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山造山带马鬃山泥盆纪花岗岩对古亚洲洋构造演化的制约
1
作者 余吉远 王国强 +3 位作者 计波 卜涛 李婷 过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北山造山带是一个地质构造复杂的区域,其构造演化和构造单元的划分一直是地质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前人对该地区泥盆纪大地构造背景存在不同的观点,这些分歧主要源于对地质证据的不同解读和理论模型的差异。通过对该地区马鬃山泥盆纪花... 北山造山带是一个地质构造复杂的区域,其构造演化和构造单元的划分一直是地质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前人对该地区泥盆纪大地构造背景存在不同的观点,这些分歧主要源于对地质证据的不同解读和理论模型的差异。通过对该地区马鬃山泥盆纪花岗岩的详细分析,发现这些岩石具有显著的富K、贫Na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可能来源于地壳深部的熔融过程。此外,这些岩石还显示出过铝质花岗岩的特性,这通常与特定的构造环境和源区成分有关。在稀土元素分布上,轻稀土元素和重稀土元素的明显分异,以及轻微的Eu异常,进一步指示了岩浆分离结晶过程中的复杂行为。该岩体相对富含Cs、Rb、Ba、Th、U和K等元素,而相对缺乏Nb、Ta、P和Ti等元素。利用LA-ICP-MS对锆石进行U-Pb定年分析,获得(396.3±3.5)Ma的年龄数据,说明岩体形成于早泥盆世。源区岩石主要由杂砂岩组成,可能指示了岩浆源区的沉积岩成分。马鬃山二长花岗岩的成因类型被确定为S型花岗岩,这类岩石通常与陆壳的重熔作用有关,其形成与地质历史上的同碰撞—后碰撞构造环境密切相关。综上所述,北山造山带的俯冲作用在早泥盆世已经结束,区域地质构造已经从俯冲阶段过渡到后碰撞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浆演化 地球化学 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成因 泥盆纪 北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晋西挠褶带中段构造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3
2
作者 石婧 何登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3-731,共9页
现今晋西挠褶带作为鄂尔多斯盆地的残余东部边界存在,近年来在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中发现有煤层气、致密气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一个重要的勘探领域。本文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地震资料等,明确其地层发育分布特征,结合浅表露头构建区... 现今晋西挠褶带作为鄂尔多斯盆地的残余东部边界存在,近年来在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中发现有煤层气、致密气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一个重要的勘探领域。本文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地震资料等,明确其地层发育分布特征,结合浅表露头构建区域地质剖面,并利用2D-move软件对其进行反演分析与正演模拟,同时对其构造变形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鄂尔多斯东缘晋西挠褶带中段主要在燕山期受东西向的挤压应力以及深部构造楔活动影响发生陆内构造变形,并遭受强烈的差异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现今构造格局。2)研究区剖面现今长度约为114.96 km,以寒武系为标志层,燕山期地层缩短约4.06 km,地层抬升约6.12 km,地层缩短率为3.41%。3)晋西挠褶带中段形成原因为受到多方向的挤压构造应力作用,主要动力来源为古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低角度俯冲挤压。晋西挠褶带中段是重要构造单元,具深刻的动力来源。本文可为之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陆内构造变形、演化特征研究以及油气勘探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鄂尔多斯盆地 晋西挠褶带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古生代蛇绿混杂岩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24
3
作者 王国强 李向民 +3 位作者 徐学义 余吉远 武鹏 计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81,共11页
蛇绿混杂岩带作为造山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成和就位过程与区域造山事件密切相关。通过系统梳理北山造山带蛇绿混杂岩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在北山造山带内卷入的4条蛇绿混杂岩带中,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为形成... 蛇绿混杂岩带作为造山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成和就位过程与区域造山事件密切相关。通过系统梳理北山造山带蛇绿混杂岩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在北山造山带内卷入的4条蛇绿混杂岩带中,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为形成时代最古老的蛇绿岩,代表了北山洋盆最早于早寒武世即已开启,北山地区发育的洋盆最晚可能于二叠纪闭合,构造属性研究表明,已发现的各蛇绿混杂岩带单独作为一级构造单元划分的证据依然不足。以客观表达目标地质体为主的北山各蛇绿岩带的地质调查程度制约了蛇绿岩的识别、形成、就位时代、各洋盆之间演化关系及构造属性等问题的研究,建议未来区内的深入研究及解决热点问题时应采取如下关键手段:开展各蛇绿混杂岩带大比例尺的精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构造演化 形成时代 古生代 北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古生代以来构造演化 被引量:85
4
作者 姚永坚 夏斌 +2 位作者 冯志强 王嘹亮 徐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4-128,共5页
南黄海是奠基于下扬子地台前震旦纪变质岩基底之上一个多旋回盆地的叠覆,在成生发展及其后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作用,盆地原型已不存在,形成现今复杂的地质构造面貌。根据国土资源新一轮大调查项目在南黄海获取的高品质的地球物理资... 南黄海是奠基于下扬子地台前震旦纪变质岩基底之上一个多旋回盆地的叠覆,在成生发展及其后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作用,盆地原型已不存在,形成现今复杂的地质构造面貌。根据国土资源新一轮大调查项目在南黄海获取的高品质的地球物理资料,结合钻井和相邻陆地的资料以及不同时期动力体系的作用、不同期次构造运动和变形的特点,将南黄海大致划分为4 个大的构造演化阶段:古生代—三叠纪海相盆地稳定演化阶段、中生代陆相盆地演化阶段、古新世—中中新世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和晚中新世以来区域沉降阶段。加里东运动使华南褶皱带与扬子地台南缘拼贴,形成广阔而稳定的后加里东地台;印支—早燕山运动使下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的东南缘碰撞和挤压,形成了苏鲁造山带,在造山带南侧和中部隆起区之间形成黄北前陆盆地,中部隆起区以南为黄南断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褶皱带 扬子地台 华北地台 构造演化 盆地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岫岩-宽甸地区古元古代条痕状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超 陈斌 +1 位作者 李壮 杨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63-977,共15页
辽吉地区地处华北克拉通胶-辽-吉带北部,区域内发育有相对完整的古元古代沉积作用与岩浆活动。本文对辽吉地区2个古元古代条痕状花岗岩体(鸡冠山岩体和老黑山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成因学研究。研究表明,条痕状花岗岩(二长花岗... 辽吉地区地处华北克拉通胶-辽-吉带北部,区域内发育有相对完整的古元古代沉积作用与岩浆活动。本文对辽吉地区2个古元古代条痕状花岗岩体(鸡冠山岩体和老黑山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成因学研究。研究表明,条痕状花岗岩(二长花岗片麻岩)样品具有高的K_2O/Na_2O、FeOT/MgO比值和Ga、Zr、Y含量以及低的CaO、MgO、Sr、Cr、Co、Ni含量,全碱(K_2O+Na_2O)含量变化于7.97%~9.08%。在SiO_2-K_2O图中,条痕状花岗岩主要位于高钾钙碱系列区域,样品A/CNK值介于0.84~1.03之间,A/NK值为1.11~1.17,10000Ga/Al比值全部大于2.6,为高钾钙碱性铝质A型花岗岩。其中6个样品的εNd(t)为-3.3^-0.9,Nd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2860~2669Ma,暗示其形成于太古宙地壳的部分熔融。条痕状花岗岩富集Rb、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俯冲带岩浆特征,在Rb/30-Hf-Ta×3图中落入火山弧区域;其Y相对于Nb更富集,具有与岛弧玄武岩相似的Y/Nb等元素比值,在Y/Nb-Rb/Nb和Nb-Y-Ce图解中落入A_2型花岗岩区域。古元古代早期,辽吉地区处于大陆弧后盆地构造环境,强烈的弧后伸展作用产生了条痕状花岗岩;在后期的地体拼贴过程中,条痕状花岗岩与周围岩石共同变形并最终构造挤压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元古代 华北克拉通 花岗岩 胶辽吉带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油气前景 被引量:24
6
作者 解东宁 何明喜 +1 位作者 周立发 谢其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5,共8页
东秦岭-大别山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北两支逆冲断裂组成,是联系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南华北盆地的构造纽带。该逆冲推覆构造在走向上具有分段性,在倾向上具有分带性;即沿倾向分为前锋带、逆冲岩席带和根带;在走向上分为豫西逆冲推覆区... 东秦岭-大别山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北两支逆冲断裂组成,是联系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南华北盆地的构造纽带。该逆冲推覆构造在走向上具有分段性,在倾向上具有分带性;即沿倾向分为前锋带、逆冲岩席带和根带;在走向上分为豫西逆冲推覆区段、周口南缘逆冲推覆区段和淮南-合肥逆冲推覆区段。构造演化分为3个阶段:印支期碰撞造山阶段、燕山晚期陆内造山阶段和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早期走滑拉张阶段。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各区带烃源岩保存条件差异较大,油气显示集中分布在前锋带附近。评价前锋逆断带及前渊区(盆地/凹陷)为油气勘探最有利区带,南、北两支逆断带之间的逆冲岩席区(盆地/凹陷)为较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 构造演化 油气勘探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 南华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锡铁山两类榴辉岩的退变质过程及其对俯冲带折返机制的制约 被引量:6
7
作者 张聪 田作林 +2 位作者 张立飞 黄杰 陈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044-2054,共11页
榴辉岩作为俯冲带中重要的岩石类型保存有丰富的地球动力学信息。对榴辉岩及其退变质岩石的研究有助于建立俯冲带演化的p-T轨迹,了解俯冲岩石在折返过程中温压条件及矿物相的变化,从而对俯冲带折返的动力学机制进行限定。对柴北缘锡... 榴辉岩作为俯冲带中重要的岩石类型保存有丰富的地球动力学信息。对榴辉岩及其退变质岩石的研究有助于建立俯冲带演化的p-T轨迹,了解俯冲岩石在折返过程中温压条件及矿物相的变化,从而对俯冲带折返的动力学机制进行限定。对柴北缘锡铁山双矿物榴辉岩及含多硅白云母榴辉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研究。在NC(K)FMASH体系中对两类榴辉岩进行变质相平衡模拟,得到双矿物榴辉岩的峰期温压条件为745~790℃,大于2.8~3.0GPa(M1),后经历等温降压过程达到角闪石榴辉岩岩相(670~770℃,1.6~2.2GPa,M2),与含多硅白云母榴辉岩经历了相同的折返过程。锡铁山双矿物榴辉岩的原岩具有N-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而含多硅白云母榴辉岩则显示E-MORB或者OIB特征,二者原岩成分存在明显差异。两类榴辉岩的p-T演化过程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锡铁山双矿物榴辉岩与含多硅白云母榴辉岩矿物学特征的差异是其原岩的多源性造成的,而与俯冲后折返过程中的退变质作用无必然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退变质作用 相平衡计算 构造演化 锡铁山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秦岭西段凤县地区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国超 张亚峰 +5 位作者 裴先治 李佐臣 季宪军 魏均启 莫嵘桓 王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968-1984,共17页
草滩沟群龙王沟组在北秦岭西段广泛出露,对研究秦岭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LA- ICP- MS锆石U- 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的结晶年龄为457. 4±3. 8Ma。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富硅(SiO 2 =64. 55... 草滩沟群龙王沟组在北秦岭西段广泛出露,对研究秦岭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LA- ICP- MS锆石U- 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的结晶年龄为457. 4±3. 8Ma。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富硅(SiO 2 =64. 55%~73. 07%)和碱(Na 2 O+K 2 O=5. 35%~8. 11%),低铝(Al 2 O 3 =13. 91%~16. 07%);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具Eu负异常(δEu=0. 34~0. 86);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较低的Nb/Ta比值和Mg #值。以上显示,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具壳源特征,为地壳部分熔融结果。北秦岭造山带草滩沟群龙王沟组酸性凝灰岩和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岩浆岩具弧岩浆岩特征,显示它们形成于俯冲环境。结合北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岩浆岩分布以及草滩沟群沉积特征显示,早奥陶世北秦岭造山带还处于商丹洋的俯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秦岭西段 草滩沟群 龙王沟组 锆石 U -P b 年龄 岩石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强震迁移特征及其预测意义 被引量:12
9
作者 毛可 石特临 杨立明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6-11,共6页
在分析南北构造带构造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带强震的时空动态图象演化.结果表明,南北带的地震活动有如下特征:①经向迁移,其空间演化有步进型和步进折返型两种形态;②远程的快速响应;③诱发地震的链锁分布,该特征反映了强震间... 在分析南北构造带构造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带强震的时空动态图象演化.结果表明,南北带的地震活动有如下特征:①经向迁移,其空间演化有步进型和步进折返型两种形态;②远程的快速响应;③诱发地震的链锁分布,该特征反映了强震间的相互耦合,对未来强震具有示踪意义;④时空可公度性.该结果对分析判定本带的地震趋势从而实现正确的预测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迁移 时空动态 图象演化 地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壳演化、多块体拼合造山与特色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86
10
作者 秦克章 翟明国 +6 位作者 李光明 赵俊兴 曾庆栋 高俊 肖文交 李继亮 孙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5-325,共21页
矿产资源的种类、时空分布、形成演化与成岩作用和大地构造格局密切相关。中国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多样(发育裂谷成矿、碰撞成矿、地幔柱成矿、低温成矿等特色成矿系统),矿床类型比较齐全,如大宗矿产(铁、铝、铜、钾盐)短缺,小宗矿产... 矿产资源的种类、时空分布、形成演化与成岩作用和大地构造格局密切相关。中国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多样(发育裂谷成矿、碰撞成矿、地幔柱成矿、低温成矿等特色成矿系统),矿床类型比较齐全,如大宗矿产(铁、铝、铜、钾盐)短缺,小宗矿产中盛产稀土元素(REE)、钨、锡、钼矿。中国早前寒武纪矿床相对较少,燕山期成矿集中爆发。这种矿产资源分布格局与中国大陆地壳的性质与演化、多块体拼合造山格局之间的内在联系尚待深入揭示。本文基于对中国陆壳演化、陆块与造山带组成格局和多块体拼合造山的系统分析总结,试图阐明中国成矿特色与其内在联系,从陆壳形成与造山带演化的宏观视角来研究中国大陆成矿特色、成矿物质时空分布规律,其特色包括:(1)中国陆壳的地台区与造山带区质量比约3∶7(全球陆壳地台区占69.6%),太古界面积小且支离破碎,地壳固化时间晚且运动频繁强烈,因此难以形成巨型条带状铁建造(BIF)富铁矿床、太古代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VMS)铜锌矿带和元古代内克拉通裂谷有关的扎伊尔-赞比亚巨型铜矿。(2)环绕中朝-塔里木和扬子板块的增生造山带由老到新依次形成,并镶接于古板块边缘,使中国大陆逐渐增生扩展,导致火山岩型、与岩浆岩类和沉积岩系有关的大型矿床空间上向板块边缘推移,时间上越来越新,地壳演化成矿作用和矿床类型越来越多样化。(3)中亚成矿域以古生代多陆块拼合造山、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与山盆体系构成独特的地质构造格局。既发育增生造山阶段的弧环境相关矿床(蛇绿岩型铬铁矿、斑岩铜矿、VMS),也发育与碰撞造山有关的矿床(造山型金矿、石棉、滑石、白云母)、地幔柱叠置造山带背景下的岩浆铜镍矿和后碰撞陆内岩石圈伸展相关的大陆环境矿床(斑岩钼矿、热液金矿、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4)青藏高原(特提斯成矿域)系特提斯洋长期增生演化、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产物。其成矿条件优越,具有多期成矿作用、多矿种和多类型的复合成矿系统特点。形成了蛇绿岩套型铬铁矿、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和独具特色的碰撞环境超大型斑岩铜钼矿。(5)我国东部环太平洋成矿域,伴随晚中生代克拉通性质的根本转变及岩石圈明显的减薄过程与破坏,在华北克拉通周缘发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强烈的金、铜、钼和轻稀土等成矿作用。不同时期的造山带干涉叠加使得南岭地区盛产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钼矿,具有叠加改造成矿、大器晚成的鲜明成矿特色。由于中国成矿特色与大陆地壳演化密切相关,中国的找矿勘探部署必须立足于中国大陆演化与多块体拼合造山的基本地质事实,方能取得好的勘查效果。中国大陆小陆块拼合造山成矿还存在诸多未解之谜,文末提出了当前成矿学面临的一系列科学问题,对于今后我国找矿战略选区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特色成矿系统 陆块与造山带组成格局 多块体拼合造山 中亚地壳双向增生成矿 特提斯演化与成矿 克拉通改造-破坏与陆壳活化成矿 科学问题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淮阳构造带前中生代地层单元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刚 赵重远 +4 位作者 李丕龙 罗彩珍 李宗亮 李向平 李书恒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95-598,共4页
运用构造岩石地层学研究方法,分析探讨了北淮阳构造带前中生代构造地层单元组成及其可能的形成环境。研究表明:北淮阳带主体发育两套前中生代岩石地层单元,即震旦-泥盆纪裂陷-洋盆阶段火山-碎屑岩组成的类复理石地层单元,石炭-二叠纪残... 运用构造岩石地层学研究方法,分析探讨了北淮阳构造带前中生代构造地层单元组成及其可能的形成环境。研究表明:北淮阳带主体发育两套前中生代岩石地层单元,即震旦-泥盆纪裂陷-洋盆阶段火山-碎屑岩组成的类复理石地层单元,石炭-二叠纪残余洋盆阶段含煤碎屑岩组成的类磨拉石地层单元;前者主要包括角闪岩相-绿片岩相变质的卢镇关群-佛子岭群及其相当层系,原岩建造主体代表了震旦-泥盆纪秦岭-大别洋盆近邻北淮阳俯冲带前缘的类复理石沉积环境;后者指低绿片岩相轻微变质的梅山群和杨山群及其相当层系,原岩建造主体代表了石炭-二叠纪秦岭-大别残余洋盆东延至北淮阳区带的滨浅海相类磨拉石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淮阳构造带 构造地层单元 类复理石 类磨拉石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山内蒙新发现的黑山咀金多金属矿区四级构造系统及其控矿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善明 王根厚 +3 位作者 赵士宝 胡二红 陈强 何泽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7-384,共18页
2015年,在北山内蒙黑山咀新发现了3条金多金属矿带,找矿潜力巨大。黑山咀矿区构造发育,形成四级构造系统,并表现出多级控矿规律。一级构造——火山盆地:金多金属矿带位于早古生代火山盆地边缘;二级构造——NWW向逆冲断层系:矿带主要分布... 2015年,在北山内蒙黑山咀新发现了3条金多金属矿带,找矿潜力巨大。黑山咀矿区构造发育,形成四级构造系统,并表现出多级控矿规律。一级构造——火山盆地:金多金属矿带位于早古生代火山盆地边缘;二级构造——NWW向逆冲断层系:矿带主要分布在NWW向逆冲断层上盘前缘向上盘主体过渡之主体侧内的线理、面理化带内;三级构造——NE向左旋走滑断层:各类容矿空间的形成与NE向左旋走滑断层关系密切;四级构造——各种容矿构造:主要有NWW向线理和板劈理化带、NW(NWW)向节理裂隙、NE(近SN)向节理裂隙、NWW向破碎带四类。通过分析矿区自早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将本区构造控岩控矿作用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奥陶世,研究区一带发生了广泛的海相火山喷发,金多金属在合适的物理化学空间完成初始预富集;第二阶段:海西晚期,北山内蒙地区进入板块俯冲阶段,导致在区内形成一系列NWW向逆冲断层;第三阶段:闪长岩脉侵位于与NWW向逆冲断层相关的薄弱空间内;第四阶段:印支期‒燕山期,北山内蒙地区发生广泛的NE向左旋走滑,各类容矿空间形成,强烈的成矿作用发生。通过对四级构造系统及其控矿作用的研究,笔者认为:下一步应在全面分析四级构造系统的基础上,开展更精细、更定量、更全面的构造控矿测量及分析,推断深部富厚矿体的位置,同时也应注意矿体遭受的剥蚀及保存情况。应先探测赋矿母岩闪长岩脉的深部特征,再圈定矿化地段。同时可以通过重力测量探测深部是否有上规模块状方铅矿体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构造 多级控矿 构造演化 金多金属矿带 北山内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地块晚奥陶世-石炭纪的构造演化历史--来自北大山地区多期岩浆-变质-变形事件的约束 被引量:8
13
作者 宫江华 张建新 +2 位作者 王宗起 于胜尧 王东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1-798,共28页
阿拉善地块西部的北大山地区识别出两期韧性变形构造,早期的韧性变形以从南(南东)向北(北西)逆冲为特征,晚期的韧性变形以近东西向左行剪切为特征。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在记录早期韧性变形的片麻岩中获得锆石的变质年龄为422... 阿拉善地块西部的北大山地区识别出两期韧性变形构造,早期的韧性变形以从南(南东)向北(北西)逆冲为特征,晚期的韧性变形以近东西向左行剪切为特征。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在记录早期韧性变形的片麻岩中获得锆石的变质年龄为422±1 Ma,代表晚志留世变质事件;在记录晚期韧性变形的2件二长花岗岩中获得锆石结晶年龄分别为326.2±1.2 Ma和323.8±2.6 Ma,代表早石炭世岩浆活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阿拉善地块西部北大山地区的两期韧性变形特征、变形时代与阿拉善地块东部巴彦乌拉山-狼山地区相似,同时阿拉善地块东、西部晚奥陶世-石炭纪多期岩浆活动的岩石类型、期次、地化及Nd同位素等特征也非常相似。以上特征表明,阿拉善地块东、西部经历了相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形成一条发育在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之上、呈近东西向弧形展布的晚奥陶世-石炭纪构造-岩浆岩带(西起桃花拉山,经北大山、诺尔公-巴彦乌拉山,东到狼山),其成因与古亚洲洋的俯冲造山事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地块 晚奥陶世-石炭纪岩浆岩 构造变形 锆石U-PB定年 古亚洲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天武地区现今大地垂直形变场演化与地壳运动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双绪 江在森 唐传芬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5年第1期62-70,共9页
用分段线性速率整体动态平差法处理了兰天武地区20多年来的多期水准资料,分析了该区现今大地垂直形变场演化与地壳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垂直形变七十年代曾表现出山间盆地大幅度上升的强烈逆继承性运动;八十年代华家岭等两... 用分段线性速率整体动态平差法处理了兰天武地区20多年来的多期水准资料,分析了该区现今大地垂直形变场演化与地壳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垂直形变七十年代曾表现出山间盆地大幅度上升的强烈逆继承性运动;八十年代华家岭等两北部山地上升、东南部盆地下沉的继承性运动增强;而目前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继承性运动状态。进一步分析认为:强烈逆继承性运动和继承性运动增强是区域应力场趋于强化的标志;正常继承性运动的恢复可能是应力场调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构造带 地壳运动 大地变形
全文增补中
北山造山带红柳河槽-跃进山地区石炭纪花岗岩成因及构造岩浆演化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白荣龙 虎金荣 +2 位作者 赵甫峰 岳雅慧 周慧玲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3-742,共30页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区内广泛发育古亚洲洋-陆演化的岩浆记录,是研究北山造山带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的重要窗口。红柳河槽-跃进山地区是北山造山带中北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与成矿有关花岗岩的形成时代、成因...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区内广泛发育古亚洲洋-陆演化的岩浆记录,是研究北山造山带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的重要窗口。红柳河槽-跃进山地区是北山造山带中北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与成矿有关花岗岩的形成时代、成因及构造背景尚不明确,由此制约了对北山造山带内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的探讨。本次在系统、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相)学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岩浆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等证据,深入剖析了北山造山带内红柳河槽-跃进山地区的花岗岩形成时代、类型、源区和动力学背景,取得了以下认识:(1)通过锆石LA-ICP-MS U-Pb定年测得与成矿有关的狼娃山二长花岗岩、红柳河槽正长花岗岩、跃进山北正长花岗岩、跃进山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分别为327.1±2.4Ma、326.7±2.4Ma、321.3±2.4Ma和309.7±2.2Ma,表明红柳河槽-跃进山地区铜、钨、钼、铅、锌等元素成矿与石炭纪(327.1~309.7Ma)岩浆活动有关;(2)通过花岗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红柳河槽-跃进山地区的花岗岩均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系列,强烈富集LREE、LILE,亏损HREE、HSFE,具有典型弧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花岗岩成因类型均为I型;(3)本次获得狼娃山二长花岗岩和红柳河槽正长花岗岩的εHf(t)值分别为5.90~9.92(平均值7.93)和5.87~10.28(平均值8.11),t DM2分别为0.703~0.959Ga和0.93~1.03Ga,且具有较低的Nb/Ta比值(5.1~14.2,平均值8.5),与典型新生下地壳来源岩浆(8.3)相似,表明岩浆物质可能源于新生下地壳岩石部分熔融;(4)根据锆石Ti温度计查明北山造山带红柳河槽-跃进山地区狼娃山二长花岗岩、红柳河槽正长花岗岩、跃进山北正长花岗岩、跃进山二长花岗岩的平均结晶温度分别为765℃、765℃、816.4℃、771.5℃,锆石Ce^(Ⅳ)/Ce^(Ⅲ)平均值分别为85.27、108.4、103.6、135.7,表明从石炭纪早期到晚期,岩浆的氧逸度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根据以上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建立了北山造山带构造-岩浆演化模型如下:石炭纪北山造山带北部红石山洋向南侧公婆泉-明水-旱山复合构造单元(弧)之下发生俯冲,诱发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壳源岩浆;其侵入到地壳浅部,并最终形成红柳河槽-跃进山花岗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造山带 红柳河槽-跃进山 地球化学 花岗岩成因 构造-岩浆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天山—北山—索伦—长春缝合带的性质与演化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皓东 周建波 +3 位作者 李功宇 王斌 陈卓 王红燕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97-816,共20页
南天山—北山—索伦—长春缝合带作为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位置,其形成与演化特征一直以来都是中亚造山带相关研究的焦点与热点问题。对于该缝合带形成时代以及俯冲极性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揭示中亚造山带的增生与演化历史,为古亚洲洋构... 南天山—北山—索伦—长春缝合带作为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位置,其形成与演化特征一直以来都是中亚造山带相关研究的焦点与热点问题。对于该缝合带形成时代以及俯冲极性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揭示中亚造山带的增生与演化历史,为古亚洲洋构造演化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笔者等依据南天山—北山—索伦—长春缝合带内的大地构造背景、构造岩石组成、闭合方式和闭合时代的差异,自西向东将其分为4段:(1)南天山缝合带位于缝合带西段,形成于塔里木板块向北俯冲与哈萨克斯坦—伊犁地块发生拼贴的过程中,根据高压变质年龄、钉合岩体以及不整合盖层等证据来综合分析,其闭合时代应为晚石炭世;(2)北山缝合带位于缝合带中段,形成于敦煌地块和阿拉善地块向北俯冲与北部图瓦—蒙古板块发生拼贴的过程中,根据带内蛇绿岩的年代学证据限定其闭合时代应为早—中二叠世。阿拉善地块北缘的两条蛇绿岩带作为北山缝合带与索伦—长春缝合带之间的连接带,分别代表了古亚洲洋在该区域闭合时形成的缝合带和弧后盆地,其形成时代应当为中二叠世—晚二叠世早期;(3)索伦—长春缝合带位于缝合带中—东段,古亚洲洋在该地区同时发生了南北两侧的双向俯冲,两侧地块在中二叠世—早三叠世完成拼贴;(4)长春—延吉缝合带形成于中三叠世前后华北板块与佳木斯—兴凯地块的俯冲增生过程中,其较西侧索伦—长春缝合带的形成时间(270~250 Ma)晚20~30 Ma。因此长春—延吉缝合带与索伦—长春缝合带的形成时代与构造背景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属于其东延部分。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笔者等认为古亚洲洋沿南天山—北山—索伦—长春缝合带自西向东发生了4个阶段的演化过程,闭合时代自西向东逐渐变年轻,整个过程从晚石炭世一直持续到了三叠世,其中长春—延吉缝合带记录了古亚洲洋和古太平洋构造域叠加与转换的地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南天山—北山—索伦—长春缝合带 分段演化 俯冲极性 构造域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大地构造相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194
17
作者 龚全胜 刘明强 +1 位作者 梁明宏 李海林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1-17,共7页
根据1∶25万马鬃山幅区调填图资料,从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的火山-沉积建造、岩浆岩序列演化、变质变形特征及时空配位关系研究入手,应用大地构造相划分理论,根据北山多旋回复合造山带的特点,识别出15种大地构造相,并探讨了北山古生代构... 根据1∶25万马鬃山幅区调填图资料,从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的火山-沉积建造、岩浆岩序列演化、变质变形特征及时空配位关系研究入手,应用大地构造相划分理论,根据北山多旋回复合造山带的特点,识别出15种大地构造相,并探讨了北山古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造山带 大地构造相 构造格局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红石山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 被引量:45
18
作者 魏志军 黄增保 +2 位作者 金霞 孙永君 火军昌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18,共6页
红石山蛇绿混杂岩产出于塔里木板块北缘红石山深大断裂带中。其物质组成反映出该杂岩形成于小洋盆环境,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后经历了至少3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的叠加与改造,于二叠纪晚期运移至地表。作者进一步论述了红石山蛇绿岩的组成... 红石山蛇绿混杂岩产出于塔里木板块北缘红石山深大断裂带中。其物质组成反映出该杂岩形成于小洋盆环境,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后经历了至少3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的叠加与改造,于二叠纪晚期运移至地表。作者进一步论述了红石山蛇绿岩的组成及变形变质特征,为研究北山北带提供了最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石山地区 蛇绿混杂岩 北山北带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构造带北部“古脊梁”演化过程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晓辰 柯先启 白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15-1026,共12页
选择“古脊梁”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蓟县系奥陶系的展布特征和接触关系、周邻沉积区碎屑组分以及低温热年代学资料等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探讨“古脊梁”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古脊梁”地区广泛存在的古老地层... 选择“古脊梁”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蓟县系奥陶系的展布特征和接触关系、周邻沉积区碎屑组分以及低温热年代学资料等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探讨“古脊梁”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古脊梁”地区广泛存在的古老地层的陡立和各期地层间的高角度不整合接触,说明“古脊梁”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隆升作用;延长组下部(长8~长10)和中上部(长1~长7)在沉积特征和碎屑组分上的明显差异则表明,“古脊梁”在长8末期受到印支运动的强烈影响而发生了显著的构造隆升;“古脊梁”周邻的裂变径迹年龄统计结果进一步反映出,“古脊梁”在中—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隆升作用。研究认为,“古脊梁”发生了多期构造隆升事件,经历了复杂的、动态的构造演化过程,表现出构造活跃期与构造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特征:在构造活跃期内,发生强烈隆升,造成两侧沉积域的分隔;在平静期内,隆升作用减弱,广泛接受沉积,早期形成的山体被逐渐夷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脊梁” 南北构造带北部 隆升 动态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