的痛苦体验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伦理 虚无 延异 幽灵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存与虚无:孔子和庄子的美学思想之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颜翔林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1-106,共6页
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分别代表着中国古典美学的两个重要派别和不同的思想策略与方法路径。孔子的儒家美学和庄子的道家美学,两者之间既有显著的理论分野也有潜在的逻辑关联。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均从生存论意义上思考美学问题,将生存之意... 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分别代表着中国古典美学的两个重要派别和不同的思想策略与方法路径。孔子的儒家美学和庄子的道家美学,两者之间既有显著的理论分野也有潜在的逻辑关联。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均从生存论意义上思考美学问题,将生存之意义与仁爱、诗歌、虚无等要素进行价值论之关联,两者从不同的价值立场与审美视野对这些问题予以提问与回答。在生存论意义上,孔子的生存意志是现实性的和伦理性的,庄子侧重于对现实存在的存疑和否定,给予反讽和嘲笑,对生活世界予以批判和解构。庄子的生存目的是渴望摆脱现实世界,走向纯粹的审美自由和虚构的乌托邦世界。孔子认为诗歌既是实践生活也是纯粹的精神生活的必要性基础,孔子倡导个体依赖于群体而生存,诗可以促进不同的精神形式获得公共空间的广泛认同。庄子不认为生命存在一定依赖于直接性的对诗歌的接受和写作活动,他更关切主体在生命活动中如何诗意地存在。孔子和庄子的美学思想均包含深刻的生命的悲剧意识,孔子是在积极的入世之后体会到人生的悲剧性,而庄子认为,只要生命存在,就必然性地充满着痛苦、绝望和无法克服的虚无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 审美 仁爱 诗歌 虚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在论区分与二谛论——对海德格尔与大乘佛学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学国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1期67-71,共5页
"存在论区分"和"二谛"分别是海德格尔和大乘佛教哲学的基础性概念。本文作为一种对话式的比较,通过揭示存在论区分的佛学意义以及二谛论的存在论区分意蕴,力图使两种思想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一方面,海氏对存在者... "存在论区分"和"二谛"分别是海德格尔和大乘佛教哲学的基础性概念。本文作为一种对话式的比较,通过揭示存在论区分的佛学意义以及二谛论的存在论区分意蕴,力图使两种思想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一方面,海氏对存在者与存在自身的区分,就是"有"与"无"的区分,其基本精神与佛教二谛论的"空"、"有"之辨一致,也旨在克服对"有"的执著而达到对"无"的证会。另一方面,二谛论也是一种存在论区分。"空"也是存在的本质和真理,也包括对形而上学的解构,"空"作为"无住",还与海氏的"无化"(自由)一致。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对"无"的理解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论区分 二谛 本无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游记》数理机制论要——从神秘数字出发的文学批评 被引量:3
17
作者 杜贵晨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0,共8页
 《西游记》文本有典型的数理机制,框架取譬于"一元"之数,主体拟《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序,表现为"一"以贯之,"二"以变之和"三"以成立、"七"以成之...  《西游记》文本有典型的数理机制,框架取譬于"一元"之数,主体拟《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序,表现为"一"以贯之,"二"以变之和"三"以成立、"七"以成之等等。进而深入看来,以《易经》"天地之数"为代表的我国古代神秘数字在《西游记》中几乎都有所运用,从而《西游记》的形象体系几乎是一种"数字化存在";数理的原则决定了《西游记》文本的秩序与比例等,配合并凸显了全书因道成佛,证"无"成"空"的基本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文学批评 数理 神秘 机制论 《老子》 《易经》 形象体系 “一” “三” “二” 数字化 “空” “无” 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末世电影到末日影像——探寻电影−哲学的一种未来可能 被引量:3
18
作者 姜宇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4-106,186,共14页
末世电影是晚近以来的一个重要的电影类型,但学界对其所进行的分析尚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一是仅关注其“景观”的方面,而忽视了它与末世论、末日论等深刻哲学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二是仅聚焦于末世景观的某些局限的方面,比如自然灾难,... 末世电影是晚近以来的一个重要的电影类型,但学界对其所进行的分析尚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一是仅关注其“景观”的方面,而忽视了它与末世论、末日论等深刻哲学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二是仅聚焦于末世景观的某些局限的方面,比如自然灾难,而忽略了从冷战到后911时期发生鲜明转换的“世界终结”的不同形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可以对末世电影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哲学史的角度,梳理“世界”概念的演变线索及从“末世”到“末日”的转变过程。进而,结合末世电影的晚近发展,揭示出在以先制为主导策略的后911时期全球危机的背景之下,末日影像如何回归个体的生存体验,但却最终落入到末世论-启示论的真理循环之中。最后,结合德里达的文本及冯提尔的影像来尝试探索在既有的末世电影和末日影像之后的别样可能,直面“世界已去”这个起点,以忧郁之共情为纽带重建主体性之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世 末日 世界 理念 体验 绝对无 忧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无”中生“有”——探讨生态设计理念在艺术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荣树云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3-26,共4页
本文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态学、人类学、传统生态道德伦理观、现代生态设计理念,力图理清生态文化和艺术设计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设计尊重生态","生态补偿设计"的观点。
关键词 生态设计理念 艺术设计 “无” “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想象”与“虚无”——村上春树《袭击面包店》所见哲学词语释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永良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4-88,共5页
村上春树《袭击面包店》中的"虚无"和"想象力"这两个词语其实是以萨特关于"意识"的意向性理论为其来源和底蕴的。据萨特有关想象的意识理论可知,在该小说中,这两个词语及与此有关的语句和故事内容有其不同于其字面所示意义的、特... 村上春树《袭击面包店》中的"虚无"和"想象力"这两个词语其实是以萨特关于"意识"的意向性理论为其来源和底蕴的。据萨特有关想象的意识理论可知,在该小说中,这两个词语及与此有关的语句和故事内容有其不同于其字面所示意义的、特殊的意蕴,而这些特殊的意蕴都涉及对该小说整体内容及其主旨的理解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腹 虚无 虚无化 想象 想象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