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olution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localized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microstructure of a high purity Al-Zn-Mg-Cu alloy during non-isothermal aging
1
作者 DAI Xuan-xuan LI Yu-zhang +2 位作者 LIU Sheng-dan YE Ling-ying BAO Chong-j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790-1807,共18页
The evolution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localized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a high purity Al-Zn-Mg-Cu alloy during non-isothermal aging(NIA)was investigated by hardness test,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est,tensile test,inte... The evolution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localized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a high purity Al-Zn-Mg-Cu alloy during non-isothermal aging(NIA)was investigated by hardness test,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est,tensile test,intergranular corrosion test,exfoliation corrosion test,slow strain rate tensile test and electrochemical test,and the mechanism has been discussed based on microstructure examination by optical microscopy,electron back scattered diffract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he NIA treatment includes a heating stage from 40℃to 180℃with a rate of 20℃/h and a cooling stage from 180℃to 40℃with a rate of 10℃/h.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ardness and strength increase rapidly during the heating stage of NIA since the increasing temperature favors the nucleation and the growth of strengthening precipitates and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Guinier-Preston(GPI)zones toη'phase.During the cooling stage,the sizes ofη'phase increase with a little change in the number density,leading to a further slight increase of the hardness and strength.As NIA proceeds,the corroded morphology in the alloy changes from a layering feature to a wavy feature,the maximum corrosion depth decreases,and the reason has been analyzed based on the microstructural and microchemical feature of precipitates at grain boundaries and subgrain bounda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n-Mg-Cu alloy non-isothermal ag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localized corrosion resistance MICRO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non-isothermal retrogression and re-ageing on through-thickness homogeneity of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l-8Zn-2Mg-2Cu alloy thick plate 被引量:4
2
作者 WU Cai-hong FENG Di +4 位作者 REN Jia-jia ZANG Qian-hao LI Ji-chen LIU Sheng-dan ZHANG Xin-m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3期960-972,共13页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hrough-thickness homogeneity and properties of aviation aluminum alloy thick plate.The effect of heating-cooling retrogression and re-ageing on the performance of Al-8Zn-2Mg-2Cu alloy thick pl...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hrough-thickness homogeneity and properties of aviation aluminum alloy thick plate.The effect of heating-cooling retrogression and re-ageing on the performance of Al-8Zn-2Mg-2Cu alloy thick plate was investigated by hardness tests,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ests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observation.Results revealed that, during retrogression heating, the fine pre-precipitates in surface layer dissolve more and the undissolved η′ or η phases are more coarsened than that of center layer. During slow cooling after retrogression,precipitates continue coarsening but with a lower rate and the secondary precipitation occurs in both layers. Finer precipitates resulting from the secondary precipitation are more in surface. However, the coarsening and secondary precipitation behaviors are restrained in both layers under quick cooling condition.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through-thickness homogeneity of precipitates increases while the hardness decreases with cooling rate decreasing. After the optimized non-isothermal retrogression and re-ageing(NRRA) including air-cooling retrogression, the throughthickness homogeneity which is evaluated by integrated retrogression effects has been improved to 94%. The tensile strength, fracture toughness and exfoliation corrosion grade of Al-8Zn-2Mg-2Cu alloy plate is 619 MPa, 24.7 MPa·m^(1/2)and EB, respectively,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non-isothermal retrogression and re-aging(NRRA) could improv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with higher through-thickness homogene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isothermal ageing retrogression and re-ageing Al-8Zn-2Mg-2Cu alloy thick plate HOMOGENE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acture prediction in non-isothermal viscous pressure bulging of aluminum alloy sheet using ductile fracture criterion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忠金 刘建光 李毅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3期449-453,共5页
The failure of AA3003 aluminum alloy sheet metal was predicted for non-isothermal viscous pressure bulging (VPB). Utilizing the coupled thermo-mechanical finite element method combined with ductile fracture criterion,... The failure of AA3003 aluminum alloy sheet metal was predicted for non-isothermal viscous pressure bulging (VPB). Utilizing the coupled thermo-mechanical finite element method combined with ductile fracture criterion, the calcu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for non-isotherm VPB at various temperatures and the influences of the initial temperature of viscous medium on failure mode of bulge specimen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ilure modes are different for the non-isothermal VPB with different initial temperatures of viscous medium. For the non-isothermal VPB of AA3003 aluminum alloy sheet with initial temperature of 250 ℃, when the initial temperature of viscous medium ranges from 150 to 180 ℃, the formability of sheet metal can be improved to a full extent. The validity of the predictions is examined by comparing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ure prediction non-isothermal viscous pressure bulging aluminum alloy sheet finite element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含量对Cu-Fe合金凝固特性及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庆娟 闫田荣 +2 位作者 任新龙 许博凡 丰竟翔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8,共11页
通过JmatPro软件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不同Fe含量铸态Cu-Fe合金进行热力学计算与DSC实验,研究了Fe含量对Cu-Fe合金凝固过程、铸态组织演变的影响,并对Cu-Fe合金的显微硬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Fe含量分别为5%、20%、40%和50%时,随着Fe含... 通过JmatPro软件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不同Fe含量铸态Cu-Fe合金进行热力学计算与DSC实验,研究了Fe含量对Cu-Fe合金凝固过程、铸态组织演变的影响,并对Cu-Fe合金的显微硬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Fe含量分别为5%、20%、40%和50%时,随着Fe含量的增加,Cu-Fe合金液固转变(δ-Fe+L→γ-Fe)温度升高,温度由1201.4℃增加到1440.0℃,凝固过程中液固转变产生的焓值减小,包晶反应与共析反应产生的焓值增大。Fe含量的增加使合金铸态组织由细小的胞状晶转变为发达的等轴晶,分布更加均匀,初生Fe相尺寸增加。当Fe含量从5%增加到50%,铸态合金的显微硬度从87.34 HV增加至146.09 H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合金 凝固特性 DSC法 显微硬度 二元相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ZrTa_(x)NbMo难熔高熵合金组织及其力学性能
5
作者 董福宇 郭子鹤 +2 位作者 张悦 申向阳 袁晓光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4-529,共6页
【目的】难熔高熵合金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温材料,因其优异的高温性能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较差的室温塑性成为了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众多的难熔高熵合金成分体系中,TiZrTaNbMo因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而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目的】难熔高熵合金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温材料,因其优异的高温性能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较差的室温塑性成为了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众多的难熔高熵合金成分体系中,TiZrTaNbMo因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而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是该合金的室温塑性较差,其未来发展受到了限制。Ta作为组元中熔点最高的元素,截止到目前关于该元素对合金体系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方法】本文探明了Ta元素含量的降低对TiZrTaNbMo难熔高熵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规律。Ta元素摩尔比取值为0.8、0.9与1.0,其余元素摩尔比不变。采用非自耗高真空电弧炉熔炼制备了TiZrTa_(x) NbMo(x=0.8,0.9,1.0)难熔高熵合金,并对合金基体进行了1000℃/6 h的退火处理,之后随炉冷却。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确定合金的相结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附带的能谱仪(EDS)表征了合金的微观组织形貌及元素分布,并使用显微硬度计检测了合金的维氏硬度。【结果】TiZrTa_(x) NbMo难熔高熵合金由主要BCC 1相和次要BCC 2相组成,呈现典型的枝晶结构。Ta元素含量的增加使得枝晶间区域变小,其中Ta、Nb与Mo元素富集于枝干部分,Ti与Zr元素富集于枝晶间区域,Ta元素含量的减少降低了Nb与Mo元素在枝干部分的偏析。在力学性能上,提升Ta元素含量使得合金硬度从433 HV提高至501 HV。Ta元素含量变化不会导致合金晶体结构发生变化,仍为双相BCC结构;Ta元素含量下降会导致金属树枝晶体组织的晶间区域变大;减少Ta元素含量有助于降低元素偏析,尤其对熔点较低的Ti和Zr元素影响较大。【结论】优化了摩尔比难熔高熵合金的原有设计,对其成分进行了优化。元素含量的调整对合金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均有一定的改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推动TiZrTaNbMo难熔高熵合金体系的进一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熔高熵合金 晶体结构 热力学 相形成 微观组织 硬度 固溶强化 二元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惰气熔融-红外/热导法同时测定二元铝合金中氧和氮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宽 汪大智 +1 位作者 王芳 王晓艳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1-597,共7页
铝钽、铝钨、铝钼、铝铌二元铝合金作为钛合金冶炼的重要添加剂,准确测定其氧氮含量对于钛合金冶炼来说至关重要。通过对助熔剂种类、称样量、分析功率的研究,优化了实验参数,建立了惰性气体熔融红外吸收/热导技术同时测定铝钼、铝铌、... 铝钽、铝钨、铝钼、铝铌二元铝合金作为钛合金冶炼的重要添加剂,准确测定其氧氮含量对于钛合金冶炼来说至关重要。通过对助熔剂种类、称样量、分析功率的研究,优化了实验参数,建立了惰性气体熔融红外吸收/热导技术同时测定铝钼、铝铌、铝钽、铝钨二元铝合金中氧氮含量的新方法。称取0.05~0.15 g铝合金样品,放入镍篮,投入脱气后的石墨套坩埚中,控制分析功率为4.5~5.5 kW,以标准样品建立校准曲线,实现了惰气熔融-红外/热导法同时测定二元铝合金中氧和氮。氧和氮的方法测定下限分别为0.0009%和0.0003%。采用实验方法对4个二元铝合金实际样品中氧和氮进行测定,氧和氮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11)分别为1.5%~3.7%和2.3%~7.6%。进行加标回收实验结果表明,方法准确性好。方法的建立,有利于钛合金生产企业从原材料入手实现钛合金的品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惰气熔融 红外热导法 二元铝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Fe/GO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催化乙醇氧化性能研究
7
作者 信震宇 郭瑞华 +4 位作者 乌仁托亚 王艳 安胜利 张国芳 关丽丽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9-387,I0008-I0012,共14页
直接乙醇燃料电池(DEFC)因其能量转换效率高、噪声低以及友好环境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这类电池仍面临催化剂成本高、稳定性差及催化活性低等问题。本研究选用氧化石墨烯(GO)作为载体,以乙二醇为还原剂,六水合氯铂酸为前驱体,并引入非... 直接乙醇燃料电池(DEFC)因其能量转换效率高、噪声低以及友好环境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这类电池仍面临催化剂成本高、稳定性差及催化活性低等问题。本研究选用氧化石墨烯(GO)作为载体,以乙二醇为还原剂,六水合氯铂酸为前驱体,并引入非贵金属Fe,通过调节Pt与Fe的摩尔比,利用微波加热合成法制备出二元合金催化剂PtFe_(x)/GO(x=1/6、1/5、1/4、1/3、1/2、1),在GO载体上原位负载纳米晶粒。原子半径小的Fe固溶到Pt晶格中,导致Pt晶格的相邻原子间距缩小,晶格收缩,从而形成Pt-Fe合金。当x=1/3时,催化剂表现出最优的催化活性,其电催化活性面积为69.84m^(2)/g,氧化峰值电流密度为858.42A/g,并且Tafel斜率较小。1100s的计时电流测试下,PtFe_(1/3)/GO催化剂的稳态电流密度为194.80 A/g, CO的氧化峰电位为0.554 V,活化能为18.37 kJ/mol, 800圈测试后电流密度保持率为80.48%,优于商业Pt/C(JM)催化剂。研究表明,引入非贵金属Fe能够显著提升Pt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为Pt基催化剂材料的设计与潜在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乙醇燃料电池(DEFC) 原位负载 二元合金催化剂 微波加热合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驱动集成电路下一代互连材料设计:进展与挑战
8
作者 崔国祥 李瑞 +2 位作者 袁昌驰 吴蕴雯 鞠生宏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6-450,共15页
随着芯片在通信、汽车电子与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深入应用,低功耗、高性能的芯片需求持续上升。在摩尔定律推动下,器件微型化带来量子隧穿效应和布线电阻增加等挑战,尤其在5 nm及以下工艺节点,芯片互连成为性能瓶颈。Cu互连面临尺寸效应... 随着芯片在通信、汽车电子与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深入应用,低功耗、高性能的芯片需求持续上升。在摩尔定律推动下,器件微型化带来量子隧穿效应和布线电阻增加等挑战,尤其在5 nm及以下工艺节点,芯片互连成为性能瓶颈。Cu互连面临尺寸效应导致的电阻激增,推动对新型低电阻材料的探索。综述了集成电路互连在先进节点下的核心挑战,分析Co、Ru等替代金属及二元合金、拓扑半金属、二维材料的发展前景,并探讨人工智能在互连材料设计中的应用,为工业界开发新一代互连材料提供参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连材料 二元合金 拓扑半金属 二维材料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载微型Ga-In共晶固定点的现场复现方法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朱幸福 潘江 +4 位作者 王光耀 刁福广 孙建平 李婷 王彭宇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5-1131,共7页
将温标固定点技术应用于船载现场是实现温度量值扁平化,提升海洋温度测量水平的重要手段。为了弥补ITS90温标在海洋温区(-5~35℃)范围内固定点数目不足,不能对NTC热敏电阻进行有效校准的缺陷,研制了微型Ga-In共晶固定点,开展了船载控温... 将温标固定点技术应用于船载现场是实现温度量值扁平化,提升海洋温度测量水平的重要手段。为了弥补ITS90温标在海洋温区(-5~35℃)范围内固定点数目不足,不能对NTC热敏电阻进行有效校准的缺陷,研制了微型Ga-In共晶固定点,开展了船载控温箱微型Ga-In固定点温坪复现研究,同时探索了环境温度条件下微型Ga-In共晶固定点的复现。采用切线交点法和三次多项式拟合法对微型Ga-In固定点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结果表明:微型Ga-In共晶固定点重复性优于1 mK;微型Ga-In共晶固定点应该在固态并低于熔点的环境下保存。采用切线交点法赋值得到微型Ga-In共晶固定点相变温度为15.6549℃,扩展不确定度为1.54 mK(k=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计量 微型共晶固定点 Ga-In二元合金 NTC热敏电阻 海洋温度传感器 现场校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含量及晶粒尺寸对Ti-Zr二元合金拉伸屈服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林弘 王宜平 王小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6,83,共7页
对不同氧含量的温轧态Ti-Zr二元合金进行不同温度的退火及二次时效处理,发现氧含量与晶粒尺寸影响Ti-Zr合金表现出的拉伸屈服行为。通过拉伸试验、金相分析、透射电镜观察及应变时效和EDS元素分布研究了不同锆、氧含量钛合金的屈服延伸... 对不同氧含量的温轧态Ti-Zr二元合金进行不同温度的退火及二次时效处理,发现氧含量与晶粒尺寸影响Ti-Zr合金表现出的拉伸屈服行为。通过拉伸试验、金相分析、透射电镜观察及应变时效和EDS元素分布研究了不同锆、氧含量钛合金的屈服延伸与微观组织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Ti-12Zr-0.25O合金在晶粒尺度处于1~15μm区间时,表现出典型的屈服延伸现象,随着晶粒尺寸增大,屈服延伸逐渐减弱;氧含量从0.1wt%增加至0.3wt%,Ti-12Zr合金表现出最大的上下屈服点应力差值及最大屈服点延伸率,分别为47MPa,5.2%;仅当锆、氧原子共同存在时,屈服延伸得到明显增强,以Ti-12Zr-0.25O尤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Zr二元合金 氧含量 晶粒尺寸 屈服行为 锆氧“协同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共晶焊技术的高温压力传感器无引线封装技术研究
11
作者 王宇峰 王丙寅 +2 位作者 赵艳栋 雷程 梁庭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21,27,共5页
针对MEMS高温压力传感器在高温特种环境下存在引线电学失效的不可靠性因素,制备了基于共晶焊技术的无引线封装SOI高温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利用金锗合金焊料共晶焊接技术完成芯片与陶瓷基板的焊盘之间的连接。推力测试结果表明:其焊接强... 针对MEMS高温压力传感器在高温特种环境下存在引线电学失效的不可靠性因素,制备了基于共晶焊技术的无引线封装SOI高温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利用金锗合金焊料共晶焊接技术完成芯片与陶瓷基板的焊盘之间的连接。推力测试结果表明:其焊接强度最大值可达28.30 MPa,均值约为26.47 MPa。完成300℃环境下的老化后,其300℃高温环境下零点漂移为0.216%,时漂约为7.64μV/h。老化后常温静态压力测试线性度为0.126%,迟滞为0.136%,重复性为0.197%,均小于2‰,基本误差为0.433%。研究结果验证了金锗焊料共晶焊接制备无引线封装压力传感器的技术路线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电系统(MEMS) 共晶 无引线封装 高温压力传感器 二元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c结构下二元合金Fe-X(X=Cr,Co,Mo,W)低温低浓度下固溶软化行为的机制
12
作者 王娜 李翔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共7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体心立方(bcc)Fe的4种二元合金Fe-X(X=Cr,Co,Mo,W)低温低浓度下固溶软化行为的机制,发现低温低浓度下的固溶软化行为由双扭结形核控制,由溶质原子直接引起双扭结形核势垒降低为固溶软化的本征机制,而由溶质原...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体心立方(bcc)Fe的4种二元合金Fe-X(X=Cr,Co,Mo,W)低温低浓度下固溶软化行为的机制,发现低温低浓度下的固溶软化行为由双扭结形核控制,由溶质原子直接引起双扭结形核势垒降低为固溶软化的本征机制,而由溶质原子对间隙原子清除减少双扭结形核为固溶软化的外部机制.分别计算了bcc Fe的4种二元合金Fe-X(X=Cr,Co,Mo,W)中反映双扭结形核势垒的原子行位移(ARD)能和堆垛层错(GSF)能.计算结果表明,仅Cr可微弱降低ARD和GSF能,而Co,Mo,W均引起ARD和GSF能升高,因此,依据固溶软化的本征机制,仅Cr引起固溶软化,而Co,Mo,W均引起固溶强化.Cr,Mo,W与周围Fe原子均为反铁磁相互作用,Co与Fe为铁磁相互作用.尽管铁磁/反铁磁相互作用与价电子数(电子构型)具有一定相关性,双扭结形核势垒并不与价电子数(电子构型)明显相关.进一步的计算表明,双扭结形核势垒与其结合能呈现正相关关系,Cr与Fe结合能减弱,因此双扭结形核势垒降低,而Co,Mo,W与Fe结合能增强,因此双扭结形核势垒升高.而结合能并未表现出与原子半径、电子数(电子构型)的明显相关性,因此,双扭结形核势垒并不与原子半径、电子数(电子构型)明显相关.依据本征机制,Co,Mo,W与Fe的结合能增强引起双扭结形核势垒升高,因此为固溶强化,其二元合金低温低浓度下的固溶软化行为无法用本征机制解释,需要考虑外部机制(如间隙C原子的作用),而Cr二元合金的固溶软化行为可能为本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心立方铁 二元合金 原子行位移能 堆垛层错能 固溶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态Mg-Sn二元合金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44
13
作者 刘红梅 陈云贵 +4 位作者 唐永柏 黄德明 涂铭旌 赵敏 李益国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0-94,共5页
通过光学显微金相定量分析、SEM扫描电镜及EDX分析、XRD分析以及抗拉强度、显微硬度测试等实验手段,研究添加量0~10%(wt)Sn的铸态Mg-Sn二元合金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显微硬度随Sn的增加而增加,Mg2Sn的第二相强化是主... 通过光学显微金相定量分析、SEM扫描电镜及EDX分析、XRD分析以及抗拉强度、显微硬度测试等实验手段,研究添加量0~10%(wt)Sn的铸态Mg-Sn二元合金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显微硬度随Sn的增加而增加,Mg2Sn的第二相强化是主要原因.Sn≤5%(wt)时,合金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随Sn的增加而增加,Sn的细晶强化起到了主要作用.Mg-10%Sn的抗拉强度、特别是伸长率降低,细晶强化作用消失和脆性的Mg2Sn颗粒数量增多是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Sn二元合金 铸态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铼-钛(Re-Ti)功能梯度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尚磊 楼松年 +2 位作者 陈艳 薛小怀 李仕民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4,共4页
利用电子束熔炼技术在钛合金基体上制备了铼钛(Re-Ti)功能梯度材料。通过对Re,Ti元素基本性质及Re-Ti二元合金相图的分析设计了Re-Ti梯度材料。通过模拟电子束熔炼温度场,确定了制备梯度材料的混合金属粉末配比和熔炼工艺。实验结果表明... 利用电子束熔炼技术在钛合金基体上制备了铼钛(Re-Ti)功能梯度材料。通过对Re,Ti元素基本性质及Re-Ti二元合金相图的分析设计了Re-Ti梯度材料。通过模拟电子束熔炼温度场,确定了制备梯度材料的混合金属粉末配比和熔炼工艺。实验结果表明:Re-Ti梯度材料成形良好,桥渡层中各元素沿厚度方向连续均匀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梯度材料 制备 二元合金相图 电子束熔炼 熔炼技术 分析设计 基本性质 熔炼工艺 金属粉末 材料成形 厚度方向 钛合金 温度场 元素 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基二元合金非晶形成范围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红梅 欧阳义芳 +1 位作者 钟夏平 吴伟明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25-329,共5页
运用Miedema理论计算得到的不同结构的形成焓,结合Alonso等人提出的关于非晶形成范围的理论模型,对二十八个铁基二元合金系统的非晶形成范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与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得到的二元合金非晶态形成范围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运用Miedema理论计算得到的不同结构的形成焓,结合Alonso等人提出的关于非晶形成范围的理论模型,对二十八个铁基二元合金系统的非晶形成范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与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得到的二元合金非晶态形成范围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理论预言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得比较好.说明现在的模型在预测二元合金非晶形成范围上是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二元合金 非晶形成范围 非晶态 MIEDEMA理论 机械合金化 晶化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合金凝固微观模型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
16
作者 冯科 陈登福 +2 位作者 徐楚韶 董凌燕 刘清才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79-83,共5页
基于对二元合金凝固过程宏观传输耦合数学模型中非平衡凝固路径和局部液相溶质浓度的确定,详细讨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微观凝固数学模型,即凝固动力学模型和凝固微观偏析模型,对其中的确定性凝固动力学模型和微观偏析半解析模型的研究现... 基于对二元合金凝固过程宏观传输耦合数学模型中非平衡凝固路径和局部液相溶质浓度的确定,详细讨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微观凝固数学模型,即凝固动力学模型和凝固微观偏析模型,对其中的确定性凝固动力学模型和微观偏析半解析模型的研究现状分别进行了回顾,分别讨论了凝固动力学模型和微观偏析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即过冷度和形核率以及固相反向扩散和枝晶结构粗化,对凝固微观模型在合金凝固过程耦合数值模拟中的应用价值及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合金 微观模型 凝固动力学 微观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纳二元结构镁合金超疏水膜层的制备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杰 刘玉德 +3 位作者 黄雅婷 高东明 张会臣 栗苗苗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07-1713,共7页
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在镁合金表面制备微米级粗糙结构,采用环氧树脂溶液和纳米二氧化硅分散液对该表面进行涂覆处理,再利用全氟硅烷改性,制备得到具有超疏水性的复合膜层。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接触角测量仪、高速摄影系统和电... 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在镁合金表面制备微米级粗糙结构,采用环氧树脂溶液和纳米二氧化硅分散液对该表面进行涂覆处理,再利用全氟硅烷改性,制备得到具有超疏水性的复合膜层。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接触角测量仪、高速摄影系统和电化学工作站评价膜层的形貌结构、润湿性和耐蚀性。结果表明:微弧氧化层所具有的微米级结构和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组成的微/纳二元粗糙结构对疏水性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复合膜层表面的接触角随二氧化硅分散液浓度的提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最终逐渐稳定在150°左右;当二氧化硅分散液溶度为10g/L时,复合表面的接触角最大可达161°。同时该表面对水滴呈现低黏附特性。动电位极化曲线表明:与镁合金基底相比,微弧氧化层和复合膜层的耐蚀性提高2-3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超疏水 微弧氧化 纳米二氧化硅 纳二元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合金热力学性质的Miedema理论 被引量:5
18
作者 黄福祥 尹平 +2 位作者 李司山 汪振 李敏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0年第1期92-98,共7页
分析了Miedema理论,在二元合金热力学性质计算时,用Miedema理论结合几何模型的方法,能为生产实验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多元合金体系热力学性质的计算,由二元系溶体的热力学性质推算多元合金体系热力学性质的溶体模型,并介绍了由Toop模型... 分析了Miedema理论,在二元合金热力学性质计算时,用Miedema理论结合几何模型的方法,能为生产实验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多元合金体系热力学性质的计算,由二元系溶体的热力学性质推算多元合金体系热力学性质的溶体模型,并介绍了由Toop模型和周模型外推得到的Miedema模型。但对于多元合金体系,其理论值与实验值并不如二元合金体系符合得那样好,为了能精确地计算三元以及多元合金体系的热力学性质,还需要对几何模型作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EDEMA理论 二元合金 形成焓 Toop模型 周模型 多元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热力学模型应用于二元合金中各组元活度计算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许帅 宋冰宜 +1 位作者 蒋文龙 杨斌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19-925,共7页
目前,大量二元系合金的活度计算模型得以广泛应用。本文以正规溶液模型,Miedema模型,MIVM,NRTL方程和Wilson方程作为研究模型,将各个模型所需参数进行统计,结果表明:NRTL方程和正规溶液模型所需参数最少,Miedema模型和MIVM所需参数较多,... 目前,大量二元系合金的活度计算模型得以广泛应用。本文以正规溶液模型,Miedema模型,MIVM,NRTL方程和Wilson方程作为研究模型,将各个模型所需参数进行统计,结果表明:NRTL方程和正规溶液模型所需参数最少,Miedema模型和MIVM所需参数较多,Wilson方程所需参数介于上述模型之间。通过计算Bi-Pb、Bi-Sn、Cd-Pb和Pb-Sn四个二元体系在全成分下的活度及相应活度的平均偏差S,得出:预测效果最好的是NRTL方程;Miedema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差,其他模型的预测效果介于NRTL方程和Miedema模型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合金 热力学模型 活度 平均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配合物中电镀锌镍合金的结构与抗腐蚀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秀 龙晋明 +2 位作者 裴和中 由劲博 黄攀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3-88,共6页
为深入了解碱性锌酸盐体系的工艺参数对锌镍合金镀层结构和耐蚀性的影响,在以四乙烯五胺(TEPA)为镍离子主络合剂、三乙醇胺(TEA)为辅助络合剂的碱性镀液中电沉积制备了锌镍合金镀层,利用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等... 为深入了解碱性锌酸盐体系的工艺参数对锌镍合金镀层结构和耐蚀性的影响,在以四乙烯五胺(TEPA)为镍离子主络合剂、三乙醇胺(TEA)为辅助络合剂的碱性镀液中电沉积制备了锌镍合金镀层,利用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等方法表征镀层的组成结构和在氯化钠溶液中的耐腐蚀性.结果表明:镀层含镍原子数分数11.54%~20.12%,为γ-Ni2Zn11+纯Zn两相结构(低含镍原子数分数时)或单一γ相结构(较高含镍原子数分数时),γ相晶粒在(600)方向上具有不同程度的择优取向性;随着镀液中镍原子数分数的提高,镀层的腐蚀电位正移,阻抗增加,耐蚀性提高;当电流密度为2 A/dm2时,镀层的腐蚀电位和电荷传递电阻最高,耐蚀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电沉积 锌镍合金 二元络合 结构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