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矢量的改进与完善 被引量:39
1
作者 岳彩军 寿亦萱 +1 位作者 寿绍文 姚秀萍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8-316,共9页
在完全考虑非绝热加热项潜热作用的前提下,从原始方程出发,推导出改进后的湿Q矢量(以下记为Q^M)的表达式以及用其散度作强迫项的ω方程,并结合一次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将改进前、后的湿Q矢量诊断能力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改进后的湿Q矢... 在完全考虑非绝热加热项潜热作用的前提下,从原始方程出发,推导出改进后的湿Q矢量(以下记为Q^M)的表达式以及用其散度作强迫项的ω方程,并结合一次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将改进前、后的湿Q矢量诊断能力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改进后的湿Q矢量对同时刻的地面降水的反映能力较原湿Q矢量(Q~*)有显著的提高。(2)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600 hPa高度上的改进后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辐合强度及其辐合中心的位置对同时刻的地面实际降水的强度及雨区位置都有非常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q矢量 改进后的湿q矢量 改进 梅雨锋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湿Q矢量分析方法及梅雨锋暴雨形成机制 被引量:32
2
作者 岳彩军 董美莹 +1 位作者 寿绍文 姚秀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5-175,共11页
利用实测暴雨资料,结合改进的MM4(MMM4)模式模拟输出的加密资料,分别利用改进的湿Q矢量(记为Q^*)及改进的湿Q矢量分解(Partitioning),诊断分析了1991年7月5日20:00~6日20:00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结果表明,600hP... 利用实测暴雨资料,结合改进的MM4(MMM4)模式模拟输出的加密资料,分别利用改进的湿Q矢量(记为Q^*)及改进的湿Q矢量分解(Partitioning),诊断分析了1991年7月5日20:00~6日20:00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结果表明,600hPa Q^*矢量散度辐合区对同时刻地面降水的强度、落区及不均匀性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Q^*矢量散度辐散、辐合在垂直方向上是相间分布的,它所激发的次级环流可能是诱发梅雨锋暴雨产生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改进的湿Q矢量分解比“总”Q^*矢量更具有诊断意义,可将梅雨锋暴雨的垂直运动场进行有意义的尺度分离,更有利于梅雨锋暴雨的潜在物理机制的评估。在梅雨锋暴雨的不同阶段,对于垂直运动场而言,不同尺度的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强迫作用不同,有主、次之分。基于上述诊断分析结果,本文进而提出梅雨锋暴雨形成的可能物理机制,并给出其概念模式:由于初始大气中大尺度的水汽及垂直运动场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从而造成了大尺度Q^*矢量散度辐合,激发出次级环流,进而引发了中尺度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产生,最终产生次级环流,直接导致梅雨锋暴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的湿q矢量 改进的湿q矢量分解 梅雨锋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地转湿Q矢量分解在暴雨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3
作者 杨晓霞 沈桐立 +2 位作者 刘还珠 薛德强 万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64-475,共12页
利用非地转湿Q矢量对山东省春秋季两次罕见的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期间都有较强的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产生上升运动,形成暴雨。这一结果也表明凝结潜热加热对暴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进一步把非地转湿Q矢量... 利用非地转湿Q矢量对山东省春秋季两次罕见的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期间都有较强的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产生上升运动,形成暴雨。这一结果也表明凝结潜热加热对暴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进一步把非地转湿Q矢量分解为平行于等位温线和垂直于等位温线两部分。揭示在这两场暴雨过程中,虽然都有中尺度和大尺度辐合上升运动作用的叠加,但在春季暴雨的个例中,垂直于等位温线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与总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相接近,暴雨以中尺度上升运动为主。而在秋季暴雨的个例中,平行于等位温线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与总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在形状上相似,在强度上偏强,暴雨的上升运动以大尺度为主,中间夹杂着中小尺度的上升运动,降水以混合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暴雨 非地转湿q矢量 分解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Q矢量的引入及其诊断分析 被引量:53
4
作者 姚秀萍 于玉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8-213,共6页
参照准地转Q矢量推导 ,考虑天气系统发展的主要热力强迫因子———非绝热加热作用 ,引出考虑非绝热效应的完全Q矢量的概念 ,并应用于实例分析。结果表明 ,完全Q矢量能较清楚地揭示暴雨天气系统的演变 ;考虑了湿过程的完全Q矢量在暴雨的... 参照准地转Q矢量推导 ,考虑天气系统发展的主要热力强迫因子———非绝热加热作用 ,引出考虑非绝热效应的完全Q矢量的概念 ,并应用于实例分析。结果表明 ,完全Q矢量能较清楚地揭示暴雨天气系统的演变 ;考虑了湿过程的完全Q矢量在暴雨的诊断过程中显示了其更大的优越性 ;定性而言 ,完全Q矢量散度的辐合中心或辐合线、散度场和锋生函数场有助于确定暴雨的落区 ,暴雨区正好落在低层完全Q矢量散度场辐合中心和锋生函数场正值中心之间 ;定量而言 ,低层完全Q矢量散度场辐合中心和锋生函数场正值中心大小对暴雨强度有显著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q矢量 湿过程 锋生函数 暴雨 诊断过程 对流性天气系统 散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矢量理论在青藏高原东侧大暴雨过程中的诊断应用 被引量:29
5
作者 王川 杜川利 寿绍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1-267,共7页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02年6月8~9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川陕地区的一次罕见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及成因作了诊断分析.再利用MM4模式所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应用湿Q矢量理论对暴雨过程进一步进行了中尺度诊断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02年6月8~9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川陕地区的一次罕见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及成因作了诊断分析.再利用MM4模式所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应用湿Q矢量理论对暴雨过程进一步进行了中尺度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湿Q矢量散度场的分布反映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暴雨出现在中尺度环流明显增强时.湿Q矢量分解揭示了该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矢量理论 青藏高原 大暴雨 环流特征 成因分析 MM4模式 高时空分辨率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非地转Q矢量之间的定量比较 被引量:6
6
作者 岳彩军 寿亦萱 +2 位作者 寿绍文 曾刚 王咏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08-618,共11页
结合“海棠”台风在2005年7月19日08:00~20日08:00再次登陆福建省24h期间所造成的降水过程,在WRF模式成功地模拟了此次降水过程的基础上,利用模式模拟输出结果,通过计算900~600hPaQ矢量散度的气柱平均值、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 结合“海棠”台风在2005年7月19日08:00~20日08:00再次登陆福建省24h期间所造成的降水过程,在WRF模式成功地模拟了此次降水过程的基础上,利用模式模拟输出结果,通过计算900~600hPaQ矢量散度的气柱平均值、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场,定量比较分析了非地转干Q矢量、非地转湿Q矢量及改进的湿Q矢量的诊断能力差异,结果表明:(1)非地转干Q矢量、非地转湿Q矢量及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场,对同期模拟雨区都具有一定指示作用,同时,非地转湿Q矢量和改进的湿Q矢量的散度辐合强度都较非地转干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强,且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强于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尤其是在主雨区表现的更为明显。相对来讲,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场对雨区的反映能力最强。(2)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与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范围几乎相同,且明显较非地转干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雨区范围大,相对来讲,与同期模拟降水场的雨区更接近。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最强,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强迫次之,非地转干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最弱。三种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都明显弱于同期模式模拟的降水强度,相对来讲,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更接近于模拟的降水强度。(3)三种Q矢量散度场以及强迫产生的降水场之间的差异,充分表明此次台风降水过程中伴有大量的大尺度稳定水汽凝结潜热和对流水汽凝结潜热释放,考虑了水汽凝结潜热加热作用的非地转湿Q矢量与改进的湿Q矢量,对降水反映能力均较非地转干Q矢量有所改进,尤其是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地转干q矢量 改进的非地转湿q矢量 q矢量散度 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非地转湿Q矢量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李英 张腾飞 郭荣芬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59-264,共6页
应用非地转湿 Q矢量 (Q* )理论 ,对 2 0 0 1年 5月 3 1日至 6月 2日发生在云南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非地转湿 Q矢量辐合区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区域 ;非地转湿 Q矢量的垂直分布反映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 。
关键词 暴雨 非地转湿q矢量 次级环流 云南 天气过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湿Q矢量分解理论诊断分析“05.7”梅雨锋暴雨 被引量:19
8
作者 梁琳琳 寿绍文 苗春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7-175,共9页
利用Q矢量分解理论对发生于2005年7月的一次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对比分析了原非地转湿Q矢量(Q*)和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QM)的诊断能力。结果显示:对流凝结潜热的释放对此次梅雨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形成和维持起到非常重要... 利用Q矢量分解理论对发生于2005年7月的一次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对比分析了原非地转湿Q矢量(Q*)和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QM)的诊断能力。结果显示:对流凝结潜热的释放对此次梅雨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形成和维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将QM分解为平行和垂直于等位温线两个方向后,发现在暴雨强盛阶段,低层大气是以大尺度辐合为主,中高层相反,且南北方向有次级环流出现,表明次天气尺度的持续性水汽汇集和正反馈机制是此次梅雨锋暴雨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暴雨 改进后的湿q矢量 q矢量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地转湿Q矢量在北上台风“桃芝”造成山东大暴雨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高留喜 丛春华 李本亮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3-538,共6页
利用非地转湿Q矢量方法诊断分析了北上台风"桃芝"减弱后的低压造成的山东半岛2001年8月1日的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负值区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层925hPa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对未来6~12h的强降水有... 利用非地转湿Q矢量方法诊断分析了北上台风"桃芝"减弱后的低压造成的山东半岛2001年8月1日的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负值区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层925hPa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对未来6~12h的强降水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明显优于常用的诊断物理量散度、水汽通量散度。925hPa层次增温、增湿明显,可能是非地转湿Q矢量在这次台风暴雨中925hPa层次比850hPa具有指示意义的部分原因。可见非地转湿Q矢量是预报山东暴雨的一种有效工具,在山东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预报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山东的暴雨预报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地转湿q矢量 台风“桃芝” 暴雨 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Q矢量释用技术及其在定量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岳彩军 寿亦萱 +2 位作者 寿绍文 曾刚 王咏青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66-675,共10页
新发展了一种湿Q矢量释用技术:利用松弛法迭代求解以非地转干Q矢量散度为强迫项的方程得到垂直运动场ω1,然后由ω1计算湿Q矢量散度场,接着再利用松弛法迭代求解以湿Q矢量散度场为强迫项的ω方程得到垂直运动ω2,最后由ω2结合水汽条件... 新发展了一种湿Q矢量释用技术:利用松弛法迭代求解以非地转干Q矢量散度为强迫项的方程得到垂直运动场ω1,然后由ω1计算湿Q矢量散度场,接着再利用松弛法迭代求解以湿Q矢量散度场为强迫项的ω方程得到垂直运动ω2,最后由ω2结合水汽条件进行降水量计算,得到湿Q矢量释用降水场。结合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研究表明,湿Q矢量释用降水场对同期观测降水场水平分布特征、极端降水强度都具有一定的反映能力,反映出湿Q矢量释用技术具备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和一定合理性。将此释用技术应用于华东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基于MM5 V3.6而建立,以下简称MM5)产品,得到湿Q矢量释用定量降水预报(QPF)场,其独立于模式本身输出的QPF场,但与模式QPF场具有相同的时空分辨率。针对2004年6—8月汛期华东地区一次梅雨锋降水过程和一次登陆台风降水过程,结合实况雨量资料,比较分析了湿Q矢量释用QPF场和MM5模式QPF场对实际观测降水场的反映能力,结果表明,前者对有无降水、10.0 mm/24 h以上明显降水的反映能力明显优于后者。进一步进行预报统计检验表明,湿Q矢量释用预报有无降水、小雨及10.0 mm/24 h以上降水的TS评分、正确率都明显高于MM5模式,而漏报率、空报率则是前者明显低于后者。这也充分反映出湿Q矢量释用技术应用于QPF研究的有效性。最后,探讨了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对数值预报模式性能的依赖性,并指出未来对湿Q矢量释用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及其广泛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q矢量释用技术 定量降水预报 华东区域数值预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螺旋度和非地转湿Q矢量的一次东移高原低涡强降水过程分析 被引量:43
11
作者 黄楚惠 李国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9-326,共8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常规观测的地面和高空资料,应用螺旋度和非地转湿Q矢量原理,对2000年7月9~15日一例东移高原低涡产生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z-螺旋度水平分布对低涡中心的...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常规观测的地面和高空资料,应用螺旋度和非地转湿Q矢量原理,对2000年7月9~15日一例东移高原低涡产生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z-螺旋度水平分布对低涡中心的移动、降水落区和强降水中心的分布具有较好指示性,强降水中心发生在500 hPaz-螺旋度梯度值最大的区域。z-螺旋度分布能较好地反映暴雨发生时大气的动力学特征,暴雨区上空,高层负涡度辐散与低层正涡度辐合相配合,是触发暴雨的动力机制。相对螺旋度更能全面地反映降水落区及降水中心分布情况,并对未来6 h后的降水落区及走向具有较好的预报性,强降水中心发生在相对螺旋度正、负中心连线梯度最大值的正值一侧。低层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的辐合区与降水区相对应,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基本吻合,是降水落区定性诊断分析的有力工具;湿Q矢量散度的垂直分布对未来6 h降水的落区和移动预报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诊断分析 螺旋度 非地转湿q矢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地转湿Q矢量的改进及其应用 被引量:23
12
作者 刘汉华 寿绍文 周军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6-93,共8页
在完全考虑非绝热加热项作用的前提下,从原始方程出发,推导出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Qq),以及用其散度作强迫项的ω方程,将其应用于一次梅雨锋暴雨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对同时刻地面降水的反映能力较岳彩军改进的湿... 在完全考虑非绝热加热项作用的前提下,从原始方程出发,推导出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Qq),以及用其散度作强迫项的ω方程,将其应用于一次梅雨锋暴雨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对同时刻地面降水的反映能力较岳彩军改进的湿Q矢量(QM)、原非地转湿Q矢量(Q*)、非地转Q矢量(Q#)有显著的提高;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500hPa高度上的Q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辐合强度及其辐合中心位置对同时刻的降水强度及雨区位置有非常好的指示作用;Qq矢量的垂直分布揭示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暴雨位于次级环流的上升支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 梅雨锋暴雨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湿Q矢量诊断梅雨锋暴雨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志雄 岳彩军 +1 位作者 寿绍文 董美莹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2-110,共9页
利用湿 Q矢量 ,结合改进的 MM4 ( MMM4 )模式模拟输出的加密资料 ,细致地诊断分析了 1 991 - 0 7- 0 5T2 0— 0 6 T2 0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结果表明 :湿 Q矢量散度辐合场随高度向北倾斜 ;在梅雨锋暴雨发展、衰亡阶段 ,湿 Q... 利用湿 Q矢量 ,结合改进的 MM4 ( MMM4 )模式模拟输出的加密资料 ,细致地诊断分析了 1 991 - 0 7- 0 5T2 0— 0 6 T2 0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结果表明 :湿 Q矢量散度辐合场随高度向北倾斜 ;在梅雨锋暴雨发展、衰亡阶段 ,湿 Q矢量散度散、合场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呈现出了相间分布的特点 ;从湿 Q矢量散度辐合场这个角度探讨了梅雨锋暴雨的内在机理 ,并给出了梅雨锋暴雨具体预报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q矢量 梅雨锋暴雨 诊断分析 MM4模式 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湿Q矢量分解方法诊断分析“圣帕”(2007)台风暴雨 被引量:5
14
作者 傅灵艳 岳彩军 +1 位作者 黄亿 寿绍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8-605,共8页
利用WRF中尺度模式模拟了台风"圣帕"(2007)登陆后,减弱成热带低压造成湘赣地区大暴雨的过程,并借助非地转湿Q矢量(Q*)及其分解对这次暴雨过程做了详细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800 hPa的Q*矢量散度场的辐合区范围及其辐合强度对... 利用WRF中尺度模式模拟了台风"圣帕"(2007)登陆后,减弱成热带低压造成湘赣地区大暴雨的过程,并借助非地转湿Q矢量(Q*)及其分解对这次暴雨过程做了详细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800 hPa的Q*矢量散度场的辐合区范围及其辐合强度对降水落区位置及降水强度有非常好的指示作用。将"总"Q*矢量分解成平行和垂直于等位温线两部分后,揭示出了不同尺度的Q矢量散度辐合强迫的不同作用:在暴雨强盛时期,大气以中尺度运动为主,在暴雨发生前、后时期,大气以大尺度运动为主。此外,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辐合强迫产生的次级环流也有助于本次暴雨发展与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台风暴雨 湿q矢量分解 诊断分析 次级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地转湿Q矢量在台风“云娜”暴雨过程中的分析应用 被引量:22
15
作者 颜琼丹 蔡亲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05-509,共5页
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对2004年8月12-15日台风“云娜”登陆后造成的大范围持续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能比较清楚地揭示台风暴雨的演变过程,非地转湿Q矢量的散度负值区和流场辐合区与未来12小时的强降水落区有... 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对2004年8月12-15日台风“云娜”登陆后造成的大范围持续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能比较清楚地揭示台风暴雨的演变过程,非地转湿Q矢量的散度负值区和流场辐合区与未来12小时的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非地转湿Q矢量的散度的垂直分布能够反映台风外围对流发展的深度,对判断台风在陆地上的维持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地转湿q矢量 暴雨 台风“云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鞍型场环流背景下高原东部切变线降水的湿Q矢量诊断分析 被引量:29
16
作者 李山山 李国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7-329,共13页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中国自动气象站与CMORPH融合的逐时降水资料,采用非地转湿Q矢量和水汽通量散度,对2013年7月28—29日一次高原东部切变线引起的强降水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的辐合切变线沿着变形场的...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中国自动气象站与CMORPH融合的逐时降水资料,采用非地转湿Q矢量和水汽通量散度,对2013年7月28—29日一次高原东部切变线引起的强降水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的辐合切变线沿着变形场的拉伸轴分布,切变线位于上升区和下沉区之间。500 h Pa非地转湿Q矢量与未来6 h的累积降水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水汽通量散度场显示水汽辐合带基本位于切变线上,风场的分布对水汽的辐合作用尤为重要。水汽辐合带和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带的重叠区对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线 变形场 非地转湿q矢量 水汽通量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对流凝结潜热作用对非均匀饱和大气中非地转湿Q矢量的改进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曹钰 苗春生 +1 位作者 岳彩军 寿绍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6-86,共11页
结合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登陆福建省引发的强降水过程,通过考虑对流凝结潜热加热,探讨了对非均匀饱和大气中非地转湿Q矢量(Qum)的改进。结果表明:(1)2009年8月9日08:00(北京时,下同)~10日08:00台风"莫拉克"给... 结合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登陆福建省引发的强降水过程,通过考虑对流凝结潜热加热,探讨了对非均匀饱和大气中非地转湿Q矢量(Qum)的改进。结果表明:(1)2009年8月9日08:00(北京时,下同)~10日08:00台风"莫拉克"给浙江大部分地区和福建中北部地区带来了一次暴雨过程,WRF模式较成功地模拟出了此次强降水过程。(2)850hPa Qum矢量散度场对同期降水落区具有一定指示意义,散度辐合强度变化与降水强度变化趋势有一定的对应关系。(3)此次暴雨过程中伴有大量的对流凝结潜热释放,最大潜热中心主要位于600hPa。(4)考虑对流凝结潜热加热作用得到改进的Qum矢量,600hPa改进后的Qum矢量散度辐合区对同期降水落区的指示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诊断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q矢量 对流凝结潜热 台风“莫拉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Q矢量表达式及其应用 被引量:107
18
作者 张兴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3-7,共5页
考虑了大气中凝结潜热作用,提出湿Q矢量概念并推导出非地转的湿Q矢量表达式以及用湿Q矢量散度作强迫项的ω方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作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在低纬度地区湿Q矢量分析优于准地转Q矢量分析。
关键词 湿q矢量 准地转q矢量 凝结潜热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侧一次连续大暴雨过程湿Q矢量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刘运成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3-49,共7页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实测资料,对2005年7月18—19日出现在青藏高原东侧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非地转湿Q矢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1)暴雨出现在湿Q矢量散度负值中心激发的非地转上升气流区附近,在强降水期散度负值中心达到最...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实测资料,对2005年7月18—19日出现在青藏高原东侧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非地转湿Q矢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1)暴雨出现在湿Q矢量散度负值中心激发的非地转上升气流区附近,在强降水期散度负值中心达到最强,范围较窄,与暴雨区对应得较好。(2)700hPa湿Q矢量涡度正值中心与其散度负值中心重叠的区域是中尺度低值系统发展的有利区域,与暴雨区对应。(3)700hPa湿Q矢量锋生中心可以对应12小时后的暴雨区;当有不稳定能量大量释放后,有锋消作用,暴雨将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q矢量 大暴雨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Q矢量散度场与ω场的比较 被引量:7
20
作者 岳彩军 寿绍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20-424,共5页
结合 1 991年 7月 5日 2 0时至 6日 2 0时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实况资料 ,系统、细致地比较分析了实时分析的湿 Q矢量散度场与同时次改进后的MM4(MMM4)模式实时分析输出场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 :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 ,湿 Q... 结合 1 991年 7月 5日 2 0时至 6日 2 0时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实况资料 ,系统、细致地比较分析了实时分析的湿 Q矢量散度场与同时次改进后的MM4(MMM4)模式实时分析输出场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 :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 ,湿 Q矢量散度辐合场与同时刻地面雨区之间的对应关系较 ω场优越 ;70 0 h Pa湿Q矢量散度辐合区对同时刻地面降水场有指示作用 ,尤其在梅雨锋暴雨的发展阶段及强盛时期 ,它对实际降水的落区及强度指示作用更为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q矢量散度场 ω场 比较分析 梅雨锋暴雨 MMM4模式 降水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