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存条件对陆相中高熟页岩油富集与流动性保持的作用
1
作者 赵文智 刘伟 +9 位作者 卞从胜 刘显阳 蒲秀刚 陆加敏 李永新 李军辉 刘诗局 关铭 付秀丽 董劲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陆相页岩烃源岩层系内部滞留烃数量与品质的控制因素除生烃母质类型、丰度、热成熟度与页岩储层储集空间外,烃源岩保存条件作为关键影响因素,在现阶段关注较少;针对该科学问题,以实例解剖为出发点,探讨保存条件在页岩油可动烃富集中的... 陆相页岩烃源岩层系内部滞留烃数量与品质的控制因素除生烃母质类型、丰度、热成熟度与页岩储层储集空间外,烃源岩保存条件作为关键影响因素,在现阶段关注较少;针对该科学问题,以实例解剖为出发点,探讨保存条件在页岩油可动烃富集中的作用。研究表明,良好的保存条件主要有3方面的关键作用:①确保足够多的轻烃(C_(1)—C_(13))、中组分烃(C_(14)—C_(25))和小分子芳香烃(含1~2个苯环)留在地层中以增加页岩油流动性和流动量;②确保地层具有较高的能量场(异常高压),以推动页岩油最大量流出;③确保滞留烃保持多组分烃(轻烃、中质烃、重烃和含杂原子化合物)混相流动条件,使重烃(ΣC_(25+))和重质组分(非烃和沥青质)有最佳流动度和最大流动量。经实例解剖证实,凡经济可采性较好的陆相页岩油除有机质类型、丰度与热成熟度及储集空间等有利条件外,页岩层系保存条件好,是页岩油经济成藏的关键因素,应纳入页岩油富集区/段评价标准,成为有利勘探靶体选择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中高熟页岩油 可动烃富集 保存条件 地层能量场 烃组分混相 滞留烃流动度 松辽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准噶尔盆地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石油烃中当量烷烃和多环芳烃组分的毒性风险及联合毒性效应
2
作者 苟娜娜 刘泽梁 +4 位作者 吴蔓莉 唐诗薇 胡丝怡 于莹 柯思佳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9,共14页
石油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和生态毒性问题亟待解决。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中烷烃(alkanes,Alks)和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组分的含量和致毒特性存在明显差异,2种烃类污染物在TPH中的毒性贡... 石油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和生态毒性问题亟待解决。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中烷烃(alkanes,Alks)和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组分的含量和致毒特性存在明显差异,2种烃类污染物在TPH中的毒性贡献及其联合毒性效应尚不明确。以蚕豆作为生态受体,对1000~50000 mg·kg^(-1)TPH中的当量Alks和PAHs组分进行为期14 d的毒性实验,通过测定当量组分烃对蚕豆个体水平(萌芽、根长、根物质量、侧根数、茎叶物质量、叶绿素含量)和遗传水平(根尖有丝分裂、染色体异常、细胞微核)的影响,探究不同浓度TPH中的当量Alks和PAHs的毒性效应及毒性风险贡献情况;利用混合毒性指数法(mixture toxicity index,MTI)计算Alks和PAHs组分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组分烃在土壤中的生态毒性受到其“化学致毒特性-剂量”综合作用的影响。以蚕豆萌芽率作为毒性指示因子时,低于5000 mg·kg^(-1)TPH中的当量Alks组分毒性明显大于当量PAHs组分,而5000~50000 mg·kg^(-1)TPH中的当量PAHs组分的毒性明显大于当量Alks组分;以蚕豆根数作为毒性指示因子时,蚕豆生长初期(0~7 d),1000~50000 mg·kg^(-1)TPH中的当量PAHs表现出较强毒性,而蚕豆生长后期(7~14 d),二者毒性差异降低;遗传毒性测定结果显示,1000~50000 mg·kg^(-1)TPH中的当量PAHs组分毒性强于当量Alks组分。蚕豆个体水平上,当量Alks组分对蚕豆根数最敏锐,其毒性阈值为1120.6 mg·kg^(-1),对应TPH浓度为11672 mg·kg^(-1);当量PAHs组分对蚕豆萌芽率最敏锐,其毒性阈值为2.61 mg·kg^(-1),对应TPH浓度为15353 mg·kg^(-1)。蚕豆细胞和遗传水平上,以有丝分裂指数(MI)作为组分烃的毒性指示终点时,当量Alks和PAHs组分毒性阈值对应的TPH浓度均为45000 mg·kg^(-1)左右。MTI计算结果表明,1000~10000 mg·kg^(-1)TPH中的Alks和PAHs组分的联合毒性呈协同效应,20000~30000 mg·kg^(-1)TPH中的Alks和PAHs组分对不同毒性测试终点表现出不同的联合效应,50000 mg·kg^(-1)TPH中的Alks和PAHs组分的联合毒性主要表现为拮抗效应。研究显示,对低于5000 mg·kg^(-1)的TPH污染,应重点关注其Alks组分的毒性,而高于5000 mg·kg^(-1)TPH中的PAHs组分对植物生长初期及植物遗传毒性产生更重要的影响,这一研究结论可为石油污染场地的毒性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总石油烃 Alks组分 PAHs组分 毒性贡献 联合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中高成熟页岩油“组分流动”条件及其在提高页岩油产量中的作用 被引量:9
3
作者 赵文智 卞从胜 +8 位作者 李永新 刘伟 秦冰 蒲秀刚 江建林 刘诗局 关铭 董劲 申玉坦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0-730,共11页
基于中国陆相页岩油区重点试采井的生产曲线、生产制度、烃产物数量和产出烃构成随时间的变化等资料,开展页岩油精细馏分切割和页岩油组成变化对宏观流动性影响的试验以及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提出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并对组分流动... 基于中国陆相页岩油区重点试采井的生产曲线、生产制度、烃产物数量和产出烃构成随时间的变化等资料,开展页岩油精细馏分切割和页岩油组成变化对宏观流动性影响的试验以及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提出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并对组分流动的形成机理与条件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在地下页岩微纳米孔隙中,轻烃、中质烃和重烃会按相似相溶原理发生混相,使重烃等难流动组分以分子聚集体方式“悬浮”在轻烃和中质烃溶剂中,从而显著降低其黏度并增加流动性和流动量;(2)小分子芳烃是组分流动发生的载体,气态烃和轻烃含量越高,越利于抑制胶质和沥青等重组分形成尺寸更大的聚集体,并增加其塑性变形能力,组分流动效果越好;(3)较高的地层温度可降低蜡质等重烃组分黏度,提高其流动性;(4)保存条件、地层能量和生产制度对控制轻烃组分含量、流出速度和形成稳定的“组分流动”都有重要作用,是页岩油多组分烃形成最优配伍和最大流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地下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的提出对于提高页岩油单井产量和累计采出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纯页岩型页岩油 中高成熟页岩油 微纳米孔隙 多组分烃 组分流动 相似相溶 分子聚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典型行业退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碳链组分特征及风险评估
4
作者 吉敏 杨洁 +2 位作者 张施阳 李晓曼 李青青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47-2556,共10页
我国目前对石油烃污染场地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在风评规范中并未明确,为探究不同行业退役场地石油烃污染特征及其对健康风险评估结果的影响,本研究在上海市目前主要工业行业类型中选取其中5类数量较多的典型行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机械... 我国目前对石油烃污染场地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在风评规范中并未明确,为探究不同行业退役场地石油烃污染特征及其对健康风险评估结果的影响,本研究在上海市目前主要工业行业类型中选取其中5类数量较多的典型行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机械制造业、香料制造业、涂料制造业、金属结构制造业)退役场地,开展重点污染区域土壤和地下水石油烃(C_(5)~C_(40))含量水平和碳链组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选5类典型行业退役场地中,石油烃在土壤和地下水中有明显积累,土壤石油烃C_(5)~C_(40)检出范围为165~10105.6 mg/kg,地下水石油烃C_(5)~C_(40)检出范围为0.098~17634 mg/L。从石油烃碳链分配比例来看,以使用润滑油为主的机械制造业和金属结构制造业土壤与地下水石油烃分布趋势一致,均以高碳链的芳香烃和脂肪烃为主;以油品作为原料的涂料制造业、香料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土壤石油烃均以高碳链脂肪烃为主,地下水石油烃则以低碳链芳香烃为主。蒙特卡罗模拟结果显示,各类型污染场地土壤石油烃中脂肪烃和芳香烃的C10~C12含量占比对场地的风险水平影响最大,地下水石油烃中脂肪烃C13~C16的含量占比对场地风险水平影响较大,土壤和地下水石油烃均为低碳链(C16以下)含量占比对场地风险水平的敏感性较强。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石油烃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石油烃碳链分配情况并不一致,应分别对土壤和地下水开展石油烃碳链含量精细化检测,这对摸清污染场地的石油烃的污染类型以及制定合理的石油烃的风险控制值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场地 石油烃污染 碳链组分 风险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三叠系延长组7段烃组分的运移分异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师良 范柏江 +3 位作者 李忠厚 余紫巍 蔺子瑾 戴欣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8,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页岩体系是泥岩、页岩和砂岩的组合体。为了深入揭示页岩油组分在不同岩性中的运移分异现象,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开展了典型烃类组分的运移分异研究。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岩性中4类族组分含量存在差异。砂岩中...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页岩体系是泥岩、页岩和砂岩的组合体。为了深入揭示页岩油组分在不同岩性中的运移分异现象,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开展了典型烃类组分的运移分异研究。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岩性中4类族组分含量存在差异。砂岩中饱和烃(SAT)含量高,非烃与沥青质(NSO+Asph)含量低。页岩和泥岩的SAT含量低,NSO+Asph含量高。砂岩的n C_(11-15)烃类组分含量较高,nC_(23-39)烃类组分含量较低;页岩和泥岩的nC_(11-15)烃类组分含量较低,nC_(23-39)烃类组分含量较高。页岩和泥岩的Pr/Ph,Pr/nC_(17)和Ph/n C_(18)等含量比值参数数值变化大,砂岩的数值变化小。页岩和泥岩的C_(27)/C_(29)规则甾烷含量比值较低,砂岩则较高。页岩和泥岩的藿烷Ts/Tm与Ts/(Ts+Tm)比值较低,砂岩则较高。页岩和泥岩的C_(32)升藿烷22S/(22S+22R)比值变化较大,砂岩则具有相对集中的数值。砂岩的伽马蜡烷指数较高且数值分布范围较广,而页岩与泥岩则相反;页岩和泥岩8β(H)-补身烷/8β(H)-升补身烷的含量比值普遍大于1,而砂岩的数值普遍小于1。综合研究认为,不同石油组分在烃源岩内部的分布差异是吸附差异和不同石油组分运移分异共同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移分异 烃组分 页岩 延长组7段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纳米孔喉体系中页岩油组分及成熟度分异效应
6
作者 张婧雅 窦立荣 +2 位作者 朱如凯 刘一杉 曾花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5,共11页
陆相页岩油储层中石油的微运移效应会导致微观孔隙空间中赋存的页岩油性质发生分异,然而页岩储层孔隙半径较小,孔喉结构复杂,很难通过常规手段对其进行精细刻画,导致对页岩油的微观富集机理认识不清。通过对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 陆相页岩油储层中石油的微运移效应会导致微观孔隙空间中赋存的页岩油性质发生分异,然而页岩储层孔隙半径较小,孔喉结构复杂,很难通过常规手段对其进行精细刻画,导致对页岩油的微观富集机理认识不清。通过对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岩心样品进行分步-接力抽提、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并开展全烃气相色谱、族组分定量、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和金刚烷双质谱等地球化学分析,揭示出页岩储层纳米孔喉体系内的石油组分和成熟度分异效应。结果表明,古龙页岩孔隙以介孔为主,随着页岩样品粒径的逐级减小,更多初始连通性较差的孔隙会被释放出来,同时微观纳米孔喉中烃类的重质组分相对增加,极性更强,页岩油的成熟度也相对更高,这与不同连通性孔隙空间中页岩油的排烃和微运移效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成果可为精细表征页岩油的微观赋存特征,阐明页岩油储层烃类微观差异富集机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同时也为页岩油的可动性评价和甜点优选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页岩 分步-接力抽提 纳米孔喉体系 烃类差异富集机理 组分分异效应 成熟度分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稠油储层流体识别问题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健 张恒荣 +2 位作者 胡向阳 刘土亮 张恒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4-1067,共14页
南海西部北部湾盆地的稠油油藏分布在涠西南凹陷和乌石凹陷,主要以普通稠油和特稠油为主。此类稠油埋深范围较广,从浅层到中深层均有发现,物性较好,呈中—高孔渗和高阻特征,但常规气测往往仅有总烃和甲烷,气测值很低且无异常显示,录井... 南海西部北部湾盆地的稠油油藏分布在涠西南凹陷和乌石凹陷,主要以普通稠油和特稠油为主。此类稠油埋深范围较广,从浅层到中深层均有发现,物性较好,呈中—高孔渗和高阻特征,但常规气测往往仅有总烃和甲烷,气测值很低且无异常显示,录井岩屑在大部分区域未见任何荧光和含油显示,给地层流体识别带来很大困难。为此,针对本区不同类型的稠油进行分类并开展测、录井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以随钻测井曲线结合壁心含油性为主要手段,以气测图版和壁心三维定量荧光识别为辅助,提出了一套稠油快速识别方法。利用取样过程中对井下地层流体性质的监测和岩石热解分析结果,指出稠油本身典型的烃组分构成造就了其独特的气测特征;同时,认为强亲水的岩石润湿性以及沥青质稠油与砂岩骨架颗粒之间特殊的粘附性是造成部分稠油储层岩屑无荧光和含油显示的主要原因,壁心和取样流体的三维定量荧光能够真实反映地层流体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储层 重烃组分 润湿性 沥青粘附性 荧光录井 井下流体分析 北部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火灾升温条件下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隔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佳庆 黄玉彪 +2 位作者 蒋恭华 何灵欣 丁彦铭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4-120,共7页
为准确评估换流站钢结构的抗火性能,基于换流站中可能出现的标准、电力及碳氢火灾情况,通过耦合微尺度热重-红外光谱(TG-FTIR)联用热解试验与小尺度耐火试验炉隔热试验,同时在标准、电力及碳氢3种火灾升温条件下,研究超薄型钢结构防火... 为准确评估换流站钢结构的抗火性能,基于换流站中可能出现的标准、电力及碳氢火灾情况,通过耦合微尺度热重-红外光谱(TG-FTIR)联用热解试验与小尺度耐火试验炉隔热试验,同时在标准、电力及碳氢3种火灾升温条件下,研究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热解机制以及对不同材质、不同截面形状系数钢构件的隔热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火灾升温速率越快,防火涂料热解的质量损失速率峰值越大,且对应的峰值温度也更高;不同火灾升温曲线对防火涂料热解逸出的气体类型并无显著影响,但对逸出气体量和逸出峰值温度有影响;相比于电力和碳氢火灾升温曲线,标准火灾升温曲线下,防火涂料在750℃之前释放出更多热解气体,从而更好地发泡膨胀,更快地起到抗火隔热效果;进一步,超薄型防火涂料在碳钢和不锈钢基体以及多种截面形状系数下,其在电力和碳氢火灾升温下的耐火极限均明显低于标准火灾,隔热性能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温条件 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 隔热性能 标准火灾 碳氢火灾 钢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长链烷基芳烃的组分分析研究
9
作者 张悦 徐春苗 +1 位作者 陈仕兵 蒋文军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59-362,共4页
烷基化芳烃作为第四代合成油系列产物,因其性能优异而受到广泛关注,其中长链烷基芳烃由于碳数较大、沸点较高而难以气化、相对成分较为复杂,给组分分析带来很大困难。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长链烷基芳烃的各组分进行了分析,分别探讨了紫... 烷基化芳烃作为第四代合成油系列产物,因其性能优异而受到广泛关注,其中长链烷基芳烃由于碳数较大、沸点较高而难以气化、相对成分较为复杂,给组分分析带来很大困难。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长链烷基芳烃的各组分进行了分析,分别探讨了紫外检测波长、流速以及流动相的极性等参数对色谱分析结果的影响,并总结出一种适于长链烷基芳烃组分分析的方法。研究结果可为分析长链烷基芳烃相关产品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烷基化芳烃 合成油 组分分析 紫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地区奥陶系储层烃包裹体特征及成藏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张鼐 田隆 +1 位作者 邢永亮 鲁雪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48-1556,共9页
利用新发明的不同期次烃包裹体组份提取仪器"多功能烃包裹体取样机",分别提取了塔中地区5期烃包裹体组份,并成功地分析出组份生物标志化合物,论证了5期烃包裹体油气的来源:第Ⅰ期烃包裹体来源于满加尔坳陷的寒武系海相碳酸盐... 利用新发明的不同期次烃包裹体组份提取仪器"多功能烃包裹体取样机",分别提取了塔中地区5期烃包裹体组份,并成功地分析出组份生物标志化合物,论证了5期烃包裹体油气的来源:第Ⅰ期烃包裹体来源于满加尔坳陷的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第Ⅱ期烃包裹体来源于满加尔凹陷的中奥陶系烃源岩、第Ⅲ期烃包裹体来源于塔中下部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第Ⅳ期烃包裹体是由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原油分解而成、第Ⅴ期烃包裹体来源于塔中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烃源岩。其形成时间分别为:早海西期约383Ma、晚海西期约240~260Ma、燕山-早喜山期早期、23Ma喜山运动二幕、喜山运动晚期到现在。塔中奥陶系储层中不是每一个圈闭都含有以上5期烃包裹体,有的圈闭只含其中的一期或二期或三期。第Ⅰ期主要是油气运移的"足迹",仅路过奥陶系,未成藏。第II、IV、V期成藏普遍影响塔中奥陶系,是油气成藏的"历史",使奥陶系的原油具有中奥陶统油源(第II期)、上奥陶统油源(第V期)和寒武系油源(第IV期)混源特征,第Ⅱ、Ⅳ期烃包裹体大量存在是塔中Ⅰ号坡折带凝析油气高产的"标志"。第Ⅲ期包裹体的发育可能预示在塔中东部地区中下奥陶统及寒武系形成大油藏,塔中东部地区是找原生大型油藏的重要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烃包裹体 组份提取 组份分析 ESR-测年 油源对比 油气成藏 塔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典型咸化湖盆页岩油富集与流动特征及在“甜点”评价中的意义 被引量:20
11
作者 赵文智 卞从胜 +5 位作者 蒲秀刚 刘诗局 关铭 刘伟 李永新 董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37,共13页
咸化湖盆主要发育混积型页岩,长英质、碳酸盐矿物含量高,黏土矿物含量低,有机质形成液态烃时间偏早,但有机质丰度变化较大,且页岩油密度、黏度较高,流动性总体偏差。分析中国典型咸化湖盆页岩岩石组构、页岩油物性与流动性特征,总结提... 咸化湖盆主要发育混积型页岩,长英质、碳酸盐矿物含量高,黏土矿物含量低,有机质形成液态烃时间偏早,但有机质丰度变化较大,且页岩油密度、黏度较高,流动性总体偏差。分析中国典型咸化湖盆页岩岩石组构、页岩油物性与流动性特征,总结提出“甜点”评价关键要素。有机质丰度较高(总有机碳TOC>1.5%或者2.0%)且单层集中段厚度较大(10~15 m或更大)的咸化湖盆页岩,在中低熟阶段(镜质体反射率R_(o)<0.8%)就可形成较多滞留烃,且纵向上具良好的源储组合,有利于页岩油近源微运移,形成富集段;混积型页岩黏土含量较低,对液态烃吸附总量较小,且页岩具有较好脆性,可保证地下可动烃数量较多,人工改造也可形成较好导流效果;页岩油主要赋存于黏土层微纳米孔隙和碳酸质与长英质层超压成因的微裂缝和构造缝中,非均质性极强,但多组分烃和非烃通过混相可改善重质烃和非烃组分的流动性,支撑中低熟液态烃有较高的流动量。此外,良好封闭性是形成异常高压的重要条件;足够高的现今地层温度(最好大于120℃)可提高中低熟页岩油地下流动性,合理的生产制度可保障多组分烃和非烃最佳混相从而形成最大流动量。具备上述条件的咸化湖盆中低熟页岩油称为“甜点”靶体,可用水平井和体积改造等非原位转化技术进行开发,并与需原位转化的淡水湖盆中低熟页岩油并列,构成中国中低熟页岩油两种主要类型,都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是陆相页岩油革命得于发生的重要资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熟页岩油 非原位转化型 多组分烃与非烃混相 烃组分流动 控制因素 吸附性 “甜点”评价 咸化湖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优质烃源岩生烃演化机理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红磊 张云献 +3 位作者 周勇水 杨赟昊 陈帆 王金萍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3-148,共6页
复杂构造条件下蒸发成因咸化湖盆优质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机理,是目前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探索这一问题,文中以东濮凹陷为例,在分析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流体介质条件下优质烃源岩成烃生物组成和有限... 复杂构造条件下蒸发成因咸化湖盆优质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机理,是目前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探索这一问题,文中以东濮凹陷为例,在分析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流体介质条件下优质烃源岩成烃生物组成和有限空间生烃热模拟等研究。结果表明:生烃过程受地层水矿化度和有机质生物来源的双重控制,咸水环境优质烃源岩最为发育,有机质来源于颗石藻、蓝藻和沟鞭藻等多种藻类的贡献,显微结构呈纹层状互层,生烃时间早,生烃周期长,液态烃产率高,具有5个生烃阶段;淡水环境优质烃源岩极少,有机质来源于绿藻和高等植物的贡献,生烃时间晚,液态烃产率低,气态烃产率高,仅具有3个生烃阶段;半咸水环境优质烃源岩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沟鞭藻,优质烃源岩发育概率、生烃时间、液态烃产率介于咸水环境和淡水环境烃源岩之间,具有3个生烃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成烃生物组成 生烃演化模式 东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中生代火山岩油气藏特征 被引量:41
13
作者 宋维海 王璞珺 +3 位作者 张兴洲 蒙启安 单玄龙 程日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17,共6页
松辽盆地中生代火山岩油气藏主要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火山 -沉积序列中。在火山 -断陷成盆期 ,深湖相泥质岩与火山岩呈现垂向或侧向的接触关系 ,是火山岩油气藏形成的主要因素。火山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熔岩类、火山碎屑岩类。火... 松辽盆地中生代火山岩油气藏主要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火山 -沉积序列中。在火山 -断陷成盆期 ,深湖相泥质岩与火山岩呈现垂向或侧向的接触关系 ,是火山岩油气藏形成的主要因素。火山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熔岩类、火山碎屑岩类。火山岩储层主要发育在溢流相 ,尤其是溢流相顶底部的气孔带是最为有利的储集相带。火山岩储集空间可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 3种类型。区内火山岩油气藏主要受NNE向和近EW向两组区域大断裂控制 ,大多分布在区域性断裂活动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中生代 火山岩油气藏 特征 二元结构 区域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颜色与储存性能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娄方 顾洁 郭睿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7-69,共3页
针对无铅汽油在储存1—2年后出现颜色迅速变深的现象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汽油胶质、烃含量、汽油中非烃组分对汽油颜色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汽油胶质是影响其颜色变化的因素之一;随着色度的增加,汽油饱和烃含量和烯烃含量下降,芳烃... 针对无铅汽油在储存1—2年后出现颜色迅速变深的现象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汽油胶质、烃含量、汽油中非烃组分对汽油颜色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汽油胶质是影响其颜色变化的因素之一;随着色度的增加,汽油饱和烃含量和烯烃含量下降,芳烃含量增加。非烃化合物对汽油颜色变化有一定影响,其中含氮化合物吡啶与二价铜离子共存,以及含硫化合物正辛硫醇和二价铜离子共存时,对汽油色度的影响较大;含硫化合物正辛硫醇对汽油颜色变化也有一定影响;在吡啶和铜粉共存,以及正辛硫醇和铜粉共存时,汽油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深绿色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料 颜色稳定性 胶质形成 非烃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R对气态烃组分及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高温高压模拟实验的证据 被引量:29
15
作者 张建勇 刘文汇 +7 位作者 腾格尔 王小芳 潘立银 吕玉珍 付小东 张敬艺 卿颖 刘金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6-70,77,共6页
选用高含硫原油、Ⅱ型干酪根、Ⅲ型干酪根以及硫酸镁作为反应物,设计了3组共6个反应体系,以对比发生硫酸盐热还原作用(TSR)与否对烃类组分及碳同位素的影响。模拟实验利用黄金管—高压釜限定系统完成,6个反应体系具有完全相同的反应温... 选用高含硫原油、Ⅱ型干酪根、Ⅲ型干酪根以及硫酸镁作为反应物,设计了3组共6个反应体系,以对比发生硫酸盐热还原作用(TSR)与否对烃类组分及碳同位素的影响。模拟实验利用黄金管—高压釜限定系统完成,6个反应体系具有完全相同的反应温度和压力,反应结果具有可对比性。模拟实验结果证实:①TSR反应导致气态产物中H2S和CO2含量的明显增加;②TSR反应导致气态天然气组分变干,即碳数越多的气态烃越容易发生TSR反应,甲烷很难作为反应物参与TSR反应;③TSR反应导致气态烃碳同位素变重,而CO2碳同位素变轻;④TSR导致甲烷碳同位素变重最多,乙烷、丙烷碳同位素变重相对较小,即δ13C2与δ13C1差值变小。TSR反应导致的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的变化影响了油气源对比的经验公式及判断指标,因此在高含硫天然气区进行气源对比时应考虑TSR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气态烃组分 硫酸盐热还原作用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原油烃类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8
16
作者 段毅 王智平 +5 位作者 张辉 吴保祥 王传远 孟自芳 张晓宝 周世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59-364,共6页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已发现的18个油田分布于柴北地区和柴西地区,且以柴西地区最多。两个地区原油的成因截然不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采集于两地区13个油田的16个原油样品中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系...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已发现的18个油田分布于柴北地区和柴西地区,且以柴西地区最多。两个地区原油的成因截然不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采集于两地区13个油田的16个原油样品中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和组成特征指示了西部原油形成于强还原咸水—超咸水湖相,北部原油形成于弱氧化淡水湖沼相;西部原油的母质主要为菌藻类,北部原油更多的来自陆源高等植物。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并结合碳同位素组成,将柴达木盆地原油划分为两大类7种次级成因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成和分布特征 成因类型 烃类化合物 原油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亚非原油饱和链烷烃分布特征及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刘星 王震 +3 位作者 马新东 林忠胜 徐恒振 姚子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1-45,共5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对10种常见亚非原油中的正构烷烃、姥姣烷(Pr)、植烷(Ph)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基于饱和链烷烃指纹信息的主成分分析和基于饱和链烷烃各组分含量的主成分分析,对中国2种典型原油(A9和A10)及8种常见进口亚非原...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对10种常见亚非原油中的正构烷烃、姥姣烷(Pr)、植烷(Ph)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基于饱和链烷烃指纹信息的主成分分析和基于饱和链烷烃各组分含量的主成分分析,对中国2种典型原油(A9和A10)及8种常见进口亚非原油(A1~A8)进行了鉴别。结果表明:10种原油按照C21前/C22后(C原子数≤21的正构烷烃浓度之和与C原子数≥22的正构烷烃浓度之和比)由高到低排序为A6、A3、A1、A2、A9、A4、A10、A8、A7、A5;10种原油的成熟度由高到低排序为A1=A9、A7、A5、A8、A4、A2=A10、A3、A6;基于饱和链烷烃指纹信息的主成分分析和基于饱和链烷烃各组分含量的主成分分析所得的10种原油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2者右下角一类的分析结果高度一致,但中间一类和左上角一类的分析结果有所差别,前者所得中间一类的分析结果更为优化,将A4、A7、A8和A10原油进一步分成2类,但对A5原油的单独分类趋势有所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溢油鉴别 饱和链烷烃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盆地下第三系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马安来 李贤庆 +1 位作者 包建平 熊波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67-371,共5页
作者采用有机岩石学全岩分析技术 ,系统研究了江汉盆地下第三系烃源岩的显微组分组成、生烃组分及有机质热演化。江汉盆地烃源岩形态显微组分含量明显偏低 ,平均仅占全岩体积的 1.5 %。显微组分组成中富含腐泥组 ,相对发育镜质组和壳质... 作者采用有机岩石学全岩分析技术 ,系统研究了江汉盆地下第三系烃源岩的显微组分组成、生烃组分及有机质热演化。江汉盆地烃源岩形态显微组分含量明显偏低 ,平均仅占全岩体积的 1.5 %。显微组分组成中富含腐泥组 ,相对发育镜质组和壳质组 ,贫惰性组。有机质类型多为Ⅱ、Ⅰ型。藻类体、矿物沥青基质是该区主要生烃组分。文中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及富氢组分和非烃馏分的荧光参数探讨了江汉盆地烃源岩有机质演化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盆地 下第三系 烃源岩 有机岩石学 研究 显微组分 热演化 生烃组分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分对天然气相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吴海浩 孙滨斌 +1 位作者 孙宇 宫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9-102,共4页
组分分析是进行相平衡计算,分析天然气相态特征的基础。以相平衡计算为基础,采用PR方程计算了不同组分含量天然气的相态曲线。为了说明重组分含量的多少是否能反映天然气的相态特征,特别假设了第三组气样,它们的重组分总含量基本一致,... 组分分析是进行相平衡计算,分析天然气相态特征的基础。以相平衡计算为基础,采用PR方程计算了不同组分含量天然气的相态曲线。为了说明重组分含量的多少是否能反映天然气的相态特征,特别假设了第三组气样,它们的重组分总含量基本一致,但具体组分不同。分析表明,少量重组分的存在,会明显地提高天然气的临界冷凝压力和临界冷凝温度,少量的重组分对天然气的相态特征有很大的影响;不同重组分的具体影响有所不同。应避免将C6或C7以上组分合并为一项处理,仅根据重组分的总含量并不能准确反映出天然气的相态特征,对重组分的分析应尽可能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重烃 相态 特征 组分分析 影响 露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调合组分性质及其调合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李娜 郭莘 陶志平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17,共6页
分析了汽油池的主要调合组分以及作为清洁燃料组分的烷基化汽油的单体烃组成特点,探讨了S Zorb汽油、催化重整汽油、烷基化汽油3种汽油调合组分的辛烷值分布规律及对辛烷值贡献较大的单体烃组成,并对汽油调合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分析了汽油池的主要调合组分以及作为清洁燃料组分的烷基化汽油的单体烃组成特点,探讨了S Zorb汽油、催化重整汽油、烷基化汽油3种汽油调合组分的辛烷值分布规律及对辛烷值贡献较大的单体烃组成,并对汽油调合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辛烷值、相同芳烃含量的情况下,可以调合出单体烃组成不同的汽油;在保证相同蒸气压的前提下可以调合出馏程分布不同的汽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 调合组分 单体烃 辛烷值 馏程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