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8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具有延迟变量及参数边界条件向量微分算子的迹公式
1
作者 李丹 杨传富 《数学年刊(A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4,共10页
作者研究赋予特征参数边界条件及延迟变量向量Sturm-Liouville算子的特征值问题,得到了该算子的特征值迹公式.获得的特征值迹公式揭示了特征值与势函数、边界条件矩阵及延迟变量的关系.
关键词 向量微分算子 延迟变量 迹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中物理课堂互动中教师的论证话语类型及其作用
2
作者 张正严 许西伶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0-127,共8页
科学论证能够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基于30节密度概念新授课中的293个论证性互动片段,采用描述统计探寻初中物理课堂师生互动中的论证话语类型。借助滞后序列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探索教师论证话语对学生物理概念学习的具体作用。研... 科学论证能够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基于30节密度概念新授课中的293个论证性互动片段,采用描述统计探寻初中物理课堂师生互动中的论证话语类型。借助滞后序列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探索教师论证话语对学生物理概念学习的具体作用。研究发现,引导学生提出观点在课堂话语中的占比远远高于其他类别,引导学生提出理由、引导学生提供证据、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反驳这四类话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物理概念的深度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论证 论证话语 概念学习 初中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义理阐释的训诂机制——以朱熹《中庸章句》为例
3
作者 王立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1,共9页
由训诂通义理,是古代经典阐释的必由之路。朱熹借助择义明理、易字明理、辨句明理、析章明理、联篇明理等多种训诂手段,对他所建构的以《中庸》为理论纲领的新经典体系进行系统阐释,为从传统儒家学说蜕变而来的新儒学思想寻求文本理据... 由训诂通义理,是古代经典阐释的必由之路。朱熹借助择义明理、易字明理、辨句明理、析章明理、联篇明理等多种训诂手段,对他所建构的以《中庸》为理论纲领的新经典体系进行系统阐释,为从传统儒家学说蜕变而来的新儒学思想寻求文本理据支撑。从字到词,从句到篇,再到跨文本的大语境,朱熹都能精心经营、巧妙阐释,通过体系化的训诂机制,进一步深化了“训诂、义理相为表里”这一命题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 义理 训诂学 阐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向多视角关系图卷积网络的论辩对抽取方法
4
作者 张虎 吴增泰 王宇杰 《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90-1304,共15页
论辩对抽取是论辩挖掘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旨在从对话文档的两个段落中抽取互动论辩对.现有研究通常将其分为序列标记和关系分类两个子任务,通过预测段落间的句子级关系来抽取论辩对.然而,这些研究在整体论点级语义及句子内部细... 论辩对抽取是论辩挖掘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旨在从对话文档的两个段落中抽取互动论辩对.现有研究通常将其分为序列标记和关系分类两个子任务,通过预测段落间的句子级关系来抽取论辩对.然而,这些研究在整体论点级语义及句子内部细粒度语义逻辑信息的显式建模上仍存在不足,且未充分考虑两个段落间复杂的上下文感知交互关系.基于此,提出一种双向多视角关系图卷积网络.首先,从段落内、依存语法和段落间视角分别构建论点关系图,利用图结构表示文本的逻辑结构和语义交互关系,为模型提供丰富的上下文语义信息.然后,通过引入多视角关系图卷积和图匹配模块,在两个段落之间进行双向交互,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论点间互动关系,增强模型对跨段落论点间语义联系的捕捉能力和论点关系的识别精度.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基线模型,该方法在性能上有了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辩对抽取 图卷积网络 论辩挖掘 多视角关系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篇章级事件抽取综述
5
作者 胡蓉 万常选 +2 位作者 万齐智 刘德喜 刘喜平 《计算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1-406,共26页
篇章级事件抽取是自然语言处理的重要任务且富有挑战,当前涌现了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尽管国内外存在少量篇章级事件抽取综述,但存在一些局限:(1)按文献采用的具体技术或任务实现步骤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未深入分析现有研究成果间... 篇章级事件抽取是自然语言处理的重要任务且富有挑战,当前涌现了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尽管国内外存在少量篇章级事件抽取综述,但存在一些局限:(1)按文献采用的具体技术或任务实现步骤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未深入分析现有研究成果间的关联与区别,未深刻理解现有研究成果分别致力于解决哪些问题;(2)简单介绍现有数据集,未能正确认识每个数据集的特点及带来的任务挑战。由于每个数据集侧重点不同,研究者们致力于解决不同的问题,因此现有梳理方式未能清晰地展示不同数据集下不同研究问题的研究进展。为此,本文重新梳理篇章级事件抽取的2个(子)任务的研究成果。首先,针对2个任务,分别明确任务目标,分析解决任务的基本思路,总结现有研究进展(基于哪些数据集解决了哪些问题)。然后,总结对应数据集的特点,归纳任务面临的挑战,再深入分析具体研究方法,并图示化展示推进情况。最后,结合有待继续攻破的问题,讨论篇章级事件抽取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篇章级事件抽取 信息抽取 事件抽取数据集 事件论元抽取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君子之辩”看荀子的辩学思想及逻辑学贡献
6
作者 林胜强 陆禾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115,共6页
通过对荀子“君子之辩”研究现状的评析,探讨了荀子整合诸家论辩方法、精于辩学技巧的历史背景和前提条件;对“君子之辩”的逻辑思想及其形式进行了比较翔实的论证;将荀子有关名学的内容整合到荀子辩学的研究中,构成了完整的逻辑思想的... 通过对荀子“君子之辩”研究现状的评析,探讨了荀子整合诸家论辩方法、精于辩学技巧的历史背景和前提条件;对“君子之辩”的逻辑思想及其形式进行了比较翔实的论证;将荀子有关名学的内容整合到荀子辩学的研究中,构成了完整的逻辑思想的整体框架;从基本概念、方法、目的等方面对“君子之辩”与“小人之辩”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荀子辩学思想的代表性特征以及在逻辑形式及其创新方面的贡献,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君子之辩 辩学 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作论证学习中学习者角色涌现及知识建构话语模式研究
7
作者 刘清堂 常瑀倍 +2 位作者 张羽 苗恩慧 李小娟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79,共8页
协作论证学习是培养学生沟通与交流、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从关联、动态视角分析学习者角色及其知识建构话语模式,有助于全面理解协作论证学习角色涌现及其知识建构参与。研究设计专家角色脚本支持学生协作论证讨论,采集学生协作... 协作论证学习是培养学生沟通与交流、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从关联、动态视角分析学习者角色及其知识建构话语模式,有助于全面理解协作论证学习角色涌现及其知识建构参与。研究设计专家角色脚本支持学生协作论证讨论,采集学生协作论证讨论的话语数据,通过内容分析、聚类分析、认知网络分析和序列模式挖掘的方法探索学习者角色涌现及知识建构话语模式。研究发现,协作论证学习中共涌现出四类学习者角色,分别是专家—高知识建构者、专家—低知识建构者、实践者—高知识建构者和实践者—低知识建构者,同时四种角色的知识建构话语模式存在显著差异。高知识建构者表现出复杂、高阶的知识建构话语的互动,积极地为协作论证讨论贡献群体智慧。实践者—低知识建构者在论证讨论中发表观点并赞同同伴观点,但对个人观点的深入阐述或对同伴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和评价不足,缺乏深层次知识贡献和同伴互动。研究发现为通过教学干预来提升群体认知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作论证学习 角色涌现 知识建构 话语模式 序列模式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神经成像研究中意外发现的伦理讨论
8
作者 冯龙飞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6,共5页
在神经成像技术研究过程中,如果产生的意外发现能给研究参与者带来明显医疗帮助,且已获得其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应告知其意外发现。对此,通过互惠原则、利他原则和轻松救助理论可以对其提供伦理辩护。除此之外,通过轻松救助理论... 在神经成像技术研究过程中,如果产生的意外发现能给研究参与者带来明显医疗帮助,且已获得其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应告知其意外发现。对此,通过互惠原则、利他原则和轻松救助理论可以对其提供伦理辩护。除此之外,通过轻松救助理论论证了研究人员应承担适度寻找意外发现的道德责任,但需权衡研究方案的成本和效益。最后,文章提出了意外发现的分类和具体反馈计划,以确保研究参与者能及时获得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发现。但是,划定意外发现的范围颇具挑战,需综合考虑意外发现的科学有效性、临床意义和可操作性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成像研究 意外发现 伦理论证 告知义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话构式视角下的辩驳式“才”字句研究
9
作者 邓川林 《汉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8,共10页
本文从对话构式的视角来研究表示辩驳的“才”字句,认为其构式意义需要在对话中得到全面解读,不能仅由自身推导得出。辩驳式“才”字句具备平行性、类推性、促发性、对话性等特征,通过成分复现、并置结构、否定标记、前后对比等方式与... 本文从对话构式的视角来研究表示辩驳的“才”字句,认为其构式意义需要在对话中得到全面解读,不能仅由自身推导得出。辩驳式“才”字句具备平行性、类推性、促发性、对话性等特征,通过成分复现、并置结构、否定标记、前后对比等方式与先前话语建立语言学上的亲近关系,实现对话共鸣。该构式并非强调命题真值,而是组成了由负面评价、主观定位和反对态度构成的立场三角,有标示对方威胁面子行为(FTA)的功能。研究发现,对话构式作为对话结构中的形式和意义配对,其核心句法条件是特定语法成分的形式介入作用,而构式语义则是语用推理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驳式“才”字句 对话构式 共鸣 立场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识在司法裁判方法中的运用价值
10
作者 黄金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6,共13页
在司法裁判的各主要方法中,常识都展现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就法律发现而言,常识是法律的社会渊源,也是法律外部发现的重要场所。通过常识,法官不仅能清晰地阐明法律模糊,还能有效地填补法律漏洞。就法律解释而言,常识使当然解释成为可... 在司法裁判的各主要方法中,常识都展现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就法律发现而言,常识是法律的社会渊源,也是法律外部发现的重要场所。通过常识,法官不仅能清晰地阐明法律模糊,还能有效地填补法律漏洞。就法律解释而言,常识使当然解释成为可能:通过常识,法官不仅可以捕捉到法律的规范意旨,还能更好地探寻事物的本质。就法律论证而言,常识是法律论证的重要依凭:以常识为依据的法律论证,不仅可以克服形式逻辑的刻板与僵化,使法律决定在合法性与合理性之间实现均衡,还能避免法律论证走向过度修辞,从而限制法官专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识 司法裁判 法律渊源 当然解释 法律论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的实诚性难题
11
作者 颜青山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3,共9页
图灵测试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是,测试者对机器与人的“不可区分”性判定需要诉诸直觉,这将不能避免任意性。分析图灵后来改进的经验判据,测试者的直觉应当包含了“人具有人格实诚性”的预设。有趣的是,这一预设的基础也包含在塞尔汉... 图灵测试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是,测试者对机器与人的“不可区分”性判定需要诉诸直觉,这将不能避免任意性。分析图灵后来改进的经验判据,测试者的直觉应当包含了“人具有人格实诚性”的预设。有趣的是,这一预设的基础也包含在塞尔汉字屋论证的深度改进版本中。同时,人格实诚性预设同德雷弗斯的论证也是一致的,都要求人应当具有深度的语形理解能力。因此,即使像ChatGPT这样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能够模拟人格实诚性,也不具有人的智能,从而并不代表人工智能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图灵测试 实诚性难题 深度汉字屋 语形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证还是叙事?——论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文体选择
12
作者 高德胜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6,共9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文体选择是一个未被注意到的教育问题。长久以来,小学德育教材的文体都是论证性的。由此造就了小学德育教材论证文体的“思维定式”,小学德育教材中的正文如果不是观点性的,教材的编写者、审查者、使用者就会...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文体选择是一个未被注意到的教育问题。长久以来,小学德育教材的文体都是论证性的。由此造就了小学德育教材论证文体的“思维定式”,小学德育教材中的正文如果不是观点性的,教材的编写者、审查者、使用者就会下意识地认为不正常。论证文体确有其优势,但毋庸讳言,小学德育教材被论证文体支配、主导所导致的问题不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研发过程中,编写组尝试引入叙事文体,效果良好,但遇到的质疑与挑战也非常大。文体选择不能只靠因袭固有做法,不能只靠成年人的偏好,而应依据道德教育的性质、儿童道德学习的特性来决定。当然,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文体选择,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而是一个以谁为主的问题,“叙事为主,论证为辅”是值得继续坚持的正确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 叙事 论证 文体选择 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论证取向的生物学教学:建模、实施与反思 被引量:1
13
作者 邹传龙 王蓓蓓 崔鸿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5,共4页
科学论证取向的教学能让学生明确地经历提出主张、寻求和评价证据、为主张辩护和反驳等过程。在强调科学论证的同时,提出了科学论证取向的生物学教学设计模型,并以“果实的形成需要经历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为例,进行了解读和实证检验,在... 科学论证取向的教学能让学生明确地经历提出主张、寻求和评价证据、为主张辩护和反驳等过程。在强调科学论证的同时,提出了科学论证取向的生物学教学设计模型,并以“果实的形成需要经历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为例,进行了解读和实证检验,在提升学生思维进阶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论证 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碳排放的铁路路基施工机群配置优化
14
作者 鲍学英 申中帅 +1 位作者 李子龙 吕向茹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373,共10页
铁路路基施工机群配置关系施工工期,会直接产生施工成本,对生态环境造成重要影响,进而产生较高碳排放量。首先,考虑铁路路基施工工期、施工成本、施工绿色指数及碳排放等目标,建立铁路路基施工机群配置优化模型。其中,将施工机群配置优... 铁路路基施工机群配置关系施工工期,会直接产生施工成本,对生态环境造成重要影响,进而产生较高碳排放量。首先,考虑铁路路基施工工期、施工成本、施工绿色指数及碳排放等目标,建立铁路路基施工机群配置优化模型。其中,将施工机群配置优化模型中各优化目标作为一级指标建立机群配置多目标决策偏好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组合数有序加权算子(Combination 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C-OWA)法与基于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的权重确定(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CRITIC)法结合对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其次,采用基于莱维飞行机制的量子粒子群优化(Quantum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QPSO)算法求解该施工机群配置优化模型。最后,以某铁路路基工程某标段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多目标优化方案较原方案工期提前75 d,成本降低203.257万元,绿色指数提升5.250%,碳排放量降低1.305 t。研究结果可为铁路路基施工机群配置优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铁路路基机群配置 碳排放 组合数有序加权算子法 基于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的权重确定法 基于莱维飞行的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二维增强融合机制的事件论元抽取方法
15
作者 王潞翔 陈艳平 +2 位作者 黄辉 黄瑞章 秦永彬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1-119,共9页
针对现有的事件论元抽取研究中触发词和论元间缺少交互以及通道内部缺少交互的问题,提出结合二维增强融合机制的事件论元抽取模型(two-dimensional enhanced fusion mechanism for event argument extraction,W2-ARG)。在句子中的触发... 针对现有的事件论元抽取研究中触发词和论元间缺少交互以及通道内部缺少交互的问题,提出结合二维增强融合机制的事件论元抽取模型(two-dimensional enhanced fusion mechanism for event argument extraction,W2-ARG)。在句子中的触发词两边插入标识符,引入事件类型信息的同时增强触发词和论元的交互,并单独编码触发词以突出其在句子中的语义信息。将论元抽取建模为二维化表示的标签预测,通过膨胀卷积捕获不同距离的单词的语义交互。使用通道注意力模块增强通道内部的交互,以强化通道内的信息传递。最后利用拉普拉斯算子来突出事件论元在语义空间中的位置特征,提升模型对事件论元的识别精度。模型在ACE05-EN、ERE-EN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性能相较其他基于分类的事件论元抽取方法提升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论元抽取 句子平面化表示 通道注意力 拉普拉斯算子 BE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任务增强的文本生成式事件要素抽取方法
16
作者 史张龙 周喜 +2 位作者 王震 马博 杨雅婷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8-176,共9页
事件要素抽取旨在从非结构化文本中抽取结构化的事件数据,为下游任务提供结构化输入。近年来,许多研究采用预训练语言模型加提示学习的方式实现事件要素抽取,以模板槽位填空的形式完成该任务。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采用单模板单任务的方... 事件要素抽取旨在从非结构化文本中抽取结构化的事件数据,为下游任务提供结构化输入。近年来,许多研究采用预训练语言模型加提示学习的方式实现事件要素抽取,以模板槽位填空的形式完成该任务。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采用单模板单任务的方法,但单一模板难以很好地捕捉事件要素实体间的结构依赖关系,其设计质量会影响最终的抽取结果;并且忽视了在进行多任务学习时,相似任务之间的促进作用。因此,设计了一种基于多任务增强的文本生成式事件要素抽取方法。具体地,分别构建了多模板指令增强任务模块与跨任务协同增强任务模块,以生成式模型作为共享主干网络,多种任务统一训练实现知识高效共享。该方法通过不同模板的指令增强,加强额外语义约束,提高了模型对指令的理解能力,通过跨任务的协同增强,使模型通过不同任务的互相监督,提高了模型对事件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在ACE05数据集和RAMS数据集上的全样本实验中,该方法的Arg-C值分别达到了74.1%和52.4%,达到了最优水平。同时具有优异的少样本性能,在少样本场景下实验,仅需一半的数据量就可以达到阅读理解方法的抽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要素抽取 信息抽取 提示学习 多任务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阅读理解的中文事件论元抽取方法
17
作者 马文杰 吴家帆 +2 位作者 陶建华 杨国花 张大伟 《中文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109,共8页
事件抽取任务旨在从文本中抽取出事件信息,包含事件类型检测和事件论元抽取两个子任务。目前的中文事件论元抽取方法存在着如下问题:(1)两段式论元抽取方法中存在误差累积;(2)现有模型在嵌套实体以及多实体抽取场景上表现较差;(3)现有... 事件抽取任务旨在从文本中抽取出事件信息,包含事件类型检测和事件论元抽取两个子任务。目前的中文事件论元抽取方法存在着如下问题:(1)两段式论元抽取方法中存在误差累积;(2)现有模型在嵌套实体以及多实体抽取场景上表现较差;(3)现有方法主要聚焦于抽取预先定义的样本类型事件,且比较依赖训练数据,因此对于新的以及样本极少的事件类型抽取效果较差。针对上述问题,该文将中文事件论元抽取任务重构为机器阅读理解任务,有效地缓解了上述误差累积、嵌套实体、多论元实体抽取效率低的问题。实验证明,该种建模方式能够有效地利用预训练语言模型的优势及事件类型等先验信息,具有很好的泛化性能,并且能很好地推广到新事件类型的论元角色的识别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论元抽取 机器阅读理解 预训练语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科学论文全文的论证结构关联数据构建及应用
18
作者 曲佳彬 牛丽慧 欧石燕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6,共14页
为有效利用论文中的科学知识,解决学术界面临的信息过载和知识贫瘠问题,文章综合利用语义网技术和深度学习方法,设计一套面向科学论文全文的知识表示和抽取方法。首先从句子和实体两个层面构建面向科学论文内容的“论证结构-实体关系”... 为有效利用论文中的科学知识,解决学术界面临的信息过载和知识贫瘠问题,文章综合利用语义网技术和深度学习方法,设计一套面向科学论文全文的知识表示和抽取方法。首先从句子和实体两个层面构建面向科学论文内容的“论证结构-实体关系”本体;然后采用SciBERT-BiLSTM-Attention模型识别科学论文中包含的论证元素,并使用基于规则的方法识别科学陈述中的“实体-关系”以及其语境;最后以“阿尔茨海默症”领域论文为样本数据,构建“论证结构-实体关系”关联数据集,并通过语义检索、论证结构可视化和论证关系网络来展示知识服务模式。实验结果显示,通过上述方法能够有效表示和抽取论文中的知识,将论文中分散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语义化和结构化的知识网络,不仅有利于促进科学知识交流和传播,还有助于智能化知识服务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证结构 语义表示 SciBERT 关联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拆分的议论文生成方法
19
作者 刘田澍 赵铁军 宋雨辰 《中文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7-167,共11页
自然语言生成是自然语言处理的重要研究方向。该文研究如何使用题目及首尾段关键词生成议论文,并根据议论文特点将该任务进一步转化为基于题目及关键词的议论文首尾段生成、基于题目的论据匹配及论证生成的任务。前者对应议论文的引论... 自然语言生成是自然语言处理的重要研究方向。该文研究如何使用题目及首尾段关键词生成议论文,并根据议论文特点将该任务进一步转化为基于题目及关键词的议论文首尾段生成、基于题目的论据匹配及论证生成的任务。前者对应议论文的引论及结论,后者对应本论。该文提出了使用基于预训练模型并引入句子语义相似度预测任务的方法进行首尾段生成,提出了引入指示编码及软模板匹配度预测任务的重写方法进行论证生成,最后按照“一段引论,三段本论,一段结论”的结构生成完整议论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生成可读性较好的议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语言生成 预训练模型 议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思故我在”与本体论证明:谢林论笛卡尔
20
作者 吴增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161,共10页
传统哲学史视“我思故我在”为笛卡尔哲学核心,而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仅被视为次要工具。谢林在《近代哲学史》中提出相反论断:本体论证明才是笛卡尔思想的基石,其将上帝定义为“必然存在者”,确立了存在与本质的同一性逻辑,奠定了现... 传统哲学史视“我思故我在”为笛卡尔哲学核心,而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仅被视为次要工具。谢林在《近代哲学史》中提出相反论断:本体论证明才是笛卡尔思想的基石,其将上帝定义为“必然存在者”,确立了存在与本质的同一性逻辑,奠定了现代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根基。谢林指出,笛卡尔的论证虽未证实上帝存在,却揭示了其作为“盲目必然性”的困境——上帝因必然性丧失自由,沦为僵化的逻辑客体。这一逻辑经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发展,至黑格尔达至顶峰:黑格尔将“我思”与本体论证明融合,构建以辩证法为核心的封闭体系,将存在完全纳入概念的自我运动,形成“否定哲学”。谢林批判此路径遮蔽了存在的原初自由,主张通过“肯定哲学”重新追问超越概念、逻辑的“不可预思之在”——上帝作为先于必然性的自由主体。文章同时指出,谢林过度聚焦本体论证明,忽视笛卡尔因果性证明中上帝作为“无限意志”的超越性维度。列维纳斯与马里翁强调,笛卡尔的上帝实为溢出理性把握的“他者”,暗示其哲学中理性与存在的根本张力。谢林的解读既凸显现代哲学的本体论逻辑,也暴露其封闭性,为反思理性与自由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批判性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证明 上帝 存在 否定哲学 肯定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