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及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47
1
作者 康轩 黄景 +4 位作者 吕巨智 银秋玲 梁和 雷振甜 李仍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339-2343,共5页
以稻草覆盖免耕方式稻田冬种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为例,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以及有机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显著增加表层土层的养分含量,土壤氮素含量比传统耕作增加0.81%7.24%,磷素含量增加14.95%19.21%... 以稻草覆盖免耕方式稻田冬种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为例,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以及有机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显著增加表层土层的养分含量,土壤氮素含量比传统耕作增加0.81%7.24%,磷素含量增加14.95%19.21%,钾素含量增加0.57%15.40%,且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与传统耕作之间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除碱解氮含量与传统耕作之间差异不显著外,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与传统耕作之间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与极显著差异水平;保护性耕作能增加土壤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0-10cm土层土壤的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比传统耕作高出9.10%、13.95%,10-20cm土层则比传统耕作略低。因此保护性耕作能使土壤朝着有利于土壤质量提高的方向发展。两个保护性耕作处理:免耕稻草覆盖(8cm)、免耕覆盖稻草(8cm)后盖黑色地膜之间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免耕覆盖 冬马铃薯 土壤养分 有机碳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一年两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英文) 被引量:15
2
作者 杨青 薛少平 +2 位作者 朱瑞祥 韩思明 杨成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2-39,共8页
该文主要研究适于中国北方半湿润偏旱区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介绍了在“杨凌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园地”建立的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区10种不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模式、试验方案以及自主研制开发的配套机具... 该文主要研究适于中国北方半湿润偏旱区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介绍了在“杨凌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园地”建立的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区10种不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模式、试验方案以及自主研制开发的配套机具的性能;将不同模式与传统犁耕作业模式进行了对比试验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生长全程秸秆粉碎还田、麦收后玉米免耕播种作业模式与传统犁耕无秸秆覆盖相比,小麦增产53%,玉米增产25%,土壤蓄水量增加1%~1.2%,各类保护性耕作模式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加1.03g/kg。另外,深松作业增产节水效果优于深耕作业;前茬小麦高留茬玉米免耕播种效果优于低留茬的玉米免耕播种。经济分析还表明,由于作物增产并降低了机械作业成本,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经济效益明显优于传统犁耕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免耕 残茬覆盖 机械化模式 农机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盖度和残茬高度对保护性耕作农田防风蚀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6
3
作者 孙悦超 麻硕士 +2 位作者 陈智 赵永来 苏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6-159,共4页
为定量评价植被盖度、残茬高度对保护性耕作农田的防风蚀效果,以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抗风蚀效率为评价指标,利用移动式风蚀风洞对内蒙古武川县保护性耕作农田和对照秋翻地进行了原位测试。结果表明,随植被盖度和残茬高度的增加,空气动力... 为定量评价植被盖度、残茬高度对保护性耕作农田的防风蚀效果,以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抗风蚀效率为评价指标,利用移动式风蚀风洞对内蒙古武川县保护性耕作农田和对照秋翻地进行了原位测试。结果表明,随植被盖度和残茬高度的增加,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抗风蚀效率均增加,抑制风蚀效果加强;在30cm残茬高度、50%植被盖度下保护性耕作农田的平均抗风蚀效率可达80.55%,具备了很好的防风蚀效果。因此,要有效防治农田土壤风蚀,保护性耕作农田应具有50%以上的植被盖度和30cm以上的留茬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保护 风效应 植被盖度 茬高 保护性耕作 抗风蚀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物理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6
4
作者 高建华 张承中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92-196,共5页
选取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连续4年进行保护性耕作的玉米样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NTS)可显著降低0-5 cm表层土壤容重,传统耕作秸秆粉粹还田(TS)和NTS处理可显著降低5-10 cm、... 选取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连续4年进行保护性耕作的玉米样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NTS)可显著降低0-5 cm表层土壤容重,传统耕作秸秆粉粹还田(TS)和NTS处理可显著降低5-10 cm、10-3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NTS处理可显著增大0-5 cm表层土壤孔隙度,TS和NTS处理可显著提高5-10 cm1、0-30 c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NTS处理可显著降低各层土壤的坚实度,其它处理对表层0-5 cm无显著影响,免耕无秸秆覆盖(NT)处理显著增加了5 cm以下的土壤坚实度;NTS处理0-5 cm表层土壤水分入渗率显著加强,而NT处理则显著减弱;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均为:NTS〉NT〉TS〉传统耕作(T)。本试验中NT处理对土壤结构的改良效应不明显,NTS处理对于黄土高原土壤结构改良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黄土高原 免耕 秸秆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means聚类和分区寻优的秸秆覆盖率计算方法 被引量:8
5
作者 安晓飞 王培 +3 位作者 罗长海 孟志军 陈立平 张安琪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4-89,共6页
针对农田秸秆形态多样、细碎秸秆难以准确识别的问题,基于机器视觉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K-means聚类和分区寻优结合的秸秆覆盖率计算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对玉米秸秆图像进行分割,使秸秆从背景图像中分离;然后将秸秆图像... 针对农田秸秆形态多样、细碎秸秆难以准确识别的问题,基于机器视觉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K-means聚类和分区寻优结合的秸秆覆盖率计算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对玉米秸秆图像进行分割,使秸秆从背景图像中分离;然后将秸秆图像分隔为16区,利用统计学方法分别计算各区秸秆中位数和众数灰度平均值,16区平均后分别获得秸秆中心灰度和土壤背景中心灰度,将其作为新的分类中心,重新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对玉米秸秆图像进行分割,当秸秆中心灰度不再发生变化时停止迭代,计算秸秆像素点数量;最后计算获得玉米秸秆覆盖率。2021年4月,该方法在吉林省长春市玉米地100个采样点进行了实际验证,与人工拉绳法和人工图像标记法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61和0.9068,误判率7%,平均误差比Otsu阈值化方法和经典K-means聚类方法分别降低了45.6%和29.2%。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实现对不同天气、不同种植模式、不同地块条件下的秸秆覆盖率准确计算,该研究结果可为秸秆覆盖率在线计算提供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覆盖率 机器视觉 K-MEANS聚类 分区寻优 保护性耕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覆盖对红薯生长发育特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康轩 黄景 +3 位作者 银秋玲 蓝立斌 吕巨智 梁和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68-1072,共5页
以桂薯131为试验材料,进行红薯3种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研究免耕稻草覆盖模式对红薯农艺性状、生理性状、产量、品质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红薯农艺性状方面,除活苗率外,免耕稻草覆盖的2个处理的蔓长、主茎叶片数、分... 以桂薯131为试验材料,进行红薯3种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研究免耕稻草覆盖模式对红薯农艺性状、生理性状、产量、品质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红薯农艺性状方面,除活苗率外,免耕稻草覆盖的2个处理的蔓长、主茎叶片数、分枝数比传统栽培处理高;在生理性状方面,免耕稻草覆盖的2个处理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SOD活性、CAT活性比传统栽培处理高;免耕稻草覆盖的2个处理与传统栽培处理相比,能培肥土壤肥力;在产量与品质方面,以免耕稻草覆盖处理的产量最高、大中薯率最高,还原糖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也均比对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稻草覆盖 红薯 农艺性状 生理性状 土壤养分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宁河流域免耕覆盖对稻田土壤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志民 薛国祥 +2 位作者 陈岗 蔡光泽 何天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9443-9445,共3页
[目的]探索免耕覆盖在四川省西昌市主要轮作方式中的技术措施及其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2008年开始在西昌市小庙乡进行水稻-小麦轮作免耕覆盖的长期定位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3个处理(①翻耕并将秸秆带离... [目的]探索免耕覆盖在四川省西昌市主要轮作方式中的技术措施及其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2008年开始在西昌市小庙乡进行水稻-小麦轮作免耕覆盖的长期定位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3个处理(①翻耕并将秸秆带离本田;③秸秆翻耕入土;⑤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定期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等,并对各处理水稻产量进行比较。[结果]处理⑤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较处理①、③提高了6.81%和0.93%,土壤全氮含量分别较处理①、③提高了6.66%和2.67%,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较处理①提高了5.26%和8.34%;处理⑤土壤含水量较高,表土温度较低,水稻产量较高。[结论]免耕覆盖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调控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覆盖 土壤养分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土壤容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种马铃薯稻草包芯栽培模式试验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何新民 谭冠宁 +3 位作者 唐洲萍 何虎翼 李丽淑 王晖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8-80,共3页
对冬种马铃薯3种栽培模式(稻草免耕、稻草包芯、黑膜覆盖)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均优于常规种植,其中稻草包芯和黑膜覆盖栽培模式缩短了出苗时间,提高了商品薯率,增加了单株薯块数和单株薯块质量,显著提高了种植产量和效益... 对冬种马铃薯3种栽培模式(稻草免耕、稻草包芯、黑膜覆盖)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均优于常规种植,其中稻草包芯和黑膜覆盖栽培模式缩短了出苗时间,提高了商品薯率,增加了单株薯块数和单株薯块质量,显著提高了种植产量和效益,明显优于稻草免耕栽培模式,其中稻草包芯每667m2纯收入比常规种植高出402.81元,产投比达1.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种马铃薯 稻草包芯 稻草免耕 黑膜覆盖 栽培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覆盖对冬马铃薯土壤碳氮及氮素矿化菌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黄景 康轩 +1 位作者 梁和 顾明华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10年第10期1093-1096,共4页
以传统耕作为对照,进行冬马铃薯免耕覆盖稻草8 cm、免耕覆盖稻草8 cm+黑膜种植试验,探讨免耕覆盖对土壤碳氮及氮素矿化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0~10 cm土层的土壤碳、氮含量及氮素矿化菌数量均高于10~20 cm土层;0~10 cm土层两个免... 以传统耕作为对照,进行冬马铃薯免耕覆盖稻草8 cm、免耕覆盖稻草8 cm+黑膜种植试验,探讨免耕覆盖对土壤碳氮及氮素矿化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0~10 cm土层的土壤碳、氮含量及氮素矿化菌数量均高于10~20 cm土层;0~10 cm土层两个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含量及氨化细菌、硝化细菌数量均高于传统耕作,其中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全氮含量及氨化细菌数量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10~20 cm土层各处理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免耕覆盖能增加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及氮素矿化菌数量,有利于土壤有机氮素的矿化分解,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速效氮素,是一项非常有效的配套性技术措施,适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覆盖 土壤有机碳 氮素 氮素矿化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AdaBoost算法的秸秆识别与覆盖率检测技术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光 张洪熙 +1 位作者 方涛 张彩丽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77-183,共7页
针对目前秸秆覆盖率自动识别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秸秆图像畸变校正与Otsu算法阈值分割相结合的图像处理算法,并采用该方法计算田间秸秆覆盖率。首先,通过单目摄像头采集免耕播种机的作业环境信息,采用改进的AdaBoost算法对目前工... 针对目前秸秆覆盖率自动识别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秸秆图像畸变校正与Otsu算法阈值分割相结合的图像处理算法,并采用该方法计算田间秸秆覆盖率。首先,通过单目摄像头采集免耕播种机的作业环境信息,采用改进的AdaBoost算法对目前工作环境是否为免耕地进行自动判断;其次,对现场采集的秸秆覆盖图像进行预处理,通过彩色空间距离化、图像增强等方式提高图像中秸秆的可识别特征;然后,建立逆向映射模型并结合最邻近插值的方法解决图像畸变问题;最后,裁剪出用于秸秆识别的图像部分,通过Otsu算法进行阈值分割、计算秸秆覆盖率。通过实验对AdaBoost算法分类与秸秆覆盖率的检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运用AdaBoost算法能有效识别免耕播种机的工作环境,采用本文图像处理算法计算田间秸秆覆盖率,与实际测量误差在5%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覆盖率 识别 ADABOOST算法 OTSU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彩色空间距离优化的秸秆覆盖率检测算法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安晓飞 代均益 +3 位作者 路振田 徐新刚 尹彦鑫 孟志军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229-234,共6页
秸秆覆盖率是保护性耕作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针对田间秸秆形态各异、细碎秸秆难以识别的难题,基于机器视觉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K-means和彩色空间距离灰度化方法相结合的田间秸秆覆盖率检测算法。采用彩色空间距离方法对秸秆图像进行... 秸秆覆盖率是保护性耕作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针对田间秸秆形态各异、细碎秸秆难以识别的难题,基于机器视觉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K-means和彩色空间距离灰度化方法相结合的田间秸秆覆盖率检测算法。采用彩色空间距离方法对秸秆图像进行预处理,基于K-means算法实现秸秆和土壤背景的分类识别,使用数学形态学腐蚀和膨胀方法对识别后的图像进行处理,降低细碎秸秆对覆盖率的影响,最后计算秸秆图像的覆盖率。2022年10月,通过田间试验对北京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采集的220幅玉米秸秆图像进行了算法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对低秸秆覆盖率(0~30%)图像,识别准确率达到90%;对中等秸秆覆盖率(30%~60%)图像,识别准确率达到88%;对高秸秆覆盖率(60%以上)图像,识别准确率达到86%;整体秸秆覆盖率分等定级准确度达到98.18%。本研究设计的基于K-means和彩色空间距离灰度化方法相结合的田间秸秆覆盖率检测算法为保护性耕作评价提供了快速检测方法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秸秆覆盖率 K-MEANS算法 彩色空间距离灰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式驱动浅旋耙设计与参数优化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英博 荣高 +3 位作者 李洪文 王庆杰 何进 卢彩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8-47,共10页
针对中国黄淮海地区保护性耕作少免耕作业、表土耕作时对地表平整度、表层碎土效果要求较高的特点。研究设计了一种立式驱动浅旋耙,通过对由作业机构参数进行设计优化、刀具的运动学分析与动力学分析,得出了影响土壤受力的因素为机具前... 针对中国黄淮海地区保护性耕作少免耕作业、表土耕作时对地表平整度、表层碎土效果要求较高的特点。研究设计了一种立式驱动浅旋耙,通过对由作业机构参数进行设计优化、刀具的运动学分析与动力学分析,得出了影响土壤受力的因素为机具前进速度与刀具转速,并采用离散元仿真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通过田间验证试验,以碎土率、土壤容重、地表平整度为试验指标,对立式驱动浅旋耙进行性能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前进速度为 1.4 m/s,刀具转速为 350 r/min 时,其碎土率为 95.4%,土壤容重为 0.82 g/cm^3,土壤平整度为 16.3 mm,满足少免耕作业前碎土及秸秆覆盖要求。该研究为少免耕播种前的地表浅旋作业机具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 优化 设计 浅旋 正交试验 地表平整度 秸秆覆盖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农机作业监测技术现状
13
作者 王立新 胡显威 《农业工程》 2022年第11期24-29,共6页
总结了秸秆覆盖率、免耕精量播种参数、机具作业面积等主要保护性耕作农机作业监测技术发展现状,并对典型保护性耕作监测设备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现有保护性耕作农机作业监测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兼顾不同需求发... 总结了秸秆覆盖率、免耕精量播种参数、机具作业面积等主要保护性耕作农机作业监测技术发展现状,并对典型保护性耕作监测设备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现有保护性耕作农机作业监测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兼顾不同需求发展产品化、系列化、标准化的保护性耕作农机作业监测装备展望与建议,为解决制约保护性耕作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业监测 保护性耕作 秸秆覆盖率 免耕播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间作留茬地表农田抗风蚀效应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韩亚雄 赵满全 +1 位作者 陈智 陈建强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2-164,共3页
根据目前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规范,选择留茬高度为30cm,研究保护性耕作带状间作的抗风蚀机理。利用可移动式风蚀风洞在野外定点原位试验,研究了在不同风速、植被覆盖度分别为45%,76%和90%情况下的近地表土壤抗风蚀能力,分析了影响土壤风蚀... 根据目前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规范,选择留茬高度为30cm,研究保护性耕作带状间作的抗风蚀机理。利用可移动式风蚀风洞在野外定点原位试验,研究了在不同风速、植被覆盖度分别为45%,76%和90%情况下的近地表土壤抗风蚀能力,分析了影响土壤风蚀因素,提出了具体技术措施,从而为在干旱和半干旱寒冷易沙化农牧交错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有效抑制土壤风蚀及大风条件下的农田地表起沙扬尘提供一定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带状间作 植被覆盖度 风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秀艳 吕金庆 +1 位作者 林君堂 刘国平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6-29,共4页
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已趋完善,我国平作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研究垄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提出了玉米产区和杂粮产区的一深两免耕作模式。通过与传统垄作耕作对比试验,其土壤含水量高于传统耕作条件下的含水... 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已趋完善,我国平作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研究垄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提出了玉米产区和杂粮产区的一深两免耕作模式。通过与传统垄作耕作对比试验,其土壤含水量高于传统耕作条件下的含水量;平均地温在8:00时比传统耕作高,而在14:00和20:00时比传统耕作低,有利于作物生长;作物产量高于传统垄作区,实现了农民增收节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一深两免耕作模式 免耕覆盖 土壤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秸秆覆盖率检测方法与试验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现悦 刘卉 +3 位作者 王侨 高娜娜 梅鹤波 王培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3-208,共6页
针对秸秆覆盖率检测准确率易受光照不均匀影响以及现有检测方法对无秸秆图像检测精度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图像行平均灰度标准差分类及图像分块可变阈值检测法。首先通过计算图像的行平均灰度标准差对图像进行分类,将标准差小于阈值... 针对秸秆覆盖率检测准确率易受光照不均匀影响以及现有检测方法对无秸秆图像检测精度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图像行平均灰度标准差分类及图像分块可变阈值检测法。首先通过计算图像的行平均灰度标准差对图像进行分类,将标准差小于阈值的图像判断为无秸秆覆盖;然后将标准差大于阈值的图像划分成多个子块,对每个子块分别采用最大类间方差法进行阈值分割;最后将所有子块重新组合,用基本的形态学法计算目标图像的秸秆覆盖率。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光照不均匀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对秸秆均匀分布图像的检测误差为2.87%,对无秸秆覆盖图像的检测误差为0.45%,能够提高农田秸秆覆盖率检测方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率 阈值分割 最大类间方差法 图像分块 保护性耕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保护性耕作防治土壤风蚀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荣姣凤 李晓东 丁凤琴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1-32,共2页
对北京市昌平区耕地少耕、残茬覆盖防治风蚀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秋翻耕地相比,少耕、残茬覆盖能够减小农田土壤风蚀量,尤其对减小18m/s以上大风侵蚀效果显著。秋翻地风蚀量是留茬地风蚀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残茬量对风蚀量... 对北京市昌平区耕地少耕、残茬覆盖防治风蚀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秋翻耕地相比,少耕、残茬覆盖能够减小农田土壤风蚀量,尤其对减小18m/s以上大风侵蚀效果显著。秋翻地风蚀量是留茬地风蚀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残茬量对风蚀量的影响有一临界值,当地表覆盖的残茬量达到这个数值时风蚀量即明显减小。土壤中大粒径团聚体含量的增加能够减小风蚀量。我国北方雨水量较少的地区,降雨后形成地表结皮,如果结皮后长时间不再降雨导致地表干燥和土块少,反而会使风蚀量增大。土壤含水率和地表残茬覆盖共同影响着土壤的风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 保护性耕作 风洞试验 防蚀效果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西昌市小庙乡麦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8
作者 陈全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7期276-277,282,共3页
不同耕作方式对麦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翻耕不覆盖秸秆处理、翻耕秸秆覆盖处理相比,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土温变化平稳;土壤自然含水量提高;土壤容重分别下降了5.6%和4.0%;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分别提高了7.7%和0... 不同耕作方式对麦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翻耕不覆盖秸秆处理、翻耕秸秆覆盖处理相比,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土温变化平稳;土壤自然含水量提高;土壤容重分别下降了5.6%和4.0%;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分别提高了7.7%和0.5%、5.1%和1.1%、3.4%和-1.6%、7.0%和1.7%。免耕覆盖较其他耕作方式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在改良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土壤理化性质 免耕覆盖 四川西昌 小庙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