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PSIR-TOPSIS模型的陕北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韩磊 张晗 +2 位作者 刘钊 康宏亮 苗哲源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0-105,共6页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陕北黄土高原榆林市和延安市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评价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确定影响陕北黄...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陕北黄土高原榆林市和延安市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评价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确定影响陕北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12—2021年陕北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转好,其中榆林市健康等级由Ⅳ级提升至Ⅱ级,延安市健康等级由Ⅳ级提升至Ⅲ级;子系统中榆林市压力子系统指数、延安市状态子系统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两市驱动力子系统指数、响应子系统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人口因素、自然条件和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是影响陕北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 DPSIR-TOPSIS模型 障碍因子 陕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建国 李晶晶 余红兵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116,共7页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掌握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和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汇总形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及其分布特征、动态变化;[...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掌握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和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汇总形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及其分布特征、动态变化;[结果]2021年水土流失面积为23.13万km^(2),占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89.13%。从水土流失分布来看,该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多沙区和北部风沙区,两区水土流失面积占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的51.06%;从地类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草地、林地和耕地,共占比86.80%。与2020年、2011年、1999年和1985年相比,2021年水土流失分别减少0.29万km^(2),3.43万km^(2),16.94万km^(2),22.30万km^(2),与1985年相比,强烈及以上强度等级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6.42万km^(2),减幅83.84%。[结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多沙区和北部风沙区,高强度侵蚀减少与年度监测成果未考虑沟道侵蚀有关;该区应以流域水系为单元,持续加强旱作梯田建设,大力开展高标准淤地坝建设,加强病险淤地坝出险加固,实施固沟保塬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动态变化 水土流失治理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覆盖对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功能的约束效应
3
作者 员学锋 陈蓓 +2 位作者 杨悦 赵雨 安健吉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8-297,共10页
[目的]明确植被覆盖与土地利用功能的相关关系和阈值效应,为促进区域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修复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表征植被覆盖强度,量化土地利用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借助斯皮尔... [目的]明确植被覆盖与土地利用功能的相关关系和阈值效应,为促进区域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修复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表征植被覆盖强度,量化土地利用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借助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和约束线法分析植被覆盖对土地利用功能的影响方式及影响阈值。[结果] 2000—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呈波动式上升态势,93.29%的区域植被覆盖明显改善,退化区域不足1%;不同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分异特征明显,生产功能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生活功能主要分布在各区县的中心城区,生态功能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特征,3种土地利用功能均值变化情况分别为-24.19%,74.70%和25.96%;植被覆盖对生产功能的约束作用无明显阈值,对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存在明显阈值,且研究期间阈值逐渐增加至0.415,0.603。[结论]陕北黄土高原应注重生产、生活、生态三者间的均衡发展,适度规模推进生态工程建设,结合各县域土地资源特点调整生态恢复管理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土地利用功能 约束线 陕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分区的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的尺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温昕 王继军 韩晓佳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5-315,共11页
[目的]明晰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保证生态系统服务长期有效供应,实现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方法]以典型退耕区陕北黄土高原为例,利用199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于InVEST模型量化4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即碳储量、产水... [目的]明晰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保证生态系统服务长期有效供应,实现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方法]以典型退耕区陕北黄土高原为例,利用199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于InVEST模型量化4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即碳储量、产水量、土壤保持量和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各类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和呈现的尺度特征。[结果](1)1990-2020年碳储量和生境质量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产水量和土壤保持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总体增加的趋势,空间上呈东南略低西北略高的分布。(2)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以协同作用为主,且在1990-2020年协同效应不断增强,权衡作用主要发生在产水量与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权衡作用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东北部地区。(3)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作用存在着空间尺度效应,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相关性逐渐增强而显著性有所下降,且作用关系的方向性会发生改变。[结论]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以协同为主,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作用存在着空间尺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作用 尺度效应 地理分区 陕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路理论的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杰 屈建军 +3 位作者 陈海 石金鑫 马羽赫 刘迪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4-505,共12页
识别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的点、线、面等景观要素,构建动态生态安全格局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研究对生态安全格局动态演化和影响因素探究的不足,利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 识别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的点、线、面等景观要素,构建动态生态安全格局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研究对生态安全格局动态演化和影响因素探究的不足,利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性分析和电路理论模型等方法,构建2000—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究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素,并给出生态恢复策略。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生态源地在陕北黄土高原南部集中分布,面积变化较小且空间位置较为稳定。(2)2000、2010年和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阻力面的均值分别为4.96、4.36和4.40,呈现南部低、西北高的空间格局。(3)2000、2010年和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廊道的长度分别为2416.25 km、3433.61 km和2643.62 km,南部生态廊道密集,以低阻力生态廊道为主,北部生态廊道稀疏,以高阻力生态廊道为主。(4)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主要分布在陕北黄土高原西北部,面积不断减少。(5)植被覆盖度、景观多样性、人口密度、坡度和降水是影响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陕北黄土高原未来的生态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和依据,同时有助于生态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电路理论 陕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矿区生态脆弱性时空特征与驱动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健松 蔡音飞 +2 位作者 王雅茹 胡海峰 李晓静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7-226,共10页
[目的]揭示矿区生态脆弱性时空特征和驱动因子,为矿区环保政策制定、生态修复规划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半干旱黄土高原典型矿区西山煤田为研究区,将采煤影响作为分区依据并量化为评价指标,利用综合指数法、地理探测器、中介效应模型... [目的]揭示矿区生态脆弱性时空特征和驱动因子,为矿区环保政策制定、生态修复规划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半干旱黄土高原典型矿区西山煤田为研究区,将采煤影响作为分区依据并量化为评价指标,利用综合指数法、地理探测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生态脆弱性的时空特征及直接和间接驱动分析。[结果](1)研究时段内,生态脆弱性先降后增,标准化生态脆弱性指数(SEVI)由0.3754先降至0.3260,随后增至0.3336,整体上显著下降;空间上呈“中部低,北部、东南高”的分布格局,与人类活动及煤炭开采空间耦合性较高。(2)植被覆盖度和总初级生产力为主要驱动因子,q值分别为0.492,0.500;多因子协同作用时驱动力大于单因子;主要驱动因子在采煤沉陷和生态脆弱性间发挥中介作用。(3)各分区SEVI为:直接开采区(0.3542)>自然生态区(0.3338)>开采缓冲区(0.3333),开采加剧生态脆弱性。[结论]西山煤田生态脆弱性在研究时段内整体下降,植被覆盖度和总初级生产力为主要驱动力,且在采煤沉陷和生态脆弱性间发挥中介作用,煤炭开采制约了矿区生态环境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黄土高原矿区 开采影响分区 开采沉陷 驱动因子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风险评估及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
7
作者 唐阳 王筛妮 +3 位作者 卫新东 孔德豪 张舒媛 孙硕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3-350,共8页
[目的]探究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风险和修复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采用生态风险评估模型,得出生态风险评估结果;同时基于植被覆盖度,采用Slope+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模型,得出植... [目的]探究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风险和修复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采用生态风险评估模型,得出生态风险评估结果;同时基于植被覆盖度,采用Slope+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模型,得出植被退化趋势评估结果。将二者结果根据综合指数法,形成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修复优先区。[结果](1)2000—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产水量、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和碳固定生态系统服务均呈现增长趋势,单位面积产水量增长率为563.98%;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增长率为54.22%;单位面积生境质量增长率为2%;单位面积碳固定增长率为113.05%。(2)生态风险较高的区域位于西北部的长城沿线风沙滩地。(3)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度呈逐渐增加趋势,植被改善区域占比95.87%,植被退化区域主要位于西北部的长城沿线风沙滩地和南部的黄土丘陵沟壑区。(4)生态修复优先级较高的区域位于定边县、榆阳区、横山区、靖边县,采取防风固沙林带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盐碱地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措施。[结论]陕北长城沿线风沙滩地作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修复优先区域,需加强区域生态保护,采取科学的生态修复措施,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生态风险 生态系统服务 植被退化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农宅工业化建造体系演进脉络与现状研究
8
作者 陈慧祯 李岳岩 陈静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8,共12页
针对黄土高原农宅工业化建造体系的演进规律与转型困境,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住房现代化路径势在必行。基于文献研究、统计分析与田野调查,从组织体系、设计方式、材料工法以及结构构件四个方面系统解析黄土高原地区农宅工业化建造体系的... 针对黄土高原农宅工业化建造体系的演进规律与转型困境,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住房现代化路径势在必行。基于文献研究、统计分析与田野调查,从组织体系、设计方式、材料工法以及结构构件四个方面系统解析黄土高原地区农宅工业化建造体系的演进脉络。研究表明:目前农宅建造模式呈现“半工业化”的特征,农宅建设主体从自主建造转向多元协同模式,但相关政策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建设成本等问题成为关键制约因素。因此提出通过优化全产业链协同机制,提升新型建材与预制构件的地域适配性,促进工业化与地域化的有效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区 农村住宅 建筑工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知识-机器学习模型的黄土高原铁杆蒿草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变化模拟及影响机制
9
作者 张泽凌 周莹 +4 位作者 姜峻 王丽娜 邓旭 安志超 唐亚坤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544-6558,共15页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和蒸散(ET)是表征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能力的重要指标。对碳水通量动态变化的准确模拟和驱动机制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明确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黄土高原铁杆蒿...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和蒸散(ET)是表征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能力的重要指标。对碳水通量动态变化的准确模拟和驱动机制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明确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黄土高原铁杆蒿草地生态系统2018—2022年日尺度通量观测数据,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机器学习模型(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融合生态学知识与机器学习的生态知识-机器学习(EML)模型分别对NEE和ET进行拟合。其中,有6种基于不同生态假设的EML模型用于拟合NEE,7种基于不同生态假设的EML模型用于拟合ET。最后构建拟合效果最好和解释能力最优的EML模型并探究环境和植被因素对NEE和ET的影响。结果表明:(1)包含了气象因素、土壤水分因素和植被因素的EML模型对NEE和ET的拟合效果最好,R2和RMSE分别为0.81和0.70 g C m^(-2)d^(-1),0.83和0.48 mm/d,MRE和MAE分别为1.72和0.48 g C m^(-2)d^(-1),0.29和0.30 mm/d。该模型在NEE和ET上的拟合能力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提升了24.62%和12.16%,较机器学习模型平均提升了13.02%和6.87%。(2)空气温度是NEE和ET的主要影响因素,重要性占比分别为63.12%和60.38%。6℃和22℃是草地NEE日均空气温度的阈值,在6—22℃之间NEE处于下降趋势,在22℃后NEE变为平稳趋势。0℃和22℃是草地ET日均空气温度的阈值,当空气温度大于22℃后,ET由上升趋势转变为平稳趋势。(3)土壤水分因素在NEE和ET的重要影响因素中的占比分别为17.13%和5.66%,NEE对土壤水分的敏感性高于ET。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模拟方法,并明确其对环境和植被因素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通量 半干旱区 黄土高原 草地生态系统 生态知识-机器学习模型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PP模型的黄土旱塬区果园生草的水土流失效应评估
10
作者 宋淑钧 杨荣 +2 位作者 王鸿 赵明新 刘学周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121,共11页
[目的]评估果园生草的水土流失效应,阐明生草对水土流失的控制效果,为优化区域果园生草种植管理措施和提高果园水土保持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WEPP模型,以黄土旱塬区果园为研究对象,模拟不同降水条件(自然降水和降水增加10%,20%,... [目的]评估果园生草的水土流失效应,阐明生草对水土流失的控制效果,为优化区域果园生草种植管理措施和提高果园水土保持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WEPP模型,以黄土旱塬区果园为研究对象,模拟不同降水条件(自然降水和降水增加10%,20%,30%)、不同坡度(5°,10°,15°,20°,25°)和不同作物管理模式(裸地、清耕、生草)组合情景下的水土流失情况,以裸地和清耕为对照,评估果园生草的水土流失效应。[结果](1)从整体来看,3种作物管理模式的年内总土壤水分均呈“W”形变化趋势,且总土壤水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裸地>清耕>生草。与对照相比,生草模式下的日平均总土壤水分、蒸发量和渗漏量分别低于裸地和清耕模式的31.7%和31.3%,36.1%和31.6%,63.0%和67.7%。(2)与对照模式相比,相同坡度条件下生草模式的年平均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均最低;土壤流失量随坡度的增大均呈线性函数关系而显著增大(p<0.001),且生草模式下随坡度变化其土壤流失量的变化速率最小,分别低于裸地和清耕模式52.4%和47.4%。3种管理模式的年均径流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表现为裸地(124.4mm)>清耕(121.4 mm)>生草(87.4 mm);生草模式的年均土壤流失量与裸地和清耕模式相比显著减少49.2%和43.3%(p<0.01)。(3)进一步对不同坡度和作物管理模式下的水土流失曲线图进行模拟分析表明,不论哪种坡度条件下,3种模式的最大土壤流失量均发生在坡长18 m处,且发生水土流失后坡度变大幅度均表现为裸地>清耕>生草。(4)不同管理模式下均存在年平均土壤流失量随降水增加而增加的现象,且降水增加较自然降水情景的土壤流失增量均表现为生草模式低于对照模式;土壤流失增量随着降水增加而显著增加(p<0.01),且随着降水增加生草模式较其他模式的土壤流失增量降低幅度不断增大。[结论]果园生草在减少水土流失中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果园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是解决黄土旱塬区果园水土流失问题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PP模型 果园生草 水土流失 黄土旱塬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丹霞地貌研究历程、热点与未来方向
11
作者 丁华 舒悦 +1 位作者 郎婷 崔萃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336,共14页
陕北黄土高原丹霞地貌景观带是目前国内已知规模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带。基于WOS、CNKI等数据库,笔者全面梳理了1989~2023近35年研究成果,依托CiteSpace 6.3.R1软件,构建了研究文献数量、研究机构、研究作者以及研究关键词等可视化知识图... 陕北黄土高原丹霞地貌景观带是目前国内已知规模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带。基于WOS、CNKI等数据库,笔者全面梳理了1989~2023近35年研究成果,依托CiteSpace 6.3.R1软件,构建了研究文献数量、研究机构、研究作者以及研究关键词等可视化知识图谱,系统揭示了陕北黄土高原丹霞地貌研究历程和热点。研究发现:(1)陕北黄土高原研究历程呈现由西南边缘地区逐步转向中部地区,由零散研究或个案研究逐步向区域研究转变。(2)外文文献整体较少,主要以国内文献为主。(3)对于陕北黄土高原丹霞地貌研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研究团队、地域之间的合作较少。(4)研究早期以陕北黄土高原边缘的照金丹霞为主,近期以延安丹霞地貌、靖边龙洲丹霞地貌、甘泉雨岔大峡谷等为主。(5)研究内容主要以“丹霞地貌分类”“景观特征”“沉积环境”“发育机制”等为热点。为进一步推动陕北黄土高原丹霞地貌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未来应注重加强定量研究、深入揭示丹霞地貌形成机理、强化国内国际对比、保护利用协同推进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地貌 陕北黄土高原 CiteSpace分析 研究历程 研究热点 未来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脱贫地区农村相对贫困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宁夏彭阳县为例
12
作者 刘子毓 施琳娜 +2 位作者 吴昕燕 丁金梅 文琦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42-1452,共11页
相对贫困是制约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黄土高原地区属于生态贫困与经济贫困的复合区域,研究其脱贫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程度、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为有效治理相对贫困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宁夏彭阳县为研究区,从物质基础、经济条件、可... 相对贫困是制约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黄土高原地区属于生态贫困与经济贫困的复合区域,研究其脱贫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程度、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为有效治理相对贫困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宁夏彭阳县为研究区,从物质基础、经济条件、可行能力、发展机会和社会保障5个维度构建相对贫困测度体系,运用相对贫困指数模型对农村相对贫困进行测度,通过划定相对贫困线,识别出421户相对贫困农户,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其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个体和区域相对贫困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彭阳县物质基础维度和发展机会维度相对贫困程度较低,但经济条件维度、可行能力维度和社会保障维度相对贫困程度较高;②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平均高程、劳动力占比、基础设施满意度和工资性收入占比是影响相对贫困的主导因子;主要劳动力受教育情况、医疗支出、是否有小额信贷和第一产业贡献率是次要因子;③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农户生计可持续性受阻、地区发展差异化明显。为破解黄土高原脱贫地区农村相对贫困困境,亟需以城乡融合为纽带,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依托跨区域要素流动破除发展壁垒,通过创新治理尺度构建多层级协同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贫困 地理探测器 黄土高原脱贫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叶面积指数耦合STEMMUS模型的果园土壤水热特征
13
作者 杨雨萌 高晓东 +1 位作者 邵晓亚 杨敏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6-325,337,共11页
[目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作为生态系统水循环过程模拟研究的关键参数,其快速动态模拟可解决土壤水-汽-热-气耦合模型STEMMUS(simultaneous transfer of energy, mass and momentum in unsaturated soil)只能使用固定或实... [目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作为生态系统水循环过程模拟研究的关键参数,其快速动态模拟可解决土壤水-汽-热-气耦合模型STEMMUS(simultaneous transfer of energy, mass and momentum in unsaturated soil)只能使用固定或实测LAI作为输入参数的局限性。[方法]将EPIC模型中的“植物叶面积发育子模块”与STEMMUS模型耦合,采用2019年和2020年子洲县山地苹果试验示范基地苹果生长条件下实测的果树蒸腾、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与验证,以评估耦合模型在黄土高原的适用性。[结果]通过优化植物生长参数,耦合叶面积发育子模块后的STEMMUS模型对苹果树蒸腾耗水过程的模拟精度显著提高,率定年和验证年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从原模型的40.2%、61.9%和0.52、0.64 mm/d降低到耦合模型的30.0%、33.2%和0.42、0.38 mm/d。同时,耦合模型可较好地模拟苹果园的土壤水热动态过程,在率定期和验证期模拟土壤水分体积分数和土壤温度的NRMSE分别为1.4%~32.9%和2.9%~9.5%,MAE分别为0.13~4.26 cm^(3)/cm^(3)、0.34~1.49℃。[结论]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表明耦合模型可准确描述黄土高原苹果园果树叶面积动态生长和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区果园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STEMMUS 果树蒸腾 土壤水热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黄土塬区DAS井地联采采集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浩林 张少华 +4 位作者 陈朔 黄建华 高强 许银坡 祁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5-666,共12页
复杂黄土塬对地震波能量的吸收和衰减一直是地球物理学者关注的焦点,该问题使得地震资料提升分辨率和信噪比困难重重,难以满足面向老油区油藏描述和剩余油挖潜的需求。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DAS)多井井地联... 复杂黄土塬对地震波能量的吸收和衰减一直是地球物理学者关注的焦点,该问题使得地震资料提升分辨率和信噪比困难重重,难以满足面向老油区油藏描述和剩余油挖潜的需求。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DAS)多井井地联采技术通过井中接收地震波可降低近地表的吸收和衰减,且具有同源激发、一致性接收、井下小道距、高覆盖等特点,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当前井地联采技术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复杂地表地震激发点不均匀引起的VSP成像困难,同时存在井地联采方案论证方法缺乏、DAS多井井地同步接收及采集质控技术不成熟等问题。为此,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某区块,基于“两宽一高”三维地震开展了7口井的DAS 3D-VSP井地联合采集、处理及解释配套技术攻关。作为该技术攻关的第一部分——“采集篇”,针对复杂黄土塬区DAS井地联采技术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种面向VSP成像的扇区法井地联采激发方案论证技术,形成了井地联采均匀激发、DAS多井连续接收及质控配套方法,应用获得了高品质DAS 3D-VSP资料,为多井井地联采3D-VSP偏移成像和井地联合储层预测奠定了高质量资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区 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 井地联采 3D-VSP 扇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坊沟流域典型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
15
作者 王舒民 刘招 +3 位作者 管子隆 肖瑜 张晋霞 申思齐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85,共15页
【目的】黄河流域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所面临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黄土台塬区典型小流域油坊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无人机实测高程数据及气象、土地利用等... 【目的】黄河流域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所面临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黄土台塬区典型小流域油坊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无人机实测高程数据及气象、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运用InVEST模型,探究油坊沟流域的产水、土壤保持、碳储量以及生境质量共4项生态系统服务;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4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厘清其相关性;同时基于不同土地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对研究区的多重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识别。【结果】结果显示:2001—2020年油坊沟流域产水服务和土壤保持都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碳储量持续上升,生境质量基本稳定。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主要表现为协同关系,碳储量和产水量之间表现出区域性权衡关系,在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以土壤保持功能为主,生态系统服务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在流域北部的林地地区。【结论】结果表明:植被恢复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但对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影响有时空差异,应对其分区管理以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高值区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密切相关,在规划管理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提升服务效益;生态系统服务的冷热点区变化表现出林地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制定生态保护和管理策略时,应充分考虑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此次对油坊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量化研究,阐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演变规律,为该区生态环境评价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黄土台塬区 小流域 InVEST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原牦牛鲜奶营养品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张新永 李少伟 +2 位作者 刘增辉 陈林耀 武建双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9-224,共16页
为探究藏北高原天然草地放牧系统牦牛鲜奶品质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于2021年8月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3个类型放牧草地上选择12个样地及其周边36个牧户,采集测定牧草和牦牛鲜奶的营养品质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草... 为探究藏北高原天然草地放牧系统牦牛鲜奶品质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于2021年8月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3个类型放牧草地上选择12个样地及其周边36个牧户,采集测定牧草和牦牛鲜奶的营养品质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草地类型牦牛鲜奶营养品质的差异,利用结构方程和混合线性模型定量揭示牧草营养品质对牦牛鲜奶营养品质的调控路径和影响强度。结果表明:1)荒漠草原区牦牛鲜奶蛋白质含量(4.36%)最高,显著高于高寒草原(4.05%)和高寒草甸(3.59%)(P<0.05);高寒草甸区牦牛鲜奶的乳糖(5.45%)和矿物质含量(0.82%)均最高,显著高于高寒草原(4.31%和0.71%)和荒漠草原区(4.24%和0.73%)(P<0.05)。2)牧草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对牦牛鲜奶蛋白质含量影响显著(P<0.05),分别可以单独解释其53.58%和26.07%的变异;牧草粗蛋白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对牦牛鲜奶乳糖含量影响显著(P<0.05),分别可单独解释其49.88%、40.92%的变异;牧草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对牦牛鲜奶矿物质含量影响显著(P<0.05),单独解释了其53.33%的变异。3)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植物生长季温度和降水可通过调控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牧草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进而影响牦牛鲜奶乳糖、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指标含量。综上所述,牦牛鲜奶营养品质受气候条件、土壤养分和牧草品质多重因素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营养品质 牦牛鲜奶 高寒草地 高寒牧区 藏北高原 畜牧业 品质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恢复草地植物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17
作者 孔繁晰 唐邦洁 +3 位作者 阿力米日·阿力木江 阿的各各 袁茂国 陈俊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1,共11页
为探究黄土高原退耕自然恢复草地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选取陕西省吴起县退耕5、10和25年3个不同退耕恢复年限草地,利用植物齐地面刈割地上生物量测定法和点网格盖度测定法及其γ分布和β分布两种数理解析模型,计算群落整体以及组成群落... 为探究黄土高原退耕自然恢复草地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选取陕西省吴起县退耕5、10和25年3个不同退耕恢复年限草地,利用植物齐地面刈割地上生物量测定法和点网格盖度测定法及其γ分布和β分布两种数理解析模型,计算群落整体以及组成群落的各植物种的空间异质性指数,探明各植物种在空间分布格局中所起的作用,为退耕恢复草地的科学管理与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退耕恢复年限的草地群落植物种的空间异质性指数均随平均地上生物量和盖度的增大极显著地降低(P<0.01);退耕10年的草地禾本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和盖度所占比例较退耕5年的草地高,其中退耕10年草地中针茅在总生物量和盖度中的占比分别达到23.0%和37.6%,而退耕25年的草地中退化指示植物种三叶委陵菜成为群落的第1优势种,说明退耕年限过长不利于维持群落中禾本科等优质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及盖度比例;优势顺序靠前的植物种降低了群落整体的空间异质性,优势顺序靠后的植物种对群落空间分布格局作用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退耕恢复草地 地上生物量 盖度 γ分布模型 β分布模型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黄土塬区DAS井地联采处理技术及应用
18
作者 李乐 陈浩林 +3 位作者 曹中林 段鹏飞 李培明 唐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1-911,共11页
该文是陆上复杂黄土源区DAS井地联采技术攻关的第二部分——“处理篇”。针对复杂黄土塬区地震数据处理中表层静校正问题突出、资料信噪比低、成像品质差等难题,基于井地联采的DAS 3D-VSP数据,研究了陆上DAS 3D-VSP资料信号分析及成像... 该文是陆上复杂黄土源区DAS井地联采技术攻关的第二部分——“处理篇”。针对复杂黄土塬区地震数据处理中表层静校正问题突出、资料信噪比低、成像品质差等难题,基于井地联采的DAS 3D-VSP数据,研究了陆上DAS 3D-VSP资料信号分析及成像处理技术,形成了DAS 3D-VSP自适应波场分离、DAS 3D-VSP高分辨率处理、DAS 3D-VSP角度域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等配套关键技术。通过提取井旁准确的时深关系、地层速度、反褶积算子、球面扩散补偿因子、吸收衰减因子等,同步实现了DAS 3D-VSP数据与地面地震联合的高分辨率处理。将该配套技术用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某区块DAS 3D-VSP资料的处理,成像结果的有效频带达到4~85 Hz,井震标定波组相关系数平均提升了9.7%,为后续的地震地质解释、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挖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区 DAS-VSP 高分辨率处理 3D-VSP成像 高斯束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流域产水功能时空变化特征
19
作者 高雅玉 胡玉沛 +2 位作者 宋玉 郝建斌 李泽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0-472,共13页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研究产水量的时空特征和变化响应,分析马莲河流域产水功能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变化趋势,对半干旱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20年马莲河流域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研究产水量的时空特征和变化响应,分析马莲河流域产水功能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变化趋势,对半干旱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20年马莲河流域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土地利用类型、海拔、降水和实际蒸散发等影响因素对产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1990、2000、2010和2020年总产水量分别为4.563×10^(8)、2.640×10^(8)、3.853×10^(8)和3.264×10^(8)m^(3),30 a间流域产水空间格局基本一致,总体呈下游高、上游低的空间分异特征;流域产水深度以减少为主,显著减少区集中于中上游,极显著减少区主要在中下游。(2)城镇用地、建设用地和高覆盖度草地产水能力最强,水域产水能力最弱;降水越多、海拔越低、实际蒸散越小、植被覆盖度越低的区域产水能力越强。(3)产水量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实际蒸散量呈负相关,各影响因子对产水量的影响程度排序为降水量>高程>实际蒸散量>土地利用。(4)西南部作为产水功能重点功能区应加以规划保护,东北部是产水低值区,应减少人类活动以重点保护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1990—2020年马莲河流域产水量时空格局变化显著,降水因子是其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水功能 时空演变 空间格局 InVEST模型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薄景山 万卫 +2 位作者 彭达 段玉石 李琪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98,共17页
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是指地震动随震级、距离和场地条件等变化的经验关系,近年来在我国亦被称为地震动预测方程,是估计地震动及其影响场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地震区划和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被广泛应用。黄土是一种特殊土,在我国广泛... 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是指地震动随震级、距离和场地条件等变化的经验关系,近年来在我国亦被称为地震动预测方程,是估计地震动及其影响场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地震区划和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被广泛应用。黄土是一种特殊土,在我国广泛分布。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中强地震频发,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有其特殊性,总结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研究成果对促进黄土高原地区抗震研究有重要意义。在简要介绍国内外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我国学者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基岩和土层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位移以及反应谱衰减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评述和讨论在黄土覆盖地区地震动衰减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文章的研究工作对从事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工程研究的科技人员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区 地震烈度 地震动 衰减关系 基岩 土层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