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7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入库负荷精细解析的面源污染排放特征识别
1
作者 徐祎凡 陈炼钢 +3 位作者 赖正清 何常清 金秋 陈黎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170,共13页
【目的】为厘清流域面源污染源结构、精细化解析面源污染负荷时空特征,【方法】以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流域面源污染模型为基础,选取代表性水文系列,结合入库污染负荷计算模型,构建了污染负荷量及入库强度的面源污染关... 【目的】为厘清流域面源污染源结构、精细化解析面源污染负荷时空特征,【方法】以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流域面源污染模型为基础,选取代表性水文系列,结合入库污染负荷计算模型,构建了污染负荷量及入库强度的面源污染关键源区识别技术流程,并在数据条件较为完备的沙河水库流域进行验证。【结果】结果表明:沙河水库流域总氮(Total Nitrogen,TN)入库负荷总量为198.34 t/a,面源污染占比为86.53%,流域内茶园TN负荷量贡献率最大,占比为23.84%;TN负荷量在丰水年和特丰水年比枯水年上升58.06%和289.09%,在年内丰水期TN月均负荷量比平水期和枯水期分别高出75.24%和372.51%;河道削减TN负荷量为33.58 t/a,削减比例为14.48%;子流域TN入库产污强度变化范围为0.36~4.73 t/km^(2)。面源污染排放入库低值区主要位于流域南部,高值区主要位于近库区域,沙河西和沙河东控制分区单位面积TN入库强度显著高于流域南部。【结论】针对高产污地类、高产污区域及高产污时段应提高面源污染防控力度;建立的技术流程可有效识别和科学解析流域面源污染关键源区,为流域水环境开展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适应性开发提供一定技术支持,使相关工作开展更加有的放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SWAT模型 总氮 特征识别 沙河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水河流域滨水缓冲带安全宽度规划研究
2
作者 秦志强 邹晔 +3 位作者 郭人泰 郭刘鹏 王超 薛良方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1,47,I0002,I0003,共10页
基于SWAT模型建立了汶水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估算了流域内污染物负荷,利用经验公式预测了径流通过滨水缓冲带边界时的污染物浓度,通过相关性分析识别了决定该河段滨水缓冲带最小安全宽度的关键变量。结果表明:1)SWAT模型适合进行径流... 基于SWAT模型建立了汶水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估算了流域内污染物负荷,利用经验公式预测了径流通过滨水缓冲带边界时的污染物浓度,通过相关性分析识别了决定该河段滨水缓冲带最小安全宽度的关键变量。结果表明:1)SWAT模型适合进行径流、总氮(TN)和总磷(TP)模拟。2)地表径流中TN和TP负荷由上游至下游呈增加趋势。3)滨水缓冲带安全宽度受到连接度、坡度、耕地面积和人口密度的影响。上、中、下游滨水缓冲带应各自维持77.90、33.37、60.65 m的安全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SWAT模型 滨水缓冲带 安全宽度 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面源污染治理的农户参与意愿研究
3
作者 张冬咏 林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8-368,共11页
【目的】系统探究农户参与耕地面源污染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针对化肥农药带来的耕地面源污染,利用624份河南农户样本信息,基于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研究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农户的耕地面源污染治理... 【目的】系统探究农户参与耕地面源污染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针对化肥农药带来的耕地面源污染,利用624份河南农户样本信息,基于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研究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农户的耕地面源污染治理参与意愿会受其道德规范、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知识、态度、风险感知的正向影响,并且影响程度依次减小;经济效益对农户的态度、主观规范和风险感知有显著影响,同时主观规范也会受农资销售商的显著影响。【结论】在耕地面源污染治理中,应切实增强农户参与化肥农药减量的主体意识,充分利用农资销售商对农户的重要影响,并且创新经济手段或激励政策以提升农户参与耕地面源污染治理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面源污染治理 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农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的污染源解析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1
4
作者 黎海涛 朱心宇 施加春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9,共9页
通过对最近10年间(2012—2022年)国内外文献资料检索分析,对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在环境污染源解析中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归纳,通过对PMF模型在不同受体和研究对象的污染源解析中应用结果的比较分析,提出了该模型应用存在的缺陷... 通过对最近10年间(2012—2022年)国内外文献资料检索分析,对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在环境污染源解析中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归纳,通过对PMF模型在不同受体和研究对象的污染源解析中应用结果的比较分析,提出了该模型应用存在的缺陷及其未来应用前景展望,可为将来更精准的环境污染源解析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当前,PMF模型在国内主要应用于大气和土壤等介质中的颗粒物、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污染源解析,而国外则相对更多集中应用于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发现PMF模型获得的源分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法(PCA)、化学质量平衡法(CMB)和Unmix等方法不同,主要区别是对不确定性参数采用了不同取值方法,其次是对原始数据中的不确定性的反映存在不同。综上所述,PMF模型已经在大气颗粒物、土壤重金属和多环芳烃(PAHs)等的应用中相对广泛,但其在其他环境介质中的除上述讨论污染物以外的源解析中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源解析 受体模型 PMF模型 研究进展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河流磷组分溯源方法研究
5
作者 吴萍 薛军 +3 位作者 王梦竹 戴君伟 张满成 尤本胜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89,98,共9页
磷作为长江流域首要污染物,污染来源广、组成复杂,难以实现精准溯源。以长江下游干流泰州市境内高港码头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磷形态分析、三维荧光和高分辨质谱技术,开展周边典型入江支流、河口磷的组成特征分析,结合PCA-APCS-MLR模型... 磷作为长江流域首要污染物,污染来源广、组成复杂,难以实现精准溯源。以长江下游干流泰州市境内高港码头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磷形态分析、三维荧光和高分辨质谱技术,开展周边典型入江支流、河口磷的组成特征分析,结合PCA-APCS-MLR模型算法进行磷来源解析。结果表明:①风浪和船只航行扰动底泥造成近岸颗粒态磷增加,是溯源断面总磷上升的主要因素。②正磷酸盐沿程变化不大,工业污染可能性较小。③流域荧光物质主要为腐殖质,污染同源性较强。④高分辨质谱精准解析有机磷特征指纹,构建PCA-APCS-MLR污染源贡献率模型,得出生活污水、材料化工、农业、医药化工、其他工业污染及其他源对总磷污染贡献比例分别为47%,5%,3%,1%,1%和43%,高港码头磷主要来源于底泥和近岸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磷 污染特征 溯源 污染贡献 PCA-APCS-MLR模型 高港码头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饮马河流域氮污染特征及硝酸盐来源解析
6
作者 张恩广 姜菁秋 +4 位作者 郭婧文 彭嘉玉 雷坤 程全国 柏中波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2-891,共10页
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城镇化地区的河流氮污染问题日益加剧,过量氮输入引发了河流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其复杂的来源与转化过程对流域管理和污染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于2023年枯水期和丰水期降雨前后对秦皇岛饮马河支流以及干流的上游、... 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城镇化地区的河流氮污染问题日益加剧,过量氮输入引发了河流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其复杂的来源与转化过程对流域管理和污染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于2023年枯水期和丰水期降雨前后对秦皇岛饮马河支流以及干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进行了实地采样,分析了不同形态氮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氮氧同位素技术和MixSIAR模型,评估了不同污染来源对水体硝酸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研究区TN和NO_(3)^(-)-N浓度表现为支流<上游<下游<中游的特征,NH_(4)^(+)-N浓度整体较低,氮浓度受到降雨的冲刷作用和稀释作用共同影响。水体硝酸盐的来源主要为大气沉降、粪便及污水、土壤氮源以及农业化肥,河流未发生明显的反硝化作用和氨挥发作用,枯水期水体的转化过程以硝化作用为主,丰水期硝化作用不明显。枯水期和丰水期降雨前,水体硝酸盐的来源以城镇源(粪便及污水)为主,丰水期降雨后,农业源(农业化肥和土壤氮源)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建议枯水期加强生活污水的治理,丰水期合理施用农业化肥,以降低氮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揭示了不同环境条件下河流氮的时空变化特征与驱动机制,为了解河流氮迁移转化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马河流域 氮污染 硝酸盐 同位素 MixSIAR模型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抚平原灌渠水体硝酸盐同位素组成与来源识别
7
作者 宋祉君 饶文波 +3 位作者 吴志华 栗天宁 张弛 雷祥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55,98,共10页
为识别赣抚平原灌渠水体硝酸盐的来源,分析了赣抚平原西总干渠水体春、秋两季pH、电导率、溶解氧和NO_(3)^(-)质量浓度及其同位素组成(δ15N-NO_(3)^(-)、δ18O-NO_(3)^(-))特征,并采用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混合(MixSIAR)模型定量分析了主... 为识别赣抚平原灌渠水体硝酸盐的来源,分析了赣抚平原西总干渠水体春、秋两季pH、电导率、溶解氧和NO_(3)^(-)质量浓度及其同位素组成(δ15N-NO_(3)^(-)、δ18O-NO_(3)^(-))特征,并采用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混合(MixSIAR)模型定量分析了主要污染源的贡献。结果表明:西总干渠水体硝化作用秋季略强于春季,但整体极为微弱,反硝化作用几乎不存在;上游水、铵态氮肥、土壤氮、生活污水和粪肥、降水是西总干渠水体NO_(3)^(-)的主要来源;上游水(贡献率大于50%)和人为影响(包括铵态氮肥、生活污水和粪肥,贡献率大于37%)对整个灌渠水体NO_(3)^(-)起主导作用;污染源对灌渠水体NO_(3)^(-)贡献率从大到小排序,秋季为上游水、铵态氮肥、生活污水和粪肥、土壤氮、降水,春季为铵态氮肥、上游水、生活污水和粪肥、土壤氮、降水;NO_(3)^(-)来源贡献还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关,从乡村到城镇,上游水、生活污水和粪肥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而铵态氮肥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抚平原 灌渠水体 氨氮同位素组成 MixSIAR模型 污染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农田土壤微塑料阈值及污染风险评估 被引量:1
8
作者 胡雯 靳芙蓉 张珍明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00-1010,共11页
农用地膜在提升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其残留导致的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中国作为地膜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揭示地膜使用-残留-微塑料污染的耦合机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整合省级地膜使用数据与农田残留地膜量(R)、微塑... 农用地膜在提升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其残留导致的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中国作为地膜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揭示地膜使用-残留-微塑料污染的耦合机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整合省级地膜使用数据与农田残留地膜量(R)、微塑料丰度(MP)实测数据。采用分段回归模型识别R-MP关系的拐点,构建阈值模型,并基于蒙特卡洛模拟评估我国农田微塑料超标风险概率。结果表明:我国农田微塑料的主要来源是地膜覆盖(28.2%),并且地膜使用量呈“西北高、东南低”格局;R与MP存在显著非线性关系(R2=0.55),拐点位于R=100 kg/ha,低残留区MP增速为高残留区的5.3倍;全国微塑料超标风险概率为8.29%,高风险区域集中在新疆、甘肃等西北干旱区。地膜残留量与微塑料污染呈现显著非线性关联。建议高风险区(新疆、甘肃)实施“增厚度-强回收”组合策略,中低风险区(山东、河北)推广可降解地膜补贴政策。建立的阈值模型与风险评估框架,为农业面源污染精准治理提供了定量化决策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膜 微塑料污染 阈值模型 蒙特卡洛模拟 农业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天水段非点源污染模拟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任衍淦 张亚群 +2 位作者 温成成 吴明艳 尚婷婷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4-303,共10页
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流域内非点源污染形势严峻。开展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模拟、关键源区划分及驱动因素识别对于落实黄河国家战略、推动流域水生态治理具有重大意义。该研究基于遥感分布式面源污染评估模型(DPeRS)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模... 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流域内非点源污染形势严峻。开展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模拟、关键源区划分及驱动因素识别对于落实黄河国家战略、推动流域水生态治理具有重大意义。该研究基于遥感分布式面源污染评估模型(DPeRS)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模拟2022年渭河流域天水段非点源污染情况,并探讨不同下垫面属性(高程、坡度、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对流域非点源污染产生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①2022年渭河流域天水段各县区农田氮、磷表观平衡量差异显著,其中,武山县氮、磷表观平衡量均最大。②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_(Cr))的平均污染强度分别为182.2、18.4、124.4 kg/km^(2),空间上,秦安县的TN和TP浓度较高,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COD_(Cr)浓度较高。③高程和坡度对TN、TP、COD_(Cr)三类污染指标的空间分布均具有重要作用,土壤类型则主要影响TN和TP的分布,而土地利用类型对三类非点源污染的负荷影响较小。因此,渭河流域天水段的非点源治理应重点关注秦安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两地,其中高程、坡度、土壤类型对TN、TP、COD_(Cr)污染强度与分布有着关键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地方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遥感分布式面源污染评估模型(DPeRS) 随机森林回归模型 渭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MS的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潜在硝酸盐点源污染预测研究——以秦皇岛为例
10
作者 胡博文 范琳琳 +4 位作者 王磊 李振雄 王振华 解志旺 李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为研究秦皇岛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潜在发展动态,本文利用GMS构建地下水水流与溶质迁移耦合模型,对地下水中硝酸盐潜在点源在未来20 a间的迁移和污染风险进行预测,探讨了切断污染源的不同时间情景对水源地的污染影响.结果表明:... 为研究秦皇岛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潜在发展动态,本文利用GMS构建地下水水流与溶质迁移耦合模型,对地下水中硝酸盐潜在点源在未来20 a间的迁移和污染风险进行预测,探讨了切断污染源的不同时间情景对水源地的污染影响.结果表明:构建的地下水流动模型和36个野外统测数据拟合较好,能够反映区域地下水流动情况;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羽主延伸方向从西北向东南沿海扩散;水源地的地下水开采影响了局部地下水流动方向,昌黎县后孟营水源地存在较显著的污染风险.此外,研究发现切断污染源后,迁移和稀释的过程是缓解后孟营水源地硝酸盐污染风险的主要因素,及时切断污染源能够有效降低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 秦皇岛平原区 GMS数值模拟 硝酸盐 点源污染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蔡甸区浅层地下水氮污染来源识别及其迁移转化过程解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益 李逸凡 +2 位作者 周传富 李朋 李俊霞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2-273,共12页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地下水氮污染成为全球范围内典型的环境问题。为识别浅层地下水氮污染源、贡献比例以及迁移转化特征,采集了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主要供水区地表水样14个、浅层地下水样24个及土样7个,并测试分析了其水化...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地下水氮污染成为全球范围内典型的环境问题。为识别浅层地下水氮污染源、贡献比例以及迁移转化特征,采集了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主要供水区地表水样14个、浅层地下水样24个及土样7个,并测试分析了其水化学指标、氮同位素、氢氧同位素等。基于当地土地利用类型,综合水化学及δ^(15)N-NO_(3)^(-)、δ^(18)O-NO_(3)^(-)双同位素示踪技术,判别了研究区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源及迁移转化规律,同时进一步运用Iso-Source模型定量识别了不同氮污染源的贡献比例。区域氮污染类型以硝酸盐氮为主,其中约66.7%地下水采样点NO_(3)^(-)浓度超出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限值(10 mg/L),污水和粪便、土壤有机质以及氨肥硝化为主要NO_(3)^(-)来源,其对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氮的贡献率均值.分别为48.6%、32.9%、18.5%,受较为明显的人类活动影响;进一步结合区域水化学及氢氧同位素组成显示,区域地表水及地下水氮的形态转化主要受到硝化作用影响与控制。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了解蔡甸区氮循环过程及氮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污染 硝酸盐氮 Iso-source模型 双同位素示踪技术 浅层地下水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输出系数模型的非点源氮磷负荷估算
12
作者 李梦冰 周丙娟 +1 位作者 胡可欣 王金亮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321-3330,共10页
本文通过引进降雨和地形修正因子,构建改进输出系数模型,开展赣江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估算和污染来源识别研究.将改进前后输出系数模型进行精度对比,并对氮磷负荷强度与监测氮磷浓度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非点源氮磷污... 本文通过引进降雨和地形修正因子,构建改进输出系数模型,开展赣江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估算和污染来源识别研究.将改进前后输出系数模型进行精度对比,并对氮磷负荷强度与监测氮磷浓度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总量和负荷强度均呈现上升趋势,2016~2020年TN、TP输出量分别增加15.99%和16.37%,负荷强度分别增加15.89%和16.85%,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局部集中的特点,下游污染风险更大;土地利用是氮污染主要来源,输出占比为51.65%,畜禽养殖对磷污染的贡献最大,输出占比为36.82%;改进后输出系数模型相对误差比改进前明显降低,年均氮磷浓度与氮磷负荷强度均呈现出显著相关性(P<0.05),模型改进后精度更高.运用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能够更精确地评估流域非点源污染状况,识别主要污染源类型,并据此确定污染控制的关键区域,可为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 氮磷负荷 赣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流形势下京津冀臭氧区域输送特征
13
作者 洪文洁 茅宇豪 +1 位作者 廖宏 尚永杰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4-685,共12页
基于T-PCA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2014—2020年4—9月北京地区O_(3)重污染(O_(3)日质量浓度最大8 h滑动平均值大于160μg·m^(-3))所对应的大尺度环流特征。结合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 基于T-PCA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2014—2020年4—9月北京地区O_(3)重污染(O_(3)日质量浓度最大8 h滑动平均值大于160μg·m^(-3))所对应的大尺度环流特征。结合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解析不同大尺度环流特征下2014—2017年和2018—2020年两个时段北京地区O_(3)区域输送特征和潜在源区的变化。结果显示,北京O_(3)重污染期间,主要的大尺度环流形势类型为均压场型和低压控制型。短距离轨迹对北京地区O_(3)污染的贡献较大,2014—2017年北京地区O_(3)重污染主要潜在源区为京津冀、山东、山西和内蒙古部分地区,而2018—2020年的主要潜在源区为京津冀、山东、江苏部分地区。可见,相比前一时段,在2018—2020年,重污染来自西北方向的中长距离轨迹占比显著减少,来自偏南方向的短距离轨迹占比增多。因此,除控制本地排放外,有针对性的区域协同控制策略至关重要。鉴于来自南方的短距离轨迹贡献增加,江苏和安徽部分地区排放上升,应考虑在京津冀南部、山东和江苏加强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重污染 区域输送 大尺度环流形势 后向轨迹模式 潜在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产资源开发的水污染风险评估——以辽宁省为例
14
作者 庞天一 黄栋 张业辉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90,I0005,共8页
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风险评估是指导区域水环境保护和采矿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的关键环节。基于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数据,揭示了辽宁省矿区的空间分布特征,选定阻力因子构建阻力面,引入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定量评估矿区的水污染... 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风险评估是指导区域水环境保护和采矿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的关键环节。基于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数据,揭示了辽宁省矿区的空间分布特征,选定阻力因子构建阻力面,引入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定量评估矿区的水污染风险,探究其风险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控建议。结果表明:辽宁省矿区数量多(2 125个),分布广泛,矿区密度总体表现为东部>北部>西部>中部;区域综合阻力值总体较低,整体遵循“西高东低”的阻力递减规律;极高风险矿区占总数的36.19%(769个),丹东市、大连市矿区是水污染高风险核心区;针对不同区域的源、汇和阻力面特征,对不同风险的各类矿区需采取差异化的风险防控措施。本研究可为生态文明背景下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的合理调整与规划提供科学参考,为其他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源-汇”理论 非点源污染 水污染风险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空间尺度下径流控制率与污染物负荷削减率协同关系——以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为例
15
作者 王正发 刘昆让 +6 位作者 侯精明 刘立军 平扬 陈晨宇 张振洲 徐浩 陈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6-536,共11页
以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区域及天福和园小区为例,基于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构建研究区域降雨径流及非点源污染负荷计算模型,并设计9种降雨重现期及5种雨峰系数条件下的45场降雨工况,以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径流控制率与污染物... 以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区域及天福和园小区为例,基于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构建研究区域降雨径流及非点源污染负荷计算模型,并设计9种降雨重现期及5种雨峰系数条件下的45场降雨工况,以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径流控制率与污染物负荷削减率的协同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降雨重现期的降雨强度和降水量条件下,沣西新城区域和天福和园小区的径流控制率及污染物负荷削减率均呈现递减的趋势,且均在雨峰系数为0.5时下降幅度最为显著;在不同雨峰系数条件下,沣西新城区域和天福和园小区的径流控制率与4种污染物负荷削减率随降雨重现期的变化基本一致,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下也保持着较好的线性拟合关系,且拟合曲线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协同系数均大于0.931,表明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径流控制率与污染物负荷削减率之间具有高度的定量协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空间尺度 拟合函数 协同系数 SWMM模型 径流控制 污染物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的洱海污染源解析
16
作者 李明民 王俊松 +5 位作者 和弦 鲍智弥 杨顺涛 孔燕 冯海涛 唐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53,共8页
【目的】解析洱海污染物来源并量化源贡献,为流域水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洱海多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其污染特征,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i... 【目的】解析洱海污染物来源并量化源贡献,为流域水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洱海多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其污染特征,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进行污染来源及其贡献率解析。【结果】洱海2015—2021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雨季营养状态指数显著高于旱季,9、10月处于最大值。PCA和PMF源解析结果表明:按贡献率从大到小排序,造成洱海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为农田面源、畜禽养殖、生活污水和气象因素。【结论】洱海处于中营养状态,但整体呈现营养化趋势,污染主要集中在雨季,应当加强汛期污染防控。主要污染源为农业面源,应加强农业面源系统治理,形成“源头减量—过程拦截—养分再利用—末端修复”的全过程防控体系。其中,源头部分是重点,应当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植物养分利用效率,推动流域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 源解析 洱海 农业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影响研究——以鉴江流域化州站控制区域为例
17
作者 郑李杰 沈帅 +2 位作者 杨明杰 王浩东 李彤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0,67,共11页
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对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影响较大。为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影响,以鉴江流域化州站控制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SWAT模型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对3种土地利用情景下氮、磷污染负荷变化的模拟分析,揭示其不同情... 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对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影响较大。为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影响,以鉴江流域化州站控制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SWAT模型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对3种土地利用情景下氮、磷污染负荷变化的模拟分析,揭示其不同情景下流域氮、磷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径流、总氮和总磷在率定期、验证期的R2大于0.6、NSE大于0.5、PBIAS小于25%,可以较好地模拟流域径流、总氮和总磷过程。②和其他情景相比,情景二流域中总氮、总磷的负荷强度最低,其年均负荷量分别为16451.42 t、4642.72 t,且年内负荷强度与降雨量密切相关,说明其农业用地是控制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关键区域,雨季是控制的关键时期。③在该地区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应尽量少占用林地,同时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防护措施的实施来减少农业用地氮、磷的输出。该研究可为土地利用和污染物控制提供研究思路,为保护和改善流域水环境和水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江流域 SWAT模型 土地利用 非点源污染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矾矿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模型对比与优选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蓓蓓 李文倩 +8 位作者 郭江 陈晓鹏 干彬 杨玉姣 杨强 范东亮 杨勰 杨泽昊 安凤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1-327,共7页
矿区资源开采导致土壤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影响周边土壤、水体环境的稳定性,精准预测重金属污染源解析对矿山修复、治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为提升土壤介质模型的解释度,进一步选取了土壤重金属源解析评价中成熟度高且精... 矿区资源开采导致土壤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影响周边土壤、水体环境的稳定性,精准预测重金属污染源解析对矿山修复、治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为提升土壤介质模型的解释度,进一步选取了土壤重金属源解析评价中成熟度高且精准性好的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PMF)及绝对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absolute factor analysis-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PCS-MLR)模型,以充实前期UNMIX多元受体模型分析矾矿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及源贡献率的结果,结合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比定量条件下最适宜解析研究区域源的模型。结果表明:1)生态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南部和东部,Cd是矿山主要风险元素,地累积指数(index of geoaccumulation)均值3.75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dex)均值731.22解析结果高度一致,但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结果综合性更好。2)对比3种模型的污染源解析结果,PMF模型解析出4个污染源:分别为燃煤源、自然-交通综合源、自然源和大气沉降源,源贡献率分别为38.15%、20.62%、24.28%、16.95%。3)PMF模型的总体变量拟合优度R2达到了0.96,拟合效果最好。PMF模型模拟数据会集中采样点误差,确定最适污染源数目及相应污染物贡献率,使得源解析结果更精准,更适用于复杂的矿山污染土壤情况,符合实际研究情况。该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矿区开采后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工作提供溯源依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 模型 源解析 矿区生态修复 土壤环境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田磷流失风险评价及其关键驱动因素 被引量:15
19
作者 郑博福 刘海燕 +4 位作者 吴汉卿 吴之见 刘忠 朱锦奇 万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2-343,共12页
农田面源磷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流域内农田磷流失风险的关键源区及其影响因子是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基于磷指数模型开展2000—2020年中国农田磷流失风险评估,选取土壤有效磷含量、磷肥施用量为源因子,土壤侵蚀... 农田面源磷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流域内农田磷流失风险的关键源区及其影响因子是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基于磷指数模型开展2000—2020年中国农田磷流失风险评估,选取土壤有效磷含量、磷肥施用量为源因子,土壤侵蚀模数、年径流深、农田和水体间归一化距离指数为迁移因子,结合GIS技术评估了中国农田磷流失的关键源区;在此基础上,利用随机森林法分析影响中国农田磷流失的关键因子,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农田磷流失风险指数与各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中国农田的磷流失的低、中、高、极高风险面积分别占农田总面积的43.8%、40.5%、13.4%、2.4%。2)中国农田磷流失在2000、2005、2010、2015、2020年高风险和极高风险总面积的年平均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诸河流域、松辽河流域、西南诸河流域、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海河流域。3)影响农田磷流失风险的关键源因子和迁移因子分别为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归一化距离指数,其重要性特征值分别为129.53和65.12,土壤有效磷含量是农田磷流失最主要影响因子。4)磷流失风险指数与源因子指数、迁移因子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选取的14个指标对磷指数的解释度达0.62,其中源因子和迁移因子对磷指数的贡献率分别为0.77、0.19(P <0.001)。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农田磷流失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参考,对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宏观防控及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面源污染 磷指数模型 磷流失 风险评价 关键因子 随机森林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模式搜索算法的微尺度管控区域大气污染物PM2.5溯源 被引量:1
20
作者 董红召 金灿 +2 位作者 唐伟 佘翊妮 林盈盈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6-1304,共9页
针对微尺度管控区域可能发生的大气污染提出有效的靶向诊断方法-结合高斯烟羽模型和遗传-模式搜索算法的大气污染物分布式溯源方法.将污染源反算模型得到的污染物理论质量浓度与传感器网络观测值的数据对应关系作为目标函数,使用模式搜... 针对微尺度管控区域可能发生的大气污染提出有效的靶向诊断方法-结合高斯烟羽模型和遗传-模式搜索算法的大气污染物分布式溯源方法.将污染源反算模型得到的污染物理论质量浓度与传感器网络观测值的数据对应关系作为目标函数,使用模式搜索算法嵌入遗传算法加快反算模型的搜索过程,反算得到污染源强度和位置.依托杭州市亚运板球场馆大气感知器网络进行实验验证,监测2021年10月PM2.5质量浓度、气象数据,对所提出的混合式大气污染溯源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改进遗传-模式搜索算法对于多维变量的搜索效果较好,能快速精准地反算污染源的位置和强度,可以为微尺度管控区域突发性气体污染防治提供应急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强反算 遗传-模式搜索算法 高斯烟羽模型 微尺度管控 颗粒物污染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