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第六代导演作品的审美高度与哲理思辨——以王超的《日日夜夜》为例 |
袁庆丰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
2
|
一种未完成的叙事状态的魅力——析《扶桑》叙事当中的第二人称 |
翟杨莉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
3
|
不可靠叙述和多主线叙事——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终结感》叙事策略探析 |
聂宝玉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3 |
9
|
|
|
4
|
从《诗经》“自述其名”方式演进看叙事主体意识的强化——以《崧高》《烝民》《巷伯》《节南山》《閟宫》为中心 |
邵炳军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
5
|
从“自述其名”方式看“卒章显志”叙事模式的变迁——以《崧高》《烝民》《巷伯》《节南山》《閟宫》为中心 |
邵炳军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
6
|
ρ—半单Γ_(0)—环的结构 |
赵志新
陈学森
|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
1989 |
0 |
|
|
7
|
“寻找”的尴尬与无法弥合的情感遗失——中国当代文学“动物叙事”创作的主述模式考量 |
陈佳冀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2 |
2
|
|