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天山南北两侧早二叠世沉积演化的差异性对比 被引量:9
1
作者 杜冬霞 刘燕学 +3 位作者 旷红伟 柳永清 彭楠 徐加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85-1098,共14页
在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东天山南北两侧(准噶尔东缘和吐哈北缘)早二叠世沉积序列、岩相组合、古流向及盆地演化。研究表明,早二叠世准噶尔盆地东缘石人子沟组和塔什库拉组发育枕状玄武岩、流纹岩等双峰式火山... 在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东天山南北两侧(准噶尔东缘和吐哈北缘)早二叠世沉积序列、岩相组合、古流向及盆地演化。研究表明,早二叠世准噶尔盆地东缘石人子沟组和塔什库拉组发育枕状玄武岩、流纹岩等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和海相砂、泥质及碳酸盐岩复理石相沉积,并含有大量的海相生物化石,指示了海相裂谷盆地环境。吐哈北缘发育依尔希土组,以安山岩、流纹质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夹陆相碎屑岩为主,表现为陆相裂谷盆地环境。东天山南北两侧古流向及物源显示,东天山北侧,早二叠世古水流指向东南方向,在其南侧古水流指向西北部凹陷区,并且物源主要来自下伏前二叠纪岩石建造,表明早二叠世时期东天山博格达地区为汇水沉积区,且由东至西分别发育陆相和海相裂谷盆地,至早二叠世末期整体演化为陆相坳陷盆地。而导致东天山南北两侧早二叠世沉积环境迥异的原因是,石炭纪博格达裂谷东段祁家沟-天池地区和西段吐哈北缘地区演化的差异,造成随后的闭合阶段中东段早闭合、沉积环境"突变",西段晚闭合和沉积环境"渐变"的不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二叠世 沉积演化 东天山南北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天山南北坡雪线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张连成 胡列群 +1 位作者 李帅 侯小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9-263,352,共5页
利用2002—2013年7—9月份的MOD10A1、21个气象站点的温度和降水以及HJ-1/CCD数据,以天山南北坡为研究区,对雪线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山南北坡雪线分布特征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南坡雪线稀疏,空间梯度变化小... 利用2002—2013年7—9月份的MOD10A1、21个气象站点的温度和降水以及HJ-1/CCD数据,以天山南北坡为研究区,对雪线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山南北坡雪线分布特征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南坡雪线稀疏,空间梯度变化小,北坡的中部雪线密集,空间梯度变化大。从整个研究区分析,雪线高度与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159,偏相关系数为-0.212;与降水的相关系数为-0.668,偏相关系数为-0.676。降水量是影响整个天山南北坡雪线分布的主控因素。从小尺度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不同区域,得出天山北坡中段、天山北坡西段和天山南坡东段的雪线分布主要受降水量的控制,天山南坡西段的雪线分布温度占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南北坡 雪线 相关系数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经济区划与天山南北坡经济带的形成 被引量:13
3
作者 马海霞 张宝山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52,70,共6页
天山北坡经济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心区域,天山南坡经济带则是新疆经济发展中仅次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一个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经济区域。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其经济区划的演变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是两大经济带形... 天山北坡经济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心区域,天山南坡经济带则是新疆经济发展中仅次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一个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经济区域。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其经济区划的演变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是两大经济带形成的主要因素;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区与行政区界限关系的协调、经济中心的有效辐射距离、支柱产业的聚集优势、城市辐射效应,以及两地带水同源的生态依据等是天山南北坡经济带区域范围形成的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区划 区域重心 天山南坡经济带 天山北坡经济带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古生代生物古地理 被引量:8
4
作者 裴放 王凌云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15,共15页
秦岭褶皱带位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结合部位,其在河南省内的部分多划为东秦岭。东秦岭以商南-镇平缝合带分为东秦岭北部和东秦岭南部。东秦岭古生代生物古地理演变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在寒武纪至中奥陶世早期,东秦岭北部二郎坪海槽的寒... 秦岭褶皱带位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结合部位,其在河南省内的部分多划为东秦岭。东秦岭以商南-镇平缝合带分为东秦岭北部和东秦岭南部。东秦岭古生代生物古地理演变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在寒武纪至中奥陶世早期,东秦岭北部二郎坪海槽的寒武纪放射虫和早奥陶世牙形石与东秦岭南部淅川陆棚北部的寒武纪三叶虫、早奥陶世牙形石和头足类属华南生物省,而淅川陆棚南部的寒武纪三叶虫和早奥陶世牙形石属于华南生物省,兼有华北生物省分子。在中奥陶世晚期至奥陶纪末,二郎坪海槽的腹足类、头足类和珊瑚与淅川陆棚的牙形石、珊瑚、腕足类、头足类和三叶虫均属华北生物省。在早志留世,二郎坪海槽的珊瑚与淅川陆棚的笔石属华南生物省。在中志留世至早泥盆世,东秦岭未发现古生物化石,很可能为陆地,并与华北陆块联为一体。在中泥盆世至早石炭世,东秦岭北部柿树园海槽与东秦岭南部南湾海槽的孢子及淅川陆棚的晚泥盆世珊瑚、腕足类和古植物及早石炭世(虫筳)属华南生物省。晚石炭世至二叠纪末,柿树园海槽的孢子见于华北生物省,东秦岭南部缺乏海相沉积。总之,在古生代,东秦岭经历了由华南生物省→华北生物省→华南生物省→华北陆→华南生物省→华北生物省6个阶段,组成3个演变旋回。东秦岭北部和南部生物古地理具有明显的演变方向的统一性和演变时间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 古生代 生物古地理 演变 华南生物省 华北生物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天山中段南北坡水储量变化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孙桂燕 郭玲鹏 +2 位作者 常存 赵鑫 李兰海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4-264,共11页
区域水储量变化同时受多个水文气象要素影响。采用2003年1月至2013年11月GRACE重力卫星的UTCSR-RL05 L-2月数据,对比分析了近11 a新疆天山中段南北坡水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并用GLDAS模型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 区域水储量变化同时受多个水文气象要素影响。采用2003年1月至2013年11月GRACE重力卫星的UTCSR-RL05 L-2月数据,对比分析了近11 a新疆天山中段南北坡水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并用GLDAS模型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每年5~9月是天山中段水储量的消耗期,11月至翌年3月是水储量的积累期,北坡水储量的变幅大于南坡。(2)近11 a南北坡水储量均呈现增加趋势,北坡水储量增加幅度较大,其年周期的起始时间也较南坡早14 d。(3)在影响南北坡水储量的众多因素中,冬季水储量受降水影响较大,夏季水储量受蒸发影响较大,而雪水当量变化则在冬春季节对水储量产生一定影响,但春季具有延迟性。(4)北坡水储量与降水蒸发差的一致性较好,而南坡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储量变化 天山中段 南北坡对比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别陆内造山带构造特征及抽拉构造造山模式 被引量:8
6
作者 杨志华 晁会霞 +1 位作者 吴旭 王北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71,共9页
秦岭造山带是横贯我国中部著名的大陆造山带,是大陆构造中典型的陆内造山带。这种类型的造山带没有经历洋壳俯冲形成的那种主缝合带性质的造山带;也不是华北与扬子"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对接或碰撞造山带;更不是所谓的复合型... 秦岭造山带是横贯我国中部著名的大陆造山带,是大陆构造中典型的陆内造山带。这种类型的造山带没有经历洋壳俯冲形成的那种主缝合带性质的造山带;也不是华北与扬子"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对接或碰撞造山带;更不是所谓的复合型造山带。从秦岭造山带的组成、不同深度的结构特征、立交桥构造、盆-山转换中的结构样式、商丹带与勉略带的构造特征以及中央造山系(秦岭)中独特的南北向构造,深入讨论这些特征在秦岭造山带中的非板块构造属性;综合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秦岭陆内造山带形成的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抽拉构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山带 结构特征 盆-山转换 立交桥构造 南北向与东西向构造 抽拉构造 中国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东天山北麓汉语人群语言状况及推普方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高莉琴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29-133,共5页
新疆东天山北麓汉语人群的语言是以兰银官话为基础的老新疆话,有自己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 形成于清朝乾隆中期,由于封闭至今仍以这种语言作为交际语言。推普方略应以扩大开放发展经济,努力宣传国家 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主。
关键词 汉语 官话 交际语言 语言文字政策 语音 词汇 语法 扩大开放 新疆 法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南北绿洲城市重污染期对流层NO_2垂直柱浓度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仝泽鹏 李艳红 +1 位作者 刘岩 侯小刚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12-818,共7页
为探讨天山南北绿洲城市重污染期对流层NO_2的垂直柱浓度(VCD)分布特征,利用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MAX-DOAS)对2015—2017年重污染期间天山北坡乌鲁木齐、石河子、小城市博乐及南坡中等城市库尔勒、小城市和田市区进行定点监测和车载移动... 为探讨天山南北绿洲城市重污染期对流层NO_2的垂直柱浓度(VCD)分布特征,利用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MAX-DOAS)对2015—2017年重污染期间天山北坡乌鲁木齐、石河子、小城市博乐及南坡中等城市库尔勒、小城市和田市区进行定点监测和车载移动监测,研究NO_2VCD时空分布规律,并与同期臭氧监测仪(OMI)卫星反演提供的NO_2VC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天山南北绿洲城市NO_2VCD日变化均呈"早晚高,中午低"趋势,其中最大4h(15:00—19:00)NO_2VCD为乌鲁木齐市>库尔勒市>石河子市>和田市>博乐市;移动监测数据表明,城市对流层NO_2VCD在风向稳定且具有较高风速的监测日时,下风向浓度通常高于上风向,且车流量较高的立交桥与道路交汇处容易出现高值;因天山南北绿洲城市的地形不同,气象因子的差别(尤其是风场)是导致对流层NO_2VCD浓度差异的重要原因;MAX-DOAS监测的NO_2VCD与OMI卫星反演NO_2VCD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南北绿洲城市 重污染 多轴差分吸收光谱 N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6—2015年天山南北坡空气湿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迪桃 黄法融 +1 位作者 李倩 李兰海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2-572,共11页
利用天山地区近50年(1966—2015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研究了天山南北坡相对湿度(RH)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天山南北坡RH对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风速、参考蒸散量、日照时数的敏感性,并探讨了引起RH变化的主导... 利用天山地区近50年(1966—2015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研究了天山南北坡相对湿度(RH)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天山南北坡RH对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风速、参考蒸散量、日照时数的敏感性,并探讨了引起RH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整个天山地区RH变化有略微上升的趋势但不显著,北坡RH总体呈下降趋势,南坡RH总体呈上升趋势。(2) RH空间分布呈自北向南递减趋势,南北坡全年及春季以下降趋势为主,而夏、秋、冬三季均以上升趋势为主,且南坡变化趋势的显著性高于北坡。(3) RH对风速、气温、日照时数及参考蒸散量均为负敏感,对降水量为正敏感。北坡RH对各气象因子的敏感程度依次为日照时数>参考蒸散量>风速>气温>降水量,南坡敏感程度依次为日照时数>风速>参考蒸散量>气温>降水量。空间分布上,仅降水量敏感系数高值区位于北坡伊犁河谷,其余要素敏感系数高值区均位于南坡。(4)参考蒸散量是影响天山地区RH变化的主导因子,整个天山地区参考蒸散发贡献率较高,日照时数贡献率高值区集中于北坡伊犁河谷,风速、降水量、气温贡献率高值区均集中于南坡克孜勒苏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南北坡 相对湿度(RH) 差异 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南北绿洲城市夏季对流层NO_2浓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仝泽鹏 李艳红 +1 位作者 刘岩 侯小刚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5-132,共8页
为探讨天山南北绿洲城市夏季对流层NO_2浓度分布特征,基于MAX-DOAS于2015-2017(6-8月)连续固定监测和车载移动监测,并结合社会经济因素和气象因子,研究乌鲁木齐、博乐、库尔勒及和田的NO_2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城市对流层... 为探讨天山南北绿洲城市夏季对流层NO_2浓度分布特征,基于MAX-DOAS于2015-2017(6-8月)连续固定监测和车载移动监测,并结合社会经济因素和气象因子,研究乌鲁木齐、博乐、库尔勒及和田的NO_2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城市对流层NO_2浓度整体高于天山南坡城市,北坡乌鲁木齐(6.90×10^(15)molec/cm^2)>南坡库尔勒(3.34×10^(15)molec/cm^2)>北坡博乐(2.68×10^(15)molec/cm^2)>南坡和田(2.60×10^(15)molec/cm^2);(2)乌鲁木齐市区日变化呈现"多峰值"波浪型分布,郊区没有明显峰谷值,博乐市区呈现"两峰一谷"日变化,郊区属于"单峰"特征;库尔勒、和田日变化特征相似,市区与郊区均为"双峰型",且夏季市区对流层平均浓度(4.42×10^(15)molec/cm^2)>郊区(3.33×10^(15)molec/cm^2);(3)车载DOAS研究发现,城市对流层NO_2在风向稳定具有较高风速的监测日下风向浓度通常高于上风向,车流量高的立交桥与道路交汇处容易出现高值;(4)因天山南北绿洲城市的城市规模和产业结构不同,气象因子的差别,是导致NO_2浓度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轴差分吸收光谱 对流层NO2浓度 天山南北绿洲城市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新元古代—古生代大地构造格架与演化新认识 被引量:31
11
作者 王国灿 张孟 +6 位作者 冯家龙 廖群安 张雄华 康磊 郭瑞禄 玄泽悠 韩凯宇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798-819,共22页
基于基础地质调查获得的新资料,对涉及东天山新元古代—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格局存在争议或认识模糊的准噶尔-吐哈地块、北天山洋盆和康古尔洋盆的属性及相互时空关联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准噶尔-吐哈地块为相对刚性的、深部为0.8~0.55G... 基于基础地质调查获得的新资料,对涉及东天山新元古代—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格局存在争议或认识模糊的准噶尔-吐哈地块、北天山洋盆和康古尔洋盆的属性及相互时空关联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准噶尔-吐哈地块为相对刚性的、深部为0.8~0.55Ga新生地壳但表层存在>1.0Ga古老陆壳残片的具有大洋高原性质的统一块体,北界范围随着北部边缘的裂拚演化过程而随时间发生变化。基于对吐哈地块与中天山之间新发现的大草滩蛇绿岩以及其他蛇绿混杂岩带的系统梳理,提出古生代两阶段不同性质的洋盆演化模型。具有显著不同板块分隔意义的北天山洋盆主要出现于寒武—中泥盆世,代表长期分隔准噶尔-吐哈地块与中天山-塔里木板块的主大洋,而康古尔古洋盆是石炭纪—早二叠世早期叠加在已经缝合的北天山洋盆的古大陆边缘体系之上重新打开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有限小洋盆。结合近年来其他相关研究新成果,重新构建了东天山地区新元古代—古生代构造演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 新元古代-古生代 大地构造格架与演化 准噶尔-吐哈地块 北天山洋 康古尔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蒸散方法的SPEI在天山南北坡气象干旱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任贤月 穆振侠 周育琳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8-55,共8页
为更好的研究与指导天山南北坡干旱灾害的预警与应对,采用Penman-Monteith、器测法和Thornthwaite方法确定潜在蒸散量(PET),并分别计算相应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别记为SPEI-PM、SPEI-SJ和SPEITH,探讨1960-2016年气象干旱时空... 为更好的研究与指导天山南北坡干旱灾害的预警与应对,采用Penman-Monteith、器测法和Thornthwaite方法确定潜在蒸散量(PET),并分别计算相应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别记为SPEI-PM、SPEI-SJ和SPEITH,探讨1960-2016年气象干旱时空变化特征与分析不同蒸散方法下干旱指数的差异性,并评估与历史干旱事件的相符性。结果表明:(1)从趋势变化分析可知,天山南北坡在SPEI-SJ和SPEI-PM指数下呈现湿润化和干旱面积率下降的特征,SPEI-TH指数则相反;(2)空间频率分析显示SPEI-SJ和SPEI-PM指数下研究区年和季节尺度上干旱发生频率一致,即春、夏干旱频发、秋季次之、冬季最少,而SPEI-TH指数下干旱发生频率在各时间变化特征相差不大,SPEI-SJ和SPEI-PM指数下干旱发生频率在空间上保持一致,局部区域存一定的偏差,总体与干旱强度变化趋势一致;(3)基于历次干旱事件可知,SPEI-PM指数对于1986年前的旱灾有较为准确的描述,而SPEI-SJ指数仅针对1990年后对干旱有较准确的描述,SPEI-TH指数对干旱的监测能力较差。综合分析表明SPEI-PM指数对历史干旱事件监测适用性较好,20世纪90年代后,SPEI-SJ指数对干旱的监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天山南北坡 SPEI 不同蒸散方法 干旱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山北坡表土花粉散布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姚付龙 张静 +1 位作者 杨海军 夏倩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6-474,共9页
基于博格达山北坡68个表土样品花粉组合特征,对比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结果,借助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1)博格达山北坡表土花粉可划归5个不同植被带,湿度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藜... 基于博格达山北坡68个表土样品花粉组合特征,对比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结果,借助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1)博格达山北坡表土花粉可划归5个不同植被带,湿度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藜科(Chenopodiaceae)、蒿属(Artemisia)、云杉属(Picea)花粉分布受气流影响显著,忽略它们对其他植被带花粉组合的干扰,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分布对应良好。各植被带均有其特有的花粉组合方式,山地荒漠带藜科-蒿属组合占绝对优势,山地草原带演替为蒿属-藜科-禾本科(Poaceae)-蔷薇科(Rosaceae)组合,山地森林带以云杉属-桦木属(Betula)-蒿属-藜科-禾本科为主,高山草甸带以蒿属-云杉属-藜科-莎草科(Cyperaceae)组合为特征,高山垫状植被带表现为蒿属-藜科-蔷薇科-云杉属组合。(2)草本植物花粉含量(62.7%)优势明显,乔、灌木(37.3%)次之。蒿属(23.1%)、藜科(21.5%)、云杉属(18.1%)、莎草科(9.4%)、禾本科(8.6%)、桦木属(5.7%)、蔷薇科(5.3%)等科(属)含量高、变幅大,为最主要的花粉类型,可作为古气候研究的重要依据,藜科、蒿属产量大、易传播,表现出超代表性,云杉属代表性较好,莎草科则受自身结构及保存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呈低代表性。(3)蒿属/藜科(A/C)比值不仅能将山地荒漠带、山地草原带区分开,还能指示研究区域湿度变化,古环境重建时可作为区域有效湿度的代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组合 植物群落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蒿属/藜科 东天山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